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如何评价电影《拆弹专家》?

如何评价电影《拆弹专家》?

2020-08-02 00:01阅读(89)

如何评价电影《拆弹专家》?:上映6天,2.5亿票房,上映之前普遍被人们看衰的《拆弹专家》,居然实现了逆袭,在五一挡四大华语电影中突围,稳坐五一档新片:-拆弹

1

上映6天,2.5亿票房,上映之前普遍被人们看衰的《拆弹专家》,居然实现了逆袭,在五一挡四大华语电影中突围,稳坐五一档新片龙头老大。

就连还在养伤的刘德华都激动地亲录VCR表示说:“谢谢所有老铁,为票房付出的那种力量”。

在电影正式上映之前,关于《拆弹专家》要扑街的言论就已充斥在各大社交平台。

除了同期的竞争者们太强大之外,香港警匪片近年来所呈现出来的颓势,也是众多观众不看好的原因。

作为香港电影的一大标志,警匪片曾是口碑与票房的保障。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香港警匪片似乎被施了某种魔咒,不光逐渐丧失了往日的风采,有时甚至还会沦为“烂片”的代名词。

可万万没想到,五一小长假之后,《拆弹专家》居然成了上档新片的票房冠军,不仅“成功打脸”,更让许多热爱香港警匪片的影迷们惊呼:“熟悉的香港警匪片回来了!”

豆瓣网友对该片的评价是“香港警匪片的归来”

源头

若要说“回归”,那就得先知道,过去的警匪片是个什么样子?

其实早在二战之后,随着香港电影业的繁荣,警匪题材就频频被搬上大荧幕。

那时候的警匪电影以悬疑推理类为主,主要讲述的都是警探破案的故事,和我们现在所认知的香港警匪片有着很大的差别。

1985版《警察故事》中的成龙

到20世纪70年代末,受新武侠片电影的影响,以成龙为代表的新一代香港电影人,陆续拍摄了包括《警察故事》在内的诸多经典警察题材的电影,掀起了新的“警匪热”。但这些电影多是借着“警匪”的壳的动作片或者喜剧,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警匪类型片。

业界普遍认为,香港警匪片真正的源头,起始于1986年。

《英雄本色》小马哥

这一年,《英雄本色》横空出世,不仅破了香港电影的票房纪录,为几位主创斩获大小奖项无数,更是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警匪片的认知,为警匪类型片的出现开了个头。

在《英雄本色》里,黑帮、坏人不再是无厘头、只知道打架的小混混,而被赋予了更多“浪漫色彩”,成了有血有肉的、复杂的人。“小马哥”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一度成为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

借着《英雄本色》的东风,吴宇森又接连拍摄了《英雄本色2》、《喋血双雄》等影片,也都有不错的成绩。

随即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制作警匪片,这一类型片在这个时期初步形成,并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

但好景不长,随着最开始的热潮散去,以及香港回归在文艺界所产生的连锁反应,香港警匪片在1992年至1996年,有过一段沉寂。

打破这个沉寂的,是两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字:刘伟强和杜琪峰。

《古惑仔》中的经典银幕形象

前者于1996年前后,将漫画《古惑仔》搬上了大银幕,给香港的警匪片打了一剂强心剂。陈浩南、山鸡等古惑仔形象再次颠覆了人们对于警匪片的认知,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古惑仔风”。

而杜琪峰于1996年创立了银河映像,1997年时推出了《一个字头的诞生》,并在日后陆续推出了《暗花》、《枪火》、《PTU》等可以留名影史的佳作。这些作品在确立银河映像“黑色”风格的同时,也将香港警匪片推向了又一高峰。

自此,香港警匪片也成了继武侠片后,香港本土电影的又一标志。

北上

2002年至2003年,香港警匪片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无间道》系列。

《无间道》刘德华与梁朝伟天台对峙

除了保留传统警匪片的特点外,《无间道》在故事性上有了一个极大的突破。更加复杂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剧情设置,更多文戏的加入,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人评价,《无间道》的出现是对港产警匪片的一次总结和升级,使得警匪片一改以往英雄动作片或喜剧片附庸的尴尬地位,成为一种完全成熟的类型形态。

《新警察故事》

此后几年,警匪片的势头不减,银河映像的《黑社会》、陈木胜的《新警察故事》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也就是在同一时期,发生了一件再度改变了香港警匪片命运的事情:2003年,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正式签署,大量港产的电影有了登陆内地大银幕的机会。

作为最具香港特色的影片,警匪片受欢迎以及受关注度都是最高的。这也使得大量警匪电影的创作者,担任起了港片北上的先驱。

加上香港本地的电影市场遭遇天花板,此后几年,大量的合拍片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电影人选择将内地作为他们的新阵地。内地的市场、资本,也成了决定香港警匪片今后走向的重要因素。

但想在内地延续香港警匪片辉煌的愿望,并不那么容易实现。港片北上,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自然是水土不服。

因为缺乏相关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背景,很多观众表示“警匪片看不懂”。为此香港电影人们要么在遭受了诸多碰壁和打击后遗憾离开,要么就必须在传统和变革之间做一些取舍以适应新形势。

“我们会越来越依赖内地市场,作为我们的重点市场,我们的故事都有照顾到内地观众,一定要有共鸣,才可以拍。”香港安乐影片有限公司总裁江志强在谈及这一问题时这么说。

除了观众,审查也让“尺度颇大”的香港警匪片束手束脚,浑身不自在。

“双结局”便是这一时期所形成的一种“奇观”:为了照顾两地的观众,很多合拍片会准备两个版本,香港版的比较“原汁原味”,而内地版的则更好通过审查。

可这样的怪相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相反很多生硬的结局遭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反对。

几年下来,香港警匪片的落地并不算成功,除了《寒战》等少数作品外,大多数的警匪片(不管是引进的还是合拍的)在内地的反响都不算好,2016年杜琪峰的《三人行》更是口碑、票房双双惨败。

香港警匪片的北上之行,并不顺利。

复兴

但是,水土不服并不是香港警匪片始终难以俘获大部分观众、逐渐式微的唯一原因。

《无间道》之后,港产警匪片本身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无间道》可以说是警匪片“文戏的巅峰”,据说刘德华在拍摄前甚至主动要求删掉其中的动作戏,以突出文戏。

这让看腻了打打杀杀的观众们觉得耳目一新,也改变了警匪片的走向。

杜琪峰曾说:“《无间道》的最大成功在于振兴了香港电影业。我希望这一部电影的成功不会掀起一阵跟风,而是刺激电影人创作更多有趣的题材。”

可事与愿违,《无间道》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大大限制了香港警匪片的发展,加上香港市场的萎缩,进一步压缩了电影的投资,越来越多电影开始舍弃打斗、枪战,而用文戏、对白取而代之,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电影身上都有《无间道》的味道。

而警匪片的北上,打开了内地的市场,吸引到了内地的投资,又让警匪片开始进入另一个极端:一昧强调大场面,情节又被大大弱化。

有创作者指出,这正是为了取悦习惯了好莱坞大片的内地观众所做的改变。

标杆的出现、市场的扩大,这本是两件好事,但却让长久以来一直“野蛮生长”的香港警匪片有些不知所措。

更让人感到不安的,是创作者的断代。

香港著名导演杜琪峰

刘伟强、杜琪峰之后,香港能数得上的优秀警匪片创作者屈指可数。很多人有过短暂的闪耀,但随即又沉寂了下来。

演员方面,抛开像杜琪峰等人爱用固定班子这些因素,香港能演好这类影片的演员也确实不多了。

《树大招风》中饰演季正雄的林家栋

上个月,林家栋凭借《树大招风》收获了他的第一个金像奖影帝,紧接着就有人发出疑问:像他这样的演员,是不是再也不会有了?以后再想拍这类角色,我们还能找谁?

尽管包括尔冬升、林家栋等人都曾否定过外界的这种看法,但从现状来看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现阶段的香港警匪片,仍处在一个吃老本的状态。

种种问题决定了,香港警匪片在时代的洪流下,势必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北上困境只是它所面临问题的一个体现,本质上是有限的香港电影市场对警匪电影的限制,以及突破限制所必须面临的阵痛、取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拆弹专家》的成功,或许能给影迷和创作者们一些提振的作用。

至于这能不能带动警匪片的复兴,现在说来或许为时尚早。但它成功的要诀:文戏和武戏的比例、大场面和小情感的契合、传统元素的囊括与新题材的开拓、多类型演员的加入等,都是值得今后的创作者们研究乃至借鉴的。

香港电影市场有限,香港电影想要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突围,北上是必然的,然而在北上的过程中,怎么能不丢掉自己的东西,又不一昧固步自封,是所有创作者必须考虑的。

《拆弹专家》给了我们一些希望:香港警匪片还没死。

至于未来呢?

希望尔冬升导演那句“最好的警匪片还在未来”可以成真。

2

只记得这一幕:

刘德华对身上绑满炸弹的年轻警察说道:你是警察,你有你的责任,远离人群,不要靠近车辆,现在原地,这样的伤亡才是最小的,你清楚吗!

年轻警察哭泣着说道:我是警察,我有责任,远离车群,远离人群,这样伤亡才会最小。直到被炸弹炸的粉身碎骨。

单凭这一幕我就觉得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面对死亡时,只要是人都会感到害怕和恐惧,但他是警察,他的责任就是保护广大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献出了生命践行了自己入警时的承诺。

这位警察是个英雄,电影《拆弹专家》全剧的核心都体现在他的身上。

3

首先,《拆弹专家》完成了港产片近年来少有的逆袭。在外界普遍看衰的情况下,当时上映6天,狂扫2.5亿票房,可谓成绩不俗。

从剧本的角度来看,至少对于主要任务的刻画更加立体,正面人物(刘德华扮演的章在山)存在弱点,反面人物(姜武扮演的火爆)也并非十恶不赦。此外,将悍匪试图炸毁隧道与香港股市相呼应的桥段也比较巧妙。 再来说刘德华。不可否认,这部电影在刘德华受伤期间上映,的确存在不少死忠粉丝支持偶像的感情分因素。但最主要的是,刘德华在其中演绎了一个不完美的完美英雄。对待感情,他专一但不善言谈,知道最后发简讯对女友说出“我爱你”。论过程,扮演拆弹专家的刘德华也并非无所不能。当一名警察身背炸弹时,他知道无力回天,只能要求前者远离车辆和人群,这更加贴近现实。论结局,刘德华没有拯救一切,而是选择牺牲自己,保全了隧道的基本结构。

刘德华扮演的不是完美英雄,但这种真实更加动人, 最后还是要吐槽一下。第一,宋佳的演技实在是令人捉急,完全不在线。第二,获得金像奖最佳男配角的姜皓文,眼睛也没有给人惊艳之感。感觉金像奖颁奖给他更像是对姜皓文多年努力的补偿。(文H)

4

很荣幸评论你的问题

单说一个人,黄天诺。

对,就是那个身绑炸弹的年轻警察。

整部电影演完,我对这个出现在电影前半部分的小角色念念不忘。

年轻、缺乏经验、满腔赤诚,一看就是一个刚入警队不久的菜鸟。

我对这个角色的代入感很强。胸前沉甸甸的炸弹,胸中沉甸甸的责任。

虽然害怕到颤抖,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还是竭力以一个警察的身份要求自己镇定,“我爸教我的!他也是个警察!他告诉我要淡定!”

章在山命令所有人撤退之后,他崩溃了,为自己倒计时是多么令人绝望的事情。

“你要记住你是一个警察,你有你的责任,远离车群,远离人群,这样伤害最小!”

这是这个年轻人最后得到的命令。

虽然我知道抛开警察身份,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也会选择这样做,但是自己身份给了他最后直面死亡的勇气。

绝望的喊声回荡在夜色中

“我是警察!我有责任!远离车群!远离人群!”

“我是警察!我有责任!远离车群!远离人群!”

“我是警察!我有责任...”

巨响之后,黄天诺三个字将永远在警徽中闪光。


5

最近又回过头来看了一遍《拆弹专家》这部电影,开篇最多的是炸弹爆炸的轰裂声,那巨大的声音由耳膜迅速地传送到心脏,不经意间总会随着突然的爆炸声而受惊,那是从外到里的惊心动魄。

影片中很多演员都是我们熟悉的面孔,大咖刘德华自是不必说,还有一些我们在TVB剧中经常看见的几个老面孔,如古天乐、张家辉、郭富城等,让人不由地产生了莫明的熟悉感,或许是因为我们这一代是看着TVB剧集长大的,那些人在我们的记忆中仍旧占了一席之地。

影片从头至尾都让人产生那种争分夺秒地紧张感和凝重感,特别是刘德华饰演的拆弹专家章在山在每次拆除炸弹过程中,让人又惊又怕,随着剧情担心着他能不能顺利地拆除,又是怎么去拆除,让人想着不同的可能,那危机一触即发,似乎也随着那份沉重躁动着、不安着、紧绷着,下一刻会发生什么谁也没办法预料,直到炸弹被安全地拆除。就像在被悍匪围困的红磡海底隧道,一位年轻人被匪徒发现了他的警察身份,随后被姜武饰演的火爆作为人质全身捆上炸弹,在放出隧道的那一瞬间启动了引爆器,想看看章在山无能为力时的痛苦。那位年轻警察在见到章在山时还能强作镇定,寄希望于他能拆除身上的炸弹来解除这迫在眉睫的危险,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拆除过程依然毫无进展,那一刻年轻警察所有的镇定分崩离析,再也没办法伪装。人在危险面前最真实的情绪也很好地呈现在镜头前,不停地向章在山呼喊“救救我”,他的慌乱和害怕煎熬着所有人的心,那一刻他是多想有生的希望,他的绝望也煎熬着这个拆弹专家的心,即使他不停地寻找着方法,但最终也不得不接受着眼前的事实,在所剩时间不多的时候,章在山表情郑重而严肃地向那个年轻警察大声强调着”你是警察,你有责任,不要靠近人群,不要靠近车群“,试图让他能接受这残忍地事实,也提醒着他最后的结局和自己作为警察的责任。我不知道这种画面触动了多少人,但是我却被那种真切的无能无力地痛苦触动了。除去警察这个身份,他只是个普通人,他的人生还有很长,但在炸弹爆炸的那一刻,所有的不甘、可能都到此终结了,什么也没留下。不得不说,即使你再强大,在生死面对还是会害怕而脆弱。

影片的最后,需要拆除在隧道两头定时爆炸的两车威力巨大的炸弹,面对红线和黄线二选一的情况,章在山很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责任,为了整个香港的安定,没有犹豫和挣扎地做了最后的决定,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另一个人,而自己葬送在了爆炸中,再也不能活过来。而我们也没能看到一个完美的结局。

离场时同事和我说不喜欢这样的结局,为什么不是皆大欢喜。我说只有遗憾才会让人印象深刻和深思,久久不能平静。

刘天王是我唯一算迷过的明星吧。大概是我中学的时候。

这次看他这个年纪这个地位拍这个片,从货车上翻到地上,感觉都替他疼了,真的很敬业。

场面是大场面。结局也是必然的,增加感染力。

而且也不是那种英雄无所不能的英雄片。

姜武的弟弟的改邪归正让我觉得有点莫名。是为了三观正确吗?

宋佳太高了,两人站在一起,衬得刘天王很矮。

小警察的出现很多人说很感动,我怎么觉得有点奇怪呢。一个警察,为什么在那种环境下还能不经意的掉出警官证呢?我一直在等着这个小警察和三个退休警官在隧道里面搞破坏救人质呢。我真是英雄片看多了。

6

港式警匪片中别样的“花”——《拆弹专家》

“正义比生命还重要!以生命保护生命。”警官章如山在演讲台上道出:比喻自身犹如寓言里的鼠群中挺身而出替猫装铃的老鼠的同时,我就知道这故事结尾注定是场悲剧。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vid\": \"v02016d70000bsgglo3fhkq70dap4b0g\

7

《拆弹专家》这部电影讲的是章在山石是港警队爆炸品处理科的一名高级督察官。七年前,潜伏在头号通缉犯洪继鹏的犯罪团伙身边。在一次打劫金库的行动中,章在山暴露了他自己拆弹组卧底的身份,并且与警方里应外合,成功的阻止了炸弹引爆。且将洪继鹏和他的弟弟犯罪团伙一网打尽,可是洪基鹏逃脱时并扬言说要报仇。复职后章在山很快的被晋升为警队的拆弹专家。

七年后,香港接二连三的遭遇爆炸袭击,警方也得知大批炸弹已经运入港。一切的迹象显示,香港将有发生一场大战。就在香港人心惶惶的时候,城中最繁忙的某海底隧道被歹匪拦截,数百人平民已被要挟。终于现身的洪继鹏威胁警察说要炸毁隧道,只有章在天将洪继鹏绳之于法,才能拆除这场反恐风暴背后的惊天阴谋。

在以往的英雄叙事里,除了主人公以外的其余警察全部都是一群无能之辈。某种程度上来讲,这部影片也是如此,不过还是看到了几个虽然个性不鲜明。只能为拆弹专家瞻前顾后,但也不输锐气,也是一位可圈可点的硬汉。

前面所有的一分钟营救都在意料之中,让我们唯一感到意外的也就是唯一的泪点,在结局,红线与黄线之间,这一次他竟然选错了。本来以为会铲除个大恶棍的圆满结局,抱得美人归的圆满结局,在这500公斤的大爆炸中,已经化为乌有。手机里那条我爱你的短信,像是冥冥之中本来一种不说就来不及的感觉,也成了一句结束语。他在救出被绑架的女友的时候,无比坚定自信,轮到自己的时候,却做好了最坏的准备。这部影片的结局让我们看了感触之深。

8

刘德华宋佳演技在线,第一次在大荧幕看宋佳,完全不出戏,后半段害怕的样子也演的像样!刘德华这个电影实在有点征服我的感觉,眼神肌肉动作都到位,这么大岁数身材保持的这么好,往那一站,像一把利剑一样挺拔帅

我真的不能理解看这个怎么会有人说一直笑?

我觉得看电影就得投入一些。比如开场20分钟刘德华拆弹,你当然知道肯定能拆掉,炸了主角就没了嘛。但我觉得这么看电影就没意思了,因此而不去体会刘德华通过专注凝重的眼神和紧绷的肌肉营造出来的紧张感,就很可惜。

好多人说卧底为什么找拆弹的,刘德华首先是警察,然后才是警察中拆弹专业的,电影里又特地解释了敌人喜欢用炸弹。我觉得让刘德华卧底合情合理。

关于感情戏,很多人好像不喜欢?但是我觉得很不错呢,非常简短不拖泥带水,比血战钢锯岭那感情戏凝练多了。然后两个人分手也很现实,体现了拆弹这个职业的无奈的生态,对于社会你是英雄,但是你朝不保夕,对家人很残酷。刘德华因为职业分手、刘德华同事心理有问题又不敢说不想去文职,我觉得这两段都让人很唏嘘

还有人觉得刘德华是拆弹专家但是其实好几次没拆成功,我觉得这样很好啊,有的拆的驾轻就熟,有的拆的惊险,有的拆不掉可以引爆,有的拆不掉就真的灰飞烟灭了。拆弹专家也不是神,每次都能读秒拆炸弹,你怎么不上天呢,拆弹追求的是最小的损失最保险的方式解决炸弹。

有人觉得强攻太晚,但是别忘了强攻是建立在刘德华作为人肉炸弹要同归于尽的震慑基础上的,他就算是个警察开始也不想送命,是受了小警察和宋佳的刺激所以视死如归了。何况有400个人质在封闭的隧道里。俄罗斯那个人质事件,也是僵持了三天,最后强攻死了300多人

说几个我感觉不足的地方

1. 最后剪线,都知道爆炸的冲击波比声速快,吴卓羲听到爆炸之前就会被冲击波轰飞。唯一的解释是吴卓羲在车底看到了对面的爆炸,但是我隐约记得这个隧道好像不是笔直的?

2. 反派实力太强,刘德华过于独角戏,警察完全无用太摆设。

3. 姜武的台词太奇怪了,人家警察卧底,有什么可吃里扒外的。。。人家本来就是外人。





9

《拆弹专家》:惊爆过后…有被感动到

拆弹专家| Shock wave

接触大量的港片和港剧,对于香港警察的组织和编制都不陌生,知道香港警队中确实有所谓的拆弹专家,但是以此为主要题材的戏剧就不多了,不过这个角色也算在不少电影和电视剧中出现,所以观众不会感到陌生。拆弹专家直接面对最危险的挑战,接到任务就如同跟死神搏斗,危险性自然不在话下,本片在这个特别的题材下,充份发挥炸弹可能爆破的不安感与拆弹过程中的紧张感,再透过顺向叙事、事件堆叠的剧情及浩大的场面,种种不可抗力的因素汇集成这部《拆弹专家》,单纯以港式警匪动作片来说,算是这几年来少见的好看电影。

香港电影拍摄非常多以纪律部门为主要题材的影片,当中宣传意义十分浓厚,这部《拆弹专家》也不例外,「拆弹不是你想做就做,是要上天批准的」,这句话就讲出拆弹专家面临的挑战,是用生命去保护生命的艰辛,这是身处那个职位所应有的使命感,但多多少少有点煽情的味道,还好这部份还算掌握得宜,几个段落还是有被感动到,整场电影几乎紧扣人心,剧情单纯好懂,以反派角色的复仇为主,加进红磡隧道胁持事件,也看到商人为求利益与虎谋皮的野心。除此之外,在事件发生后,香港在危机处理上的布署也相当精采,不管是嫉恶如仇或惊恐赴死,就算是一般的警察亦如同拆弹专家用生命守护生命的精神,都表现出香港是个国际化的先进大都市。

本片剧情设计以香港三条过海隧道之一的「红磡隧道」做为后半段的主要场景,更挑战一比一打造隧道实景拍摄,相当不容易,电影中的飞车、爆炸、枪战也都突显出其在电影制作的高水准。不过剧情方面虽然确实有将拆弹的高潮刺激发挥出来,但几个角色设计转折略嫌生硬,少了该有的效果,再加上最后结束有点突然,只简单用几句话带过后续令人有点错愕,看完后回想起来有点平淡,反倒辜负本片片名Shock wave(意为震波、余波)的意思。

(以下可能提到剧情,如果还没看过电影,请斟酌观看)

刘德华这次独挑大梁主演拆弹专家(饰演章在山警司),虽然电影中不乏知名影星,但相形之下都是配角存在。以卧底于犯罪集团开场带出后续可能的复仇情节,歹徒擅长爆破犯罪也在预期范围中,片头的犯案过程就显出歹徒的强大,在观众胃口被养大的现在,这种情节还可以稍稍挑起观众兴趣,精采的飞车追逐将警方玩弄于股掌间,精心策划的逃亡路线,以三辆计程车伪装的炸弹设下伏笔,确实也不是现场必须即时下命令的指挥官所能预料,也表现出歹徒头子的阴狠冷戾,若不是卧底探员在车内发难,警方应该难逃一败涂地的下场。

片名为《拆弹专家》,但是片中关于拆弹的背景、知识或任务描述说明的并不算太多,几乎都是直接演给你看的方式,看完之后并没有对「拆弹」有另类感想,最后还是落于二选一剪哪条线的套路,虽然有点俗套,对观众来说其实是最轻易能接受的方式,唯一有创意的是两个同样炸弹的设计,如果只爆一个或许可以避免毁灭性损害,也刚好呼应了「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意义,可能牺牲一人。其中一人先选,不论对错,另一人总能知道正确的线,算是百分之百避免了两个炸弹都爆的危机。

看完后产生了一个腹黑的想法,那就是把两个炸弹的爆炸引线设定成不一样,爆炸机率直接上升50%,这样就变成100%的机率一定会炸一个,而且有50%的机率两个炸弹都会爆炸,这种设计搞不好比「医生」设计细的跟头发一样的引线还高明。

简单来说,如果用章警司的方法来拆最后的两个货车炸弹:

引线设定一样:0%爆两个、50%爆一个。

引线设定成不一样:50%爆两个、100%爆一个。

其实很久没有看到刘德华演出比较好看的电影,也感受到华神真的年纪大了,这部电影比预期中好很多(想到上次的《风暴》,真让人印象薄弱,《长城》更是龙套存在),与极力奔走为了营救人质,和拆弹的时间压力赛跑,让本片几乎没有冷场,只是对于结局留下些许遗憾。因为本片并非以往警匪电影最终总会有个好结局,歹徒大动作的胁持人质、占领红隧,话题性十足,最后警察进攻隧道实在大快人心,也没有辜负以往电影中香港警队建立出来战力雄厚的形象,最后隧道攻坚时,飞虎队终于出现了。最后,整个事件拯救出400多名人质,但也有30多名人质丧生,18名警察殉职,其实伤亡惨重,但已算是成功的行动了,最后一幕停留在殉职警察统一举行葬礼的那一幕,也象征着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的证据,也是本片最大的宗旨。

10


影片开头,刘德华是一个卧底警察章在山,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他演的《无间道》而姜武演的大反派一出场,我楞是没认出来,都怪他那头放飞自我的发型,哈哈。

这部电影中,尤其刻画的最出色的大概是那一对父子,父慈子孝。当反派释放一部分人质的时候发现儿子是名警察的时候,我猜,他可能走不了,没想到他是走出来了,但身上居然绑着炸弹。


在这里不得不不给这个小帅哥的演技点个赞!从一开始有些害怕,到章在山给他剪线时,他说他现在很镇定,但仍然能从他不断在说话,以及他的动作看出来,他很紧张,但过程中任然坚守着一名警察应有的气节。



到后面定时器开启还剩1分钟左右的时候,线还是没剪完,他着急的说救救他,再到章在山告诉他,他是个警察,现在最主要任务就是远离人群的时候,我能从他含着眼泪的眼睛里看到绝望,但是他还是很坚定的是完成了任务,最后爆炸的时候,我真的是感到太惋惜了,为他,也为他父亲。



他父亲听到爆炸声的时候,大约也意识到了什么,摸了摸儿子刚送的手表,细节刻画得真的不错。哪怕为了这小帅哥5分钟的出场,这电影都是可以一看的。


影片中还有一个稍稍讽刺又好笑的地方,就是反派的弟弟,被章在山送进牢里后竟然变好了,反派见到出了车祸在担架上弟弟时,我觉得反派还是很爱这个弟弟的,但是后来反派的弟弟最后却在乱枪中漂移无人理会,看着莫名的讽刺又搞笑

而片中还有刘德华和宋佳的感情戏,可能作用是为了烘托气氛,升华主题吧。而且能丰富主角的形象,最后男主牺牲的时候,女生在读他发的信息,才看到他做到了他答应的事情,短短几句话,在这个时候却显得如此伤感。


其实女主在男主出发前印了一个印章在男主手上,我以为男主最后剪线的时候这个印章会带来什么灵感然后剪对线,来一个happy ending 。没想到最后还是牺牲了,换来了另外一名警察的剪对线。虽然没有最后一秒的幸运,没有完美结局的英雄,但是带给我的冲击力远远比happy ending 的要大得多。

电影里无论是场景,人物的演技都是非常不错,所表达出来的意义也很好,不像很多电影,我看完了就忘了很多情节,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记忆。很值得一看。 ——华仔从来都不是什么烂片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