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说几句,抛砖引玉。

  慈禧太后有没有称帝之心?个人觉得,她是有这个心,但没这个力、势。

  怎么说呢?慈禧最喜欢被人称作“老佛爷”,他们之所以用老佛爷这个称呼,是因为最早的女真首领称为“满柱”,满柱意为佛爷,吉祥,满清建国后,就把它作为皇帝的特称。就如宋朝的“官家”,明代的“老爷”都是皇帝的特称一样,清代则称老佛爷。

  慈禧虽身为皇后皇太后,并不是皇帝,按理是不能用这个称呼的,但她就用了,由此可见,慈禧的内心是希望自己当皇帝的。

  只是,希望归希望,现实不允许。慈禧在后宫是一把好手,但她想当女皇,实力不够。同时,当时的形势也不允许。到了清朝末期,礼教已到极致,女人称帝是万万不行的。而且就清朝皇权本身而言,早已衰弱,慈禧如果称帝的话,外忧内患将会一起,不利于统治。所以,慈禧垂帘听政已经是极限了。

  武则天为什么能成为女皇帝呢?

  首先是武则天个人能力非常强悍。

  唐太宗时代,武则天没什么机会参政,到了高宗时代,武则天参与了许多朝政,她出色的政治才能得到了施展。李治活着时,她已经能独立处理朝政。于天下臣民而言,二圣临朝,二圣并治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李治死后,治国方针基本没有太大的改变,武则天依然打击各大士族,巩固皇权,所以虽然在朝堂上,她处理了不少反对势力,但民间并没有大动干戈,王朝依然在往前走,国力一直稳固提升。

  其次是武则天也没有太多实力相当的对手。早年唐太宗为了上位,把建成太子和齐王的势力基本肃清,后来,他为了李治正常接班,又把李治的兄弟们的翅膀给剪了;

  为了皇权巩固,李治和武则天联手,把长孙为首的那一班老功臣的势力也给清除了;

  武则天上位前,剩下的李唐宗室势力,远远不如当初,剪除不算难,之后大量提拔广大的中下层地主,充实统治根基;

  再者,经历过两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后,隋唐两朝都是相当开放的,朝野民间也都很开明,胡化汉人特别多,关陇集团本身就多有鲜卑血统,男女地位相当平等,甚至女人地位有时还更高。隋唐女子的地位,总体很高。只要有能力,大家都认可。

  宋元尤其是明以后,理学昌盛,女子地位越来越低,三从四德的思想越来越得到认同,哪怕就是再有能力,要想再出一个女皇,是不可能的了。

  以上,简短作答,欢迎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慈禧太后作为满清最后的实际统治者,统治长达47年之久,连清朝皇帝都是他的傀儡,光绪终其一生没有真正掌权,甚至戊戌变法后,直接成了囚徒,被软禁在了瀛台,空有皇帝的虚号,有这么大权力的慈禧居然没有效仿武则天称帝,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慈禧太后确实没有称帝,这是史实,但是慈禧有没有称帝的野心呢?她应该有这个心,但是没有那个胆,说具体点就是她若想称帝,阻力非常大,搞不好会身败名裂,连好端端的太后都做不成。


从古到今,称帝绝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这涉及到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作为皇帝必须要有背后的利益集团的扶持,否则强行称帝,也不会多久的。

而武则天称帝就有一个重要的政治势力的扶持,那就是唐朝新兴的庶族地主势力,他们积极支持武则天参政。

唐朝建立以后,有一股政治势力一直左右着唐初的朝廷,那就是关陇门阀,他们是士族地主利益的代表。这个集团自北周以来一直占据着统治集团的地位,连皇帝都不得不依附于他们。而武则天自从当上皇后以来,就开始大力打压关陇门阀势力,比如她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廷,这些大臣正是关陇势力的代表,把他们赶下台,就是沉重打击了这一利益集团。


在打击士族地主势力的同时,武则天大力扶持庶族地主势力,从庶族地主中搜罗更多的人才,扩大其统治基础,这些庶族子弟对于武则天的提拔感恩戴德,因此,当武则天称帝后,有庶族势力背后的支持,虽有反对声音,但是武则天仍有庶族这一阶层为她卖命。

可以说,武则天是完完全全的控制着这一庶族势力,而慈禧太后恰恰是缺少这一称帝条件的,慈禧太后掌权是辛酉政变之后开始的,她政变成功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以恭亲王奕忻为代表的满清皇族势力,他们跟慈禧只是合作关系,或者说慈禧是依靠了满清皇族势力才能上台的。

当时咸丰驾崩前,儿子同治帝年幼,就留下了八大顾命大臣辅政,而这八大臣基本上都是满清外姓大臣为主,这让咸丰帝的亲胞弟奕忻等血亲皇族不满,而且八大顾命大臣专权,这让权力欲极强的慈禧非常不满,她开始和奕忻勾结,利用帝后和咸丰帝的梓宫回京的机会发动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


政变成功后慈禧开始了掌权时期,对外依靠奕忻,并任命他为议政王,总揽朝政,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奕忻的帮助,慈禧根本没有机会翻盘,更不可能统治中国长近半个世纪。

到了慈禧统治后期,她又依赖庆亲王奕劻,醇亲王奕寰,但这些也是满清皇族,可以说没有这些满清皇族的背后支持,慈禧太后根本干不成大事,当时清朝的八旗子弟全部都在爱新觉罗皇族手上,如果慈禧胆敢称帝,那就是等于得罪了整个皇族势力,她再怎么厉害,一个人不可能干过整个利益集团的。


此外,当时大清也还有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西方殖民者的势力也能左右清朝的政局,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准备废掉光绪帝时,由于西方列强的坚决反对,慈禧太后最终没有废掉光绪,只敢将他软禁。可见西方列强们只认光绪帝,如果慈禧称帝,西方列强这一关估计慈禧就过不了。

所以,慈禧只敢自称“老佛爷”,但至死不敢越雷池半步,称帝的心有,但就是没那个胆,因为她清楚,称帝会付出惨痛的代价的。

3

武则天不但有政治才华,而且还有胸怀天下,心里装着老百姓,武则天统治了唐朝几十年,唐朝国泰民安,,武则天年轻的时候吃了不少苦,已经知道民间老百姓没有权利的日子过得苦。


等到他当上皇帝改国号,武则天不管是在用人方面用自己曾经被害死的上官家族的人,本来武则天和上官家族是有仇的,然后,当武则天执政后,把仇人家的孩子上官婉儿留在身边辅佐自己,武则天的格局是很大的。



武则天有称帝的才能和眼光,也很有政治头脑,所以,武则天能够统治唐朝30年还能国泰民安,老百姓日子过得很幸福。



相反慈禧,慈禧这个女人是咸丰皇帝的妃子,咸丰死后慈禧自然就成为了两宫太后,慈禧慈禧却胡来,心里眼里格局都不上武则天,根本就没有称帝的才华。



但事实上却不愿意还政给光绪,还在哪里瞎闹,瞎指挥,晚清如果不是慈禧这样胡来的话,整个晚清不会导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更不会割地赔款,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等等一系列的不平的的条约,慈禧提到她,真的事很生气,没有才华,也没有主见,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外地入侵,她就知道去逃命。



慈禧是没有能力和武则天相比的两个人,慈禧听证还瞎乱来,才导致晚清的灭亡。

4

慈禧垂帘听政主要是由于同治帝太小,慈禧又喜欢权力,所以就垂帘听政。后来因为同治帝受太监唆使而经常出宫寻花问柳,后来病亡,无奈只好让恭亲王之子继承王位,又再次垂帘。

为何武则天能成为女皇帝?

原因一:武则天出身隋杨皇室

武则天是武士彟的女儿,武士彟出身山西地方豪族,在李唐建立的过程中很早就投身其中,在攻占隋朝都城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后担任过工部尚书的职务。武士彟的第二位妻子来自隋朝的皇室杨氏家族,武则天就是这位妻子的女儿,因此武则天从血缘上跟隋杨相连。

武则天也并不像很多研究者认为的那样,是代表山东地区的利益,实际上她强烈地认同自己跟西北贵族尤其是隋杨皇室的出身。

武则天大约出生在627年,十几岁就进宫,为李世民的才人。传统史书一般暗示她跟高宗在太宗健在的时候已经通奸。太宗死后(649年),武则天短暂出家为尼,之后很快就回到宫廷——她的第一个儿子是652年出生的,而司马光认为她654年才回到宫廷。

武则天最初是被王皇后作为抵消萧淑妃恩宠的工具,她卑辞屈体以事王皇后,不久就拜为昭仪,位列九嫔之首,仅次于正一品的淑妃、德妃、贤妃。武则天显然深受比她小四岁的高宗的喜爱,高宗的十二个子女,有四男二女都是武则天所生。

原因二:武则天崛起背后的权力斗争

武则天能够掌握大权,要放在高宗初期的政治权力结构中来理解。太宗去世之前,将后事正式托付给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太宗晚年,健在的开国元勋已纷纷凋零,而长孙无忌以权臣和贵戚双重身份几乎垄断了朝政。

高宗初年,长孙无忌又通过房遗爱谋反案,将唐太宗第三子深有威望的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等迫害而死。吴王李恪的家族最后在武则天上台后坚定地站在了武则天一边,他的儿子成王李千里是少数没有被武则天诛杀的皇室子弟。

高宗在其亲舅长孙无忌等人的裹挟下,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和作为君主的权威,几乎所有的大事都要经过这些顾命大臣的同意。包括立谁为太子,也是长孙无忌等人“固请”高宗没有办法才接受的。

原因三:武则天的政治宣传

武则天进行了一系列改制,包括改东都为神都、改三省及诸司官称等,在先后镇压了徐敬业和李唐诸王的起事之后,她已经基本上扫除了通向皇位的障碍。在武则天上台过程中,她的政治宣传令人眼花缭乱,借助了许多政治理论和宗教信仰的符号、概念。

比如她大量制造祥瑞,利用天人感应的祥瑞思想为自己上台制造证据。

垂拱四年(688),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指使一个叫唐同泰的人献上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号称得自于洛水,这是中国传统的河图洛书的政治传统,于是武则天将这块瑞石命名为“宝图”,并亲拜洛水,加尊号“圣母神皇”,跨出了登基称帝的重要一步。

在其登上皇位的过程中及其以后,还不断制造祥瑞巩固自己的统治,敦煌文献《沙洲都督府图经》中就记载了不少当地向武周中央政府上报祥瑞的事件。

在巩固政权过程中,武则天难以避免地实行了恐怖的酷吏政治,来剪除忠于李唐的宗室和大臣。这些酷吏中来俊臣甚至专门编写了一本《告密罗织经》,在武则天登基之前在位的宰相中,大部分都遭到了屠杀。

原因四:唐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武则天上台,彰显了当时女性张扬的社会角色。唐代往往被称为中国古代的黄金时代,至少对女性而言,这是一个相对宽容的时代。游牧民族的传统渗透在李唐女子的血液中,她们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甚至出现了女子结社的活动。

男女地位相对也比较公平,敦煌出土的《放妻书》(离婚协议)在双方离婚之时,还祝愿彼此“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更生欢喜。”而且南方还“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唐代女子女扮男装的也是常见的情景,甚至屡屡反映在唐代的壁画中。女子可以骑马驰骋,甚至参与政治和军事斗争。女性地位的高昂对唐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占人口一半的女性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性,也增加了唐代作为辉煌帝国的成色。

唐宋之际,就女性而言,最大的变化就是女性地位的下降。最明显的例子是唐代女子不缠脚,而宋代开始,女子被局限于门户之内。从某种程度上讲,尽管缠脚是一种审美观变化的产物,但是从实际上使得一个社会一半的人口退出了大部分的社会活动。

原因五:武则天对权利的追求

武则天自己,心里梦里始终追求的权力欲,不达目标绝不罢休的强烈目标感。这从她年少就有手刃狮子骢一说,足可以看出她强烈的控制欲。而后期的把持朝政,登上神坛,都和她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权力欲望有关。

那是多么强大的目标和欲望,是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不放弃的一股力量!这是一个内心极其强大的女人!

垂帘听政之始

稍知历史的人,对“垂帘听政”四字,恐怕都带有深恶痛绝的情绪。因这四个字,连着一部丧权辱国史——倘若不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滥揽坤纲,中华民族也许不会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血与火的蹂躏。

是谁在男权社会极严厉的封建社会里发明创造了这么一种专权方式?是慈禧么?并非。

其实,垂帘听政不是慈禧太后的创造,历史上最早使用它的人,比慈禧尚早800多年,第一个垂帘听政的是宋真宗皇帝的皇后——宋仁宗皇帝的娘。

史料载:宋仁宗继位时,年龄幼小,政事不懂,而太后精于朝政,颇有才华,就代替儿子听大臣奏事,听政于朝。史云:“太后听政,殊建言群臣奏事者,太后垂帘听之。”

这位“殊”,乃是做过亳州知州的晏殊,才名满天,诗文行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自小被誉为神童,七岁时,被抚州太守张知白以“神童”之名推荐,擢升为秘书省正字。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得到了宋真宗皇帝的赏识,先后出任应天府太守、亳州太守、礼部尚书等官职,最后,终于入阁拜相。晏殊勤奋好学,手不释卷,也非常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他做应天府太守时,就把当时尚不知名的范仲淹聘请出来教授生徒,终于使范仲淹步入政界。史书上称:“五代以来,兴学自殊始。”当时文坛上一些叱咤风云的文人如富弼、杨察、范仲淹、孔道辅、杨琦等,大都出自晏殊的门下。对文坛、文人、文风的影响,很是不小。

可见,垂帘听政始自宋仁宗的太后娘,发明者是晏殊。以理揣测,晏殊当时的心境,大约认为太后虽处理朝政很娴熟,但礼教盛行,男女毕竟有别,臣子与太后面对面奏答,不太方便,有失礼仪,遮以垂帘,外不见内。殊不料,几百年后,慈禧太后援引此法,用垂帘篡权,成了弄权的工具。此种结果,恐怕是晏殊大人始料不及的吧。

慈禧太后为什么只能垂帘听政?

个人的人格方面,慈禧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的手法残忍。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那拉氏,联合恭亲王奕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相当高压严峻。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慈禧当政的结果亦受到不少负面评价,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慈禧虽然政治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满清的对中国的统治。以上列举的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会击败当时国内一片混乱的法国,或在甲午时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使中华民族有个更好的结果,却很可能会让满清中央政府因为持久战乱而失去权威垮台。

慈禧作为最高权力责任者,拒绝取消维持了300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闭。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慈禧是不可能成为皇帝的。人们很难想象那个管理大清帝国的太后其实是从旁听前任皇帝政务开始的,而且慈禧本人不识字,这对于她管理一个国家来讲也造成了困难。

总结:从吕雉开始,窦漪房,武则天,孝庄太后,慈禧都触及了权力顶峰(宋元明历史不了解,不知道那时有没有触及权力顶峰的女人)。这里吕雉,窦漪房是没有想过当皇帝,因为她们所处时间太早,没有形成这种想法,孝庄皇太后是根本无可能,只有武则天和慈禧有机会也有想法,但是慈禧称帝的难度比武则天难百倍,她是有心无力,所以历史上只有一个武则天。

5

大家好!我是霞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关心有趣文史知识,右上角关注霞客哟~

慈禧太后执政47年之久,为什么不自己称帝?

历史上有名的太后很多,大多都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但是像慈禧这种臭名昭著的太后,却极其罕见。
大家对慈禧的印象,大多都是专横跋扈,腐朽堕落,虽然死后,清帝给他的谥号是孝显钦太后……

慈禧是叶赫那拉氏一员,咸丰皇帝的皇妃,也是同治皇帝的亲生母亲,慈禧家世显赫,纯种镶蓝旗出身,祖上世代为官,在京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家族。

1852年,貌美如花的慈禧进宫做了懿贵人,后来因为才华出众,相貌娇媚,待人接物也高人一筹,很快被册封为懿贵妃,等到皇帝驾崩的时候,她的孩子顺利登基。而慈禧也顺理成章的被称为"圣母皇太后”,地位随之节节高升,从镶蓝旗升到了三旗之一的“满洲镶黄旗”,满人把这叫做“抬旗”!

慈禧还曾经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辛酉政变”,联合恭亲王一举铲除了顾命八大臣势力,顾命八大臣是咸丰皇帝去世前留下来的制衡慈禧的唯一势力,从此慈禧的力量如日中天,再也没人能管的住她了,此后,慈禧干起了垂帘听政的大事,外人常常称呼她为“慈禧太后”、“西太后”、“圣母皇太后”。

一九零八年11月15日,这位手腕狠绝的慈禧太后因病去世。

事实上,从1862年到1908年这一时期,清朝真正掌权的都是慈禧太后,因此她也常常被坊间百姓称作是“无冕之王”,她实际掌权时间高达47年,如此长的政治生命只是比康熙和乾隆稍稍短了一点。

很多人都很奇怪,慈禧这么厉害,为什么不学女皇武则天,干脆自己当皇帝算了,还搞垂帘听政多此一举。其实,里面也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在此,小编就简单的说一下。

慈禧之所以不能成为女皇,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相比于唐朝时期的开放,清朝人的思想可就保守的多,程朱理学在宋朝时期逐渐形成,女人的地位再一次下落,“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思想几乎已经深入人心,这个时候,就算是慈禧这种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为,公开倒行逆施做女皇,这是慈禧不敢称帝的思想根源。

第二点,清朝后期,是中国封建专制发展的最高峰,此时的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格格不入,但是基于自身贫弱的国家实力,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时候,只能是任人宰割,此时的西方幻想的是借助中国广阔的市场发展自由通商,他们显然不愿意让慈禧这样一个封建守旧的老娘们来管理整个中国,所以,限于西风的压力,慈禧也不敢贸然登基执政。

第三点,当时的中国已经是积重难返,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就像一个千疮百孔的大厦一样,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这个时候的慈禧可谓是身心俱疲,每天都疲于奔命,哪还有心思去做龙袍,举办登基大典。同时,丧权辱国的条约一个接着一个,大清的版图在急剧缩小,这种历史责任躲都躲不及,谁还会傻到这个时候来背锅,心思缜密的慈禧宁愿将这种责任推给前面的光绪皇帝,自己安安稳稳的做个老佛爷享清福。

第四点,其实除了慈禧,后宫还有一个势力不凡的人,那就是慈安太后,她和光绪皇帝是不会眼看着慈禧登上皇位的,在顾命大臣被整死以后,其实慈安和光绪势力成为清廷中压制慈禧势力的唯一砝码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欢迎在评论里留下你们的看法,一起探讨

6

慈禧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老谋深算的慈禧知道,自己当不成皇帝。

武则天时期是大唐初期,女子地位比封建社会的末端要高许多,女子本身对自己的地位就没有自信,做为女人的慈禧自然知道这一点,所以她压根就没产生当皇帝的想法。

慈禧

慈禧当政时内忧外患,列强的欺凌此起彼伏,硝烟不断,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轰轰烈烈,风起云涌,慈禧需要用人,而当时的督抚并不希望慈禧当皇帝,如果慈禧一旦称帝,根本无法驾驭当时混乱的局面。

武则天

武则天称帝后,把李氏皇族屠戮殆尽,而当时朝臣中爱新觉罗氏都是要职,有了武则天的前车之鉴,他们不可能看着慈禧当皇帝后收拾自己,所以慈禧也不敢贸然称帝。

所以,慈禧尽管权力欲望极大,或许产生过称帝之心,但绝对不敢称帝。

慈禧

7

称帝的心肯定是有的,但是有很多原因无法支持慈禧称帝。

清朝内外部局势的限制

武则天处在唐朝的强盛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内忧外患少。武则天称帝需要满足的要求就更少,只要自己的权利够大支持者够多,有胆量与自信称帝,那么她的阻碍相比与慈禧会更少。

然而慈禧所处的是列强入侵义和团运动发起的时期,清朝上下怨声载道又奄奄一息。如果她要称帝,就一定要拿出力挽狂澜的能力使人信服,不然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历史骂名个后人唾弃。在这样的情况下,本身已经是清朝最高统治者的她,并不用为了“正名”而去冒险。

称帝不如垂帘听政

清朝内部的统治贵族也不会答应她称帝,如果慈禧称帝,爱新觉罗家族是否会对她进行反击?答案是肯定的。

由于有着“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在那儿摆着,在皇帝年龄尚小的情况下,慈禧垂帘听政是符合祖制和规矩的。倘若她自己称帝那么就是另一种局面了,可能会引起满清贵族的不满,也会再一次对男权主导的封建社会发起冲击。列强入侵以后的清朝本就摇摇欲坠,慈禧如果再称帝就完全是给自己添乱。反正已经是大权在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心享乐才是最重要的。

认清自身能力的不足

如同上一点所说的,慈禧想称帝就一定会遭到爱新觉罗家的反击,慈禧也心知肚明自己的势力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力排众议保证自己坐好皇位。

古人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或许慈禧也知道自身执政能力也没法当好皇帝,如果强行夺取了皇位,或许也很难守住。与其那样,不如做一个垂帘听政德幕后赢家来得合适。

8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定都洛阳(神都),以长安作为陪都,正式登基,上尊号曰圣神皇帝,成为中国正史唯一的女皇帝。一千二百多年后的公元1861年,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扳倒顾命八大臣势力,开始垂帘听政,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四十七年之久。同是在封建男权社会将帝王将相等一众男人操控于股掌之间,只手遮天,权倾朝野,但慈禧始终只是“垂帘听政”,没能突破权力的天花板,改朝换代君临天下。那到底是哪些不可逾越的障碍造成了慈禧放着武则天现成的满分答卷却不敢抄作业呢?

首先,两人各自所处时代的大环境天差地别。唐朝初年是个气象恢弘,包容兼蓄的时代,儒家还没有成为绝对主体地位,社会开明,女性地位之高远超历朝历代。唐朝女人可以自由的读书,远游,甚至入朝为官。婚姻上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大唐律法保证女性的离婚和改嫁的自由。因此唐朝出现过不少女性政治明星,如辅佐李世民开启“贞观之治”的长孙皇后,以及上官婉儿、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等。而到了清朝,中国的封建专制达到鼎峰,思想僵化,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前所未有。唐朝的女人服饰可以袒胸露乳,清朝女人却必须裹脚,否则嫁不出去。所以武则天的称帝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大环境,而慈禧在她所处的严苛时代能做到垂帘听政就已经达到极限了。譬如武则天在唐高宗李治还在世的时候就能堂而皇之的与之共同处理朝政,并称“二圣”;而只要咸丰皇帝还在世,慈禧根本没有半点机会染指朝政。

其二,两人执政掌权的政治基础不同。武则天很早就深谋远虑地在布一个很大的局,与老公李治“二圣临朝”的时期,武则天发挥政治才干,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得到了高宗和众大臣的称赞与支持,乃至高宗临死下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悉听天后处分”。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大力扶植武氏族人进入权力的中心,剪除李唐宗亲,提拔庶族阶层,打压门阀贵族,经过多年苦心经营,朝廷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大换血,遍布自己的心腹。所以武则天的上位过程,属于慢慢培育自己的势力打倒旧有的势力从而建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反观慈禧,能够政变成功就是得力于咸丰的亲弟弟恭亲王奕訢,及至今后大权在握,最信任的心腹依旧是庆亲王奕劻、醇亲王奕譞等满清皇族,并且利用皇室宗亲之间的矛盾维持自己爱新觉罗家族代言人的角色。慈禧自家的兄弟子侄更是一个没用过,顶了天也就是让自己的一个侄女做了光绪的皇后。与李鸿章、曾国藩等汉臣的关系始终是互相倚仗,互为所用。可以说爱新觉罗的近支宗室是慈禧掌权最大的基本盘,她从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于满清皇族之外的统治体系,一旦慈禧称帝,损害了这些皇族宗亲的利益,那么昔日队友会毫不犹豫地联合起来变成对手,慈禧曾经对自己的政敌有多狠,这些爱新觉罗家族的子弟就会对她这个叶赫那拉家族的后人有多狠。

最后,个人抱负和能力方面两人有差距。武则天骨子里具有男性思维,她大气、睿智、有眼光、有魄力,她掌权执政的远大抱负就是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励精图治、文治武功造就一个国泰民安、万邦来朝的太平盛世。武则天执政期间,积极发展国力民生,奖励耕种,打击贪腐,布政维新,使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转良好,开创了一个上承贞观,下启开元的繁荣时期,深受百姓爱戴和大臣拥护,也为她称帝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之所以称帝,也是要向世人证明她武则天做为女人不输于包括李唐王朝在内的任何一个男人,所以在当了皇帝以后,她明目张胆、理所当然地象以前的君王一样壮大后宫,蓄养面首。逝世之时更是潇洒大气地留下无字碑,任由后人评说。而慈禧骨子里仍是小女人思想,她只想将自己定位为爱新觉罗家族的代言人,守护好老祖宗打下的这份家业,不要有什么动荡和变化。这从慈禧在咸丰死后多年,终其一生都佩戴着咸丰送给她的小宝珠耳环可见一斑。慈禧没有武则天的治国方略,更没有武则天开创盛世强国的远大抱负,有的只是权利带给她的虚荣心和好胜心。大清朝从一开始就不是她的,只是暂时归她掌管,她要的只是在自己有生之年锦衣玉食,政局平稳。所以慈禧对国家从来都没像武则天那样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过,后期更是日渐奢靡,荒废朝政,使得国力空虚,内忧外患,民怨沸腾,就更没资本和心情称帝了,也为大清埋下了亡国的种子。

综上所述,慈禧仿佛就是一个仿造版的武则天,形似而神不似,而能否堂而皇之地登基称帝则是区别她俩仿版和正版的防伪标签!当然,两位奇女子能在壁垒森严的男权社会做到很多男人都做不到的事,身上所具备的某些特征和优点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总结!

9

皇帝不是想当就能当的。但凡称帝必须同时具备几个主要条件:能称(权力基础深厚、社会舆论认同)、想称(主观意愿)、敢称(个人胆魄),其中“能称”当然是最重要的,以唐朝武则天称帝和韦后摄政,一胜一败的结局对比来看,女主临位尤其如此。

权力基础:慈禧之所以能够一路打怪,迅速大权独揽,其中最重要的火力支援不是别人,正是爱新觉罗皇室,如祺祥政变时,慈禧、慈安与恭亲王奕?联手端掉肃顺、端华等“赞襄政务八大臣”;甲申易枢时,联合醇亲王奕譞干掉奕?。清史专家王开玺就认为慈禧之所以能大权独揽四十余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很好地维护了爱新觉罗皇室的利益,权力洗牌总是在皇室内部,不会引起大的波动。因为慈禧的权力来自于她代表着爱新觉罗家族,因此她只是对内部权力结构的小小改革,她掌握着最高决策权,下边干着实务的还是任用有序的皇室,所以她和皇室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况且自己没有娘家子侄可用,更是断了他的称帝念想;而武则天主要利用上升期的庶族地主,提拔下级官僚,大杀四方,娘家又有子侄可用,平定李唐皇室的起兵,有独立于李唐皇室之外的支持力量,所以就能够直接革命。

毕竟想称和敢称这种主观方面的东西,没有直接证据不好推测,但一些社会环境等因素还是有影响的,武则天时期社会开放,妇女地位比较高,社会对于女性的解放一定接受度;清末列强入侵,中国国势孱弱,到后期地方督抚权势上升,这些不确定因素也是很多的。况且从慈禧整个政治生涯来看,她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一个贪图安稳舒适的统治者,只要能不大权旁落,自己并不想冲在政治的第一线。回顾一下慈禧在己亥建储时,妄图用大阿哥溥俊代替光绪,尚且遭到列强坚决抵制,士民官绅皆有强烈反对者,如果自己称帝,阻力也该可想而知。而且义和团运动之后,对内对外,慈禧更是形神俱跌,再无称帝条件。

所以,从事后诸葛亮的心态来揣度,即便慈禧起过称帝的想法,最可能的心理也不过是:既然大权已经在握,何必孤身犯险,自找苦吃。

10

武则天有才能、有谋略、有胆量、有气魄,也有一定治国之才,所以才历经艰辛、最终克服万难,成就千古帝王大业,慈禧太后虽有称帝之心,可惜没有武则天那样的胆量、谋略、气魄,所以她没能登基为帝。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