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华夏子孙”中的“夏”并不是指夏朝,同理,华也不是指华朝,中国历史上没有华朝,虽然有夏朝,但华夏二字早在夏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众所周知,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但中国的起源并不是出自夏朝,而是出自更为久远的上古时期。我们被称为“华夏子孙”,同时也被称为“炎黄子孙”,华夏即是炎黄,炎黄也是华夏,华夏与炎黄有相同的意义,也有不同的意思。



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主要是因为上古时期的炎帝、黄帝和九黎族的蚩尤,在那个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在华夏大地上,有诸多的原始部落,为了彼此的生存,展开了战争,逐渐形成了三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分别是炎帝、黄帝和蚩尤。

黄帝打败了炎帝,合并了炎帝的部落,所以称为炎黄,之后炎黄部落又打败了九黎族的蚩尤,统一了华夏大地,形成中国的主体民族,炎帝与黄帝及蚩尤部族共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体民族,在当时称为“炎黄”或“华夏”



炎黄很好理解,就是炎帝与黄帝,不好理解的是华夏,华夏是怎么来的?

相传在距今7000多年前,在中原地区,有一个叫华阳的地方,出生一个女子叫华胥,据说华胥喜欢四处游玩,并且在当时的母系社会,是以女子为部落首领,而且是逐水草而居,华胥得知有一个叫燧明的人,用火烧东西吃,于是华胥便去了燧人氏居住的地方,认识了燧人氏,不久之生华胥便生下了伏羲,华胥回到华阳后,教华阳人如何使用火烧饭,因此华阳人让华胥主政国事,不久华胥又生下女娲,后人称她主政的国家为华胥国。



华胥是伏羲与女娲的母亲,更是比炎黄二帝早了5000多年,华胥氏是炎帝与黄帝的祖先,他的儿女伏羲与女娲更是创造了整个华夏族,所以华胥氏也是华夏族的祖先,华胥就华夏,华夏中的“华”就来自华胥氏,在当时被称为“华族”

而历史上的“夏”最早是来自于夏后氏,夏后氏是一个氏族部落,当时由夏后氏为首的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联盟的名号叫做夏,夏的开创者是禹,而禹的祖先来自于黄帝的次子昌意,从昌意传到禹已经有200多年,禹死后,他的儿子启便建立了夏朝。



夏在当时不仅仅是作为部落和朝代的名号存在,当时身在中原地区的华族,将中原之外的氏族称为:戎、狄、蛮、夷。为了区别中原之外的氏族,华族对外自称为“华夏”。

为什么自称华夏?

华族上文已经讲过,来自于华胥氏,称为华族,而夏这个字,在当时是“人”的意思,华夏意思就是华族人,是为了区别戎狄蛮夷而对外自称的一个名称,这就是华夏的由来。



但是在历史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华与夏就演变为具有相同意思的字,变成了华就是夏,夏就是华,泛指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以炎黄为祖先的这一批人,这些人对外自称华夏,到了现代就演变为华夏子孙。

华夏不仅是指炎黄子孙这一批人,而且还有地域上的限止,是指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炎黄子孙,后来又引申为继承华夏文明的人,可以是中原人,也可以是外族人,只要继承了华夏文明,并生活在中原地区,就是华夏子孙,也就是今天的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

最佳贡献者
2

我们中国人自称自己是“华夏子孙”。这里的“夏”很好理解,就是指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民族。那么,“华”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也指某一类族群,比如说,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华”族(或者说“华朝”)呢?

(黄帝雕像)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夏”族的构成。

“夏”族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由于中国古代中原地区当时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在我们知道的历史中,炎帝部落在这里发展起了辉煌的农耕文明。

居于炎部落西北部的黄帝部落羡慕炎帝部落优良的生活条件,与炎帝部落打了一仗,最终,黄帝部落战胜炎帝部落。

不过,中国古代的战争,一开始就和西方古代不一样。西方古代一个部落或国家打败了另一个部落或国家的时候,一般会把那个地方的人杀光或者撵走。但中国古代一般都具有比较高的融合能力。也因此,炎黄融合在一起了,他们同住在中原地区。

在此之后,炎黄部落战胜蚩尤部落,再之后,中原地区建立了夏朝,然后商朝替代夏朝,周朝替代商朝,到那时候,华夏族也就差不多完全成型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上显然是不存在一个“华”族的。因为没有这样一个民族生活的地域。再说了,果真有一个“华”族,它肯定比“夏”族还大。因为它排在“夏”的前面嘛。但“夏”族已经占据了中原地区,那这个“华”又住在哪里呢?

(炎帝剧照)

有人说,不对呀,明明《左传》中曾记载,孔子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把“华”与“夏”并列在一起,你怎么说“华”族不存在呢?

但是,我们又得看到,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又有解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里虽然依然把“华”和“夏”并列在一起,但是,孔颖达不是从地域上来说的,而是从文化上来说的。他说,“华”讲的是礼仪,“夏”讲的是服饰、衣冠,并以此借代整个中原地区的物质生活。

孔颖达的解释,其实给予了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解读“华夏”一次的可能性。什么可能性呢?

其一,“华”与“夏”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指的中原地区。孔子所说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是一种互文的表述方式。也就是说,“华”就是“夏”,“夏”就是“华”。到了后来,甚至我们只说“华”,不说“夏”了。比如,我们现在都只是说“中华”,但是并没有人说“中夏”。

其二,“华夏”一词是一个偏正结构。“华”是用来修饰“夏”的。在这里,“华”是华丽、华美这样一些意思。我们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的一块肥沃的土地,不但能够出产丰富的粮食,还是非常宜居之地。也正因为这样,才引起了周边民族的觊觎和反复争夺。可以说,这里完全是一块肥肉。而这个“华”字,正是表达了对“夏”这块地域的赞美,或者说是向往。

(孔子浮雕)

其三,“华夏”是对中原之地礼仪之邦的肯定。正如孔颖达所说的,“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首先是因为中原地区物产丰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有了物质上的保证后,文化礼仪才能跟上来。而中原地区之所以能够被称为“中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礼仪”。

而且,古人对“礼仪”是极为重视的,我们从“华夏族”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出端倪。

比如,本来炎帝部落生活在中原地区,更富裕。为什么作为入侵者的黄帝部落战胜炎帝部落以后,我们后人更看重黄帝部落,就是黄帝部落更重“礼仪”。再比如,周朝作为入侵者,取代住在中原地区的商朝。也是因为周朝非常重视礼仪,并且整理出一套“周礼”,作为维系整个社会秩序的重要规则。因此,西周为后人广泛推崇,把它作为最能代表“华夏”精神气质的一个朝代。

以上三种解释,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表示,可以这样表述,什么是华夏族?就是古代生活在中原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的民族。

(参考资料:《中华文明起源》)

3

关于华夏一词的由来,说法有很多,如果说是因为朝代名而出现,其实也说得通。

夏朝之前虽然没有华朝,但是却有华胥国,也叫华胥古国,创立者是一位母系氏族首领名叫华胥,说这个华胥大家可能不认识,但是要说到她的子女,大家肯定认识,那就是伏羲和女娲。

伏羲被后世称为人王,女娲更是创造了人类(虽然这是神话,但是根据《中华神话起源》一书所述,神话都是来源于现实的,这两个人也许不是什么古神,但他们肯定是两个古人,而且还干了不少大事,造成了深远影响,不然不会被神化。)

伏羲和女娲在中华大地是什么影响力大家应该很清楚,特别是在古代,大家都相信有神存在的时候,而正因为他们,所以华胥更是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这个词很有可能由此而来,而“夏”自然就来源于夏朝了。

还有一种说法,“华”的来源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黄河中游的华山,所以古代那么多皇帝要在华山封禅,可见华山在华夏子孙心中的地位,而且华山所在的地方也被称为中原地区,夏朝也是在此处建立,“华夏”二字从此而来还是很有可信度的。

但是这个说法其实和上一种并不冲突,因为华胥国也是在此建立的,而且就在夏朝之前。

另外一种说法,“华夏”一词来源于《左转·定公十年》中的一句话:“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个人并不赞同这种说法,这句话出现的时候华夏民族已经存在很久了,我更认为这句话是对“华夏”二字的补充和完善,以及褒扬。

4

其实题主这个理解有点倒因为果的意思,上古的历史考证起来非常困难,但我们去是需要思考一连串的问题,启建立的王朝为什么要叫夏?是因为启的部落是夏后氏。那么为什么又叫夏后氏呢?是因为大禹的封号是夏伯。也就是说先有夏这个概念,再有夏这个王朝,我们简单的认为华夏就是因为上古有个夏朝有点舍本逐末的意思,注定找不到合理的答案。

夏字具体是什么概念呢?在甲骨文中其实夏字就是一个人的形象。也就是说夏就是一个人,一个雄健有力的人。而在甲骨文中这个人特指是现代中原之地的人。而后随着这些人的兴起,他们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了区别自己和四面其他文明,他们确定自己再中央位置,其他文明处于自己的四面,于是他们用夏作为自己的统称,之后才有夏后氏,也才有了夏朝。下面的夏字演化史可以更直观的体现这一点。

所以,所谓的夏朝,真正的意思是中原地区居住之人的王朝。这正是我们文明的起源之地,题主问题的瑕疵也在这里,我们叫自己为华夏并非因为夏朝,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的文明起源于夏人。

至于华字在我们民族的应用,也不是夏朝之前有个华朝,而是这个字其实有繁茂、神圣、崇高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华字是一个枝繁叶茂的植物,象征着繁衍与茂盛的生命,在上古这是具有崇高意味的。而之所以被使用于民族或者部落,老朽猜测应该是当时的夏人在文明上已经明显优于四方的异族,所以把这个字当形容词来自称。下面的图就是华字的演化史。

老朽能查到最早能见到把华和夏连在一起用是春秋时期,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其实人们已经有了固有的自己是华,自己是夏的概念。因为在周代的记录里,华字已经演变的和夏字有相同的意思,就是指地域上的中原。

总结起来,其实题主更应该明确的是,华夏不是因为朝代而来的名称,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称谓,来自我们真正上古的先民,来自我们的血统,来自我们的文化,来自我们基因,是铭刻在灵魂最深处的记忆,是我们最神圣和宝贵的尊号。

5

我们的伟大祖,在古代有过许多称号,如中华、中原、神州、赤县和华夏等,而较著名、较有意思的,要数华夏这个称号了。中国何以又称华夏呢?这个问题不仅是现在而且在几千年前就杂说纷陈、相持不下了。

华夏二字,最早见于《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孔颖达疏曰:“华夏为中国也。”《说文解字》则这么解释:华,意为荣(华部);夏,意为中国之人(攵部),古时华夏族居于中央之地,故习称中国。《左传》云:“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饰之美谓之华”。而《尚书》“华夏蛮貊”注则说:“冕服采章称华,大国称夏”,又是一种解释。

怎么看待上述纷歧杂立的说法,又怎么解释华夏二字?有人从《左传》定公十九年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话里,认为夏常与蛮夷和裔相对,华与夷相对。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里认为,我国古代以夏为族名,以华为国名,夏从夏水(即汉水)而得名,华以华山而产生。但是,查《汉书、地理志》,夏水只是江汉的一个小支汊。一条小小支流,怎能得到如此厚爱,竟成为一族的代称?华山,在《尚书、禹贡》里只作为梁州北界出现,在古书中常与别的山岳相提并论,无甚独特之处。《尔雅》有“华山有三”、“华山为西岳”等几条材料,都说明华山的地位并不算高,似很难成为一国全境的名号。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册里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中国西部地区称为夏。夏还含有雅、正、大等意思。比如宗周诗篇称雅诗,《秦风》诗篇称夏声。夏声即雅诗,就是用西方人的声音歌唱的诗篇。东方齐鲁等国,本从西方迁来,所以东方诸国称东夏,西方诸国称西夏,东西合称诸夏。周朝又崇尚赤色,大祭祀时常用骍牛(赤色牛)。晋国大夫羊舌赤字伯华,孔子弟子公西华名赤,都说明华含有赤的意思。凡遵守周礼崇尚赤色的人和族,称为华人和华族,通称为诸华。华夏这个名称,最基本的涵义还是在于文化。文化高的地区即周礼地区称为夏,文化高的人或族称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而对文化低不遵守周礼的人和族按其方位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秦汉时期,各族文化的交流十分频繁。随着中国范围的扩大,华夏文化也随着发展、扩大,凡接受华夏文化的各族,大体上都纳入了华夏族的范畴。华夏,逐成为中华民族的称号。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写成)

6

为什么中国人被称谓为“华夏子孙”?其原因很简单。

在上古时代母系社会的晚期,有一位中华民族的共祖,“华胥氏”。“华胥氏”被其后人誉为中华文明的始祖母。



华胥氏乃燧人氏之妻,伏羲氏女希氏(女娲)之母。



『女希氏被誉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

伏羲女娲之子少典,少典之子炎帝黄帝。



黄帝之子高阳(颛顼),高阳之子昌意,昌意之子崇伯鲧(夏鲧),鲧之子夏禹。



夏禹治水而得帝位,其后建立夏朝。

华胥是上古时代华胥国的建立者,华胥国因华胥氏而得其名。

华胥陵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因此“华”夏的“华”因她名而得。

三山五岳之一的华山也因华胥氏而得其名。简单的来说带华字的山川及地域名,都因后人为纪念她而取之其名,其中就包括“华夏”。

夏禹带领族人治水三十多年,跑遍中华疆域中所有山川、江河、湖泊,期间用脚丈量疆域版图,上至长江黄河源头,下至长江黄河出海口。

禹治水而得奇功,被诸侯万众推举为王,建立夏朝,这就是夏的由来。

祖华胥与裔孙夏因此而得华夏。故疆域为华夏大地,华夏大地上的人随国为姓,随地域名称氏。

如:中国人、华人、夏人、唐人;又中华民族,华夏民族等,人之代称;又或龙的传人,华夏子孙,炎黄子孙后代等。

7

谢谢@语贤文化睿尔国学的邀请。很久以前,在读书的时候,曾向一位教授请教过此类问题,他的解释是:华,就是花,夏则是一种褒义的感叹词,连起来就是——这花好大好美啊!

当然后来发现这位教授的解释并不太靠谱。

因为俺发现,夏的甲骨文状态是这样一个字形。而如果把这个字拆分开,其实就是一个赤脚的汉子

拿着一把尖嘴锄具也就是说,甲骨文“夏”分明就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农夫。

而到《说文解字》,书里篆文“夏”字则是这样一个形态:

显然,这也是一个忙碌农民的形象,上面那个“页”字形,就是头部,左右是忙碌的双手,下方则是一个倒写的“止”,代表脚。

而“华”是什么呢?它的甲骨文状态,是下面这个样子:

这是什么?有人说是一棵开满鲜花的树,有人说是一株花,无论哪种观点,其实“华“,就是是“花”的本字——即,华在成为民族含义之后,造字者才造出”花“字来顶替原来的含义。

所以,”华夏“本来的意思,就是”鲜花盛开季节忙碌的农民”。

至于你所说华朝,在历史上是没有的。

目前可以说的是,直到春秋之际,面对蛮夷的入侵,中原的诸侯国,才开始以“华夏”自称,即中原人,是懂得审美的高尚民族,穿的衣服,是华服(美丽的衣服),写的文字,是优雅的方块字,借此与野蛮的戎狄蛮楚区分开来。

而当时尚处于野蛮状态的楚人,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慢慢“华夏化”,到了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楚国已经全部华夏化。甚至在秦灭六国之后,楚人,反而成为了华夏族的主力军。刘邦项羽这些人,其实都是楚人。然而就是在刘邦项羽这个时代,华夏族终于更进一步,成为了现在的汉族。

最早的一批汉人,就是刘邦和项羽这一拨人。

8

为何中国人被称为“华夏子孙”,这与夏朝没有关系

众所周知,夏朝是中国传说中的第一个王朝,自大禹之子夏启继承华夏联盟首领之位后建立,从此中国进入王朝时代,有了法律,宫殿和监狱,家天下代替了共天下。夏朝一共传世500多年,至夏桀暴政,被玄鸟部落商朝取而代之。

但是这与华夏的名称来源没有关系,实际上中国人被称为华夏是在夏朝建立之前的事情了

炎黄子孙是因为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中华民族的创始人,神农氏尝百草,轩辕败蚩尤统一九州,从此才有的中华文明,至于华夏,乃是我国和汉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我国之人”,其时即中原之人,后来中原王朝的统治力逐渐扩散出中原,华夏一族也就代指整个中国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9

【华夏是怎么来的,先有夏后有华。】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科研成果、严禁抄袭剽窃。

夏朝的前面当然还有一个朝代,不叫“华朝”叫“象朝”。“象朝”是中国第一个城邦制国家,中央政府实行“推举禅让制”,地方政府实行“世袭分封制”,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权管理的民主统一国家。“象朝”的主体民族是“夏华族”,还有和“夏华族”文化较近的“九夷、九黎、三苗”,“象朝”早期的国土面积跟西汉早期相仿,“象朝”强盛时期的国土面积比秦朝略大,东至辽东、西到敦煌、北至厄尔多斯、南至交趾。

先有夏、后有华,夏、华是同一民族不同的两种图腾。距今62000年,玉木冰期进入盛冰期,雪线驱赶着人类和动物南迁,一支智人部落从寒冷的北方迁徙到甘肃天水,这是一块没有完全被冰封的乐土,严酷的自然环境严重影响智人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部族的出生率和成活率都很低,这支智人部族的人口数量已经到了灭绝的边缘。就在这个严峻的时期,部族诞生了一对圣人、圣女,男的叫盘古(混沌)、女的叫女娲,当然这是他们的后裔起得名字。

部落的男性首领叫盘古,部落的女性首领叫女娲。强壮的盘古改进了“旧石器”,打磨出锐利的“新石器”,捕猎的效率提高了,族群的食物充足起来,族人的体魄更健康了。健康的女娲担负着采集和生育的重任,营养的改善造就了健康的身体,女娲是一个生育能手,她一生生育了二十几个子女,长大成人的有10个男孩、7个女孩,这个小小的族群人口增值了。四千年前成书的《山海经》对女娲和混沌(盘古)有相关的记载。

盘古、女娲的后裔们口口相传着远古的记忆,盘古成为开天辟地的大神,女娲成为造人的大神。青蛙、蟾蜍的生殖力非常强,夏天的时候,池塘满是蝌蚪,青蛙、蟾蜍在“哇哇、呱呱”地叫着。原始的人类产生了生殖崇拜,人们崇拜生殖力极强的祖先,“祖”这个字是一个女性跪拜男性的阳具,生殖力强的女性被称为“娲”,取自青蛙、蟾涂的叫声,繁衍壮大的部族称自己的“女祖”为“女娲”,自称为“夏人”,就是夏天繁衍壮大的部族,夏族的图腾是青蛙、蟾蜍。

距今35000年前,玉木冰期结束了,冰雪线向北极逐渐退却,繁衍壮大的夏族人向四面八方不断的迁徙,主流的迁徙方向是中原,夏族的后裔扩散到整个亚洲大陆。距今2万多年前,弇滋氏的燧人氏发明了人工取火,这个伟大的创举极大地推进了人类的进步。夏族的弇滋氏进化出新的“光明之神”,生殖崇拜演化成“太阳神”崇拜,他们的图腾标志是“鸮”,光明之神崇拜不断的扩散,结果,夏族中分化出“华族”。

夏华两大部族也是不断地向中原地区迁徙扩散的,部族的图腾也是在不断演化进化的。夏族的蛙类图腾,进化成鲵鱼图腾,鲵鱼图腾进化成鱼类、两栖类图腾,两栖类图腾进化成蛇类、鳄鱼类图腾,总称为“鱼龙”图腾。华族的“鸮”图腾,进化出“鹰隼”类图腾,由鹰隼类图腾进化成多种鸟类图腾,多种鸟类图腾又进化成吉祥鸟、玄鸟图腾,玄鸟图腾再进化出“凤鸟”图腾。同一民族的不同的两大文化图腾,在不断地分化演进,相互之间也在不断的渗透融合。

距今7800年前,夏族的主体部落在甘肃天水、平凉一带,华族的主体部落在陕西宝鸡、平凉一带,华胥国的公主“华胥氏”,和夏族的首领结合了,华胥氏孕育诞生了一个伟大先皇:伏羲。伏羲诞生的神话是这样的,华胥国的女儿华胥氏去雷泽,当时的崆峒山下是一片汪洋,在湖边践巨人迹而怀孕。这个故事在《竹书纪年》《列子?黄帝篇》,华胥氏践巨人迹暗示这个男人是夏族的部落首领,两人结合之后华胥氏诞生了伟大的伏羲。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生育人类,开创远古人类的新纪元,因此诸多的民族都尊称女娲是人类的始祖。燧人氏发明了人工取火,人工用火让人类掌握了烧制陶器,人类从新石器时代进入到绳纹陶器时代,燧人氏被称为上古天皇。伏羲是夏族和华族结合而生的,伏羲又称为宓羲、庖牺、包牺、伏戏、羲皇,他画八卦、创文字,制定男女婚嫁制度,发明渔网、陶埙、琴瑟,开创了夏华人类的新时代,伏羲被称为上古“地皇”。

伏羲的伟大还在于他推广农业,建立了夏华的第一个部落联盟政权,夏华进入松散的部落联盟国家雏形,中国人认为伏羲时代的到来,夏华进入到文明的社会了。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认为成熟文明三要素:文字、城邦、青铜。冷清先生认为早期文明的三要素是:文字、城邦、彩陶,彩陶的大量烧制和应用,是成熟文明的来临必要条件,当一个文明能够烧制800度的彩陶时,才会进化到烧制1200度的黑陶和青铜。根据考古发现,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有六项中国考古之最,其中最早的彩陶、最早的文字刻符、最早的城邦宫殿式建筑,说明伏羲时代的确进入了早期文明时代。

距今大约7800年前,伏羲建立第一个夏华部落联盟政权后,在中国大地上先后传承存在过15个部落联盟政权,经历了3000年的时间,推举当选过91个大首领(皇),冷清先生考证,这15个早期政权如下:伏羲氏联盟政权,有娲氏联盟政权,柏皇氏联盟政权、粟陆氏联盟政权,皞英氏联盟政权,尊庐氏联盟政权、骊连氏联盟政权,容成氏联盟政权。大庭氏联盟政权,赫胥氏联盟政权。中央氏联盟政权,朱襄氏联盟政权,葛天氏联盟政权,阴康氏联盟政权,无怀氏联盟政权。

从伏羲氏到无怀氏的15个部落联盟政权,一共3000年的时间,就是夏华民族开发中原的过程,农耕的夏华民族逐渐散播占据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夏族大部分居住在太行山以西地区,华族居住在太行山以东地区,和夏华文化相近的九夷居住在淮河地区,九黎居住在长江的下游,三苗居住在荆楚江湘。为什么说九夷、九黎、三苗都是和夏华文明相近的族群,因为,这些族群都是早期夏族和华族的移民。

三苗是夏族最早迁徙到长江流域的移民,他们的图腾崇拜由早期的鱼龙图腾演化成龙牛图腾,光明之神的凤鸟图腾传入的较晚,五千年前他们已经从狩猎、采集部落,进化成狩猎、农耕部落;九黎部落是八千年前迁徙到长江下游的燧人氏后裔部落,他们的图腾是凤鸟图腾,这一点和华族是相同的,他们是和中原一样先进的农耕民族;九夷是较早进入中原的夏族和华族后裔,他们的图腾既有凤鸟图腾,也有鱼龙图腾,和夏华的区别在于他们是以狩猎为主的农耕民族。

公元前二十八世纪早期,山西宝鸡诞生了神农炎帝,他的父亲是山西的连山氏酋长。当时的婚姻制度是走婚制,就是男人必须到女方家结婚,等到孩子出生后,女方带着孩子正式出嫁到男方家里去。炎帝之母是宝鸡有峤氏之女,名字叫任姒,又称女登,因为炎帝出生在姜水,所以就姓姜了。神农炎帝随母亲到山西连山氏(又称烈山氏)。当时,部落联盟政权执政的是“无怀氏”,无怀氏政权属于有娲氏派系,故此称为“少典”,“典”是祖宗之庙的牌位。

连山氏和无怀氏有血缘关系,最后一任连山氏薨(去世)后,部落联盟按照规矩推举16岁的神农为天下共主。炎帝执政后,推广农耕、平息叛乱、与民休息,夏华出现未尝有的繁荣,因此早期的神农被称为“人皇”,神农是夏华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大首领。由于生活生产力的进步,部落城邦的大量存在,炎帝在平息部落叛乱的过程中,扩大了大首领的权力,建立了早期的中央政权,建立直属中央的常备军,发动了对斧燧氏的“货币战争”,把发行货币的权力收归中央所有,天下归心诸侯臣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城邦制国家政权诞生了,炎帝建立了“大象”帝国,神农是夏族图腾和华族图腾的结合体,因此神农被称为“炎帝”,皇道缺而帝者兴,神农炎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

黄帝出生在甘肃天水清水县,他的母亲是有峤氏女,名字叫附宝,父亲是河南新郑的有熊氏酋长,有熊氏是以狩猎为主的农耕部落,黄帝出生在姬水,所以就以姬为姓了。黄帝出生后跟随母亲附宝东迁,给有熊氏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黄帝17岁时继承有熊氏酋长位,黄帝母族有峤氏也大规模东迁,黄帝父族有熊氏和母族有峤氏结合后,发展成中原地区强大的部族。二十八世纪末期,由于炎帝已经七八十岁了,耽于征伐诸侯并起作乱,年轻的黄帝就兴兵讨伐诸侯。

黄帝的崛起威胁到炎帝的权威,炎帝就和黄帝在阪泉打了一仗,炎帝同意把黄帝推举为帝位继承人,而不是传位给炎帝的儿子。南方九黎首领蚩尤在吞并了三苗、九夷之后,遂率兵北上争夺帝位,蚩尤首先攻占了涿鹿(彭城),继续北上占领炎帝都城空桑(曲阜),炎帝失去都城后,只好求助于黄帝派兵勤王。蚩尤的九黎八十一部势头很猛,在山东再次击败炎黄联军,炎黄联军只好退守到冀州(河北)。公元前2697年,炎帝在冀州正式向黄帝禅位,这是中国“禅让制”的开始,继位为天下共主的黄帝,正式向天下发出勤王诏令。

获得天下诸侯支持的黄帝,一战在冀州击败蚩尤,二战夺回了空桑,蚩尤退守到涿鹿(彭城)。黄帝率联军追击到涿鹿,天降大雨大雾,黄帝联军失利。经过休整,黄帝臣青衣女魃克制风伯、雨师,风后制做指南车、力牧制做夔皮大鼓,应龙为先锋攻破蚩尤九黎三苗联军,黄帝擒杀了蚩尤。黄帝巩固了大象帝国,第一次以武力统一了夏华,后世称为轩辕黄帝,象朝实行推举禅让制,帝位继承人必须从炎帝、黄帝的后裔中推选轮流执政。

大象帝国存在了将近700年,传承了13个帝、1个摄政:神农炎帝、轩辕黄帝、黄帝儿子某某摄政、黄帝四代孙某帝、炎帝八代孙某帝、黄帝七代孙某帝、黄帝九代孙某帝、黄帝十二代孙帝颛顼(帝颛顼和炎帝第十三代孙共工争帝,共工失败后,炎帝后裔退出帝位继承)、黄帝十三代孙帝喾、黄帝第十五代孙帝摯、黄帝第十五代孙帝尧、黄帝第十六代孙某某、黄帝第十七代孙帝舜、黄帝第二十代孙大禹,大禹是象朝的最后一个帝。(读者见谅由于本人研究专著尚未正式出版,故此本人不能公开某些帝王的名字)

大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时候,途径甘肃积石山县,娶了有莘氏女修己。后来,鲧治水失败了,虞舜继位后,就把鲧流放到羽山(太白山),鲧死在了羽山。鲧被流放时,修己已经怀孕了,就逃回来了有莘氏。大禹出生时,手上写着“文命”二字,大禹二十岁出头时被诸侯推举给虞舜治水。鲧治水是从下游冀州开始,大禹治水是从上游开始,也就是从青海甘肃交界开始,大禹治水第11年的时候,来到浙江会稽,碰到了涂山氏之女九尾狐(扎着八条辫子,戴着一条狐狸围脖),生了儿子“启”。公元前2070年,大禹巡视会稽驾崩,姒启就废除了“禅让制”,自己做了天下共主“帝”,建国号为“夏”。

商的祖先是帝喾又称帝俊,传说帝喾出生时,手里面写着一个“俊”,甲骨文俊字是一个鸟首之人,说明帝俊是华族的人,帝俊是少皞轩辕氏的后裔,少皞氏是黄帝和太昊氏的结合体,少皞氏的图腾是“凤鸟”。帝俊有个儿子叫阏伯,被封为商君,他的封地盛产陶器,烧制陶器是要用火的,所以这个部落是华族派系。传说帝喾的妃子简狄吞玄鸟蛋生了阏伯,阏伯是为商君,他就是殷商的祖先。

既然先有夏后有华,那么华夏之说怎么来的呢?《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地殷茫茫。”殷商是华族派系,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之后,为了证明商汤代夏的合法性,伊尹焚毁了夏社,毁灭了夏朝的图书典籍,伊尹做《夏社》一文对外宣传说:“惟商先人,有典有册”,典是祖先族谱、册是国家的历史,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中国上古典籍文化进行大规模毁灭的朝代。殷商坐天下以后,为了彰显华族殷商就改称夏华为华夏,这样一来人们就以为先有华后有夏。

殷商一共统治中国554年,这么长的时间人们也就习惯了华夏之说,另外,从发音的角度来讲,华夏比夏华要叫的顺口一些。周人是夏朝的遗民后裔,周武王伐纣以后,就再没有纠正夏华还是华夏,周朝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华夏的统一融合,因为,华族居住在东方,夏族居住在西方,周公辅政周成王时就在洛阳建设都城,这样便于管理华夏,因此中国这个名词诞生了。山西宝鸡出土何尊上铭文中:余其宅滋中国,自滋乂民。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10

中国人为什么被称为华夏子孙?难道夏朝之前还有一个华朝吗?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纠正一下这个问题本身的叙述错误和逻辑错误!我们中国人不是被人称为华夏子孙,而是自称华夏子孙,由夏朝推臆断出华朝的存在有着根本性的逻辑错误!

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自称华夏子孙?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两种意思,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文明之邦,夏即礼仪之邦也。二服饰穿着是礼仪的重要象征,华即美服也。

从这2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自称华夏,很大可能上与夏朝没有多少关联,华夏之称应该产生于夏朝建立之前!公元前2070年,启建国以夏应取“中国礼仪”之意,以表明自己是天命所归,是中原政权的代表!

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后,人们把遵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周礼为道德行为规范的中原诸侯国称“诸夏”。这里的“夏”即是“守周礼之邦”因为甲骨文中“华”与“夏”异形同义,故周朝人常以华夏合称来代表自己,同时与周围不遵守周礼的“夷蛮戎狄”相区别。但是华夏一词真正的联合使用应该是在春秋及其以后,《左传》之中孔子常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孔子这句话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那种大动荡大分裂的时期中国人鲜明的“华夷之变”!华夏一族在大分裂,大动荡之中大融合大发展!

汉代以后或者更确切的说,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华夏成为了汉民族的别称!元明以后,华夏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而今日华夏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代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