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是个问题吗?当然是笑着活下去,哦不,是继续跑下去!

安顺场作为石达开折戟的地方,让后人十分惋惜,特别是对比72年后的红军飞渡,更是让人感叹天要亡石。

那么,渡过大渡河的石达开可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甚至东山再起吗?静夜史认为根本就办不到。因为石达开的失败是注定的,这一结果早在石达开离开天京时就注定了。

应该说,石达开的失败不仅仅是石达开个人的失败,也是太平天国的失败,更是我国农民起义整体模式的失败。石达开身上体现出的短视和缺陷,注定了即使石达开渡过大渡河,也会在下一个大河前被彻底消灭。

那么,石达开极其团队到底有什么缺陷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

1、领导者素质堪忧

这个领导者指的就是石达开。

应该说作为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在军事指挥水平上还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作为军事主官,石达开更是多次击败清军,逼得曾国藩差点跳河。

但是军事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抵消蹩脚的行政领导能力,特别是石达开率领数十万大军出走后,对于石达开的整体领导水平要求更高,而这时的石达开就充分暴露了自己的弱点。

一般而言,优柔寡断是领导者的大忌,而石达开在率领数十万大军出走后,一直处于非常纠结的状态。

按理说,率领军队出走,已然是对太平天国的背叛。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立门户应该是比较适宜的选择,而且一旦自立门户,身边的将领个个都成为开国元勋,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

但是石达开却选择了继续保留太平天国的旗号,这就非常尴尬了。

首先,石达开无法占据道德制高点。

作为太平天国的一支偏师,却不受洪秀全的领导,这在讲究伦理纲常的古代属于大逆不道的行为,特别是面临安庆被清军围困的情况,石达开的选择属于典型的叛逆。

其次,太平天国的旗号更招黑。

虽然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可以给清朝更多压力,但是太平天国作为和我国古代农民起义完全不同的另类暴乱,不可能团结地主士绅阶层,因此他们受到的是整个地主阶级和士绅阶级的拼死抵抗,这注定了石达开每一步都走得非常非常艰难。

而且,其他方面的问题更严重,比如:

石达开没有自己的根据地。

古往今来的农民起义之所以难以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是流动作战,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一旦遭遇了溃败,只能是作鸟兽散。这一点太平天国做的很好,以南京为都因此可以和清朝对峙14年,而石达开忽视了这一点,至死都在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这注定了他们只能是一直在路上。

石达开没有明确的目的地。

在路上其实问题还不是很严重,毕竟很多革命都是通过前期的东奔西跑最后才获得成功,但石达开从来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离开天京后,石达开没有选择北上和捻军会合,也没有选择南下回到广西老家,而是选择不断的摇摆。在湖南境内待一阵,在广西境内待一阵,最后在四川全军覆没。

没有目的地的同时也没有革命目标,自己都不知道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就是老天也给不了你想要的成绩。

2、革命队伍难有作为

从今天的角度上来看,石达开的这支军队之所以难成气候,除了石达开个人领导和决策有缺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支军队难成气候。

我们知道古往今来,但凡农民起义,一般都是风卷残云,星火燎原。不过虽然被冠以农民起义的称号,但是领导者却基本都不是农民。

因为农民阶级身处社会的最底层,缺乏接受外来信息的渠道,而且在思考问题上有巨大瓶颈,这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提出更高远的革命纲领,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绑架。

由于这样的先天性缺陷,使得他们只能是被利用的角色。太平天国起义时,以洪秀全为首的革命领袖裹挟广西大量的农民加入了太平天国,最后风卷残云拿下南京。

但是,很多农民确实是不自愿的,而且在攻占天京后,他们的生活也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这就使他们内心逐渐不满。

而我们知道,拜上帝教本来就是一个愚弄民众的宗教。这个宗教在广西时非常接地气,具有群众基础,迷信的民众也乐于相信。

但是等他们攻占了富庶的江南,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江南人相比于广西而言,经济更发达,民众更为开化,所以对于拜上帝教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这使得贪图享乐不加强理论完善的洪秀全,面临着信仰崩塌的危险。

不过面对这样的情况,洪秀全没有及时亡羊补牢。而是继续以自我为中心,一手策划了屠杀杨秀清集团的天京事变。天津事变意味着拜上帝教理论的彻底崩塌,民众开始逐渐认清了太平天国的本质。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石达开决意出走时,很多看不到希望的民众纷纷追随。

因为当初追随的出发点就是改善生活,因此当石达开无法带来明显的改变时,他们对于石达开集团的忠心也开始变得岌岌可危。

特别是因为石达开名声在外,所以清朝对石达开特别照顾,围剿石达开集团的都是些精兵强将,这使得石达开在离开天京后再也无法重现屡战屡胜的传奇。

而对于石达开集团而言,要维持集团的团结,就必须要保证军事的胜利。

石达开集团龙蛇混杂,追随石达开的目的又不一致,这使得他们很难一条心,再加上石达开为了补充兵员在沿途招募的乌合之众,让这支军队空有吓人的气势,没有硬碰硬的实力。

在无法取得军事胜利,同样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很多人选择返回天京,继续追随洪秀全。而面对这样的情况石达开并未做出有效的补救措施,这使得每当走到一个地方,石达开的军队就逃散一部分。

最后当石达开第四次进入四川时,势力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阶段。

这样的军队其实侥幸渡过了大渡河,那么等待他的也将是在下一个渡口的彻底失败。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首先我们看看,石达开为什么渡过不了大渡河。

主要是自然条件的问题。

人定胜天,其实人在很多时候是胜不了天的。

石达开大军赶到今天的安顺场渡口时,当晚大渡河和支流松林河突然水位暴涨,水流变得湍急。

大渡河宽47-200米,深为7-10米,流速每秒3-4米,河水在高山峡谷间穿行,落差大,流速快。

平时渡河已经非常困难,此时水流又湍急的多。

这种情况下,采用渡船大规模渡河基本没有可能。

石达开询问当地人,知道每年这里都有这种情况,一般是大渡河上流的山洪爆发导致,一般几天就会改变。

石达开派人试验了一下,发现真的无法渡河,也就只能按兵不动。

就这段时间,清军已经赶到。

雅州府(治今雅安)知府蔡步钟就近募勇,配合总兵唐友耕部扼守大渡河北岸。

石达开发现情况不了,等到大渡河水减缓以后开始迅速强渡。

但清军守军有一定战斗力,对强渡进行军士遏制。

更倒霉的是,强渡期间大渡河再次水位暴涨,时间很长。

此时石达开才知道战略出现巨大问题,改为去攻打侧翼的松林河,试图西进经过泸定桥突破大渡河。

此时已经迟了,松林河水位更高,而且满清以厚利发买土司,命松林地(今石棉西北)土司王应元率彝兵扼守松林河。

太平军久攻不克。

大渡河变汉人不多,主要是当地彝族、藏族等少数民族。

这里地广人稀,连粮食都很难搞到。

太平军在这里很快出现严重粮食问题:“粮尽食及草根,草尽食及战马,兼之疟疾流行,死亡枕籍”,甚至“饥甚,觅食无所得,有相杀噬人肉者,达开莫能禁”。

因为长期渡河失败,不断被打击,又严重缺乏粮食,太平军已经到了崩溃边缘。

石达开失去勇气,选择投降。

然而,如果石达开渡过大渡河,最低程度他能够继续支持一段时间。

当时四川的社会矛盾很激化,人口爆炸,土地不足,官民对立严重,匪盗横行。

如果石达开渡过大渡河,深入四川境内,就可能割据一方,成为地方草头军阀。

大家都知道,四川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官兵想要迅速剿灭石达开几乎不可能。

同时,当时捻军和西北回教叛军肆虐北方,比区区石达开更为严重,应该优先剿灭。

最低程度,石达开可以再坚持好几年。

然而,石达开当时已经逐步脱离太平天国的系统,甚至不打太平军的旗号。

一直没有理念的农民武装,怕是也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自我毁灭。

3

要说起外号“石敢当”的石达开,历史上对其评价也不可谓不高,毕竟他作为太平天国优秀将领,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既是一名军事奇才,也是一名政治能手,尽管短短的30年,但他在后世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足以让人艳羡。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难免少不了有人为其扼腕叹息。

古有皇帝9000岁,近看石达开5000岁,尽管其谦辞不受,但是他的历史功绩,也还是充满传奇色彩。

年仅16岁的他就已经被人赏识,请求出山,20还没而立就已经统率千军万马,而立之年成功被冠以翼王称号,农民起义历史少有之,但如此完美英明形象属实不多。

要说石达开的成功,不仅与其统帅作战能力有关,言语当时剽悍的广西人密不可分,广西狼兵自然也给石达开创造了不少的先天优势。

关于石达开的故事,只要了解他的人,就知道他自幼习武,达到酷爱的程度,称其为武痴也毫不为过,青少年时期就在当地积累了不俗的名气,三拳击碎石碑的故事,也在坊间广为流传。

关于石达开,曾国藩这样评价:立功、立德、立言!

曾国藩当时负责剿灭太平军,遇上当时的石达开也属实不幸,曾国藩带领的是湘军,而石达开带领的则是有狼军美称的桂军。

双方交战,实力差距立见高下,在石达开的带领下,桂军把湘军按在地上反复蹂躏,如此屈辱,甚至让曾国藩有了投湖自尽的想法。

要说石达开的丰功伟绩,从当时大清朝中重臣的说辞,就可见一斑,石达开除了打败曾国藩,在4个月之内,就攻克大清7府,与此同时还有47县。

这样的强悍实力,着实把当时大清的统治者以及管理层,都吓了一跳,大清名臣曾国藩和左宗棠,不得不感到后背发凉,发出清王朝大势已去的感叹。

但是万事万物总要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盛极必衰,来的凶猛,去的也迅速。

或许是由于清政府的过分无能,也让当时的太平起义军盲目自信,再加上当时作为领袖的洪秀全,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格局浅陋,导致领导阶层日益腐败。而他们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摆脱不了骨子里的穷酸之气,稍微有点胜利就麻木不仁,贪图享乐。

本来代表光辉与正义的太平天国运动,也因为洪秀全对自己没有明确清晰的认知,对未来更缺乏理智思考,最终1856年的天京事变,不仅让太平天国政权土崩瓦解,当时著名将领石达开也受到波及,领导阶层的战火,最终蔓延到了底层。

石达开终究有一颗自己单干的心,不甘心屈服于洪秀全的他,带领自己的亲信部队,亲手炒了老板鱿鱼。

但其实后来的作战过程当中,石达开也犯了战略失误,没有了团队的扶持,所有事情都必须他亲力亲为,节节败退,最终到了大渡河那个紧要关口。

在这紧要的生死存亡关头,石达开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兄弟悉数殆尽,不得已散去4000余人,剩下2000多人。

本想火拼到底的石达开,但他终究不愿意拿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的生命开玩笑,被逼无奈选择投降,但却没有想到清政府当时的态度,太过于残忍,除了石达开其他人皆死于非命。

关于石达开之死相当悲壮,临死前,面对主审官的咄咄逼人之气,他反而慷慨成词,最终让主审官气急败坏,最终凌迟处死的刑罚,也让他的忠肝义胆发挥到了极致,或许是对那2000多名兄弟的缅怀,1000多刀,他硬生生扛了下来。

我觉得我们感叹命运是不公的,要是没有天降大雨,石达开他们成功渡河,或许又是另一番的光景,最起码比起洪秀全,他有着太多太多的光芒与优势,完全开辟一个新的时代也绝非不可能!

4

石达开强渡大渡河的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了。1857年,石达开率10万大军出走。石达开脱离天京以后,进展并不顺利,大军先后辗转于安徽、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但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反而损失惨重。

两年以后,1859年,石达开由江西攻入湖南,企图在湖南立足,但是却被湘军大败,被迫退往广西。此时,石达开10万大军仅剩一万有余,而广西凋敝,无法供养石达开的将士,且石达开军处于清军的围攻之中。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石达开曾想弃军而走,找一个地方隐退。可惜,并没有石达开的理想之地。

公元1861年,就在石达开即将覆亡的时候,天地会义军陈开等人率四万人投奔石达开。石达开势力得到一定恢复,于是企图由湘黔边界进入湖北,由湖北入川,再图大业。

但是天不遂人愿,石达开入川以后,依然被各路清军围堵,不得已在川、滇、黔三省交界处巡回逃遁。1863年,石达开占领昭通,由昭通强渡金沙江进入四川西昌,并伺机北上。

强渡大渡河,就是在石达开北上途中展开的。石达开渡河的位置在现在雅安石棉县的安顺场。石达开如果北上,必须由大渡河南岸进入北岸。

但是,在清军的围剿中,当石达开的部队到达大渡河南岸的时候,所剩只有7000余人了。石达开派出了4000人抢夺大渡河的控制权,但是没有成功。最后,清军援军到达,石达开和7000名将士全部成为了清军的俘虏。

如果石达开渡过了大渡河会怎么样呢?其实不会怎么样,最终也难逃一败。因为石达开就算渡过大渡河,手上的兵力也只有数千人,不可能再兴起什么风浪。更何况,石达开渡河以后,不可能进入重兵云集的成都,那样意味着自寻死路。而只能沿着高原东端往北进军,然而这一带环境恶劣,人烟稀少,难以有石达开的立足之地。如果石达开北上,以沿途的艰难,就算清军不再追赶,恐怕石达开的军队也会彻底垮掉。

总之,石达开以及太平天国,从天京事变开始,就已经不可挽回地走向了覆灭之路。石达开到达大渡河,不管过不过河,终究还是难以逃脱败亡的结局。

5

要想了解石达开一旦成功渡过大渡河会怎么样,就得先了解石达开为什么渡过大渡河时候失败了。

我们先看看事情发生的大背景——众所周知,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关键点就是天京事变,这场内乱让许多太平天国的元老感到无比寒心,石达开也不例外,他在受到洪秀全怀疑后,带着精兵强将负气出走,清军则对他进行围追堵截。

石达开在负气出走过程中面对数倍清军的围追堵截,多次交战,虽然依旧可以保持胜多败少的局面,但是自身的损失也是非常大的,而且石达开所部由于流动作战,缺乏必要的补给和补充,很快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连吃了好几个败仗。

石达开痛定思痛后,打定主意要改变这种孤军作战的必死不利局面,而打破这种局面的最好办法无疑就是建立一个稳定的根据地了。石达开最后决定在四川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因为四川省当时是清政府重要的一处财政和人口重地,石达开认为只要拿下四川成都,那么必然可以东山再起,说一千道一万,成都必须要拿下。

追兵在后的情况石达开并不在意,他只是略施小计,一招声东击西的疑兵之计就成功把追击的清军主力给缠住了,从而顺利提前抵达大渡河,当时大渡河比较近的清军机动部队只有唐友耕一军,即使是这支军队赶到大渡河畔也比太平军晚了三天,但是很遗憾,等到太平军把船筏做好,当晚就是一场暴雨,而大渡河就因为暴雨引发涨水,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人敢过河,可是等到雨停水退,清军已经完成了对岸布防了。

石达开不愧是名将,这种情况下进行评估,认为对岸清军战斗力低下,于是下令强渡,但很不幸,在强渡过程中再次天降暴雨,对岸清军肆无忌惮的倾泻火力,太平军主力精锐尽丧,且大渡河从此进入涨水期,水位持续不退,太平军被阻拦三日之久,且粮草用尽,直接陷入绝境。

被耍了的追兵利用这三天日夜兼程终于赶上,在绝对劣势之下,石达开所部在被围困数月后,石达开要求清军放过其他太平军,自己才愿意投降,清军假装答应,在解除太平军武装后立刻背信弃义将他们尽数处决。

那么如果没有暴雨的事情,换句话来说,石达开只需要提前一天到达大渡河,那么石达开必然可以渡河成功,渡河成功就可以杀进四川,乃至攻击成都,追兵反而因为之后的大暴雨而无法进行快速追击,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这种情况下的石达开,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呢?

答案可能要让人非常失望了,由于当时的石达开早已经心灰意冷,从他出走天京之后,就丧失继续前进的目标和动力。再加上石达开自己一直没有明确新的政治纲领,这就导致内部非常不稳定,所以他的军队一直处于不断崩溃的过程中,就算成功杀进四川,攻击成都之前,他还要应对四川本地的那些土司军队和清朝军队,而这些军队只需要拖住他,等到追兵赶来,依旧是重复之前历史上的事情,除了被歼灭别无他选。

所以,如果石达开渡过大渡河成功,那也只不过是为所部的彻底灭亡推迟了一点时间而已。

6

历史没有如果,偶然的侥幸代替不了必然的败亡,渡亦败、不渡亦败,石将军命运早定,后人空扼腕叹息罢了。一则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披着似是而非宗教外衣的旧式农民运动,既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又不代表先进文化,更是对传统文化、人民生命、尊严以毁灭性的摧残,严格意义上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灾难。二则石达开七年转战,从没逃脱天王的制约与杨秀清的制肘,将叛兵离时有发生,数目强大的军队多是乌合之众,风吹草动哗变而去已成定局。三则石达开作战勇猛自是了得,满有割据四川之雄心,实无割据之明确的思想指导,仍以天王的伪基督教做思想指导又非伪教之神职,“上不通神、下不通人”,军心自乱,而此时天府已治百载,孔孟之道入人心,朱王理学治天下,对天国外来神的抵制是官民一致的,石达开入蜀自是泥牛入海。四则天王大厦将倾,石将军孤木难支,内又落叛逃之名,不败才怪。五则随众人论言其未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大后方,或许是,但实际情况是――他建得成吗?

7

以石达开的水平,渡过大渡河又怎样? 老天给过他机会

1863年5月14日,石达开率军来到大渡河边的安顺场。

如果当天渡河,太平军会迎来一片新的天地。结果,石达开的小妾当天为他生下一个儿子,石达开特别高兴,下令部队在河边休整三天,每日设宴庆祝。

(查看大渡河的石达开)

上帝的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第二天大渡河水暴涨,再也无法安然渡河。

当地土司王应元沿河边摆放数百个真假大炮,虽然只有几个是真炮,当着太平军的面,这几个真炮放了几下,把石达开的胆子吓破了,不敢冒险抢渡。

石达开的后路也被另一位土司用巨石堵住,使得太平军进退不得。

石达开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检讨自己的错误,而是迁怒于为大军带路的彝族人,将他们全部斩杀,而后只会对天长叹,束手无策。

(挣扎的太平军)

时间和机会就这样流逝了,等到四川总督骆秉章率军把石达开团团围住之后,石达开这才孤注一掷,下令突围。

石达开此时已陷入兵家所说的绝地,敌人人数众多且又居高临下,且得天时地利人和。

由于石达开斩杀当地彝人,民众对太平军恨之入骨,纷纷帮助清军冲杀,石达开只得杀妻斩妾,带着曾仕和等人和幼子石定忠投降清军,最后落得个凌迟的下场。

(投降清军)

72年之后,大渡河边发生了类似的情况。且看咱们的红军是如何摆脱困难的。

转移到大渡河边的红军,在蒋公眼里,已是“石达开第二”,断无逃脱的可能。

可是中央红军吸取了石达开的教训,灵活机动而又快速高效地应对敌情。

红军官兵英勇顽强,在距离泸定桥160公里的安顺场,从崎岖的山路和悬崖峭壁之中,红4团先头部队一昼夜疾行240里,到达泸定桥边,马上组织22位勇士手攀桥栏、脚踩铁索,向对岸猛冲猛打,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

红军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意志力、战斗力,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红军不但能战,还得民心。红军很好的执行了民族政策,得到了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同胞的帮助,红军穿过彝民区比当年石达开的部队快了8天。

正是这宝贵的8天,红军得以摆脱追兵,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红军不是盲目流窜的太平军,红军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方针。

(大渡河)

红军的“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符合民心,所谓得道多助,这一点是石达开比不了的。

太平军的“拜上帝会”那些纲领,很多都是反人类的。 红军善于利用国民党军内部的派系矛盾,且红军内部是坚强团结的,这些因素也是促成红军顺利渡河的关键,而这些都是石达开所不具备的。因此,大渡河是石达开的坟墓,却是红军的胜利场。

就算石达开侥幸渡过大渡河,在没有明确政治目标,没有根据地,没有人民群众支持,没有后勤补给和兵员补充的绝境,也许下一个峡谷,下一条河流,下一座山脚,就是石达开的死地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喜欢的请关注,谢谢!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 冯生

8

石达开离开天京以后,一路上都是流动作战方式,没有根据地,没有后援,也没有战略目标。就是在广西,湖南,贵州和四川等省不断流动。

这种在敌占区进行孤军冒进式的盲目流动作战,长期没有根据地的作战方式,全军覆没是早晚的事情。在石达开接近大渡河之前,接连遭到清军重创,已经是士气低落,处于崩溃的边缘。

在1862年12月,清军首先在场口击败石达开的3万主力,随后,在1863年1月,清军一举攻破石达开在横江和双龙场的20多座营垒,一举杀死太平军近万人,取得大捷。随后在3月,清军在宁远,再次击败太平军。

石达开还是在3月,第4次冲进四川,但是,四川地形异常复杂,清军早就在所有关键位置布防。太平军没有任何施展空间,很快就在高家场,遭到清军打击,太平军损失3000多人。

在中所坝,清军更是歼灭性打击了赖裕新所部太平军,导致大部分高级军官,包括赖裕新本人阵亡。并且与后来红军时代不同的是,清军已经提前在大渡河上所有13个渡口,部署了重兵,建立起完善的工事。

同时,所有居民都已经被清朝提前搬走,实行坚壁清野政策。5月,石达开到达大渡河以后,一没有粮食,二没有居民向导,三没有船只。石达开想尽办法抓住200多当地人,想要他担任向导,但是当地人 宁死不从,石达开最后只能将这200人杀死。石达开在当地,根本是天时,地利,人和全都没有。

事情到了这个时候,石达开最后败亡已经无法挽回了。6月,石达开向松林小河突进,结果一战损失超过15000人,精锐丧尽。绝望之下,石达开的妻妾5人抱着2个幼子投河自尽。最后在18日,石达开等2000多人被清军斩杀于大树堡。石达开就是侥幸带着这2000人渡河,也不过是进入到一个新的包围圈,没有区别。

9

石达开渡过大渡河,计划在蜀中自立门户,成为“诸葛亮”,其实这不过是他的一个美丽的梦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年的益州(四川)是刘备打下的根据地,诸葛亮不过是接手了一个现成的地盘。而石达开面前的四川是清军布下的天罗地网,此次第四次入川正好被清军请君入瓮。所以,石达开渡不过河都是死路一条,此时决定他的命运的是天下大势,而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识。

1857年6月2日,石达开离开天京,前往安庆,一路张帖布告,表明“吾当远征报国,待异日功成归林,以表愚忠耳”的原因,从此离京远征。看似一副浩然正气的壮举,其实把自己送上了一条不归路。

此时,石达开颇有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悲壮,也标志着与洪秀全分道扬镳。值得庆幸的是在他出走后的短短时期,广大太平军将士纷纷离开洪秀全,投奔到他的麾下,于是石达开很快集结了几十万的虎狼之师。

随后的6年中,石达开转战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11个省,除了宝庆、桂林两府外,一路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尽管石达开给予清军重创,又像耍猴一样牵着清军的鼻子走,但是他自己何尝不是一只捡起芝麻丢了西瓜的猴子。因为,虽然六年来所向披靡,却没有打下一块完全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与其说他所率领的太平如同一把利剑,倒不如说是一群漫无目的散兵游勇。

1860年,石达开攻下南宁后,走了一步更臭的棋,他计划分兵三路,北上四川,效仿三国时的诸葛亮,占天险之利,退可以守,进可以攻,北与当时纵横中原的捻军紧密配合,东与天京遥相呼应,横扫千军,一统天下。其实,此时的天京早就被清军围困,洪秀全已经成了的瓮中之鳖,而四川也被骆秉章抢先入驻。所以石达开的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构想,沦为了进退两难、举步维艰的恶梦。

特别是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形式急转直下,石达开西征失利,四处碰壁,更为不明智的是,他还分出一大部分人马去解天京之围。此时,石达开之所以陷入被动之地,原因是清军已经由当年的手忙脚乱,转变为从容应对。并且一张剿灭太平军的大网已经张开,首先被寄于厚望的新生力量捻军被曾国藩围追堵截,消灭殆尽;其次洪秀全已经被围天京,插翅难逃;而清军对石达开部署也处于紧罗密鼓的收网阶段。




所以,石达开在战略上已经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也正是由于看到了自己的穷途末路,因此石达开上表乞降,不再做无谓的挣扎,用自己的一命换残部的性命。

当然,骆秉章最终背信弃义,但将石达开凌迟处死,还将他的部下屠戮殆尽。大渡河就是石达开的宿命,过与不过没什么两样。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10

试回答:

石部渡过大渡河,川淸军将蜂涌而至在石棉合围歼之。但是,石部将进入阿坝,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后北上,突然渡过嘉陵江进入川东北之通南巴,与当年白莲教残部会合,在深山老林建立营盘,巩固后方,进行政治主张的修改。

坚持几年中,派人进入川中,发展袍哥组织,把政局搅混,清未变动激烈,一切皆有可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