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初最大的笑话之一就是“免死铁劵能免死”,很多大臣乐颠颠地拿到了免死铁劵,以为自己一生无忧,实际死得非常难看。

为什么免死铁劵免不了死,为何那些被杀的功臣不用劵换脑袋?

免死铁劵没有被大臣用,是因为免死铁劵无法顶一些罪

免死铁劵是朱元璋对手下人的一种高度奖赏,是一种巨大的认可,当时谁要有这么一张免死铁劵,那是一件很牛逼,很值得炫耀的事情。

在洪武三年,朱元璋一口气发出去了34张免死铁劵,其中给公爵发了6长,给侯爵发了28张。从此之后,这些人得意洋洋,以为项上脑袋稳当了,到了最后,却发现,哪里有稳当?不仅不稳当,而且掉的速度很快。这是为何?

因为免死铁劵在老朱当初设定时,有一个巨大的漏洞,什么漏洞呢?那是一句话:“除谋逆不宥外,其余杂犯死罪,本身免二死,子免一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免死铁劵对于谋逆者不免罪,其它罪,自己可以免两死,子女可以免一死。

这样一来,老朱就不受影响了。

李善长,大功臣,有免死铁劵,结果因为胡惟庸案将其卷了进去,导致全家70多人同时处死,理由:谋逆;蓝玉,有世袭免死铁劵一张,后来因为谋逆,惨遭灭门,蓝玉被剥了人皮;邓愈,有世袭铁劵,自己死后,儿子世袭,后来卷入李善长案,被诛杀。

像这样被诛杀的例子太多了,理由只有一个:谋逆。在“谋逆”大罪面前,免死铁劵太单薄了,比纸都单薄。

功臣们在拿到免死铁劵时,没有造反的心思,但后来因为莫名其妙被卷入,就有了谋逆的罪名。所以说,大多数功臣没有办法用铁劵,因为那唯一的情况发生了,怎么这么巧?实际上,朱元璋如果想杀哪个人,只要把这人的罪名靠到“谋逆”上,此人就跑不掉了,无论有没有劵。

有些人免死铁劵没有用,是因为没来得及用

有些个别死的人,不是不想用免死铁劵,而是没来得及用,比如朱亮祖。

朱亮祖绝对没有犯谋逆罪,但是他犯了其它罪。

朱亮祖在镇守广东期间,与当地豪强互相勾结,而且只手遮天,目无王法。有一次,番禺县令道同,要处理一个罪人,朱亮祖前来求情,道同没有给朱亮祖面子,貌似道同危险了。

为了安全起见,为了自己不要被朱亮祖加害,道同递出去一封给朱元璋的信,详细说明朱亮祖勾结豪强,为非作歹的事情,以及干涉自己判案的事情。

但是,朱亮祖速度更快,以道同不尊重上级,胡乱判案为理由,准备收拾了这个小官员。当朱亮祖的手下快马加鞭赶到京城时,道同的信还在路途中晃晃悠悠地走着。当朱元璋看到朱亮祖歪曲事实,告了道同的文章时,朱元璋怒了,这还了得,一个小小县令竟然对一个侯爷如此行事,朱元璋下命令:斩了这个县官。

道同人头落地后不久,朱元璋收到了道同的书信,一番调查后得知道同死得很冤,这一切始作俑者竟然是朱亮祖。这把朱元璋气得够呛,快速把朱亮祖和他儿子招了过来。

朱亮祖吓坏了,但是仗着自己有免死铁劵,朱亮祖来了。以为朱元璋要让人斩杀他,没想到朱元璋亲自动手,不用刀,不用剑,拿了一根铁鞭子,对朱亮祖父子一顿打,只是火候没掌握住,最后两人被打死了。事后,朱元璋说道:“朕怒而鞭之,不期父子俱亡”。啥意思?我太生气了,只是手底下没控制住。

是的,没控制住,把人打死了,好一个理由。朱亮祖压根没想到自己父子俩会被鞭子打死,谁想到朱元璋出手如此重呢?免死铁劵都还没来得及用呢?

除了谋逆的,除了失手打死的,还有个别直接赐死的,总之,朱元璋想要弄死你,你整上十个免死铁劵都没有用。

总体说来,免死铁劵不免死,因为它第一防不住“谋逆”罪,其次它对“失手致死”也无可奈何,如此免死铁劵“有和无”实在区别不大。

最佳贡献者
2

听“免死铁券”这名字,总感觉得到这玩意就死不了,大家伙这么想,朱元璋就笑了。

其实,免死铁券只是朱元璋帝王术的一个小道具,表面上是有情有义的最高奖赏,实则更像是催命符。

根据文献记载,免死铁券形如瓦面,刻诰文,皆镌免罪、减死、俸禄之数,字嵌以金云。

从这种笼统的记载看免死铁券,总有这样的印象,这玩意就是个瓦片状的大铁牌,免死的字样斗大,皇帝的承诺有如铁证,牢不可破。

然而,具体拿起一块免死铁券来看,远不是这么回事。

朱元璋发的免死铁券,镌刻的文字并不仅仅限于“免死”之类寥寥几个字,而是一篇两三百字的文章。

不妨拿最有名的一块免死铁券来做例证。

开国元勋、俸禄五千石的魏国公徐达的“免死铁券”,就有258个字。

具体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朕闻自古帝王创业垂统,皆赖英杰之臣,削群雄,平暴乱。然非首将智勇,何能率统而成大功······尔达起兵以来,为朕首将十有六年,廓清江汉楚淮,电扫两浙,席卷中原。威声所振,直连塞外······朕念尔勤劳既久,立功最大。今天下已定,论功行赏,朕无以报尔,是用加尔爵禄,使尔子孙世世承袭。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礼,兹与尔誓: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

请注意,朱元璋所有的“免死铁券”中,都有这样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

功高震主的开国元勋,若惨死十个,九个半都得是遭到了帝王的猜忌,罪名则基本会是“谋逆大罪”。朱元璋可好,一方面煞有介事地说可以免死几次,另一方面又说对不起,谋逆大罪不包括在内,试想一想,如果你是开国元勋,拿到这样的大铁牌,你会作何感想?

明摆着,这就是一张铁皮废纸。“鸟尽弓藏”,给你按个“谋逆大罪”要杀,这免死铁券拿出来有卵用。

朱元璋诛杀握有“免死铁券”的李善长最典型。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突然宣布处死胡惟庸,罪名是“擅权植党”。胡惟庸的死,是自不量力、咎由自取。可问题在于,朱元璋要除掉的并非胡惟庸一人,而是要借胡案诛杀一大片开国功臣。

正因为如此,胡惟庸被处死后,善察帝王心思的官员便纷纷跳出来,要求株连李善长等开国元勋。

朱元璋是什么反应呢?

假惺惺的不同意,朱元璋说,我起兵时,李善长来投奔,当时我二十七岁,善长四十一岁,他的建言大多符合我的意思。他是我初起是的股肱心腹,怎忍心株连。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假情假意,不是心软了,而是李善长手里有免死铁券,用“擅权植党”的罪名处死,等于说自己不守承诺,公开放屁。

为了不食言,果然,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逐步升级成为“谋逆”大案,并且牵连到了李善长等人。

朱元璋给李善长按了什么样的罪名呢?

“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

这时候,李善长若要拿出写明“谋逆不宥”的免死铁券,那就是个笑话。

3

古装电视剧中,经常可以出现一种道具——免死金牌,也就是俗称的“丹书铁券”,这是皇帝给有功之臣的一种凭证,代表着荣誉,也享有朝廷的许多“特殊照顾”。

最早实行颁发“丹书铁券”制度的是汉朝,起初并不免死;到南北朝时,“丹书铁券”才有免死资格;到隋唐时,皇帝给勋贵大臣发“丹书铁券”已经成了惯例。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昭宗颁发给吴越国王钱镠的“钱镠铁券”,现在还存放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到了明代,“丹书铁券”制度进一步完整,朱元璋从《大明律》上规范了铁券授予对象,仅限军功,且被封公、侯、伯的功臣。明代铁券分七等,大小不一,权限不等,所有铁券一式两份,一件存放内府,一件由获此殊荣者保管。等需要用的时候,将两件放一起,便可辨别真伪。

1370年,朱元璋大封群臣,有三十四人获得公、侯爵位,并被赐予“金书铁券”。可奇怪的是,朱元璋后来卸磨杀驴,这些金牌全部没被派上用场,这是为何?

此时的铁券,已非唐宋的铁券,权限已经大大降低,免死的范围和次数都不及从前。明朝的律法明文规定,铁券不能用于免谋逆之罪。

当时的许多功臣,比如李善长,在被朱元璋扳倒时,罪名里面都有一条谋逆罪。所以,功臣一旦被扣上谋逆的罪名,在正常程序上已经不得翻身。这律法规定还只是纸面原因,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朱元璋小时候出生贫寒,被人欺负,尝尽人间冷暖,让他特别没有安全感,并在心里埋下仇富的种子。长大后,朱元璋当了皇帝,对有权有势的人下手可谓毫不留情,甚至连借口都不需要,对他而言,杀功臣就如同砍白菜。

给功臣颁发免死金牌的朱元璋,也不是唐宗宋祖那种胸怀大度的皇帝。刘邦小人得志便猖狂,朱元璋比刘邦还狂,铲除功臣是个人安全感的需要,也是皇权集中的需要。人在打江山时可以同生共死,人在分江山时就会同床异梦。一块免死金牌,约束不了朱元璋的意志。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享有崇高的威望,说的话就是法,他能凌驾于台面制度之上。一块“丹书铁券”在他的眼里,不过就是一个道具而已。

在朱元璋需要群臣帮助时,赏赐一个道具,算是一种拉拢手段,让臣子为其效力。这个道具有没有实际用途,最终解释权还是在朱元璋手里。皇帝认可,“丹书铁券”有效;皇帝不认可,“丹书铁券”就是一块破铜烂铁。

在封建皇权社会,君臣双方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利用。皇帝需要臣子办事,需要将领守城;而下面的人又需要皇帝的认可,以此飞黄腾达。但是这种君臣合作关系是脆弱的,始终不对等,臣子或将领变强,就会喧宾夺主,如曹操、司马炎。

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头等大事就是维护皇权的唯一性和皇帝个人的绝对安全性,在此基础上,皇帝就会带着排他性对皇权进行“护食”。为了维护皇权,皇帝可以发出“丹书铁券”甚至任何空头支票,同样,皇帝也能否定承诺,让丹书铁券变得一纸空文。

4

免死铁券毕竟只是一件冷冰冰的物品,真正掌握生死的还是皇权,利益与名誉面前,所有的承诺都仅是华丽的谎言,当真正涉及到利益与名誉,免死铁券一点忙都帮不上。



免死铁券其事

朱元璋由一位放牛娃到九五之尊,离不开诸多文武将相的鼎力相助,于情于理,他做上了皇帝,自然也得为这些文武将相进行赐封。

洪武三年,朱元璋为了表彰开国功臣,给他们加官晋爵,封了六国公二十八侯爵,总三十四人,同时还一口气赐下了三十四块免死铁券。可以说,这是当时皇帝对臣子的最高赏赐,毕竟这东西在名义上,关键时刻可以保命。

不过,在后来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的时候,免死铁券却变成了废铁一块。开国功臣之中,竟然没有一人享受到免死的特权。这就不禁让人疑问,朱元璋是怎么绕过免死铁券,如此肆无忌惮地杀人的?



其实这个也非常简单,因为朱元璋是一国之君,规矩都是他定的,自然他就拥有这个免死铁券的最终解释权。

比如,当时有一位叫朱亮祖的开国功臣,他被封永嘉侯,镇守广东时,与当地豪强勾结,胡作非为,还诬陷同僚,使得朱元璋冤杀了番禺县令道同。后来朱元璋察觉后,将朱亮祖及其长子朱暹鞭挞至死,以侯礼葬。

朱元璋将朱亮祖及朱暹鞭挞至死,可这父子俩当时手里是有免死铁券的,而且当时大多数的功臣还都健在,朱元璋厚葬了朱亮祖父子后,对外宣称自己本不想杀他,就是想惩罚他一下,没想到朱亮祖父子这么不经打,有了这解释,就变成了朱元璋失手杀人,并不是免死铁券不好使。



除此之外,朱元璋在杀戮功臣的时候,尽是钻免死铁券的漏洞,因为他在颁发免死铁券的时候曾经说过,只要不是谋逆造反,都可以免死。因此朱元璋想要除掉他们,就只能用谋反这个理由,所以当时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就给了朱元璋一个很好的机会。

在两个案件中,朱元璋把大批开国功臣杀死,理由皆是谋反,就算他们手里有免死铁券,也只有死路一条。

经过这两次大清洗,使得持免死铁券的开国功臣,只剩下了寥寥几人,他们以为只要处处小心谨慎,便能逃过一劫,谁知朱元璋到了晚年,为了给朱允炆铺平道路,直接忽略了大臣们手里的免死铁券,想方设法的找借口除掉他们,以至于在这些功臣之中,最后只剩下汤和一人。

朱元璋的这种做法,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做伴君如伴虎,只要皇帝想让你死,不管之前有什么承诺通通都不好使。

5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好吧,俺不得不说,老黑们又跑到老朱家的地头上来黑老朱了。这啥事,都能给老朱家整一堆,开头那水果大战,桃子杀人,李子杀人,回头整个西瓜塞牙缝都能杀个人,这也没谁了,今又弄了一免死铁卷搁着讨论老朱无德无能,挑毛病杀人。

照一般人的想法,这免死铁卷搁着就成了那破优惠券,瞅着一百的优惠,屁股后面涨一百二,不仅不能免死还掏你家底,这也真是没谁了。

话说这免死铁卷虽然挂了一个免死的字,但这物件又不是啥盾牌,皇帝真要捅你,哪有捅不死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些人就要说了:“整这么大一圈过来,那免死铁卷还不是纸糊的,最后还不是让朱元璋一个接着一个的给捅死了!你这属于高级黑吧!”

您高抬俺了,啥高级黑,俺没干过这玩意。首先大家伙得肯定一点,任何的事他都是有原因的。毕竟老话说的好,水有源树有根,您整根大辣椒吃吃,没农民伯伯捯饬那土地,还吃不上不是。

今天咱就借住题主这一亩三分地把这事掰扯掰扯。

咱先从这牌牌说起。

在老百姓的认识当中,这物件被称为免死金牌。印象当中家里要有这么个东西,就得搁大堂里供上,天天上香,啥红苹果,啥大香蕉的天天的换新鲜的。

这家里头如果出了啥混蛋尽干些不着调事的傻小子,这物件就能派上用场。当皇帝派人去拿的时候,往往先窜出一个,脑袋扎金花,身穿大红袍的老太太,一根龙头拐杖搁地上一杵,另一只手整一个亮闪闪足够晃瞎眼珠子的圆牌牌。

“免死金牌在此,看那个扯淡的敢把俺孙子拿走!”

然后一个十七八或者二三十的糙汉子,抱着老太太的大腿,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搁老太太的衣服上摸:“奶奶救俺!”哭的那叫个稀里哗啦,惊天地泣鬼神啊!

得咧,就这么一下子,皇帝这方就先软了一层。

那么事就这么结束了吗?那么扯淡吗?那戏文了回回都有办法,把这傻缺一样的糙汉子拿住,回手就是一剑给捅死,了事。

所以戏文里已经告诉咱,这东西真真的不靠谱,您要信了这玩意,真真的把自己往火山口上塞。

为嘛这么说呢?因为搁最开始的时候,这叫丹书铁劵或者叫金书铁卷,其他的名就更加多了,小伙伴们对这也不感兴趣,多了咱也不提了。

为嘛叫丹书铁劵呢?因为开头的时候,这物件是用朱砂写字,而且这底子是用铁片片造的,所以叫丹书铁劵。

最开始是在汉高祖刘邦的手里发行的,这物件这个时候就不具有啥免死的功能,它就俩功能,其一是皇帝给下边大臣封侯的凭证,其二这就是一军功章,表示你这人确实能干,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而且这物件怕你仿照,人家是一分为二,左边这块下边人拿走,丢了该不补缺,而剩下的右边这块皇帝自己收藏起来,到时候就能拿出来核对,这要是对不上,就得拿脑袋补这缝。

这事,整到南北朝时期,这物件才具有了免死的功能。

那会大家伙也知道,那是咱大华夏一次大分裂时期,上接十六国,下接大隋朝。

那叫个乱,天天的一帮人拿着大刀片子,互相怼,把个大华夏祸祸的不成样子了。

打仗这就得死人,这就得有军功加爵。这天天的打,打的封无可封了,齐活,这免死的功能就这么诞生了。

那么传到唐朝的时候,这铁卷上就不用朱砂写了,而是用金块镶嵌上去,毕竟大唐朝的国力就摆在那里,用点金子啥的合适。

打这里起这免死铁卷的制式算是确定下来,大家伙都仿照唐朝的制式进行制作。

朱元璋手上的免死铁卷

那么这事到了朱元璋的手里,他也整了一堆免死铁卷,有着公爵头衔的发给了六个人,侯爵的一共给二十八个人发了下去。

咱就说吧,您这没个大功劳,没个啥能耐的能捞这么一块吗?根本就不可能,毕竟这是开国的时候,靠着油头粉面的大脸蛋子上位的还真不会有,毕竟这样的分分钟钟就让敌人给砍了大脑壳不是。

能人强将那叫个海了去了,而且能拿到这免死铁卷的那还都是能人中的能人?

好吧,问题就出在这里。

后来这,三四十家,本人没有被杀,子女不被杀,没有被胡惟庸这老小子,还有蓝玉这大脑壳连累到案子里的,就三人。一个是汤和,另一个是华高,再有一个就是徐达。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这徐达不是让老朱整一只北京烤鸭,啊不,烧鹅给整死了吗?

拉倒吧,那就是野史中记录的,正史中是老老实实病死的。有机会咱再说这事。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说了:“你看看,这没有黑朱元璋吧,发出去这么多,活下来就三,这还啥免死金牌,逗人玩呢?”

俺就呵呵了,这事要和当时的环境要结合。当年朱元璋着手培养的皇帝继承人朱标,这人比朱元璋死的还早。

这一家伙下去早些年给这朱标搭配的太子党,这就没人能压服的住了。毕竟后期朱元璋已经开始放手让这朱标处理国事了,这太子党已经开始做大。

开头朱标利用这太子党一系,能把这开国功臣压住。但这朱标一死,把朱允炆推出来。

就朱允炆他的班底还没来得急培养,而且他这人优柔寡断的,满朝堂那都是谁也不服谁的能人猛人,他能压住个谁?

只要朱元璋一死,这些人但凡活着,不给你整点事出来,俺都不信,更别说朱元璋了,他更加的不相信。所以啊,这就有了后面大杀特杀。

这是其一。

再有这个时间点上的朱元璋已经开始疑神疑鬼,但凡和谋反沾边的他绝对不会放过你。他就害怕这朱允炆弹压不住,最后把老朱好不容易打下的天下,分分钟钟的就给闹掰了。

刚刚俺不是说了,能拿到免死铁卷的那个不是猛人,当然也就进入了朱元璋的眼珠子里了,不盯他盯谁呀!

简单的说,就拿蓝玉的性格,谁能压服的了,没人吧!

所以朱标不死,后边的事真真的就没有了,但麻烦的是朱标死了,朱元璋不得不这么干,不然天下还得乱。

最后插一句,那免死金牌不是啥都能免的,您要是整个造反啥的,这东西就是个废物。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6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想要杀你,不要说一块免死铁劵,就算是十块也保不住你的命。“免死”,我们要明白这个免字的含义,这个字代表“兹与尔誓:若谋逆不宥,余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免死铁劵,不能免谋反之罪。


当初朱元璋发放免死铁劵的时候,就已经知道铁劵的含义,一方面是为了表彰功臣,意味着“我朱元璋还是知道感恩的,只要你们不谋反,我都可以免你们死罪”。

而另一方面则是“将予取之,必先予之”。在没有免死铁劵之前,开国元老们做事还是有所谨慎的,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出事。后来朱元璋给了免死铁劵,这些元老就不一样了,有了铁劵,代表着自己有第二条命,甚至第三条命,在行为方面就变得肆无忌惮。而这也是朱元璋想要的。

建国之初,大臣都是大权在握,此时的朱元璋对他们还是比较忌惮的。朱元璋想要收权,奈何没有理由。


因此,免死铁劵成为了一个突破口,给这些大臣足够大的权力,“欲令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先让他们飘一会,等到有了足够的借口之后,朱元璋也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清理障碍了。

如:当时洪武13年的“胡惟庸案”到洪武26年的“蓝玉案”,每一个案子都是他们自己做死,权力大了,就开始飘了,祸害百姓,甚至还想要谋反。

免死铁劵,只是朱元璋削弱开国元老势力的一种方法,给他们足够的权力,等到他们不明所以的时候,再找一个理由解决掉他们。


铁劵能免死,但是却免不了谋反罪,而朱元璋也是深知这点,所以给大臣定罪都是以谋反定罪,而这也正是为什么那些大臣被杀,却不拿免死铁劵,因为,免死铁劵也免不了。

7

朱元璋为了奖励功臣,所以颁发了很多免死铁券。但是被颁发免死铁券的那些功臣,很多都被杀死了。那些功臣为何没有用免死铁券抵罪呢?

免死铁券这个名字非常的霸气,它的效用配的上它的名字。朱元璋曾经承诺过,只要手中握有免死铁券,就能免除死罪。

即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

常言道,君无戏言,这是皇帝当众的承诺,他是不可能违反的。正因如此,很多人都竭力想要拿到它,不过这个东西并不是所有的罪行都能赦免的。比如犯了谋逆这种大逆不道的罪行,免死铁券就没有办法抵罪。

但即使不能免除谋逆,但很多人还是觉得这个免死铁券非常的厉害。毕竟,历朝历代当中谋反的人真正想要谋逆的人非常少。

可是大家不要忘了,谋逆罪的最终解释权可是归朱元璋本人所有, 朱元璋有着自己的一套逻辑。在他看来,结党就是谋反的前兆,所以应该直接杀死。

至于和意图谋反的人交往过密的人,肯定是参与者,自然是一并诛杀。朱元璋非常的聪明,他还没有草木皆兵到怀疑谁都意图谋反的地步。不过谋反这个罪名确实非常的好用,给他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如果做事非常的缜密,无法被皇帝抓住把柄,只是犯一些小错,那皇帝是否能将持有免死铁券的功勋贵族杀掉呢?答案是肯定的。

朱元璋是套路小王子,李善长对此深有体会。李善长做事非常的谨慎,他最后还是被杀死了,这是因为李善长用完了三次免死的机会,朱元璋用小事抓捕李善长,逼他用免死铁券抵罪。如果他没有用免死铁券,那么朱元璋可以直接将其杀死。如果他用了免死铁券,就相当于浪费了一次机会。不得不说,朱元璋真的是太会玩了。

很多人都把朱元璋发的免死铁券称作催命符,因为拿到免死铁券的功臣基本都没有获得善终,只有谨小慎微的汤和还有远镇海南的华高活了下来。

这不是什么玄学,之所以拿到免死铁券的人死亡比例如此之大,是因为朱元璋担忧病太严重了,而拿到铁券的这群人偏偏是他最忌惮的群体,所以才会造成现在这种结果,所谓的免死铁券,不过是朱元璋使用的计谋。

那些功勋贵族在获得免死铁券之后,他们觉得生命有了保障,所以自我约束力肯定会降低,这样一来,朱元璋找理由杀死他们就变得非常简单。

如果将朝堂比作是一场游戏,那么免死铁券就是一个复活外挂,朱元璋的角色,不是游戏当中最强大的BOSS,而是游戏制作者。

换句话说,他是可以跳出规则之外的。所谓的规则,在他面前不过是个笑话,因为规则就是由他本人制定的。可惜,很多大臣是临死之前才明白这点。

8

我是历史漫谈君,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朱元璋起初发了很多免死的铁券,为何那些被他杀的功臣却不用免死铁券?

这还得从头说起,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以后论功行赏,把黄金白银,良田,官爵赏赐给大臣,特别还给功劳巨大的功臣发了免死铁券。



当时那个场面真是太热烈了,激动的大臣们感到自己遇到了明君,涕泪横流。手里有了这个免死铁券,就相当于入了保险,自己可以免死九次,家人可以免死三次。

天呐,这福利。这就相当于我们去超市购物,然后某一次突然发了购物券。可是当你拿兴冲冲的拿了代金券去购物的时候,才发现里面是有潜规则的,比如你消费100元,只能用一张面值5元的。消费200元能用一张面值10元的。并不是你手里的1000元代金券,一次性就能用完。这就是商家刺激消费的一种形式。



同样的,朱元璋发给大家的免死铁券,上面也有一个小小的条件,那就是谋逆罪除外。也就是说你如果是谋反,想造皇上的反,想造皇上的子孙的反,那么这个免死铁券就一点作用也没有。

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么就是这个条件给朱元璋留下了可做文章的地方。后来,朱元璋为了稳固帝位,就开始大肆杀戮功臣,并且很多都是有免死铁券的。

那么,皇上不是可以免死大臣9次吗,但是皇上让你一次也用不上,因为皇上给定的罪就是谋逆罪。这就是所谓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具体什么个情况是谋逆呢?这个皇上说了算。

这是就相当于部门发了一些券,就是搞活动的券儿,为大家谋福利,但是在券正面下方的最后都印了一行字,解释权归某某公司。



所以,虽然朱元璋给大臣们发了很多免死铁券,但是解释权归朱元璋啊。所以朱元璋既然想做这个事,他就会让那些拿着免死铁券的大臣就像是拿着一张废纸一样毫无作用,这时候大臣们既使想用这免死铁券也用不上,这也是毫无办法的事情。

说的不好听一点,朱元璋这是拿这免死铁券来拉拢人心。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在功臣没有那作用,而且还可能威胁皇帝的位置的时候,别说有一张免死铁券,就是有100张也白搭。

9

谢邀。朱元璋发的免死铁券就和现在的“最终解释权归XX所有”一样,都是看上去很美的霸王条款。虽然免死铁券可以免死,但是却对所犯罪行有着严格规定,换言之,只要是犯了不允许免死的罪行,那么就算有一万块铁券也没用,而这恰恰就是朱元璋日后对功臣们下手的合法漏洞。也就是说,这些功臣想要使用免死铁券,但却尴尬地发现——压根没法用。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征战十余载的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为了奖赏那些帮他攻伐天下的功臣宿将,朱元璋不仅对其加官进爵,还特意颁赐免死铁券以示皇恩浩荡。明朝初年所赐的“免死铁券”为瓦片样式,其上镌刻数百余字以传述所有者的功绩,史载:“形如瓦片,刻诰文,皆携免罪、减死、俸禄之数,字嵌以金云……”当然,免死铁券上还清楚地刻有适用范围:“除谋逆不杀,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等言语。

▲免死铁券

洪武三年(公元1369年),天下彻底平定后,朱元璋又给有功之臣颁赐了“免死铁券”,比如徐达、李善长、汤和、朱升等人皆获得了象征圣眷的免死铁券,毕竟这东西在关键时刻可以保命,而且保的还是父子两代人的命。除此之外,免死铁券也是世袭爵禄的象征。不过大家都知道,那些持有“免死铁券”的开国功臣们,几乎没有一个人享受到了“免死”特权,反而都不得善终、下场凄凉。

▲胡惟庸剧照

洪武十三年(公元1379年),朱元璋决定利用“擅权植党”的胡惟庸作为切入点,掀起一波诛杀功臣的浪潮,比如他真正要杀的便是和胡惟庸关系亲密的李善长。然而要想处死李善长这些开国元勋却并非易事,毕竟他们手里都还握有免死铁券,可免一死。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朱元璋终于找到机会,将胡惟庸党案扩大化,最终定义为谋逆大罪,于是李善长等人被牵连问斩。为掩饰自己的真正意图,朱元璋还将自己所写的《昭示奸党录》下发全国各地官署,要求在民间广为传播。

在后来的“蓝玉案”中,朱元璋又故伎重演,将蓝玉等持有免死铁券有功大臣处死。至于信国公汤和,他和朱元璋乃是发小,深知皇帝陛下的心思,因此早早就上交兵权回家养老了,所以朱元璋才对其网开一面。不过到后来,汤和的两个儿子接连在军中病亡,汤家的免死铁券也就形同作废。

▲建文帝朱允炆蜡像

事实上,“免死铁券”真正发挥作用还是在“靖难之役”的时候,中山王徐达长子徐辉祖有幸用到了父亲传下来的保命之物。在徐达死后,徐辉祖袭爵魏国公,并在建文帝登基之后承担起了金陵城的防卫工作。“靖难之役”爆发时,徐辉祖曾经率军平叛,但由于徐辉祖是朱棣的大舅哥,所以朱允炆对其颇为忌惮,并未委任他为平叛大元帅。不过徐辉祖本人却对建文帝很是忠诚,不仅支持其削藩政策,还多次拒绝了妹夫朱棣的拉拢。

领兵平叛期间,徐辉祖在齐眉山大败朱棣燕军,但朱允炆却对他愈发心怀芥蒂,干脆将他召回南京。朱棣进入南京城后,许多大臣纷纷归附,唯独徐辉祖独坐于徐达祠堂之中,不愿出城迎接。当朱棣前来问罪时,徐辉祖则将自己持有的免死铁券呈送朱棣。朱棣看后勃然大怒,本欲将他与黄子澄、齐泰等建文孤臣一起处斩,后来又想着这毕竟是太祖所赐免死铁券,他也不好破坏皇家威信,再加上徐皇后出面求情,所以最终只能将徐辉祖罢爵幽禁了事。

▲明成祖朱棣画像(局部)

因此在整个明朝初期,真正使用“免死铁券”并发挥作用的,也就只有徐辉祖一人。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徐皇后崩,徐辉祖也在一个月后去世,死因不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棣念及与徐皇后的感情,下旨恢复徐辉祖一脉爵位,徐达子孙又得以世袭魏国公,直至明朝灭亡。总的来说,朱元璋当初赏赐免死铁券,只是为了拉拢人心,关键时刻这东西有没有用,都是皇帝一人说了算。就像徐辉祖,要不是靠妹妹苦苦求情,恐怕早已成了刀下亡魂,更谈不上徐家子弟继承国公了。

参考资料:

《明史》《明太祖实录》

10

细想之下,丹书铁券是历史上最细思恐极的东西,也是历史上集权谋厚黑于大成的物件。

丹书铁券,顾名思义,在一块铁牌子上用丹砂记录下开国功臣们的功德以及皇帝对他们的承诺。一开始这个“丹书铁券”只是记录功臣们的功德,性质相当于一张铁做的奖状。


跟我们小朋友三好学生的奖状性质差别不是太大,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大臣们再接再励,继续创造下一个辉煌。

但是在皇权衰微期,这个丹书铁券的性质慢慢就变了,变成了皇帝给拥立有功的大臣们的保证书。

甚至内容会详细到宽恕持有人以及他的家人及子孙无论犯了什么律法,都可以免除几次死刑,朝廷的相关司法部门不得按律惩罚。

这本质上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这里面透露了一个思细恐极的逻辑,那就是只要这个“丹书铁券”存在,就意味着臣子“要挟”皇帝的逻辑存在。


这相当于臣子们要求皇帝必须保证自己和自己亲人儿孙们的几世安全与荣华。关键是自己和子孙的行为竟然还不接受朝廷律法的约束。如果皇帝没有履约,那就是失信于天下。铁券记录的目的就是可以传之于后世的意思。

所以洪武3年,朱元璋给大明开国的。“六公二十八侯”颁发“丹书铁券”的时候,朱元璋敢发,底下的大臣们竟然也敢要。

很显然朱元璋并不是没搞懂这玩意的含义。因为他不但减少了历代“丹书铁券”免除死罪的次数,连李善长、徐达这样的功臣也只免死2次,儿子1次。而此前历朝历代的丹书铁券,持券人至少免死3次起步。并且还在每份丹书铁券的背免死条款前加了个“谋逆不宥”的前提。(意思就是谋反除外)。

这说明了一个细思恐极的问题,朱元璋是认真的。至少让各位功臣们认为他朱元璋是认真的。朱元璋认真,也就意味着,他的确从心底里感念各位功臣们的功劳。自己是真的希望在特殊情况下,只要不是谋逆造反,朱元璋都会网开一面。

但是朱元璋从来都不是按常理出牌的人。他在发放免死铁券之前,他已经读明白了免死铁券的含义。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在没有丹书铁券这个保证之前,功臣们的身上是没有“民怨”的,此刻想要剥夺他们的军权,甚至消灭他们。在道义上是没有人支持朱元璋的,处理不好只会适得其反。

因为朱元璋面对的是自己曾经的同乡、亲戚、朋友、义子、义孙。此刻他们是一股无法忽视的政治力量,他们叫“淮西勋贵”。朱元璋之所以一直等到洪武3年才开始赏功颁爵,那就是朱元璋没有考虑好,如何能够制约这帮“淮西勋贵”。


“欲令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丹书铁券里有一个最大的“福利”,事实上不是“免死”,这帮死人堆子里爬出来的人,事实上根本不在乎死亡的。他们更在乎的是,不受大明朝廷的相关司法部门的律法制约。是的,不管犯了什么样的法,大明的律法是判处不了他们死刑的,因此,他们会变得有恃无恐。就在这有恃无恐的情况之下,他们的“民怨”之声也会逐步沸腾。

处理一个驸马都尉欧阳伦,为朱元璋赢得了大义灭亲的好名声。所以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要借势,要师出有名。

而此刻朱元璋的时机也逐步成熟。因为丹书铁券的纵容,“淮西勋贵”已经成功地从朱元璋身上剥离,逐步成为人神共愤的利益团体。

而朱元璋此刻动手,就不再势单力孤,不再师出无名。连处理他们的理由,朱元璋也早早就写在了“丹书铁券”里,“谋逆不宥”。

从洪武13年“胡惟庸案”到洪武26年“蓝玉案”,历经十数年,牵连几万人;从胡惟庸到李善长,罪名无一例外,都是谋逆。

当初拿到“丹书铁券”的“淮西勋贵”们,还天真的认为自己高枕无忧了,谋逆是不可能谋逆的了,把“谋逆不宥”这一条放在“丹书铁券”上,简直就是多此一举。

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为什么“保命的丹书铁券”会变成了“催命符”?为什么多此一举的“谋逆不宥”,最终会成了自己无法辩驳的罪名?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