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抬枪其实最好的证明了满清军队的落后。
抬枪其实不是满清发明的,源自于大明军队的一种火铳,叫做超大火铳。
超大火铳重达20余斤的,可用1枚大子弹或者9枚小子弹。
它的特点是子弹射程较远,威力较大。
当时大明的军队处于冷热兵器的更替时代,特点是火枪的性能较差,还不如弓箭。
而火炮则都非常笨重且稀少。即便是最轻型的佛郎机炮,也要至少五六十斤以上。靠人是无法有效使用的,必须车载。
那么,实战就出现这样的问题。
第一,火炮威力大射程远,但跟不上步兵的前进速度。
最终变为了,火炮只能用于守城或者防御性野战。一旦到了进攻作战,火炮不能快速移动,步兵等于没有火炮了。
第二,传统轻型火铳和鸟铳,威逼能够对抗弓箭。
明代萨尔浒战役就是好例子,满清的弓箭是可以压倒大明的火铳、鸟铳的。
弓箭虽然难以训练、射程较近,但在那个时代无论射速、威力、可靠性、实用性都是强于火枪的。
尤其是射速方面,优秀的火枪手使用火绳枪,2分钟1发就很了不起了。而弓箭手一分钟射出七八支箭是小意思。
这种情况下,抬枪就有一定的意义。
抬枪说白了就是一种大号火枪,类似于今天的反器材枪。
它的特点是射程较远,威力较大。
当年火枪一般射程是一二百米,满清时期的抬枪有效射程可以达到300米,最大射程甚至有1000米。
而无论明代还是清代初期和中期,作战仍然是冷热兵器混杂,采用灵活机动的阵型。
这种情况下,抬枪只需要2个人扛着走,就跟得上步兵作战,可进可退,可攻可守。
同时,抬枪的出现,就让装备抬枪一方出现了一种撒手锏。
因为弓箭和火枪射程远不如抬枪,火炮又无法和抬枪一样机动。那么,实战期间,拥有抬枪的一方,就会在弓箭和火枪射程之外受伤敌人,自己则毫发无伤。
这就类似于中越战争期间,越南人用大口径高射机枪平射,压制我军普通机枪一样。
因为对方有射程的优势,我军往往被动挨打,吃了大亏。
抬枪说白了,也就是这点作用。
满清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西北回孽、新疆阿古伯的战役中,都大量使用抬枪。
因为对手包括太平军在内,仍然以冷兵器和土造火枪为主,所以抬枪还是能够发挥一些作用的。
然而,至少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抬枪就毫无作用。
抬枪有很多缺点。
一则是精度差。它并不是今天狙击枪的射击,只是放大的步枪,所以精度很差。
子弹出膛以后经常乱飞,不走直线。
英军在1860年的报告中说,抬枪的子弹四处乱掉,除非运气极差撞上,没有步枪延伸的弹道来得有用。
二则是使用操作困难,重量太大。
抬枪长度从1.8米到5米(!),重量从30斤到80斤不等。
抬枪至少需要2个人操作,多则5个人,实则等于今天的班用机枪。
三则抬枪的有效射程有限。
虽然最大射程可能超过1000米,但抬枪的精度还是有限,有效射程一般控制在300米。
再远,子弹就很难打中。
在对付太平军、捻军的射程100多米的弓箭、火铳时,抬枪还是颇有威力的。抬枪的射程远,可以你打不着我,我能打你。
甚至,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的伯克式(Bakrer)燧发枪,射程也不过200米,不如抬枪。
对付先进西洋武器的军队,抬枪就毫无作用。
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比较先进的布伦威克式(Brunswick)击发枪已经有300米的有效射程,不亚于抬枪。
双方精度差不多,射速差不多,但射速差别很大(抬枪一分钟只能一发,击发枪射速每分钟3~4发)。如果双方对射,2到5个人抬着的抬枪,很容易被单兵一杆火枪压制,那还有个屁用。
而且,抬枪的后坐力过大,使用和训练都非常困难。据说射击者常常为被后座力打翻在地上,因此装药时常常偷工减料,以减轻痛苦,当然射程和威力也会大受影响。
说白了,早在1840年,抬枪就过时了。
然而,清军竟然还用到1900年的庚子事变。
对于抬枪,洋鬼子看得很准:1898年英人贝斯福(Admiral Charles Beresford)说得较中肯,在提及金陵制造局时他说: "机器多是现代的,头等的,但用来制造过时的无用的军需物品,他们….大部份的机器用来制(审核)造抬枪。
其实,抬枪真正很牛逼的是做霰弹枪用。
1858年时,在广州的街上,有人用抬枪对准了1队14人的英国巡逻兵发射抬枪。当场打死一个,打伤八个,其中两人须接受截肢手术。
萨沙记得以前农村有一种专门打鸭子打大雁的火铳,也是有2米多长,酷似抬枪。
这玩意一枪下去,霰弹有时候能打七八只野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