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来吐槽机以为那部很火的《大明风华》又篡改历史了,正好趁宅在家里跳着看了一圈,然而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朱祁镇连张太后都一块杀掉的片段。本来还抱着娱乐的事儿就娱乐着看,现在倒是看得吐槽机有点懵逼......

颠覆性的电视剧

电视剧里张太后最后一次出场是夺门之变时,一群小兵杀到了她住的地方,然后老太太腿脚都不利索的晃荡了出来,在紫禁城里开始遛弯儿。事实证明那个浪得飞起的编剧也只敢让她多活好几年,没整出孙子杀奶奶的事儿。

吐槽机也不晓得编剧大人是不是跟正史有仇,明朝后宫里那几个人的形象跟历史形象完全颠倒了过来,正史里全程无辜打酱油的胡善祥被整的黑化了,朱祁钰也根本不是她的儿子,她要是能生出个儿子,大抵不会被废。

主角孙氏的身世那蛮搞笑,本来和朱瞻基青梅竹马的她变成了爱恨纠缠,吐槽机个人觉得把这个人设安在胡善祥身上也没那么颠覆。毕竟胡善祥的老爹是在去职回乡的路上被永乐皇帝拦住的,戏剧性更强些。

被颠覆最狠的张氏

而历史形象颠覆最大的就是仁宗诚孝昭皇后张氏,也就是电视剧里的张妍,前期还好,正史也没记载她性格如何,但看宣宗登基初期“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来看,确实应该是个偏强势的女子。

但所谓强势并不等于“作”,张氏终其一生也没有拿任何国事当儿戏,她没有给娘家人谋任何超出制度的福利,压根不像电视剧里那么为了弟弟张克俭瞎折腾。事实上张氏的家人过的都不算太好。

她老爹张麒都死了才追封了个彭城伯,她的长兄张昶是跟朱棣起兵靖难的元勋,从大宁到郑村坝都立过功,最后依然是承袭的彭城伯,一点长进都没有。英宗刚登基就被张氏抓进宫里训话,不准他干预任何朝政。

最惨的是她二弟张升,靖难时以弱冠之年参加北平守卫战,又跟随成祖深入过漠北,论战功早就够封爵,就因为姐姐是皇后、太后、太皇太后,一直被压着。杨士奇都看不下去了,举荐提拔张升,还是被姐姐否决掉。最后长兄张昶都死了,还是太后孙氏念在外戚就剩张升一个人,好说歹说算封了个惠安伯。

也就是说正统年间的天下第一外戚连个侯爵都没混上,电视剧里演的推荐张克俭掌管互市,张克俭又四处劫掠关外人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土木堡之变最初的原因是瓦剌虚报朝贡人数,王振要求实数封贡(就是给钱),就事论事来说明朝没有错,就算有错也和人家张氏没关系。

正史中张氏之死

正史里张氏是病死的,正统七年(1442年)的时候,已经63岁的张氏重兵在床,临终前她把杨士奇和杨溥找来,问国家还有什么事儿需要她来办。杨士奇说有三件事儿,第一是请求释放建文遗孤,第二件是请求释放方孝孺等建文大臣后裔,第三件事还没等说,张氏就离开了。

她最后的遗诏是勉励大臣辅佐皇帝施行仁宗,让天下长治久安。这是一个有吕后、武则天之权,而没有那两人之恶的好人,至始至终她都为家国的安定贡献力量,没做出任何越礼之事,也没有任何私心。

吐槽机有时甚至想如果张氏能多活十年,估计土木堡之变压根就不可能发生,起码她不会允许朱祁镇贸然亲征。甚至王振在做得太过分时,有可能提前死在她手里,不用怀疑,她绝对有那个能力。


总结起来吧!无论电视剧还是正史里都没显示朱祁镇杀了张太后,说到家借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干出这种事儿,这个在死后都余威犹烈的老太太可绝不白给。扯淡完毕。

最佳贡献者
2

明仁宗诚孝张皇后,乃是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其历经六朝、辅佐祖孙三代帝王,在确保皇位顺利交接的同时,一定程度延续了“仁宣之治”,后人甚至给予其“女中尧舜”的高度评价。可惜的是,诚孝张皇后的过早去世,使得王振得以干预朝政,进而导致了明朝中衰的“土木堡之变”,却是不知“朱祁镇杀张太后”从何说起。

辅佐祖孙三代帝王,可以预政而不预政

诚孝张皇后是指挥使张麒之女,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炽被立伟燕王世子之后,张氏被册为世子妃。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之后,张氏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妃。

明仁宗朱高炽虽是嫡长子,但却因身体肥胖不善骑射而不被朱棣喜爱,因而在议立太子时曾一度想要废长立幼,以汉王朱高煦为太子。朱棣虽不喜太子,却极为喜爱皇孙朱瞻基,对孝谨温顺的张氏也极为满意,因此张氏便时常带朱瞻基入宫,不断弥补丈夫与公公之间的裂痕,可以说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张氏也是有一定功劳的。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继位,张氏被册封为皇后。朱高炽虽为皇帝,但身体却并不怎么好,因此张皇后实际上对朝政也很关心,“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史·后妃传》)

明仁宗在位仅仅八月便即驾崩,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太子朱瞻基继位,张氏被尊为皇太后,而她也成为了明朝的第一位皇太后。虽然朱瞻基继位时已经26岁,但“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正是在张太后的辅佐下,才确保了权力的顺利交接。

不过,在朱瞻基逐渐熟悉朝政,政事运行平稳之后,张太后便就此放手交权,不再过问。此后,朱瞻基废胡皇后而立孙氏,张太后对此虽然不满,却也没有过多干预,只是常常将其召到清宁宫居住,暗中关心一番罢了。

宣德九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由于当时的太子朱祁镇年仅九岁,因而宫中有传言将立襄王朱瞻墡为皇帝。虽然朱瞻墡也是张氏的儿子,但她还是召集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子道,“此新天子也”,这才使得朱祁镇顺利继位,而张氏则被尊为太皇太后

由于天子年幼,因此便有大臣请张氏垂帘听政,结果张太后却说,“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虽然朱祁镇在位前七年,张氏对朝政也极为关注,但她并未过多干预,而是以英国公张辅和杨士奇、杨荣、杨溥及礼部尚书胡濙为主要班底,维持朝政运转,她则更多起到监察作用。

正如何乔远所言,“张太后当宣英之际,可以预政而不预政,视汉唐女主何如哉”,张太后先后扶立祖孙三代帝王,并非没有机会擅权干政,却始终没有触碰那道红线,可见其胸襟

在世时延续“仁宣之治”,去世后王振擅权酿成“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早期,内有太皇太后张氏掌握大局,外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辅政,从而不仅确保了朝政的顺利运转,且一定程度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当时,朱祁镇虽然宠信王振,但有太皇太后张氏的压制,王振倒也不敢过于放肆。

彼时,张太后经常派人到内阁询问政事,一旦得知王振独断专权,便马上将王振找来痛批一顿。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一次,张氏将王振找来,王振跪伏在地,张太后怒道,“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当赐汝死”,众女官应声而起,刀剑顿时便架在了王振脖子上,直到朱祁镇和五大臣全都跪下求情,王振这才得免一死。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后因病去世,而在她之前,杨荣已经于正统五年(1440年)去世,而在她之后,杨士奇也于正统九年(1444年)去世,杨溥则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去世。这几位的连续去世,使得王振擅权成为了可能。

正是由于失去了内外廷的压制,王振开始大权独揽,之后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蛊惑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又因自己的错误指挥,导致了“土木堡之变”,使得明朝从“仁宣之治”的盛世,开始进入中衰时期

不过在近期热播的《大明风华》中,由于孙若微乃是主角,为了突出女主,不仅导致诚孝张皇后对朝政的作用有所削弱,甚至很多事情都被转嫁到了孙若微身上,为了洗白孙太后和朱祁镇(转嫁“土木堡之变”的错误),甚至人为的让太皇太后张氏活到了“土木堡之变”以后。

实际上,历史上的孙皇后在朝政方面并没有太多决策权,即使在“土木堡之变”前后,虽一定程度参与决策,但也仅仅是在朝政大事已经议定之后点头而已。此外,我认为正是由于太皇太后张氏去世之后,孙太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才导致了王振的擅权和“土木堡之变”的发生。

3

今天大年初二,炒米祝各位条友新年快乐,万事顺遂。安心呆在家里,多刷头条,关注时事!

在《大明风华》里,张太后却是一个和正史中张太后完全相反的角色。她擅权嚣张,任用自己的弟弟以及阉宦,胡作非为。


而且在对朱祁镇的教育上,婆媳双方的态度也是截然相反。张太后过分溺爱朱祁镇,导致了朱祁镇后来的朱祁镇贸然亲征,土木堡之变,当了俘虏皇帝,使得祖宗基业动荡,成为了一代罪人。

在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瓦剌俘获,张太后还是希望和瓦剌人议和,用重金赎回自己的亲孙子。

然而这个过程当中,和儿媳妇孙若微之间发生了剧烈摩擦。当然孙若微因为是大女主,所以她必然都是决策正确且英明的,发生争执。最后孙若微英明决策,重用于谦,扶持朱祁钰成为皇帝,拯救了大明。


而朱祁镇后来被瓦剌放归后,就完全变了一个人,所以最后为了遮丑,他甚至杀掉了溺爱他的奶奶张太皇太后,所以张妍最终就成了个笑话。

但在正史上,正统7年的时候,张太皇太后就已经过世了。“土木堡之变”八竿子和张妍打不着关系。

反而是在《明史》中,张太后不但没有纵容自己的弟弟张克俭胡作非为,反而是“驭弟甚严”;更不可能会宠幸阉宦,反而是有关于张太后当着内阁辅臣的面,作势要杀掉王振的记录。所以导致了王振在张太后活着的时候,唯唯诺诺,绝对不敢干预政事。


后人唯惋惜的是,当时如果张太后杀了王振,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土木堡之变”了。

土木堡之变实际上发生在正统14年,那一年张太皇太后,已经死了7年了。而孙若微却在,并且的确没有张太皇太后掣肘她了。真正溺爱朱祁镇的究竟是谁,不言而喻!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4

作为张太皇太后的孙子辈,朱祁镇是没有可能,也没有理由杀张太皇太后的,如果她在朱祁镇南宫复辟时还活着的话,那朱祁镇最多就是把她软禁起来,不可能说杀就杀了。

《大明风华》中,由于张太皇太后(张妍)过度宠爱朱祁镇,处处和“虎妈”孙若薇对着干,包括起用太监王振、重用亲弟弟肆意妄为,祸乱朝纲,直接导致了之后朱祁镇御驾亲征、土木堡惨败等事,朱祁镇当了俘虏皇帝,祖宗基业动荡。

朱祁镇在受苦了一年后才回到紫禁城,可早已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紫禁城的主人已经变成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钰,而朱祁镇这个所谓的太上皇,却只能背着个“昏庸无能”的名头,在南宫“住了七年之久,期间自己的性命,包括妻儿的性命都无法保障,到最后妻子还是给朱祁钰给杀了,这也逼得朱祁镇正式黑化,发动夺门之变,用血强夺回皇位。

张太皇太后在听到孙子被俘获的消息后,想着和瓦剌议和救回朱祁镇,可媳妇孙若薇不许,两人大吵了一架,张妍更是被活活气死了。朱祁镇复辟后,又因为杀于谦一事和母亲孙太后发生了矛盾,孙太后甚至放出了生生世世永不相见的狠话。

朱祁镇当年的一意孤行,却导致了疼爱自己的祖母去世、母亲如仇人、妻儿被杀、本来相亲相爱的弟弟被害,自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这时候朱祁镇最想杀的人,恐怕还是那个祸国殃民的王振,而不是自己的祖母孙妍,或者是母亲孙若薇。

所以不论是正史还是《大明风华》,朱祁镇都没有杀祖母太皇太后的可能,总不能说祖母对孙子疼爱是错的吧,同样她也不可能杀母亲,毕竟自己能安全回来和夺门复辟,母亲孙若薇都出力不少,是自己的功臣。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5

因为张太后任用亲信太监王振胡作非为,明朝让宦官参政的始作俑者就是张太后。

公元1449年,土木堡发生叛乱。在这场战役之中,几十万明朝大军被灭,四朝老臣张辅、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位朝廷大臣殉全部国。

在这场叛乱中,罪魁祸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面对众多大臣的竭力反对,志大才疏的朱祁镇却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的怂恿之下,想要效仿明太宗朱棣五伐蒙古之举。
说朱祁镇志大才疏,并不是土木堡战败的结果,主要是因为其在出征前粮草出现了问题。古人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然而在朱祁镇出征之后,他的后勤补给竟然出现了补给不足的情况,更可恨的是,在出征的途中,明英宗朱祁镇竟然并不熟谙行军之道,虽然军中有张辅等将领,但他却将指挥权交给王振。而平时就是嚣张跋扈的王振,在拥有大权之后,对朱勇等大将更是不肖一顾,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镇最终被俘,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险些酿成亡国之举。

虽然最后朱祁镇还是回到了京城,但他在被朱祁钰软禁7年之后,又通过夺门之变实现了又一次登基,随后更是诛杀了忠臣于谦等人,竟然还为王振在智华寺树碑立传。这似乎掩盖了其丑陋的一面,实则是人们更能看清朱祁镇的无情、忘恩负义、寡廉鲜耻。

至于他一直念念不忘的王振,肯定与他一样逃不掉历史的鞭笞。通过影视剧《大明风华》我们不难发现,王振在崛起过程之中,作为后宫之主的张太后(明仁宗的妻子)、以及孙太后(朱瞻基的妻子)其实她们对于王振的小人误国行为是看的非常清楚。张太皇太后也都多次痛斥(《大明风华》中讹为孙太后,史实为张太皇太后,但却都未选择将王振杀掉,这就导致了土木堡之变明军大败,而朱祁镇为了掩盖自己丑陋的一面不得不将张太皇太后杀掉。

6

题主说的张太后应该是诚孝张皇后,她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原配张氏!也是明朝第一个皇太后和第一个太皇太后。不过以史料来看,朱祁镇并没杀她。

张氏在洪武年间,嫁给了当时还是燕王朱棣世子的朱高炽为妃。朱棣靖难成功称帝后,册封朱高炽为皇太子,张氏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子妃。张氏为肥胖的朱高炽生下了嫡长子朱瞻基。朱瞻基深受成祖朱棣的喜爱,将其看作帝国未来的继承人。

张氏虽然出身寒微,但她却贤惠、深明大义,对待公婆十分孝顺,又加上自己有个聪明颖慧的好儿子(直接被成祖封为皇太孙)。所以,自己张氏也深得朱棣夫妇的喜爱。正是因为有了妻儿的存在,体质孱弱、虚胖、行动不便的朱高炽的太子位子才稳如泰山。所以,好妻子可以旺夫并非讹语,朱高炽老兄要感谢这位好妻子!

朱棣驾崩后,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张氏被封为皇后,朱瞻基为皇太子。朝中大小政事,张氏都心知肚明,但她恪守大明规矩于不渝,严以律己,硬是不多说半句话!纵她的一生,从没主动干涉过朝政。明仁宗是位贤明仁慈的皇帝,张氏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但,天有不测风云!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英年早逝了!朱瞻基即位,张氏被尊为皇太后,她就成为大明开国以来的第一位皇太后。

宣宗即位之初,朝中的军国大事都由张太后做主。朱瞻基侍奉母亲极其孝顺,每当有要事决策,也总是主动请示、询问自己母亲的意见,同时还虚心向母亲学习。可以说“仁宣之治”的出现,与张太后对朱瞻基的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密切相关,仁宣之治也有张太后的一份功劳。

可惜!朱瞻基在位十年后也去世了。张太后在承受丧夫之苦、丧子之痛的同时,又主动肩负着扶持孙儿的重任。当时皇太子朱祁镇才九岁,宫中传出要立襄王朱瞻墡为帝的谣言。襄王是朱瞻基的同母弟,也是张太后的亲生儿子。

孙太后(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听到传言,立马召集文武大臣到乾清宫,在大庭广众之中、众目睽睽之下,指着朱祁镇说:“此乃新天子也。”!群臣随即高呼万岁,立襄王为帝的流言才得以制止!朱祁镇顺利登基后,尊张氏为太皇太后。

群臣念及朱祁镇年幼,纷纷请求贤淑睿智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可张氏却说:“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她一身作则,更不以老卖老,骨子里以江山社稷为重!从不图虚名,从不以资历为自己攫取利益!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驾鹤西去。临终前,她仍然心系大明帝国,似有万语千言要叮嘱孙儿。可惜话没说完就咽气了。最终与明仁宗朱高炽合葬于献陵。

7

明仁宗诚孝张皇后逝世于公元1442年11月20日,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奶奶。明英宗朱祁镇第一次登基为帝是公元1435,时年八岁。由于明英宗朱祁镇年幼,因此张太皇太后摄政,国家大事皆决于张太皇太后。张太皇太后死时,明英宗朱祁镇才15岁,他还没有还得及亲政。因此朱祁镇不可能杀张太皇太后,事实上张太皇太后谥号是朱祁镇决定的,谥号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

张太皇太后摄政期间,她信用"三杨"、张辅、胡濙等五大臣辅政,使正统初年的朝政相对清明。对于宦官王振,张太皇太后是极力打压,因此张太皇太后摄政期间,王振一直无法擅权。摄政当天,张太皇太后派人把太监王振叫来,王振跪在地上,张氏突然脸色一变,厉声喝道:你侍候皇帝不循规矩,应当赐死!身旁的女官们应声而起,将刀放在王振的脖子上,吓得王振浑身颤抖。

这时,英宗和五大臣都跪下为王振讲情,张氏才饶了他。接着警告他说:你们这种人,自古多误人国,皇帝年幼,哪里知道!现因皇帝和大臣为你讲情,且饶过你这一次,今后再犯,一定治罪不饶。 此后,张氏时常派人到内阁询问政事,一旦得知有王振独断而未交内阁商议的,就马上派人召王振来责备他。 张太皇太后去世后,明英宗亲政,他宠信太监王振,导致了王振专权,以及后来的土木堡之变。

《明史演义》王振用事,祸启英宗,太皇太后洞烛其奸,令女官拟刃于颈,其明智更不可及。乃帝臣乞请,不即加诛,大奸未去,贻误良多。

8

题主的问题是错误的,张太后死于正统七年(1442)十月。张太后是一位贤后,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女子,辅佐过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三代皇帝处理政务,被誉为“女中尧舜”,对明政局的稳定起过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朱祁镇没有杀他的理由。

作为仁宗朱高炽的原配,她对朱高炽能够登上帝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张皇后处事周到、得体。朱高炽做太子时,因为身体肥胖,父亲朱棣不太喜欢他,时常有换掉太子的想法。弟弟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经常抓住机会诬陷太子。张氏做太子妃时,很得公公婆婆的欢心。朱棣曾说过,如果不是有个好儿媳,就把太子废了。等到她被立为皇后时,对朝中内外政事,也非常熟悉。

宣宗朱瞻基能够顺利继位,也是出于张皇后谋划的结果。

仁宗在位十个月病逝,当时汉王朱高煦在图谋皇位,张皇后果断采取措施:首先起草传位太子的遗诏,安定人心;其次秘不发丧,严锁仁宗驾崩的消息,迷惑朱高煦;最后派杨荣赴南京,密召太子入宫,继承大统;

正是张皇后临危不乱,宣宗朱瞻基才顺利回京即位。

辅政孙子英宗朱祁镇。

宣宗朱瞻基在位十年也病逝了,当时宫中谣传立襄王为帝。张氏马上召集诸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子哭道:“这就是新天子啊!”群臣高呼万岁,流言才得以平息。9岁的英宗继位。宣宗朱瞻基的遗招是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辅政,其实起主要作用的是太皇太后张氏。

她拒绝了群臣垂帘听政的要求,任用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礼部尚书胡濙等五大臣辅政,只有重大难决的事,她才出面。正是张太后的明智做法,使英宗前期仍然延续着仁宣时期的繁荣稳定。

她对宦官势力也严加管束,严禁他们干扰朝政。英宗宠信太监王振,太皇太后得知后大怒,要杀了王振,英宗和大臣们苦苦求情才免了王振的死罪。张氏在世期间,王振根本不敢擅权。可惜的是张氏的一时心软,酿成了以后土木之变的大祸。

明朝让宦官参政的始作俑者也不是张太皇太后。太监参政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朱元璋虽然禁止宦官干政,朱元璋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把他们视为亲信,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了。如洪武八年(1375年)派“内使赵成往河州,以绫绮帛市马”;洪武十一年,“遣内臣吴诚诣总兵官指挥杨仲名行营观方略”;洪武十九年,“行人刘敏、唐敬偕内臣赉磁器赐真腊等国”

永乐时,宦官的权势渐渐地扩张起来,永乐元年(1403年)内官监李兴奉敕往劳暹罗国王;永乐三年,遣太监郑和;永乐八年,都督谭青营内有内官王安等。永乐十八年,置东厂,令刺事。

“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明史宦官传》。

只是这时乃临时派遣,还没有在制度上正式规定下来。永乐时还有意识地培养内官,教他们读书识字。宣德元年(1426年)正式开设内书堂,教宦官读书识字。此前还没有达到专权的程度。到明英宗正统时,宦官王振窃取了军政大权,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王振专权是在张太后去世之后的事情,和张太后没有关系。如果非要说她有关系就是当时心软没有杀了他。

由上可见,张皇后为人贤慧贞静、有谋有守,堪称女中豪杰,历经洪武、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由一个民间女子到世子妃、太子妃,再到皇后、太后、太皇太后。是一位倍受称道的贤后。

9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题主问的“朱祁镇为何杀张太后”这个问题,我一时找不到对应的人物。

明英宗朱祁镇是朱瞻基的儿子,他的奶奶,也就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张皇后,但英宗在位的时候,张皇后已经是太皇太后,此时的太后应该姓孙,即电视剧里的孙若微。

如果这里所说的张太后就是仁宗张皇后,那朱祁镇根本不可能杀她。

《大明风华》是一部电视剧,里面的内容和情节都是经过改编,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虚构内容。比如张太后的名字张妍,在史料上是查不到这个名字的;还有孙若微这个名字也是虚构出来的。

连名字都是虚构的,我们又何必跟内容较真呢?《大明风华》里的张太后结局看上去非常窝囊,在石享、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的时候,闯入张太后所在的住所,几十名士兵长矛相对,老太太像个乞丐婆一般颤抖着走出来,说实话,这样的形象与正史中的张太后完全不是一回事!

正史记载的张太后非常贤明,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后,朱祁镇9岁登基,张太后安排“三杨”等人辅佐新帝治理国家。在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的时候,张太后多次斥责王振,还差点就把王振的脑袋给砍了下来,最后由于朱祁镇求情才保住了王振的小命。

如果张太后在那时候就砍了王振,根本就不会有后来的“土木堡之变”,更不会有朱祁钰监国的事情发生,也不会有兄弟相争的“夺门之变”。

在正史的记载中,张太后一直克制着王振,一直到张太后病逝,王振才开始得势而起,明英宗朱祁镇也因此开启了明朝宦官参政的局面。

正史中的“张太后之死”

正统七年,也就是1442年的十月,张太皇太后病重,她召见杨士奇、杨溥进宫商议,想要处理一些还没有处理完的大事。结果还没等杨士奇等人说完,张太皇太后就崩逝了

《大明风华》电视剧中,夺门之变发生的时候,张太皇太后如同乞丐一般被造反的士兵驱逐,这一情节与正史是完全不符的。夺门之变发生于1457年,而历史上的张太皇太后是在1442年去世,中间相隔了15年之久!

最重要的是,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真实历史,张太后的死都与朱祁镇没有任何关系,并非朱祁镇授意要杀她。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10

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失败被俘之后,好不容易回来,并且成功再次夺取皇位。他为了遮丑,甚至杀掉了溺爱他的奶奶张太皇太后,这是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电视剧里面的片段,但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不可能的。


首先,张太皇太后在那个时代早已经去世。

张太皇太后是明仁宗朱高炽的正妻,同时也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母亲,当然也是明英宗朱祁镇的亲奶奶。在真正的历史上,在明仁宗朱瞻基死后,张太皇太后是大明朝最德高望重的人。当时就有一些大臣觉得朱祁镇年纪实在太小,只有八岁,恐怕无法掌控朝政,所以奏请立张太皇太后另外一个儿子为新的皇帝。但是最后张太皇太后力挺朱祁镇当上了新的皇帝,在朱祁镇年幼未能亲政的时候,是由张太皇太后和内阁三杨一起主持大局。

在朱祁镇还未亲政的时候,张太皇太后就已经去世了,再加上内阁中德高望重的三杨先后退休去世,朱祁镇才得以掌握大权。而在电视剧中大出风头的孙太后,事实上从来没有真正掌握过权力,因为之前是张太皇太后掌握大权,而之后明英宗亲政,并没有给孙太后掌权的机会。而当时朱祁镇还非常的年轻,再加上宠信大太监王振,所以最后闹出了御驾亲征土木堡这一个荒唐事件的发生。事实上只要张太皇太后或者是三杨还在世的话,都不可能容许朱祁镇这样胡闹。至于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根本决定不了大局。

其次,张太皇太后还在的话,朱祁镇根本就不敢杀他。

在中国古代是以孝道治天下,所以不管一个君王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孝心,至少要在表面上装得非常的孝顺。所以张太皇太后在世的时候,朱祁镇恐怕得自始自终装一个孝顺的孙子才行。即使太皇太后并没有真正的掌握权力,朱祁镇也不敢对她有所不敬,更何况是张太皇太后事实上掌握着朝廷的大权。土木堡之变的悲剧,除了朱祁镇之外,很大责任在大太监王振身上。但张太皇太后在世的时候,无论是朱祁镇还是王振,不可能有任何的专权行为,否则一旦太皇太后知道了,恐怕会有灭顶之灾。

而朱祁镇因为在土木堡事变之中的重大失误,已经威信尽失,所以虽然后来夺回皇位的时候进行了报复,但也只是杀部分人而已。例如他最恨的就是于谦,因为于谦拥立了新的皇帝,但是他也只敢杀于谦一人,对于谦家族的人只能流放而已。后来明宪宗登基之后,对于谦家族进行了平反,于谦的儿子就被招回来,封了大官。试问朱祁镇对于谦都只能做到这样,那怎么可能去杀在这件事上并没有多大责任的太皇太后呢。真实的历史上,同意朱祁钰登基的是孙太后,但是那个决定是众大臣商议决定的,孙太后也只是迫于形势。在夺门之变后,朱祁镇也没有对孙太后怎么样。

所以,朱祁镇杀张太皇太后是电视剧胡来,在真实的历史上根本没有这种事情。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