娱乐资讯 > 《天道》和《遥远的救世主》给了你什么启示?

《天道》和《遥远的救世主》给了你什么启示?

2020-08-02 11:25阅读(128)

《天道》和《遥远的救世主》给了你什么启示?:从自我走向条件的可能。书中其实不断的反复提到其想表达的主旨: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规律是一切以时

1

从自我走向条件的可能。


书中其实不断的反复提到其想表达的主旨: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客观规律是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这就是最强大的心法。


里面用不同的人物作为正例和反例,来不断解释这个主题。


01 从只看见自己到只看见自己:刘冰


里面作为反例的典型,就是刘冰。


刘冰作为一个普通人,最大的梦想就是想要发财,过上上流人的生活。但是,这个只是他的个人需求。


他不知道,也不明白实现这个需求的条件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非常浅。


所以,才会出现,公司成立以后,开着宝马去跟自己的朋友显摆,自封办公室主任这种在职场上大忌的事情。


因为他只看见自己,看不见别人的需求。


书中花了很多笔墨来描写刘冰的困惑,包括不明白为什么丁元英就成了高人。也不明白最后的疑问,自己怎么就成了多余的人。


比如,为什么格律诗能活下来这个问题?


虽然丁元英解释过,你比别人多一口气你就能活下来。翻译一下,就是你的成本比别人更低你就能活下来。


这个其实是波特战略模型里面,成本领先战略思路。


但问题就来了,不是你成本低就能实现这种战略的。是要能够实现结构化成本领先思路,所以,丁元英在生产端把农户打碎成个体工商户,通过他们之间的协作,从而大幅拉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


但是,刘冰肯定是不明白这一点的。这就是条件的条件,条件的可能。即使有了心法,也要明白怎么才能按照实际去落地实现。


02 从看见自己到看见别人:肖亚文

书中有个情节我印象非常深,就是丁元英让欧阳雪找肖亚文,让肖亚文在北京找个格律诗的线下店。


欧阳雪就问丁元英,这个店面积需要多大的,什么位置的,租金多少合适等问题。


丁元英就回了一句,你去找肖亚文,她都懂的。


在职场上打工,做到这种水平,足见肖亚文的功力之深。


一个命令下来,肖亚文就能把条件的条件,条件的可能,相关的边界自己琢磨出来,还能大差不差的符合这个命令本来的需求。


有时候很多发布命令的人,可能自己也没有把细节描述的很清楚,只是知道一个大概的方向,但是能看见别人需求的人,就能把这个大体模糊的命令,各种条件细化出来,最终落地。


发布命令的人一看,这就是自己想要的。


总结: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从自我中走出来。


而不是一直停留在自己的需求当中,无法自拔。只围绕着自己的需求打转。


进入到条件的可能认识当中。而人的成长性,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说,对于条件的可能认识程度的深浅。对于其中变量的把握程度。


即使是丁元英,每次在决策的时候,都要加上概率的判断,也就是说当下做出的决策,可能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其他变量变化,导致不再适用了。只是小说中没有这样的情节设计,让丁元英预估的大概率事件全部发生了。


刘冰是作为典型的反例,没有从自我中走出来。包括最后要挟的举动,更是走上了自私的极端。


肖亚文是作为正面的典型,不仅能看到自己的需求,还能够结合丁元英的需求,看到各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自己能承担的后果和风险。所以,她才能成功入股公司。

2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读《天道》的原著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第二十二回。

看原著,更深入。

《遥远的救世主》是《天道》电视剧的原著小说

《遥远的救世主》可以堪称一部奇书,这是一部2004年就写就的一部小说,作者是豆豆。

这部书中有许多的观点和见识,到今天仍然可以让你醍醐灌顶。


比如本书中,有一个股票的买入卖出点的论点,就让我想到了2008年的那次历史上最大的涨幅与跌幅。

丁元英说:炒股这个问题很复杂,有点像禅,知之为不知,不知更非知。在我国的股市里,一旦遇到重大的事件和重要会议都会被认定为是利好。

但是这个利好,其实与股市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而且尤其是这个时候,你更要加倍小心,既要盯住庄家的黑手,又要盯住衙门的快刀。

你得在狼嘴里还有肉时下筷子,还得在衙门拔刀之前抽身。

要把握这两点,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难怪当欧阳雪和芮小丹在丁元英的指点下,挣到钱之后,也是后怕不已,如果让她们自己去炒,最后肯定连骨头渣都不剩。

再比如丁元英的那首《自嘲》,简直就不是他的自嘲,而是芸芸众生,大多数人的自嘲。

坐井说天阁,怒指乾坤错。

我们扪心自问,这首诗简直就是说的我们自己,难怪当丁元英说出这首诗时,芮小丹请来的文化人都自觉羞愧,自罚退场了。


再有就是当芮小丹在黑夜里,指着王庙村,对丁元英说:在这里给我写一个神话。

丁元英说:这个世界本没有神话,所谓的神话只不过是普通人难以做成的事而已。

这件事可以尝试,但无论怎么做,都是一个错误。

因为及时是合法的“杀富济贫”,也是有违道德的。

并不是所有合法理的事情,就是合情理的。

而丁元英明知如此,还要去做,这就是爱情的力量,从这点看来,丁元英不是害怕女人,而是害怕具有传统思维的女人。

肖亚文是一个特别知道投机,特别聪明,懂得把握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女人。

她在公司解散之前,就为自己埋下了伏笔;她在公司解散之时,更是站好了最后一班岗。

她的工作态度给丁元英和韩楚风都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从这点来说,肖亚文是职场上人,非常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叶晓明,冯世杰和刘冰三个在井底生活的人,被丁元英强行拉上了井沿,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后,为什么他们的结局会如此的不同?

叶晓明又回归了原来的生活;

冯世杰掉下去后,又被拉上来了;

刘冰因为无法接受原来的生活,自杀了。

这就是同人不同命,冯世杰的好在于他有王庙村这座靠山;叶晓明回归,是因为他本就没有那么大的贪念;刘冰的死,是因为他太贪了。

韩楚风为什么那么在意丁元英?

因为丁元英除了能帮他赚钱之外,他还能从丁元英那里得到许多非物质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丁元英可以说是韩楚风的智囊,就如同邬思道之于雍正帝一样。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丁元英最后的归宿?

如果你我有丁元英之才,你我是否会选择丁元英所选择的归隐?

从丁元英安排自己到古城去“大隐隐于市”,再到他最理想的生存状态,到柏林郊外去买所大房子,了此余生。

他没有太多的追求,他没有恃才傲物,他想要的很简单。

他毕生的追求就是给自己找一片净土,让自己的心有个归宿。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读豆豆原著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第二十二回。

喜欢请点赞,加关注,还有后续。

3

逆向思维是丁元英高人一等的诀窍。

时常在头条中看到对逆向思维的解释和讨论,以及如何培养逆向思维的文章或留言。但是,多数文章,包括百度百科,对“逆向思维”的解释基本上是从结果或目标,反向追溯到前提条件的说法都不是太准确的。这其实不是逆向思维,只不过是解决问题前的一个分析思路而已,实施时还是要从条件推演到结果,仍然是正向思维。有的作者喜欢把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策划的格律诗音响的扶贫创业作为逆向思维的经典案例,但是其解释如同上面一样,还是对逆向思维的误解。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逆向思维呢?

我们不妨先以一个小故事来简单解释逆向思维,这是佛学的一个禅,有一个老师傅问小和尚,有什么法力能够让对面的大山移到你跟前来?小和尚苦思冥想,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虚心请教老师傅,老师傅微微一笑,用戒尺敲了一下小和尚的光头,说:“山不过来,人过去”。

在这个例子中,表面上问是“让山移到人的跟前”,这是一个Mission Impossibe。一般人直觉地都会这样反应,这就是正向思维。下意识地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山移动的身上,约束了自己的思路。但是,把这个问题换一种说法:“如何让山与人靠近”,一下子就明朗了,既然目的是酱紫的,山又不能动,那就只有人动呗。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两者相聚,正向思维把山作为起点,移动到人的终点,不可能做到。反过来,让终点的人走到起点的山去就是完全可行的喏,这才是逆向思维。

我们仍然以《天道》为例,丁元英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采用常规方式,通过生产销售音响获利,因为他知道,就他们的条件,是不可能,至少不可能在短时间实现,而他恰恰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允许他这样做。再说,他也不是一个做实业的人,是做资本市场的,还是习惯性地从资本运作的专业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他的本能,也是他的优势。

丁元英设计的目标是通过让国内音响业大佬“乐圣”来收购格律诗公司,短期内快速获得巨额利润。注意! 不是把格律诗“卖”给乐圣,这是正向思维,而是让乐圣心甘情愿、主动地“买”格律诗,并且是出高价,这才是逆向思维。目的不变,但实现目标的思路改变,一卖一买的反转,从被动劣势变为主动优势,从求人变为被人求,从需求过剩变为供给短缺,一个逆向,从一开始就奠定胜局。

至于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行为,包括大量订购乐圣的核心配件,到欧洲评奖等等并不是所谓的反过来执行,好像没有啥关系哈。而是一切都是为了提升格律诗的价值,有预谋地在给乐圣设局,为达到让乐圣最后不得不自觉主动地提出收购格律诗创造乐圣无法拒绝的条件。注意,这也是在创造实现目的条件,但不是事前分析,而是实施。同样道理,丁元英无法要求乐圣,但他可以从自身做起,这就是“山不过来,人过去”,乐圣是山,格律诗是人。随便说一下,乐圣最初还想算计格律诗,没想到最后被丁元英算计,整个一个请君入瓮。

这个例子中还有一个更普遍,更值得借鉴的逆向思维案例,就是丁元英设计的王庙村生产线。音响市场产品众多,都靠打价格战,其实我国几乎所有的市场都是这样,格律诗作为新产品,既无品牌知名度,也无市场渠道,只能靠打价格战,当然,这不是被动的举措,而是丁元英精心设计的一个环节,为了不至于亏太大的本,丁元英设计了王庙村的生产模式,既达到了扶贫的核心目的,更重要的还为让乐圣心甘情愿买格律诗增加一个重要砝码,毕竟乐圣也在苦苦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还是那句话,一切为目的服务。

像这样的逆向思维,其实比比皆是。比如股市的做空。我们知道,股民获利的利润=卖出收入-买进成本,先买进,再卖出,靠股价上涨获利,这是做多,正向思维。如果先卖出,再买入,利用股价下跌获利,就是做空,逆向思维了。

好了,说了这么多。以后记住哈: 山不过来,人过去!

4

提这个问题的题主,你是不明白自己问了什么问题吗?

《天道》和《遥远的救世主》,这本来就是一本书,只是因为改编成电视剧后改了名字。改编里面稍微添加了一些不一样的内容而已。

作为一个《天道》迷,我认为我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我第一次接触天道是在电视上

当时电视上最近在播出小丹和王明阳两个人的审判对话。当我看了三分钟之后,就感觉自己被深深的吸引了,然后入谜了。然后我目不转睛的一直看到那集电视剧播放完。

在电视剧播完那一刻,我感觉我的灵魂受到了极其大的冲击。

之前对上帝的教义,我也以为是一哄孩子吓孩子的代价作为交换,所以我并不认可上帝是教育者,我更认为他是一个宗教。

但从小丹的嘴里面听到了窄门这一个定义之后,我完全懵逼了,原来是我没有弄懂。我没有看懂《圣经》,是我太自不量力了。

当时以为这部电视剧是影视部作品。所以就尽量抽时间去在电视机面前守着看完这部剧。

最终追完之后感觉意犹未尽,感觉又无可奈何,很想有这部书能在市面上流通,但当时消息比较闭塞,网络还没有那么普遍。

所以也成了内心的一个很大的遗憾。


后来我的同事告诉我,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书。

这个同是在工作的时候跟他发生一些矛盾,因为这场矛盾我们后来成了朋友,但在成为朋友之前他还是我的同事,偶尔经常聊天的时候我会经常提起这本书,我说这本书很精彩,可是我却不知道什么地方有有卖的,如果说你们能看到的话一定告诉我,因为这个人经常逛书店,所以我就跟他提了几次。

后来他告诉我说在书店他看了这本书价格不是很贵。再问清楚书店地址后,马上坐公交车去把书买了回来,当时书店里面只有这一本了,我还问过书店人员,为什么这本书这么少,店员说本书很冷门,看的人少所以进货就少。

当我拿到这本书之后,我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坐的公交车,怎么坐公交车回的家。因为一路上我完全低着头在看书,甚至旁边有一个大爷看到我在看书,都主动站起来给我让座。

现在想来内心还是蛮感动的,但当时内心中真的毫无波澜,心思完全在书上。

从第1章第1个字到最后全书结束,我用了差不多4天时间才真正的看完。

当我看完第1遍之后,我就把书合上我,告诉我自己,我白活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评价?

因为当我看完第1遍以后,我陷入了无尽的思考中,脑子非常的乱,思维高速运转。虽然那时候的我有一定的佛学基础,但在五台山论道这一块我还是陷入了迷茫,甚至到今天我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也只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解读。

当时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这本书太好了。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太大了。

这本书会对我的人生轨迹有一定的干预性的改变。我同意肖亚文的话,认识这个人会让你打开一扇窗户,听到不一样的声音,我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觉我的人生仿佛可以看到另外一片天地。

当时把这本书抱到胸前感觉特别感恩,我想可能这就是冥冥中的注定吧,如果在10年之后再让我看到天道这本书,在25岁以后再看这本书的话,我想我可能对天道会产生排斥。

并不是因为我优秀了,而是因为我的心杂乱的不够清静的,所以就这本书会产生一种不自觉的自满和傲慢。

所以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对这本书感觉嗤之以鼻,就是因为他们的心杂乱了,心不够清静了,他们看到的永远是,这个道理我懂啊,这个道理我也懂,这个道理我比他还清楚,可是到了真正的事情上一塌糊涂,根本不知道怎么做,这就是所谓的所知障。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什么叫人生的抉择,什么叫人生的轨迹,什么叫人生的变化,什么叫你想得,什么是得救之道

看完这本书之后,从最开始的争辩中的争强好胜,到用了漫长的时间对人生做了一个审视和净化之后,感觉人生越来越回归于一种孤寂。

不愿意去跟别人讨论一些别人没有办法理解的事和道理。可能有人把这种对话称为不失,但这种故事的前提,我认为是这个人有求教心,而不是说要跟你辩论一通,以你的对错来论对错。

慢慢的就会说,啊,你是对的,我是错的,就这样把事情尽量去错开或者说是避免。

哪怕现在在每天在写天道的一些解析,现在已经写到十几万字了,而且也收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朋友们的评价和评论。

也经常会受到一些人不怀好意的,或者说是居高临下的指责或者说是评论。开始还是有点心里不舒服,但慢慢的发现可能是所谓的心动而已,所以我感觉这种写作也是一种修行吧。

写这个问答我不想去阐述太多的道理,如果讲道理的话,可能要讲一天一夜,三天三夜都讲不完,每个人看的道理都不一样,你有用的道理就是对你最好的道理,所以我不做道理的一个论证。


但作为一个《天道》迷,还是要感谢豆豆这个伟大的作者能写出这么好的一本书。

有人告诉我说这本书过时了,无趣了,我当时就特别想笑,如果有些东西可以随着时间而消失的话,那是人类的损失,不是它的损失,不是他过时了,而是以你的能力已经理解不了这种高级。

5

《天道》中最深刻的地方莫过于丁元英提出的“文化属性”,以及用“文化属性”来实践商业上的投资,以及对罪犯的心里解构与疏导。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天道》这两种文化的不同在尼采的哲学中也有类似的阐述,就是所谓的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

主人道德的主要特征:自我肯定、骄傲、主动;

奴隶道德则是:自我否定、谦卑、被动、怜悯;

一个人被哪种道德主宰不是由他的身份地位决定的,而是由他的行为中蕴含的心态。


这种逆向思维从结果导向很容易理解,对传统文化那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要改变思考也不是那么难于理解,真正难的是,或者说小说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亲情、母爱、甚至死亡我很是认同;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即然一切遵循规律行事就是天道,那什么是正确的规律比是不是得道更重要;犹如现实社会的潜规则是不是一种规律?人脉社会人情世故是是不是一种规律?从小说情节来看这些都不是规律,是弱者文化“救主”靠的文化;


犹如丁元英一样,更高的哲人独处着,那不是他们想孤独而是因为找不到他们的同类;那又怎样呢?你将活成一个孤岛,在自己的世界里呆着,那种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状态,大多时候你知道是真理但你的生活还是很扯蛋;


也许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选择,

6

对我没有什么启示,到了一定年纪,天道里讲的很多东西如果还没有自悟到,那就不要勉强了,丁元英也说过道要靠悟,佛才靠修。一脚踩到了得道边缘的丁元英最后还是憋出了一口心血,情字终究参不透,道也就渐行渐远了。不过,丁也算是自悟的极限了,虽能以出世的心态入世,可终究还没能做到自由自在的在出世和入世之间任意切换。法再高终不是道,可惜了。

7

去年夏天看的电视剧《天道》,这两天又将原书《遥远的救世主》看了一遍。

书中哲学性的内容很多,关于文化属性,关于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说实话,以我本阶段的阅历和悟性,实在参不透,硬参就是鹦鹉学舌。

网上关于那女主角的分析与评价实在是多,但我达不到他们那个境界。现在能读懂的人物就是欧阳雪。

欧阳雪,和女主芮小丹是小时候的邻居,父母离婚,两头都嫌她累赘,母亲改嫁,父亲另娶,12岁离家辍学,跑到小饭馆给老板娘磕了8个响头,头都磕出血了,老板娘不忍,给了她一个择菜扫地的活儿。后来她自己摆混沌摊,开小吃店,拼了命挣钱。再后来有个在黄金地段开酒店的机会,在芮小丹母女的帮助下,将维纳斯酒店开了起来。

丁元英对芮小丹的评价是,一个完全人格独立的女人,她的现在以及她所设想的将来完全是她自己的生存支点,丝毫没有给“从属”与“依赖”留有空间。

而欧阳雪何尝不也是这样一位人格独立的女性。她明白自己的强项就是开饭馆,买股票,给公司当董事长都不在她的能力范围内,她从不强求自己进入不熟悉的领域。

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欧阳雪被生活逼的明白了这个道理,靠天靠地,靠父母,靠朋友,都不如靠自己,买股票只用自己能赔的起的钱,要是全赔了,还能开饭馆;开公司当董事长也是,格律诗是倒闭,还是打官司,胜诉还是败诉,随便他,还是好好开自己的饭馆,去干自己能干的营生。

她就认一傻理儿,守住餐馆就能活命,别的事再好,她去做可能会饿死。这个“傻理儿”不就是全书一直在强调的神,道,道法自然,如来,就是万物规律。守住自己的能力圈,就是守住了自己所熟知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就能成事,成大事。

我们都是普通人,突破阶层,能做到欧阳雪就已经是人生赢家。

8

电视连续剧《天道》(改编自豆豆《遥远的救世主)看了两遍,原著读过一次。记忆最深的还是豆豆这句经典结论:“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这句话将神(西方所信奉的基督教或犹太教)、佛(如来)和道三者达成完美之统一。

9

记得第一次看天道还是在中学时期,一次周末在电视上看了两集,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因为那时学业重,一直没机会全看。后来有时间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又刷到了这部剧,便一口气刷完了整部剧,感觉还是不过瘾,以后不定时都会再刷一遍,每次都有不同收获。这里跟大家聊一聊,天道给我的交友启示。

剧中看了丁元英的对待朋友的方式,心中颇有些感慨,这个在旁人眼里不擅交际的人,却也不缺真朋友,周剑华在给林雨峰分析丁元英的时候,就从侧面告诉我们,丁元英深谙交友之道,只不过,他不是很在意这件事,也不肯在它上面下功夫而已。

那么丁元英为我们交到正真的朋友提供了什么借鉴呢?需要特别说明,这里所说的朋友,不是人脉,也不是熟人,而是指真正的朋友。

一,先从不怕吃亏开始。交朋友是一种付出的行为,没有付出,何来收获,只谈后者,即便别人愿倾心相交,这种关系也维持不了多久。请相信,你大方,别人多半也不会小器。也请相信,好朋友是不会让你吃亏的,除非对方不是。

丁元英在私募基金的操作中帮韩楚风赚到了可以脱贫的银两,虽然这只是顺带的事情,但兜里的钱却是真家伙,后者没有立即用任何方式表达感激,但心里面记着。丁元英回国后,再次替韩楚风解答了那个关于总裁位置的烦心问题,这回,丁元英可没有花到半毛钱,花出去的是智慧是见识。

无论付出的东西是指金钱,还是自己的脑子、精力和体力,亦或是是时间或者理解,都不以利益或回报为出发点,这就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放弃和牺牲,反过来看,即人们通常说的大方。愿意先付出的行为,形同撒出一张网,网孔的尺寸大小起着决定性作用,它能帮你筛选出适合自己的朋友。

二,信用为本。一诺千金的道理,我们都懂,想交到好朋友,得看自己的决心有多大。答应了的事情,无论怎样困难,代价多大,多么不舍,都得办好。

韩楚风听从了丁元英的建议,后来果然坐到了总裁的交椅上,他也将宝马送给丁元英。友人间的赌约可真可假,可大可小,而是否践行却是一个人的信用问题。

有时候,人的信用代表着真诚的一面,这是能交到好朋友的基础。就朋友两字而言,这是一种并非刻意考验的考验。在这里,我想有一句话可以这么说:我已将心向明月,可幸明月照我心!

三,别那么介意年龄、身份和地位。有了这种意识,反而让自己束手束脚。朋友相交,除了知心,还在于彼此间的认可。所以,交友又不是相亲,何必介怀,有句话说得挺好——随缘惜缘不攀缘,就是这个意思。有缘,珍惜友情,无缘,互道珍重。

四,时间的沉淀。古语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老祖宗的经验之谈了。真正的朋友,自然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即使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什么联系,可一旦再度重逢,便足以让人心生暖意,让人心生暖意的是朋友的真义,这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去五台山的时候,丁元英向韩楚风借钱,韩楚风二话不说,接过文件就按手指印;后来,林雨峰去问韩楚风要丁元英的地址,韩楚风就软中带硬地向林雨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态度举重若轻,分量十足。此处,韩楚风的话里面就含有担当的意味。朋友就如同佳酿,陈年愈香。没有必要,也许挺长时间都不会相扰,必要的时候,无须言明,自会两肋插刀。


人说:友情是一种很美妙的东西,可以让你在失落的时候变得高兴起来,可以让你走出苦海,去迎接新的人生。它就像一种你无法说出,又可以感到快乐无比的东西。也有人说:友情是两个人能够互相时刻想着对方,对方开心时为对方高兴,对方痛苦时为对方难过,是在你悲伤无助的时候,给你安慰与关怀。

那么,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呢?一起讨论吧!

10

原著《遥远的救世主》,名字既是问题又是答案,每个人悟出的东西不一样,每次也都不一样。“救主文化唯救主可说,不是人,是道;得救不是破了戒的狼吞虎咽,是觉悟;传统文化的症结在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唯独不靠自己。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弱者就是在靠上。

作为普通人精神上受了很大震动外,也渴望能从其中悟出点道理,或者能用悟出的道理去判断周围的事物发展规律。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条件的可能(《天幕红尘》有着重论述),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曾经让我判断几件事情的结果相对准确,也算是应了文中“无所用,无所不用”的话。这是学以致用或实用主义都没有错,总之是改变了我的生活,并且让我更加自信。判断周围的人以他们的语言和文中语言做比较,也较符合逻辑,只是现实中的人更加立体、复杂。

其实还有更深的贪念,用对文化属性的理解像丁一样去设计,从简单开始,判断参与其中的人的层次和思维,进而判断事情发展走向,最后完成属于按照自己意图设计的路径。这些何其难,但从简单开始,逐渐让这种思维深入灵魂,以后的自己必将比现在的自己更加不凡。

我能理解的《天道》讲的是道,讲的是阳谋;《天幕红尘》讲的是以道御术,更清晰的怎么运用对道的理解;《背叛》(宋一坤版)讲的是局,讲的是阴谋。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