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窝里横”是人们经常说的一个词,意思是说有些人在家霸道、对家人乱发脾气,在外却又变成了“受气包”,受了委屈和欺负只会忍着。

“窝里横”也经常会出现在孩子身上。

曾经就有妈妈对我说:“我家孩子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他总会被霸道的孩子吓得不敢说话,但是在家里,动不动就大喊大叫,整个就一窝里横!”

为什么有的孩子家里与家外的表现有如此大的差异?

1.父母没有原则的妥协

“窝里横”孩子,很大程度上与父母没有原则的让步有关。

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么完全没有原则,要么定了规矩,却轻易妥协。

比如孩子想要买个新玩具,妈妈对孩子说:“你的玩具太多了,这次说什么也不买!”孩子一听,马上就哭闹:“我就要!我就要!”

妈妈拗不过孩子,最后无奈地买下新玩具。

时间久了,孩子就有了经验:多哭、多闹,目的就能达到。

孩子很聪明的。当第一次通过发脾气、哭闹尝到甜头后,接下来他们就会把这招用得炉火纯青。

然而出门面对陌生的环境,这一招就失效了。所以有的孩子在外面就压抑自己的需求,一回到家,又开始对家人颐指气使。

2.老人没有原则的溺爱

很多父母都会发现,孩子“窝里横”都是有目标的。

他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横”,只针对溺爱自己的人。

有的孩子只对爷爷、奶奶这些隔辈的老人不客气,遇到严厉的爸爸或者妈妈,孩子就不敢大吵大闹了。

孩子很会看脸色,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所以一些孩子在爸爸妈妈面前一个样,在爷爷奶奶面前又是另一个样。

我见过很多爷爷奶奶,对孩子百般宠爱,舍不得孩子受一丁点委屈,每次父母管教孩子,老人就站出来当孩子“挡箭牌”。

即使这样,孩子也一点不知道心疼爷爷奶奶,稍不顺意,耍小脾气,对爷爷奶奶恶语相向,仗着长辈的包容,孩子也越来越霸道。

最宠爱孩子的人,成为孩子最不尊重的人。

3.孩子缺少社交技巧

孩子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表现出胆怯,很多时候,是因为在家里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没能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

现在家庭,独生子女比较多,很多孩子每天宅在家,很少出门与同龄人交流玩耍。

如果这时候,父母没有教孩子如何打招呼、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处理发生争执,孩子单独处理社交问题的能力有限,遇到陌生人,很容易出现害怕、退缩和焦虑的情绪。

而且出门在外,孩子不再是“小皇帝”,不再是被呵护和关注的对象,没有人像爸爸妈妈那样顺着他,和其他的小朋友处于平等的地位。

这种角色和身份的转变,也很容易生成“窝里横”的矛盾性格。

其实不光孩子,大人有时候也会“窝里横”。

家庭是温暖安全的港湾,在这里,人们最容易暴露出真性情,坏脾气,恶语都会表露出来,总觉得家人会包容自己。

想改变孩子这种“窝里横”的行为,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样,如果父母在外和颜悦色,回家就把暴脾气发泄给家人,孩子很容易就耳濡目染。

其次,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懂得拒绝,别随便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

赵薇曾经在综艺中对一位妈妈说:“你不能让儿子有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将来你老了,他也觉得你没那么重要,不能太把孩子当回事儿。”

深以为然。总给孩子特殊待遇,时间久了,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自私,对父母也越来越放肆。

趁着孩子小,尽量去纠正孩子的“窝里横”。

千万别让孩子学会,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

最佳贡献者
2



很多孩子在家是“大老虎”,在外是“小绵羊”。在家里经常“张牙舞爪”,对家人拳打脚踢。但在幼儿园或者别人家里,远离了熟悉的环境,孩子就变成了“小绵羊”,甚至不敢维护自己合理的利益。比如,在幼儿园里,同伴抢他的玩具或物品时,不敢反抗。这种孩子就是典型的窝里横。

孩子的窝里横行为往往只针对最溺爱自己的人

而有权威感的爸爸,则很少成为孩子“施暴”的对象。相对于孩子其他的攻击性行为来说,窝里横的成因更加复杂,家人的过度保护和溺爱孩子,一方面导致孩子在家里自私、霸道;另一方面又导致孩子在外面自我力量不足——不敢维护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伤害不敢反抗或求助,从而使孩子成为窝里横。

家人没有给孩子树立权威的形象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关心只限于吃饱穿暖,而对孩子心理与情感的需求不加理会。长此以往,孩子就难以对家人产生权威的印象。3岁宝宝正处于树立自尊心与自信心的时期。

孩子对家长不权威的印象,直接导致孩子自尊心与自信心缺乏,在外面感到自卑。而这种自卑在孩子与家人相处时,就会发泄出来,从而成为“窝里横宝宝”。

孩子在外感到不安、不敢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父母不要批评指责孩子,那样只会加重孩子的不安。要接纳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适应陌生环境的时间。

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植夫趣课堂』,在这里读懂孩子。部分内容节选自《搞定难搞的孩子》

3

经常有父母反映:孩子在家和在外面两个样儿,在家很霸道专横,动不动就对家里人发脾气,在外面却很懦弱,退缩,反差很大。这是什么情况?

通常,人们将这种情况叫做“窝里横”。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第一种可能,孩子的成长环境偏于单一,等到他们去跟外界接触,发现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在亲子关系中,孩子大都处于被关注、被呵护、被照顾的地位,孩子不需要自己主动去发起或维持与父母的交往,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是恣意且被动的。

但走出家门,接触他人或同伴,孩子首要就要面临角色和身份的转变,他不再是被呵护和关注的对象,而是跟交往的伙伴处于同样平等的地位,这就需要孩子特别关注对方的反应或态度,并要提高自己的表现性或灵活性,来更好地与对方交往。

这样的过程对哪个孩子都不容易,特别是刚走出家门、开始接触外界的小宝宝来说,如果没有大人的引导,他们最直接体验到的往往是受挫情绪,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内心自然是比较害怕、担心和焦虑的。

孩子会怎么做?可能暂时压抑自己的情绪,等回到让他觉得安全和放心的环境中,他就会发泄出来,会借题发挥哭闹一场。长期如此,父母若不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并进行疏导,将可能导致孩子的行为固化。

对此,父母就需要反思:或许是时候教给孩子一定的社交技巧和规则了。如,教给孩子如何给小朋友打招呼,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并且如何在发生争执时想办法达成合作等。

对于小宝宝来说,父母平时的言传身教、日常跟周围人的沟通和交流等,都会被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如果有机会,父母出门最好将孩子带在身边,给予孩子观察和模仿的机会。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就可以跟孩子玩一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如跟孩子一起玩过家家,将日常生活的情境搬到游戏中来,分角色去感受和分析对方的行为,并思考自己如何去做。


第二种情况就是,大人过于宠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被捧着的,他从来没有遭受过拒绝;但走出家门,孩子会发现,“我怎么好多事情是达不成的?”

而且因为一直在家被满足被宠着,他习惯并习得了这种方式,没有人教给他其它的方式,导致孩子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的情况。比如在家里,孩子说了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时候想睡、什么时候想玩都可以,家人都顺着他,但到外面(如幼儿园)却发现不行,每件事都是必须做的时间点,每个时间都有不得不去完成的事。

孩子通常会怎么做?可能,他在外面就会压抑自己的欲求;但回到家又依然故我了。甚至还要把在外面压抑的火气,一并发到大人头上。

对此,我们的父母就需要反思:是否我们在家里太过宠爱孩子了,而忽视了对他的规则意识的建立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父母跟孩子之间的这种安全依恋建立得不是特别好。

孩子之所以总跟父母纠缠、闹腾,到了外面却不敢跟更多人接触,是因为他内心里是不安全的,是恐惧而担忧的。

我们说,依恋是孩子社会化发展的开端,从孩子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就一点点形成并发展了,父母在哺育孩子的过程中,通过对孩子身体的触摸、需求的满足(包括动作声音眼神等的交流与积极回应),与孩子建立起了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结。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对父母产生了高度信赖,并且形成和发展了自我的概念,意识到“我是被爱的,我是安全的。”他也才可能发展出积极的探索行为和交往需求,并对同伴产生信任感。

而那些安全感不足的孩子,他不可能发展出对外的兴趣,而会将更多精力用在寻求和证明父母的爱上面,也因此出现了紧紧黏住父母,或者频繁跟父母发脾气,却对外界缺乏兴趣的情况。这些孩子只是在走向外部世界之前,拿到那颗定心丸:父母是爱我的,不管我做什么,父母都会在原地,看到我、关注我。

通常,面对安全感不足的孩子,父母大都是比较头疼的,因为孩子无法告诉父母,“我需要更多爱的保证。”但他们会更多地通过哭闹、发脾气、无理取闹等行为吸引父母的注意。这时,父母不要急着发火,或一味满足孩子,甚至用物质等来安抚孩子,而需要反思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否孩子需要的不是这个,而是渴望与我更亲密一些、希望得到我更多的保证。那么,你不妨试着多花一些精力,去倾听陪伴孩子,去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与对话。


当然,生活中孩子的问题不只这么界限分明,而且是几种情况交织在一起的。当孩子出现窝里横的情况时,父母不要过度紧张和着急,先试着放松自己,并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行为。

首先,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而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我们不妨试着从家庭环境来调整,不要过度去宠溺孩子,更不要对孩子事事表扬、时时夸赞,而应该真正看到孩子的努力,并及时表扬孩子的进步,这样才能给孩子更多有用而积极的反馈。

如果大人一直将孩子当小baby,事事照顾时时看管又过度表扬和夸赞,他自然也无法真正看到自己的能力,也无法很好地认识自己,当然也不会愿意去尝试和努力;到了外面,当外界对他提出与他年龄能力相匹配的要求,甚至是要高出他年龄一些的能力,孩子当然没有能力驾驭了,他也就更容易表现出胆怯的行为。

当外界给他的反馈与他在家里得到的赞赏出现了极大差距时,孩子会怎样呢?

他内心一定很疑惑,“为什么家里说我做什么事都很棒,而外面的人却说我什么都不行?”他会焦虑,也会不安,自尊心也会受到极大打击,严重者就会表现出抑郁或烦燥。

孩子会怎么做?他会把这种负性情绪转嫁给家长身上,他就会埋怨家长,为什么你不告诉我外面的世界是这样的,为什么你说我什么都好,外面的人却说我什么都不好。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家长一定要注意调整教养方式,同时要给孩子一些独立性的培养,让他能够和他自己的年龄特点相匹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他才能够在外面以一个独立的人的形式出现,而不是处处依赖于父母。

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养料,我们要时刻注意不要让起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羁绊。


其次,孩子能走之后,就有必要带他走出去了,去接触和感知外面的世界。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要将孩子推出去,不管孩子,相反,我们要做的是,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他知道家是温暖的、安全的,让孩子相信外面的世界也很友好,即使偶尔跟小朋友发生冲突,也是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恰当解决的。

在孩子一两岁能走会跑的时候,我们就有必要每天带孩子到户外去活动活动了,让他去大自然中跑一跑,到人群中去看一看,到小朋友中间去玩一玩。通常我们说,3岁是孩子正式进入社会的开始,但在这之前,也就是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前,我们要为孩子做好积极的铺垫和准备,帮孩子做好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平稳过渡。

怎么做?

比如,我们可以在两岁时就帮孩子规律作息,可按照幼儿园的节奏来安排和调整孩子的日常生活;

再比如,在孩子与小伙伴发生矛盾时,或者在家中发火哭闹、甚至对大人不够尊重时,我们除了介入去解决问题之外,还可以更好地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是什么,多对孩子多表达一些理解和尊重,并及时与孩子沟通,向孩子示范出恰当的人际沟通模式。

甚至我们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些规则,如我们可能不会要求一个一两岁的孩子,主动跟人打招呼,但对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我们就会要求孩子见到人要跟人家打招呼,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轻易去插话,要认真去听等。这既是教给孩子尊重对方,同时也是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原则,自然在面对这样的情景时,孩子不会因为不知道如何做而紧张焦虑,或者干脆躲到妈妈身后了,长此以往,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当然,最主要的是,父母要注意,不要过度溺爱和纵容孩子,因为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伤害。我们需要反思和改变当下的教养方式,给孩子创建一个爱与规则并存的教养方式,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为他自己。

心理学家丁瓒曾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从我们一出生就开始了,同时也将持续终生;对个体的发展来说,它是柄双刃剑,既代表机遇,也意味着挑战,需要我们花一生去慢慢修行和感悟。

在我看来,孩子在童年早期遇到诸如“窝里横”之类的适应性问题,不完全是坏事,至少他是在父母的保驾护航中前行,而不至于自己跌跌撞撞去试探。

所以,当你意识到,你的孩子总爱在你面前发脾气,请不要着急给孩子贴标签,而是想一想,我的孩子在通过对我发火的方式,在问我要什么样的支持?


本问题由“积木育儿”头条号特约专家 中科院发展心理学博士罗静老师来回答。更多孩子成长问题,请关注“积木育儿”头条号。

4

耗子扛枪-窝里横,这原本是一句歇后语,现也被很多家长来形容自己的孩子。那么该如何面对“窝里横、外边乖”的孩子呢?

“窝里横”意思是在家里或者熟悉的环境里对待自己人很凶,爱发脾气,无理取闹;而在外面或者进入一个新环境表现的很温和、很文静,不敢发脾气。

细心观察的爸爸妈妈会发现,其实很多孩子在人前和人后、家里和外面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只不过有的孩子情况比较轻,有的表现的比较明显而已。而这种在家蛮横发脾气和在外老实的行为就被称为“窝里横、外边乖”。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窝里横、外面乖”的现象,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原因:

“窝里横、外边乖”是孩子对家人信任后的毫无设防

家是温馨的港湾,爸爸妈妈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对待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会让孩子放下所有的戒备心。

孩子在家里自然比在外边要安全要放松,所以就会表现得更随意一些,随意本身没有错,但是如果因为爸爸妈妈的无限纵容使孩子变得不知收敛,最终会使孩子变得暴躁、无理取闹,上学后也会很难融入集体,将来也会难以适应社会。

“窝里横、外边乖”是孩子对陌生环境恐惧下的自我保护

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他是需要适应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本能的保护自己,会试探性的走入新环境、接近新朋友。

当孩子不能确定新环境里的人像爸爸妈妈一样对他,他会周围的一切畏惧、胆怯,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孩子会对环境和人物做出自己的分析,就会融入了新的环境。

如何改变孩子“窝里横、外边乖”的现象,可以这么做:

从拒绝给孩子“贴标签”开始,不要成天把孩子窝里横挂在嘴边,更不要逢人就说孩子“窝里横”

“窝里横”是孩子成长发展的一个过程,因为孩子首先接触的是爸爸妈妈这个小家庭,然后才能走向陌生的大环境。

孩子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家长,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不能盯着孩子的一点问题无限放大,更不能成天把“窝里横”挂嘴边,这样只能让孩子更心安理得的窝里横,因为爸爸妈妈的语言,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如果你希望孩子更优秀,那么就正面管教,多鼓励,多赞扬。

经常带孩子出去走走,接触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群,让孩子逐步融入大环境,改变“窝里横”的性格。

很多爸爸妈妈只抱怨孩子“窝里横”,却从来不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别忘了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对孩子的成长有些不可推卸的责任。

平时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经常带宝宝去游乐场或者公园,接触不同的人群,从自身的交流和行动中感染孩子,让孩子慢慢的改变在外边胆小懦弱的性格。

孩子成长中暴露出的很多问题,有时候也是家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面对孩子的“窝里横”,你们都是怎么解决的,欢迎各位宝爸宝妈一起讨论。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欢迎关注@优妈咪育儿经

5

孩子为什么总是“窝里横“,到外边却很乖,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父母为榜样

父母如果在人际关系是这样的,对外面的人总是讨好的态度,不敢得罪自己的亲戚,朋友、同事、领导,只敢在家里对爱人,对孩子发火,那么孩子也会潜移默化的学习到父母的模式,对待家人窝里横,对待别人不敢发怒。

二、不平等的夫妻关系

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孩子是最容易学习到父母的关系模式的,如果夫妻之间不是平等相处,而是有一方怕另一方,那么孩子就会学习到这种害怕的模式,特别是男孩子,在父亲“怕”母亲的家庭,那么对于这样的男孩很可能以后也会“害怕”女孩。

三、分不清对错

有时家里又有爷爷奶奶,又有爸爸妈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孩子根本分不清对错,有时爷爷奶奶会袒护孩子,爸爸妈妈说话,孩子根本就不听,也形成了窝里横。

四、有过“横”成功的经验

孩子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如果第一次横就灭掉,以后横的可能性会比较小,如果“横”了一次成功后,获得了很大的“利益”,那么就会继续横下去。

五、自我意识发展期

人的两个自我发展期,三岁和十三岁,在这两个阶段,在发展自我的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比较容易表现出“横”的样子,你会突然觉得他们不听话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六、自信心

到外边乖,与自信心有关,如果我们在家里多给孩子鼓励,当他们觉得自己可以的时候,他们到外边就更容易表达自己,我们在家要多认可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表达自己的行为是可贵的,那么他愿意在外人面前展示自己。

七、父母不可理喻

为什么他们在窝里横,是因为父母实在不可理喻,到外边却很乖是因为外边的人尊重孩子,孩子自然会喜欢这些外边的人,就表现出乖的样子了。

“横”分为故意横,还是被迫横。乖也分为被迫的乖和自发的乖。把这两种分清楚,才能找到原因,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作者:陈一香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心理咨询与心理成长系系主任)

6


窝里横其实是个普遍现象,不光许多孩子窝里横,很多成人也是窝里横。

为什么窝里横,外面乖呢?我想提醒大家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第一,不是问题的窝里横。如果孩子在人际交往和情绪表达方面没有明显的问题,窝里横的级别也比较低,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窝里横,那就是家庭或者家庭成员给了孩子足够的爱、尊重、支持、包容,让孩子的负面情绪有释放的空间和机会,让孩子可以卸下全部的防御,安全真实的做自己。这么看,窝里横并不是问题。


第二,是问题的窝里横。如果孩子窝里横的级别高,杀伤力大,作为父母我们可能需要反思孩子是不是在用“横”表达对家庭成员的不满,或者对自己的不满。这时候,父母需要对孩子的状态有全面的观察分析,及时发现孩子遇到的困难,帮助孩子一起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

最后,我想特别强调下孩子的年龄。如果孩子的年龄阶段在12岁以内,在家庭沟通中,作为父母,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感受,给孩子更多的包容。如果孩子的年龄在12岁以上,或者说进入了青春期,在家庭沟通中,作为父母,我们要逐渐引导孩子去关注父母的情绪,因为12岁以上的孩子需要在家庭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他们必须要会去怎样和父母好好说话。

关于如何好好说话,欢迎大家去学习我在喜马拉雅上的课程《兰海:如何与孩子好好说话》

7

作为10岁男孩家长,先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放学回到家,脱上衣随处丢,脱裤子从来都是用脚踩,喊吃饭三遍不会动,吃饭挑三拣四,遇到不好的,气呼呼的扭头就走,早上起床要喊半天,安排拿个遥控器,给你吹鼻子瞪眼,咋瞅咋就不顺眼啊。

可是在学校又是班长,又是播音员,同学的好朋友,老师的小助手。

有次去同学家接他回家,同学家长又是懂事又是能干,帮助收拾屋子和照顾同学,一顿梦夸,很是让我不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

一、地位不同。在家那是小少爷小公主,爷奶惯,爸妈宠,一家人围着团团转,形成自我中心,心安理得享受宠爱。在外面肯定没有人这么惯着。凡事要靠自己。

二、心理优势不同。他们想当然的认为,在家就是放松,就是自由,所以才为所欲为,怎么舒服怎么来,反正爸妈也不会真下手痛扁。在外则不敢,表现不好,同学投你反对票,老师可以不用你。

三、现在孩子压力确实比较大。各种补课各种班,在外已经很辛苦,在家放松放松也值得理解。

四、孩子就是孩子。可能一时不解父母苦,还不知换位思考想父母,只要三观正确,父母多加言传身教,耳濡目染,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事。

五、谁的童年不撒娇?谁的童年不逍遥?少批评,多引导,将来应该不会差。

8

这跟孩子的“安全感边际”有很大关系。

孩子“窝里横”表明他在家里是感觉安全的,他有自由,所有人都是以他为中心,做事可以随心所欲,就会表现出所谓的横;

去了外边很乖,说明他在外面的环境中安全感不足,做事都要带着一点自我保护,所以看起来感觉表现很乖的样子,其实如果某一个环境混熟了还是会表现得“窝里横”。

最理想的状态是让孩子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培养他好奇、自信的性格,家长多陪伴但不包办,陪他玩而不是让他玩,帮助孩子提升“安全感边际”。

9

①因为在家里家长宠他。如果平时在孩子在家里发个脾气,家长不会拿他怎么样。有时候还会,给她买礼物,买食品。哄着他,时间长了,就惯成了窝里横。

②他如果在外边儿,跟人家耍横的话。以他的胆量也就是欺负弱小,欺软怕硬那种的。如果遇到比他大的,他就会吃亏。所以在外边儿。他不敢耍横。他知道,除了家里人没人让着他

窝里横的孩子。无视父母。不懂得谦让弟弟妹妹。性格自私。家长一定要重视。去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孝顺父母,在家里帮父母多干家务活。和弟弟妹妹和平相处,这样以后走上社会,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10

孩子为什么总是“窝里横”,到外面确很乖。那到底是为什么呀

那得从各个家庭的状况谈起:

从70年代后期一直到2000年之前,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那时候非常流行一个词——就是“小皇帝”,说的就是这些孩子们,由此可见,独生子女在每个小家庭的地位是多么高啊!

在家里好吃的由着他,好衣服由着他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管什么事他们都说一不二,那时候就有人说“这是废掉的一代”。

走出家门,到了上学的时候,他们也知道,这不是在自己家,没有人宠着了,所以他们大部分在外面都表现的挺好。

到了社会之后,他们更加懂得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他们大部分都读了大学,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他们现在成为工作岗位的领军人物,

有的还成为了栋梁之材,这也是对有些人说“这是废掉的一代”的有利回绝

到现在这些独生子女最大的已经四十多岁了,已经为人父,为人母了,最小的也二十出头了,他们更加懂得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更加用心。常常听到他们埋怨自己的父母惯着孙子孙女了,都给孩子惯坏了等等。因为他们有亲身体验,惯子如杀子。

我是从独生子女的角度,来谈谈题主的问题:孩子为什么总是“窝里横”,而到外面都很乖。

说的不对的,持有不同看法的,欢迎广大网友各抒己见,在评论区留言。

请广大网友们,关注我,支持我,我是萍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