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灌窝。

(今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园内的大槐树。需要说明的是,这是新塑的一棵假树。)


相信多数国人或多或少听过这首民谣,事实上,这首民谣背后充斥着一段充满心酸与血泪的移民史。

元朝末年,统治腐朽,加之天灾人祸不断,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各地农民起义军此起彼伏,元朝丧钟开始敲响。

公元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安徽凤阳出身的起义军首领朱元璋在击败各路起义军后,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明王朝。

经过元末明初的几经战乱和天灾,中原数省已是人烟稀少,土地荒废。

明朝建立后,恢复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成为了当时明政府的迫切任务。

有鉴于此,朱元璋在听取大臣意见后决定在中原数省开展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即将人口富庶的省份向人口贫瘠的省份进行迁徙。以促进人口稀缺省份的发展,进而巩固明朝新政权的统治。

此时山西因为人口数量相对富余,便成了明王朝向外人口迁徙的主要省份之一。

之所以彼时山西人口数量相较于其他省份较多,则是因为元末战乱时,山西最后一位元朝统治者在该地主政时较有作为。

此时的山西省不像元朝控制下的其他省份那样战火不断,百姓居无定处,流离失所。而是相对安定,加之当地连续几年风调雨顺,粮食产量比较富足。

在此背景之下,山西人口数量相较于其他省份不降反升,加之外省大量难民涌入该省,致使山西成了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这其中,尤以晋南地区人口最为稠密,而洪洞则又是晋南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份。

彼时在洪洞县城北1公里处的贾村西侧有一大寺院,名广济寺,寺院规模宏大,香客不绝。

寺院旁边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巨大汉槐,又说此树“七庹零一媳妇”,翻译成现在汉语:这棵大槐树要7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联手才能合抱,可见其树围近13/4米左右,足见其大。

树下车来人往,络绎不绝,不远处汾河滩上的老鹞(yao)则在这棵大槐树上构巢筑窝,远远望去,星罗棋布,蔚为壮观。

明廷移民令下达后,由于人口众多,洪洞县自然便成了被移民的首选地之一。

(现代情景剧,演绎大槐树移民这一段历史)

当地政府便在大槐树旁的寺院内设立负责移民事物的登记机构,而大槐树则成了等待移民的聚集之处。

枯藤老树昏鸦,

断肠人在天涯。

自那时起,一大部分洪洞人便远离故土,踏上新的征程。没有人会知道自己将来会身归何处,更不知道几时才能再回故乡。

在他们即将远离生养自己的这片故土时,不少人声泪俱下,频频回望,不忍远去。随着脚步的走动,他们离大槐树越来越远,最后只能远望树上的那些老鹞窝。

据记载,从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在这近五十余年的时间内,明政府共组织了8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而从洪洞迁出来的移民主要流向了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区,少部分则迁往了山西西部的陕西、宁夏、甘肃等省份。

而所有从山西流出的移民在经过数次最终转迁后更是遍布了祖国大江南北,他们有的去了白山黑水,有的去了西北边疆,还有的去了彩云之南……。纵观华夏两千多年的封建时间内,将一方之民散移全国各地,也仅此一例。

移民虽然造成了很大一部分人被迫远离故土,另择他方安家,造成骨肉分离,亲情丢失,甚至不少人客死在迁徙的路上,但它也产生了很大的积极意义,比如使明朝农业生产得到快速恢复,边防得到巩固,社会更加安定等。

中国人自古即有浓郁的乡愁情节,讲究叶落归根。

不少迁往他省,之后发迹了的移民后人便回到洪洞县。他们在当地的大槐树下集资修建碑亭,并在碑的正面上书“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后面则记述有关移民的事情。除了碑亭,还相继建立了茶室、牌坊等建筑,而这些建筑上面的题字无不暗含了“饮水思源、慎终追远”之意。

不仅如此,人们还在大槐树下建立了祭祖堂。里面供奉者所有从大槐树下迁走移民的姓氏牌位,共计1230多个,这一姓氏数目大大超过了我们熟悉的百家姓。

(今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园景区内的祭祖堂)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目前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已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由于时间久远,原汉代古槐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由第一代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也有400余年的历史,而第三代也有近百年历史。

(第三代大槐树)

时间如白驹过隙!

转眼间,近700载已过……

近几年,国内不少省份的民众,甚至远在海外的相当多的华人也纷纷到洪洞,到大槐树下寻根问祖。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洪洞大槐树祭祖已同公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一样,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重要符号,且被越来越多的移民后人所重视。

由此,洪洞大槐树,亦成为华夏儿女的重要精神寄托,更成了刻在相当一部分国人心中永远的根。

最佳贡献者
2



自从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大明朝以后,他发现中原地区久经战乱,人口十去其九,非常不利于当地的经济恢复。于是从1370年到1417年,明朝政府组织了大约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

因为当时的山西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和瘟疫,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山西人口在当时的北方是最多的一个省份。就这样山西的人口开始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大规模转移,有点类似于清朝初期的湖广填四川。

山西洪洞县就是当时一名的一个重大中转站,当时大量的山西人都在这里集合,经由此处向四面八方铺展开来。很多家庭都在这里被迫一分为二,从此天隔一方,在新移民区开枝散叶,繁衍生息。

洪武年间的移民刚刚结束,接下来燕王朱棣在北方发起的叛乱再次让中原地区成为战场。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重新开始,这一次山西人民纷纷在半路上逃跑,毕竟故土难离。押送他们的官员就把他们的手拴在一起,因为上厕所时不方便,需要向官员请示解开自己的手。慢慢的解手就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一直流传到现在。



根据洪洞县有关部门的文献记载,这场大规模的迁徙,一共持续了18次,他们分别分布在当今的18个省,500个县市。因此山西人也不无自豪的说,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这里说的大槐树就是山西洪桐县的大槐树。当地围绕这个大槐树,还打造了一个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这是一个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大型公园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传说这棵大槐树在汉朝时期就已经被种下了,目前能够看到的这几棵大槐树,已经是早些年的那棵大槐树的第2代和第3代了。根据当地的县志记载,当时洪同县城,有一个广济寺,寺庙的旁边有一棵大汉槐,这棵树“树身数围,荫遮数亩”,为当时南来北往的人民提供了必良场所。

目前在大槐树景区,我们能看到的这些大槐树已经不是明朝时候的那棵大槐树了。它们分别是由第1棵大槐树和第2棵大槐树同根滋生的大槐树,这些跟象征着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和寻根祭祖之根。



“要问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要问我家哪里住,大槐树下老鸦窝。”这首诗饱含着无数当时从山西迁西出去的后人心中对故土的怀念之情,也是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兴盛不衰的根源。

从小我爷爷就告诉我们,我们祖上就是从山西洪洞迁到河南的,祖上留给我们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小脚趾头是分两半的。当初我也是半信半疑,看了很多堂兄堂弟的都是如此,由不得我不信了。

2007年4月,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举办圆满成功,很多著名华人都专门赶回来表示对故乡的眷念之情,在全球华人圈引起了强烈反响。

根据考古人员的鉴定,这棵大槐树根高达6.2米,外露部分4.2米。7个成年男人都合抱不住他,传说又加了一个女人才刚好把他围住,这就是当地流传的七庹零一媳妇,周长大约13米。

其实这棵大槐树不管周长有多大,也没有他的后世子孙繁衍生息的范围大。毕竟当年从这里走出去的人遍布了全球,他们的后人他变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走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3

大槐树移民遗址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华人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山西人口400多万人。因战争原因,明朝统治者决定从山西移民到其他人口较少的地区。从1373年到1417年,山西移民多达18次,迁到冀、鲁、豫、苏、皖等地达百万人,而洪洞大槐树就是集中移民的中转地,因此大槐树也成了移民史实的见证者,移民心目中的老家。

洪洞大槐树究竟有多大?据民国《洪洞县志》记载,广济寺外有大槐树,相传树围为“七庹零一媳妇”。庹指的是成人伸展双臂的长度,一庹为五尺,算下来周长有13米多,直径为4米多。

原来的大槐树早已和寺庙一起被汾水冲毁,故址有碑,上书“古大槐树处”,立于1914年。1984年成立大槐树公园,之后几次扩建。现在公园内的大槐树是按传说尺寸用水泥雕仿的。洪洞大槐树是山西移民后裔心目中的故乡,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寻根祭祖。

4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大槐树那些事儿。(约400字,阅读需2分)

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伴随着明代移民而散布全国。

目前在网上流传着大槐树的图片,从图片中可以看到这棵古枝婆娑的大槐树。

但是这棵树并不是真的,是根据历史记载人工复原出来的现代钢筋结构景观。

据传言,这棵洪洞的大槐树,树干有“七庹零一媳妇”这么粗,就是七个成年男人合抱都抱不住,再加上一个媳妇才能正好围住。目前看到的这棵人工的树,就是据此推算,大槐树周长可达13米之多。


如今位于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国家5A级景区了,商业化氛围较浓厚,不过还是能看到上图所示的古大槐树碑亭,这应该是景区里可以看到的比较有历史的人文景观了。

而在今复原大槐树的旁边,有一个千年槐根,据专家推测,这个老树根,生长于宋元时期,如今真的有千年历史了。

虽然历史上的大槐树已经看不到了,但是在古槐树的不远处,已经滋生出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大槐树。

就像从这里迁徙四海的移民一样,一代代生生不息,将大槐树的故事,一直流传下去。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5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这是一句佛教偈语。

山西洪桐县大槐树,作为中国历史上明朝初年一次大规模移民的起点和集散地。近些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华夏儿女去追本溯源、认祖归宗。

往小了说,山西洪桐县的这一棵大槐树不过是一棵几百年的老树而已,直径不过数尺,占地不过几平,树荫不过几十平。受到了很好的保护,历经岁月又郁郁葱葱的待在那里,将过往的那段历史深埋心中。

但是往大了说,这里又曾经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活动。成为了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华夏子孙所认可的根源所在。因此山西洪桐县大槐树又根植于每一个移民子孙后代的心中。跟随散落在全球各地的大槐树移民子孙后代走遍了全球。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有感于元末明初,几十年的大规模战争对中原各地人口造成了极大的伤亡,使得全国范围内人口分布极不均匀,许多地区由于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人迹罕见、土地荒废、赤地千里。这样的景象深深的触动了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急需要改变这一现状,进而帮助农民恢复农业生产、恢复安居乐业的生活。

由于山西位于太行山脉以西,黄河以北。面山背水,地势险要。这块易守难攻之地得以在元末明初的战火中保全了下来。因此在明朝初年,山西省成为了当时破坏程度最小的省份之一。这里人口众多且劳动力充沛。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湖北乃至于陕西等地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战争减员。这些省份的大部分地区都存在着劳动力不足、人口分布不均、土地荒芜无人耕种的困境。

因此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开始一直到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由明朝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移民活动便多达15次之众。这些移民便是从山西各地征招而来,以山西洪桐县大槐树作为集散地发往全国各地。经过漫长的迁移,这些移民尽管背井离乡、心里十分不情愿远离故土,但是还是来到了一片新的土地上定居了下来。而与他们一起来到新居住地的还有故乡的风俗文化和对那棵大槐树的印象。

芥子藏须弥,须弥纳芥子。尽管岁月的长河已经悄悄过去了几百年的时间。当初的移民后代已经换了一代又一代。但是,每一个大槐树移民的子孙后代心目中都有一丝对祖先故里的思念和对大槐树的隐约印象。引导着越来越多的大槐树移民后代寻根问祖。

6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总高6.2米,外露部分高4.2米,直径4米多,是一棵十分大的树;大槐树出生于宋元之际,距今约有千年之久,是一棵生命力旺盛的树。洪洞县大槐树之所以出名,不在于槐树有多大,而在于从这棵大槐树下迁出的人十分多,根据相关考证: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出的姓氏有812个,衍生出的人口约有一亿左右,这些人的后裔遍布全球,影响力十分巨大。这些年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姓氏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大槐树下寻根问祖,于是大槐树全国闻名,成为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

元末明初,经过长期的战争,以及水灾、蝗灾等天灾的摧残,天下人口锐减;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根据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采取了移民屯田的政策。当时山西的人口较多,比河南、河北两省的人口加起来都多,于是明朝将山西人口向全国各地迁移;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四年的战争造成了更多地区人口稀少,因此朱棣当了皇帝后继续移民屯田政策。明朝初年,有官方记录的人口大迁移都有18次,山西民众被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多年的繁衍生息,这些从大槐树下走出去的百姓的后裔有一亿左右。

现在上卫生间是文明的说法,以前都叫解手,小便称解小手,大便称解大手,解手一词就是山西大移民来的。据说明朝政府为了强迫山西百姓迁往山东,就将百姓们当犯人一样捆起来,派军队押送他们迁到山东。百姓们十人一队,双手被捆绑,有士兵武装押送,上厕所时就让士兵给他们松绑,上完了后又被绑了起来前行。据说人们双手背在身后散步也是山西移民时期留下的传统,当时百姓们双手被反绑在背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散步时双手放在背后的习惯。

随着改革潮流的高涨,人们的经济水平越来越好,许多人开始研究自己的祖先,广泛的修正族谱,成立宗亲会,并盛大的主持祭祖仪式。1991年洪洞县委、县政府,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举办了首次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此后每年洪洞县都会举行“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节,无数从山西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回到大槐树下参加祭祖。因此大槐树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最终成了人们的寻根祭祖的一种精神寄托。

7

说到山西洪洞大槐树,当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我们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听说过,我们是来自大槐树的这一说法。

这个大槐树之所以如此的大名鼎鼎,其实有很多历史原因的。

其一历史悠久:它种植于汉朝,长到了明朝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参天大树了。

那时候的大槐树据说要七八个成年男子,手拉手才能围它一圈。你要问到底有多粗,大概13、4米的样子吧。

其二带有明显的历史印记:当然了大槐树仅仅是一个历史悠久,是成就不了它如今的名声的。

其实大槐树之所以,能让如此多的人,记住了它,正是它的历史意义。

明初朱元璋即位当皇帝的时候,因为中原发生过自然灾害,再加上后来的战争,出现了十室九空的现象。

为了让整个国家,看起来更加的充满生机,他就选择了从当时人口最稠密的洪洞县向全国移民,其中大部分人去了,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和安徽。

当这些人迁移到目的地的时候,他们都经过路边的大槐树,就以大槐树作为日后追踪寻祖的标记。

所以,关于大槐树的名声,就这样随着到达全国各地的人一路散布开来了。之后就是一代一代的传递到了今天。

其三毁于一旦:很多人会问那么有名的大槐树,如今还存在吗?

答案是不存在了。

清朝顺治年间,山西发生了一次天灾,洪水把那棵上千年的大槐树给冲走了。所以,就此大槐树也不存在了。

如今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是后人用钢筋水泥制成的人文景观。当然旁边还有二代大槐树,三代大槐树。只不过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粗大而已。

不过大槐树已经成了无数中国人民,共同的记忆。毕竟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见证了当年那些背井离乡生离死别的人。

据专家推测,当年从洪洞县大槐树迁移出来的人,散布在全国各地十八个省份,涉及到的姓氏多达八百多个。所以,这就是很多人听过说自己的祖上是来自大槐树的缘由。

8

曾经洪水浪涛天, 四海五湖少人烟。 山西洪洞大槐树, 纪念神州建家园。 天南地北百姓远, 后代思祖念家园。 山西后人遍天下, 槐树旁边敬祖先。

我姓崔是河南漯河临颍县人。祖上兄弟三人在明洪武年间由大槐树下迁到洛阳。后三人在洛阳挥泪分别。一支去向忘了,一支去了开封,我们这支来到临颍县定居至今。人口已增至四千口左右。家谱中有详细记载!小脚指甲分一小叉,上厕所说解手。

对此事我是表示半信半疑的。 之前我曾经提过一个问题,全国各地如果都是从洪洞县出来的,那当时的洪洞县究竟有多少人口? 当时我记得一位网友回答我说,洪洞县可能只是一个集散地,那就来了,那整个山西省当初又有多少人啊? 既然都是从山西出来的,那么多少会保留些山西当地的一些民俗,那请问,今天的山东省又有多少民俗同山西是接近的?

山西洪洞大槐树还有吗?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感受?有大槐树。前年的清明节时间,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过洪洞大槐树,现在叫洪洞大槐树旅游集团公司。每天都要接待各地的游客,祭祖扫墓。了解姓氏家族搬迁过程。少的几千上万,多的时候一天就接待十二三万多人。门口是广场,停车场,餐饮部,到处都有卖香表和火纸,还有许多卖纪念品什么的都有。四周围都是防古高墙,大门是一颗精美高大的仿制大槐树。 进入大门口,走廊有清砖铺地,也有水泥路面。

墙上都有历史记载。详细记录了搬迁是从明朝洪武六年开始的,一直到永乐年间。六十年经历了十八次大规模搬迁。北京的上海的,天津的,东北西北的,湖北湖南各省等都有,河南最多,大概有一百二十三个县市都有。院内有价值的是广济寺,设置有正大殿堂,偏殿,念经房。 等,宋朝年间修的。已有上千年历史了。寺庙的南边有二代和三代大槐树,差不多也有六百年左右的历史了。挨着二代大槐树不远处,有一尊方桌大的三条腿香炉,每天的香火都很旺i盛。国内各地方旅游的,海外归国华侨都有。园内占地面积有二十多万平方米左右吧?树木郁郁葱葱,布局张驰有度。

大槐树下不是国人出生地,而是移民集合点,详情如下:元末天下大乱,各地难民逃往山西,因地理优势,挖洞可安身,沟壑可藏人。朱元璋定天下后,发现别处无人烟,山西人太厚,决定分散居住 ,于是发告示曰:山西境人外迁七成,洪洞县喜鹊窝村大槐树下免外迁,于是 全省人集中于大槐树下,官兵全拴起来,迁移各地了。或许很多人的家谱会写着祖先来自山西大槐树,但家谱是人编的,不是客观的东西。 事实上,许多家谱都是清朝以后追溯的。由于编家谱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祖先的来历,就只能瞎找一个答案:山西洪洞大槐树。

那是明朝的一支军队在洪洞槐树下的移民证史,不然哪有那么多人都能到大槐树下呢?所以只有军队里人有全国各地的人,分散回家带领家乡多数人移民到各地,当时明朝地土宽阔,最远北到莫司克西至印度东到朝鲜南至越南海外,这么大的国土是元朝创的业绩,明朝只是管制,到后清朝败坏到后八国瓜分剩下的一只雄鸡图相罢了!

9

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级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大槐树之所以说是“根祖”文化,是因为在600年前的明朝,有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据史料记载,从1368年到1418年,50年间共大规模移民18次,约140万户登记在册。这么大规模的移民,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过的!

为什么要移民?

据史料记载:元朝末年,统治者对外用兵,很多人都死于战乱,中原地区(也就是河北、河南等地)人口锐减;与此同时,再加上黄河流域水灾不断,大多田地村庄都被淹没,另外还有旱蝗闹灾,瘟疫不断,致使人口更加稀少,最后基本上所有的村庄废墟,田地荒芜。

明朝洪武初年,因为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影响到了中央的财政收入,甚至威胁到了明王朝的统治,为此,统治者不得不做出“移民”的决策。于是,一场持续50年,浩浩荡荡的移民便开始了。

和大槐树有什么关系?

关于移民,大家能够想象到的,大家谁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园呢?为此,当时的明朝政府不得不动用了武力,派遣了很多官兵进行押解。像现在一个词“解手”就是那时候流传下来的。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至于和大槐树的关系,就是因为大家要背井离乡,都依依不舍。想寻找个能记住的东西作为标记,一回首,正好看到广济寺门前有棵高耸入云的大槐树(相传汉代就有了)和大槐树上的老鸦窝,于是也便有了这样一首诗:

“要问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要问我家哪里住,大槐树下老鸦窝。”

大槐树到底有多大?

关于大槐树到底有多大,主要有以下记载:

1、民间传说,这课大槐树在汉朝的时候已经有了,如果按照明朝移民时间计算,至少也有1000年了,1000年能长多大,作者也不好说,只有读者大人们自己想象了。

2、史书里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树身数围,荫遮数亩’”,我们也能感受到大槐树当年的标志性。

3、去过大槐树景区的人,可能都见过现在的“大槐树”。其实,所见的大槐树,已经是第二代和三代大槐树了,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

看古典诗词,聊历史文化。【文史道】与各位看官共赏传统美学。欢迎关注、评论。

10

说起山西洪洞(tong)县的大槐树,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问我祖先从哪来,山西洪洞大槐树”,漫漫600多年间,从山西大槐树迁出了1230个姓氏,远远多于百家姓中姓氏,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子纷纷前往大槐树下,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祖根。

大槐树移民从何说起?

元朝末年,由于蒙古人的残暴统治,中原爆发了激烈的农民起义,战火几乎烧到了华夏的每一个角落,在与农民军的作战中,元朝军队实施了疯狂的报复计划,《元史》中经常见到“掠其地,屠其城”的记载。

加上水灾、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中原百姓民不聊生,大灾人相食不绝于史,虽然元朝统治中国不过98年,仅山东、河北、河南的灾情就发生了51次,可以说是灾民遍地,导致千里无人烟。

而山西在察罕帖木儿父子的统治下,有幸在元朝末年成为“世外桃源”,不但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而且风调雨顺,几乎没遇上大灾。在洪武初年,在当地政府普查户口之时,河南人口190万左右,河北人口180万,而山西则爆炸式的拥有440万,比两省的总和还要多。

于是在大臣的建议下,开始将山西人迁往各地,以充斥人口,开垦荒地,发展经济。从洪武六年到永乐十五年,先后18次从山西移民,分别迁往山东、安徽、河北、河南、北京、陕西等地。这是有记载官方组织移民最大的一次,其次则是清朝以湖广之民填充四川。

山西洪洞大槐树有多大?

其实当年移民时的大槐树已不复存在,第一代大槐树乃是从汉代生长到明朝,据老人说这参天大树需要十五六个人合抱才能抱住,由于天灾的发生,第一代大槐树已经被洪水冲走,我们无法见到它的真容,具体有多大也只能凭借我们的想象。

而我们现在所见的大槐树乃是人造的混泥土景观,并非真树,不过在它的周围还有两科槐树,据说是第一代大槐树侗根繁衍而成。第二代大槐树从明中期到现在有400年的历史,而第三代大槐树也有百年的历史了。

洪洞县移民存疑

其实当年移民时具体是怎样操作的,我们已不得而知,但为何仅有洪洞大槐树如此出名,一般学者认为有以下两种原因。

一、当时从山西移民其实是发散式的,有好多移民点,把百姓统一集中,可能是洪洞是比较出名的一个聚集点,而后人为了方便记忆加之口耳相传,就都认为是从大槐树一个地点迁出。其实140万户,要集中在一个地方,不但耗时耗力,而且不切实际。

二、这是一个传说。故土难离是中国人的固有思想,虽然官府下了命令,但执行起来依然有很大难度。于是官府放了个风:先到大槐树者不迁,留下的立马绑起来带走。一时之间人们才纷纷逃往大槐树,可到了地方,官府立马变卦,就集中吧他们迁移到了各省。

不论怎样,许多中国人都能和山西洪洞大槐树扯上关系,就像许多东北人要到山东寻祖一样,而许多山东人寻祖可能要到山西洪洞的大槐树下。这是一种传承,咱们中国人讲究这个!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