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乃是后人所立,与炎帝的活动范围没有关系。
《礼记·月令疏》引服虔之言曰:“自少昊以上,天子之号以其德,百官之号以其征。自颛顼以来,天子之号以其地,百官之号以其事。”那么炎帝自然就是德号了。
炎帝之德自然是火德,上古之时,有火德的帝王有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有炼石补天的女娲氏,还有刀耕火种的神农氏。
《礼记·祭法》云:“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郑注》曰:“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韦注》曰:“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孟子·滕文公上》曰:“益烈山泽而焚之。”说的就是神农氏的刀耕火种。
因此,炎帝就是神农氏。
《月令疏》引《春秋说》云:“炎帝号大庭氏,下为地皇,作耒耜,播百谷,曰神农。”《左传·昭公十八年》曰:“梓慎登大庭氏之库。”《注》云:“大庭氏,古国名,在鲁城内,鲁于其处作库。”《帝王世纪》曰:“炎帝都于鲁曲阜。”
所以,炎帝部族的活动范围在今山东,也就是泰山周围。事实上我们所知上古各帝王基本都是在泰山周围活动,为什么后世帝王封禅大典都选泰山,因为在上古时期,泰山就是周围地区就是中原,称冀州。那为什么尧舜禹却到了山西河南呢?
想想,从炎黄到夏禹,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对就是大洪水。大洪水从帝尧到帝禹,我们不说太久,就按三十年为一代,尧舜禹三年,近百年。这百年间的大变故导致大部分部落西迁。为什么要西迁?因为大洪水是喜马拉雅运动,导致青藏高原的形成,所以是天缺西北,地倾东南。大洪水从西北来,那自然高地是在西北,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只能西迁。
所以陕西有炎帝陵就不奇怪了。
那湖南为什么会有炎帝陵?这就不得不蚩尤和三苗了。
尽管大部队西迁了,但是还是有很多留下来了,这就是东夷。所以以黄帝为代表的中原部族和以炎帝为代表的东夷部族就有了后世上百年的斗争。
炎黄之后有颛顼与共工之争,《史记·律书》曰:“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淮南子·兵略训》曰:“颛顼尝与共工争为帝矣。”如此看来黄帝末年就有洪水了,时间可不止百年。
颛顼之后是帝喾高辛氏。《淮南子·原道训》曰:“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
帝喾之后就是尧舜禹。《周书·史记》曰:“昔者共工自贤,自以无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乱民无所附。唐氏伐之,共工以亡。”《淮南子·本经训》曰:“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荀子·议兵篇》曰:“禹伐共工。”《成相篇》曰:“禹劳心力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
那么这里的共工是谁?当然肯定不是一个人,也不可能是官职。一个人不能活这么久前后五世,最少百年以上了。如果是官职,岂能每一个居此官者都反了,还是连着来,有这么巧合?所以这里的共工只能是一个部族了。
那共工是何族?炎帝之分支也。
《山海经·海内经》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明。噎明生岁十又二。洪水滔天。”
所以炎帝中有一支,后世出了个共工,共工霸九州,所以这一支就被统称为共工了。共工分两支,一为术器。一为后土。《礼记·祭法篇》曰:“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之以社。”社稷之“社”就从这里来,所以社稷有炎帝一半,还有一半是黄帝后裔,周朝的先祖弃,他代表的是社稷的“稷”。
那么炎帝陵在长沙茶陵,只能说与三苗有关系,三苗何来?蚩尤之后也。《国语·楚语》曰:“古者民神不杂,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等等。《战国策·魏策》曰:“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有人说不对,衡山怎么可能在北方呢?此衡山非今日之衡山。秦亡之后,吴芮受封衡山王,都邾,邾就是今天的湖北黄石。难道不是在彭蠡洞庭之北?再说,这里的彭蠡洞庭也不一定是今天鄱阳湖和洞庭湖,说不定今日之名称是因为三苗南迁才有的呢?
所以炎帝陵在西也好,在南也罢,都是后人所立,并不代表炎帝的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