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评价朱元璋为一位勤政爱民的好皇帝绝不为过。朱元璋在经济上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做到了决策为民。兴修水利、减息减租、奖励农耕,一切为了人民。
朱元璋乃明朝开国皇帝,虽勤政爱民,却偏偏脾气古怪。原来朱元璋忘不了年少时家破人亡,他有深深的控制欲。

可他现在又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在这两种极端情绪下,他变得暴戾恣睢。从某种意义上看,朱元璋可以说是一位暴君。

朱元璋本是穷苦百姓出身,他称帝后便一为民,对官场掌管严格。

对贪官污吏绝不手软,挑断脚筋、剁手指、砍脚、断手、钩肠、割生殖器,使人闻风丧胆。

朱元璋还专门设置了皮场庙,把府、州、县衙门左面的土地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这些都是为了惩治贪官。

朱元璋吃西瓜杀农夫

朱元璋性情残暴众所周知。许多人因为他的多疑而交出了项上人头,其中就有一位瓜农。那么这位普通的种瓜老农到底做了什么?

据野史记载,当时的天气十分炎热,正在微服私访的朱元璋路过一片瓜地时,看到绿油油的大西瓜突然感到口渴难耐,遂前去买瓜。

不知不觉间他竟与瓜农相谈甚欢,从近几年庄稼的收成,到生活状况,最终竟聊起了国家的政策。离去后的朱元璋越想越感到奇怪:一个小小瓜农怎会有如此才华?

对于瓜农被杀的原因说法有二:其一,这个瓜农拥有如此才华,却甘心在这里种瓜。

这位多疑的开国皇帝认为他很有可能从内心不认同自己,甚至有可能是前朝余孽!
其二,朱元璋在与瓜农聊天时,无意间得知瓜农姓蒲。众位看官可能有所不知,宋朝末年有一个名叫蒲守庚的人,就是他主动打开城门迎接蒙古人,还帮助蒙古人屠杀汉人。

因此朱元璋尤其憎恨此人,曾下令对其鞭尸,他的后代男子流放充军,女子则为娼为奴。因此这位瓜农也难以幸免。

朱元璋杀县令

我们不得不承认朱元璋确实是一位一心想为百姓谋幸福的皇帝。他在世之时,大兴改革。

为了检验改革的效果,朱元璋决定微服私访,前往农田实际考察。

到了某县,看着金灿灿的麦田里,麦子都被麦穗压弯了腰,谷粒也颗颗饱满,一片丰收之景,朱元璋踌躇满志。

但他却发现遇见的村民们都愁眉不展,有的甚至连连叹气。
他忍不住走过去询问那位农夫为何连连叹气。农夫心里正苦闷,正好有人来关心自己,就一股脑的全告诉他了。

原来,县令自从来到这里之后,就一直嚣张跋扈,为了敛财,他甚至要霸占每家农户收成的一大半。

各位看官请想,古代的中国每亩地里的收成哪里能比得过现代?

更不要说除了交赋税后,县令还要霸占一大半,剩下的粮食养活一家人都是问题。

在这种状况下,即使收成好,谁又能笑得出来呢?
平日在宫里看奏折,他觉得官员们一个比一个廉洁爱民,谁知到了基层才发现一个小小的县长竟敢如此贪污!

幼年的经历让他本就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如今真实地看到了官吏弄虚作假、溜须拍马的丑恶嘴脸。

盛怒之下的朱元璋直接下令把县令抓起来,处以死刑。县令刚被抓时还大喊冤枉,当朱元璋说出他的恶行后,立刻面如土灰,吓得一言不发。

无独有偶,另一位也是一县之长的道同。朱亮祖依仗自己是开国元勋,嚣张跋扈,目无王法,同时还多次干扰道同执法。

双方矛盾的爆发是道同抓住了当地有名的恶霸罗氏兄弟,朱亮祖与其关系亲密,情急之下,竟然带兵包围了县衙。
道同忍无可忍,只能向皇帝上奏折。朱亮祖知道后立即动用军马,送上一封告状的奏折。驿站的马怎能与军马相比?

先看到朱亮祖奏折的朱元璋十分生气,当即派人将道同就地正法。阅读完道同奏折的朱元璋后悔万分,然而已经来不及了。

朱元璋为了补救,亲自将朱亮祖及其子鞭打致死。除朱亮祖外,相关的人一律剥皮,并悬挂于闹市,以警戒世人。

朱元璋避雨赏千户

当然,朱元璋也并非总是铁石心肠,手段残忍。明史曾记载:有天,微服私访的朱元璋不经意间到达尚未完工的皇陵,回宫途中突遇暴雨。
他不得已前往一户农舍避雨,当问到农夫姓名时,答曰:“董茂。”“董”字拆开,正好是千里草。

因此,朱元璋说:“千里草,是用来饲养马和鹿的上好草料。”此后农夫立刻被封为千户,负责饲养马匹和鹿,并且可以后代世袭。

最后朱元璋还贴心的下令:如果董茂家的房子坏了,均由朝廷负责维修。

朱元璋一生杀人无数,却也救民于水火之中。在位期间,贪官污吏无不闻风丧胆,百姓一时安居乐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归根结底,窃以为,对于这位明朝开国皇帝,我们应当敬重,他的一生功绩显赫。

最佳贡献者
2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即老朱40岁时(1368年)在南京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史称明太祖。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政治上废除了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加大惩治贪污腐化的力度。

老朱在惩贪治腐这方面表现出了绝无仅有的冷酷无情,一旦查实官员贪污,立马剥皮萱草以儆效尤。



值得一提的是,老朱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历史上我国是一个农耕社会,也就是百年之前,咱们的老祖宗都是农民,老朱尊重历史,以农立国。

其二,老朱对吃的东西有种天然占有欲,这源于他从小家贫,7岁乞讨四处碰壁留下的深刻记忆所致。

亲们想想看,元末明初穷人多富人少,加上有钱的为富不仁,因此老朱经常三天两头吃不上一口馍,称帝后,看到能入口的东西老朱都揣在怀里。



基于这种原因,老朱十分关心农民的生活,为了了解民间疾苦,洪武十二年,朱元璋决定微服私访。

老朱带上两位随从,换下龙袍穿上老百姓的衣服,两位随从也是仆人打扮,三人一起出了南京城。

朱元璋一行三人,边走边暗访。第三天来到了汤山县,在田里遇到了正在劳作的王老汉。老朱紧忙走上前,热情地和王老汉唠起了嗑。

大爷,我请教您老一个问题,“你知道稻杆儿和麦杆儿有什么区别吗?”原来老朱看到田里的水稻,因此有一问,也是想考考老农。

老王对这个问题有点不屑一顾,太小儿科了,心想这人一定不是农民。老王略一沉吟道:“稻杆有三节,麦杆有四节”这就是区别。



老朱又问:“为什么呢?”

老王伸了伸腰说道:“稻子是春天播种的,到了秋天就能收获,总共历经春、夏、秋三个季节,所以稻杆有三节;而小麦则是秋天播种,到来年夏天才能收获,经历了秋、冬,春、夏四个季节,因此麦杆儿有四节。”

我不知道老王说的是否正确,反正当时的老朱佩服得五体投地,心说这才是正南八北的农把式,等回宫后我一定加封他为大司农。

想到此老朱一低头,发现有几只小蜜蜂正在稻花上采蜜,于是又问:“都说蜂蜜是甜的,你说有苦涩的吗?”

老王答道:“假如蜜蜂采了黄连的花粉,酿出的蜂蜜就是苦的。”

大家应该知道最苦莫过黄连苦,但是我不知道蜜蜂因此酿出的蜂蜜是否就是苦的?(有人知道吗?)

当时朱元璋一听大喜,不由地赞出了口:“老伯真乃种庄稼的行家里手,家里一定有不少粮食吧?”

此话一说,老王脸上浮现出愁云,发了一声“哀叹”道:“别提了,饿不死就烧高香了,哪里有余粮呢?”



想不到老王还是一个文化人,有感而发吟出唐代李绅的《悯农》诗:【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老朱一下子沉默了。

过了一会,朱元璋说:“老伯,我想去你家讨口水喝可否?”

老王也干完活了,于是说“好啊,咱们现在就回去。”

老朱的意思是实地考察一番,然后了解一下“为什么种田的反而没饭吃”这个问题。

到了老王家中,老朱有一种重温他的童年记忆一般,老王家和自己从小的家毫无二致,一样的家徒四壁,一样的赤贫。

老朱问老王:“我看你种的地也不少,为何没有余粮?”

老王愤愤地说道:“还不是叫当官的搜刮去了,县里定了许多眼花缭乱的苛捐杂税,七交八交就把粮食交没了,哪里还有余粮呢?也不知道朱皇帝如何管理的这些官员?天天剥皮实草,可是贪官污吏却不见少!”




老朱听着老王的话,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浑身有点不自在,喝了一口水急忙告辞了。

老朱再无心情明察暗访,回到了皇宫,传旨汤山县令进宫汇报工作。

经过刑部的审问,县令招供了巧立名目盘剥农民的问题,老朱勃然大怒,下令将县令推出去斩首。

三天过后,老朱委任老王为大司农。这就是朱元璋微服私访和老农唠嗑,然后斩了县令的经过。

文/秉烛读春秋

3

朱元璋在大家的印象里总爱微服私访,只要是去微服私访,就绝对能查出事情来。这时候摊上谁,谁就该倒霉把命给交出来了。

我们先说朱元璋巧遇农民的故事。

那一次正好是天气转暖,老朱在皇宫里坐不住了,他要出去看看,民间百姓的生活怎么样了?还有庄稼是不是成熟了呢?

本来这一路上,朱元璋看到把头都压弯的麦子,迎着金灿灿的阳光,还是满心的喜欢的。

但是,当他见到一个老农的时候,听了老农的一番诉苦,气就不打一处来了。

原来要朱元璋在和老农聊天的时候,听老农说,不要看这个庄稼马上就要大丰收了,但是能给自己留下的不多。

朱元璋有点惊讶了,朝廷也没有要上征多少呀,为什么会剩不多少呢?

朱元璋继续和老农谈话,最后他才知道,原来都是这个地方的县令在作祟。事情的真相是,当地的老百姓除了给国家上缴粮食,另外,还要拿出收成的一半来孝敬县令。

你说老朱听到这样的话,怎么可能不气的。

所以,他回去就把县令给处死了。他在想为什么这个县令如此的胆大妄为呢?

原来他的朝中有人,正是每年要孝敬他们。在加上有什么事,让他们平日也照顾自己一下,所以,县令就这样鱼肉百姓了。索性朱元璋就一查到底,把和这件事有关的所有官员全部给处死了。

当然了这个事情,是不是真实,就另说了。毕竟案情重大,朱元璋也不是喜欢随便杀人的人,他只杀该杀的人。

民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辞,这说明朱元璋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我们再说一个朱元璋杀瓜农的故事。

话说刘邦在一年夏天外出的时候,他碰巧走到了一片瓜田,然后看到了一个瓜农。这个瓜农看到跟随朱元璋的几个人,都是气度不凡。

所以瓜农就主动给朱元璋切了一个瓜,但是,瓜农发现朱元璋吃瓜的时候有一个特点。

别人吃瓜,都是拿起半个瓜来,用勺子挖中间的,开始向两边吃去。

朱元璋却恰恰相反,他是先吃边缘的,最后吃中间的。

瓜农因为不解,他就告诉朱元璋,吃瓜应该先吃中间,然后再吃边缘,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吃不到边缘,就不想吃了,最好吃的部位,没有吃到,岂不是可惜了。

若是从中间开始吃,自然就不同了。

一个瓜只有中间的部位最好吃,这样你可以保证每次一口,都是当前瓜的最好吃的部位。朱元璋细细品味,觉得也是这么回事。

朱元璋又和老农说了很多话,他觉得这个老农很有见识。就想请他去朝中当官,但是,这件事被老农给谢绝了。他说祖上有规定,后人不能当官。

朱元璋只好悻悻而归,但是,走到了半路,他还是派了人来,把老农给杀了。原因就是这样的人才不能为我所用,始终是个祸害,留着不如杀了的好吧。

就这样老农也一命呜呼了,当然了这个故事,也仅仅是故事,到底是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4

朱元璋是历史上最苦大仇深的皇帝了,他出身贫民,当过和尚,放过牛,做过乞丐,吃够了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的苦,所以他当皇帝以后就励志于整顿贪官污吏,只要贪污五十两银子以上,就被处以“剥皮植草”的酷刑。

有一次朱元璋微服私访,体察民情,见到一片庄稼长势喜人,可是却见一农夫对着眼看的丰收唉声叹气。于是上前问明缘由,农夫说“这田种的没意思,收成再好也不是自己的”!朱元璋大惊,你一句我一句聊了起来。原来此地县令是朝中一名大员的侄子,靠着这层关系当上了县令,无视朱元璋的三令五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仅让农民交税,还要把收成的一半上交给他,农民最后连饭都吃不饱!

朱元璋向来嫉恶如仇,对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常以万钧之势给以雷霆之击!遇到这样的贪官自然也不放过,当县令被抓时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朱元璋亮明身份立了吓瘫了。回京以后,那位朝中大员也因此被杀。

朱元璋对功臣和贪官污吏动辄就是各种杀!他杀了15万贪官,手段也极其残忍,虽然铁腕下大明出现了难得的清廉之风,但是树敌太多,依然有人知法犯法。在这一点上,相比雍正治贪,还是稍逊一筹。

5

朱元璋:好了,咱又准备出去微服私访,顺便砍几个人的脑袋了,开心不?

朱元璋从一个乞丐、一个和尚,经过15年的奋斗成功上位,一手开创了明朝,成了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

也许正是因为他曾经被人踩在社会的最底层不断挣扎的原因,让他对百姓的生活状况最为了解,也最知民间疾苦。

所以,他在当了皇帝之后才会不断地出台一些对老百姓有利的政策,也在试图制定了一些游戏规则尽量打压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虽然不论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公平,但作为一个皇帝,他至少为此努力过。

所以,他当了皇帝以后,喜欢上了一件事——微服私访。

只凭官员们呈上来的奏疏,或者他们的几句话,哪个皇帝能够准确地判断出真实情况到底如何?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所以朱元璋更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事实。

他只有走出去,才能知道官员们到底有没有骗他。

他也只有走出去,才能知道老百姓在自己治下到底过得好不好。

朱元璋此人虽然性格略显多疑,但是,他行事却颇显果决,一点儿也不拖泥带水,这边一打定了微服私访的主意,那边便叫上了几个心腹随从,一声不吭地出宫去了。

朱元璋带着人走呀走,走呀走,走到了一片农田前面,放眼一看,哎呦,这庄稼长得还真不错呀!

听了他的话,身边的人立刻配合地送上一个马屁,咱明朝就是好呀,这江山到了您的手里,百姓们个个有田种了,有饭吃了,您真是太圣明了!

朱元璋心情顿时一爽,想想自己以前活在元朝的时候,那叫什么日子呀,要吃的没吃的,老百姓一个个饥肠辘辘的,后来又碰上了战乱,人不知道死了多少,田地也不知道荒了多少,再看看自己治下的老百姓,真是耕者有其田呀!不错,不错!

再一看,看到地里有个老农正在弯着腰耕作,汗水涔涔的,朱元璋急忙走过去,为了不让自己的气场吓到老农,只见他微微一笑,和颜悦色地对老农说,老伯呀,您这庄稼种得不错嘛,看来今年能过个丰年了吧!

老农擦了把汗水,看了他一眼,又埋下头去继续干活,嘴里倒没忘回他的话,庄稼是长得不错,可是,丰年嘛,可就不一定咯。

朱元璋顿时一愣,这庄稼明明长得很不错,怎么还不算丰年了?当年元朝的时候,能有咱这时候好?

为了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一解心中的疑惑,朱元璋干脆一屁股坐到了田埂上,又和老农聊了起来。

老农虽然忙于干活,已经不耐烦朱元璋的屡屡打扰,可是看到他衣着华贵,气质不凡,又怕惹他不高兴,所以只好边干活边回答朱元璋的话。

朱元璋认认真真地问道,老伯,您刚才说庄稼虽然不错,可却不一定是个丰年,到底是何意?您给咱说说呗。

老农又抬头看了看朱元璋,腹诽了一句,哪来的富家老爷闲着没事干,这不是耽误俺忙活吗?不过,他嘴上却还是说道,唉,这地里的庄稼长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又不能倒入俺家的米缸,差不多全送给咱那位县太爷了!留给俺家的也没多少了,还不够温饱的呢!

朱元璋脸色一变,自己当了皇帝以后明明已经出台了不少对百姓有利的政策,怎么却还不够温饱?

难道......是县令贪赃枉法,鱼肉百姓?

想到这,朱元璋气不打一处来,想要弄清楚这件事,恐怕也只能去闯一闯县衙,好好问问老农嘴里的县太爷了。

于是,他对老农说了句“老伯放心,咱给你做主”,便急匆匆气呼呼地回宫去了。

朱元璋回宫后,气还没消,感觉心里堵得慌,于是立即派人传召了那个县令,毕竟是自己好不容打下来的江山,可不能让这样的蛀虫给毁了!

县令稀里糊涂又胆颤心惊地入了宫,才一见到皇帝,还没来得及行礼,皇帝便劈头盖脸地骂了过来,好你个贪官,竟敢罔顾国法,鱼肉百姓!

县令顿时被吓得腿软,“啪”地一下跪在了地上,不停地磕头,皇上,冤枉呀,臣冤枉呀!

朱元璋见县令仍在狡辩,更气了,哼,冤枉?咱刚刚才微服私访回来,百姓过得如何,咱会不知道?咱会冤枉你?

县令一听,这才知道自己逃不过去了,顿时瘫软成了一团烂泥,说不出话来。

朱元璋对付贪官的手段谁人不知,谁人不晓?重则剥皮充草,轻则凌迟,再轻则砍头,左右逃不过一个死字!

朱元璋看了县令这般模样,更笃定了自己的判断——此人是贪官无疑了。

于是,他一声令下,来呀,将这贪官给咱押下去,择日处决!还百姓一个公道,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朱元璋,可谓是历史上最为痛恨贪官污吏、也是对贪官污吏最狠的一个皇帝了,没有之一。

6

朱元璋作为一个布衣天子,从一介草民成长为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事足够励志,也足够传奇。也正是因为朱元璋经历的传奇性,民间留下关于朱元璋的故事也是特别的多,真真假假都有,比如说火烧庆功楼,比如说微服私访遇瓜农。

不管民间传闻如何,朱元璋在位期间,确实是中国封建时代难得为农民考虑的皇帝。也许是朱元璋的出身让朱元璋对于贪官污吏无比痛恨,终洪武一朝,朱元璋都在与贪官污吏做斗争。

这不,朱元璋又出去微服私访,听到一个老农的叹气声,遂走向前和老农聊了起来。和老农聊完之后,朱元璋怒气冲天,把县令给杀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朱元璋朱元璋登上皇位,大家都知道,每一个朝代更替,总会“江山一片破碎,只剩断壁残垣”,明初洪武年间,人口减少,土地荒芜,军队供给成了最大问题,直接威胁着中央集权的统治和巩固,一方面,国库空虚,明初,政治势力尚不稳定,百姓没有安居乐业的保障,另一方面,人口减少,土地上缺乏充足的年青劳动力,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农业问题的扩大。

在朱元璋执政期间,多次颁布发令,免除徭役,劳役,鼓励生育,振兴农业,修缮新建水利工程,大力发展农业。从根本上来讲,农业是民生之本,民生是国家之本。

前边说到,朱元璋出身贫农,自幼挨饿受冻,他自然明白老百姓没有饭吃,没有粮收的苦衷,在落后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下,农民是以个体户为经营单位的,自给自足全靠天时地利,但是没落的封建统治却重重的压在了农民的头上,沉重的赋税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儿来。朱元璋听见老农的苦衷,自然“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故事还原一下,朱元璋微服私访,走到一片田地前,黄油油的稻穗灿灿发光,一望无际,朱元璋甚是兴奋,“收成如此甚好”,这时传来一叹息声,朱元璋询问原因,老者拭泪叹息“赋税沉重,收成再好,减去所交,温饱也无法保障”,朱元璋听到这话,这还得了?反了这群狗官了!这其实不难看出,朱元璋的另外一个特点,朱元璋讨厌贪官污吏,有历史表明:朱元璋在后期极爱惩罚贪官污吏,前前后后共杀了将近十五万人。从这不难看出,朱元璋对贪官那可真的是恨之入骨了啊。

朱元璋在位期间,一方面重视农业,另一方面就是惩治贪官。有时候一件事儿,就涉及上下级上万官员。史书记载:朱元璋专门对待贪官的办法,命令将其处死之后进行扒皮,用人皮和稻草,扎成稻草人,用以警示其他官员。所以在朱元璋执政期间,居然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贪官最少的时期,贪官甚至在当时绝迹于世了。如此严格的制服,就是为了让官员真正为老百姓干实事儿,而不是剥削老百姓。

朱元璋在朝时期,为了让农民们可以生活得更好,他针对当时的农业进行了很多的改革,为的就是让老百姓吃得饱,穿的暖,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为人民的统治者,他主张积极引进海外的种子,以达到增产保量的目的,让百姓从根本富裕起来,永远脱离灾难,永远都不要回到他的当初。

朱元璋自己多次颁布重视农业的法规条例,如此重视农业,竟然不知道农民生活困苦居然是出在这群贪官身上,肆意加重赋税,胡乱搜刮百姓钱财,毕竟自己农民出身,自己深有体会,以前是异族统治,不拿老百姓当人看,既然我都那么重视农业了,你们这些贪官们居然还敢私自收敛税收。所以对于官员欺负农民的行为非常地痛恨,一怒之下杀了县令。

7

这只是一个故事,正史中并无记载,但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在劳动人民的心中是一位为民做主的好皇帝,毕竟所有的故事都不会是空穴来风,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朱元璋因为自己出身的原因,鼓励农耕、奖励垦荒、提倡移民屯田和军屯,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可以说历朝历代没有哪个皇帝可以做到像朱元璋一样对农民经济生活如此关注。


这一天,朱元璋想出去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了,于是啥都不说换上常服,带上两个侍卫便出了宫。到了郊外看到长势良好,不由得内心一阵欣慰。

想着自己的努力换来了收获,老百姓肯定都过上了好日子。这个时候一声叹息,打破了朱元璋的怡然自得。


朱元璋抬头一看,发现一个农夫在哀叹连连。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料定这其中有内幕,于是便询问起老农为何叹气不止呢?老农说到他们当农夫的,辛苦大半时间,可结果是好好的收成却不是自己的,这才叹息

朱元璋一听,心中布满了疑云,在交谈一阵后,朱元璋才明白了来龙去脉。


原来是当地的县令上任后,多年来一直在压榨农民,每家每户每年的收成都要被当地县令给霸占一大半。如此一来无论收成多高,被县令霸占后,怎么都是不够一大家子生活的。

朱元璋明白过来了,他看到的只是表象,他们当农民的明着看守着一大片农田,可以让一大家子生活无忧的样子,可实际上,因为县令的原因,他们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这不仅让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幼时家穷,曾为地主放牛,有过被压榨的经历,体验过底层的心酸苦楚,他对这些贪官污吏深恶痛绝。

于是在回宫后,朱元璋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下令把县令给抓了起来,处以极刑。县令被抓时还哭爹喊娘的说要见皇上,在知道朱元璋来视察过他们县以后顿时面如土灰。当地百姓在摆脱这些贪官污吏后,日子也一天天富裕起来。

8

纵观历代帝王,对待官员,朱元璋绝对是最苛刻、最残酷、最无情的一个。

朱元璋曾经公开表示,他这辈子最恨的一类人,不是杀人犯,也不是强奸犯,而是贪官。每每回忆起孩提时父母被活活饿死的人间惨景,他无不悲痛欲绝。


当年,淮西大旱之时,元朝政府曾经开仓放粮,然而救命粮经过官员的层层盘扣之后,到了百姓手里,连米糠都没剩下。当时但凡有口吃的,他的亲人绝不至于饿死,说不定他也不会造反。

朱元璋对贪官恨的咬牙切齿。朱元璋规定,凡官员贪污超过60两,就要予以惩处,并且刑罚的措施非常残酷,有斩首,有凌迟,有挖心,有剁手脚。

不仅如此,朱元璋给官员开的工资也是异常的低,明朝一品大员的工资800石粮食,随官职大小依次递减,到了七品县令,就只有150石粮食了。


按照当时的物价,一石粮食大约相当于一两白银,也就是说,七品县令辛辛苦苦一年只能挣150两银子。相比之下,宋朝七品县令一个月的工资就是90两,宋朝两个月工资就比明朝一年的都要多。

明朝官员挣扎在贫困线和死亡线之间。

朱元璋还规定,百姓可以直接检举揭发腐败行为,一旦发现官员有贪污行为,可以立即将犯罪分子押送京师,凡阻拦者一律同罪。

这不,这天天气大好,朱元璋就想出去了解一下官风民情,为了体察真实民情,防止走漏消息,朱元璋谁都没告诉,他装扮成员外的模样,带着刘伯温以及几个贴身侍卫就出发了。


到了郊外,朱元璋发现庄稼长势良好,绿油油一片,心情大好,看来今天指定有个好收成啊!

朱元璋夸赞道:“今年年景不错啊,看来这个地方官治理的不错,值得表扬。”

一旁的刘伯温附和道:“还是皇上您治理的好啊!”

朱元璋龙颜大悦,心里美滋滋的,这时候,他们看到有个老农正在锄草,朱元璋就让人把老农叫了过来,他要亲自问询一番。

老农过来了,朱元璋和颜悦色地问道:“老人家,今年年景不错,风调雨顺,日子是不是越来越好啦?”

“好个屁!”老农不听此话则已,一听来了气了,接着吐槽道,“粮食收的再多也没用,还不够交税的。”


朱元璋脸色沉了下来,继续问道:“老人家,现在大明已经减税降费了啊,税收已经减了又减,降了又降,现在只需缴纳一成就够了!”

老农说道:“政策是好政策,可是俺们这不执行啊,俺们这还是按照元朝执行的,一律缴纳五成啊!”

“岂有此理!”朱元璋暴跳如雷,“走,老人家,随我一同去县衙,我当众办他!”

老农吓了一大跳,心想这是何许人也,口气居然如此之大。

到了县衙,朱元璋亲自审讯了县令,县令吓得魂不附体,当场供认不讳,朱元璋就把县令咔嚓了!

老农举报有奖,朱元璋赏了他十两银子,老农屁颠屁颠地回去了。

9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当上皇帝的人,因为他吃过底层人吃过的苦,他懂得底层人民有多么的不容易。

所以,在他当了皇帝之后,他特别能体桖民情。

一旦有官员鱼肉百姓,这件事若是被朱元璋知道了,那是准会被杀头的。

据不完全统计,朱元璋一朝杀掉的贪官,就有十几万。

可见,朱元璋是想杀尽天下贪官的。但是,我们单看他杀的如此多的贪官的数量,就知道杀尽贪官是不可能的。毕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人家好不容易,学完圣贤书,走上仕途之路。这一路走来,不可谓不艰辛。就冲这个,人家当了官,也得那么意思意思得,弄几两银子花花吧。

最终,朱元璋不得不制定各种刑法,来处置他们。

只要你们为民请愿,贪污的不是那么多,还说的过去,那就放你们一马吧,毕竟生活不易呀。

但是,一旦遇到什么贪官巨盗什么的,朱元璋是绝对的零容忍,绝对的要杀头的。

这不是有一年,朱元璋又去民间考察民情去了嘛。

正好那时候是麦收季节,金灿灿的麦子,在阳光下看起来十分的喜人,朱元璋也为农民有个好收成而感到高兴。

可是,当朱元璋遇到一个农民的时候,这个农民望着即将丰收的麦田,却是愁眉苦脸,望而兴叹。

朱元璋很是不解,他想了解了解,为什么面对大丰收的时候,农民脸上没有喜色。

于是,朱元璋就和农民聊了起来。

这一聊天,朱元璋听到后,自是气愤不已,他恨的是牙痒痒,一个小小的县令,竟然敢如此的鱼肉百姓。

原来呀,朱元璋得知,这个县里的县令,仗着朝中有人,竟然对人民横征暴敛。他们不但让农民正常的交赋税,而且还要把收成的一半上交给他。

这也就是说,农民基本上一年多的收成,全部都上交了。这样的人朱元璋不杀他,难道留着他过年嘛。

索性朱元璋就把这个人,和朝中的那个和他有关系的大臣一起给送上了屠场。

一般朱元璋遇到这种事,都是选择杀。

当然了朱元璋若是遇到好的人,他也会提拔重用的,正如有一年他在避雨的时候,和一个叫董茂的人聊了起来,他觉得这个人,还是很不错的,对事物有看法,有见解。索性,就提拔他为千户了。

总之,朱元璋就是这么一个爱恨分明的响当当的汉子,就是百姓心中的好皇帝。就是贪官眼里的恶神。

10

朱元璋出去私访,跟一农夫聊了几句,为何气的将县令斩首了?这事应该是来源于野史,不过也不奇怪,关于朱元璋杀人的野史太多了。在这些野史中朱元璋简直就是一个暴君,一会把和自己交谈的瓜农给杀了,一会把深夜给自己送吃的宫女给杀了,一会又要杀给自己做饭的厨子,这会又要杀县令了。野史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朱元璋杀伐果断,的确杀了很多人。

朱元璋为何杀人?因为皇位来得很不容易担心被篡位。朱元璋是濠州钟离人,幼名朱重八,家里非常穷,穷到父母去世后埋葬的棺木和地都没有,还是邻居刘继祖好心给了一块地才安葬了父母。朱元璋给地主放过牛,为了生计又去黄觉寺出家做和尚,还是吃不饱饭,走投无路了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才人生开挂。朱元璋战功赫赫,最后成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担心功臣会抢夺自己子孙的皇位,所以找各种理由杀了很多功臣,但是因为朱元璋来自社会底层深知百姓的疾苦所以对老百姓还是很好的。朱元璋在午门外设立“鸣冤鼓”,民间老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讨不回公道,可直接上京击鼓告御状。朱元璋对贪污更是零容忍,当政31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连自己的女婿都杀了。

今天的野史虽然是朱元璋杀县令的故事,这事还是说朱元璋痛恨贪官,铁腕治贪的。

话说有一日,朱元璋又带着人微服私访了。朱元璋和一行人走到郊外,看着田里金灿灿的稻谷心情大好,但是却发现边上的农民还是唉声叹气的,于是就问道:“老人家,今年是丰收啊?为何还不高兴了?”老人家气愤回了一句:“有啥可高兴的,这些粮食还要送给县令一半了。”

老百姓的粮食还要送给县令一半?朱元璋一听这话马上就恼怒了,立马下令严查此事,结果这个老农说的还真是实情了。当地的县令嚣张跋扈,上任后一直在压榨农民,每家每户每年的收成都要交给这个县令一大半。所以即使是丰收,当地的很多百姓还是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朱元璋出身贫苦,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了,所以马上就下令把这个县令给斩首了。这个故事虽然来源于野史,但是朱元璋铁腕治贪却是事实,还是应该点赞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