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特赦1959》把黄维塑造得有点过头了,搞的特别义正词严,见谁怼谁,一副抱定了要杀身成仁的气节之士的样子。几次和战犯管理所管理人员的正面辩论,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的意识形态宣传,而黄维却总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似乎是他就是想激怒管理人员,然后杀掉他,好让他舍身成仁。

黄维确实性格比较呆板,固执,这没有什么问题,以前他打仗也不是以杜聿明那种灵活著称,而是以敢打敢拼著称,比较勇猛,无论是围剿红军期间,还是抗日期间,他都是这个风格。加上他确实是国军高级将领中比较喜欢读书和钻研的一个,所以被人视为书呆子。

但这个书呆子和我们今天常说某个人书呆子或者有书生气一样,并不是真的因为他读书比别人多,或者是像有些人说得那样,读书太多读傻了。一般来说,当一个人被别人说是书呆子的时候,往往是说他的性格比较呆板,固执,遇事不会变通,脑子不太容易拐弯,在人情世故上不够灵活。但这多数是个人性格所致,不是因为对某种东西特别故意的执着。


黄维在人情世故方面确实是差一点,和王耀武杜聿明相比,做人不够灵活,脑子转弯比较慢,所以有些时候会比较容易吃亏。比如他在抗战后期的1944年就被调离军队,去做军事教育工作,就是因为他在部队和上级相处出了问题,让别人给他穿小鞋,为了保护他,才让他离开了部队前线,去了后方。

黄维再救援徐州的时候,进入两淮地区之后,他就发现情况不对劲,解放军在不断利用河流纵横的地形特点迟滞他前进,多次在渡河的时候遭到解放军的攻击。所以,他曾经制定过一个蒙城防御战计划,也就是依托蒙城得城防工事固守待援,以免在运动中被解放军包围在平旷之地。但是这个计划被上级否决了,统帅部还是要求他尽快驰援徐州,参加徐州会战计划,导致他在双堆集被包围。

他在被俘之后确实说过各退二十里,重新再打的话,但这不是因为外界流传的所谓他的部队没有来得及展开就被解放军包围歼灭了。恰恰相反,在被包围在双堆集之后,黄维面对的中野兵力有限,华野当时正在围歼黄百韬兵团,又要阻击徐州的杜聿明集团三个兵团,无法抽调兵力来增援,所以黄维的部队是有足够充分的时间展开的,兵力和火力优势也都得到了发扬,否则他也不可能在双堆集坚持那么久。


他之所以被俘之后有些不服气,是因为他在坚守阵地的时候,解放军虽然在不断的突破他的阵地,但总体而言,防御体系还是完整的,并没有呗解放军完全突破和撕碎。而他之所以被俘,是因为当时统帅部已经抽调不出兵力开来救援,杜聿明集团也已经被包围了,所以只能下令黄维兵团突围。

就是在突围的时候,黄维的战车部队没有来得及准备,还在躲避解放军的炮击,整个兵团就以为他要逃跑,各部队全线崩溃,完全乱套了,并没有能够按照他预定的计划突围。因为他认为他的部队战车比较多,突围还是有可能的,到因为先乱套了,所以战车没有来得及发挥作用,就完全报废了,最后只有胡琏突围出来了,黄维因为坦克卡在了战壕里,被俘了。

黄维还有一个很不光彩的事情是,在突围之前,统帅部要求空军提供支援。当时空军曾经征求过他的意见,可以投掷两种炸弹,掩护他的部队突围,一种是甲种弹,也就是窒息性的瓦斯毒气弹,另一种是催泪性质的乙种弹。甲种弹是毒气弹,这是国际条约禁止的。而在空军询问的时候,黄维给出的回答是直接用甲种弹,也就是毒气弹。


之后,空军方面确实投掷就一部分毒气弹,但是大多数并没有爆炸,只有一部分爆炸了,到这件事还是被解放军大肆宣传,所以,他就成了违反了国际公约的战犯,和其他那种只是正常抵抗作战后被俘的将领就不同了。则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自度必死,以为共产党一定会像二战结束后审判战犯狗处死那样对待他,所以他的表现比较顽固一些。

在这个电视剧里,改成了燃烧弹,所以他刚一下火车,就被受伤的解放军围住了,但他还是显得大气凛然,毫无惧色。实际上,因为她要求空军投掷毒气弹,这在当时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如果他被受伤的解放军围住,那她肯定是比较恐慌的,因为他这确实是毫无疑义的战犯行为,枪毙也是不为过的。

最佳贡献者
2

最近在看《特赦1959》对黄维这个人,越发觉得可爱起来。

一个人身居高位往往看不到他的本色,当他褪下一切的外在名利,最终剩下的才是真正的自己。

黄维这个人,书生气十足,所以当他被俘时,大吼一声“各退20里,再打一次!”能说出这种话,可见这个人有多么呆萌。

黄维军事指挥能力并非不行,而是蒋军的用人制度太烂,足以把优秀将领变成庸庸碌碌的将领。黄维的真正成名之战,是土地革命时期的赣州战役。黄维回忆赣州战役时说,“红军围攻赣州时,十八军兼程驰援赣州。我是十八军十一师三十二旅旅长,在沙地驱逐红军的游击队后,直抵赣州北门,架成浮桥,在黄昏后率部三个团入城,立即接替北门、西门、南门的城防守备。当夜,红军在东门爆破城墙,部分突入城内,经马昆旅反击,被打出去。又经四五天,工兵营坑道挖成后,师长罗卓英命令总攻,三十二旅于夜半后,由坑道潜出城外,六十五团围困红军一个师,从师长侯忠英以下全部俘获。彭德怀只知马昆……嗯,都过去五十多年了。”

20岁当团长,24岁当旅长,28岁就取得在赣州战役取得巨大成绩,34岁担任十八军军长,再加上陈诚和蒋介石的双重信任和提拔,黄维的仕途一帆风顺。黄维被人称为“陈诚的影子”,而陈诚则被称为“小委员长”。作为陈诚的小弟,黄维随着陈诚权势的不断提高也不断升官。陈诚当国防部长,黄维担任后勤部副总司令,两人攫取了国军中最为重要的指挥职位。

军人想要取得更大成就,唯一的办法是沙场上建功立业。十八军扩编为十二兵团时,何应钦和陈诚内讧严重。最终黄维作为土木系元老出任兵团司令,何应钦评价“书生不宜典兵。”一语道破黄维后半生的命运。

平心而论,在解放战争大决战时期,国军将领最好的选择应该是留在国防部等部门踏踏实实呆着,一上前线就会被灭被抓。即便是后来蒋介石专门给各级将领发了防止被俘虏的手册,照样不管用。

淮海战役战场上,黄维的直接对手时陈赓大将。陈赓时黄维的同学,知道他教书出身,迷信书本 ,墨守陈规 ,打仗老爱在书本上找依据 ,动不动就是 “兵法云 ”尔尔。陈赓通过诱敌深入,一下子把黄维引进了自己的包围圈。事后,黄维说“败在陈赓手下不冤枉,陈赓在黄埔的时候就比我强!”

黄维的书呆子气质,让他在国民党系统中独树一帜,要不是陈诚力保,还不知道会死得多惨呢。黄埔一期同学杜聿明缅甸战败回国,黄维对杜聿明残兵败将进行点检。杜聿明为了让黄维少报损失,伸着热脸去贴黄维的冷屁股 , 宴请黄维 。宴会上的气氛果然凝重 ,杜幸明的幕僚们为了活跃气氛 ,就和黄维没话找话 ,说的也就是些 “近来天气很好 ,风调雨顺什么的 … … ”。谁知黄维不领情 , 立刻发作日 “我老家江西正发水灾 ,哪来的风调雨顺 ”。杜聿明部下以为黄维向他们索贿 , 便问是否给黄维家送些“款子 ” 。谁知 ,黄维听后更大发雷霆曰 “我家开的酱油铺米铺 ,发大水正好发国难财 … … ”杜聿明听后无奈地长叹一声便离席而去 ,知道黄维绝对不会对他 “手下留情 ”了 。

其实黄维本来在黄埔期间就有可能参加共产党。黄维读师范学校时,就认识了方志敏,并且对方志敏称为大哥。在方志敏的影响下,黄维准备和他一起报考黄埔军校。可惜,方志敏后来因为忙于党务工作,初试通过后没能参加复试。这哥俩再也没有见过面,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路。

从战犯改造的角度看,黄维的书呆子气更为严重。在长达27年的改造过程中,黄维始终没有受到感化改变立场。抗美援朝战争后,解放军的不可战胜的力量让战犯们开始重新反思当初失败的原因,并且开始认真学习《论持久战》等军事著作。杜聿明写了1万多字的体会,还做了2小时的报告。黄维对此毫无反应。黄维妻子前来探视,劝他争取早日特赦,黄维当场发飙“从今往后,我不吃你做的饭,你也别来看我!”

你说黄维是感念蒋介石和陈诚的知遇之恩吧,也说不通。因为如果真的是有恩必报,黄维在功德林治好了5种结核病,医护人员四年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让他身体恢复了健康。而在国军体系中,根本没有这样的待遇。如果感念治病之恩,黄维也应该有所软化吧?可是他并没有。

1975年黄维作为最有一批战犯被释放,直到1989年临死前,还在念叨“淮海战役,咋就说败就败了呢?”

从本质来说,黄维就是一个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这种人钻进牛角尖,谁也救不了!

3

黄维在解放战争之初并没有踏上战场,历任联勤总部副总司令和武汉新制军官学校校长,那为什么1948年12月25日被列入首批43名战犯名单呢?原因已在讲话中说明:“例如国民党第12兵团司令黄维在作战中施放毒气,即已充分构成了战犯资格”。



这是黄维的历史污点,黄兵团第18军主力第118师确实曾在12月12日的战斗中两次使用了数百颗毒瓦斯弹,使解放军指战员蒙受重大伤亡,这是违反战争国际法的重大罪行。

黄维兵败被俘后,鉴于他的罪行和中野干部战士的群情激愤,刘司令员曾经电请中央将黄维就地正法,西柏坡的急电救了这个所谓的“书呆子”一命:“不得将黄维处决,不杀对革命对人民有利”。这一事件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千万不要用什么“书呆子”的呆萌戏称给黄维洗地,如此惨无人道的作战手段,是不折不扣的战争罪行。



即便是被俘之后,当了俘虏的黄维居然还想再战,实在令人哭笑不得,他在赵庙村对中野政治部工作人员大放蹶词:“你们放我回去,我回江西老家重整部队,再干一下,如果再打败了我服气”,与刚刚兵败被俘时连声表示对黄埔一期同学陈赓服气的态度判若两人。你说他“书呆子”也好,说他天真也罢,而笔者以为,黄维实际有非常顽固的一面,也是在战犯管理所最抵触改造的人员之一。

黄维所谓的“呆”并非智商低下,否则他混不到土木系重将的位置,从黄埔毕业到成为第18军中将军长,他仅仅用了十四年的时间,这是一般黄埔学员做不到的。陈诚“土木系”的三大基本部队是第28军、第54军和第79军,黄维担任第54军军长时奉调云南,准备加入中国远征军作战序列,最初划给了老同学关麟征的第15集团军,关与陈早年已势同水火,按道理黄维应该倍加小心才是。



结果黄维到任后擅自提高部队口粮标准,亦不与上级沟通,只是一味要求集团军后期加拨粮秣,终于让关麟征逮到机会。关总司令一封“黄维吃空饷”的电报,让军政部长何应钦大喜过望,立即请示蒋介石宣布拿下黄维的军长之职,改以关麟征铁杆小弟张耀明继任。调任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的黄维不服,回到重庆连见陈诚和蒋告状,酿成关麟征和陈诚大吵一架,第54军军长几个月后就被换成了土木系的方天,黄维呆么?一点也不。

不久以后黄维出任罗卓英的副手,成为负责整训青年军的“编练总监部”副总监,重获重用,当即手书对联一副:“中兴逼我昭青史,大任由天秉素行”,志得意满之心跃然纸上,作为国民党中央军嫡系中的嫡系将领,黄维属于既得利益派,如果真是个只会掉书袋的木讷之人,他根本爬不上去。



要说呆,其实是作战思路呆板和不通人情世故,比如淞沪会战中的罗店战役号称“血肉磨坊”,黄维的作战意志虽然坚定,但用兵墨守陈规,一味正面死拼硬打,部队伤亡惨重,无谓牺牲也不少。淮海战役就不提了 ,12万装备精良的大军被十几万重武器几乎丢光的中野诱围,从华中到达华东第一时间就成为困兽,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杜聿明兵败缅甸后率残部通过野人山回国,黄维代表军委会前往“点验”,老同学安排酒肉招待,无外请黄维高抬贵手少报点损失,第五军的部下们席间纷纷劝酒,没话找话说什么风和日丽之类的客气话,黄维一翻白眼:“哪里来的风调雨顺,我们家乡正发大水呢”,很是大煞风景,一脸的不配合。



而如果你认为黄维这是“铁面无私”那就大错特错了,杜聿明的第五军系统是相对独立的派系,更贴近何应钦一些,黄维的冤家对头,如果是陈诚的嫡系部队,你看黄维还装傻充楞不?

包括后来黄维在功德林里面执意要研究什么“永动机”,也并非是什么书呆子的性格使然,身边的人一针见血:他不过是借此逃避思想改造,同时争取早日特赦罢了。因为前二批特赦名单中都没有黄维的名字,此公在耍小聪明呢。

4

一说起民国战将,大家脑海里立刻出现张作霖那样胡子拉碴,满嘴粗话的武夫形象。其实那都是受了评书电视剧里对人物脸谱化的毒害。带兵打仗的将军有被逼上梁山的,也有生性凶悍打家劫舍出道的,但还有不少是书生投笔从戎的,或者本身就是在军校毕业到了部队的。反正百人百姓,将军也性格迥异。

所以将军中有鲁莽勇武的,也有风度翩翩的,有大大咧咧的也有温文尔雅的。即使古代的将军也不是千人一面。古代将军有只知道打打杀杀,不择手段取胜的,猛将,也有拘泥成规、讲究体面的儒将。这些儒将就是我们说的书生将军。

比如孔子的高徒子路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书生气的武将。他在跟敌人决斗时帽子打掉了,立马停下来去正衣冠,说君子就是死了也不能衣冠不整。

今天我们要说的国军将领黄维也是这样一个充满书生气的将军。

跟那些开口骂娘,抬头掏枪的将军比,黄维可算是一个儒将,浑身上下满满的书生气。或者就是人们常说的,整个一呆头呆脑的书呆子。

黄维出生贫寒,但不自暴自弃。他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姓周,是一个退伍军人,曾经在民国将军蔡锷手下当过参谋。这个老师为人正直,学识渊博,不仅传授了许多文化知识,也教会了他不少做人的道理。黄维晚年提起这个老师依旧充满敬意,不无自豪地说自己的身上有周老师的影子。

黄维并非科班出身,学历不高,但学识渊博。师范毕业的黄维在192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军校一期,在那里,黄维加入了国民党,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黄维后来因办事严谨、有工作能力受到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的赏识,陈立夫极力把黄维推荐给了蒋介石,黄维很快就得到蒋介石的赏识。从此之后,黄维就跟着蒋介石鞍前马后,死心塌地为蒋介石效劳了。

黄维是一介书生,即使上了军校也还是不谙世故,不通人情,大家都喊他书呆子。岁月荏苒,时过境迁,一转眼十几年过去。到了1937年,黄维已经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里的一个师长了,但书生气依旧不改。

那年七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八月,日寇犯我上海,淞沪保卫战打响,黄维率部抵抗。罗店之战让黄维一举成名。打出了威名,也把书呆子个美名打了出来。

为什么这样说呢?

淞沪抗战异常激烈,鬼子丧心病狂,国军拼死抵抗。黄维的部队死守一周,老本都拼光了,黄维手下的三个团长都倒下了,师里出来一个电报员不能离开,剩下有口气的都上了战场,也炊事班和女卫生员都上了前线。

黄维的事迹在军中传开后,有人说他打仗奋不顾身,是条好汉。可也有人说黄维办事太死板,是书呆子。黄维的书呆子美名就这样传开了。国民党有不少人领教过他的厉害,军统头子戴笠就是其中一个。

1938年秋天,黄维在江西驻扎,一个老乡找到他,说自己一船丝绸被扣,扣货的是军统头子戴笠。

在那个年代戴笠是蒋介石跟前的红人,蒋介石跟前的人也怕他几分,戴笠办事心狠手辣,是有活阎王之称,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就吃过他的亏。手下都劝他不回避,但黄维不听。直接去找戴笠, 戴笠走哪跟他到拿,整跟了三天,吓得戴笠躲了起来但还是不放货。

刚好那时蒋介石到江西,黄维又找蒋介石评理,蒋介石问戴笠,戴笠说那船丝绸已经充公。时已夜深,蒋介石还有事要处理就让黄维出去等,这本是一句官话,但黄维当真等到天明,等蒋介石早上用餐的时候,发现黄维还在屋檐下站着。蒋介石也哭笑不得,马上命戴笠照价赔偿此事才算了结。

无独有偶,国军将领杜聿明也领教过书呆子黄维的厉害。

1942年,杜聿明远征出兵缅甸,可是吃了败仗,杜聿明回国,这时担任杜聿明部队部队装备清点工作的就是黄维。杜聿明久闻黄维是个书呆子,执法如山,但他还是希望黄维念在黄埔同窗的情分上手下留情,上报点损失。所以,杜聿明设宴款待老同学黄维。宴会黄维一脸肃穆,杜聿明手下为了活跃气氛,就和黄维搭讪想打破僵局,说"近来天气很好,风调雨顺什么的……"

谁知黄维一脸不耐烦,变色道:“日军进犯中华,风调雨顺何用?"杜聿明部下以为黄维是没有被打点,便把黄维喊到外面送上银票,黄维大发雷霆连声说党国不幸,然后拂袖而去。

黄维最后吃亏也是在自己"书呆子"气上。

淮海战役中,黄维兵团在双堆集陷入我军的层层包围,包围他的就是我军赫赫有名的陈赓大将所部。

陈赓是黄维的黄埔同学,深知黄维的书呆子底细,知道黄维是教书出身,又在德国深造,拘泥书本,死守成规,所以,陈赓就不按照套路出牌,故意命令部下虚晃一枪装作败退,黄维不知是计果然上钩,径直落入陈赓设下的口袋里,当黄维觉得其中有诈,为时已晚,黄维兵败被俘,结束了他的军人生涯。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特赦1959》中,黄维的形象塑造也比较成功,与历史事实也很接近,大家都能看得出来,即便在失去自由的功德林,黄维也还是一副书呆子意气,感觉很轴,结果他没能赶上1959年特赦的第一批,最后只能赶上1975年的最后一批,要说黄维心里不着急那是假的,为了填补空虚,后期他在里面拼命研究“永动机”,未尝不也是“书呆子”的直接表现。


5

黄维做事情,确实不够灵活。我们就举一个例子。在淮海战役,本来黄维的第12兵团核心阵地是在安徽蒙城,步步为营,部队已经全部展开。

但是在1948年11月,蒋急电黄维去救援黄百韬兵团,黄维知道是凶多吉少,也还是去了。放弃了已有阵地,收缩部队出发。

后来黄百韬兵团覆没,蒋又让他们去宿县和杜聿明会合。当时的,杨伯涛等人都反对,说必须要乘着我军包围圈,还没有完全形成,迅速向固镇撤离,逃出包围圈。但是,黄维这个人谨小慎微,担心违抗军令,迟迟无法下定决心。

此时根据情报,黄维已经知道,我军已经在他们的正面大量修建工事,在他们的左翼和后方也出现了我军大部队。但是,就是这个时候,黄维还是下令第2天再行军出发。然后第2天发现少了一个参谋。

结果第12兵团全军等候这个小参谋,一直到下午才出发,结果到了双堆集以后,黄维发现部队行军队列混乱,又命令停下来休整一天,整理队形。结果就是这一天晚上,黄维兵团已经被合围在了双堆集,一个不到10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部队根本无法展开。

最后10万大军,龟缩在狭小范围内,无粮少弹,很快就被我军全歼。当时就有人说,如果兵团司令是胡琏,早就跑了,根本不会管那些不切实际的命令。

6

黄为1904年出生在江西贵溪的一农家。少年时,从师范学校毕业回乡任教员,20岁时,因与当地乡绅交恶而被迫弃职离乡。

后来经方志敏介绍,进入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后,在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和与军阀孙传芳的战斗中表现出色,所以很快得到了提拔。

1929年任18军31旅旅长。三年后升任18军军长。

1937年奉命赴德国深造。因抗战爆发,所以被提前召回国。接任18军67师师长,率部抵抗。

淞沪抗战时的罗店之战,就是黄维的成名战。和日军打得非常惨烈,到最后,连文书、炊事员都顶到前沿去了。战后整编,活着的人连一个团都不到。

当时国府大肆宣传黄维的忠勇可嘉。但也有人客观的指出他的指挥僵硬死板,不灵活机动。书呆子黄维的名号就是打这儿开始的。

黄维的性格可用儒字形容。但他的固执、墨守成规、守旧、认死理放在战场上就毁了大事。

举两个例子你就可见一斑。

杜聿明率远征军出兵缅甸,因战士不利溃败回国。奉命来对他的部队进行点检的就是黄维。

杜聿明听说过黄维是个书呆子,认死理。但他想宴请黄维,让他通融一下,少报点损失。

宴会上,黄维表情严肃,弄得当时气氛很尴尬。杜聿明的幕僚想缓解一下气氛,就没话找话的说些,天气很好,风调雨顺之类的话。谁知黄维接口道“我老家江西正发水灾,哪来的风调雨顺?”杜以为他要索贿,便说那要不要拨些钱给你的家乡?谁知让黄维当场就怼了回去。

对话进行不下去了。杜聿明也碰了一鼻子灰,只得叹息离席。

还有就是淮海战役时,黄维为了驰援黄百韬,向南坪集展开猛攻。而当时参战的解放军司令是陈赓大将,他与黄维是黄埔一期的同学,非常了解他的性格。知道黄维是教员出身,非常迷信书本,动不动就是兵法云云。

所以陈赓就采用了放弃已占领的阵地,诱敌深入。黄维果真就上当了。

被围之初,黄维的十二兵团是有突围的机会的。但他固执待命,没有临场决断的勇气和魄力,所以葬送了机会。

黄维被俘时,非常不服气的说“双方各自后退20里,再打一次”,这不仅是书生气,是不是很呆萌?

当他知道对手是陈赓时,竟然说“败在陈赓手上不算冤枉,我和他是同班同学,上学的时候我就比不过他”。

他是不是很书呆子气?

被俘后还认死理,觉得校长对他有恩,所以不配合改造。1975年,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赦,后任全国政协委员致力于军史研究。1989年3月20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7

黄维、黄百韬、邱清泉、张灵甫,此四人特点一致,那就是:能力有限、立场鲜明,也就是态度远远胜过能力,非常符合当代东林文人的口味,所以受到热捧。

那么,实际上,此四人皆为党国罪人。

黄维、黄百韬二人在淮海战役期间,眼光不甚高明、技不如人,被围,此一败笔;被围后不快速突围,反而就地大战,战又不能胜,不仅仅不胜,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坚贞不屈”而迫使“友军”也不能突围,必须舍命来救,最终陪上了一大笔“党国精英”,蒋系中央军在淮海一败涂地,二黄实为首功啊!

可是,因为立场鲜明、态度明确,虽害“党国”甚深,非常符合当代东林文人不问结果问道义的崇高理念,呵呵,哈哈哈哈

邱清泉、张灵甫,亦然,都是态度远远强于能力这类人,看上去高大上,实际上是“党国祸害”,哈哈,东林文人的最爱!

8

三大战役最难打的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最难打的是两黄即黄伯韬与黄维。与黄维相比,黄伯韬是在逃跑过程中被粟裕抓住并歼灭的。只是在被歼灭过程中,黄伯韬不肯放下武器,拼死抵抗并给华野造成重大伤亡。相比之下,黄维就是主动求战,并不逃跑。在与中野,华野对阵的二十多天里,黄维以罕见的凶残拼死抵抗,使中野,华野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这是淮海战役最难打的地方。

相比之下,林总打廖耀湘兵团,三天结束战斗,粟裕打杜聿明兵团也是长围久困,远没有打黄维辛苦。

人们都说黄维是个书呆子,死脑筋,不会变通。就是这样一个书呆子在蒋家王朝摇摇欲坠的时候,以罕见的顽强替蒋介石打硬仗,打恶仗,并给对方造成重大伤亡,延缓了蒋家王朝的覆没。

现在,许多人取笑黄维的书呆子,认为黄维不会打仗葬送了蒋介石一个精锐兵团。事实上,在当时战场需要的就是黄维式的死打硬拼,而不是胡琏式的变通与逃跑。按现在说法,需要执行力!

在一九四八年的时候,逃跑与避战成为国民党的通病。廖耀湘就是在逃跑的过程中被歼灭的,杜聿明也是在逃跑过程中被粟裕抓住并歼灭的,黄伯韬也一样。

消极避战,坑害友军简直成了国民党军中一大公害。远在一年前的山东孟良崮,几十万国民党军裹足不前,消极避战,坐视张灵甫在孟良崮被歼灭。还是在辽沈战场,当范汉杰被围攻时,拥有强大攻击力的廖耀湘兵团绕道彰武,新立屯而不南下援锦,坐视锦州陷落。还在淮海战场,李弥兵团原驻徐东地区,说好了与黄伯韬会合一同撒往徐州。可是在粟裕大军打来时竞不顾友军,率先逃跑,置黄伯韬身陷重围。

1948年11月份,国民党军徐州部队的任务是援救黄伯韬,需要黄维,李延年,孙元良等各兵团坚决行动,服从指挥,英勇作战。如果当时国民党各兵团如黄维那样执行任务坚决,解放军一举消灭徐州部队也不容易。只可惜,当时只有黄维行动积极,而李延年,孙元良等部各怀诡胎,畏缩不前。以李延年表现最为明显。要论机变,国民党各将领最善于机变,邱清泉,李延年,孙元良,李弥等都是机变的高手。他们的机变导致国民党的崩溃更快一些。由此可见,与我军打仗强调机动灵活相比,1948年时的国民党军,更强调执行力与纪律。简言之,象黄维这样的书呆子实在是太少了。

不过,黄维一人也挽救不了腐败的国民党。远的不讲,就说十二兵团,除了黄维,那四个军长都是油条子,圪脑滑着呢!在1948年刚与中野接触那会,黄维要打,那四个军长要跑,打仗还得靠他们,弄得黄维也没办法,所以只好撤退。只是还没来得及退出战场即被包围。由此可见,单靠黄维也救不了国民党。这就是政治问题了。在这种人心尽失的情况下,别说黄维,天王老子也救不了国民党了。这当然不只是黄维的悲剧,而是整个国民党的悲剧了。

1948年的国民党,整个腐败,争权夺利,相互倾扎,倒行逆施。单就个人人品而言,黄维还算一个正人君子。老蒋发动三年内战,前期黄维就沒参加,埋头创办他的新制陆军学校,力图用西点军校的模式来培养中国的国防人才。只有到1948年10月,由于国民党内部的矛盾,胡琏在十八军干不下去了,陈诚才力荐黄维担任十二兵团司令。黄维再三推脱不过,还说等打完这一仗,就把兵团司令还给胡琏,而自己重新做新制军官学校教学工作。可见黄维志在教育,他把权力看得很淡。如果抛开政治不谈,单从人品而言,黄维这种将事业看得比权力更重的思想境界,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极为难得的。

很可惜,黄维真的走错了路,错认蒋介石为主子,一辈子死忠蒋介石,令人叹息。如果他当初跟随了方志敏,那又该如何呢?不敢想象!

9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黄维为什么被称为书呆子,因为此人虽是军人,却有知识分子(书呆子)的臭脾气。

也就是,你可以杀了我,但让我从思想上认输是不可能的。我有我信仰的东西,我就是榆木脑袋,随便你怎么搞我,我都是这样。

黄维在1948年9月任第十二兵团司令官,12月被俘。

大家知道黄维是什么时候被释放的吗?

1975年3月19日,第七批特赦,黄维才被释放。这是所有战犯战犯的最后一批。

什么是最后一批,就是所有能释放的都放了,剩下最后一些关押了27年之久,基本都是七老八十,没办法再关了,干脆放掉。

大家知道第一批释放是什么时候?

1959年12月,杜聿明等人成为首批被特赦战犯。

也就是说,黄维比杜聿明迟释放了16年时间。

到了1975年,文化大革命都要结束了。

之前,1974年12月,毛泽东在长沙指示全部特赦国民党剩余战犯:“还有一批战犯,放下武器已关押二十多年了,还关着干什么。把他们释放了,可以来去自由。”

所以,黄维最后跟着292人一起释放。当时黄维这种第12兵团中将司令官级别的军官,早已全部释放,只剩下他一个人。

为啥?

抗拒改造呗。

黄维在监狱中,以研究永动机作为借口,拒绝思想改造。

黄维说:我这辈子不会改变三民主义信仰,我也没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唯一的错,就是我打了败仗。

当时几乎所有被俘将领都骂蒋介石,但黄维从来不骂,还尊称老蒋是校长。

有一次,战犯们集体学习《四大家族》。黄维却当众发言,说他不同意书中的观点,不同意国家银行都是四大家族的,都是蒋介石的。工作人员狠狠地批评了他,让他写检讨。

黄维的检讨书只有14个字:龙困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黄维倒是也不抗拒劳动,不过却也因此发过脾气:日本战犯不用强制劳动,被俘的国民党将校就必须接受所谓“劳动改造”。黄维极为不忿:“我们再有罪也没日本人罪大,凭什么日本人可以待着,我们就要劳动!”

因为这句话,黄维又被一顿好斗。

黄维是众所周知的死硬分子,所以他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盯着。

沈醉回忆:黄维买了一本小说,苏联革命小说《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也不知黄维读没读,正好赶上那两天他痔疮犯了,而解手用的草纸不够,就顺手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面撕了几页纸去擦屁股,结果被其他人发现了,对他开展了大批判。

当然,黄维如此书呆子,如此倔强,换来的是家庭的悲剧。

黄维妻子叫做蔡若曙,是个大家闺秀,两人是自由恋爱,后者生育了3个孩子。

1948年,最小的孩子刚刚出生,黄维就被俘入狱。

蔡若曙才30岁,别人劝她改嫁,但她舍不得孩子。

于是,蔡若曙等于守活寡接近30年。

到五六十年代,蔡若曙在图书馆上班,收入微薄,却要要养活3个孩子和一个老保姆,还要给监狱中的黄维寄钱。

当时运动很多,老百姓的精神都很紧张,更别说黄维这种家庭,加上生活如此艰难,蔡若曙患上了精神分裂。虽然她知道自己有病,但却不能住院治疗,因为家里会因此失去收入饿死。所以,蔡若曙只能强行支持工作,导致病情逐步加重。

等到黄维1975年出狱的时候,蔡若曙病情已经相当严重,连人都认不清了。

蔡若曙有时候也会清醒一些,发觉家人被她拖累的一塌糊涂,心理极度内疚,决定自杀。她先后自杀过几次,因家人24小时盯着她,才侥幸没死。

一天中午,黄维守了蔡若曙一个上午,让她吃完药时候等她睡着。当时黄维也是老人了,非常疲惫,就靠在椅子上睡着了。

蔡若曙等黄维睡着后,偷偷离开家,毫不犹豫的跳入了北京的护城河里。

此时距离黄维释放还不到1年。

黄维就是这样一个“书呆子”。不知道为什么,萨沙却对这个呆子 笑不起来。

10

黄维是何许人也。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等等,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

黄埔军校是民国历史上的一座十分出名的学校。从其中走出来的人才不计其数,尤其是前三期。作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杜聿明,郑洞国,陈赓等都是他的同学,而他黄维也是众多不平凡的人物中的一个。

黄维在毕业之后回到了11师,当时的18师的陈诚对他可是十分的欣赏。于是他就得到了快速升迁的机会。后来黄维也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在自己的后面的人生中,也算是升迁的十分迅速,很快就成为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不过黄维是一个书呆子,其实不是说他书读多了变得呆滞。而是因为他信奉儒道。有些墨守成规,所以才会被称之为书呆子。

就比如说杜聿明,曾经有一次战斗失败,最后是由黄维检点。杜聿明希望黄维可以灵活一点,但是黄维却完全不懂得什么叫做手下留情。这倒是使得杜聿明最后被弄得十分的尴尬。

在黄埔军校的时候,他信奉忠良之道。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十分的固执。于是由此深得蒋介石的赏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