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实我感觉其余几国被灭,齐国要背很大的锅。范睢提出的远交近攻之计,秦国一直与齐国交好,所以秦攻五国而齐不救。

再说到齐国的心态。

第一,四十年不兴兵戈,军队数量虽然可观,但战斗力底下。实战太过重要,临武君荀卿论兵时就讲到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齐国的技击之士是亡国之兵。

第二,齐国上至君主,下到百姓,恐怕都无抵抗之心。史料:《资治通鉴》卷七始皇帝下二十五年:“初,齐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以故齐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宾客入秦,秦又多与金。客皆为反间,劝王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

所以我认为,齐国对于其它各国被灭,内心可能毫无波动。

最佳贡献者
2

泻药。@ayato10

这个问题好。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十六年,秦灭周。君王后卒。二十三年,秦置东郡。二十八年,王入朝秦,秦王政置酒咸阳。三十五年,秦灭韩。三十七年,秦灭赵。三十八年,燕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杀轲。明年,秦破燕,燕王亡走辽东。明年,秦灭魏,秦兵次於历下。四十二年,秦灭楚。明年,虏代王嘉,灭燕王喜。
  四十四年,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秦虏王建,迁之共。【集解】:地理志河内有共县。【正义】:今卫州共城县也。遂灭齐为郡。天下壹并於秦,秦王政立号为皇帝。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脩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五国已亡,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王建遂降,迁於共。故齐人怨王建不蚤与诸侯合从攻秦,听奸臣宾客以亡其国,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集解】:徐广曰:“战国策云秦处建於共松柏间也。”【索隐】:耶音邪。谓是建客邪,客说建住言遂乃失策,令建迁共。共,今在河内也。疾建用客之不详也。【索隐】:谓不详审用客,不知其善否也。

齐王建二十八年,王建入朝于秦,秦王赢政接待规格很高。七年后,秦国开始逐步灭列国,先是韩国,再是赵国,然后是赵国,然后是魏国。

灭魏国的时候,秦兵“次于历下”,也就是说,秦兵到了济南。但是,秦并没有直接进攻齐国,而是先灭楚国去了,楚国灭了之后,又北上灭了燕国的残余部分,代国,最后才进攻齐国,齐国不战而降。

而在灭五国之前,秦国和赵国发生了长平之战。当时,齐国和楚国共同出兵,救援赵国。赵国在相持阶段,粮食不足,请求齐国给予支援。

王建立六年,秦攻赵,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遂攻之。”赵无食,请粟於齐,齐不听。周子【索隐】:盖齐之谋臣,史失名也。战国策以“周子”为“苏秦”,而“楚”字皆作“燕”,然此时苏秦死已久矣。曰:“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卻,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於齐楚,扞蔽也,【正义】:此时秦伐赵上党欲克,无意伐齐、楚,故言赵之於齐、楚为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夫救赵,高义也;卻秦兵,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卻彊秦之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秦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遂围邯郸。

已经有人给齐王讲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不给赵国支援粮食,赵国战败灭亡,齐国和楚国最后都会受害。但齐王还是不同意。

为什么呢?就是前面已经有人说过的,当年齐国乘燕国内乱伐燕,后来燕昭王以乐毅为将,各国出兵支援,共同伐齐,差点就灭了齐国,齐湣王也因此而死。所以,齐国对各国是有怨恨的。

而在此之前,齐国其实在各国事务上是非常积极的。战国之初,首先强大起来的是魏国,魏国几乎把周边邻居挨个欺负了一遍,尤其是韩国和赵国,魏国最喜欢欺负。

这时候,齐国多次出兵救援过赵国和韩国,最后也是齐国在马陵之战中击败魏国,杀死庞涓,导致魏国由盛转衰。

齐湣王继位的时候,齐国国力达到鼎盛期,也是在这一时期,齐国消灭了宋国,一度攻进燕国,差点就消灭燕国。

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这时候,有可能消灭六国统一全国的,主要的就是秦国、楚国和齐国。

但是,相比之下,秦国的地理优势更为明显一些。六国即使合力攻秦,也必须经过函谷关,秦国只要在函谷关坚守不出,六国一般都会自动退兵。楚国疆域最大,国力也强,但是楚国一直在长江下游用力,灭吴,而且在灭吴之后从齐国手里抢走了徐州。

相比之下,齐国的地理优势并不明显。齐国东边是大海,南边是楚国,北边是燕国,西边是韩国和魏国。所以,齐国在消灭宋国之后,就趁燕国内乱的机会,进攻燕国,但是,最后没有完全消灭燕国。

燕国反而约其他五国共同伐齐,攻进临淄,齐湣王跑到卫地,最后还是死了,齐湣王的儿子襄王在莒被立为齐王,五年之后,才反攻成功,齐国完全复国。

也就是说,齐国在灭宋之后,不是没有过统一全国的想法,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出了问题,低估了燕国的抵抗决心,而且到处树敌,像以前的魏国一样,把自己周边的邻居挨个欺负了一边。最后导致的结果是,燕国一号召,六国都跑来打齐国来了。

这就反映出齐国缺乏整体性的战略,外交上没有处理好。相比之下,秦国在外交上就要老练得多了。秦国从用张仪为相国的时候开始,就明确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用兵主要方向始终是韩国、魏国,也就是离自己最近,也最容易消灭的两个国家。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秦国一直在安抚齐国和楚国,使齐楚两个大国没有全力救援三晋和燕国,坐视各国被逐步打击、削弱乃至最后彻底消灭。而齐国从复国之后,就对各国事务失去兴趣,只想着自保,只要秦国不进攻齐国就行。不但没有帮助被攻击的各国,而且连最后的屏障赵国被秦国进行致命打击,齐国也作壁上观。

另外,在齐国国力鼎盛期的时候,秦国对齐国进行了成功的战略忽悠。秦国知道,各国都恨秦国,而这时候秦国确实已经非常强大了,但秦国干啥都拉上齐国。尤其是齐湣王三十六年,秦国称帝,也拉上了齐国。虽然齐国很快就意识到了这是个战略失误,放弃了帝号,重新称齐王,但这已经足以让各国恨齐国了。

这之后,齐国又在灭宋之后,流露出明显的要消灭各国的意思,引起诸侯恐惧。但齐国没有秦国那样的条件,各国一起伐齐,齐国是完全没有能力抵抗的。因为各国可以轻而易举的从各个不同方向进攻齐国,齐国自然无法抵御。而秦国碰到这种情况,只要在函谷关闭关自守就行了。

所以说,齐国灭亡,实际上是在齐湣王时期就已经注定的。因为缺乏长期战略,方向不明确,四面树敌,虚耗国力,错过了最佳时机。等到秦国已经开始攻灭六国,齐国已经无能为力了。

3

齐国肯定是欲哭无泪的,五国已灭,齐国独自面对秦国,打又打不过,投降又不甘心。事态怎么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在这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齐国和其它六国结下的“梁子”。


首先是楚国,这要怪楚怀王贪心蒙蔽了智商。本来楚国和齐国是盟友,一起抵制强势向东扩张的秦国。秦国派张仪游说,骗说要给楚国商於600里土地,条件是楚国和齐国绝交。楚怀王傻傻得就照办了,从此以后齐楚关系降到了冰点。

再则是燕国,当年齐威王趁燕国“子之之乱”大举侵略,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差点就把燕国从战国七雄的地图上抹去。燕国复国后,燕昭王“千金买骨”、招揽人才,立志报仇雪恨。

接下来更凶险,秦国使出“上帝要你灭亡,必先让你疯狂”的伎俩,约上齐缗王一起“称帝”,齐国由此得罪了其余五国,终于惹来了燕、秦、韩、赵、魏“五国伐齐”,楚国后来也加入了进来。齐国这一次差点输光了内裤,连齐缗王也被楚国人抽筋而死,幸好多年后“田单复国”,才没有被灭掉。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灭五国的时候,军事力量雄厚的齐国冷眼旁观、毫无反应了。在齐国看来,五国和秦国都不是什么好人,不靠谱、靠不住,但毕竟秦国和齐国有盟约不会立马打过来,五国呢则老是惦记从秦国这里失去的、到齐国那里补回来。好死不如赖活着,晚死总比早死好吧?可真到了五国都没了,齐国又孤单了,算了,死就死了,投降吧!!!

4

没有计划的人,最后将失去了计划的资格,成为任人摆布的可怜虫。

亡国前的齐王建,以他滑稽的表演,演绎了这一真理!

前222年,王贲、李信一举灭掉了燕、代;王翦正在江南扫荡已灭亡的楚国残余力量。

现在,只剩下孤零零的齐国了!

入秦称藩,却因出不了门而放弃!

面对这一局面,齐王建的第一反应,是亲自去秦国入朝。

秦王:笑死我了,这时候来称藩,你知道统一是什么意思吗?

这不算是齐王的原创,韩国灭亡前,韩王安也曾经“纳地效玺,请为藩臣”。

我投降,我认怂,您保存我社稷好不?


当年,齐和秦并称东帝西帝,如今,只能小心谨慎地去问问:我做小弟,您收吗?

可是,齐王建却多虑了,他连门都没出,就引起了朝中鹰派的坚决反对,守城门的司马不开门,坚决劝阻!

没办法,齐王建就因为出不了自家门,没去称臣了!

主动攻秦!

做鸽派连门都出不去,要不咱们做鹰派吧!

干了秦国!

鹰派中,比较狠的建议是:团结五国余部,一致抗秦!把齐国充分动员起来,把齐国人民武装起来!把逃亡到齐国的五国贵族都发动起来!主动进攻秦国,一争天下!

此时,诸侯各国许多亡臣孤将不纷纷逃到了齐国。这些人虽然落魄了,但齐王若是号召起来,他们在各地还是很有能量的!

齐王建一开始还很兴奋,老子也来号令天下,还能翻盘呀!

在后胜等人的提醒下,齐王建清醒了过来,放弃了主动进攻秦国的打算。

消极防守

出去进攻不行,去认怂称臣也不行,唯一的办法,就是死守了!


我齐国好歹也是几百年的大国,难道就真的没有一战之力吗?

于是,齐王建开始部署防御。你秦国在西面嘛,好的,我就加强西部的防御!一顿调兵遣将,在西部屯集重兵,准备防御!

毫无抵抗

齐王建部署的防御,把主要力量集中到了西部边境。

也许,他忘记了,此时的燕国也是秦国领土了!因此,北面防御空虚!


前221年,秦王政派王贲、李信率军从以前燕国的领土出发,从北面攻入了齐国!

齐国的军队、齐国人民都表现得非常友好!“民莫敢格者”。

也是,自从乐毅伐齐后,将近60年齐国没打过什么仗了,齐国也一直不敢动员民众,以免刺激秦国,这时候,谁去打呢?

投降,被饿死

这下好了,秦军都打进来了,你想称臣都不好意思开口了吧(虽然早称臣也没戏)!

不过,一个老朋友找到了齐王建:陈驰。

这个陈驰,是秦王安插在齐国的地下工作者。

在秦王政决心灭六国前,曾派遣了若干谋士去各国展开地下工作。

他们的工作很简单:鼓动各国和秦国亲善(直到秦国来打他)。鼓动的手段也很简单:能收买的人,花钱收买了,收买不了的人,派人弄死他!

排挤廉颇,弄死李牧的郭开,就是被秦地下工作者搞定的人物。秦王这招效率极大!

这位陈驰,就是安插在齐国活动的谋士。他搞定了后胜,让齐国在整个秦统一战争中都保持“友好”。

陈驰最后一次忽悠齐王:您如果投降,您可以保有五百里地!

齐王建投降了!

然后,秦国人履行了承诺:他们带齐王建到了共,放到一片松柏林中,“给你五百里地”!

堂堂齐王建,活活饿死!


其实,到了齐王建开始考虑问题的时候,一切都晚了。他想称臣,秦会答应吗?他想决一死战,是秦的对手吗?就算他知道陈驰在忽悠他,他又能怎么办呢?

没有计划的人,最终将失去计划的资格,成为一个任人摆布的可怜虫!

5

秦王嬴政用了十年时间消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而六国之中最后一个被消灭的国家,正是当年强盛不可一世的齐国。在其他五国皆已成为秦国领土的情况下,齐国的命运早已不可逆转,说白了,做不做垂死挣扎都没什么意义了,亡国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秦王嬴政灭六国的先后时间。公元前230年,秦灭韩,韩国在六国之中实力最弱,在秦国强大国力的震慑下早早就依附于秦国,但韩国所处的位置却非常特殊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关东进之道路,秦要并灭六国,就必须要先灭韩国,因此,嬴政派出内史腾为主将,发动灭韩之战,韩国无力抵抗,韩都被攻破,韩王安投降,韩国成为六国第一个灭亡的国家。公元前229年,秦国以王翦为将发动灭赵之战,赵王迁中秦反间计,名将李牧被杀害。赵都邯郸最后在内奸郭开的摆布下开城投降,赵国灭亡。




赵既灭,秦国想乘胜南下灭楚,但中间还隔着魏国,不过这个时候的魏国在秦国多年的征伐下地盘已经很小。公元前225年,秦国以王贲为主将发动灭魏之战,经三个月战斗魏都大梁被攻破,魏王假出降,后被杀,魏国灭亡。秦灭楚之战是秦国最难打的一场恶战,前后共历时三年,直到公元前223年,秦国以王翦、蒙武为将深入楚国腹地,才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俘楚王负刍,楚国才宣告灭亡。公元前227年知道亡国在即的燕太子丹欲借刺客荆轲之手刺杀嬴政,计划失败,嬴政对燕国恨极。公元前226年,燕都蓟为秦所破,燕王喜及太子丹逃往辽东,秦将李信穷追不舍,太子丹为燕王喜所杀。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生擒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秦国经过多年的征伐,已经依次灭亡韩、赵、魏、楚、燕五国,剩下的一个齐国,好歹也是曾经的东方大国,战国七雄的霸主。但齐国自燕将乐毅以卓越军事才能连陷七十余城差点亡国之后,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元气大大受损,在位40多年的齐王建更是无所作为,秦与齐没有之间的边界相连,齐国因此始终没有什么危机感,不修边事不整军备,加上国内海宴齐平多年没有战事,庸相后胜又是个贪得无厌的小人,秦以重金贿赂后胜,使齐臣服秦国,坐视邻国灭亡。齐国看似坐拥七十余城池俨然一大国,实际上早已不堪一击。




在秦逐一消灭韩、赵、魏、楚、燕五国的过程中,齐国始终置身事外,坐视诸国灭亡,不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在各诸侯国联合对抗秦国的过程中,齐国始终避免参战,亦或参战不利,一昧讨好秦国,这种屈膝献媚的行为为各诸侯国所不齿,随着各诸侯国的相继灭亡,齐国的末日也很快到来了,到这个时候齐王建才恍然大悟,秦国的狼子野心,是绝对不能容许齐国的存在的。


公元前221年,秦国以王贲为将,由燕境入齐直趋齐都临淄,齐国毫无防备,无兵将可用,齐相后胜力劝齐王建投降,齐王建知道再做无谓的抵抗已没有什么意义,遂不战而降,齐国宣告灭亡,至此,秦王嬴政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6

苏洵在其《六国论》中写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交好秦国)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到了战国后期,齐国的国策基本上都是隔岸观火,作壁上观。有人说是齐国吃了秦国的蜜枣,上了秦国的当。其实,这并不靠谱,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并无长期稳固的国策,基本上都是见风使舵、朝秦暮楚,这也是山东六国的合纵终难成事的原因所在。齐国能够做到几十年隔岸观火,其实是其心里的小脾气在作怪。

齐国在战国的中前期,是一个对外很积极的国家。齐威王时期,任用邹忌实行变革,齐国国力开始强盛,并於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大败魏军,终结了魏国战国前期的霸主地位。威宣时期,齐国是东方诸侯中当之无愧的霸主。

至齐湣王时期,齐国的国力达到鼎峰,史载及湣王,奋二世(威、宣)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然而,齐国在走向鼎盛的同时也埋下极大的祸根,齐湣王骄横跋扈、穷兵黩武、又拒听谏言、不讲策略,致使其国内君臣不和、百姓离心,其国外又树敌太多。最终导致於前284年,燕将乐毅合燕、秦、赵、韩、魏五国之兵伐齐,於济水之西,击破齐军主力。后乐毅又遣还各诸侯军队,亲率燕军主力攻入临淄,齐闵王出逃到莒,后被楚将淖齿所杀。而乐毅趁胜连下齐国七十余城,仅剩莒与即墨两城未下。

齐国虽后来又赖以田单以即墨而全复齐国,但齐国经此大乱元气大伤。自此,齐国人的内心也深深地恨上各诸侯国。秦赵长平相持时,赵国乏粮,屡屡向齐国乞援,可齐国仍无动于衷,断绝给予赵国援助,而赵国也被迫主动寻求与秦人决战。而后,楚、韩、赵、魏、燕等国合纵抗秦,齐国都置身事外。其根源还是对其他诸侯国曾联合伐齐,致齐国几近亡国有关。故秦国与其他诸侯国相攻伐,齐国人的内心能感觉到一丝复仇的快意。

都说敌人的敌人会是朋友,可是当敌人的敌人比敌人还强大时,就不该庆幸而应提防。北宋末年,联金灭辽就是惨痛的教训。为收回“燕云十六州”之地而“联金抗辽”结果却连秦岭淮河以北的土地都丢了。当辽末年以“唇亡齿寒”之由向北宋当局求援,而北宋当局不但不加以援助,反而想痛打“落水狗”愚蠢地以为敌人的敌人就会是盟友,反而“引虎驱狼“,殊不知这敌人的敌人是比恶魔还凶残的恶魔。

相比辽国,宋朝的锦绣繁华更让金人艳羡,北宋的军事力量还不如辽国,而辽国的军事力量又明显不抵金国,北宋不想着去平衡敌人之间的实力,看不清潜在的更大威胁,目光短浅,结果却只能为别人所用。如果北宋的凭自身的实力可以制衡金国,金国才可以引为盟友,反之只能联合较弱、胃口较小的敌人去抗衡实力更大、更凶残的敌人。

战国后期,齐国的心态也是如此。对曾经的仇恨放不下,在紧要关头也不愿对昔日的仇人施以援手,其最终也自然是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7

没有什么心态,因为齐国压根就没抵抗!秦国采取的远交近攻策略在齐国身上发挥到了极致,齐国和秦国在战国后期实现了几十年的和平,齐王还去过秦国,秦始皇下令把齐王当成他自己一般来款待。于是齐王心花怒放,五国联军伐秦时齐国不参与,秦始皇开始一统天下时每次其他国家向齐国求救齐国统统拒绝,更好笑的是每当秦国灭掉一个国家齐王都派人前去祝贺,等其他五个国家都亡了自然也就轮到齐国自己了!结果秦军灭齐国时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

8

齐国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有意思?我分析一下。

首先,齐国人,肯定是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哇,曾经欺负我的那些国家终于一个一个暴毙在我面前了,齐国跟秦国两个国家之间是隔着一段距离的,历史上这两个国家虽然发生过战争,但没有齐国跟燕国还有齐国跟魏国,齐国跟楚国这几个国家打的那么狠,看到自己曾经的对手,一个个倒在了自己结盟的盟友的见下,心里肯定是有一种快意名恩仇的快感。就如同如果现在俄罗斯人倒下来,我们肯定很多人都会感觉,哇,这头毛熊终于倒下了,以前他侵占我们那些土地,我们都可以要回来啦!

齐国为了跟秦国结盟,为了让秦国打败那些曾经欺负自己的国家,可以说是煞费苦心,最终秦国人灭了那些其他的国家。

齐国的君王就发现有点不对劲儿了,曾经你打不到我,咱俩之间也没结那种生死之仇,反倒是你一直在攻打那些曾经欺负我的那些仇人,那我就很开心了,但是现在你的军队已经开到了我的国境线上。我该怎么做呢?

说实话,齐国的国君当时很方,看着铺天盖地而来的秦国军队,齐国国君当时是肯定把他底下那一帮臣民给骂了一顿,你们这帮家伙,不跟我好好说实话。就知道告诉我秦国人如何好,秦国人如何替我们齐国报仇,秦国的人如何给我们利益。现如今,现在秦国人成了猎人,我们成了一块儿肉,你叫我们怎么办。动点儿脑子想想如何击败秦国人!

然后一帮人提议先发制人,我们先去跟秦国人断交,然后派军占领住要道,跟他们作战,说不定能赢呢。

齐国的国君当时肯定心存侥幸。对呀,如果我打败他的军队,这天下不就又全是我的了吗?虽然我没那么大野心,我就想保住齐国这一块土地。但是我必须得派军队过去跟他军队打一下。

然后一帮人立刻提派军队过去阻挡住秦国人,好,我派军队过去了,但是结果却发现军队根本就不堪一击。这个时候,齐国的国君就感觉到前所谓的恐惧啦,有人这是要拿我的王位呀。你们这帮做臣子的被敌人招降过去之后可以有高官厚禄养着,但是我呢,我是齐国的王啊,我如果不投降,我可以在整个齐国作威作福,但是我一旦投降了,我就是别人的孙子。此时此刻,他想起其他五个国家邀请他一起对抗秦国,但他都拒绝了。他心里那是后悔呀。

接着,恐惧到最后一点点希望变成了绝望。之后他就投降。

9

齐国最后单独面对秦国时的心情,大概就是混一天算一天,混吃等死拉倒了。

在秦统一的百年战争中,齐国确实表现的有些与众不同。其他五国都是努力抗争过的,连最弱小的韩国还知道用郑国渠来消耗秦国国力,燕国太子丹还派出了荆轲去刺杀。而齐国一向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但这个也不能光怪齐国。

首先,齐国距离秦国最远,原本受秦国威胁就少,秦国后期也一直笼络齐国,所以齐国对秦国敌意不强。

其次,齐国是唯一一个被六国联合殴打过的。秦国虽然也曾面临六国合纵(前318年,楚怀王为合纵长那次),但那次齐国、楚国都是打酱油。此后的合纵就最多只有五国。而齐国,却实实在在遭遇了六国围殴:前284年,燕国乐毅率领燕、魏、赵、韩、秦联军攻入齐国,而楚国名为救援齐国,楚将淖齿带领军队当了齐国丞相,却把措不及防的齐闵王抓起来杀了。

这一战打断了齐国的脊梁骨,也让齐国从此对关东五国心怀怨愤,懒得参合他们和秦国的事。

其三,齐国本身对得失也看的比较淡。战国时候的齐国,本来是春秋时陈国的宗室,因为陈国内乱逃亡齐国,改姓田氏,逐渐掌握齐国大权,然后在战国初期篡了原本齐国姜姓君主的位。就是说,齐国本就是半路出家的政权,齐国老百姓也已经经历了一次改朝换代,对亡国也看的不如其他国家那么惨烈(其中民心最惨烈的当然是有八百年历史的大国楚)。

因此我们看到,齐国在最后关头的表现,可以说是昏庸,也可以说是淡定。在贤明的王后去世后,齐王田建任用后胜为相国,后胜和齐国的官员多受了秦国的贿赂,不作战备。等到秦灭五国后,即墨大夫建议他出兵支持三晋和楚国的贵族官员反攻秦国,他也不听。

这样一副混吃等死的架势,显然他并不是想不到秦国会来攻打齐国,只是懒得抵抗,也不知道该如何抵抗。到公元前221年,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一路势如破竹,齐国人根本没有抵抗。秦王劝降齐王田建,说封他五百里之地,齐王就降了,结果被秦王迁到共地活活饿死了。

他只是没想到秦王会如此残忍,如此不守信吧。毕竟还是个糊涂虫。

10

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

战国后期,秦国力量越来越强,东方六国都不能单独抗秦,公孙衍与洛阳人苏秦,先后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

自从公孙衍得到东方各国的支持而做魏相,合纵的形势便形成了。

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政策,令东方各国生畏,纷纷支持公孙衍的"合纵"。齐国于是"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燕、赵两国"亦以事属犀首",接着楚国也"以事因犀首"。魏惠王见国属公孙衍以事,"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事,复相魏。"此即所谓犀首"佩五国相印,合纵连横"的一次"合纵"运动。

秦在函谷关出兵反击,大破五国联军。

这次六国"合纵"攻秦,虽以失败告终,它的声势却是十分显赫的。

从此齐国便几乎再也不与秦国为敌,秦国在收拾了其他五国之后,最后才和平解放齐国,并没有像对待其他五国一样进行大肆屠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