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要是常遇春有大功于明朝,而且别看常遇春是位猛将,其实他和朱元璋配合默契,还救过老朱的命,关于常遇春的功绩不细说了。

(常遇春画像)

说说这件“龙袍”吧,“龙袍”是绯底,明朝的高级文武官员,都是绯色官服。所以,也不能算是“天子龙袍”。

明朝开始有赏赐有功之臣的“蟒袍”,可能就是因为朱元璋对常遇春的特别恩赐而发展来的,之前的朝代却无此先例。到了清朝,叫“吉服”。

“蟒袍”上其实和龙袍上的龙一样,但是为了区别龙袍的“五爪金龙”,“蟒袍”上的“龙”少一爪,为四爪,所以称之为“蟒”。

(蟒袍)

但是,常遇春画像确实是“五爪金龙”,应该是朱元璋确实对常遇春去世十分悲痛所至。于是,他和礼官商量用宋太祖对韩王的礼仪来祭奠常遇春,并用龙袍覆盖遗体。到了画师画像,自然不可能真画黄色,五爪金龙的“天子龙袍”,于是衣服底色自然是一品武官该有的绯色。

(飞鱼服)

既然朱元璋开了先河,估计后世皇帝也想继承关于赏赐有功的大臣这一方式,又觉得“真龙天子”放在大臣服饰里,有欠妥之处。于是就有了“蟒衣”,“飞鱼服”,“斗牛服”这样有“龙”的服饰。


(斗牛服)


当然,以上仅代表个人看法,有不当处,请海涵。欢迎大家的补充,点赞,关注,评论。。。

最佳贡献者
2

根本原因是感念常遇春的功劳。

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自开平府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赤城县龙关镇西),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40岁。朱元璋闻讯惊倒于龙椅上,对于遇春之死极为悲恸,并怕遇春之妻蓝氏接受不了,次日一早,马皇后就赶到遇春家,且一直陪伴蓝氏好言安慰。同时,朱元璋赐遇玉春葬钟山之下,亲自去致礼,并且命令大将军徐达回京参加会葬。

为表彰常遇春的功绩,朱元璋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

要知道,古至明代,谥忠武的,只有唐朝的尉迟恭、宋朝的岳飞。常遇春是第三个。朱元璋还赋诗一首,表露其对常遇春逝世的极度悲哀:“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此后朱元璋令宫廷画师为遇春公绘制身穿龙袍的全身像。自此开平王常遇春便永远长眠于钟山之下,永远的休息了。

后世将常遇春评为“冷兵器时代十大将”之一。




3

这就是死得早的好处。

常遇春死在了洪武二年,死于军中,朱元璋刚刚坐上龙椅,前面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事情百废待兴,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

常遇春是军事人才,号称“常十万”,自称能将十万兵,而他在帮助朱元璋开疆拓土时,也屡建奇功,尤其是和陈友谅大战的“龙湾大捷”,常遇春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战让朱元璋彻底站稳了脚跟,有了图谋天下的底气。

后来鄱阳湖大战,常遇春犹如三国时的黄盖一样,率军深入陈友谅军中,点火烧船,陈友谅的战船有点像当年的曹操在赤壁上的船,船大而坚固,但是行动迟缓,一般性攻守战这种船只优势明显,但是鄱阳湖大战中明军运用了三国火烧战船的方法,明军的船只小,活动灵活的优势就显现出来,尤其放火的时候。

常遇春领人乘风放火,放火完就跑,据说,陈友谅的很大一部分兵力都损失在战火中,陈友谅也死于鄱阳湖一役。

陈友谅算是朱元璋的一生之敌,歼灭了这位对手,老朱就可以安安稳稳的坐天下了,这有点像项羽之于刘邦,项王活着一天,刘邦都如鲠在喉,但是项羽一死,天下能撼动刘邦的人也就几乎没了。

朱元璋和陈友谅在当时也是如此。

战后朱元璋曾经夸奖常遇春:“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而作为副将军的常遇春,其后协助徐达大破张士诚,收复元大都,可谓战功累累。

洪武二年,常遇春暴毙于柳河川军中,这之前他和徐达刚刚在开平取得大捷,把元朝皇帝赶到更北边去了,史书记载:开平摧锋陷阵,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在中山(徐达)下。

朱元璋得知常遇春死了,很悲痛,要用天子礼仪安葬他,后来朝臣商量就用宋太宗赵光义安葬赵普的礼仪来安葬了常遇春,朱元璋还让人画了常遇春身穿五爪金龙蟒袍的全身像,并且赋诗曰:

朕有千行生铁汁,

平生不为儿女泣。

忽闻昨日常公薨,

泪洒乾坤草木湿。


老朱的诗还是蛮有特色的。


总觉得有些武将死于军中还是蛮幸福的,比方说巴顿将军,比方说常遇春。

如果常遇春活到了后来,朱元璋国事平定大杀功臣,常遇春也许不但不会有这种哀荣,大约连活着都得战战兢兢吧,毕竟后来的徐达,刘伯温都获得战战兢兢的死的疑点重重。

不过我觉得1369年在还有点暑热的风中大哭常遇春的朱元璋是真心的,他此时还没有后来的算计,此时只是为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的死而哀伤,下意识想用一些方法去弥补这种哀伤,绘制龙袍像,这在古代算是最高荣耀了。

朱元璋为老兄弟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

文/ 薛白袍

4

常遇春死后倍享尊崇,这和他的战功是分不开的,至于太祖皇帝朱元璋令宫廷画师绘制常遇春身穿龙袍的全身像,这有一定的原因。

常遇春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名将,在冷兵器时代,常遇春的精兵突击和长途奔袭能力算是最强的。他从一个山贼到大明的开国大将,短短40年时间,为大明的开国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在对元朝的打击上,整个元朝军事力量的灭亡基本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三人消灭的。

洪武元年,朱元璋刚在南京登基称帝,徐达,常遇春就北上讨伐元顺帝的残余势力,事实上此时的中国有相当部分的领地还是在元朝手中的,徐达、常遇春一直向北追讨元顺帝,打击元军主力王保保,顺利的平定山西,夺取了元大都,建立了北平府。

洪武二年,徐达,常遇春班师回京期间,常遇春暴毙于柳河川(今河北境内),时年40岁,朱元璋大为悲痛,甚至从龙椅上跌倒下来,后把常遇春厚葬于南京钟山,并封为“开平王”。封其子常茂为“郑国公”。

回到题目,为什么朱元璋要如此规格的对待常遇春呢,比常遇春建功更大的徐达都没有得到如此的待遇,这和朱元璋的性格和当时的时局有关系的。当时对大明来说,虽然开朝建国了,但还没有达到统一全国的局面,北方的大部分领土依然在元顺帝手上,元朝的实力还没有被绝对的消灭完,而此时最强悍的将军常遇春暴毙,对朱元璋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

更重要的是常遇春是个非常单纯的人,是一个纯粹的将领,对朱元璋是绝对的忠诚,从不涉及朝政,按照朱元璋多疑的性格而已,这样能打不结党,能冲不理政治的将军是非常难得的,再者,朱元璋在开国初期需要有这样的英雄人物形象来鼓舞和稳定士气。

我们结合朱元璋后期大肆残杀开国功臣来看,如果常遇春不那么早死,估计未来的下场和李文忠,付友德,李善长差不多的,君不见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不也剥皮实草了吗?常遇春能得到朱元璋如此的厚待,那是因为他死得早。

5

当年朱元璋打天下凭借的可不是一己之力,而是手底下有几个能干的人才,这才让朱元璋最后统一了江山,奠定了明朝,在朱元璋最为勇猛的应该就是常遇春了,常遇春外号又叫常十万,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猛将,朱元璋对常遇春非常赏识,也非常信任,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在常遇春死后,甚至还让画师为常遇春绘制了一张常遇春穿着龙袍的全身像,龙袍对于历代的皇帝都是非常敏感的话题,尤其是朱元璋。

朱元璋一直对自己的皇位可以说是保护的非常好,只要有人觊觎皇位,立马就将这股势力掐死在萌芽之中,朱元璋能特意为常遇春画这么一张画也足以证明两个人的关系有多么密切。其实常遇春能有如此的战功收获,是因为他本人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朱元璋起家之前,常遇春还只是一个大山里的山贼,当时朱元璋遇到他以后,发现此人非常擅长领兵作战,在当时的朱元璋手下绝对是一名难得的将才,尤其是精兵突击战役,常遇春就非常擅长。

当时有许多的胜仗都全仰仗在常遇春的精兵突击上。在跟随朱元璋将近40年的时间里,常遇春为大明朝为朱元璋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尤其是当时为了维护明朝的统治,打击元朝方面,常遇春、徐达和李文忠三个人联起手来为朱元璋打下了大好河山,甚至可以直接说当时元朝之所以失败,绝对与这三个人的英勇神武脱不开关系。

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称帝,但其实当时朱元璋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天下实权,元朝在中国土地范围内还占有着相当一部分的地盘,军事实力也非常强悍,于是朱元璋就派出了常遇春,当时常遇春就和徐达一起将所有残余势力都给消灭了,可以说是为朱元璋解决了心腹大患,当时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时候,内心真的是无比激动,如果元顺帝的这股残余势力不消灭朱元璋即使坐在皇位上都不得安稳,从此以后朱元璋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成立了明朝,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但是到了洪武二年的时候,常遇春就英勇牺牲了,这对于朱元璋来说,可以说是失去了左膀右臂,当时常遇春在凯旋回巢的路上,突然之间就暴毙而亡,事情发生的非常突然,当时虽然有人说常玉春可能是患病才暴毙而亡,但是不过年仅40岁,而且常年在战场上驰骋,所以很多人都对于这个说法并不是很信服。

当时正值夏天,天气异常闷热,常遇春在行军途中突然感觉到十分酷热,于是就将盔甲给脱了下来,然后迎着风骑马回城,可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感觉身体不是全身疼痛,当时太医急忙诊治,可是也发现不了问题,当夜常遇春安排完后事之后就去世了,朱元璋心痛不已不仅好好厚葬了,他还追封为开平王,常遇春的儿子也追封为开平王,常遇春对于朱元璋绝对是一片赤诚之心,非常忠心,他对于朱元璋来说也只是一个很纯粹的将领,毫无反叛之心,对权力也没有任何渴望,一心一意的只为朱元璋.所以即使给常遇春全天下的兵权朱元璋都不会担心他会背叛自己。

陈友谅是朱元璋一生之敌,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当时翻阳湖之战中常遇春大败陈友谅,陈友谅的势力在这次战役中损失了一大部分兵力,陈友谅也死于此战,光因为这一战,常遇春对于朱元璋就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经过群臣商议以后,朱元璋采用了宋太宗厚葬赵普的规模厚葬了常遇春,以常遇春身穿龙袍的全身像随葬,甚至还为常遇春写了一首诗,这放在哪朝哪代都是非常高的殊荣!

当然常遇春的龙袍可不是常见的龙袍,而是以红色打底,上面画有龙的图案,红色是一品武官的朝服颜色,追究到底也不是逾越。朱元璋这么做除了祭奠其实还有别的含义,当时朱元璋刚刚坐上了皇位,天下势力还不稳,所以对于当时的朱元璋来说第一要务就是拉拢人心,常遇春是朱元璋最为青睐的忠臣,朝中皆知,为了激励将士和文武百官,稳固明朝统治,所以厚待常遇春,为了能够进一步一统全国,对常遇春这等上次也是在昭告天下,他朱元璋是仁义之君,重情重义!

6

于左非常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原因如下:

常遇春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战将,在朱元璋的开国勋臣中,战功仅次于徐达。

《明史》记载,洪武二年,常遇春死于军中。同年十月,朱元璋亲自出面参加常遇春葬礼,其中的仪式,参照宋太宗祭葬赵普的仪式。

常遇春被安葬到钟山,朱元璋赐给九十件明器,随之下葬。同时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谥号为忠武。《皇明异典述》中说,朱元璋追赠常遇春的曾祖、祖父和父亲三代为上柱国等,并加谥号。这种待遇历史上极为罕见,可见朱元璋对常遇春的重视。

此外,常遇春配享太庙,并在功臣庙中绘制他的画像。注意,《明史》中所说的绘制画像,是放在功臣庙中。明朝原本没有武庙,直到嘉靖年间才增设武庙。

明朝建立之初,各种制度并不完备,朱元璋刚刚登基,天下未定,还需要将士们尽忠效力,所以他对于曾经并肩作战、一起出生入死的旧将深怀感情。

在这种情况下,常遇春猝死军中,朱元璋痛惜之余,有一些出格的表现,既是真情实意,又可以激励将士,这些都可以理解。

常遇春的画像摆进功臣庙中,不管朱元璋对他的感情有多深,都不可能给他画一张身穿龙袍的画像。那样会造成很大的混乱,也会给后代的皇帝、大臣造成很大的困扰,朱元璋不会犯这种错误。

此外,朱元璋晚年时,频兴大狱,大力整肃勋旧,就算当初有过这种画像,这一阶段也会毁掉,别人更不敢保留或者妄造。

7

谢谢邀请。我们仔细看图片中那只龙的爪上只有四个趾。事实上那并非“龙袍”,而是“蟒袍”。蟒袍和龙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爪上的趾,爪有四趾为蟒,爪有五趾为龙。《万历野获编》中有记载:“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


意思就是说,蟒袍是仿制的龙袍,与龙袍类似,但是要去掉一趾。蟒袍用的还是比较多的,一品王公贵戚才能服蟒袍,一些受封的诰名夫人也是可以穿蟒袍的。明朝明臣于谦就曾被朱祁钰赐予过蟒袍,夺门之变后,于谦被诬告谋反而抄家。在抄家时,于谦家里只有朱祁钰赐予的蟒袍和剑器,再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了。这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蟒袍代表了皇帝赐予的最高荣誉。蟒袍还有一个用途就是用在戏曲的舞台上,戏曲中的皇帝龙袍也是蟒袍。

蟒袍是御赐的最高服饰,是朱元璋亲自定下的规矩。蟒袍是四大赐服中唯一一个不用配件道具的。因为蟒袍自成一格,不需要精准的服饰搭配。但是也有一种特殊的蟒袍,就是朝鲜国王的蟒袍。古代朝鲜和完全仿制中国古代的结构,都要低一个等级,所以朝鲜国王的也是蟒袍,而且是衮服的,一般的蟒袍是曳撒式的。


事实上不但有蟒袍和龙长得类似,还有一种锦衣卫的飞鱼服,上面秀的飞鱼也和龙非常相似。飞鱼上半身与蟒相似,有双翼,腰部以下鱼尾处有一对鳍。后来飞鱼绣的越来越像蟒袍,还引起了嘉靖的恼怒。明史记载,嘉靖十六年,兵部尚书张瓒服蟒。嘉靖非常生气,就问当时的内阁首辅夏言:“尚书二品,何自服蟒?”夏言说:“瓒所服,乃御赐飞鱼服,鲜明类蟒耳!”

常遇春作为和徐达地位相类似的开国元勋,服蟒袍完全没有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8

常遇春身着龙袍的这幅画像,我原以为是伪造的,但又在网上看到常遇春十七世孙、艺术史研究学者常任侠先生著文说:“开平忠武王遇春公的画像,确系明初宫廷画师所绘,世代相传直至明末,始有怀远侯常延龄于削发为僧时,交与族侄常枚收藏。该画像头戴乌纱帽,身穿金绣蟠龙红袍,耳坠双环,壮年短须,面貌秀雅英俊,和他年仅四十而终相符。与民间俗传赤面长髯、类似关公,全凭想象而为之者截然不同。我曾与中大历史系教授朱希祖,明史专家吴晗等人进行过反复研考,最后鉴定此像确是开平王遇春公生前的真实面貌,而且是宫廷画师所绘,堪称是明代宝物。”所以伪造的猜测且存而不论。

我又曾以为画像上的常遇春所着乳头并不是龙袍,而是蟒衣。“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蟒衣的图案很像龙袍,两者的区别是:龙袍上的龙图案为五爪龙,而蟒衣上的蟒只能是四爪。但细看常遇春画像,图案是五爪龙无疑。

假设此龙袍确实为朱元璋所赐,那为什么朱元璋要给一名大将赐龙袍呢?我觉得原因可能是:一、皇帝要表达对常遇春的恩宠。常遇春死得早,在朱元璋来不及对开国元勋大开杀戒时,他就去世了。而明初,朱皇帝对开国功臣还是给予隆重礼遇的。二、按唐宋传统,帝王尽管会以龙纹为服装图案,但龙纹并不是皇帝专用品,以龙为帝王专用的图案,源于辽、金、元,并不是中原王朝的传统。朱明王朝立国之初,可能还未确立龙纹为帝王专用的制度。

9

问题所说的就是如下这幅常遇春全身画像:

常遇春的后裔、著名考古学家与艺术史专家常任侠教授曾经如是说:

常任侠教授把这幅画像中常遇春所穿的服饰称为“金绣蟠龙红袍”,就目力所及,这件红袍上也确实有龙,民间因而有朱元璋亲自脱下龙袍让常遇春穿着下葬,并做此画的传说。

龙袍一般特指皇帝的朝服,明朝皇帝龙袍绣有十二条五爪金龙,俗称“十二团龙”。而郡王以上爵位者也能身着绣有龙的袍服,不过他们袍服上龙的图案与皇帝龙袍严格区分,龙只有四爪,所以被称为蟒袍。

常遇春的这幅画像上的袍服能够很明显地看到是五爪金龙,所以应该不是蟒袍,据猜测,这是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悼因此特令宫廷画师为其绘制身穿龙袍的,这是朱元璋情绪激动之下的决定,当然应该也有笼络功臣战将的理性考量。

至于宫廷画家没敢使用黄色而是使用规定属于一至四品官员的绯色(大红)的这个说法也是不成立的,因为明朝的龙袍本身就有红色的。

10

常遇春是元末红巾军的优秀的将领,也是明朝的开国名将,常遇春一生为将,从未战败,他曾经说过可以以10万大军横行天下,所以有“常十万”之称,他因为一生不败,也被称为“天下奇男子”。

常遇春虽然出生在贫苦家庭,面目奇伟,力大无比,勇猛过人。在公元1355年,曹玉春就跟随朱元璋,转战南方各地,建立战功。公元1360年,曹玉春与徐达在池州六泉口大败陈友谅。陈友谅仓皇败逃,不敢再犯,朱元璋夸赞常遇春“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公元1364年,朱元璋被恢复元气的陈友谅围困潘阳湖。常遇春奋勇当先,临危不惧,不仅救出了朱元璋,而且全歼60万陈友谅大军。公元1368年,常遇春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共25万人,功勋卓著,被封为鄂国公。公元1369年,常遇春,率军北征,攻克元朝大都,但是常遇春,却在此次回师途中暴病而亡。

朱元璋看到常遇春,一生戎马,建功无数最后倒下的身躯,不尽感慨万千,将自己的龙袍披在了常遇春身上,悼念常遇春,并命令宫廷画师,为常遇春作画。朱元璋除了纪念常遇春以外当然有自己的帝王之心,一方面是为了笼络人心,另一方面是刚刚建国,为了激励将士,稳固统治,进一步一统全国。

文/红雨说历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马上删除。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