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旧社会的地主是地多还是钱多?

旧社会的地主是地多还是钱多?

2020-08-01 17:23阅读(168)

旧社会的地主是地多还是钱多?: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当然是地多。在地主看来,土地是一切。为什么?因为有了土地以后,就可以通过土地来生钱。有了土地,可以自:

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地多。

在地主看来,土地是一切。

为什么?因为有了土地以后,就可以通过土地来生钱。

有了土地,可以自己雇佣长工来耕种土地,获得的粮食归自己所有。

或者也可以将土地出租给佃户,每年收取一定的租子。

因为土地属于可再生资源,可以无穷无尽的赚钱。

而土地赚出来的钱又可以买新的土地,这样积少成多,慢慢做大。

而且更重要的是,土地的价格几千年来几乎是恒定的,不会出现商品那种贬值,也不会有货币的通货膨胀。

地主如果拿钱去做生意,就存在风险,搞不好连老本都赔光。

如果拿钱去放高利贷,前提你得有能力收回来,很多高利贷成为烂账。

就算搞成金银藏在家里,以前的土匪很多,搞不好来抢你一次,不但金银连性命都会送掉,

所以,土地其实是最保值最稳定的资产,就算土匪也没办法把土地抢走。

在以前,地主其实也没有什么钱,有了钱通常就拿去买土地。

摘录一段真实的周扒皮的经历:

“老周家也是闯关东过来的。”83岁的黄店屯农民阎振明说。具体哪年哪月从山东迁来的,周家后人也不明晓,大概是在清初。

和东北其它地方一样,复县长期地广人稀。清初召民垦荒,一些山东人来到这儿。雍正十二年(1734年),人丁才增至5278名。当时,八旗官兵“跑马圈地”,戍边官兵“按丁授田”,包括周春富的先辈在内的移民们,则自己动手垦荒。

周家的先祖在这里定居下来,开荒、种地、生孩子,一户人就这样繁衍生息下来。后来的移民,能选择的好地越来越少,有人干脆租地。天灾人祸、家道中落等变化,也会导致土地的流通和集中。

即便如此,这里的人地关系远没有中原地区紧张,地主和贫农的关系相当缓和,基本没有大的冲突。

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在东北,土地多得是。地主有地,农民也有地。庄稼人只要肯卖力干活,不愁赚不出一份家业!

民国三年(1914年),政府丈量登记,明确土地所有权,3年后统计,复县共有耕地面积1517570亩,农户46610户,其中87%是自种户、自种兼租种户,仅有少量农民完全靠租地为生。

周家到了周春富这一辈,并不算富裕,按阎振明的说法,周春富“继承了一些土地,但不多”。

在周春富看来,那些浮财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土地才是结结实实的保障,地里出一家人的吃喝,子孙也能受益。

于是,这个勤俭、精明的农家子弟,开始一点点地攒钱、置地。他的勤俭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在黄店屯,年长些与周春富有过接触的老人都知道,“周春富这人无论吃的还是穿的,都很寒碜,裤腰带都不舍得买,是用破布条搓的。”周春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抠门。

一个流传甚广的细节是,“周家吃剩的粉条用筷子捞出来,放到盖子上晒干了日后吃。”

在周家做过多年长工的王义帧回忆说,周春富从“从不闲着”,伙计铡草的时候他帮着续草,他续草铡出的苞米秸长短匀齐,牲口爱吃。“有个特殊要求,无论是伙计还是儿女媳妇,干活时不准穿红挂绿,怕粘灰就不能撒手干。”“周家院子里是不能有鸡粪的,孩子回家了就拿起小铲子往院坑里拾掇。家里不养牛养骡马,脚力快也干净。我在他家要早起。他家人养成了习惯,冬天天没亮点了火油灯,家里人做饭的做饭,喂牲口的喂牲口。人家都起来了,你伙计还能赖在被窝里吗,起来没有事掴着筐拣狗粪。”

2006年,王义帧回忆说:在黄店屯,老周家的5个儿子也让人羡慕,“家里人手多,大儿子干农活,二儿子管家,三儿子赶车,几个儿子都有分工,个个勤快。脑子也灵,都能挣钱。”

周家“挣钱了就买地,地多了就雇长工,从三五个到七八个的时候都有。周春富老头和长工一样干活,一大早就赶马车出去,回来挂一胡子霜。”

长工王义帧对周春富买地的嗜好印象深刻:“老头把家,就愿意买地。和人家在地头说话,末了就问,你卖不卖啊?”

周春富凭借自己多年的努力,为周家积攒了一大份家业。

2

我家族里有个二叔公太,解放后定为资本家地主。听我爷爷讲,二叔公太的爷爷是很穷的,是学徒出身,后来结婚后自己经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生意大了,有钱卖田地,到二叔太婆这代,由二叔婆天未亮就带几个儿媳妇和长工一齐下地干活,吃的也同长工一样,解放前有商铺两间,帮工学徒三人,有田约200亩,务农长工3人。解放后,评为资本家地主,商铺公私合营,儿子入了供销社,田地没收充公。到了60年代中,全家下放农村,并于80年代回城。回城时一无所有,无房无地。好在改苹开放,回城后,后代靠做小生意,经过三十多年的辛勤努力,儿孙一代都在城中有商铺和楼房。这说明,富裕都是勤劳所至 ,另外由于祖世经商,都有经济头脑。白手也可以经商的。现在改革开放了,为什么还有很多贫穷的人。原因是多样的,其中就有是否勤俭的因素。你们认为是否有同感。以上是我的观点。

3

哈哈哈哈,解放前,我奶奶的爸爸就是大地主,唐山首富,同时也是当地最大的工商业主,民族资本家,家里有矿,有个石灰窑,在济南城里有很多房产出租。哈哈哈哈,大家不用羡慕我,解放时地分了,矿收了,到了57年石灰窑也公私合营了,67年房子收了。到了晚年,生活已经不能自给了,靠着奶奶的工资接济,穷困潦倒,勉强度日。我奶奶的爸爸,也就是我爸爸的姥爷,那我应该是称太姥爷。


好吧,我来给大家揭秘一下大户人家的日常生活吧。一个穷字,或许大家意外,觉得当地首富,有这么多产业,怎么可能穷呢,是真的很穷。大户人家是不分家的,一起吃大锅饭,顿顿清水煮白菜,菜里缺油少盐,吃不下去是吧,吃不下去就对了。各家关起门来去吃小灶,鱼呀,肉呀,都有了,吃大灶就是顿顿清水煮白菜,爱吃不吃。


家里管钱的就是我奶奶的妈妈,大太太,我奶奶是嫡长女,但是大太太没有儿子,太姥爷讨了小,生了儿子。我奶奶和同父异母的弟弟关系很好,感情很深。但是大太太心里不得劲,非要拧着干,大户人家日常生活其实也很简朴,并没有大手大脚的,人口多,开销大,平常也是清汤寡水,维持一大家开支不易。太姥爷宠小,生儿子,就经常加肉菜,特殊关照,给小的夹菜,补身子,生女儿可是没有这个待遇的。大太太生气了,问题很严重,从此立下规矩,顿顿清水煮白菜,处处挤兑小的,反正就是不让好过,只是维持着不撕破脸,顾着体面。


大太太也就是我的太祖母,性格刚烈,眼中容不得沙子,但是也没法子呀,出点气可以,也不能做太过分,毕竟还要一个屋檐下过日子。于是,太祖母就把我奶奶叫来,你去读书吧,女孩子要读书,读了书有工作,自己挣钱,不用指望男人,没好东西。北方人重男轻女,太姥爷并不支持女儿去读书。太祖母开明,据理力争,用私房钱送我奶奶去读书了,教会学校,不用学费,非常清苦,我奶奶读书很勤奋,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入济南师范学院,师范不用学费,还有生活补贴,毕业后做了高中教师,月入20大洋,自食其力,过得挺好。


后来,太姥爷给我奶奶介绍了我爷爷,相亲,我奶奶当时瞧不上我爷爷。因为那个年代,像我奶奶这样读了书的大家闺秀,眼界高了,首选都是要嫁理工科的海归留学生,实业报国的工程师。而我爷爷当时是公务员,铁路机关中层干部,吃皇粮,月入300大洋,一表人才,青年才俊,就这条件都瞧不上。这在当时确实是属于二流人才,不上眼。于是,太祖母就劝我奶奶应了这门亲事,自己没有生儿子,在这个家里地位已经很尴尬了,如果女儿再忤逆父亲,不应这门婚事,今后就更不好相处了。


于是奶奶就答应了,事实是选对了,我爷爷家境和我奶奶家相比是相差很大,但也是出生豪门大户的破落子弟。我爷爷的爸爸是个不争气的,也就是我的太爷爷,原本也是家境富庶的土豪劣绅,抽大烟,败光了家业。我爷爷是嫡长子,下面还有9个兄弟姐妹,家境贫寒,我爷爷的姑姑是大资本家的太太,有钱,没孩子,于是从小就把爷爷接到身边进行特别培养,4岁读书,练字,学的颜体,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练不好就用沾水竹枝抽,抽的两手伤痕累累,有钱人家对子女教育是异常严酷的。我爷爷跟着姑姑吃小灶,顿顿鱼肉,而下面的兄弟姐妹跟着太爷爷过,吃大灶,顿顿吃糠咽菜。


我爷爷出头了,东吴大学的出身,一手好字,一表人才,当了公务员。那年代兴这个,东吴大学在当年是不亚于清华北大的名校,公务员的摇篮,后来搬去了台湾也仍然是出政要大员的名校。我爷爷身为长兄,用自己工资供养了9个弟妹读书,各个都是大学生,出国留学。当年铁路系统有8个高级铁路工程师,号称八大金刚,4个留德,4个留日,我家就占去了4个。我的四爷爷在20岁时成为清华大学史上最年轻教授,不幸的是不过两年就因病去世了,只留下3张照片。


抗战爆发时,我的八爷爷在南京医学院,师从德国名医,是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小日本进城了,疯狂杀戮,八爷爷被堵在南京城里没逃出去,躲在医学院的地下室里,外面尸横遍野,人间炼狱,惶恐战栗,无心学业,生逢乱世,命如草芥。德国名医治学严谨,不许学生放弃学业,八爷爷每天深夜去外面街上背尸体,带回学校地下室解刨,继续完成学业。后来,八爷爷也成了名医,外科手术权威,南京医科大首席外科教授。


我奶奶的弟弟,还有我爷爷的弟弟妹妹,全都是大学生,后来经历非常坎坷曲折,在抗战时期就非常颠沛流离,经历生死劫难,建国时,我家亲戚有一半人被抓去了台湾,一半人留在大陆,受到新中国重用,后来也受了些委屈,再后来又受到国家重用,沧海桑田,几起几落。


这里要和大家说的是,无论是乱世,还是治世,读书就要比不读书强的多。家里没有出大学生的地主,守财奴地主,很多都是当做土豪劣绅直接给咔嚓了。家里有出大学生的,有工商产业的,那就不一样了,这叫开明地主,民族资本家,争取对象,虽然也要改造,那就温和多了。大学生稀罕,国家正在用人之际,读过书的,在各行各业仍然是佼佼者,经历如此大的社会动荡,虽然也经历过极度穷困,各种运动,还是起来了,生活仍然是很富庶。


地主那点钱财根本不顶用,传不下去,直接败家了,子女都是大学生,根本就不在乎那点产业。在我家族里,有医生,名医,教师,教授,公务员,厅局级国家干部,铁路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建筑集团老总,甚至还有解放军高级军官,将军。我的爷爷奶奶,确实是打造了一个辉煌百年的大家族,读书真的是可以改变命运,什么家产都不要了,一样可以重新崛起。


无论穷人,还是富人,从事比较好工作,有好前程,仍然是读书人。或许有很多穷人说只有富人才读得起书,观念要转变,富人读书也是很苦的,如果读不出来,再大家业,三代而终。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确实都是地主子弟,所受教育环境是非常严苛的,穷人家的孩子是由家族供出来的。现在好像是没有家族了,以前是有的,只要家族子弟中有读书天赋的都会供出来,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4

旧社会的地主,肯定是地多。

中国农民和地主都是长时间和土地打交道的人,都明白土地的重要性。在那个土地可以肆意买卖(兼并)的年代,当然是土地越多越划算。

也正是因为如此,有很多地主并非影视剧里所演,穿金戴银,吃香的喝辣的。他们往往会很省钱,然后拿来买更多的土地。

以前那些地主们动辄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地,是怎么来的?还不是一亩一亩的买回来的。所以先不管他们手段多么恶劣,如何如何剥削了,省钱买土地应该是事实。


再说说对地主的评价。

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评价,这很正常。

所以,贫农长工这些最底层的老百姓,痛恨地主很正常。毕竟失去土地就失去了一切,而给地主家当雇农打长工,受欺负是必然的。

如果有人站在地主的角度看,又会得到不同的观点。比如地主也是一点一点努力才积攒的家业,地主也不是每天都大鱼大肉,地主为了省钱也很“抠”。而且,还有可能有地主人品不错,经常帮助雇农呢!

立场不同,结论不同。


而更为重要的是,地主不是一个人,而且一类人。

就像是“地域黑”一样,认定某一阶层全是好人或者全是坏人,是不合适的。地主当中有没有好人呢?当然有。

有些地主本身也是贫农出身,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积攒出的家业;有些地主心肠也很好,经常帮助穷人……但是,他们代表不了那些做坏事的地主。

客观来说,好地主毕竟是少数。

总之,靠着高利贷和剥削生存的地主阶层,对广大农民阶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不容置疑。

5

我家解放前就是地主。和刚刚看到的帖子一样。我的祖辈是一点一点攒钱然后买地,慢慢的变成地主的。我们家是闯关东过来东北的。老祖宗一个老太太领俩儿子一个女儿落户到现在这地方的。听老辈子说。当初没黑没白的干活,几辈攒下的家业。不过人缘好,苦自己不苦长短工,谁家有难处也主动帮衬一下。我家在当地算有文化的大家,老辈子攒钱就让晚辈读书,就算当时胡子那么凶也只来过一次,当时我的祖太奶主持家业,告诉我祖太奶,要一些粮食,不要太多。我祖太奶也知道这帮胡子是谁。就说,三儿,没有吃的就过来,不许祸害堡子里的人。。。。我大太爷最有文化,当时在东北军里任职。后来我祖太爷不让干回家务农到解放后死的。在那些年里我家族没有被批斗过。村里人也没有一个忘了良心的。现在我们的家族也都分散到全国各地了。我是到东北的第九代。(老家潍坊候家庄,不知道现在叫什么)

6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约400字,阅读需2分)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土地和财富是息息相关的。

因为中国古代长期都是农业社会,农业占社会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成分

古代的国家为了管理方便,就大力支持农业的发展,不支持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有重农抑商之措施。

我们常说的“士农工商”四个传统时期的阶级成分,工商是排在最后的,可见古代商人地位之低下。

商鞅变法

因此在传统时期,人们不管是经商还是做官,有了钱之后,还是会回到农业这条老路上,买田置地,“以末求财,以本守富”,故而土地是最重要的社会资产。

因此在旧社会,“地主”多半是“财主”。

地多、宅子大就是钱多,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成立的。

当然了,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一个声音: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当然会出现这种情况了,灾荒之年,颗粒无收,贫民饿死沟壑,地主家无余粮也是正常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一种地主,是靠自己辛辛苦苦勤劳节省,然后多买几块地,自身经济情况也不是很好,但是就因为地多,被划为地主。

这就涉及一个怎么划分地主的定义问题,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多说了,且听下回分解。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7

解放初那些地主有些是地多,有些是钱多。

拿我们镇上的三家大地主来讲:

1、一家被人称土地主,就是田多,纯粹靠种地赚钱的,他家是地主中比较穷的,一家人也都老实本分,没欺负过什么人,解放后挨了批斗,家产没收了,没什么生命危险。

2、一家是靠贩卖鸦片和药材起家的,这一户是三家中最有钱的,都传闻他们家是恶霸,还打黑枪害死过人命,这家有一儿一女,儿子喜欢玩摄影,女儿读过大学,在曾经的外交部门任过职。

解放前这一家人都跑掉了,听说是先到的香港后来定居美国了,这一家人要是不走怕是得枪毙。

3、还有一家是曾经出过举人,祖辈当过官,算是我们当地的文化人。他家住的院子比较气派,田也比普通人多,在县城有铺子,经济上比普通人好很多,当然解放后也挨批了,房子的一半被分给了穷人,也没什么生命危险。

以前的人很看重名声的,而且安土重迁,一个人做官再大再有钱也大多会在老家定居,地主也不例外啊,周围都是乡里乡亲的老熟人,他们要是作恶多端脸还要不要了?当然不排除一些恶霸地主,但是我相信绝大部分地主也只是普通人,不会过分恶毒

8

我是乡间农夫,小时候老一辈的老人家经常说起地主的故事。

听老人家讲,地主有土地就要钱,在南方过去的地主老财。他们利用土地所有权,以地租形式剥削农民的土地所有者。旧社会中领主制经济下的一切大土地所有者,如旧社会亦称地主。为什么称地主呢?说明是土地多称地主。钱多不用于称地主,称资本家。

我再来谈谈大地主刘文彩故事,我从小学里开始就读到了刘文彩大地主的故事。

让人愤怒的是,刘文彩是民国期间一位大地主,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就是个十恶不赦的人,据说他做了很多剥削农民的故事。也因此在当时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还娶了五房姨太太。但是这样一个人物,是人们眼中不赦罪恶的坏人,

解放后,刘文彩被树立成了恶霸地主的反面典型。



9

我给大家说说我姥爷的故事吧。我母亲今年六十八了,家里兄弟姊妹五人,母亲是最小的,与最小的哥相差十多岁,是姥爷原配过世后娶的我姥姥生的,上面有一个大姐四个哥,,姥爷在前清时,家里是农民,父母过世后,因年纪小受族里欺负,家产土地被族里侵占。姥爷一路要饭到北京城,靠给人当伙计维生,后来有点积蓄后自己做点小生意,闹义和团时,看准时机给大户人家做大车发了家,娶妻置下了家业,并回家乡买下了百八亩地和两套宅院,自家打理京城的生意,土地耕种和收获时请几个帮工。可到解放土改时划分成份要被划分成地主,幸运的是,我大姨是地下党,大舅抗战时是武工队,打日本受过伤,反扫荡腿被日本兵打瘸了,二舅参加革命也早,听母亲说有特殊贡献,每年有一个月疗养,配有一警卫和一保健医生。最后成分划成了中农,但京城的房产除了自住房其他的铺面房产全没收了,乡下的土地宅院也只给我大舅留了一套,其他的都归了公。算起来还是比较幸运的,躲过了后来的各种运动。那些被划分成地主的家庭就很可怜了,真正是家破人亡。

10

地主是地多叫地主,地是哪来的?恐怕各地不一样。我家是山东清末逃荒(好听点叫闯关东)来辽南的,靠海边近些。当时是我前五代太爷爷兄弟两人领着家小来的,半路分开一支。我们这一支到辽南现在住地时荒无人烟(原来朝鲜人居住过),但不得不说老祖会选地方,世外桃源类型的地貌。第四代兄弟四人,勤勤恳恳耕作开荒,积累大量土地。后来陆续有人逃荒过来,一些人就主动上门打工,或者自己开荒种地,当然还有游手好闲,不擅耕作经营的,过得不好。解放前我们家已是当地数得着的地主,也恩惠了不少人(甚至给打工的吃小米饭肉片,自己家吃咸菜,从没把自己放在高人一等的地位)。后来兄弟四人分了家,土地改革时,因为在当地颇有声望,没有人去坏我们家,政府了解情况,给了个富农,后来也没遭什么罪。地主不见得是坏蛋,特别是东北的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