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功高震主,让领导不能安心就是韩信最大的罪;吕雉杀韩信即是为了刘邦的天下也是为了自己的地位。

韩信一个钻裤裆的小人物。

他投奔项羽成为执戟郎(护卫)给项羽出了很多注意,可惜的是项羽虽然很大度的允许他提意见却从来没有接纳他的意见;于是他转投刘邦。

在萧何的推荐下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统领三军从此建功立业。

一,建功立业,领军能力强。

作为刘邦的大将军,韩信统领大军开始征服各国为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

明修栈道迷惑关中三王,暗度陈仓完成统一天下的第一战。

接着带领几万人就灭了赵国,又威逼利诱的拿下了燕国。

在郦食其说服齐国投降之后,假装没有接到汉王的旨意发兵统一了齐国。

更重的是在刘邦答应封他为齐王之后,他带领着军队与刘邦一起围剿项羽;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直到亥下悲歌。

韩信为刘邦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世之功。

二,狡兔死、走狗烹,刘邦出尔反尔。

韩信灭了齐国之后,有两个选择。

①,继续顺从刘邦,永远成为刘邦的臣子。

②,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韩信试探性的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结果刘邦直接给了他一个真齐王的封号。

此后韩信死心塌地服务于刘邦,只是好景不长,搞定项羽之后韩信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改封韩信为楚王,之后又假借巡游将韩信骗到军中并押解回京,又觉得实在找不到韩信的罪证改封淮阴侯。

接着就是吕雉与萧何密谋害死了韩信。

三,飞鸟尽、良弓藏;死的不只韩信。

在刘邦的打天下时曾经被项羽打的要放弃。那时项羽正带兵攻打齐国的叛乱,刘邦带着56万军队攻下了彭城(项羽的老巢)。

之后项羽带这三万轻骑杀的刘邦丢盔弃甲,刘邦这时已经打起了退堂鼓。他愿意放弃关东之地做一个逍遥的关中王。

在刘邦要退缩时张良给了一个意见。即将关东之地让给韩信、彭越、英布三人,让他们在关东与项羽周旋,自己躲在后方看戏。

英布攻打楚地,彭越断项羽粮道,韩信从齐地出兵形成了对项羽的包围。这三位可谓功高盖世,为称功高震主;所以他们最后都只有一个结局――死。

功高震主就是韩信等人之所以被杀的理由,皇帝不允许任何一个威胁存在,吕雉之所以杀韩信或许是她自己的意思但必定是的得到了刘邦的默许,甚至受命。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问题很有讨论意义,首先韩信有没有罪不重要,俗话说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有人说韩信是开国功臣,功高震主,是他的主要死因,笔者不这样认为,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主要还是韩信个人能力太强! 一个连刘邦都非常忌惮的人,要知道刘邦的驭人能力是非常强的!其次刘邦对韩信有知遇之恩,这种知遇之恩可以让韩信为刘邦赴死,所以刘邦能够驾驭韩信,但是刘邦死后这种平衡被打破!

吕后的儿子惠帝继位,惠帝生性懦弱,吕后把持朝政,惠帝本身和韩信也没什么交情,也没有知遇之恩,这就造成了主弱国疑的局面!但是吕后还是很有政治头脑的,她为儿子巩固政权,消灭诸侯王,首先拿功劳最大,交情最浅的韩信开刀,这就好理解了!吕后是一步一步完成的!先把韩信由楚王降为淮阴侯,后削掉兵权,诱骗到京城,然后杀害!

以韩信的能力,完全可以造反,刘邦死后,可以说大汉朝在军事方面没有人是韩信的对手,很多人都做过他的部下!这也是吕后最为忌惮的!

有人说韩信是政治小白,其实不然,韩信功成名就之后,受封齐王,楚王,这都是当时政治制度使然,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家难道要让他功成归隐吗?这样的事情估计很少人做到!韩信出身不好,更不可能做到!也就张良这样的贵族出身的人物,在实现了人生理想后可以做到!

韩信也知道鸟尽弓藏的道理,也并没有什么造反举动,他以为自己没有王爵,没有兵权,就安全了!只是他没有想到吕后是个蛇蝎心肠的女人,会杀自己!真是最毒妇人心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

3

在刘邦开国建功立业以来,韩信一直是刘邦身边重要的人物之一,韩信本人有勇有谋帮助刘邦稳定了汉室江山,可如此功绩为什么连刘邦都还没对他下手身为皇后的吕雉就先把他给杀了呢?这之中究竟有什么隐情使吕雉非这么做不可?

作为汉朝的开国名将之一,韩信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同时他的死因也让人充满疑惑,为什么作为开国功臣之一的韩信最后会死于吕雉的滥用私刑呢?其实不仅是吕雉想杀他,刘邦早就已经在纠结韩信到底该不该杀了。

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韩信作为开国功臣,如果没有他,汉朝未必能够立国,可为什么要杀他呢?因为韩信其人让刘邦实在太没有安全感了,他虽然身居高位,当着皇帝,但他的能力实在很难叫刘邦放心,万一有一天韩信造反,刘邦哪里还是他的对手?

加之在高祖六年的时候有人密报韩信谋反,经历这一次之后刘邦就开始犹豫不决。而实际上韩信也的确有心谋反,他和丞相陈郗计划里外互相照应,在刘邦不行了的时候和他争天下。可刘邦的优柔寡断一直使他难以下定决心,很有可能也是因为刘邦担心自己杀了韩信之后会背负杀功臣的罪名。

而吕雉作为皇后必然已经看出了刘邦的担忧,所以吕雉和萧何合谋最终在长乐宫的钟室将韩信杀害,不得不说在这件事情上吕雉虽然心狠手辣,但却实在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女人。一方面吕雉知道丈夫害怕背负骂名,同时又为了帮助刘邦稳定天下,所以吕雉自愿成为背锅者,另一方面吕雉也在为自己之后的太平天下做打算,所以韩信必须死。

从吕雉杀韩信这件事来看,吕雉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刘邦背锅,毕竟要刘邦找一个杀忠臣的理由出来,那么刘氏的江山可就危险了!

4

韩信被杀,一直有人说是刘邦“过河拆桥”,但其实如果看看韩信都干了什么事儿,就知道他死得真是一点都不冤。

韩信之死,和“过河拆桥”无关,是他咎由自取。


趁机“勒索”,陷主公于危机之中

“楚汉争霸”时期,刘邦势力逐渐扭转劣势,虽然不仅仅是韩信一个人的功劳,但说实在的,韩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也是一个能独当一面的统帅人物,所以刘邦分兵给他去南征北战,与自己遥相呼应。

韩信一方在其高超的指挥下,势如破竹,“背水一战”攻破赵国,传书一封降服燕国,然后挥师东进灭亡齐国。

可以说汉朝的半壁江山就是由此奠定的。

而刘邦此时在做什么呢?

刘邦率军拖住了楚军,在荥阳一带和其作战,处于劣势之中。刘邦坚守荥阳,就等着韩信解决的齐国之后,与他合兵一处,定鼎天下。

可以说,刘邦牵扯住了敌军的主力,所以韩信才能如此轻松建功。

但是,刘邦不惜亲身涉险,等来的竟然不是援军,而是韩信写给他的一封“勒索信”。


韩信在解决了齐国之后,没有立刻去和刘邦会和,而是按兵不动,派了个使者去给刘邦送信,大意是齐地之人多反复无常,所以需要一个“齐王”来威慑。

韩信和刘邦说,要不然你封我为“假齐王”,然后等到战争结束了,你再另选他人。

刘邦接到信之后,破口大骂,韩信此人明明就是趁人之危,索要好处而已。

张良、陈平这两位刘邦身边的谋臣马上制止了刘邦,为其分析利弊。说韩信现在已经是坐镇齐地了,不能逼迫太过。

如果韩信真的反了,那么他攻打下来的赵国、燕国、齐国等等就都不再属于己方势力,刘邦等人就成了一支孤军,不仅仅要和楚军作战,即使侥幸胜利了也要被韩信捡便宜。

不如趁此机会直接就封韩信为“齐王”,稳住他再说。

刘邦也不是蠢人,自然知晓利害关系,于是派遣张良为使臣,亲自去见韩信,和他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呢?于是封韩信为“齐王”。

韩信在军事上能力出众,但在这些事情上可以说是较为愚蠢,他接到封敕之后,就出兵解救了刘邦。


等到仗打完了,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率军冲进韩信的部队中,缴了他的兵权,并且由“齐王”改封为“楚王”。

有这样的一个案底,刘邦对于韩信可以说是失望至极,张良、陈平等谋士对于韩信也是看不太起了。

但无论怎么说,韩信的军功是实打实的,刘邦也念着香火情,最终也给他封了一个“楚王”的爵位,待遇不可谓不高。

所以,如果韩信足够聪明,他得一个善终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偏偏他自己犯糊涂,又做下了一系列的“谋逆”举措。

接纳逆犯,对朝廷不满,有谋反实证

韩信受封“楚王”,其实地位比较显赫,所镇守的封地也是当时比较重要的地方之一,可见刘邦其实还是希望韩信能意识到自己对他的期待。

毕竟“收缴兵权”、“改封楚王”,也属于一手大棒、一手甜枣的举措。


但是,韩信却私下里接纳了好友“钟离昧”。

钟离昧是项羽手下的大将,也在汉代追捕的名单之中,其人还和刘邦有旧怨。如果是韩信只不过是个普通人,接纳了自己好友,以汉朝的律法来说其实可能也没多大事情。或者他向刘邦求情,能不能救下钟离昧不确定,但他自己肯定是没什么事情的。

但是,韩信是楚王,他瞒着刘邦接纳了军事能力出众的“逆犯”,这就让人怀疑了。

于是,刘邦说要游览“云梦泽”,实际上调兵遣将赶赴楚地,就是为了杀韩信的。

韩信这个人除了在军事上非常出色之外,遇事不决,优柔寡断,有反心,但一直犹豫着要不要反,之前索要“齐王”封号的时候是这样,现在又是如此。

韩信也知道,刘邦是要杀自己来的,于是就逼死了钟离昧,提着他的首级去见刘邦,表明自己没有谋反的念头。

但是,刘邦怎么想?正常人都不会再相信韩信的行为了。

先是藏匿“逆犯”,等到刘邦亲自来了,又把藏匿的“逆犯”杀掉来表明自己的忠心?谁知道是不是你韩信没准备充分,来拖延时间呢?


刘邦自然也是拿下了韩信,但是失望归失望,“钟离昧”毕竟是韩信的好友,他藏匿钟离昧还是有点借口的,罪不至死。

刘邦虽然想杀韩信,但是也不想背负“鸟尽弓藏”这样的恶名,于是就将其降爵惩戒,由“楚王”降为“淮阴侯”。

这样一来,其实刘邦也就不是一定要杀韩信了,只要他老老实实地做自己的事情,双方面子上也就过得去了,毕竟还有一点情分在。

然而,韩信心生不满,认为自己为汉朝出生入死,结果竟然只是和樊哙这样的莽夫一个爵位,他也不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就一味埋怨。

在这种情绪作祟下,韩信终于决定谋反了。

他和陈豨商量,由陈豨在外地举兵,他在都城作为内应。陈豨引开刘邦和其军队,韩信能直接占领了都城。

但是,事情败露 ,陈豨那面还没成功地击败刘邦呢,韩信就被捉拿处死了。


通过韩信一系列的行为就能看出,要不是刘邦念着一点情分,再加上不想背负杀害功臣的恶名,韩信早就该死了。

吕后故意趁刘邦不在都城的时候,直接处死韩信,未尝不是为了避免刘邦的“尴尬”境地。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5

韩信的格局只在胯下那点地方,最后被杀的结局是从他当初拒绝发兵合围项羽,反而要挟刘邦封他做齐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韩信做了齐王,仍不出兵,刘邦抵挡不住项羽,不得不给韩信增加封地,韩信才与彭越(要挟刘邦得到个梁王封号)、刘邦三面合围灭掉楚霸王项羽。

韩信做了这样的事情还不知死活,天下既定,还敢逍遥出入刘邦的地盘,这种谋略水平,做个齐王都太奢侈了。

韩信本是宵小之徒,战场上又兵不厌诈,他的鬼谋善变,正好派上用场,才成就了一代战神,带兵打仗是他唯一适合做的事情,

6

韩信确实是开国功臣。但他被杀也不是很冤枉的。

韩信战功赫赫,但韩信的问题是不把刘邦当朋友。有人会说哪个皇帝不喜欢君臣有序,谁喜欢和臣子当朋友啊?

刘邦就是这么一个奇葩。他认为韩信和他永远是同事关系,不贴心!这样让他很郁闷。

韩信确实是把刘邦当领导和同事了,他要齐王,要挟刘邦。就是在激怒刘邦。

说刘邦大杀功臣,这个不确切。他杀的都是在关键时刻要挟他的人。

他对韩信还算不错,夺王罢官,让韩信在长安颐养天年。可惜韩信非要不甘寂寞,卷入赵王谋反案。他被杀也就怪不得别人了。

张良,萧何在韩信被罢官的时候,都没有表示反对。证明韩信对刘邦的威胁确实很大。干掉韩信是为了朝廷安稳必须做的事情。后来英布造反,也说明了这一点。

我认为韩信,英布,彭越这三个人里。彭越是最冤的,但彭越在刘邦对战项羽的关键时刻也要挟过刘邦,这样看,彭越也不是很冤了。

7

正因为开国有功,才要杀的。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啥有功之人要被杀害。这就不得不多说几句了。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被高祖刘邦誉为汉初三杰之一,赞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这些赞美之词可不是皇帝对他的吹捧,除此之外,身为皇亲贵胄的武将樊哙,见到被贬为淮阴侯的韩信,却还对他毕恭毕敬的俯首跪拜,可见韩信在军事上的实力以及军队的威望。如果不是实力和威望,如何能使得天不怕地不怕的樊哙对一个地位远远不如自己的淮阴侯跪拜接待?所以,韩信的死,主要的就是能力和威望太盛。旷世之功甚至可以说和刘邦不相上下了。樊哙对刘邦的尊重更多的是出于君臣之礼,对韩信的尊重那是打心眼里的服。所以仅此一点,韩信都很难有活着的理由,而且还有一个因素,刘邦已经老了,而韩信还很年轻,正值壮年。所以别说刘邦,换谁都不敢把这么个狠人留给子孙后代去对付,所以为了不给后代留麻烦,韩信就必须得死。萧何等人属于政治家,只要儿子不昏庸,他们也搞不出大事来,更何况萧何还一直猥琐做人,不惜靠把亲人送给皇帝一起去打仗并且自污以表忠心。所以刘邦后来也就放心他了。至于张良,就更滑头了,开国就跑了,更没理由动他。只有韩信的专业和能力以及年龄,是刘邦没法放心的,所以吕后趁刘邦外出之际,找了个理由把他杀了,谁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刘邦吕后这么干的。按理说,斩杀韩信这种级别的功臣,刘邦虽然不好亲自下手,但是没有刘邦的暗中授意,我想吕后也不敢做出这么大的事来,就是梁王彭越,吕后也只是带回京城和刘邦商量之后才杀的,所以对待韩信,就算真的谋反,也完全可以先关押起来等刘邦回来再做处理,所以吕后这么火急火燎的斩杀韩信,我想应当是早就预谋好了的,不然吕后纵使有天大的气魄,也不敢趁皇帝不在斩杀如此重量级的功臣,搞不好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到时候刘邦正好有借口废掉他皇后的位置和太子的位置。所以,这么大的事,我不相信是吕后一个人的主意,绝对是刘邦给话了的

8

公元前196年,楚汉相争的刀光剑影消失才几年,为刘邦坐稳龙廷屡建功勋的大将韩信,却成了刘邦等人的刀下之鬼,甚至被夷三族。对此,历来的史家们虽有异议,但多数人认为,韩信企图谋反,罪有应得。包括司马迁、班固等都持这一看法。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的研究者不断著文,认为当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虽然再无一兵一卒,但其勇略震主,功盖天下的威望,仍使刘邦感到威胁,终于动了诛杀的念头。韩信之死是一大冤案,要为韩信辩解。

请封王何罪之有?

有的史学家指出,韩信被杀,祸起于韩信自请封王。在平定三齐之后,韩信乘刘邦正被楚军围困在荥田的危急关头,竟然上书刘邦,自请代理齐王。后来,韩信对刘邦没有主动封其为王而深表不满,借故不肯发兵,致使刘邦军在固陵一役吃了败仗。对此,刘邦极为恼火,只是迫于当时形势,不便立即杀了。殊不知,这种裂土封王的制度早已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韩信的下场当然是可悲的。持不同意见者认为,韩信要求封王并没有大错,他完全有理由提出这样的要求。

(1)韩信是刘邦对项羽进行战略包围的独当一面的重要力量,且齐地新定,远处东陲,面临强楚,确实需要有一定身份的人压阵;

(2)关于封王,刘邦本人早已开了先例,在这之前,他曾封过两个异姓王,一个是韩王信,一个是赵王张耳。凭功而论,这两人都不及韩信。韩信的要求不能算作非分。

(3)作为秦汉时期的一位功臣和杰出将领,想要享受论功行赏、封妻荫子的念头,这在当时是十分平常的事。

挑动陈豨谋反不可思议

多数史家认为,韩信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他公然挑动和勾结陈豨起兵谋反,被舍人乐说上书告发。韩信谋反是他因功封王和居功自恃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反迹是确凿的。

另一种意见认为,说韩,陈勾结谋反,这是刘邦、吕后一手制造的大冤案,是他们枉杀韩信所制造的一种借口理由是:

(1) 早在公元前203年,韩信平齐败楚杀田广等将,兵势正盛时,项羽曾派武涉前去游说,煽动韩信反叛刘邦,并以“三分天下而取其一”作诱饵,韩拒绝了。后来齐人蒯通多次暗示韩信,若肯反叛刘邦则“大贵”,韩仍不为所动,还说:

“汉王遇我甚厚。”当他最后被杀之时,曾对天长叹: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有力地说明他生时并无谋反之心,对刘邦其实是一片忠心;

(2)陈豨是刘邦的亲信将领,受命守边,而韩此时已是失势家居之候,处于受监视地位。陈、韩之间素无深交,怎么可能在陈辞行时相约谋反?而且两人的耳语居然让舍人听到了,更是不可思议;

(3)如果韩信谋反确有真凭实据, 为什么未经大堂上推问明白,昭示群臣,以仿效尤,而是匆匆忙忙地采用近似暗杀的手段,斩韩信于长乐宫的钟室之内。有人早就认为“信之死冤矣!”

杀异姓王不见得有利于集权制

一些学者认为,不管怎么说,韩信等人所坚持的分封思想和六国旧贵族的分封思想,在实质上是相同的,如果任其得逞,将会导致再一次的兼并战争,这是与历史发展的主流相违背的。翦除韩信等异姓王,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是符合历史前进潮流的。

有的学者则认为:

(1)刘邦在排斥异姓王的同时,大立同姓王、子弟王,如立堂兄刘贾为荆王,立庶长子刘肥为齐王,等等。这不过是在搞家天下,在政权的基本结构形式上没有根本的变革,也没有摆脱分封制,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和加强中央集权制没有多大关系;

(2)从实际情况看,分封的那些同姓王、子弟王,并没有起到藩卫中央的作用,他们反而更放肆地干出了许多分裂活动。同姓王之间的相互倾轧也有增无减,中央与分封国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爆发了像“吴楚七国之乱”这样的大动乱,对中央集权并没有带来什么好处。

9

1、狡兔死,走狗烹。和平年代,韩信开国之功巨大,但是已无用武之地。且其攻击必取,战必胜,在军中有巨大的威望,韩信的存在对刘邦来说有着巨大的威胁。

2、领导不放心。刘邦快60了,韩信才35,这样巨大的年龄差,刘邦十分不放心,刘邦也要帮后代处理功臣问题,他的那些后代是绝对不是韩信的对手,因此,提前解决,同时由吕后解决,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脱开关系,某种程度上想洗白刘邦,但是曾是楚王,也是汉初三杰的韩信,这样巨大的功臣,没有刘邦点头,吕后是不敢擅杀的。因此,才借吕后之后杀韩信,韩信死后,长安震动。

3、领导不信任。韩信攻下了齐国,要求刘邦立其为假齐王,当时刘邦十分生气,此是一;刘邦最后汇总兵源攻击项羽,韩信按兵不动,刘邦封官许愿了后,韩信才带兵出发,此是二;刘邦就认为韩信不讲政治,挟兵自重。

4、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韩信当时手握重兵的时候不造反,偏偏在困于长安的时候造反,实在是让人想不通,且还很及时的被吕后侦知了,最后死于吕后之手,很难想象,这不是阴谋,就好像刘邦用陈平计将韩信抓住,从楚王贬为淮阴侯。

韩信死于公元前196年,一年后刘邦就去世了。吕后趁着刘邦出兵讨伐陈豨的机会,迫不及待地以韩信谋反之名,和萧何设下圈套把他骗进未央宫,绑到钟室偷偷斩首。

10

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其实不管是吕后还是刘邦。像韩信这样的角色在开国之后是一定会被杀的。

理由非常简单。就是这个人只知道打仗。而不知道维护老板的权威。看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韩信有好几次触犯了刘邦的权威,让刘邦非常的不高兴。

而且,汉朝建立以后,刘邦最害怕的就是当初的这些功臣。说一个最实际的问题。就是刘邦的年龄已经很大了。而韩信那个时候年富力强。对刘邦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为只要他掉头一转,就可能带兵造反。

其实韩信从来没有这样想过。韩信最喜欢的就是打仗,最喜欢的就是把他学到的兵法用在实战里面。这个人的最大兴趣点只是在这里而已。事实上,韩信在权谋角度上来看,是一个非常天真的小孩。他从来没有意识到他的一举一动在威胁的别人。所以不管是吕后想把韩信去掉,还是刘邦想把韩信去掉,意思都是一样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