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灌窝。
(今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园内的大槐树。需要说明的是,这是新塑的一棵假树。)
相信多数国人或多或少听过这首民谣,事实上,这首民谣背后充斥着一段充满心酸与血泪的移民史。
元朝末年,统治腐朽,加之天灾人祸不断,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各地农民起义军此起彼伏,元朝丧钟开始敲响。
公元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安徽凤阳出身的起义军首领朱元璋在击败各路起义军后,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明王朝。
经过元末明初的几经战乱和天灾,中原数省已是人烟稀少,土地荒废。
明朝建立后,恢复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成为了当时明政府的迫切任务。
有鉴于此,朱元璋在听取大臣意见后决定在中原数省开展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即将人口富庶的省份向人口贫瘠的省份进行迁徙。以促进人口稀缺省份的发展,进而巩固明朝新政权的统治。
此时山西因为人口数量相对富余,便成了明王朝向外人口迁徙的主要省份之一。
之所以彼时山西人口数量相较于其他省份较多,则是因为元末战乱时,山西最后一位元朝统治者在该地主政时较有作为。
此时的山西省不像元朝控制下的其他省份那样战火不断,百姓居无定处,流离失所。而是相对安定,加之当地连续几年风调雨顺,粮食产量比较富足。
在此背景之下,山西人口数量相较于其他省份不降反升,加之外省大量难民涌入该省,致使山西成了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这其中,尤以晋南地区人口最为稠密,而洪洞则又是晋南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份。
彼时在洪洞县城北1公里处的贾村西侧有一大寺院,名广济寺,寺院规模宏大,香客不绝。
寺院旁边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巨大汉槐,又说此树“七庹零一媳妇”,翻译成现在汉语:这棵大槐树要7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联手才能合抱,可见其树围近13/4米左右,足见其大。
树下车来人往,络绎不绝,不远处汾河滩上的老鹞(yao)则在这棵大槐树上构巢筑窝,远远望去,星罗棋布,蔚为壮观。
明廷移民令下达后,由于人口众多,洪洞县自然便成了被移民的首选地之一。
(现代情景剧,演绎大槐树移民这一段历史)
当地政府便在大槐树旁的寺院内设立负责移民事物的登记机构,而大槐树则成了等待移民的聚集之处。
枯藤老树昏鸦,
断肠人在天涯。
自那时起,一大部分洪洞人便远离故土,踏上新的征程。没有人会知道自己将来会身归何处,更不知道几时才能再回故乡。
在他们即将远离生养自己的这片故土时,不少人声泪俱下,频频回望,不忍远去。随着脚步的走动,他们离大槐树越来越远,最后只能远望树上的那些老鹞窝。
据记载,从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在这近五十余年的时间内,明政府共组织了8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而从洪洞迁出来的移民主要流向了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区,少部分则迁往了山西西部的陕西、宁夏、甘肃等省份。
而所有从山西流出的移民在经过数次最终转迁后更是遍布了祖国大江南北,他们有的去了白山黑水,有的去了西北边疆,还有的去了彩云之南……。纵观华夏两千多年的封建时间内,将一方之民散移全国各地,也仅此一例。
移民虽然造成了很大一部分人被迫远离故土,另择他方安家,造成骨肉分离,亲情丢失,甚至不少人客死在迁徙的路上,但它也产生了很大的积极意义,比如使明朝农业生产得到快速恢复,边防得到巩固,社会更加安定等。
中国人自古即有浓郁的乡愁情节,讲究叶落归根。
不少迁往他省,之后发迹了的移民后人便回到洪洞县。他们在当地的大槐树下集资修建碑亭,并在碑的正面上书“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后面则记述有关移民的事情。除了碑亭,还相继建立了茶室、牌坊等建筑,而这些建筑上面的题字无不暗含了“饮水思源、慎终追远”之意。
不仅如此,人们还在大槐树下建立了祭祖堂。里面供奉者所有从大槐树下迁走移民的姓氏牌位,共计1230多个,这一姓氏数目大大超过了我们熟悉的百家姓。
(今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园景区内的祭祖堂)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目前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已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由于时间久远,原汉代古槐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由第一代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也有400余年的历史,而第三代也有近百年历史。
(第三代大槐树)
时间如白驹过隙!
转眼间,近700载已过……
近几年,国内不少省份的民众,甚至远在海外的相当多的华人也纷纷到洪洞,到大槐树下寻根问祖。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洪洞大槐树祭祖已同公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一样,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重要符号,且被越来越多的移民后人所重视。
由此,洪洞大槐树,亦成为华夏儿女的重要精神寄托,更成了刻在相当一部分国人心中永远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