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说一下,刘邦称帝后,刘邦的父亲并没有给刘邦行跪拜之礼,而是用了“拥篲迎门”的礼节迎接刘邦。



拥篲迎门是古代的一种礼仪风俗,篲是扫帚的意思。古代重要的宾客前来探访时,主人家会打扫干净屋子,然后拿着扫帚,在门外躬身相迎。以此表示屋内和院落已经打扫干净,可以迎接贵客来访。

刘邦的父亲名叫刘刘煓[tuān],史称刘太公。而刘太公一生摊上了刘邦这个儿子也不知是幸还不是不幸。

刘太公本是沛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里有四个儿子,除了老三刘邦之外,各个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民,而且每个人都勤劳能干。反观刘邦,既不种地,也没有其他营生,整天游手好闲,还经常到哥哥嫂子家蹭饭吃。最要命的是刘邦偌大的岁数,连媳妇儿也没有讨上一个。



看到不成器的刘邦后,刘太公也非常着急,所以逮住机会就会数落数落刘邦。后来刘邦成为了汉王,和项羽展开争霸,当时秘密派人准备把刘太公和接到关中,结果被项羽发现,所以倒霉的刘太公成为了项羽的人质。

公元前203年,刘邦和项羽对峙中,项羽把刘太公放到一个很大的案板上。威胁刘邦说,如果不投降,就把你老子炖了。刘邦这时不急不慢的说了一句:“我跟你是结拜兄弟,如果炖了我老子,就相当于是你老子,所以吃的时候记得给我一碗。”估计此时的刘太公内心是崩溃的,心中一万匹草泥马呼啸而过,一定后悔生了刘邦。不过幸好的是,项羽并没有真的动手。



刘邦战败项羽之后,高高兴兴的把刘太公接到了皇宫中,还对刘太公炫耀说:“以前您经常看不起我,现在我挣下的这份家业如何?”刘太公因此对刘邦大加赞赏。从此之后刘邦锦衣玉食的伺候着老爹,而且为了表示孝顺,隔三差五就会到刘太公的宫中请安。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这一年刘太公的管家对刘太公说:“天无二日,地无二王,虽然您是皇帝的生父,但您也是皇帝老子的臣子呀,所以您不能让皇帝对您行礼,您得向皇帝行礼。”



刘太公一看这管家,内心又是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算了,谁叫这份家业不是自己挣下的呢,行礼就行礼吧。不过刘太公也不傻,选择了“拥篲迎门”的礼节,明确提示刘邦,你丫到底是我儿子,还是一身份尊贵的外人?

刘邦看到这种礼节就知道是抗议,于是赶紧扶着老爹进了屋,并且询问了缘由。于是刘邦册封了刘太公为太上皇,也因此刘太公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活着便被尊为太上皇的人,同时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当过皇帝,就做了太上皇的人。而那个出馊主意的管家,不知为何,刘邦竟然竟然赏赐了他五百金。



从此之后,刘太公便再也不用再给刘邦行礼,两个人也避免了尴尬。而在小说《西京杂记》中说,刘太公后来闷闷不乐,刘邦为了讨好父亲,在关中地区建造了一座和老家一模一样的城池,后来刘太公自然也搬出了皇宫。

看了刘太公的经历,真不知他的一生感觉如何,摊上刘邦这个儿子到底事幸运还是不幸?

最佳贡献者
2

经过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当上了皇帝。当上皇帝之后,刘邦除了大封群臣之外,自己的亲人也都册封了爵位。但是,有一个人没有册封,那就是他的父亲刘煓。

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是很尊敬自己父亲的。刘邦就是这样。

当上皇帝之后的刘邦,仍然遵守当时的父子礼节。每五天亲自去朝见一次父亲刘太公。每次见到父亲,刘邦都毕恭毕敬跪倒父亲面前,和普通老百姓给父亲行礼一样。

刚当上皇帝时,刘邦觉得这样很正常。刘太公也觉得很正常,儿子虽然大有作为,可毕竟还是儿子,总不能不尊敬父亲吧。

在朝廷之上,所有大臣都要跪拜刘邦。当了一段时间的皇帝,刘邦习惯于群臣跪拜,也没有觉得跪拜自己父亲有什么不好。

皇家的事情总会有人考虑的。汉朝专门管理皇帝家庭事务的官员叫家令。一个家令为了讨好刘邦,就对刘太公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个国家也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君主。所有事情都应该归于统一,不能两个并存。

刘太公问道:还有哪个君主?

家令说:现在你儿子当上了皇帝,是天下万民的君主,天下臣民都要跪拜他。你虽然是高祖的父亲,可也是属于君主的臣下啊。每过几天君主就来拜见你这个臣下,使得君主失去了很多尊严,君主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啊。

刘太公一方面为有刘邦这样的儿子自豪,另一方面从内心里也想维护儿子的尊严。他觉得家令的话很有道理,便问怎么办才好。

家令想了想,对刘太公如此这般交代一番。

汉高祖刘邦再次来拜见父亲时,还坐在龙辇里,就远远看见父亲抱着一把大扫帚,挺直身子站在门口,像是迎接自己的样子。

当龙辇靠近时,刘太公小步后退,始终一副迎接贵客的姿势。

汉高祖莫名其妙,赶忙从龙辇上下来,快步走上前去、搀扶刘太公。便问道:父亲怎么啦?

刘太公一脸认真的表情,对汉高祖说:你如今是皇帝,是天下万民的君主,不能因为我破坏了天下的法纪与礼节!

汉高祖连忙问道:什么事情破坏了法纪与礼节?

刘太公说:你是万民的君主,不能向一个臣下下跪啊。

跪拜刘太公之后,汉高祖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不下跪的话,对父亲没有做到应有的礼节和尊重;对父亲下跪,与自己天下至尊的地位不相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汉高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臣们,询问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有一个大臣告诉汉高祖:当年秦始皇当上皇帝之后,尊称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并且试探性建议汉高祖:册封刘太公为“太上皇”。

刘邦认为这个建议很好,可以让自己名正言顺地跪拜父亲了。

刘邦重重赏赐了提出这个建议的大臣。

刘邦命令占卜的官员挑选一个良辰吉日,召集群臣,在皇宫中举行了隆重的册封大典。刘邦亲自将父亲扶到一个宝座上,并对群臣宣布:这个宝座是太上皇的座位,从今天开始,我父亲就是太上皇。

刘太公因为儿子刘邦的孝顺,幸运地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当过皇帝的太上皇。

刘邦给自己父亲册封太上皇,向天下大臣和百姓昭告:我刘邦是真正孝顺的儿子,我是国民的道德楷模。同时,刘邦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跪拜父亲的恰当理由,避免了皇帝跪拜臣下的尴尬。

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尊贵到天下第一,但仍然能够科学处理父子之间的关系,始终把孝顺父母作为自己首要事务,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啊!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3

刘邦的老父亲,从来就没有向刘邦行过跪拜之礼,也就谈不上什么尴尬了。

说起来这位刘太公,算得上是历史上排的上名的幸运儿了。他自己没什么成就,一生就是以农业生产为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好吧,说白了就是农民。但是他的儿子刘季,也就是刘邦,起身泗水亭长,提三尺之剑在秦末乱世之中,剪除群雄,最终创下了辉煌无比的大汉王朝,刘邦也从一介草民,直接跃升为九五皇帝之尊。这就不得了了,刘邦是皇帝,但是他刘太公,是皇帝的老爹,别人眼中高高在上的皇帝,到了他跟前,都得恭恭敬敬地叫上一声“爹”呢。

所以,一开始不是刘太公去拜见刘邦,而是刘邦去拜见刘太公。毕竟父子的关系摆在那,老太公之前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刘邦这就郁闷了:这人前每个人都跪拜我,称呼我为皇帝,但来到老太公这,自己得恭恭敬敬的不说,还时不时得下跪行礼,虽然说老太公是我老爹,给自己老爹行礼也是应该的,但是怎么感觉这么变扭呢?

老太公这时候正乐呵呵地享受着儿子带给他的荣华富贵,还没心思考虑其他的呢。这时候,他旁边的一个管家就和他说了:老爷子你这么做是不对的,早晚恐怕地位不保啊。虽然说刘季是你的儿子,但是他现在成为了皇帝,俗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说,整个天下都是他皇帝的,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臣子。您老现在乐呵呵地看着皇帝来给你请安,以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你也是他的臣子呀,怎么有让皇帝给臣子下跪的情况呢?久而久之,皇帝嘴里不说,心里也会不满的,到那时估计你的苦日子就要到了。

老太公也是一点就通的人。于是,刘邦再去拜见的时候,他就系着干粗活的围裙,手里拿着扫帚,站在路边恭候着刘邦。刘邦见到这种情况是大吃一惊,慌忙来搀扶老太公,而老太公则推脱说不敢因为自己而废除了君臣之礼。好吧,老人家也算是有心了,刘邦回来之后,召集百官,共尊刘太公为太上皇,这样,刘邦再去拜见时,因为算是小皇帝拜见老皇帝,也就不那么尴尬了。这也是刘太公为刘邦做的最低的姿态了。

所以,刘太公是没有跪拜过自己的儿子的,这一点应该点清。

(全文完)

4

刘邦的爹人称刘太公。作为中国第三个皇帝的亲爹,刘太公是挺尴尬的。

第一个尴尬,儿子是皇帝,刘太公却不是。

太公的妻子人称刘媪,前面和太公已经生了两个儿子。有一天,刘媪在河边淘米,一阵电闪雷鸣、风雨大作,有人就看见一条龙盘在刘媪身上。刘媪回家后,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刘邦。

这些屁话都是刘邦当上皇帝以后阿谀拍马的人胡说的,刘邦为了显摆也承认了。可这样一来,太公就尴尬了,明明是自己生的儿子,可儿子却说自己的爹另有其人,那到底太公算哪根葱?更有甚者,左邻右居街坊中的不肖之徒暗地里都说太公头顶绿油油的,太公还没地儿说理去。


第二个尴尬,太公对刘邦可是一直看不上的。

太公一家就是朴实勤劳的农民,就知道老婆孩子热炕头,本本分分过日子。四个儿子,老大刘伯、老二刘仲除了种地,三脚踢不出一个屁。太公带着老大、老二勤劳耕种,算是迈入了富农的行列,就省吃俭用的供老三刘季、老四刘交读书,满指望两个小的能出人头地,广大老刘家的门楣。

刘交也是老实孩子,读书读的真好,有学问。老三刘季,也就是刘邦可就不行了,简直就是个祸害。读书没见有多好,倒是交了一帮狐朋狗友,山南海北的到处乱逛,还曾经跑到离家几百里外的汴梁城,想要当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是什么人,那是天上的人,那里是泥腿子能攀上的?果然,只看到刘邦瞎折腾,没看到他有什么出息。钱糟蹋了不少,还净惹祸,官府动不动就来家抓人,老婆孩子爹娘老子都吃挂落吃牢饭。

太公气的对刘邦说:“你看看你二哥,老老实实种地,苦哈哈的挣下一份家业。你呢?二流子,穷的媳妇儿都说不上。”

刘太公是真的对这个游手好闲的刘季恨坏了。


第三个尴尬,刘邦的事业刘太公没少“出力”。

刘太公身体真好,儿子刘邦中年才开始创业,当爹的居然一直熬到儿子当上皇帝。刘邦创业也是一波三折,太公跟着也没少活受罪。

秦末还没有大乱的时候,刘邦就已经在芒砀山落草了。他倒是自由快活了,可苦了家里人。官府抓不住刘邦,就把他老婆孩子等抓起来,刘太公没少破费。

后来楚汉相争,项羽抓不住刘邦,就把刘太公、刘邦的老婆吕雉等都抓起来,威胁要活煮了刘太公,如果刘邦不投降的话。刘邦这个兔崽子居然对项羽说:“咱俩当初拜把子,既然是兄弟,我的爹就是你的爹,你要烹你爹,别忘了给我碗肉汤喝。”太公当时差点没吓死。我就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农民,你们这些天下英雄在我身上较什么劲那?


最后一个尴尬,就是当上“太上皇”了。

刘邦当上了皇帝,刘太公也从项羽那里出来了,结束了担惊受怕的日子,按理说可以过过清静日子了。

刘太公要求也不高,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就行了。小三儿当了皇帝,也有个样子了,每隔几天就来给爹磕个头,看望看望。太公过的也算舒心。

于是太公的管家就来说话了:“皇帝虽然是您的儿子,却是人主,您老虽然是爹,却是个布衣老百姓。哪有人主给老百姓磕头的道理啊?”

太公听了就上了小心思,问管家该怎么办。管家说这么办这么办。

过了几天,刘邦又来看望爹了。刘邦的车还没停稳呢,就看到刘太公一身短打,抱着个扫把在门口迎接他。刘邦赶忙下车,过来要搀扶太公。太公抱着扫把,刘邦进一步,他退两步。刘邦心说,我爹今天是要跟我跳广场舞呢?问怎么回事?

太公说了:“人主怎么能给我这个平民客气呢?”

刘邦明白了,爹是给我要待遇呢!这好办。首任皇帝嬴政追封他爹叫太上皇,我爹活着就见到我这么有出息,我也封我爹当太上皇。

于是,刘太公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

太上皇是太上皇,可不是太上皇帝。刘太公也只是解决了个待遇问题,实际权力可一点没有。

有一次刘邦大摆宴席,和群臣吃酒,太上皇也出席了。刘邦喝高了,对爹说:“以前你说我不如二哥会挣钱养家,你看看,我现在这份家业跟二哥比怎么样?”

老头儿老脸一红,刘邦大笑,群臣也大笑。群臣很多都是刘邦的乡亲发小,是太公的晚辈,太公看着他们光屁股长起来的。当着这么多人,刘邦让太公有点下不来台,尴尬了。

5

刘邦取得天下,做了皇帝以后,见他父亲,如何行跪拜之礼,还要避免场面尴尬,在当时确是一道难题。

刚开始的时候,刘邦每五天拜见父亲一次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刚做皇帝的时候,每五天朝拜他父亲一次,相见的时候,行家里的父子相见礼节。

古代讲究三纲五常,父子相见的礼节,就是三纲五常中的“三纲”之一,“父为子纲”。即早起和晚睡前,都要给父母行礼请安。因为刘邦做了皇帝,政务繁忙,所以每5天去朝拜父亲一次。朝拜父亲的时候,见面要先磕头,然后起身问候父亲身体、饮食等。

如果在父亲那里吃饭,吃饭的时候,父亲没坐,刘邦是不能坐的,父亲没动筷,刘邦也不能动筷。还要注意父亲喜欢吃什么,就要把什么食物放到父亲跟前,关注父亲何时需要添饭、添汤等等。

刘邦离别的时候,还要向父亲磕头道别,还要嘱咐父亲注意身体、饮食,不可劳累。

刘邦父亲的家臣劝刘邦父亲,才不让刘邦行礼

因为刘邦是皇帝,而他的父亲是他的臣民,总这样去拜见父亲,外人都看不下去了。

所以,刘邦父亲的家臣,就劝刘邦的父亲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君王。如今高祖虽然是您的儿子,却是君主,您虽然是高祖的父亲,却是臣子。怎么能让君王拜见臣子呢!这样做,会使皇帝失去威严。”

意思其实就是说,让刘邦来拜见您,给您磕头,不是有损皇帝威严吗?

后来,刘邦父亲用扫帚迎接刘邦

后来,刘邦再去朝拜父亲的时候,他父亲就抱着一把扫帚,到门口去迎接,倒退着走。刘邦一见,大吃一惊,连忙下车搀扶他的父亲。

他父亲就说:“皇帝是万民之主,怎么能因为我,乱了天下的法度!”于是刘邦就尊他父亲为太上皇。

结语

刘邦尊他父亲为太上皇,那么再行父子相见之礼,就没什么尴尬的了。后世也是如此,皇帝的父亲被尊为太上皇,皇帝的母亲被尊为太后,这样就解决了皇帝朝拜父母行礼尴尬的问题。

万事孝为先,如果皇帝都不孝,如何让天下百姓孝敬父母呢!您说呢?

6

大家都知道,皇帝乃九五之尊,天下之主。所有人(除了太上皇、皇太后)都要对皇帝行跪拜大礼。刘邦称帝的时候,他的父亲刘太公还在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父子之间的尴尬就不可避免,刘邦又是如何化解这种尴尬呢?




刘邦的父亲刘煓(刘太公),本是沛郡丰邑一农民,刘邦揭竿而起反抗暴秦后,这个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还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个从小就不安于现状的儿子将来有一天会成为天下之主。倒是因为刘邦与项羽的“两雄相争”差点使他死于项羽之手。前205年,楚汉相争正处在白热化状态,汉军先是攻陷西楚都城彭城,项羽闻之大惊,乃调集十万大军反攻,汉军大败,来不及撤离的刘太公和儿媳吕稚一同被楚军俘虏沦为人质,项羽扬言要杀了他们,岂料刘邦淡定回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幸分我一杯羹。”(据《史记》)。项羽知后大怒想要杀了他们,幸在项伯的苦劝下刘太公及吕稚总算刀下留命死里逃生。




过了一段在楚营的囚禁生活后,楚军形势急转直下,双方决定以鸿沟为界,楚军送还刘太公及吕稚。刘太公死里逃生,不免对自己的儿子当初见死不救闷闷于怀。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打败实力最强劲的对手项羽后的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史称西汉。汉朝既立,刘太公的好日子自然也来了,刘邦长年马上征战,疏于孝道,现在天下一统,正可以好好孝顺刘太公了吧。




可是,刘邦是天下共主,万乘之躯,天下臣子莫不伏地再拜以尽臣礼。按常理,刘太公虽然是皇帝之生父,但毕竟汉朝是刘邦所立,刘太公虽然是刘邦的父亲,照理也要按臣子的身份对皇帝行礼。兴许是父子之间都疏忽了这个大礼仪,刘邦称帝后照制度五天朝见刘太公一次,行人子之礼,刘太公的管家知道这不合国制,乃直言不讳告诉他“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皇帝乃天下正主,太公虽皇帝之父,实为人臣,让皇帝拜见臣民,岂非颠倒秩序?”




刘太公听后颇以为然,刘邦再来府上拜见刘太公,太公就拿着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刘邦知道父亲的意思后大为惊讶,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尊奉,乃改尊刘太公为太上皇,这样就不会有人说闲话了。刘邦虽然是世之枭雄,但他也非常懂得“忠孝”之道,事父恭敬,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到刘太公府上问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拥篲迎门”的典故。刘太公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没有当过皇帝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同时也是第一位在世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为了父子之间的大礼仪问题,刘邦可颇费了不少心思。

7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自称皇帝的君王,秦始皇选择“皇帝”二字的意思是说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

其实我们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始皇”的意思就是开始的皇帝,秦始皇想将江山一世、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传下去。

历史上把皇帝的父亲称为太上皇,即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的头衔。

据此推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应该是秦始皇(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赢楚。




<秦始皇>

秦始皇的理想很远大,但现实很残酷,秦朝二世而亡。

随后“楚汉相争”,最后刘邦建立了汉朝,史称汉高祖。

按照前朝的制度,刘邦成了皇帝,他的父亲刘太公应该称太上皇吧?

然而刘邦的江山不是从老爸手中接过来的。秦始皇的江山是从父亲手中接过来的,他的老爸称太上皇当之无愧。

刘太公不过是一介农夫,只知道种田耕地,当初他没有资格称太上皇。再者说了,刘邦对老父亲并不感冒,主要是刘太公看不起这个三儿子。

刘太公生有四子:刘伯、刘仲、刘季(刘邦)、刘交。

在刘邦没有称帝前,四兄弟中刘仲小日子过得最好,最数刘邦过得窘迫,时常赊酒喝。



<刘邦>

刘太公曾斥责刘邦:“老三啊,你也老大不小了,你咋不向你二哥学学呢?你二哥有田有地,还雇了长工,有吃有穿有花的,你看看你,只知道吃肉喝酒呼朋唤友不事农活!家徒四壁,连个老婆都讨不上。”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刘邦听不进去,依然故我,该吃还是吃该喝还是喝。但因此生出对父亲的不满,这从“楚汉战争”时,和项羽死磕时的一件事可窥一斑。

当时项羽把刘邦的老爸和妻子吕雉捉住了,阵前架起了大锅,烧开锅中的热水,项羽扬言要把刘太公和吕雉熬成肉汤。

项羽对刘邦喊话道:“刘老三,赶紧投降吧,否则把你老爸和你老婆熬成片汤”。

你想不到刘邦是怎样回答的?

刘邦笑嘻嘻地说道:“项羽老弟,咱俩是把兄弟,我爹就是你爹,我老婆就是你嫂子,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还没喝过肉汤呢,到时候别忘了分给哥哥一碗肉汤喝,哈哈……”

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我能感受出刘太公和吕雉心中地愤怒,这是合格的儿子、合格的丈夫说出的话吗?



<刘太公>

所幸项羽听从了范增的劝阻,才没有煮了刘太公和吕雉。后来作为双方交换战俘放了刘太公和吕雉。

当刘邦称帝后,为了给全国百姓树立孝道的形象,刘邦五天一拜见刘太公,像普通人家的礼节一样,每次见父亲刘邦都磕头。

有一次,刘邦再次拜见父亲走后,刘太公的管家说:“刘老三不是从前的刘老三了,他贵为皇帝,九五至尊、天之骄子。你虽然是刘邦的父亲,但首先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从理论上讲皇帝不应该跪百姓。”

刘太公一听大惊失色,联想到从前的事情,后脊梁骨直冒冷气。心想:“这小子出息了,要是报复我,把我砍了怎么办呢?”

当刘邦再次拜见父亲的时候,刘太公急忙跪倒在刘邦面前,口称“刘老儿拜见皇上”。




<刘邦皇帝像>

别看刘邦记恨老父亲,但当老父亲跪在他面前时还真有点受不了,民间传说,父亲跪儿子会折儿子的阳寿,按照家庭伦理道德来说,父亲哪有跪儿子的?再者说了,刘邦可不想早死。

这可怎么办呢?

皇帝跪百姓不行,老子跪儿子也不行。最后张良为刘邦献了一计:那就是封刘太公为太上皇,以后刘邦跪父亲就有了依据,即后来的皇帝跪拜前皇帝。因此刘太公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做过皇帝而封为太上皇的人,这样以来就避免了父亲跪儿子的尴尬局面,不得不说还是张良聪明。

文/秉烛读春秋

8

中国古代社会非常讲究伦理纲常,且孝道一直作为统治者考核官员的重要依据,在汉朝尤为重要,如举孝廉制度。一个人登上皇帝的位子,天下的臣民则都是他的儿子,而他则被称为“君父”即使他的父亲也不得不行跪拜之礼。但是大多都是子承父业,老皇帝去世后儿子继位,即使是禅让老爹之前也是皇帝,所以及见面儿子还是得跪父亲,但有一个人除外,那就是刘邦。古往今来就刘邦一人是自己登基为帝,老父亲还是活着且是个平头老百姓。那刘邦称帝,父亲行跪拜之礼时是怎样避免场面尴尬的?

跪拜之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们经常咋影视剧中看到群臣叩拜皇帝的场景,这个制度虽然流传了很久,直到清朝灭亡才废止,其实跪拜之礼也不是从远古、先秦就有的,这还得从痞子皇帝汉高祖刘邦说起。话说,汉高祖五年,刘邦平定天下在定陶登基为皇帝,他就寻思着废除秦朝那些苛刻的法令,

免得再引起汉家天下动荡,但是废除法令之后又不能显示皇帝高高在上的权威,况且更随他一起打天下的人都是武将,又没几个文化水平高可以帮他出主意的人,正当他发愁的时候一个人毛遂自荐的来了。

这个人叫叔孙通,伶牙俐齿很会说话,也很会看风向,从秦末天下大乱到刘邦定陶登基,短短四年多的时间,这家伙从投靠秦二世到,陈胜吴广、项羽、最后是刘邦,前前后后投靠了十几个诸侯,最终在刘邦哪里成了汉朝儒家的一代宗师。

刘邦废除秦朝法令后,就令叔孙通制定一套礼法,要简单易学,《史记?叔孙通传》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叔孙通在得到这个任务后,就跑到鲁地招募了三十多个儒生,加上自己一百多号弟子,组成了一个编纂队伍,吸收秦朝及商周时期的礼法,制定了一套符合刘邦统治朝臣的礼法,既简单好学又不失帝王威仪。

叔孙通编好后请刘邦去检查一番,看看是否满意,《史记?叔孙通传》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刘邦看后非常满意,便令群臣排练学习这套礼仪,也就从这时候开始有了跪拜之礼。

刘邦何以免除了父亲的跪拜

在跪拜之礼朝廷上下学习之后,有一个人没有参与其中这就是刘老太公,虽说这刘邦有些吊儿郎当但人还是很孝顺的,每五天去刘老太公哪里朝拜一次,行老家的父子礼。《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

有一天刘老太公的管家对老太公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君王,现在皇帝虽然是您的儿子,但他却是君主,太公您虽然是皇上的父亲,却是他的臣子。您怎么能让君王拜见臣子呢!这样做,会使皇帝在天下人面前失去威严。《史记?高祖本纪》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刘老太公一听确实是这么回事,当刘邦再次来拜行家礼的时候,刘老太公就抱着一把扫把到门口去迎接,倒退着走,刘邦发现后很惊讶就搀扶刘老太公坐下问他是怎么回事,太公于是说“:皇帝是天下百姓之主,怎么能因为我乱了天下的法度!”于是刘邦就尊称刘老太公为太上皇。

而那个官家也因此被刘邦赏了500斤黄金。《史记?高祖本纪》後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卻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於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赐金五百斤。

由此,我们看出因为法度让刘邦与父亲的间多了一丝生疏,好在刘邦孝顺刘老太公,想出了太上皇这么个称呼,即化解了父子间的尴尬,又找到了合理的行家礼的方式,还为后人的皇帝创造了一个下台后的称呼。

9

臣子父亲向皇帝儿子行跪拜之礼的,福垊知道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光绪的父亲老醇亲王向光绪跪拜;一个是宣统的父亲小醇亲王向宣统跪拜,就是载沣升为摄政王后还是要向宣统跪拜的。后周最大的捡漏帝柴荣当了皇帝,在解决如何面对生父这个问题上,他封自己的父亲为国舅;怕父跪拜儿子的尴尬,干脆老死不相往来!那刘邦称帝后,是如何解决这一尴尬的呢?

称帝的刘邦向父亲跪拜——要做最孝顺的儿皇!

刘太公四个儿子:长子死的早,次子最勤劳,三子败家子,四子天之骄。刘太公最喜欢老二刘喜,他勤劳能干,一看都是旺父子;刘太公最讨厌老三刘季,他好逸恶劳,招惹是非,一看就是败家子。谁知道他最讨厌的老三,经过八年的拼搏,竟然成为了天子。

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异姓王楚王、韩王、淮南王、梁王、衡阳王(后改为长沙王)、赵王、燕王联名拥戴下在今天的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仿山镇姜楼村南520米的官堌堆(遗址)称帝,建立西汉。随即王后升为皇后,王太子升为皇太子,去世的生母尊为昭灵夫人。夫人这个级别相当于诸侯王的妻子(那时没有王妃一说),也就说刘邦相当于把他父亲尊为诸侯王。

称帝后的刘邦很忙,东奔西走,而刘邦的家人都安置在栎阳宫。他封过最讨厌的雍齿后,就回到了首都长安,这里距离栎阳非常近。于是刘邦向他父亲表现的机会来了。不要以为刘邦混成皇帝,刘太公就给他跪拜,在刘太公眼里,刘邦还是不成器。而刘邦因为父亲看不起自己,而自己混得好得不要不要的,带着一种炫耀和厚道(假装是低调),对父亲五天一朝拜——其实就是跪拜。刘邦跪得心安理得,刘太公接受的心安理得。因为刘邦一直要把自己打造成孝顺皇帝。自汉惠帝以后,皇帝谥号前多加以孝字。

太公家的管家看不下去了——他要拍皇帝马的!

太公家的管家(那时叫家令)看着太公享受儿子跪拜时的得意情形,就想到了一个让太公不得意,让刘邦很得意的主意。人生要说很多话,最关键的就那几句话,说好了一句顶一万句。就看你有没有机会,有没有胆识去说了。管家小心翼翼地对太公说:“老爷子,在下有句利于大汉皇朝的话,不知当讲不当讲。”太公看他把话都提到国家的高度上了,当即应允。管家说:“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个君主。皇帝是您的儿子,但毕竟是天下之主;您是皇帝的父亲,但毕竟是天子之臣。天下怎么能有皇帝跪拜人臣的道理呢?这样下去,别人就会效仿,严重的话则会影响我大汉千秋基业啊!”太公从来没有想到儿子一个跪拜竟然这么严重,当即傻眼了,问道:“为之奈何!”

那管家立即如此这般地告诉了太公。

五日后,刘邦在众人的拥簇下又来跪拜太公,到家门口却发现老爷子抱着笤帚,弯腰屈膝站在门口,大呼:“欢迎陛下幸寒舍!”在古代迎接贵宾时,主人就会先把卫生打扫后,然后在门口热情迎接。杜甫曾有诗云“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刘邦惊呆了,他突然感觉太公是世界上最好的父亲,赶紧搀扶,并说:“老人家万万不可。”刘邦急得就叫成了老人家了。太公轻轻推开,恭敬地说:“皇帝乃天下之主,怎么能因为这老朽乱了天下的法度呢!”刘邦回去一想,就把老爷子的管家叫来了,然后赏赐了管家五百斤黄金。幸福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父爱子一尺,子敬父一丈。

前201年五月廿三(丙午)感动万分的刘邦下了一份诏书。诏书说:世上只有爸爸好,父亲有天下传给儿子,那儿子有天下就要让位于父。这点儿西哈努克亲王做到了,他当国王后不久就让王位拱手让给了父亲,他父亲也算是皇太父吧。不过,刘邦只是说了。诏书继续说:想当年天下大乱,黎民倒悬,群雄逐鹿。朕持三尺剑,带着弟兄们,灭暴秦,诛项羽,平叛乱,终于天下太平。这都是爸爸教育得好。王侯将相尊朕为皇帝,但太公还是黔首。今天朕尊太公为太上皇。刘邦的继母李氏,随即成为太上皇后。

此后刘邦继续五日一朝太公,依然是对太公跪拜。太公别提多开心了,太公成为了最大赢家。

那么皇上刘邦在太上皇刘太公前怎么自称呢?


刘邦自称臣,称太公为大人。前198年十月,皇帝为刘太公举办84岁大寿。淮南王、梁王、赵王、楚王都过来庆贺,刘邦为老爷子敬酒,笑着说道:“一开始大人总认为儿臣败家子不成器,不能为咱家挣产业,不如二哥。今天儿臣的产业跟二哥比起来,您看看谁的多啊?”太上皇无言以对,群臣大笑,群呼万岁。一年后,太上皇驾崩,一共当了五年的太上皇。

10

当然很尴尬。

刘邦当皇帝后接父亲来,刘太公很兴奋。却被人提醒,您老见了皇帝也得行大礼。

其实也对啊。刘邦的皇位是自己夺来的,与刘太公毫无关系,以君臣礼仪方面说,刘太公确实需要先以臣民身份对皇帝刘邦磕头,然后刘邦才能以家礼向父亲行礼。

所以,儒生以秦始皇父亲秦庄襄王的旧例请刘邦尊父亲为太上皇。这个父子间的君臣礼仪问题才得到解决。

此后,后周柴荣也出现这个情况。

由于柴荣是继承姑父、嗣父郭威的皇位,自己也叫郭荣。其父柴守礼被封官,但柴荣只能以元舅礼待之,也就是将生父柴守礼当作自己嗣母(其实是姑母)的哥哥对待。柴守礼此后也一直避居外地,始终没与儿子见面,以避免父子间的君臣礼。一直到赵匡胤夺取政权六年后才去世,赵匡胤还派遣专人为曾经老大的生父办理了丧礼。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