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儿子的擅自动用父亲的军队,其罪应受鞭笞。天子的儿子误杀了人,又有什么罪呢!我梦见一位白发老翁,教我上此奏章。”公元前90年,汉武帝刘彻看着给高祖守陵的小郎官田千秋送上来的奏折,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禁不住老泪纵横,想起被自己冤死的儿子刘据。两年前的七月,汉武帝听信江充、苏文等人的谗言,掀起了“蛊惑惨案”,太子刘据不幸牵扯其中,为求自保,刘据起兵自卫时因兵败逃走,先是隐藏在潼关一户农民家庭,后被当地一个富商朋友出卖,面对围捕他的士兵,刘据因不愿受辱而自杀,死时年仅37岁。

刘据是汉武帝刘彻的皇长子,母亲是卫子夫。刘彻登基成为汉武帝之后,一直没有自己的儿子,心里非常着急。皇帝子嗣关系国家社稷,就在刘彻及太皇太后为皇室没有龙子龙孙而万般着急时,已经生了三个女儿的卫子夫非常幸运的诞下一个男孩。刘彻而立之年喜得龙子,心情异常高兴,亲自取名为“据”,意思是让儿子永远成为有作为的人,成为大汉江山社稷的扛鼎之人。刘据七岁时便被汉武帝封为太子,并大赦天下,赏赠百官及全国老人,一时间整个大汉朝廷因为刘据成为皇太子而全国欢庆。母因子贵,卫子夫也因生了龙子被刘彻册封为皇后。

为了让儿子刘据将来能成为更有作为的好皇帝,刘彻在刘据少年时就着力对其进行全面的培养。给他请了当时最好的老师石庆作为太子太傅,此人是石奋的小儿子,石奋是汉景帝刘启为刘彻选择的老师,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父子三人均是当时大儒。刘彻选择石庆作为刘据的老师,他的用心非常明显,就是想让石庆把刘据培养成像他自己这样的皇帝。继石庆之后,先后有严青翟、石庆之子石德任太子少傅,赵周、周勃之孙周建德、卜式任太子太傅。这些人都是当世一等一的学问大家,刘据先后从这些老师那里学到了良好的文化思想知识。他聪明过人,悟性很高,对于先秦以来的文化思想有了深刻体会,逐步在政治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主张。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据逐渐有了自己一帮朋友,这些人既有当世大儒,也有江湖游侠,当然这些人里面也有一些对时政有不同看法的人。在汉武帝看来,儿子刘据多与这些贤能之士交往,积极吸收百家思想,集思广益,博采众家之长,对于他的成长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为鼓励儿子多多学习,汉武帝还划拨转款,在城南杜门外五里之地专门为刘据修建了一个博望苑,让他在这里和朋友们切磋学问。这对于喜欢专权的汉武帝刘彻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但为了刘据,他还是毫不顾忌这么做,也能看出他对刘据的喜欢程度有多深厚。

不仅如此,汉武帝更是放手让刘据参与朝政,每次他要出去巡视考察,都会让刘据坐镇长安,大胆管理。刘据知道父亲经常任用酷吏,执政刚猛,难免会有一些冤案错案,遇到这种情况,他就会亲自过问,给与被冤枉的官员和百姓平反昭雪。这些宽慰臣民的举措深得人心,让很多人看到了大汉王朝的未来充满希望。刘据性格仁厚、宽政为民的执政作风让母亲卫子夫深感不安,告诫儿子一定要多听父王的话,多顺着父王的做法走。刘彻知道这些事情后,不但不加责怪,反而称赞刘据做的非常对。

卫子夫年老色衰,虽贵为皇后,但却很少能见到刘彻。而汉武帝刘彻现在也不止刘据一个儿子,武帝所宠幸的王夫人生了皇子齐怀王刘闳,李姬生了燕刺王刘旦、广陵厉王刘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刘髆,这几个儿子也都慢慢长大,有人为此揣测刘彻心思,以为刘彻有易储之心,卫子夫和儿子刘据更是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刘彻知道这些事情以后,就专门找到卫青说:“我朝有很多事都还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周围的外族对我国的侵扰不断,朕如不变更制度,后代就将失去准则依据;如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们受些劳苦。但倘若后代也像朕这样去做,就等于重蹈了秦朝灭亡的覆辙。太子性格稳重好静,肯定能安定天下,不会让朕忧虑。要找一个能够以文治国的君主,还能有谁比太子更强呢!听说皇后和太子有不安的感觉,难道真是如此吗?你可以把朕的意思转告他们。”卫青赶紧把刘彻的话告诉姐姐卫子夫,卫子夫和刘据深感内疚,专门跑到刘彻哪里去谢罪。

刘据对于父亲长年用兵北方匈奴的战事也有自己的看法,也多次和父亲当面进行沟通,他认为朝廷长年对北方用兵,让朝廷的压力太大,让全国的老百姓压力很大,应该采取休战养民的政策。刘彻听完心里很是宽慰,觉得儿子能为民请命,确实不失为一个帝王的应有品德。但为了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刘彻对儿子刘据说:“就让我去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恶事吧!我不能把一个危机四伏的大汉王朝就给你,我要交给你一个国家安全,百姓安乐的大汉,你就踏踏实实做一个收成皇帝好了。”

公元前92年5月,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病,因江充、苏文等人太子刘据有过节,所以一直想找机会离间汉武帝刘彻和太子刘据的关系,借口武帝得病是因为有人在用“蛊惑”之术诅咒武帝,并将矛头指向太子刘据,汉武帝当时甚为震怒,于是发动了汉代历史上最血腥的“蛊惑惨案”。汉武帝身在甘泉宫,而刘据在长安,当时无法接触到父亲,也不了解父亲的身体状况到底怎么样?于是,他的老师石庆就以公子扶苏的事情提醒他,刘据听完老师之言,顿时明白这可能是一次“沙丘政变”,江允就是秦帝国时的赵高,大汉王朝有可能面临着灭顶之灾,他不能做俯首就擒的扶苏,他要做大汉王朝的捍卫者,要立刻消灭江允等奸邪之人,于是立刻起兵自卫,并将自己的计划告知母亲卫子夫。母子一起守护汉室,却不想斗争到最后,还是兵败逃走。在离潼关不远的一户山村农户家庭,刘据和儿子刘进、二个孙子等几个落脚隐藏,农家的日子太苦。刘据又去附近现场找一个富豪朋友,喜欢得到接济,不想这个朋友人品不端,将他的行踪告知当地官府,遭围捕而自杀。

刘据能面对复杂情况,面对奸邪之人的诬陷,能亲自谋划,亲自带兵自卫,让很多人看到了他的血性、强悍和充满正义的性格。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后来虽然死了,但让后人感觉到他比优柔寡断、性格懦弱的扶苏要干脆利落很多。从这些事情里面,我们不难看出刘据在性格、能力以及刘彻对他的态度上,已经具备了一个帝王应有的素质和能力。

刘据7岁时被汉武帝册立为皇太子,在太子之位上呆了整整37年,期间也参与了朝廷很多重大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将近30年的从政经历,让刘据具备了一个帝王更应有的品行、能力。如果没有“蛊惑惨案”,刘据以年富力强的身体继承皇位,一定会把汉武帝留下的千疮百孔江山社稷,修复的更加稳固繁荣。只可惜,历史却与他擦肩而过,没有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

最佳贡献者
2

如果没有江充、苏文等人造成的巫蛊之祸,那么戾太子刘据当皇帝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只可惜刘据于年富力强之时却蒙受冤屈自杀身死,如果他不死并且当上皇帝的话,肯定不会有后来的霍光专政,那么他能把国家治理成什么样呢?这个还要从刘据的为人处事上来分析。

刘据是汉武帝的长子,为宠妃卫子夫所生,出生于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春天,此时汉武帝已经29岁,他的出生让汉武帝非常欣喜,元狩元年(前122年)夏四月丁卯日,汉武帝将时年7岁的长子刘据立为皇太子 ,让德高望重的长者为太子太傅,太子刘据喜欢读《春秋》,对公羊和谷梁学都有研习,他的老师包括石庆、瑕丘江公,严青翟 、石德(石庆之子)、赵周、周建德 (周勃之孙)、卜式,这些人都做过太子太傅。汉武帝还专门为刘据兴建了一座宫苑,名为博望苑,以作为其交往宾客之用,并允许刘据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喜好行事。可见汉武帝和刘居两人的父子关系本来是非常好的。

刘据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结交人不问出身,因此对三教九流都有接触,汉武帝对刘据的性格和为人处事之道还是很认可的,他曾对刘据的舅舅大司马大将军卫青说:“我朝有很多事都还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周围的外族对我国的侵扰不断,如不变更制度,后来者就将失去准则依据,如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们受些劳苦。但倘若后代也像朕这样去做,就等于重蹈了秦朝灭亡的覆辙。太子性格稳重好静,肯定能安定天下,不会让朕忧虑。要找一个能够以文治国的君主,还能有谁比太子更强呢?”这说明汉武帝也看出了刘据是一个能以文治国的领导者。

汉武帝经常对匈奴等地用兵,作为太子的刘据就经常劝阻他尽量少对外用兵,汉武帝见他这样心里很高兴,就笑着说:"由我来担当艰苦重任,而将安逸的事情留给你,不也挺好吗?" 所以无论是以刘据的个人性格和处事方法,还是汉武帝的着意培养,刘据都会成为一个以文兴国的帝王。

其实刘据虽然没有做过帝王,但是他实际上曾经代替汉武帝处理过国政,比如汉武帝晚年常年外出游幸天下,便将国事交付给刘据,宫中事务交付给皇后卫子夫,刘据的表现也让汉武帝十分满意,即便从他在巫蛊之祸中与江充、苏文等人的斗争上分析,也能看出他是一个很有办法的人,虽然他失败了,但是他能做的该做的都已经做了,他毕竟还只是太子,能利用的只是太子的名分,而江充、苏文,乃至丞相刘屈氂等,代表的却是汉武帝的权力。

因此,综合多方面来看,如果刘据继位为皇帝,那么它将会像汉文帝、汉宣帝、汉明帝、唐高宗、唐宣宗、宋仁宗、明仁宗、清高宗等皇帝相似,成为历史上的英明仁慈的君主,西汉最强盛时期的昭宣盛世,将会在刘据的治理下以另外一种姿态出现。

3

先说接替汉武帝班子的,是汉昭帝刘弗陵,当了十三年皇帝,但二十一岁就驾崩了。也就是说,正当青年时去世,大部分时间是辅臣说了算。期间发生了很多事,因为汉武帝给他留了三位辅臣: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这三位辅臣并不和,明争暗斗,结果想暗杀霍光的上官桀、桑弘羊、长公主、燕王刘旦反而被杀。汉昭帝一朝,霍光权倾朝野,基本上霍光的权力和皇帝差不太多了。但霍光是一个忠臣,因此在他的辅佐下,“百姓充实,四夷宾服”,史称“昭宣之治”。

如果刘据当了皇帝,就没有刘弗陵什么事了,自然更不会霍光辅政了。因为刘据是个成年皇帝。继位就可亲政,没有大将军辅政的必要。再分析刘据这个人怎么样?第一,刘据学识渊博,汉武帝为他聘请了石庆、瑕丘江公、严青翟 、石德、赵周 、周建德 、卜式等老师,或为太子太傅,或私下学习。所以刘据是一位饱学之士;第二,刘据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常劝武帝减少战争。所以刘据如果当了皇帝,必和文帝、景帝一样是一位仁慈之主;第三,刘据面对江充的诬陷,在无法见到汉武帝自辩其冤的情况下,没有象扶苏一样自杀身亡,而是愤而诛贼,虽然最后被汉武帝一时气愤,遭众贼诬陷失败,但也不失有智有勇,并非坐以待毙的柔弱之辈。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刘据继位,汉朝应提前开始昭宣之治,或好于昭宣之治。开创另一个文景之治的盛世。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4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对未知的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因此我们不妨发挥想象力,畅想一下历史。

虽说是假设,但多少得有些依据。根据历史记载,在施政方面,汉武帝用法严厉,任用的多是严苛残酷的酷吏;而太子性格宽厚,却也有固执己见的一面,经常将一些他认为处罚过重的事进行平反刘据这样做虽然得百姓之心,但那些执法大臣皆不高兴。

因此,群臣中,为人宽厚的皆依附太子,而用法严苛的则俱诋毁太子。由于奸邪的臣子大多结党,所以在武帝身边赞赏太子的人少,故意诋毁的人反而多。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 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武帝严苛,刘据仁和,因此,在严苛的政治环境下,换一位仁和的君主,毫无疑问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些矛盾。

而且,经过精心培养,刘据在守成方面,应该是可以胜任的。然后,经过励精图治数十载,汉朝的国力只会更加强大,人民更加富足。

然而,历史只是对往昔的一种记载,而不容人们假设,或兴或衰,自有定律。历史于我等凡人,只可作为茶余饭后之谈。

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太子冢比茂陵犹高,可见武帝晚年之悔。

5

刘据的谥号是“戾太子”,这个谥号是他的孙子汉宣帝与众臣评的,“戾”这个字表示刘据是受了极大的委屈,表示刘据的死就是一件冤案,当然这件冤案汉武帝也是认同的。

那么刘据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如果他当了皇帝,汉朝会怎么样呢?

刘据是汉武帝登基做皇帝后的第十三年才得到的皇长子,当时汉武帝已经29岁了,这个年纪,在古人看来,已经算晚来得子,刘据的出生,很得汉武帝欢喜,刘据7岁的时候,就被汉武帝立为皇太子,成为大汉帝国的储君。



刘据稍为年长一点,汉武帝就为刘据挑选一些有名望的老师,教其学习儒家经典,刘据从小学习的都是儒家学说及治国之道,汉武帝也的确是把刘据作为未来帝国的接班人来培养。

刘据20岁成年后,迁往太子宫,并且汉武帝允许刘据按自已的喜好结交宾客,刘据门下的宾客既有平民百姓,又有达官贵人,还有游侠异见者,可见刘据用人不拘一格。

刘据从小熟读儒家经典,长大后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而汉武帝用法严厉,晚年多用酷吏,父子两人的政见逐渐不同,汉武帝喜欢征征伐四方,刘据经常劝阻,但汉武帝对刘据还是相当信任。



刘据死于巫蛊之祸,死时年仅37岁,但却当了30年的太子。如果刘据不死而当上皇帝,那么西汉的昭宣之治想必一定会提前到来。

刘据当了皇帝,肯定实行仁政。

一、军事上。四方休战,维持汉武帝时期的疆域规模,变攻势为守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让大量士兵解甲归田。

二、经济上。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逐渐恢复汉武帝时期被大肆透支的国力。派遣使者及商队出使西域,积极进行贸易,打通丝绸之路。

三、政治上。任用贤能忠厚之臣,废除酷刑,打击汉武帝时期的酷吏政治,为巫蛊之祸中冤死的人平反。设置选拔人才的官方制度,形成固定制度,以此为大汉帝国选拔人才。



经过刘据十几年的治理,开启了大汉帝国的又一个开平盛世,使汉朝国力空前强大,疆域辽阔,四海臣服。

但任何事都有正反两面,人一旦习惯了安逸,就再难艰苦奋斗,刘据当皇帝后为大汉开启了一个太平盛世,使汉朝的国力达到顶点,但经过两代人的发展之后,物极必反,到刘据的孙子们当皇帝后,汉朝肯定要开始走下坡路,而且一旦当皇帝不再英明,那么其它政治势力必然崛起。

刘据的母亲的是卫子夫,卫子夫的弟弟是卫青,卫青的外甥是霍去病,如果刘据不死当了皇帝,那么卫青的儿子们也不会死,包括他们的亲戚公孙贺父子也不会死,刘据当政,必然会任用这些外戚,当前面一两代英明的皇帝去世后,外戚的势力也越来越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直接导致外戚干政,西汉最终的结局如同历史上的王莽专权后再篡汉一样,历史又回到了原点。

6

汉武帝刘彻当了十多年皇帝,私下里的流言蜚语从不能生孩子变为不能生男儿,连他母舅田蚡也以为外甥的皇位要传给旁系了,向淮南王刘安大送秋波,在刘彻二十九岁那年,卫子夫为他生下第一个儿子,武帝大喜若狂,祭告天地祖先,取名刘据,“据,杖持也”。满朝庆贺,枚皋,东方朔等文臣不吝溢美之词,连上贺表,刘据七岁时便被立为太子。


当了近四十年太子后,刘据死于巫蛊之祸。武帝的皇位由幼子刘弗陵继承,霍光辅政,经过系列艰桑磨难,至汉宣帝时政治才算走上传统轨道。有人便提出疑问,假如刘据不死顺利接位,汉朝会怎么样?今日头条南方鹏认为,刘据接位,汉朝会更好。

刘据的出现有力地巩固了汉武帝的权位,刘彻对这个儿子也寄予厚望,立他为太子时,大赦天下,封全国家长爵位一级,还延请德高望重的万石君石奋的儿子石庆为太子太傅,并命通请经学的大儒辅导,在不遗余力的栽培下,刘据博闻强记,性格温厚,喜欢结交善用三教九流之士,有信陵之风,武帝对这位儿子也高度信任“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而太子刘据则为政宽厚,屡屡平反冤案,深得民心。这样的人继承武帝是符合理想的。


武帝也曾对卫青说出他的打算,认为王朝初期,许多大事需要他排除万难去做,哪怕承担骂名,“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这样为了使后世不必多用武力,为文治打好基础,“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而接班人就是刘据,刘据符合武帝心目中延续政治理想的接班人。(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刘彻虽不是开国皇帝,但他做了很多开国之君才能做的事,如独尊儒术,北逐匈奴,凿通西域等,耀武四邻。欲行文事,必先有武备,刘彻做好“武”,需要刘据来做好“文”才算圆满,如后来不得已由于昭帝年幼,而采用的霍光辅政的方法,导致险象环生,时时有覆船之危。


如刘据接位,年长之君,把控朝政更加有力,有人认为铲除卫氏势力说明刘彻不想刘据接位,如果前提成立,那么恰恰相反,消除刘据外戚势力,非常有可能是为接位铺路。行武事之君以仁厚之君接位,历史上的实践效果都不错,若刘据继承武帝,汉宣中兴的局面会提前到来。

读史鉴今,修心明性,欢迎关注南方鹏共同探讨。

7

刘据,武帝刘彻嫡长子,母为卫皇后。公元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刘据因被江充、章赣等人的陷害,被武帝皇帝谋反,最终刘据兵败自杀。公元前90年,武帝在得知真相后,对自己逼死刘据一事十分悔恨,但无奈已无可挽回,所以只得为其子建“思子宫”以寄哀思。


而随着刘据这位皇太子在未当皇帝前就自杀身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想着这么一件事情,如果汉朝是刘据当政,那么它还会不会再次进入“孝宣之治”这样的鼎盛时期呢?汉朝日后的走向又到底会如何呢?这里只能说不知道,没有发生的事情谁也不知道日后到底会如何。当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前期是如何的圣明,可谓是实打实的明君,可是后期呢?不也是一个实打实的昏君吗?



可以说我们根本无法从刘据当太子时的表现来衡量他日后当皇帝时的表现会如何。试想下,难道谁能保证刘据此时那仁义宽厚不是装的呢?想想看,当年的杨广当太子时的表现有多好,天下臣民那个不说杨广仁义宽厚,可是后来呢?当上皇帝后的表现完全就不是那样的。试想下如果杨广在未当上皇帝前就死了,恐怕杨广现在的名声还是仁义宽厚吧!



所以说谁也不知道刘据当上皇帝后,汉朝到底会如何,或许会更强大,或许会提前灭亡。毕竟众所周知,武帝之后的汉朝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在当时因武帝的穷兵黩武,再加上自然灾害不断,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汉朝已经显露出一些亡国之象。所以武帝之后的皇帝他的表现几乎可以影响汉朝的兴亡,如果武帝之后的皇帝是昏庸无能的,那么汉必亡,反之则能再造辉煌。



当然刘据到底会让汉朝走向何方,我们无从得知。不过如果刘据登基坐皇帝,汉朝绝对会发生的变故倒是可以说上一二。

其一、刘据登基,原汉昭帝刘弗陵就不会登基。而昭帝没有登基,就不会有后来的霍光专权,也很有可能不会有后来的“盐铁会议”。



其二、而没有刘弗陵的登基,汉朝的皇室就不会绝嗣,毕竟刘据可是有孩子的。而没有绝嗣废帝刘贺也就做不了皇帝。

其三、同时有了刘据,废帝之后的汉宣帝刘询也就不一定能登基为帝。毕竟刘询只是刘据的孙子,而非儿子,虽然刘询的父亲刘进是长子,但并非嫡长子,所以刘据能当皇帝,刘询能登基为帝的机会几乎等于0。而没有刘询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孝宣之治”啦。



以上三点就是刘据登基之后肯定会发生的事情,当然在这之后刘询没有登基,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汉朝皇帝啦!这一切就不说了。总之就是刘据能登基,汉朝的皇帝传承将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而至于汉朝到底会走向何方,这真的就不得而知了。

8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毫无疑问汉武帝在年轻的时候是个非常贤明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让我们中国的领土扩大了将近一倍。但他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在晚年的时候,他老糊涂了,受人挑拨,逼死了自己最看重的皇位继承人刘据。刘据是谁?他是汉武帝的嫡长子,其生母为卫子夫。他最后的下场是什么?他在巫蛊之祸中被奸臣诬陷,从而导致汉武帝误会。于是汉武帝派遣军队前去捉拿他,他被逼反抗,但最终反抗失败。因为不堪受辱,所以选择自杀而亡。


大家也知道继汉武帝之后的下一任皇帝并不是刘据,而是钩代夫人的孩子刘弗陵。假如汉武帝的儿子刘据当了皇帝,汉朝会怎么样?要想能够回答出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对刘据这个人进行全面的分析,好得出结论,他是否是个好皇帝?他的亲生母亲是卫子夫,是出了名的好皇后。其亲生父亲汉武帝又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好君王。身为他们的孩子自然也不会差,所谓“虎父无犬子”大概就是这个道理。29岁之前的汉武帝膝下一直无子,还好汉武帝在29岁时终于迎来自己的第1个皇子,他便是刘据


在古代,男子若是29岁才有了自己的儿子的话,可以算的是老年得子了。我们可以想象,刘据会是多么的受宠。在他7岁时,他就被立为皇太子,成为名副其实的储君。汉武帝什么都给他最好的,给他请的教书先生是最好的,所以他熟读儒家经典和治国之道。又受儒家经典的影响,他特别赞同在治国这方面实行仁政。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若是以后他执掌江山的话,必定是实行仁政的。他的父亲汉武帝常年都在南征北战,为了拓展疆域。如果刘据继承皇位的话,他必定是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本来一直打仗就会给百姓带来无尽的痛苦,只有修养生息,让百姓的日子过得快乐些,我们才会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由此可见汉朝江山定然也会延续的更长一些。再加上刘据这个人性格仁爱,不喜杀戮。所以如果是他执掌江山的话,汉朝律法也不会那么严苛,会更加人情味些。他也不会继续像他父亲那样到处南征北战,他会在维持原有的疆域的基础下,变攻势为守势。这样会有许多士兵卸甲归田,从而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


尚武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尚武菌,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9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方面是我们假设刘据真的顺利当了汉朝的皇帝,并且依然可以保持“性仁恕温谨”,那么他就会是一个好皇帝,汉武帝也是这么想的,他曾经对大将军卫青说过: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

也就是说,汉武帝很清楚自己即位以后的四处征伐是劳民伤财的,是不利于汉朝的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敦重好静”的太子刘据正好是扭转这种局面,安定天下人心的好皇帝。

如果没有“巫蛊之祸”,刘据没有被迫自杀,事情就会向着难以捉摸的方向发展了——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提到,巫蛊之祸被引入政治上层,致使丞相、公主、皇后、太子等人身亡,很有可能就是汉武帝本人默许甚至是指使的。因为当时卫子夫的势力网实在是太庞大了。所以,如果刘据没有被迫自杀的话,汉武帝会怎么处置卫子夫就难以确定了。

刘据如果在汉武帝驾崩之后当了皇帝,那么卫子夫会不会真的成为第二个吕太后呢?

另外一个方面,假设当年众望所归的太子刘据真的成了汉朝的皇帝,那么他真的会是一个好皇帝吗?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一个好太子真的就能转变为一个好皇帝吗,未必吧!杨广当太子之时不也是深得人心吗?掌握最高权利之后的刘据真的还能保持“性仁恕温谨”吗?

这又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10

基本可以说,不会有太多变化吧。

刘据的施政风格和父亲汉武帝的确是两个路数,汉武帝说还好听点是“开拓型”和 “大有为型”的,说不好听点就是穷兵黩武和极其爱折腾,不把国家搞到财政破产就不罢休那种;而太子刘据呢,从小就受到身边的儒臣影响,是“守文型”的,信奉对外不生事对内少折腾的正统儒家王道价值观,如果他上台,肯定会是对外休战,对内与民休息。

但是,既然两人施政风格如此迥异,那为什么说,刘据如果不自杀当上皇帝,汉朝不会有什么变化呢?


有两点原因吧。

第一,

刘据是在征和二年(前91年)兵败自杀的,两年后,即征和四年,汉武帝看到“海内虚耗”,汉帝国有濒临崩溃的迹象,就有点幡然悔悟的样子,发布了著名的罪己诏——《轮台诏》,事实上已经全面停止了对外征伐。可以说,汉武帝此时的政策转向和儿子刘据的政治主张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都是对外休战,对内与民休息,

第二,

汉武帝去世后,汉帝国迎来了一次“昭宣中兴”。昭宣中兴的前提就是抛弃汉武帝之前穷折腾的政治思路,积攒元气,如果是刘据当皇帝,他的执政思路也就在这一框架之类吧,也就是把“昭宣中兴”换个年号而已吧。更有趣的是,汉宣帝刘询就是刘据的孙子,无论刘据当没当皇帝,不仅施政方针不会有大的改变,汉帝国的血统继承其实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