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丕的优势完全碾压其他人。



曹操虽然子嗣众多,但真正有资格参与竞争的并不多。主要有以下几人。

一、曹昂:文武双全,可惜在宛城战死,过早退出竞争。(退出)

二、曹丕:坚韧沉稳,能力很强。

三、曹彰:冲锋陷阵的勇将。

四、曹植:才华最高,享誉四海,竞争力很强。

五、曹冲:天资聪颖,最受宠爱,可惜夭亡。(退出)

六、曹熊:身体太差,过世很早。(退出)

七、曹据:资质太过平凡,不受宠爱。(退出)

八、其余曹茂,曹茂等人皆不受曹操信任和重用,或者年幼,不足以任事。不在选择之列。

真正的竞争者只有曹丕、曹彰和曹植三人。



咱们先看看曹彰。

曹彰一直是被曹操当成是将才来使用的,曹操曾问他“为将奈何?”,曹彰回答:“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曹操大笑。

要注意,曹操的笑虽然是对曹彰勇武的肯定,但也是对他本人做了定位,“为将奈何”。他也在曹操内心中实际上退出了竞争人选。

平定乌桓后,受曹丕的指点,让功于诸将,得到曹操欢许,说明他政治头脑还需要别人的提点,他的加分实际上是曹丕的加分。

曹操去世后,他带兵回朝问玺授事,体现了莽撞与单纯,毫无城府,思维太不成熟。

所以,实际上真正的竞争者只有两个人:曹丕和曹植。



为什么曹操会把曹植列入竞选人之一呢?主要有以下几点(也是曹植的优势):

①思念与情怀

曹植性情倜傥有曹昂的影子,天资聪颖有曹冲的影子,文采豪情有曹操的影子,选择曹植,实际上是曹操寄托了自己的思念和情怀。

②骄傲与满足

曹植的才华是举世公认的,被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们广为崇敬和佩服,“天下才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才华上,曹植是曹操的心中的自豪,选他做继承人,似乎有众望所归的感觉,得到大家的拥护和赞佩。

③志向与期望

曹植从志向的表达上,与曹操很相似,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都有对百姓流离的哀悯,都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而曹植更有着曹操内心中潜藏的渴望――善意与率真。曹操并不乐意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样,终身以权术诈力而生存发展。



咱们再分析一下曹丕的优势:

①身份优势

由于上天的眷顾,曹丕的兄长死去,使他能顺理成章地排位居长,这个优势十分巨大,使他成为继承人具有理所当然的天然优势。

②资历优势

曹丕多次随曹操南征北战,经过充分的历练,而又多次留守都城,做为曹操最可倚重的后方定心丸。有他在,曹操就不必担心朝廷内部的反对势力的异动。而他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使曹操得以信任。



③团队优势

这个优势实在是太巨大了,与曹植相比,简直是压倒性的,曹植毫无竞争力。

曹丕的支持团队:

贾诩――三国第一谋士

荀攸――曹魏重要智囊

崔琰――他是曹植的老丈人,清河大族,也支持曹丕

陈群――实用型大才

司马家――这个很厉害噢

吴质――功利型鬼才,曹植的背叛者,知根知底

再来看曹植的团队:

杨修――恃才傲物

丁仪――小聪明

这种对比下,谁还认为曹植有赢的可能?

④性格优势

曹丕和曹植分别继承了曹操的性格的一面。

曹丕更隐忍,坚韧,城府更深。

曹植更豪放,潇洒,志意昂扬。



但在当时的国内外局势下,哪一种性情更能够使曹家的权势利益不受损害呢?

曹操的内心中其实早有定案:曹家要想保住权位,必须更进一步。他的任何一个儿子都没有能力仅仅靠辅臣的地位来维护住自己的家族。“吾为文王”,那“武王”让谁做呢?

很明显,曹植他不具备做“武王”的果决与狠辣。

再看看曹植犯下的错误:

①纵马御道,闯司马门。

留守邺城,本来是曹植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但他却因醉酒,驾车在御道上驰骋。如果曹操还坚持自己汉臣的宗旨,就必须做出交待。虽然曹操处理了这件事,但曹植不堪重任的印象就此留下阴影。

这是文事不堪用。

②醉酒误军机

曹操派曹植去增援曹仁,本来是给他提高武绩的机会,他却禁不住欲望,饮酒误事,殆误了军机。

这是武事不堪用。

曹植就这样一次次毁败了曹操给他的各个机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定:曹操的继承人只能是曹丕。

最佳贡献者
2

曹植在《七步诗》里面道尽了兄弟相残的可悲,在他看来自己理所应当的就是受害者。恰恰相反的是,正是有了自己昔日的争宠夺嫡,才会有今日的结局。要知道当日在曹植的攻势之下,曹丕差一点就保不住自己的“太子”之位。

在长子曹昂跟天资聪慧的曹冲去世之后,卞夫人所生的曹丕、曹彰、曹植三人成为了曹操继承人的首选。曹彰因好武恶文,时常被曹操批评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所以最终的继承人只能在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当中挑选。

其实早在曹昂去世之后,曹丕就成为了曹操最年长的儿子。建安十六年,“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这是曹操其他儿子都没享受过的待遇。在这一时期里面,曹营上下屹然在内心当中,接受了曹丕这个“太子”。

但是在曹操心中却不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曹植才华出众,深得曹操的喜爱。据《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载:“‘言出为论,下笔成章’;‘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对于曹植的宠爱,一度让曹操发出了“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的感慨。正因如此曹操一度想要将这“太子”之位传给曹植,如果不是后面曹植自己作死,说不定这曹氏江山早就易主了。

面对着咄咄逼人的弟弟,曹丕要么选择抗争,要么选择放弃。天生好强的曹丕自然是不会放弃自己的“太子”之位。为此他积极的筹划着,对他而言最大的王牌就是自己长子的身份。所以当曹操决定要更换“太子”之位时,一大群老臣便主动出来劝谏了,当然这些老臣大部分都是曹丕授意的。

据《三国志·毛玠传》载:“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后群寮会,玠起更衣,太祖目指曰:‘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

除了毛玠之外,另一谋士崔琰也极力地拥护居长的曹丕,甚至声称愿意以死拥护。据《三国志·崔琰传》载:“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毛玠以袁绍废长立幼为戒,而崔琰则是以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反驳,这才暂时打消了曹操改立曹植之心。

拉拢人心,则是曹丕守护“太子”之位的第二步。在“太子”之位受到威胁后,曹丕便有意的拉拢曹操部下,对曹操看重之人皆以礼待之、虚心请教、极为恭敬,所以很快就得到了许多曹操部下的大力支持。

据《三国志·张范传》载:“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太祖谓文帝:‘举动必咨此二人。’世子执子孙礼。”张范、邴原二人为曹操所看重,让曹丕有事多向这二人请教,曹丕遵循父命,视二人为恩师,事无巨细皆以咨之。自此张范、邴原便为曹丕所用。

贾诩、荀攸、荀彧三人更是曹操身边的重要谋臣,为此曹丕努力亲近他们,或是请教,或是探望,或是礼遇之。贾诩本就是支持曹丕的,为此多次向曹丕提供了以崇德、尽职、孝顺来提升自己在曹操心中地位的意见。荀攸多次为曹操建言献策,常有奇计,深受器重。曹丕对荀攸极为尊崇,在荀攸病时亲自去床前探望,史载:“攸曾病,世子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

荀彧之子荀恽向来与曹植较好,曹丕担心荀彧支持曹植,为了争取荀彧的支持,“文帝曲礼事彧。”时人很重视“礼”,曹丕曲礼事荀彧,可见其礼贤下士之心。对于那些武将,特别是夏侯氏一家,曹丕也竭力相交。正是因为曹丕的礼贤下士之下,最终取得了一大批像荀攸、荀彧、张范、邴原等曹操极为看重和信任之人的支持。

塑造孝子的形象,是曹丕守护“太子”之位的第三步。古人讲求孝道,在贾诩等谋士的建议之下,曹丕对曹操极为恭敬孝顺,即使随曹操在外征战时也手不释卷,早晚向父亲问安,尽人子之道。史载曹丕“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

有一次曹操出征时,曹植为父亲作了一篇歌功颂德的赋,自知才学不及曹植的曹丕当即听从了吴质的建议。以“假哭”的方式掩盖了自己文采不如曹植的事实,并表现出了父子情深之状。在曹丕这般恭敬孝顺的“攻击”之下,曹操也慢慢的喜欢上了这个儿子,而曹丕的“太子”之位也得以保住了。

3

曹操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曹丕是曹操最不喜欢的一个儿子,但是最后曹操仍然将曹丕立为世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曹操为什么不喜欢曹丕呢?主要是因为曹丕这个人薄情寡义,没有什么人情味儿知子莫如父,这一点曹操看的很准。为什么说曹丕薄情寡义呢?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看曹丕对待自己的亲兄弟曹植和曹彰的态度(一奶同胞),曹丕称帝后,封曹彰为任城王,然后将曹彰赶出洛阳,回到自己的封地。后来曹彰来洛阳朝见曹丕,曹丕不见。曹彰多次请求,曹丕仍然不见,最后曹彰气的暴毙而亡。

曹丕为什么不见曹彰呢?因为曹丕从心里防备曹彰。当时曹操暴毙在洛阳,临死之前召曹彰火速赶回洛阳。至于什么原因,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曹彰曾经以父亲召见我赶回为由,认为曹操是想将王位传给自己,于是向贾逵索要曹操的玺绶,贾逵严词拒绝了他。

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曹丕知道后非常生气,比恨曹植还要恨曹彰,因为毕竟曹植是个文人,而曹彰是个勇武的大将。曹丕故意不见曹彰,就是让曹彰明白,洛阳不是他待的地方,赶紧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不要多哪怕一刻的停留,我跟你也没什么话好说的。

再看曹丕对曹植的态度,曹丕称帝后,为了防范曹植,十一年四次迁徙曹植的封地。可以说对曹植的防范做到了极致。而曹丕这种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坏

司马昭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司马炎,二儿子司马攸。因为司马昭觉得司马家的天下都是司马师拼出来的原因,再加上司马师无子,于是司马昭将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司马昭非常喜欢这个二儿子,总是想把自己的晋王之位传给司马攸。

后来因为大臣的劝谏,司马昭临死时将晋王之位传给了司马炎,他拉着司马炎的手说:你千万不要学当年的魏文帝曹丕对待陈思王曹植那样,一定要善待你的弟弟司马攸。由此可见,曹丕对曹植的薄情寡义在当时是被大家所不齿的,当成反面教材来使用。

司马炎实现了当初的诺言,即使自己曾经因为生病险些丧命,在这期间有人拥护司马攸,司马炎病好之后也没有追究司马攸的责任,还是像以前一样对待他。这一切都是吸取了曹丕对待曹植的教训,为了家族的兴盛,放弃个人恩怨

再看曹丕对待自己妻子甄宓的态度,曹丕娶了甄宓以后,又相继纳了山羊公的两个女儿为妃,还宠爱郭照。甄宓只是嫉妒,跟他吵了一架,然后曹丕就赐死了甄宓。甄宓下葬时以发覆面,口塞米糠。真就是曹丕对待自己结发妻子的态度,残忍无情至极

再看曹丕对待自己母亲的态度,曹丕称帝后只要执政上有错误,就有大臣向卞太后禀报。时间长了,曹丕厌烦,于是下令后宫不得干政,后宫的家属也不得在朝中任职:

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曹操在世期间尚且与卞夫人经常谈论政事,曹丕嫌弃自己母亲管的太宽,于是就下了如此一道诏令,估计卞夫人知道后能气晕。这就是曹丕对待母亲的态度。

再说曹丕对待曹氏家族人员的态度,曹洪曾经拒绝借给曹丕二百匹卷,当时曹丕还是世子,没有称帝。等到曹丕称帝后开始报复。曹洪的门客犯法,曹丕以此为由将曹洪打入大牢,治了死罪,还顺便没收了曹洪的全部财产。后来卞夫人出面,对曹丕说:你要是今天处死曹洪,我明天就废了郭照的皇后。这才保住了曹洪的性命。

因此,曹丕对待自己的母亲、亲兄弟、妻子、家族成员都很绝情,凡是不顺自己意思的无论是谁都下手很黑。这一点曹操看的很透,所以直到曹丕30岁,曹操都没有考虑过让他当世子。那么曹操想让谁当世子呢?

最早有希望当世子的是大儿子曹昂,但是曹昂在宛城叛乱早死。怎么回事呢?这事怨曹操。曹操招降张绣之后本来无事,但是曹操却纳了张济之妻。而张绣是张济的侄子,所以张绣认为曹操侮辱了自己。于是在宛城以更换城防为由突然发动叛乱攻击曹操,曹昂把战马让给曹操,自己领军断后,结果被乱军砍死。

曹昂死后,曹操最喜欢曹冲。曹冲早慧,有仁心。曾经以秤象的事情震惊世人,也多次袒护下人的过错。因此曹操喜欢曹冲。曹冲聪明,又仁爱,最适合当接班人。可惜的是曹冲十三岁就夭折了,曹冲死后曹操说了一句话:

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这句话意思就明显了,曹冲死了是我的不幸,确实你的大幸。如果曹冲活着,世子之位根本轮不上曹丕。

曹冲死后,曹操最喜欢的儿子就是曹植了,曹植因为文采斐然而深受曹操的喜爱,曹植固然自己没有和曹丕争夺世子之位的迫切想法,但是曹植身边的人有这种想法。这个人就是杨修。杨修当时是曹操的主簿,而且是最年轻的主簿。曹操想什么?杨修基本都知道,再加上曹植的文思敏捷,才华横溢,曹操多次有立曹植为世子的打算。

始者谓子建(曹植),兒中最可定大事。

那么最后为什么曹操选择了曹丕呢?主要还是因为曹植不争气。曹植知道曹操要将世子之位传于自己,再加上杨修等人的辅佐,自己经常处于上风,于是便骄傲起来。曹植夜里喝酒过量,大醉之后令人弛车夜闯司马门,在禁道上奔驰。

曹操知道这件事情后大怒,认为曹植轻浮,太狂傲。从此开始冷落曹植。于是曹丕就被立为世子。而曹丕被立为世子时已经30岁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曹操在等一个机会,等一个曹丕和曹植谁先犯错的机会。因为两个儿子都有优点和缺点。曹丕文不如曹植,但是曹丕内敛,沉稳。缺点是猜忌心强,薄情寡义,上位后容易对自己的亲人下黑手。

曹植聪明,才华横溢,文思敏捷。缺点是轻浮,不擅长政事。因此曹操只有等,看他们两个谁先犯大错。

结果公元217年,曹植夜闯司马门,犯了大错。当年曹丕就被立为世子。曹操等得就是这一刻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操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曹丕是曹操最不喜欢的一个儿子。但是最后曹操仍然传位给了曹丕。就是因为曹丕耐得住寂寞,熬死了曹昂,曹冲,熬到了曹植犯错。而自己一直按兵不动,等待曹操最后的抉择。这一切很像另外一个人的性格,谁呢?司马懿。成也司马,败也司马,不知道曹丕泉下有知高平陵之变和后来的西晋代魏,他会有何感想!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4

曹丕之所以能继曹操之位,是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


首先,来看客观原因。风流的曹操不但后宫宫女多,而且子嗣也多,一生共有二十多个儿子。而曹丕生的逢时,是曹操的长子,也正是因为这个得天独厚的原因,他一生下来便拥有"合法"继续的权力。而这个也是才华横溢如曹植等曹丕其他儿子无法相比的。


其次,来看主观原因。曹丕除了长子这个先天优势,同时,他还有智慧有计谋懂政治懂作秀。他能迎合曹操的口味,做一些"实事",赢得曹操欢心。他善于利用自己长子的身份,拉笼朝中重臣为己用。并且,他虚请教和接受身边心腹之人的计谋和建议。这一点在曹丕和最大竞争对手曹植的Pk中便展露无疑。论才气,曹植远胜曹丕,但曹植不懂政治,又不虚心请教和接受追随他之人的"金玉良言",结果几次和曹丕正面较练中都败下阵来,使得曹操彻底改变了对两人的态度。


另外,曹丕的作秀能力也比别人强,一些事经过他的"处理"后,效果往往出人意料,让曹操认为他很"内己"。而曹植却过于耿直和任性,不懂得装拙,不懂得藏锋,不懂得作秀,结果在很多小事和细节上触碰到了曹操的底线。

曹操综合考虑后,最终立曹丕为自己的接班人。

5

曹丕继曹操之位之前的确没曹植出名。

曹丕字子恒,据说他文武双全,通晓诸子百家。

据传闻,曹丕

出生时天生异象,天上出现如车盖形青云,自幼就聪明,曹操一直就把曹冲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就是称象的那个,没想到曹冲十三岁就死了,就剩下曹丕和曹植两人有资格了。

曹植为人行为任性,平时不注重节制自己,终被曹操所不喜。

后来曹丕在和曹植夺
嫡中胜出继位。

6

曹操培养儿子是真的有一套,曹丕有帝王之才,曹植才高八斗,可以七步成诗,曹冲年少称象,这智慧堪称无敌。曹彰擅长带兵,所向披靡。这些都是比较出名的儿子,剩下的其余还有二十二个就不一一介绍了。我们来分析曹丕能即位的原因。

首先看曹操喜欢哪个儿子了。如果曹操不喜欢,那么基本上和世子之位无缘。曹操最喜欢曹冲和曹植,尤其是曹冲,这个小孩子是三国时期的神童,也是曹操的开心果。曹操曾曾经多次展现出将来要传位给曹冲的意向,还把司马懿作为曹冲的老师。这或多或少引来了曹丕的嫉妒。再后来,这孩子英年早逝了,至于是生病还是被人害死的,这个始终是一个谜团。曹操也有很多儿子早早就死了,至于怎么死的,谁知道呢?

接着是曹植,曹操自己就是一个雄才霸气的诗人,这一点上,曹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让曹操极为高兴。我相信曹冲死后他心里不止一次的想要传位给曹植。但是曹操曾经试探过曹植和曹丕,他发现曹植的才华只在于写诗,对政治一窍不通,再加上曹植喜欢喝酒之后做错事,比如夜闯白马门,所以最后就没有传位给他。

至于曹彰,佣兵一方,勇武无比。但是这不符合曹操心目中的人选。因为这个人心机城府太浅,迟早被人算计,所以曹操没有考虑过他。

活下来的儿子中,长子就是曹丕了。身为长子,本就受到众大臣的拥戴,随后又有着司马懿的辅助。在面对曹操多次的考验中变现的很符合曹操的心意。曹操心里知道,这才是最像他的儿子,他需要这样又帝王之才的人来领导自己的国家。他也是一直按照培养帝王的方法来培养自己的儿子的。所以最后传位给曹丕是必然的。

7

此言差矣。曹丕还是很牛叉的,能文能武。论文,他著有《典论论文》,而他所做《燕歌行》算是七言诗之祖了。论武,他自幼便娴于骑射,长大更精剑术,又善使戟。大家对曹丕的印象不好,应该是来自于《三国演义》,对于曹丕的这些优点,罗贯中似乎是一字不提。

曹丕似乎还是挺爱显摆自己的武力值的。他在《典论自序》就曾回忆:“余年五岁,上(指曹操)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故,每征,余常从。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即曹昂)、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熟悉《三国演义》宛城之战的读者估计印象中没有曹丕的出场,只有死了的曹昂和典韦,殊不知,当时年仅10岁的曹丕也是在那场战斗中,九死一生啊。他能从千军万马中乘隙突围逃出,足见马术不错。罗贯中带着有色眼镜把这位英雄少年给彻底删除了,好遗憾。

《典论自序》还提到了一位将军,名叫邓展,曾与曹丕论剑,谈了许久,曹丕说:您的剑法不对啊。邓展不服气,便要求比试一下,结果是“时酒酣耳热,方食芉(甘)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

邓展不服气,要求battle again,结果还是被爆了头。如此看来,曹丕的剑术,十分了得。不仅如此,他还擅用双戟。难怪陈寿评他“才艺兼该”,肯定不是光赞赏他的文事。

所以说,曹丕能够当上皇帝,有运气,有时机,更是靠实力。

8

如果你把曹操的儿子们列个清单出来,比较一下,答案是很明显的:

曹昂:曹操长子,最有才干,可惜在张秀反叛中保护曹操而亡。

曹丕:深有城府。

曹彰:有勇无谋。

曹植:文学天才,放荡不羁。

曹熊:体弱多病,很早过世。

曹据:平庸无奇。

曹冲:天才少年,过早夭折。

曹宇:无能无德

曹茂:品性恶劣

其他年纪,不足以参与竞争。

虽然曹操一生有二十多个儿子,除了太年幼的和早死亡的,能够参与太子之争的其实只有曹植、曹彰和曹丕三人而已。

曹彰个性鲁莽,勇武过人,跟李元霸一样是个天生打仗的料,只适合当将军不适合当皇帝,所以曹操很早就排除了他。

曹操重点考虑的对象是曹植和曹丕,一开始也是对曹植厚爱有加的,因为曹植文才好、颜值好、个性好。但是后来做的几件事让曹操都不称心,觉得他政治才干不行,所以也排除了他。

曹丕是最有城府的一个家伙,说白了就是有心计,鬼主意多,曹操觉得这个儿子适合玩政治。

9

曹丕在三国中的形象可以说是举足轻重,他开辟了大魏,使得曹魏政权独立于三国之上,但是悲哀的是曹丕一辈子都在父亲的阴影下,从对国家的贡献来说他比不上他的父亲,从文学的造诣他又比不过他的弟弟曹植。


但是,一向受曹操所喜欢的曹植终究在世子大位上输了,曹丕成功的上位了,但是为什么曹丕能够上位呢?仅仅是因为他的身份吗?

1、曹丕的身份

曹丕乃是卞夫人所生,他的长兄在曹操和张绣交战中死亡,所以曹丕天然的嫡长子身份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个长子的身份让他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很多人的支持。

他们拥立曹丕仅仅是为了不推翻这种大汉王朝留下来的种种制度,也可能是不想背上不忠不孝的千古骂名。

2、汉室士族的支持

曹丕作为嫡长子,世子之位理应是他的。

这也是在朝堂中为什么很多人支持曹丕的真正原因,自古立长不立庶的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在封建社会里,自然深入人心,即使曹操有心立曹植,也是无可奈何,为什么?曹操的政权里面可都是上层社会的士族,以荀彧为代表的颍川士族自然不会答应,对于他们来说这是破坏刚理伦常的不忠不义之事,他们自然不会同意曹操这么做。

假如曹魏政权得不到士族阶级的支持,怎么求生存、图发展。毕竟三国时期乃至于后面的魏晋南北朝,士族阶级可谓是统治着半壁江山。

3、曹丕的个人能力

一个帝王,统领国家,对人民,对臣子负责,相应的个人能力自然不能太次。而曹丕自然不是朽木不可雕也的人物,他有能力,也有才干。

从小跟随在曹操的身边,基本的察言观色的能力,不可能没有,更何况曹丕七岁习武,战场杀敌的本事自然也是有的。

而最重要的曹丕文学方面的造诣也颇有成就,他也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对促进建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魏文帝曹丕,他热爱文学,他一生苦苦追求的小团体“建安七子”闻名于后世。

他也崇尚权力,他隐忍,终于幸得世子大魏,可惜了,他的一生是短暂的,寸功未建便早早离开了这个世界。

《三国志》中:“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这也许是嘲讽,也是是对他极大的称赞吧!

10

曹操儿子中,最受曹操喜欢的,就是曹冲,可惜曹冲早逝。剩下的,能排得上名的就曹丕、曹植、曹彰、曹昂,其他人都不具备继位的条件。这四人中,就单项来说,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曹昂。但综合来说,曹丕能文能武,不像曹植一样,只会文不懂武。也不像曹彰、曹昂一样,只是沙场猛将,不懂政治权术。而且,曹操儿子中,曹丕是最像曹操的,具备当皇帝的心机和手腕。所以,曹操选择曹丕继位。

有互粉需求的,请关注我留言或私信要求互粉,24小时内必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