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白起、王翦、李牧和廉颇。这四个人里面,最聪明最会做人的就是王翦,其他三个都是耿直Boy,除了打仗,啥也不懂。
王翦每次打完仗,就跑去秦始皇那儿抱怨,表示自己腰也酸了背也疼了,实在是打不动了想要给自己的退休生活,增加几栋小别墅,再来几十个佣人服侍着就满意了。
他从来不贪恋兵权,总是主动交权,秦始皇对此非常满意。此外他还主动跟秦始皇要奖赏,这就更让秦始皇放心了。你一个啥也不要的人,总是立战功这名声也太好了,名声太好对手握兵权的大将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王翦的一系列骚操作,让秦始皇对他是连连点头,表示赞同。在对付赵国李牧的时候,王翦也是采取了很鸡贼的办法。
正面打李牧太费劲了。
王翦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这战场上的指挥水平那是一流的。可是他也遇到过硬茬子,那就是李牧。
李牧这哥们在北方打匈奴的时候,打出了一身鸡血,十分亢奋地带着满腔怒火南下帮助赵王迁对付王翦带来的秦军。
李牧打仗太聪明了,他和廉颇相类似,一直处于防守状态,等找到了机会,再大举出击,保证做到战必胜的效果。
秦军与李牧交锋多次,全部以失败而告终,如果再这么打下去,秦军虽然可以灭了赵国,可到时候秦国的损失也是相当巨大的。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史记》
为此王翦向秦始皇出了个主意,那就是反间计。既然胜负的关键,在李牧这个总指挥身上,那么事情就好办了,只要把李牧搞掉了,赵军自然溃不成军。
反间计成就了王翦,却毁了李牧。
李牧是个耿直的将领,他哪里懂这些花花肠子?王翦在赵国军中不断散布谣言,说李牧有勾结秦军的嫌疑,甚至想要引秦军攻打邯郸。
赵王迁这个二愣子,一听说这件事,立刻就火了,连忙派人跑去把李牧给抓了。为了防止李牧造反,赵王迁索性审都不审,直接将其杀害。
反间计成功以后,王翦当然是乐开了花,李牧死后,短短三个月的时间,王翦已经带领秦军攻入了邯郸城,活捉了赵王迁,灭亡了赵国。
所以说王翦实在是太鸡贼了,在正面战场上难以攻克李牧的防守,就采用这种手段来陷害李牧。可怜李牧精忠报国,却落得这种下场。
反间计在历史上为何屡试不爽?
自古以来,只要用到反间计,基本上没有不成功的。因为人心隔肚皮,多少英雄好汉,就是因为遭到了君主的怀疑,最终没什么好下场。
- 比如说明末清初时期的袁崇焕,好好回来勤王,在家门口击退了皇太极的人马。结果被崇祯召入京城,二话不说就给凌迟处死了。
- 还有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的时候,廉颇防守三年都没让秦军占多少便宜。秦昭襄王便用了反间计,告诉赵王廉颇这是在故意拖延时间,他们最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结果赵孝成王果然把廉颇给换下了。
- 楚汉相争的时候,陈平设下反间计,故意夸大范亚父的作用,以此让项羽对范增产生怀疑。结果项羽果然疏远了范增,使得范增负气离开。
所以说反间计的成功率很高,因为军权在古代是很不容易操控的东西。一旦将领们拥兵自重,那君主很可能被架空甚至被推翻了。
带兵之人,要是没点情商真不行。
很多人觉得军人就应该憨厚耿直,其实这种想法是错的。军人更应该懂得情商的重要性。王翦显然就是情商很高的人。
他掌权期间,不管是秦始皇也好,那些流水的宰相也罢,他们对王翦都非常敬佩,为什么?因为王翦实在是太会做人了。
类似王翦的人,在唐朝还有一个郭子仪。郭子仪不光打仗漂亮,也非常会做人。打完仗就交权,皇帝有危难,自己二话不说就冲上来护驾。所以郭子仪能够安享晚年,他们家族也能够在中唐荣耀一时。
同时期的李光弼,功劳不在郭子仪之下,可是他就很不会做人。一直手握大权在地方上,大有割据称雄的意思,结果被人告发,他也没办法为自己伸冤,最终郁郁而终。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打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史记》
李牧虽然在战场上是一流猛将,带兵打仗没什么对手。可是他没有处理好自己和赵王迁之间的关系,单纯的君臣关系,很容易让李牧身陷囹圄之中。为此李牧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总结:王翦有点损,李牧有点憨。
用宋小宝的话来说,王翦就是个损色,他太不仗义了。都说英雄惜英雄,可是王翦面对李牧这样的英雄,居然出了这么卑鄙的招数。
相比较而言,李牧就有点憨了,他光知道打仗,不知道什么叫做君臣关系。赵王迁丝毫不信任他,他是不是也要从自己身上找点原因呢?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