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要想让某人履好职,尽好责,在岗位上做出可喜的成绩,就要给他提供好的平台,也要允许他在岗位上出错,更要给他在岗位上创出成绩的时间。

明末崇祯帝不杀袁崇焕,袁崇焕能不能最终平辽呢?我们先来看看袁崇焕在辽东任上的经历。1622年,尚为小县令的袁崇焕,在无人敢守辽东的情况下,毅然语出惊人,上奏天启帝他可以守护辽东,让天启帝高兴得不要不要的,马上提拔袁崇焕到辽东,并拨内帑供袁崇焕经营辽东。袁崇焕到辽东后,经过考察,面对后金军擅骑射善野战的特点,应避其长对其短,觉得要守住辽东,就要在关外加修城堡工事,以御防为主,制造购买防御大炮,加高加固城墙,同时安置关外人民开荒种地,发展生产。他的这一建议得到朝中大臣孙承宗的支持,不断提拔袁崇焕,让他在关外经营辽东,修筑了坚固的宁锦防线。虽然在此过程中,孙承宗受阉党迫害离职,阉党派来心腹作主将与袁崇焕作对,硬要放弃关外宁锦防线,将关外居民强制内迁,但袁崇焕顶住了压力,坚持自己的军队坚守宁锦防线。1626年、1627年,后金军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率领下,进攻明军关外防线,结果都遭到失败,明军相继取得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袁崇焕也因御辽有方,被一步步提拔为辽东巡抚,主管辽东关外防务。宁锦大捷后,袁崇焕因不满阉党赏罚,愤然辞职回乡。这一年天启帝驾崩,崇祯帝继位,废除阉党,重新起用了袁崇焕,任命袁崇焕为蓟辽总督,镇守关内外。为了保持边防号令统一,1629年,袁崇焕设计斩杀了皮岛总兵毛文龙。这恐怕是袁崇焕守辽东最欠考虑的一着。不久斩杀毛文龙的缺陷就显示出来,后金军因没了皮岛明军的牵制,无了后顾之忧,于1629年就绕过宁锦防线,直接进攻北京。由于京城告急,袁崇焕忙统帅军队分三路救援京城。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袁崇焕率领军纪严明的援军赶走了后金军,解了北京之围,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但是袁崇焕却被崇祯帝关进了监狱,在阉党余孽和不满袁崇焕大臣的谗言下,在后金反间计的诱使下,也在崇祯帝难以忍受的军费重压下,崇祯帝以十条大罪,于1630年初处袁崇焕以桀刑。临死之际,袁崇焕悲怆留诗道:“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其实,袁崇焕真正全权守辽东,还是在他1627年任蓟辽总督以后,到1630年初被处死,才不足三年时间。如果崇祯帝在北京保卫战以后,能继续让袁崇焕做蓟辽总督,全力支持袁崇焕,信任袁崇焕,同时还能像战国时期魏文侯敲打乐羊子那样敲打袁崇焕的傲骄之气。袁崇焕一定会进一步总结吸取经营镇守辽东的经验教训,很好处理皮岛问题,使其继续发挥牵制后金作用,同时继续巩固完善关外宁锦防线,实行军屯民屯,让军民开荒种地,减少朝廷军费开支,继续以防御为主,消耗打击后金军,拉笼联络周边其他少数民族,等待时机,一旦后金有变,联合周边势力,征伐后金,如此不出十年,后金可灭,平辽大业可成。更何况当时崇祯刚继位,明朝内乱还没达到不可遏止的地步。可惜啊,崇祯帝刚愎自用,用人多疑,擅杀功臣名将,自毁长城,最终只能落得个众叛亲离,国亡家灭,吊死煤山的结局!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答案是不能。

大家看过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吗?里面有个情节!

蒙古大军攻打金国,野狐岭一战歼灭金国30万大军。

金国最强的领导人是完颜洪烈,但因儿子杨康横死隐居在家喝酒。

金国皇帝亲自来请完颜洪烈出山,然而完颜洪烈是这么说的:父皇,我一个人的力量再强,也改变不了什么。

道理就是这样。

满清之所以强盛起来,并非有个努尔哈赤或者皇太极,而是一个漫长又必然的过程。

关东女真人从元代开始逐步发展,经过元明两个朝代几百年的逐步发展,已经形成了很强的实力。

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之前,女真强力部落都可以出兵过万,部落联合甚至有兵力几万。

谁都知道女真人是渔猎民族,战斗力很强,一二万人都是很难对付的。

这种兵力在以往也是不敢想象的,谁都知道金国时期都吹嘘金兵满万不能敌。

更重要的是,这些军队和人口,已经集中到建州、海西等几个大部落手中。也就是说,女真已经具备了整体统一的条件。

这就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前,蒙古已经形成几大部落,让成吉思汗具备统一条件。

到了袁崇焕上任之前,女真的实力已经很强,明军就难以对付。

以著名的萨尔浒战役为例,满清可以出动精兵6万多人,而明军从各地拼凑的部队总数不过8万多人。

大家都知道,当时满清兵的战斗力比较强。那么,以明军区区8万多人的实力,恐怕连防御也未必能够顶住,何谈去进攻呢?

结果就是,萨尔浒大战明军惨败。

萨尔浒以后,东北的局势其实就难以收拾,满清实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

我们看看著名的宁远战役,满清可以攻打宁远的兵力高达6万,而袁崇焕只有1万多人。

可以说,袁崇焕此次获胜是很惊险的,很有可能城破人亡。

直到袁崇焕被杀的时候,东北明军实力还是较弱,只能做所谓的攻势防御,其实是无力进攻的。



到了洪承畴时期,松锦战役明军孤注一掷,明军约13万,清军约11万。明军除了吃空饷的数字外,真实兵力还不如满清。

加上部队战斗力弱,在进攻中明军大败也是正常。



所以东北局势的恶化,是双方客观实力的对比。

当时大明已经到了末期,维持现有10万东北明军已经耗尽了财力物力,国家财政不能支持。

而这10万明军面对满清,连防御作战都是实力不足的。

这种客观的实力差距,不是袁崇焕能够扭转的,除非他每年自己能够变出来上千万两银子做军费。

袁崇焕能够的只是采用正确的作战战略。

其实,大明当时那种情况,亡国基本是必然的,国家其实内部已经崩溃,只是看亡国于农民军还是满清而已。

3

袁崇焕拿命也平不了辽东呀!

无论是在其被凌迟之前,还是在之后的历史时空里,袁崇焕都是一个被高估了的人。要成为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英雄,首先他要是一个战略家,其次他在理政上是把好手,最后他还要是个伯乐,毕竟一个人是干不了扭转乾坤这种大事的。

自萨尔浒一败以来,明军在辽东与后金对战,只有吃败仗的份,仅有袁崇焕指挥的两次战役遏制住了后金的攻势,但仅仅只是粉碎了后金对辽西宁锦防线的觊觎,而非对其迎头痛击。

宁远之战击退老奴,宁锦之战粉碎皇太极的计划,看起来貌似是不得了的大胜仗,但这只是明廷的过度修饰而已,毕竟明军此时畏敌如虎,确实需要舆论造势,收拾一下人心。但本质上,这两次战役,明军都是依托坚固的城防,相对后金更犀利的火炮,加上八旗当时不善攻城的原因,才取得胜利的,两场战役之中,明军都没有真正与后金进行过野战,而野战胜负才是决定双方谁能取得战略优势的体现。

袁崇焕在辽东的表现,只能说是避敌锋芒,暂时取得了守势,远远谈不上能够反攻后金,夺回辽东。他的以辽人守辽土,以及广筑堡垒的边防计划,实际上是默认了明军不是八旗对手,放弃辽东,而是专心打造关宁锦防线(山海关-宁远-锦州),依托堡垒遏制后金的进攻而已。

袁崇焕的官职是辽东经略,这个职权很大,到了崇祯时,应吹下“五年平辽”的牛皮,所以他在辽东大权在握,可问题是,辽东这个时候,就只剩下一关两镇,周边几个卫星防御城市了,靠这几个地方,人口有限,没有产出,完全依靠明廷财政拨款。

所以袁崇焕的权力,实际上是完全依托明廷财政,他不可能在辽东进行有效地军事改革,清扫原明军一切的问题,进而组建一支能够维持在万人左右,可以与八旗一较高下的野战军。

所以,为了不被崇祯斩掉狗头,他只能把“平辽”的希望寄托在跟后金和谈上,双方和平了,自然也算是“平辽”了,反正辽东本来产出就不多,只要长城内腹地安全了,自然大明就算安全了,这也算是能够交差了吧。

然而,从战略上讲,这种消极防御,把战争主动权交给敌人是完全不可取的。事实证明,宁锦防线即便打造得固若金汤,但人家皇太极也可以绕道啊。公元1629年,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军号称10万避开宁远、锦州,分兵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管内,攻占遵化,直逼京师,史称己巳之变。

也正是这一战之后,崇祯斩掉了袁崇焕的狗头,原来自己上当了,把一切辽东事务交给你这个狗贼,勒紧裤腰带,不断压榨人民征收辽饷,换来的结果就是人家鞑子直接打到了家门口?

可见,这种防御是有极大漏洞的,虽然皇太极的此次入寇,主要是为了抢掠为主,并非想要一鼓作气拿下北京,毕竟这不显示,以后金当时的体量,改吞不下大明,但也从侧面证明了,再坚固的堡垒,也会被攻破的!

最好的防御是进攻,然而袁崇焕有这个能力么?

答案是没有,他跟皇太极的秘密和谈,虽然出发点是希望稳住后金,换取喘息的时间,但显然皇太极段位比他高多了,利用和谈多次实现战略意图,就从这一点上看,皇太极完全碾压袁崇焕。

而从理政方面来看,鉴于辽东不能产粮,所以袁崇焕完全没有改造明军的可能,受到朝廷腐朽班子掣肘的太多,依靠现有的军队体系,根本不可能战胜后金,所以袁崇焕的治理辽东,只是一种效果有限,对整个战局是没有多少帮助的。

再说人才,袁崇焕只是个都师,他不是开幕府的大将。但他也拥有一定的用人权力,可惜,杀毛文龙逼反了清初三王,间接壮大了后金的攻城能力,从这一点上来看,他是存在极大问题的。

综上所述,袁崇焕是有本事的,但他的本事更多的是仰仗整个体制的成功,如果体制本身的问题就决定了失败,那么他并不具备扭转局面的能力。

4

不能。

不解决大明朝廷的政治经济问题,谁在辽东也无能为力,根本不是军事问题。

战争机器的运转严重依赖政治机器的保驾和经济机器的护航,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其时,大清在辽东早就夯实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想象一下,努尔哈赤的人口爆发性增长为什么?人生孩子!怎么可能生那么快呢?

全是从关内跑过去的衣食无着的饥民。

关内饥民一到努尔哈赤的地盘,登记了名字,马上授田借给种子牛马——好好过日子去吧!

有些人总是不信“争取民心的重要性”,努尔哈赤信了。

朱元璋复起也没有办法,朱元璋也许会加入努尔哈赤然后一如在明教一样,慢慢掌握八旗所有的力量。重建明朝。

老天还是有眼睛的,明朝那些皇族让他们继续做天下,谁会愿意?

钥匙在崇祯手里,崇祯只要把政治经济问题解决好了,大把的袁崇焕,李崇换,张崇焕可用!

5

如果崇祯不杀袁崇焕,袁崇焕不仅能够平定辽东,而且可以彻底消灭后金进而一统天下。

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与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打造六万关宁铁骑与车炮装甲部队如果成功,打垮甚至消灭后金是完全可能的。

北京保卫战袁崇焕率领九千关宁铁骑打退皇太极的十万后金军主力,证明袁崇焕打造关宁铁骑与车炮装甲部队已经初见成效,假以时日完全可以消灭皇太极的后金政权一统天下。

可惜崇祯帝中了皇太极与汉奸范文程高鸿中鲍承先一伙的反间计,加上抗金名将满桂被北京城明军火炮误伤却诬陷被袁崇焕军打伤,崇祯帝决定把袁崇焕逮捕下狱,破坏了北京保卫战一举打垮甚至消灭皇太极的十万后金军主力的大好局面。

1630年9月,在温体仁高捷王永光等魏忠贤阉党余党的陷害下,崇祯帝自毁长城把民族英雄袁崇焕千刀万剐传首九边,把关宁铁骑弄得四分五裂,彻底断送了消灭后金一统天下的可能性。

6

假使崇祯不杀袁崇焕,袁崇焕也没有机会平定辽东。


当时的后金正处于国力上升期,皇太极多尔衮也是当时数一数二的英杰。实际上自万历年的萨尔浒之战后,在辽东战场,明军已经失去战役主动权,惟一的胜算是凭坚城,用大炮,死守待援,说句实在的就是出城野战老子不是你对手,我就躲在城墙后面死守,打不过你耗也要耗死你,你要撑不住了撤退我再找机会搞你一下,说不定还能捡个漏,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就是如此。从综合能力上来讲,后世的洪承畴比袁崇焕强出不少,松锦之战照样全军覆没。


袁崇焕如果不死的话,他能做的就是领军扼守宁锦山海一线,与后金战略相持,待国内局势稳定,国力恢复,粮草兵源有稳定来源后再徐图进取。


当然这个风险也很大,后金与蒙古结盟后可以从科尔沁借道,绕开山海关袭扰京畿。如果北京被皇太极再围一次,袁蛮子必死无疑。

当时的明王朝内忧外患,已经是病入膏肓,神仙难救了。而且真正最后击倒大明朝的并非后金这一隅之患,袁崇焕虽然没有平辽东的军事能力和大局观,但只要明朝内部政治清明,局势稳定,再守了三,五年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大明朝已经没有这个时间和机会了。


后世对袁崇焕的敬仰和崇敬主要是因为当时已无可御外侮之人并同情他的悲惨遭遇,但客观地说,袁崇焕并非杰出的军事统帅,也缺乏一方诸侯应有的大局观,政治能力更是近乎弱智,决非能力挽狂澜之人。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临刑口占


广东蛮子袁崇焕,至死还惦记着守辽东。至于平辽东,那只能是在梦中了。

7

袁崇焕不死,平辽之事不一定会赢,但至少还有一线希望,他一死,就完全没有了希望。

袁崇焕一介书生,身材矮小,说着一口粤语,崇祯与他交流都很吃力,称之为“袁蛮子”。袁崇焕有一股蛮力,既是文官,边事其实耍耍嘴皮子就可以了。既然前任皇帝已经因为辽东战争把他免职,完全可以不再蹚这个浑水。朝中文武浑浑噩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举目皆是。

但是袁崇焕凭着一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勇气,在满朝文武面对崇祯急切的目光全都“万马齐喑”的时候,挺直小小的身板站了出来,并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挑起了平辽重担。

他在举朝皆是颓丧之气时石破天惊地说,平辽之事,五年可成。袁崇焕话音刚落,大臣许誉清就追问他,平辽方略究竟如何。袁是书生意气,说,聊慰圣心而已。

袁在朝堂上大剌剌地说出大话,宽慰皇帝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振聋发聩地警醒文武官员,平辽之事,是可为的。这是提振信心的金石之言,在大家都垂头丧气之际,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袁也马上感到话说得太满。他立即折回去找崇祯。崇祯答应:一是兵部户部吏部工部都全力支持你,你要钱要粮都答应你;二是赐你尚方宝剑,前线之事你可专断。

但是崇祯作为大boss,没有问究竟如何平定女真,他自己也没有方略,就这么相信这么放任袁崇焕而去。他把平辽一事做成了袁崇焕一个人的未知数。

袁崇焕的平辽之策,其实只有两条,一是筑城,深沟高垒,加强城防,让女真打不进来,一是和努尔哈赤和谈,签订和平协定,达成永久安宁。

对方和谈的一个条件是杀毛文龙。毛文龙是驻守皮岛的东江镇军事主官,比袁的资历还老,也能打仗。毛还虚报兵员吃空饷,袁正好揪住这个机会,罗列十二大罪状,把他杀了。

杀了毛文龙,名义上是强化袁的权威,实际上是資敌行为,客观上帮助女真消灭了一个劲敌。

袁和女真的和谈自然是谈不拢,他们要的并不是毛文龙,而是毛死后可以更加顺利地进攻明朝。他和女真来来往往,引起了明朝君臣的猜忌。更可怕的是,为了探听敌军虚实,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袁还派出了吊唁使者。这么大的军事外交,袁竟然没有得到崇祯的授权。

打打谈谈之间,女真军队已经绕道长驱直入打到了北京的广渠门。袁只好回援京师,在广渠门各个方位布下重兵。

崇祯已经不再相信袁崇焕:五年平辽,结果是敌人越打越近,一直打到了北京。女真见机而作,散布袁已投降的谣言。袁要把军队开进城内驻防,遭到断然拒绝。

迅即,袁被下狱,一年多后凌迟处死,被活活剐了三千多刀,皮肉被北京市民抢食殆尽,因为他是“汉奸”。

单有一个袁崇焕,平辽不会赢,但他在,必胜的士气和信念还在,他就是一面旗帜,鼓舞更多人相信自己可赢,也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平辽御边之中。

后来梁启超说,如袁督师之前有督师这样的人才,明朝不会亡;如袁督师之后有督师这样的人才,明朝都不会亡。可惜,堂堂明王朝,除了一个刚愎而又多疑的皇帝,更无一个是男儿。

他的遭遇也警示后人,如遇关系大局之事,万万不可独断专行,一定要多请示多汇报,领导放的是权力而不是权威。

8

袁崇焕在明朝历时10个月审理,欺君,资敌,擅杀毛文龙,与后金私自议和,纵敌入寇,消极避战,条条都是死罪。袁崇焕被愤怒的老百姓分而食之!

满清时,为了诋毁明朝,为满清窃国找到法理依据,编造所谓的反间计,崇祯冤杀忠臣的戏码,以混淆历史,愚弄汉人。袁崇焕女儿嫁给皇太极长子豪格为敏妃乃满族皇室姻亲,袁崇焕子孙世代皆为满清高官且袁氏族人皆封官授爵。

现在,满族后人及包衣奴为了维护满清的替代明朝的正统性,也是拿袁案作文章,欺瞒天下,为袁崇焕翻案。

9

要知道己巳之变时的后金已经是东服朝鲜西跨漠南的封建制帝国了,实力远比唐初时的突厥都强。不杀袁崇焕都无可能五年平辽,这是起码几十年或者几代帝皇要看时局变化的事,大明没有这正确认识。

10

崇祯元年七月,袁崇焕平台召对,向崇祯帝承诺五年平辽。并向朝廷献了平辽方略

那么,袁崇焕的这个方案写了什么?

总结起来就两点:

第一,构筑坚城重炮。 坚城重炮的思路,其实不是袁崇焕发明的,他只是第一个应用这个新战法的军事家。

明末有一个天才火炮专家,叫孙元化,是他为宁远城配备了11门红夷大炮,让后金遭到重创。

孙元化不仅擅用红夷大炮,他还是一个铸炮大师。他为明朝铸造了数量十分庞大的红夷大炮。

第二,打造机动兵力,构建关宁铁骑

袁崇焕上任后,购买了大约6万匹马,构建了一支较有战斗力的骑兵部队。

尽管只有一年半不到的时间,但显而易见,关宁军的战斗力在这段时间内得到了大幅提升。

崇祯二年十一月己巳之变,袁崇焕率军千里入援,在京师城下与后金军杀伤相当,解了京师之围。

能解京师之围,这意味着关宁军虽然还不具备长途奔袭败敌于千里之外的能力,但完全可以保障自家城堡的安全。

事实证明,尽管只有一年半不到的时间,袁崇焕仍然向世人证实了,他的战术确实是可行的

总结一下,鄙人认为只要崇祯继续信任袁崇焕,继续坚持他的平辽方略,收复辽东只是时间问题,理由如下:

1)后金虽然长于野战,但面对坚城重炮的战术,也是无计可施的,可谓正中死穴,只要后金无解,灭清就只剩一个时间问题。

2)坚城重炮战术不存在什么耗尽国库的荒唐说法,这种打法确实比起啥都不干要花钱,但所费很有限,一个人口近一亿的国家,碾压人口只有几十万的小国,这种战术最适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