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瑞(1514-1587年),琼山(今海口)人,是明朝著名的大清官,为人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与北宋包拯齐名,被民间誉作“海青天”。海瑞一辈子活了74岁,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在君主昏庸,官员腐败的明朝中晚期,“海瑞”的名字俨然成为了清官文化的象征符号。

今天二哥就带大家走进海瑞的生平,来了解一下这位“青天大老爷”是如何做官的。

笔架先生

海瑞自三十七岁举人出身入仕,四十一岁才被分配到福建南平县做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委主任。任教谕的第二年,全省官员都知道了这个脾气有点古怪的正八品小官。

有一次,延平府视学(明朝教育系统中的巡视官员)到南平视察工作,=海瑞和他的两名副手前来接待。副手们一见到视学,一左一右急趋上前,叩头拜见。海瑞夹在二人中间,站而不跪,只拱了拱手。视学先是惊讶,继而羞怒,冷笑一声,嘲讽道:“哟,你们看这三个人,倒是个山字笔架!”显然是觉得海瑞应是有意轻慢自己,便拂袖而去了。


对此,海瑞给出了自己的道理。他讲到,自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规定学官在学校见上官时应拜而不跪,以体现师道尊严。没承想百年之后,士风日坏,学官们为了讨好上级而无所不用其极,跪迎上官早已相习成风。海瑞的这一站却成了官场之异类,自成官场的一股清流。

一下子,“海笔架”的名声在官场上流传开来。

不惮权贵

到了四十五岁时,这位鬓角斑白的教谕被晋升为浙江淳安县令。嘉靖三十七年(1558),海瑞刚接任县令不久,当时内阁首辅严嵩的党羽、江浙总督胡宗宪的儿子道经淳安, 随带大批人员和行李, 沿途作威作福, 对驿站的款待百般挑剔, 还多次凌辱驿丞。于是海瑞便立即命令衙役拘捕了这位公子,将其押解至衙门, 并没收了他携带的大量现银。

他在呈报总督胡宗宪的公文内声称:“以前胡总督巡视时, 命令路过的地方不许铺张, 现在这个人行装豪华, 一定不是胡公子。” 并派人报告胡宗宪。这让胡宗宪哭笑不得,自知无法治罪于海瑞,吃了“哑巴亏”。

嘉靖三十九年(1560),严嵩另一同党、都御史鄢懋卿巡行浙江,所到之同样是飞扬跋扈,极尽奢侈浮夸之风。由于他掌握着朝廷的盐运业务,是实打实的“肥差”。各地官员从自身利益出发,都好吃好喝的接待他,没有丝毫怠慢。动辄就是几千两白银的贿赂,只是为了让鄢氏能够“行个方便”。

然而刚正不阿的海县令却不吃这套,鄢懋卿的节使还没到达淳安时,就接到海瑞给他写的一封禀帖,禀帖中写到:

“严州府淳安县知县海瑞谨案……台下奉命南下,浙之前路探听者皆云:‘各处皆有酒席,每席费银三四百两。’……与台下颁行条约大悖戾。”

意思是说鄢懋卿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海瑞还在禀帖中严肃地指出:

“夫都院出理盐政,我祖宗以来未之有,亦希阔事也。事出希阔,则疾苦者望车驾而赴诉,贪酷者望车驾而改心,百姓得希阔之遇焉可也。乃今府县恐以不周致罪,极意买办,里甲惮于出才,怨口嗷嗷。百姓不沾希阔之恩,反苦希阔之费。”

意在点出鄢懋卿种种道貌岸然行径的不合礼法。于是鄢氏自知无辩解余地,只得绕道而去,自此对海瑞怀恨在心。海瑞的上司,严州府守令获知此事后,先是想要责备海瑞的鲁莽,后又回过神来,相形见绌的称赞道:

“好了淳安百姓,难为汝!难为汝!”

不畏圣怒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当时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已经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逐渐怠慢朝政,不理政务。终日沉迷于道家的长生不老之术,专心致志地斋戒修道。总督、巡抚等高官们算是等到了拍马屁的好时机,正向为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来讨皇帝的欢心。

此时,又是年逾半百的海瑞挺身而出。他不惧君威,上疏痛斥朝政利弊,指出:作为一国之君,虽位凌人民之上,但不能只顾自己安乐长寿,而应该以万民为念,听取臣下的意见,为百姓谋福利。作为合格的君主,必须把关心民生疾苦作为第一要务,否则就是失职的,算不上一个好皇帝。

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治安疏》(注:俗称《上皇帝疏》,或《万言书》)。在这份奏疏中,海瑞说世宗皇帝就是一个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的君主, 举凡官吏贪污、役重税多、宫廷的挥霍无度和民间的盗匪横行,皇帝本人都应该负直接责任。而奏疏中具有刺激性的一句话是:

“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

就是说普天下的官员百姓, 很久以来就认为你是不正确的了。这基本上算是指着皇帝的鼻子骂了,后果自然可想而知。世宗皇帝读了海瑞的奏章,勃然大怒。

受谕还尊

“海瑞骂皇帝”一事简直是千古无出其右。正在世宗皇帝盛怒之下想要治罪于他的时候,宦官黄锦在旁边说到:“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在预备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死,便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

当时世宗虽已年花甲,而尚未完全昏聩,稍冷静后,还要扔在地上的《治安疏》“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数月”。

后来,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世宗还是下了诏书,将海瑞下狱论死。与此同时,世宗甚至自己已不久于世,于是密谕内阁首辅徐阶写下了遗诏,令后继皇帝在他宾天后,立即释放海瑞,并加重用。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朱载坖登基,立即遵从遗诏将海瑞“首出之狱”,不仅官复原职,还加重用。隆庆三年(1569),在徐阶的推荐下,海瑞被任命为应天巡抚,登上了他为官生涯的最高峰。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六岁了。

作为历史的共识,海瑞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无疑是明朝乃至整个古代官场上的清官典范。

然而,二哥看来,海瑞的一生虽始终秉持着自己内心的那份执着,但在表象上难免给人一种过于偏执和较真的感觉。主要原因在于,究其一生跌宕起伏的官场生涯,虽然屡次冒犯权威,甚至引得圣怒,但却始终站在维护皇权利益的一方在行事。

一方面,他坚定地拥护着太祖皇帝所设立的“祖制”,以国为家,家国不分,确实做到了以天下太平为己任;另一方面,他不畏强权,给浑噩的明朝官场带去一股清流,直面并揭露丑陋的官场恶习。

而无论以上哪一点,无疑都是庙堂之上的那位天子所愿意看到的。可以说,正是因为海瑞将家国之利益当作为官的根本出发点,成为了执政者教化官场风气最便捷有力武器。试问哪个皇帝会排斥一个为自家江山社稷呕心沥血的忠臣呢?这也是为什么,即便皇帝已经被指着鼻子骂了,但在冷静思考过后,还是赦免了海瑞的“过失”。

最佳贡献者
2

打铁还需自身硬。海瑞虽然性格偏执,但是他自己走得正,行得正,违法乱纪的事情一件不做,贪污受贿的事情绝对没有,几乎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把柄给别人。

就连他骂嘉靖皇帝的《治安疏》,文中也是先表扬一番、肯定一番,即使后面有批评,海瑞也是实事求是,有依据有出处,没有胡说八道。

再说了,他一直是穷的一无所有,谁会去惹他?惹他不是自找麻烦?

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海瑞才能在奇葩的明朝官场生存下来。能做到海瑞这样的境界,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第二个吗?

3

明代第一清官,非海瑞莫属,海瑞以忠贞不二、刚正不阿品行,行走在混浊不堪的官场中,历经四朝,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仅如此,以海瑞刚烈的秉性,竟然可以完好保存自身,并能得以善终。

那么海瑞何德何能,为什么能在艰险丛生的官场存活下来呢?


一、朝中有人支持

海瑞本身是不屑于去搞关系,结交官员、领导的,但这不代表海瑞就是孤家寡人。嘉靖二十八年,海瑞考中了举人,为了他的抱负,海瑞当然要继续考试,只是海瑞的天赋不算高,在之后的两次会试中屡屡落榜,于是海瑞决定放弃考试,直接做官。

在明代,考中举人也是可做官的,但一般来说大官是做不了的,只能个品级很低的小官,于是海瑞就做了南平县的教谕。朝廷御史前来视察工作,大家都跪地施礼,唯独海瑞一人以作揖替代,海瑞还理直气壮:

“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海笔架”之名一下子传扬开来,就连朝廷高官也注意到了海瑞。按照海瑞的无礼举动,很可能丢官罢职,然而海瑞不仅没有被罢免,还升了官,升为淳安知县。这并非海瑞自己的造化,而是朝中有人特意提拔海瑞。

这就好比我们现代的明星,有的人喜欢这个明星,有的人喜欢那个,有人黑,也有人为其摇旗呐喊。海瑞刚正不阿的秉性,也得到一些朝廷大员的赏识,当然这里面有利用他的人,当然也有赏识他的人。

海瑞的确工作很努力,而且也做出了一些政绩,但如果朝廷中没有人为其撑腰,他是不可能节节高升的。在做淳安县令的时候,胡宗宪的公子路过淳安,肆意妄为,要钱要东西,海瑞当然不会妥协,直接命令抓起来,痛打了一顿。

胡宗宪得知此事,并没有责怪海瑞,一方面胡宗宪的确是大人有大量,不愿跟海瑞一般见识,另一方面,胡宗宪也忌惮这海瑞背后的势力,他也不想惹上麻烦。

都御史鄢懋卿,严嵩手下的头号红人,也在海瑞手底下栽了跟头,因为海瑞根本就不给鄢懋卿面子。对此,鄢懋卿派人展开报复,但海瑞仍是完好无损,之后反而被提拔为户部主事。

在海瑞上奏那封举世名篇《治安疏》后,首辅徐阶都曾给海瑞说好话。可见,海瑞的高风亮节虽然得罪了不少人,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很多朝廷高官的好感。


二、嘉靖帝不杀海瑞

作为权臣要想做成一番事业,只要得到一个人的支持足够了,那就是皇帝。严嵩为何得宠,权倾朝野二十年?主要在于嘉靖帝的宠信,只要嘉靖皇帝信任严嵩,严嵩就一直可以为所欲为。

嘉靖帝当然不会宠信海瑞,而恰好相反,嘉靖帝是十分想处死海瑞的,主要因为海瑞上奏了那篇《治安疏》。

史料记载:

“至谓遐举可得,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数年推广事例,名器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

在《治安疏》中,海瑞将嘉靖批驳得一文不值,什么大兴土木,多年不上朝,法纪松弛之类。嘉靖看到后气得暴跳如雷,直接就要下令去抓海瑞,好在嘉靖旁边有黄锦等人给海瑞说了几句好话,这才保住了海瑞。

当然了,如果嘉靖一定要杀海瑞,那是谁也拦不住的,当时嘉靖基本上接近弥留之际。看到了海瑞的奏疏,他便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他发现海瑞说的基本上都正确,他这个皇帝做得的确不怎么样。

海瑞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全国都知道了海瑞上奏的那份“骂书”。嘉靖也很清楚,如果他杀了海瑞,那就证实了他就是那个暴君。当然了,既然得罪了皇帝,被关进诏狱那是不可避免的,但海瑞并没有接到任何罪名,也没有得到杀头的通知。

直到嘉靖去世,海瑞仍是完好无损。狱卒得知嘉靖皇帝去世,还特意准备了好酒好菜,款待海瑞,可见大家都看到了海瑞的能量,能在虎口脱险的人,必定不可小觑。或许很多人认为,海瑞得知皇帝死了,一定会很高兴,反而海瑞是号啕痛哭,几近崩溃。

在海瑞眼中,嘉靖帝仍是他的君主,或许嘉靖有种种不是,但海瑞不会背弃他的国家和君主。隆庆帝继位后,马上释放了海瑞,官复原职。

严嵩倚仗的是嘉靖的宠信,徐阶倚仗的是强悍的权谋,而海瑞的倚仗是皇帝“不敢杀他”,在旁人看来,皇帝都不敢杀的人,他们难道敢去触这个霉头?所以说,海瑞不仅保全了自身,还以此得到了一枚“免死金牌”,不论海瑞到了哪里,做了什么,官员们都会给一些面子,就算惹不起,总也躲得起。


三、被皇帝立为标杆

之所以嘉靖留下了海瑞,目的则是让隆庆帝重用他,先帝的遗志,隆庆帝当然不敢违背。所以在隆庆帝的授意下,海瑞的官职节节高升,从户部主事到尚宝丞,再到两京左右通政,之后以佥都御史的身份成了应天巡抚,可谓封疆大吏。

海瑞做官的原则从来没有变,那就是善恶分明,嫉恶如仇、兢兢业业,为了国家和百姓,海瑞可以付出一切,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官员们无法认同海瑞的价值观,所以大家只能退避三舍。

为何海瑞能屹立不倒?因为他是那个时代,为官的标杆,政府的正面形象,而在皇帝的保护下,很少有人敢跟海大人过不去。海瑞是有真才实学的,他为国家办了不少好事,百姓都记得海大人的好,只是以海瑞的品行和能力,无法肩负高位,也就是说,海瑞无法成就什么大的作为。

给海瑞送葬的那天,百姓们自觉在江两岸为其送别,身着丧服,为其祭奠的人蔓延百里不绝。


如果海瑞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想来明王朝或许能走得更远。

4

不可否认,明王朝有奸佞当朝、有“纸糊阁老”、也有党争……但是说明王朝奸臣遍地未免有些过于危言耸听了!终明王朝二百余年,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奸臣当道”,即便是钟爱木匠活儿的明熹宗朱由校也没有丧失对朝局的绝对把控。就这一点而言,明王朝已经完胜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朝代了。关于海瑞性格偏执、不畏强权,为何能够得以善终、而且步步高升这个问题,可能要从几个阶段来论。



官场起步

海瑞这个人在科场之上并不得意,三十五岁才考中举人、获得了官场的“入场券”,但后来接连两次会试都没能高中!最终,海瑞不得不放下身段,以一榜出身的劣势跻身官场,出任福建南平县学教諭,这一年海瑞已经整四十周岁了!直到四十八岁时,海瑞才当上了知县。按理说,海瑞的仕途差不多也就那么回事了,能混个知府之类便烧了高香了!但是,事实却大大出乎意料,海瑞的仕途这才刚刚起步……



海瑞这个人性格刚直,甚至有些“偏执”,他有一套自己的是非观,与世俗显得多少有些格格不入。但是,海瑞偏偏又是一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人,看到自己觉得不合理的就要指出来,管你什么人!这种性格可想而知,与上级、同僚的关系恐怕很难处理好。事实也的确如此,海瑞自从涉足官场,与上级、同僚的关系就一直不太和谐。可问题是,海瑞这个人几乎是“清教徒”一般的存在,身上根本没有让人可以抓住借题发挥的小辫子!那些个看不惯海瑞的上级、同僚,干生气、可就是拿他没辙。最终,这帮人达成了一个跨地域、跨时间的惊人一致——举荐海瑞升官!“既然我们整不倒你,那就推荐你高升,你爱去哪去哪,别在我们这儿就行!”就这样,海瑞不仅没有被人整倒,反倒是一步步进入了北京,升任了户部云南司主事。



名动天下

在升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不久之后,海瑞便干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一纸《治安疏》,将明世宗朱厚熜骂了个狗血淋头……以至于明世宗读到这份奏疏之时暴跳如雷、歇斯底里地怒吼:“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了!”可这个时候,明世宗宠宦黄锦冷不丁来了一句:“这人向来有愚名,听说他上疏之前自知冒犯皇上该死,已经买好了棺材、和妻子诀别,奴仆们也全部被遣散了,他是不会逃跑的。”



听到这话,明世宗反倒是冷静了下来,把海瑞的《治安疏》前前后后又读了好几遍,最后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此人可比比干,朕却不是商纣王。”就这样,海瑞非但没有被杀,反倒是成了“逆龙鳞”的诤臣典范,名动天下!但是,明世宗终究没有唐太宗李世民的气度和魄力,虽然没杀海瑞,却也没有像唐太宗对待魏徵那般对待海瑞,而是将他下了大狱。从后来的历史来看,明世宗彼时很可能是想将海瑞作为一把“利剑”留给儿子明穆宗朱载垕。毕竟敢于大公无私、“逆龙鳞”的人并不多……



性格不足凸显

明世宗去世之后,刚刚即位的明穆宗便以先帝遗命为由赦免了海瑞。这个时候的海瑞早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诤臣楷模,其名可用!于是,在短暂的过渡之后,明穆宗正式将海瑞外放应天巡抚,主政南直隶地区。而恰恰是这一次外放重用,给海瑞的仕途划上了一个不来圆满的“句号”。



在位列封疆之后,海瑞性格上缺乏变通的不足便逐渐凸显了出来。作为知县,缺乏变通倒也谈不上是什么不足,毕竟照章办事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作为独掌一方的行政大员、封疆大吏,缺乏变通显然就很难适应角色了。海瑞出任应天巡抚之后,铁腕试点“一条鞭法”等新政(其实就是后来张居正搞的那些)却缺乏妥协与变通。改革势必会损害到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有时候适当妥协、变通在所难免。可恰恰实行这件事的却是不知变通的海瑞,结局可想而知,整个南直隶地区的贵族、官僚、富户人人自危,连退休“宰相”徐阶也未能幸免。



最终,整个南直隶甚至北京的贵族、官僚、富户联名弹劾海瑞!明穆宗为了改革试点能够继续、也为了息事宁人,也只能将海瑞调任闲职了事。虽说是调任闲职,但海瑞名声在外,为了给明王朝留下这最后一丝清风正气,明穆宗也必须给海瑞一个合理的安置。后来,因为与高拱有矛盾、受到高拱的挤兑,海瑞一气之下辞官归里,明穆宗倒也落得清净,便没有刻意挽留。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搞清楚,海瑞是主动请辞并不是被罢官,相关“退休待遇”还是有的。



张居正刻意回避

或许是因为海瑞应天巡抚任上的表现让张居正心有余悸,张居正掌权之后,对海瑞一直是敬而远之。虽然也曾经派人考察过海瑞,但最终还是作罢了。在万历朝的前十年里,海瑞基本上延续了隆庆年间的待遇,在家休息。



古稀复出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不久之后,明神宗朱翊钧开始了对张居正、冯保的政治总清算!为了给自己博取美名,明神宗再一次想到了赋闲十余年的海瑞。万历十二年,海瑞被重新启用,出任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还没到任便改任了南京吏部右侍郎,这一年海瑞已经七十二岁了!这时候明神宗用海瑞,说白了不过就是将其视为了一座邀买人心、美名的神主而已,并没有真心打算重用海瑞。



但海瑞却不改初心,依然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一套行为准则,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于是,上书明神宗恢复明初的“剝皮实草”、重典治贪,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搞得南京、北京的官员纷纷弹劾海瑞。明神宗根本没打算重用海瑞,也就没把弹劾他的那些话当回事。不仅没有处罚海瑞,还将他升为了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在海瑞多次上疏未被真正理会之后,心灰意冷的海瑞再一次选择了辞官。但彼时的海瑞名气可用,明神宗哪里舍得放弃不用?就这样,海瑞硬是被明神宗留在了任上,直到去世……



综上所述,海瑞早期之所以能够得以高升,得益于其“身正不怕影子斜”,一生正气的海瑞让对手抓不住任何小辫子,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对待他,以推荐高升取代了攻击、整倒。在那篇《治安疏》问世之后,海瑞成了诤臣的楷模、成了一块神主、明王朝最后的一丝清风正气!无论是明王朝的皇帝还是权臣张居正,出于政治需要,都不得不高举这块神主!就算不用,也不能弃之不顾。就这样,海瑞虽然被打发去了南京充任闲职,职位却在不断升迁,并且得以善终、老死任上。彼时的明王朝官场早已浑浊不堪,如果再没了海瑞这块神主、这最后一丝清风正气,还剩下什么?恐怕只有尔虞我诈了……·因此,明王朝的皇帝们需要海瑞!其名可用,可大用!

5

最近被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深深地吸引。当我读到第五章海瑞篇的时候,我发现海瑞的性格既古怪又执拗,他既严格遵从法律要求,却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他既被人仰慕,却又没有人将他当作榜样。

如此矛盾、偏执的一个人,却能够在奸臣当道的明朝得到善终,难道海瑞还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和品质么?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否则,像海瑞这样一个棱角分明的人,哪里可能安稳一生并得到善终。

海瑞一生清廉节俭,他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他也要求所有的官僚恪守原则。我们从几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海瑞的清廉节俭。

有一次总督胡宗宪用传递特别消息的口吻告诉别人,海瑞要替母亲做寿,大开筵席,竟然买了两斤肉。

胡宗宪这么告诉其他的官僚,很明显是嘲笑海瑞贫穷,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窥探一二,海瑞是真的节俭,大开筵席为母亲做寿,只买了两斤的肉。

另外海瑞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仅留下了白银二十两,不够殓葬之资。由此可以看出海瑞一生两袖清风,自己官至二品,却仍然能够保持自己的坚守。

古代的大部分官员都是有私欲,他们做官就是为了一心敛财、追求名利,而海瑞是极度看不上这种行为的,他硬是凭借一己之力,不惜和整个官僚集团对峙。

在海瑞在担任楚南县的县令之时,鄢懋卿受命去各个地方清理盐法,很多的地方官对这位钦差大臣都是毕恭毕敬的,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鄢懋卿也借机沽名钓誉,大肆敛财,但是像海瑞这样的一根筋的大臣,自然看不出官僚之间的小把戏。所以在鄢懋卿到达淳安之前,他先收到了一个禀帖,主要意思就是要求鄢懋卿摒弃奢华的排场和收刮,如果不能拒绝这样的阿谀奉承,他将公事公办,启奏圣上。鄢懋卿在看到这篇禀帖之后,硬是绕道淳安去了。

经此一事,海瑞就已经和他其他的官僚们不同了,他们在很多原则的立场上就已经分道扬镳了。如果不是海瑞恪守自己的原则,一生清廉奉公,他最终也会被其他的官僚排挤,不会得以善终。

海瑞一生从不畏惧强权,敢于抗命直言,而他的这种做法,却为他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嘉靖皇帝一生主要的兴趣就是向神仙祈祷和觅取道家的秘方,希冀自己一生长命不老,他喜欢虚荣,所以信任像严嵩这样的奸佞小人,他不接受别人批评自己,而当他自己做了错误的判断,他就开始推卸责任。

海瑞在看透了嘉靖皇帝的心理之后,他向嘉靖皇帝递上了奏疏,在这个奏疏里他指出嘉靖皇帝就是一个虚荣、残忍、自私、多疑、愚蠢的君主,他做的决定导致了官吏贪污、役重税多、宫廷的无限浪费。如此犀利的文字,让嘉靖皇帝直接勃然大怒,他嘴里叫喊着:“抓住这个人,不要让他跑了”,旁边的太监只能让皇上息怒,他对皇上说:“海瑞自知必死无疑,他已经买好一口棺材,召集家人诀别了”。

嘉靖皇帝听完长叹一声,最终还是没有惩罚海瑞。但是在那之后,嘉靖皇帝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心里对海瑞痛骂自己的事儿还是很别扭,于是他命人将海瑞抓起来,这样海瑞就在大牢里住了十个月。

十个月之后,嘉靖皇帝驾鹤西去。隆庆皇帝即位后,海瑞也因为勇于谏言,被定义为忠臣得到了重用,他的名声也被整个帝国所认同。

不畏强权的海瑞,终究得到了上帝的眷顾,在经过此事之后,海瑞不仅没有丢掉性命,还成为了整个大明王朝的红人。人们开始信服、支持海瑞,于是海瑞也有了自己的群众基础。经此一事,也改变了海瑞的一生,就算那些官僚们不喜欢海瑞,他们也得曲意迎合海瑞,海瑞也有了地位,不再容易被任何人构陷、栽赃和挑战。

反张运动开始后,海瑞也在这场运动之中东山再起。张居正死后两年,他的所作所为被万历皇帝清算,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男人,最终也是难逃倒台的苍凉。

虽然海瑞不是当面反对张居正的人,但是却为张居正所不喜。因此人们推理出来,海瑞不同于张居正这样的两面三刀的小人,因此在这场反张运动中,海瑞又再次被人们注意到。

以上这三个原因,就是海瑞特有的才能和品质。虽然这其中也不乏有海瑞的运气和现实的原因,但是无论如何,海瑞始终生活在一个奸臣当道的社会里,他没有和他们同流合污、沆瀣一气,我们都应该从内心尊敬这位古怪的官僚。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将海瑞定义为:“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自我牺牲的精神”。

诚然如此,海瑞一生清廉节俭、奉公执法、纪律严明,所以他能够在明朝这样险恶的环境里,成为忠臣和重臣,并且得到了善终。

6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因为海瑞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打出了自己的旗号来。华夏最后一位封神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海瑞。如果这个时候有人想找海瑞的麻烦的话,下场可以自己猜测一下。

事件回顾

海瑞是怎么出名的呢?因为他很清廉,因为他很正直。可是海瑞的清廉和正直究竟达到了怎样的境界?真的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位刚正不阿的臣子吗?

没错,就是这个样子的。

海瑞最开始出名是因为骂了一个人,很不巧那个人是个皇帝,而且非常的小心眼。那个人就是嘉靖皇帝,他把嘉靖皇帝骂成了猪狗不如的玩意儿,然后自己买了个棺材坐在家里面等死。

可是等来等去还没发现不对劲了,为什么呢?因为好像一直没有人想要杀掉自己。

在监狱中的海瑞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怎样死,也没有想过自己会如何死,只是当时的狱卒告诉我们海瑞很开心。

为什么很开心呢?因为吃的很好。

在监狱里面可以吃的很好吗?并不是,只不过监狱里面的伙食比海瑞自己家里面的伙食要好一点点。

那么海瑞是怎么放出来的呢?因为一个人去世了,他的名字叫嘉靖。

嘉靖皇帝去世的时候,海瑞刚刚听到这个消息。面对着满桌子的大鱼大肉,突然之间痛哭起来。很多人表示疑惑,为什么呀?明明是嘉靖把你关进这所监狱里面,并且让你生死不能,为什么到头来一个皇帝的死亡你还会如此伤心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皇帝就是皇帝,在海瑞的思想认知当中,他的一辈子就是用来帮助皇帝改的错误的,现如今皇帝死了他很伤心。

没错,这就是事实

海瑞很清廉吗?没错,非常清廉。

清廉到什么地步呢?

在某一次海瑞母亲过生日的时候,他去市场买了二两肉,他买这二两肉的事情上到朝中大臣下到民间百姓都知道了。

为什么呢?因为海瑞很少在市场上买东西,也从来没有买过肉。

除此之外还有吗?

有的,海瑞在去世那一年的最后一个遗愿,便是希望自己的仆人把昨天朝廷送给自己的冰炭银子再还回去,因为自己过不了冬了。


据传说海瑞去世的时候,整个南京以及从南京到他老家沿岸,数不清的百姓穿白衣,戴白帽为海瑞送行。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7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党争最严重的朝代。某个人一旦进入了仕途,必然要站边选队,要么加入这个集团的阵营,要么加入另一个集团的阵营。通过互相帮助,让自己集团的带头大哥做大,同时自己也跟着分一杯羹。如果某个人在明朝当官,两袖清风,刚正不阿,从来不站边选队。那么这个人要么就是一生默默无闻,要么就算当了大官,也会被别人斗下去,不得善终。

不过,明朝却也出现了一个例外,这个例外就是海瑞。海瑞是明朝非常有名的清官,同时也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清官。他在当官的过程中,从来不依附谁。不但不依附别人,并且对权宦之人还毫不客气。

(海瑞画像)

他一进官场,在淳安县当县令,就把一个县的富豪们给得罪光了。因为他看到土地兼并严重,贫富不均,因此坚决进行土地丈量,坚决要求富豪们多纳税。

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如果是别的官员,作为一个小县官,正该利用这个机会,和胡宗宪的儿子套近乎搞关系。可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是海瑞听说他耍威风为难驿站的官员,于是把他给抓起来,把他勒索的钱财给没收了,还派人对胡宗宪说,有个混小子冒充是你老人家的儿子,胡作非为。我怕这混小子败坏了你老人家的名声,因此抓捕了他。

海瑞如此羞辱胡宗宪,还能不得罪胡宗宪吗?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无论是之前的宰相严嵩,还是之后的徐阶,以及再后面的张居正。这些宰相,不管是正直的还是奸邪的,海瑞都一个也不巴结。

别说宰相,海瑞甚至连皇帝都不巴结。当时他就给嘉靖皇帝上折子,批评嘉靖皇帝整天迷恋长生不老,不务正业。气得嘉靖皇帝暴跳如雷。

但是,虽然海瑞对谁都不巴结,他当官却一直都很平稳,一生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虽然当的官并不高,但是也没见谁打击他。就连嘉靖皇帝气得把他关进监狱了,也没有杀他。海瑞就那样平安地活了下去,一直活到70多岁,死在任上,可以说得以善终。他去世以后,万历皇帝还给他谥号为“忠介”,追封他为“太子太保”。

(严嵩画像)

那么,海瑞把整个朝廷的大臣,包括皇帝都得罪光了,他为什么还得以善终呢?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一句话:邪不压正。也就是说,海瑞为人正直,他这种正直的精神力量是很强大的。那些奸邪的做坏事的人,他们代表的是邪恶,他们最终是不可能战胜正直的海瑞的。

这个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不过,这只是一句概念性的话,并没有实际的作用。那么,海瑞一生平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一、海瑞人畜无害。

有人可能会觉得我说得不对,海瑞揭发过那么多人,打击过那么多人,为什么还说他人畜无害呢?

确实人畜无害。明朝的官场,其实是一个很腐败的官场。由于明朝的生态是那个样子,再加上明朝官员的薪俸本来就低,要是不贪腐,他们几乎就没办法生活,就只能像海瑞一样,过清贫的日子。因此,当海瑞在揭发这些人的时候,这些并不会觉得羞愧,只能说是不小心惹到海瑞了。而且这些被揭发的官员,也不会因此受到惩罚。就算受到惩罚,也会很快就官复原职。因为大家都那样,连皇帝都那样,谁还会去惩罚别人呢?

在明朝的官场上,官员们真正害怕的是党争。因为党争,自己站错了队,或者自己的集团失败了,那自己真的是前途无望了。而海瑞并不属于某个集团,他就一个人,因此并不可怕。

(嘉靖皇帝画像)

二、海瑞没人敢惹。

海瑞打击过很多人,但是没人敢惹他。为什么没人敢惹他呢?

一是海瑞是清官,这已经是天下有名了。如果你打击这个清官,那么,老百姓很容易就把你当成是贪官。“非黑即白”从来就是老百姓的逻辑。所以,谁也不会去和海瑞作对,和海瑞作对,就相当于和自己过不去,没人愿意这样做。

二是海瑞是得罪过嘉靖皇帝的。连嘉靖皇帝都不惹他,因为嘉靖皇帝自己都说过一句话,你海瑞想当比干,可我不是商纣王。他的意思很明显,如果他打击处死了海瑞,别人就会把他当商纣王。所以他选择放过海瑞。

连皇帝都不敢惹海瑞,谁还会去惹他呢!

三、海瑞花瓶效应。

明朝的官场能够容忍海瑞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容忍一个花瓶的存在。

花瓶是起装点作用的。如果没有花瓶,会显得很难看。所以,明朝的官场必须要有这样人存在。胡宗宪的儿子被抓捕,胡宗宪不打击海瑞,实际上体现的是胡宗宪的宽宏大量。嘉靖皇帝不杀海瑞,也是不让自己成为商纣王。张居正上台后,依然容忍海瑞存在,就是要让海瑞来装点。

不过,花瓶从来就不是主角,不可能走到C位上。因此,海瑞虽然一直没受到太大的打击,但是他也一直没有当过大官。

这就是花瓶效应的缘故。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等)

8

海瑞堪称明代第一奇人,为官不图升迁,却屡获擢升,官至南京右都御史,正二品大员;上奏痛骂皇帝,却没有因此而丢掉性命;谁说明朝奸臣遍地,从海瑞的身上便可看出明代言论的自由程度,不像清朝,朝堂之上多是一群唯唯诺诺的奴才。

不畏权贵 刚正不阿

正德八年(1514年),海瑞出生于海南琼山(今海口市),四岁丧父,寡母谢氏含辛茹苦的抚养他长大。海瑞自幼苦读诗书,希望能考取功名,立志做一个不谋私利,不媚权贵,刚正不阿的好官。

然而,海瑞读书虽刻苦,但科场却不顺遂,直到二十八岁才考取秀才。此后参加乡试,海瑞依旧屡试不中,却毫不气馁,终于在三十六岁时考中举人。之后,他又进京参加了两次会试,均以落榜而告终。年过而立的海瑞此后不再赴京赶考,彻底断绝了博取功名的念头。

明清时期,举人也具备做官的资格。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十一岁的海瑞被指派到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相当于县教育局长)。海瑞举家赴任,很快便进入了角色,把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还顺便给自己捣鼓出两个颇为拉风的绰号。

担任教谕期间,海瑞制订了详细的考勤制度并以身作则,一扫以往县学的颓废之风,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海教谕不苟言笑,整天脸上都挂着一副欠揍的表情,南平学子对他是又敬又畏,于是给他取了一个”海阎王“的绰号。

听闻县学风气大为改观,一位巡按御史前来南平视察。御史虽然官阶不高,却是可以直接上达天听的言官,知府大人不敢等闲视之,亲自陪同御史前往南平。到达县学门口时,只见海教谕以及两名助手早已恭候多时,御史大人下轿,准备接受他们的参拜。

不料,两名助手一左一右低头跪地,中间的海教谕却站立不动,仅拱手作礼。御史一看便火了,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也不好发作,再说这里也不是正式参见的公堂之上,只好悻悻而归,临行前还不望咕哝了一句“这是哪里来的笔架山!”两边矮,中间高,确实像个笔架,御史的比喻颇为形象,从此海教谕便有了第二个绰号“海笔架”。

对于海瑞来说,自己已过不惑之年,也不指望升官发财,所谓“无欲则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其它爱咋咋滴吧!

天下第一骂书

令海瑞没想到的是,没想升官却偏偏升了,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海瑞被任命为淳安知县,从不入流的南平教谕到从七品的知县大人,一下子连升数级。此时的海瑞已经是宠辱不惊,既然任命为知县就前去赴任吧!

海瑞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即使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和都御史鄢懋卿路过淳安,依旧予以薄礼相待。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调任兴国知县,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调任户部云南司主事,赴京任职。

在京城期间,海瑞见嘉靖帝不理朝政,深居西苑,设坛修道,督抚大员争献祥瑞,文武百官无人敢于评论朝政。这一切无不令他感到义愤填膺,于是买好棺材,把家人托付给朋友,挥笔写下一道《治安疏》,痛斥嘉靖帝痴迷修道、二十余年不上朝理政,致使民生凋敝,法纪废弛,弊端横生,国将不国。

《治安疏》中还有两句千古名骂“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意思说是天下人早就对你这个皇帝感到不爽了。“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敢把皇帝的年号用谐音的方式进行讽刺和挖苦,除海瑞外,再无旁人。

嘉靖帝读完海瑞的奏疏后,气得掷于地上,大声吼道:“快去把此人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当值的太监黄锦说道:“听说此人脑袋里缺根弦,上疏前就买好了棺材,诀别妻儿,估计是不会跑的。”嘉靖帝听后默然不语,把奏疏捡起来又看了一遍,说道:“这个人可算是比干,只可惜朕不是纣王。

不过,海瑞的骂人功夫实在了得,嘉靖帝事后想起这道奏疏,依旧气得不行,于是派锦衣卫将他押入天牢,眼瞅着,海瑞的项上人头即将落地。幸亏内阁首辅徐阶和刑部尚书黄光升执言力保,嘉靖帝不久后便驾崩,海瑞才最终逃过一劫。

幸运抑或不幸

海瑞一生刚直不阿,清正廉洁,是明朝第一清官。他开罪同僚、获罪上司、不惧严党、痛骂皇帝,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出于公心,为国为民。接待途经官员,花的是公款,即使不花这笔费用,也落不到海瑞的私囊中。明知痛骂皇帝会遭到迁怒,甚至性命不保,假如不上这道奏疏,他还可以安安稳稳当他的户部主事。

为了国家的安定,为了百姓的福祉,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无比的忠心。这颗赤子之心打动了浙江总督胡宗宪,当他的儿子在淳安被海瑞抓捕起来,胡宗宪没有怪罪他。也是这颗赤子之心打动了内阁首辅徐阶,当海瑞获罪入狱时极力营救,使他保全了性命。更是这颗赤子之心打动了嘉靖帝,虽在览奏后龙颜大怒,却并未想将海瑞致于死地。

嘉靖帝驾崩后,海瑞很快被释放出狱并官复原职。此后历任尚宝丞、左右通政、佥都御史、应天巡抚等职,最事卒于正二品南京右都御史任上。无论是徐阶、还是高拱,乃至张居正当朝,对海瑞都是敬而远之。

大明官场需要海瑞这般清正廉洁的榜样,却不需要在臣僚部属中格格不入的“海阎王”。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的海瑞从未出任过朝廷的要职,不知这算是幸运抑或不幸?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9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无非四个人:汉代的汲黯、唐代的宋璟、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汲黯与宋璟,对绝大多数非专业人士来说,早已陌生。包拯的事迹或传奇,有着诸多的“复合成分”。史上“四大清官”四个减去两个,或需再减去-一个,答案自然更加明了:中国历史上的清官,海瑞不是第一,至少也是第二。

1514年1月22日,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之一——海瑞出生了。 这个生于大明朝最南端的一个穷乡僻壤的酸举人,从不惑之年才进入官场,却历经三朝不衰,造就了三十余年屹立朝堂而不倒的奇迹。


海瑞的清贫

1586 年,他升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 相当于监察部长),官阶二品,是大明王朝的高级官员。1587 年,他死于任上。按理说,这样的一位中央级高官,死后遗产不可计量。俗话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关于海瑞死后究竟留下多少遗产,有几种说法,其中说他遗产最多的一种说法是这样说的:他留下了151两银子,绫、绸、葛各一匹。这些遗产多吗?据史书记载,海瑞的同代人一大贪官严嵩,嘉靖四十一年倒台,抄家时单是白银一项就抄出两百多万两。单白银一项,严嵩的家产是海瑞的多少倍呀!他死时,留下的积蓄竟不够他的丧葬费,结果他的同僚主动捐助,才把他的丧事给了结了。但是,在当时,海瑞去世的噩耗一传出后,南京人民奔走相告,如丧考妣。他出丧那天,南京城不少店铺主动停止营业以示哀悼, 许多非亲非故的普通市民,也纷纷前往,加入到海瑞的丧葬行列。送葬的行列绵延一百多里,人们哀声不绝。这种场面大概是前无古人吧。人们把最真挚的敬意献给这位-生正直、清廉的官员。

海瑞的清廉

海瑞从1554年开始担任小官,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一直靠俸禄养家糊口。他不请客送礼,不接受别人的一两银子的贿赂,更不用说贪污政府一两银子。 他当知县时,他家餐桌上的蔬菜是他自已带仆人在衙门后面地里种的。他很少食用酒肉。据说他唯一的一次“奢侈",是为了给母亲做寿(海瑞是个大孝子),买了两斤肉,这竟被当作新闻在当时的官场上广为流传。据史书记载,海瑞临终前,兵部送来的柴金多算了七钱银子,他坚决要求算清了退回去按理说,七钱银子算什么,可是他决不为这点蝇头小利,毁了自己的一世清白。

海瑞的正直

在他的的人生当中,他始终不渝的人生信条有两条:一条是“四书五经”阐述的君子道德原则,一条是洪武皇帝制定的政策法令。海瑞一生宦海浮沉33年,三次被罢官。与其说他当官出名,不如说是罢官成就了他的后世美名。现代历史学家吴晗写了历史剧本《海瑞罢官》,令逐渐被历史尘封的历史人物海瑞又一次扬名全国。他任淳安知县时,就不怕得罪高居相位严嵩的党羽淳安总督胡宪宗。胡宪宗的儿子到淳安,耀武扬威,颐指气使,把淳安的驿丞吊起来打,海瑞毫不客气,立即下令将其拘捕,押送总督衙门,并将其随身携带的银子没收充公。海瑞是一生正气,以天下为己任,责任感和使命感极强。他在任应天巡抚的时候,决心扬善惩恶,肃清吏治。苏州的贪官污吏、地主豪绅,闻说海瑞官任应天巡抚,闻风丧胆,纷纷移家避居。他在任上雷厉风行,推行廉政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海瑞也像魏征一样,敢于披龙鳞,犯颜直谏。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还是六品司员的海瑞,“位卑未敢忘忧国”,向嘉靖皇帝呈上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他在谏疏中,开宗明义说一个皇帝够不够格关键是看他能不能让臣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接下去他将嘉靖皇帝与汉代的汉文帝刘恒进行对比,说嘉靖天资卓越,但是汉文帝创造了“文景之治”,而当今却是“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他希冀嘉靖皇帝对时局多关心一点,官府少剥削一点,冤假错案少一点,社会风气好一点。他说这只不过是嘉靖皇帝“一振作间而已”,“而陛下何不为之?”结果昏聩的嘉靖皇帝怒不可遏,摔了奏折,下令将海瑞逮捕。海瑞因此坐牢。不久,嘉靖皇帝死了,海瑞被释出狱。但是即便如此,海瑞无怨无悔,一如既往,甚至改革吏治、敦化民风的决心更大。


这就是海瑞,屹立官场三十载不倒,他的精神与道德取向也成为了不朽的传奇。而这位清官何以在奸臣遍地走的明朝得以处事的呢?实则是官场之利益相关,利益从来就是官场的深层次动因,海瑞与他们风格迥异,但没有利益冲突,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没有利益,就没有腐败。明朝中叶以后,官僚体系虽已整体腐化,但官僚集团不可能希望王朝倒塌。真是那样,就是最彻底的利益丧失。每一个贪官,都希望别人是廉吏,所以越是腐败的社会,越是需要“清官"。海瑞,就是这样受到了官场的肯定,也就这样名传天下。

10

嗨,大家好,我是普史唠今,我又来蹭答了。

要想知道海瑞能善终的原因,就必须先了解其生平及性格。特别是性格,这是他为清官多年得以善终,却未能一途平川的重点所在。

他生于海南望族家庭,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四书五经。一生为官清廉正直,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皇威。致力于为百姓谋福利,严惩贪官污吏,是非分明。当然,他也是把是非、律法,看的比人情、亲情、恩情更重的这么一个人。

介绍完海瑞的生平和性格后,下面就是与之相关的重点原因了。

第一呢,就是百姓和政府的需要。你想啊,当时的明朝官场那么的黑暗,腐败,奸臣遍地,好不容易出个标志性的,为国为民的清官,这可是国家百姓之福啊!哪怕当权的皇帝和官员非常的非常的不喜欢他,排斥他,甚至经常借机整治他,但也绝不会完完全全往死里整。

因为表面上还要靠他笼络百姓人心,维护政府的光辉形象,正清官场,维系世道人心。甚至于大力赞扬他这种廉政模范的精神。



第二个原因呢,就是他为官的性格使然。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打击贪官污吏的清官,加上他有时一根筋,死都不怕的性格,要想找他身上的把柄和毛病都没机会下手,而且还可能引来一身骚,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划不来的。毕竟他为了骂嘉靖帝可是棺材板都准备好了,连自己的女儿都被他活活骂死的。所以换个角度想想,我想大家也不愿意碰他这个人吧!



第三个原因就是当权者和派系的保护了。虽然海瑞在为官时当权的三位皇帝,有时不那么喜欢他,但也心里明白国家确实需要他这样的实干家的。所以至嘉靖到隆庆都把海瑞留了下来,希望他能为下任皇帝所用,重现太祖光景,奈何已无力回天。

再者就是高拱等人的维护了。海瑞虽然有时很不懂得通变,但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清官,一心为民。所以当有人为难她时,偶尔也有为他周旋一下的。

以上就是海瑞晚年得以善终,并被赐太子太保的原因。

当然了,可能海瑞这种性格就不适合官场吧,你觉得呢?

如有不对及不足之处,烦请大家留言斧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