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宁古塔没有塔,位于现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是在中国东北的北面,“宁古塔”是满语,“宁古”翻译成汉语就是“六”,“塔”翻译成汉语就是“个”。

关于宁古塔名称的由来,根据《宁古塔纪略》中的说法:"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但是根据明朝最后一个兵部尚书张缙彦在《宁古台》一文的说法:“宁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则曰台,塔与台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台,故名。”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此地,故称宁古贝勒塔。

虽然关于名称的由来到现在还没有确定,但是一旦被发配到这里,那是九死一生。在清朝所有犯了错的官员都害怕发配宁古塔。

首先,宁古塔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北边,天气极为寒冷,现在抖音上很多人在东北拿一杯热水玩“撒水成冰”,可见东北多冷,然而清朝时期的东北更加寒冷,当时正处于小冰川期,不像现在全球都在变暖。

伴随着严寒,却并没有御寒的东西,古代虽然也有貂皮,但那都是有钱人穿的,到了发配这个地步,估计身上能批一层麻就不错了,尤其是脚上穿的鞋,古代没有雪地棉啊!再加上路途遥远,很多被发配的人,可能走不到宁古塔就没了小命。

到了宁古塔之后,由于没有塔,大部分的犯人都是自己搭草棚居住,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

在清代时期宁古塔以及东北都是未全面开发的区域,因此特别荒芜,人烟稀少,在这种地方生活,根本就没有跑的机会。

其次,发配宁古塔主要是为了开发建设,也就是所谓的实边,开发不是嘴上说说,那可全是劳力活,被发配到宁古塔的人,每天都要干很多的重苦力的活,包括开荒种地,修桥修路等等。

不但活累,全年无休,一年四季都要干,最难熬的就是冬天了,实际上现在东北人冬天的时候都没有农活,在家里一待等着猫冬,而发配宁古塔的人,往往都是朝廷命官,养尊处优惯了,哪里还能受得了这份苦。

当然,如果能受得了严寒的对于宁古塔也不会那么恐惧,宁古塔地处东北,物产丰富,当年的北大荒在未开发的时候还是“棒打狍子瓢舀鱼”想来宁古塔也不会差到哪里。

而且流放到宁古塔的人不用当差,不用纳粮,说白了在这地方一切都要靠自己来养活了,只不过流放宁古塔的大部分都是文人,文人在古代基本都不用当差、纳粮,让他们亲自去种地干活,他们肯定会心生怨恨,因此写诗文诉苦,古代人又都是没有愁来强说愁,一来二去就把宁古塔描绘成跟黄泉路一样的地方了。

最佳贡献者
2

现在许多人对宁古塔不熟悉,但是在清朝时,宁古塔却享有盛名。让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清朝时宁古塔的历史。

宁古塔是地名,现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宁古塔在满语里是“六个”的意思,相传清太祖曾祖父福满的六个兄弟曾居住在这里,因而得名,也叫宁古贝勒塔。

在清朝时,朝廷为了更好地统治东北边疆地区,宁古塔就成了国防重镇,历来是军事要塞。

清朝时宁古塔的辖界很广,清廷在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时,其大部分土地被割让给了俄国,如现在俄罗斯的重要港口海参崴和纳霍德卡都原属于宁古塔辖区。

宁古塔还是满族的发源地,有许多满族人在此繁衍生息。所以宁古塔也是向清朝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根据地。后期更是成为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的转收点,与当时的盛京(今沈阳)齐名。

由此可见,宁古塔并不是弹丸之地,它在清朝时是重要的战略要地。

宁古塔既然是满族发源地,在那里生活的满人也不少,而且又有戍边的官兵,为什么满清官员却认为宁古塔很可怕,而且还怕得要死呢?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宁古塔是流放的代名词

清朝的官员若是有罪被判流放,就会被送到宁古塔。

宁古塔成为流放之地,是从顺治年间开始的。那些罪不致死,被判流放的人押解到此,从此宁古塔就成为清朝流人的接收地。

“宁古塔”三个字从此像恶梦一样,让满清官员和文士们心惊胆战,唯恐沾身。

因为如果和宁古塔搭上边,就意味着获罪被流放。从此繁华落尽,财富、权利等如过眼烟云,也许终身都会在宁古塔凄苦度过。

所以满清官员认为宁古塔可怕,是因为其是流放之地,宁古塔成了流放的代名词。

2.去宁古塔的路途遥远,一路凶险

宁古塔在北疆,因当时交通不发达,从京城到宁古塔约四千多里。流人是不允许骑马和坐车的,只能带着罪夹步行,这样需要走四五个月。

而且越往北走越冷,流人身上的衣物不能抵御寒冷。长途跋涉让许多体弱的流人在半路上生病,所以病死率很高。

去往宁古塔的路上人烟稀少,有的甚至渺无人烟,常有虎狼出没。有不少流人运气不济被猛兽吃掉,所以真正能活着到宁古塔的流人不多。

虽然流放不是死罪,但如果被流放到宁古塔,一路上不但要历尽艰辛,受尽折磨,还有可能会丢掉性命,这比死罪还遭罪的流放,让满清的官员想想就会怕得要死。

3.宁古塔是苦寒绝地,冰冻期长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如此美的诗句,让人向往。可你真到宁古塔体验诗中的情景,就有种生不如死的感觉了。

宁古塔冰冻期长,有的地方甚至常年冰封。那东北风如刀般刮得人脸生疼,身上的棉衣瞬间打透,让你从心里往外地冷。

现在全球变暖,现代人穿着保暖的羽绒服,住着暖气楼,在东北过冬都冻得不愿出去。何况还是小冰川时代的宁古塔呢?

在这泼水成冰的地方,当地人都得穿貂皮类的皮袄,住着烧得烫手的火炕的房子才能安然过冬。

而流人们缺衣少食,居无定所,在宁古塔这个苦寒之地,冬天就像人间炼狱一般。

清朝文人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宁古塔是苦寒绝地,流人一般都不适应,他们在生与死之间徘徊,这种堪比黄泉的炼狱生活,能不让人害怕吗?

4.生存条件恶劣,须自力更生

虽然清廷规定流人可以不当差,不纳粮,可是流人要生存下去,就得自力更生。在宁古塔如此恶劣的气候下要生存下来,实属不易。

衣食住行,原来很简单的事情,现在对流人来说都是大事。流人们首先要挣钱养活自己,但宁古塔适合流人们干的工作太少了。

宁古塔盛产人参、貂皮,但这些需到深山老林里才能得到。深山老林常有野兽出没,而流人们多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没有当地人的生活经验,所以这条路行不通。

在宁古塔要自给自足,就要种地解决粮食问题。同样,种地也是流人的一大难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得到回报。因为冰冻期长,每年只能种一茬地,如果没种好或天气原因,就有可能颗粒无收,让流人欲哭无泪。

宁古塔的苦寒之地,让流人的生存条件变得恶劣,这也是让人惧怕的原因。

综上所述,宁古塔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是流放地,被流放的人在那种苦寒之地,因不能适应,极少能生存下来。

宁古塔的寒和苦是流人必须要迈的槛,其堪比黄泉路。

宁古塔恶劣的自然环境,让人们对宁古塔产生惧怕心理,有的被流放的官员宁可选择自杀也不去宁古塔。在他们看来,与其受尽折磨而死,还不如自我了断。与宁古塔的严酷相比,死反倒是一种解脱。

所以宁古塔如猛兽一般,让养尊处优的满清官员谈之色变,唯恐避之不及。

宁古塔虽然可怕,但适者生存。有的流人把它当成第二故乡,在这片蛮荒的土地上,把文化和文明传播了下来。而宁古塔人对他们很尊重,待他们为座上宾。

流人的到来为宁古塔注入新鲜的血液,流人文化融入宁古塔文化,形成宁古塔特有的文化,被载入史册。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3

说到宁古塔,就不得不提到五国城。清朝的老祖宗金朝灭亡北宋后就是迁徙徽、钦二帝到天寒地冻的黑龙江五国城,但相比五国城,宁古塔的条件更加恶劣,简直是清朝官员发配的极苦之地,是噩梦也是地狱。




宁古塔的条件有多恶劣,许多曾经被发配到这里的清朝官员和文人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字描述。如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到牵连的吴兆骞在被发配到宁古塔后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崇祯年间左都御史王家祯在他所著《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清初文人方拱干把宁古塔形容的更恐怖可怕:“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世代镇守宁古塔的披甲人,属于未开化的野蛮人)

这里是真正的苦寒之地,人间地狱,相比南方偏远山区的虫瘴雾蒙,宁古塔的条件更加恶劣。作为满族的发祥地,宁古塔虽然地处北地偏远之处,但是因为大量罪犯被安置在这里,反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清朝把罪犯发配到如此偏远极寒之地,除了让犯人们安心在此洗心革面、悔罪思过,还要忍饥挨饿当牛做马被“披甲人”奴役。披甲人是什么鬼?这是地位极其低下的世代镇守清朝边疆的军人,他们都是未开化的野蛮人,“与披甲人为奴”是极其残酷的处罚,给这种野蛮人当奴隶,其结果也只有受辱或是被折磨而死,下场比死还要难受。




被发配到宁古塔的南方人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南方汉族人,“流徙来者,多吴、越、闽、广、齐、楚、梁、秦、燕、赵之人。”(前明兵部尚书张缙彦)这些世居南方的汉人,哪能经受的住这般恶劣的生存条件。这里远离中原,常年冰封不化,交通闭塞,物质匮乏。长路漫漫,许多犯人还没到宁古塔就冻死、饿死、病死在半路,即便到了宁古塔,也是饱受折磨痛苦不堪,许多人都没能活着回来。说这里是“人间地狱”真是一点都不为过。




那么被发配到宁古塔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大体上,以文字狱,科场案和政见分歧的文人为主。比较出名的有延平王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据传他最后在这里被处死。还有前文提到的顺治十四年因科场舞弊案无辜受牵连的吴兆骞,他在这里整整被关了22年才得以释放南还。还有清初著名文学家金圣叹的家人、清初著名思想家,因“文字狱”而被开棺戮尸的吕留良的家人都曾被流徙至此。


没有危言耸听,宁古塔确实可谓是犯人的“人间地狱”,能活着回来的都是“九死一生”。宁古塔旧城遗址目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里是黑龙江省宁安市(县级市)的驻地。

4

宁古塔没有塔,宁古是六的意思,塔是个的意思,就是六兄弟,据说就是指努尔哈赤的父辈六人,也叫六祖城。是清朝的发家地。

它有什么恐怖的呢?

其实就是冷嘛,偏僻嘛。是谓: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天寒地冻,不是人呆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被发配到了宁古塔,说明你犯事了,而且事比较大,很难翻盘,更可能死在异国他乡,想一下,昨天还是灯红酒绿,小翠小蝶的,今天就要戴上铐子,送到关外去流放,那吓不吓人。

这是跟本身的地位有关的。你要本来就是一个穷人,送到宁古塔,说不定还是一条活路呢。以前清朝人搞柳条关,是不允许人进去的,所以才叫闯关东。

看一下,曾经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

张缙彦,河南新乡人,明朝的兵部尚书,清兵入关后投降,后面因为替人作序,惹上了文字狱,全家发配宁古塔,去了之后,似乎适应得挺好,跟同样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江苏吴江诗人吴兆骞以及安徽桐城人方拱乾一起喝酒嗨皮:朝夕相对,欢若一家。

张缙彦还搞自助游,去参观了渤海国故都遗址,写了一篇《东京》,还跟一群人在当地搞诗社。算是黑龙江第一个诗人组织。叫七子诗会。到了康熙年间,老死在了宁古塔。

还有吴兆骞,他来到这里时,对这里很悲观,写信告诉家人: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主要是冷, 另一个生活无着落,后面他当了教书先生,开始好起来了。二十三年以后,因为写诗出名了,认识他的人多,求情的也多,最终被康熙放了回来,结果他已经习惯了东北的冷空气,回到家乡南方,对温暖湿润的环境还不适应,回来就生病,回来三年,生病不断,最终病死。

还有方拱乾,他后面是捐钱赎罪,早就回来了,但把钱花光后,一辈子受穷,他还写了一本书叫《宁古塔志》,就描写了宁古塔。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四时皆如冬,八月雪,其常也。

男子率数妇,多则以十。(一个人可以娶十个老婆)

最后,他总结: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那宁古塔到底在哪呢?

宁古塔大佬叫宁古塔将军。辖地很广,现在的海参崴这个天然海港以前属宁古塔将军管。宁古塔将军的任务还有去库页岛收皮子。在清末的时候,清国败家子把祖地都割了给人家。

而宁古塔将军的驻地倒还在中国。就是现在的黑龙江海林市。

海林市怎么样呢?

好得不得了啦。这里现在是旅游城市。

中国雪乡

中国虎乡

中国猴头菇之乡

要看老虎有东北虎养殖基地,要滑雪有八一高山滑雪场,要看雪有雪村,《智取威虎山》的外景拍摄地也在这里。有杨子荣纪念馆等等。

可以说,现在想被“流放”去,得自己掏钱啦。

5

很多人都非常恐惧被分配到宁古塔,宁可下黄泉,不可入宁古塔之地。然而殊不知,宁古塔也有它独特的迷人之处,花开遍地之时,夕阳西下仍引得众人向往。

宁古塔到底是怎么来的?

宁古塔并非塔,而是六贝勒镇守的地方。据说六贝勒是韩普的六儿子,但却不入韩普的眼。韩普与人打仗,输于他人之手,却无缘无故怪罪于六儿子,觉得他是不祥之兆,便将他赶出家门。

六贝勒是一个有为青年,然而父亲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是扫把星,便将自己赶出了家门。内心非常痛苦,但却有不甘, 他下定决心要在外头闯出一片天地。

他一直游走于各地,寻找一处尚未被统治者统治之地建立起自己的部队。一日他走到了牡丹江下游,见这里发展落后,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并且相互残杀。

因为总是过着六亲不认的生活,因为鸡毛蒜皮之事而兄弟残杀,许多人希望有一个有为之人来统治这里。六贝勒来到这里之时,见一群老人在河边祈祷,便与他们闲聊。

老人将这里的一切告诉了他,并且他们希望上天能给他们派一个统治者,带领他们发展。六贝勒聪明睿智,编制谎言说他是上帝派来统治这里的神人。

虽然那些老人听着这个谎言半信半疑,但他们想要的是一个安宁的生活,试总比不试的好。

有老人问,他将如何整治这里,六贝勒回答说他将立尊老爱幼规矩,修法度,重发展之时,见惯了这里野蛮年轻人互相残杀的老人们暗自佩服。

不过一个陌生人来到这里,想要立足必须要先立威。再加上本地本来就尚武,他就告诉所有人,但凡有不服的人,可以和他六贝勒比试。只要自己输一场,立刻转身走人。

各大力士自然不服,纷纷摩拳擦掌,想和他大干一场。随后六贝勒与他们一一比试,都将他们打败了,他便成为了这里的第一人物。

之前的老人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六贝勒,他从此在这里安家,带领这里的人共同狩猎,修城墙,习武艺,学法度,这个荒凉的地方逐渐发展起来,野蛮的人也逐渐变得文明。

而这个地方就叫宁古塔,也称六贝勒塔。

宁古塔多可怕?为何这么多人不愿意来?

宁古塔环境恶劣属实,但却也有它独特之处。宁古塔有新旧二城,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有关旧城记载曰:

“宁古塔旧城,……高丈余,周一里,东西各一门。”

东门外有茂密的森林,夏日至,夏风吹拂,叶子随风而动,依旧有绿色的气息。城东、城北、城西有平原,花开五月,遍野花红叶绿,漫步花海怡然自得。

当然这是因为现在全国都在开发,曾经的荒凉之地,早已经变得草木丰茂。因此从现在看来宁古塔环境也并非十分恶劣,那么为何犯人宁可死也不愿被发配到宁古塔呢?

其一:宁古塔有美景是不错,但这些美景却是后人所为。

在清朝时期,宁古塔这个地方环境十分恶劣。由于地处东北边疆,未到冬至便冰封四野。许多罪犯初来乍到,根本受不了寒风刺骨的东北气候。

对于犯人来说,他们没有可以避风的住处,在零下几十度的恶劣天气,没有取暖的设备,寒冷慢慢侵蚀到他们的骨头里去,这种痛苦比死还难受。

其二:犯人要过着最低贱的生活,他们需要做各种苦力活。

开荒种粮,抬石修墙,还要服侍主人起居生活,每天过着突破劳动强度极限的生活。而那里又缺乏粮食,食不果腹之事乃家常便饭,基本上就是一种奴隶。

其三,远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思乡之情如恶魔缠绕,日夜折磨着他们的身心。

宁古塔偏僻遥远,犯人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这个不毛之地,一路上风餐露宿,寒风凛冽,大片大片的沼泽让人心生畏惧,有些人甚至饿死或者累死途中,所以宁古塔对他们来说是一场噩梦。

过得惨不惨并不是以主人是否虐待他们为标准,披甲人也还算有人性,对这些犯人并非不是打就是杀。

但被发配到这里的犯人在最偏远的地区,过着最恶劣的生活,思乡之情魂牵梦萦,而体力劳动日日超支。

被发配的犯人如同陷入沼泽泥潭中,充满着恐惧与无力,这种身心受到摧残的生活让人生不如死,谁又愿意去呢?

至于上面所说的披甲人,是因为有句话叫做:“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披甲人的地位界限于奴隶和军人之间,平时的任务是开荒耕地,打仗的时候需要披装上阵。

6


宁古塔,有多可怕?

你可能想不到有多可怕的可怕,一句话,要命,可怕不?

一、清朝文武大臣、京官地方官等一干人犯,一听皇帝愤而发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闻听此言,莫不魂飞天外,虽蒙皇恩浩荡,赦免不杀活命之恩!

但真的是与杀头并无什么区别,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生不如死,真的不若引颈一刀痛快!

二、宁古塔,既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辖之宁安县级市,时令当今本地人自豪的称之为人类宜居幸福安康之地。

宁古塔,清朝顺治十年,设宁古塔昂邦章京镇守此地,康熙元年设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衙门。

康熙十五年,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衙门,迁治吉林乌拉(今吉林省吉林市),改称吉林将军,宁古塔改置副都统衙门。

宁古塔,与塔没有任何关系,是满语“六个”的意思,据说,早期有清朝皇室祖先兄弟六人居住生活于此而得名,你看,偌大的地方,仅有六个人!

有清一朝,东北被满清皇室视为祖基龙兴之地,满人入主中原,大量进入北京及全国各地,但严禁汉人移民进入东北。

因而致原本就人口不多的东北人口骤降,尤其偏远的宁古塔一带,虽然不再是六个人,但也是人烟稀少,更是荒凉不堪,狼虫虎豹出没其间,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当时条件下,实在不宜人居。



宁古塔,地处山海关外东北地区的东北边远荒僻地域,交通不便,生活物质匮乏,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加之长达半年冬季,更有常达零下30度极端寒冷的暴风雪肆虐的恶劣气候,而夏季出奇大的蚊虫叮咬,基础生活设施极端简陋,衣食住行皆与关内富庶舒适的生活无法比拟,令人很难适应生存,大有生不如死的感觉。

三、宁古塔,艰苦生活环境之外,另外加上发配宁古塔,路途遥远艰险,有的押解差役为逃避遥远艰苦旅途,甚至做掉人犯,以病死复差。

既使押解差役良心尚存,沿途野兽袭扰吞食之险仍在。

甚有传言,饥民争相杀戮人犯食之果腹,发配人犯甚至多有未达宁古塔,而死于苍茫遥远的危险旅途,能否到达宁古塔是个未知数,可想而知。



因而,清朝发配人犯一听“发配宁古塔”之言。与宋代人犯闻听“脊杖20,刺配沙门岛”一般,莫不魂飞魄散,灵魂出窍万里外,顿时万念俱灰,只求一死,以留全尸祖坟。

发配宁古塔,九死一生,生还机会缈茫,令人不寒而慄,且披甲人为奴,既与边防官兵奴役驱使,身份转换变化太大,很难适应,真的大有生不如死之感,皇恩浩荡活命不杀头,还不若免予皇恩,引颈一刀痛快!

你听了,你说,可不可怕?

奈何!奈若何!

仅供参考;

免责申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7

宁古塔没有塔,静山没有山,水上餐厅没有水,花城没有花。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怪,总有一些地方和名字完全不一样,比如宁古塔就是这样。宁古塔在清朝时期是官员们非常“害怕”的地方,仿佛那里是人间地狱,其实不是。

宁古塔的来历

“宁古塔”不是汉语,是满文直译,其中“宁古”是六的意思,“塔”是个的意思。为何叫了宁古塔这个名字呢?当时的情况是,努尔哈赤的曾祖父有六个儿子住在了这片土地上,所以后来,清朝就称其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

宁古塔如今的地址是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整个区域有新旧两城,旧城在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如今是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这个旧城和努尔哈赤很有关系,努尔哈赤曾经在此驻扎军队。新城是如今的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是康熙建的。

曾经的宁古塔区域很大,特别是顺治期间,哈尔滨以南,松花江以东都属于宁古塔。但,随着发展,宁古塔区域就和缩水的布料一样,变小了很多。

宁古塔曾经是国防重镇,一度成了大清往朝鲜输送兵源、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这也难怪,当时东北有“南有盛京,北有宁古塔的说法。”宁古塔在清朝初期设有将军,是当时黑龙江、吉林两地的军事、经济、政治中心,位居吉林三边之首(宁古塔、珲春、三姓三个边城)。

康熙十五年,不再设宁古塔将军,因为有了新的军事、政治中心吉林乌拉(吉林市),并在此设吉林将军一位,而宁古塔只设副都统一人,宁古塔的重要性慢慢降低了。

为何可怕

宁古塔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

因为当时,只有犯了大罪,才会发配至宁古塔,一旦发配了宁古塔,就说明了此人很难翻身,也许会终老此地。与其说宁古塔可怕,不如说“发配宁古塔”这个罪名可怕。

宁古塔的冬天,寒冷至极,那些生活在温暖如春的南方人,被发配到宁古塔时很不适应,仿佛“人间地狱”。其实对于北方人而言,那份寒冷实在不算什么,那里没有东北的漠河冷,也没有新疆的阿勒泰冷。

除了“发配宁古塔”这个罪名让人害怕外,还有就是文人们的笔,让宁古塔成了非常可怕的地方。

明朝王家祯写了一本书,叫《研堂见闻杂录》,其中描述道: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看着好可怕,给人信息是:一远二寒。因为那时候的犯人是要走过去的,这个确实不容易;去了后,如果没有棉衣,也确实不好过冬。

被流放在此地的清朝文人吴兆骞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这描述得果然厉害,看起来好艰难啊!那么,努尔哈赤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

其实,吴兆骞是江苏苏州人,初期不适应非常正常。但起初的不适应很快就过去了,吴兆骞后来竟然成了宁古塔将军的幕僚,很受尊重。后来明珠等人将其救了回去,没想到,回去后不到三年,却病逝了,看来他更适应在白山黑水间生活。

还有更厉害的,清初流放的方拱乾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嗯,看来目前生活在宁安、海林以及牡丹江的人是不怕死的。方拱乾是安徽人。

流放到宁古塔的著名人士还有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还有吕留良的家属、佛学家函可、文人张缙彦等等。这些流放过去的人士吃了不少苦,但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将中原的文化、农耕技术、佛法等等传了过去。

宁古塔的可怕,首先是因为“发配宁古塔”这个罪名可怕;其次,宁古塔是苦寒之地,南方人不适应,当通过文字描述出来时,放大了“可怕”。

8

宁古塔满语为???????,其汉语意思为六个,六个什么呢?有种说法是,努尔哈齐(即努尔哈赤,本名为努尔哈齐)父亲兄弟六个定居该地,故而被称为宁古贝勒塔。什么意思呢?宁古为六,贝勒是太师(根据福垊考证源自太师、节度使),塔是个,就是六个贝勒或六个太师的意思。该地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但在清朝他位于吉林将军宁古塔副都统辖区。福垊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宁古塔没有塔,而且我们一般所说的宁古塔都是说的是宁古塔副都统辖区。

宁古塔都统辖区,让人落泪的历史变迁

在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前,宁古塔副都统辖区为上图红色线条所画区域,其中就包括摩阔崴、岩杆河、海参崴、双城子、虾蟆塘、蚂蚁河、苏城、 赵老背、红土岩、挠头沟子、曹操沟子、阿马沟……。之后的宁古塔副都统区其范围就是左侧红线和蓝线所构成的区域。

宁古塔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此流放为奴

其实并非满清官员对宁古塔怕得要死,而是这些官员最怕的是流放到宁古塔副都统辖区,然后与披甲人为奴。也就是说官员怕的都是判处流刑,到这里成为披甲人的奴隶,从而劳动改造(劳动教育),而且永世不得入关!

那么让我们看看到底神马是披甲人?

清朝东北的旗人按照由从低阶层到高阶层有三:阿哈、披甲人、旗丁。阿哈,是由汉人或朝鲜人充任满人的包衣奴才;旗丁,满族人。披甲人,披甲上阵的降兵,也就是二等士兵,但高于阿哈。阿哈是满人的奴隶,流放的官员多为披甲人的奴隶,也就是说阿哈的地位要高于披甲奴!

披甲奴的悲苦生活——满清官员惧怕流放宁古塔的原因!

第一、流放之刑足以要命。他们千里迢迢,风餐露宿,一路上又苦又累还受辱,大多官员从来没吃过这样的苦头。有的会因为绝望而死有的会因为生病而死。清朝文人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这个可比那个“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怕多了。

第二、苦寒之地足以要命。官员大于来自中原甚至南方,那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而宁古塔都统辖区,天寒地冻,林海雪原。这里常常零下四十多度,而且人烟荒芜,养尊处优的官员受不了宁古塔都统辖区的寒冷和孤独。有时还要他们学会在荒无人烟的苦寒之地学会生存,不然会因为水土不服或者野兽出没而丧命。

第三、劳役之苦足以要命。作为披甲人的奴隶,他们常常从事繁重的劳役,还要承受披甲人粗暴的对待。而这些对于那些曾经高高在上和养尊处优的清朝官员哪怕是士子,无疑是很大的生理和心理的挑战。他们不是被累病甚至累死就是被气疯甚至气死。而且还有一点连吃饭都不能保证能吃饱。被流放的吴兆骞因此成为了边塞诗人,在诗中常常抱怨劳累、饥饿、寒冷、住得苦。幸运的是吴兆骞后来回答中原,然而他却因不适应中原的生活而抱病身亡。

不知道早期有没有流放到海参崴、双城子、苏城等这些地方的犯事的清朝官员呢?谢谢大家回答完毕。

9

相信学习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不管哪个朝代的官员犯了错,根据事件大小都会受到惩罚,要么直接被杀,要么就是流放没什么人烟的地方,其中出场率最高的地方,就是海南、岭南二地,官员一听这两个地方,也是畏惧如虎,但清朝并不同,清朝的官员们最怕去的地方,便是极北之地宁古塔,那么宁古塔到底有什么,会让这些官员这么害怕?

发往宁古塔,是清朝廷一种独有的发配方式,不过宁古塔并不是一个塔,而且那里也没有塔,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满语直译过来的,其实真正的意思是六祖,宁古是六的意思,塔则是个的意思,这里是努尔哈赤的祖父,福满与妻子所生六个儿子曾经的居住地。官员们会如此畏惧的原因,个人认为有几点,首先天气恶劣,宁古塔在后世黑龙江一带,都知道黑龙江十分偏北的地区,冬天极为寒冷。

虽然清朝的首都在北京,但论起寒冷程度,自然还是黑龙江更胜一筹,那些在京城待久了的官员,根本受不了宁古塔的天气,更别说那些南方的官员了,长期生活在温暖地区的人,你让他毫无准备下去往北方,肯定是不适应的,与同时代的东北的热闹相比,还处于清朝时代的东北,可以说千里无人烟,大片大片的苦难之地,作为著名的“不毛之地”,官员们自然会害怕了。

其次远离政治中心,再无出头之日,在现代有个刑罚叫无期徒刑,古代虽然没有,但流放去宁古塔,跟后世的无期也差不多了,因为但凡被流放的,如果你的罪名被正式,其中没有冤假错案的话,基本上不可能回来的,作为一名官员,自然是越靠近权力越好,流放的人身份都比普通平民还低,并且还会连累自己的子孙,可以说一旦有官员被流放去宁古塔,那么自己以及子孙三代都完了。

最后路上安全不能保证,宁古塔不仅天气寒冷,距离经常也是极远,我们姑且不论罪犯能不能挺到最后,就前进的路上,就是危险重重,有的会遇上一些凶猛的野兽,寻常人根本抵挡不能,有的会遇上劫匪,如果押送的人不多,那么基本就完了,还有的直接饿死在半路,古代交通本来就不方便,而且流放也不是让你坐囚车去,而是靠两条腿,可以参考一下水浒传的林冲。那些押送犯人的差役,也不会管你是否吃饱穿暖,有时候犯人半路死了,对于他们而言还有利一些。这也不难理解,满清的这些官员,为何会这么害怕被流放去宁古塔了。

以上就是个人的一些小看法,总的来说官员怕流放,还是因为宁古塔的生存条件太差了,首先去的路上就很难,你无法保证可以平安度过,即使成功到了宁古塔,那么的气候条件也不一定受的住,同时被流放的人,也失去了重回京城的可能,对于那些渴望权力的官员来说,其实这个跟死了也没区别,有时比死的更加难受,因此满清的官员会那么害怕去宁古塔,也是情有可原的。

10

看过甄嬛传的都应该记得甄嬛的父亲被皇上发配到宁古塔,甄嬛哭着说父亲年岁已高,宁古塔苦寒之地,父亲身体可能吃不消。

皇帝动不动就发配罪臣到宁古塔,宁古塔到底是哪里?

宁古塔就是今日的黑龙江省牡丹江一带。清朝时,这里曾是东北边疆的驻地。

传说清朝时被派遣或者发配到宁古塔的人,可以说是个个都难逃一死,所以清朝时的官员无一想被发配到宁古塔。

有人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宁古塔可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环境恶劣。人迹罕至,常常有野兽出没,还有大面积的沼泽地,所以有些人在去往宁古塔的路上,就已经命丧黄泉。

保住命到达宁古塔的,也是走进了人间炼狱。还经常听到古装戏里说“给披甲人为奴”,其实就是给士兵们当奴隶。

假如被流放的人多了,那些奴隶就会被卖掉换牛换马,或者在庄园里做苦力,这也算是最好的选择了。

被发配到宁古塔的犯人还要受恶劣天气的折磨。因为宁古塔位于东北边境,常年冰雪覆盖,温度极低。

清朝时还有一种不近人情的刑罚:连坐。就是一人犯法,全家都要受罚。这时候如果全家人被发配到宁古塔,有很大一部分人宁可自尽,也不愿前去宁古塔。

可想而知,宁古塔在古人眼里有多么可怕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