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谓秦国早期的都城~雍城 ,尽管后来经过三次迁往咸阳,雍城虽然当时失去了其曾经的政治中心地位,但秦人先祖的宗庙仍在陕西凤翔县境内,历代国君都要回雍城祭畤拜祖,当时诸多重要祀典如秦始皇加冕典礼得以继续在雍城举行。因为在秦国历代国君的眼中,雍城不仅是列祖列宗生活和安息的圣地,更是秦人走向强盛的发祥地。那么历史上真正的秦国首都雍城为何从不被提及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雍城,是中国东周时代的秦国国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雍城是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是“水上秦都”,秦以水御敌200年后首筑城墙。其位置在今陕西宝鸡凤翔县城南,现有秦雍城遗址,为我国十大考古之一。

秦国都城雍城复原图

2、都城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在秦国的历史上,秦人曾 “九都八迁”,先后在秦邑、西垂(西犬丘)、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建都。正是建都雍城后,秦人才由一个偏居西垂的戎狄小邦,逐渐发展壮大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的诸侯强国,使雍城成为秦国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3、历史悠久的秦都雍城始于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由于历史的悠久长远,近些年考古专家学者正在更进一步的深刻探索之中 ,必定现在还是科学考古论证阶段,因为好多最早秦都雍城的详细历史资料没有完善,之所以最早期秦都雍城的历史记载没有得到充分的证实和研究。因此,日常了解的秦国都是从定都咸阳开始的。即秦国在雍城建都,以及秦都城曾一度迁往泾阳,再由泾阳迁往栎阳,又从栎阳迁往咸阳,之前的历史过度时期往往就没有提及到。

欢迎朋友们多参与评论和点赞哦!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裴晓锋,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有两个疑问,一是怎么才算是真正的首都?而是怎样才是你所说的不被提及?

带着这两个疑问我们来看看秦国的迁都历史。

战国时期,基于生存的需要以及国家发展强大的战略需要,迁都是诸侯国的平常的事。说历史上真正雍城确实曾经是秦国的首都,那么,秦国迁都的历程是怎样的呢?

一、秦国九都八迁

秦国在历史上公有九个都城,分别是西犬丘、秦邑、汧城、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迁都八次,最后定都咸阳。

二、步步为营迁都雍城

随着秦国的日益壮大,狭小的空间满足不了野心被勾起的欲望,从西犬丘开始只带雍城,秦国步步为营,一路东迁,直到公元前677年,秦都从平阳迁至西北不远的雍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暂时稳定下来。作为国都时间最长的地方,有19位秦国君主在这里治理秦国,当然这里也完成了秦国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在雍近三百年,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国家强盛,其野心也就随之而来。

三、励志图强定都咸阳

雍城近三百年的积累,这里奴隶制度早已经根深蒂固。但此时的奴隶社会制度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想要强大就要变法,变法势必会触及损害奴隶主们的既得利益。从公元前361年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50年秦国为了摆脱旧贵族势力对变法的干扰,就决定在泾阳建立一座陪都,将国都从雍迁到了东边的泾阳(今陕西泾阳)。逐渐转移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用迁都的方式来削弱奴隶主的抵抗。

雍距离泾阳150公里左右,而泾阳距离魏国的河西(今陕西韩城、大荔一带)不过一百公里左右。这次迁都,虽然有秦灵公想摆脱雍的守旧势力的纠缠,但东向之意非常明显。公元前383年,秦献公再次将国都东迁至栎阳(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栎阳位于泾阳以东约30公里,地理上距离不算太长,但这次迁都,给秦国主要带来了心理上的影响,秦国决定东出争雄。秦国综合实力迈了一层大台阶,栎阳由于地方狭小发展局限性,秦孝公决定兴建一座更能适合秦国发展的大都城,这个都城就是举世闻名的咸阳,相比较栎阳在地理位置上的靠东,咸阳又稍微往西回迁,这并不说是秦国东出的决心削减了,相反是强盛了迁都咸阳之后,秦国内部的旧奴隶主的势力已经在最大限度上得到了削弱,秦国在做足了一切准备后于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华夏的统一。

四、结语

从秦国崛起开始,八次迁都,最后定都咸阳,每一次迁都都是在强大,表明了秦国谋求强大进而统一中原的野心,是战略性的东移,毕竟西垂的蛮荒之地,太贫穷太落后了,而向着周朝的腹地靠拢,不仅能更好地维持稳定,也更容易和中原接轨,实现自己的目标。雍城只是秦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一直到秦王嬴政时期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故而,我们可以看出,一是秦国真正意义上的首都是雍城”这个说法不确切。二是为何从不被提及”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这段历史一直都有记载,并没有被遗忘或者隐瞒、篡改,怎么能说是不被提及呢?就好比长安曾经是中国的首都一样,难道还要说中国现在的首都是北京,为什么不提及长安呢?


  

3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为什么不被提及,因为秦国定都雍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秦国的屈辱史,你自己的黑历史你好意思提吗?

如今大部分人都认为秦国崛起始于商鞅变法,始于秦孝公,实际上秦献公才是秦国走向强大的奠基者,也是他把秦都从雍城迁到栎阳。

秦国定都雍城的时候吴起率五万魏武卒深入关中平原,吊锤秦五十万军队。灵公、简公、惠公、出公四代乱政,无论是奴隶主还是新兴地主以及自耕农,在这四个国君的折腾下没有一方士支持秦君的。当时的秦国可谓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距灭亡已经不远了。

而秦献公回国执政后的第二年就把都城从雍城迁到了栎阳。

此举可以说是秦国复兴之举。

献公继位之初,秦国最大的危机来自内部的混乱,由于秦出公母亲的乱政,导致秦国公室、奴隶主、新兴地主各方势力互相水火不容的同时又和秦君叫板。国内已经是四分五裂的的局面,献公要想迅速解决这个问题只能转移矛盾,怎么转呢?献公想到了魏国。

魏文侯时期吴起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大大压缩了秦人的生存空间,每一个秦人聊及此处对魏国都是恨之入骨。秦献公遂抓住秦人对魏国的仇恨,频繁对魏国发动战争,成功转移国内矛盾。

为了对魏战争,献公遂将秦国国都从雍城迁往栎阳,雍城在关中平原以西,距秦魏边境过远。而栎阳则关中平原东部,将都城迁至栎阳,即能有效掌握秦魏战局,同时也是在表达和魏国死磕到底的决心,大大团结了秦国人。

这只是原因之一。

第二,献公迁都是为了躲开奴隶主旧势力盘踞的雍城,从而开始自己的改革。

大家都知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正在向封建制过渡,但是这个过渡期内,旧势力旧思想必定是顽固且庞大的。

秦献公按照咱们现在的说法就是海归留学生。

魏国自战国始称霸近百年,而秦献公在魏国又待了很长一段时间,魏国是如何走向强大的献公可以说是一清二楚,所以他回国后就打算效法魏国进行改革,但是当时的秦都雍城奴隶主和秦国公室盘踞,改革的阻击非常之大,秦献公要想有作为,就必须要迁都,要躲开这帮老顽固。而栎阳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栎阳在秦国东部,受外来影响很大,城市里各国人都有,富商巨贾遍地,是秦国的一个新兴势力聚集地。献公将都城迁于此,非常有利于他改革政策的推广。而且也能得到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和大商人的支持。

秦国自立国起九都八迁,从大山里迁到平原,一路向东。每次迁都都是一次走向强大的过程,不存在雍城才是秦国真正的首都这个说法,雍城的作用已经过去了,栎阳,乃至后来的咸阳才是秦国的未来所在。

4

如果希望雍城被大家正确认识,还需要借助考古成果说明。

秦国的崛起伴随着九个都城的转移与积累。史称九都八迁。雍城是秦实力跃进的大本营。九都八迁过程长达556年,雍城作为都城的时间就有294年。

那么,雍城是怎样一座城?秦人为何择都于雍?雍城周围高山环峙,尤其北靠大山,城址地势较低,河水南流,形成大河环绕、小河穿城、水系包城的格局;所有建筑沿河而居,顺势而建,呈西北——东南方向分布,交通道路格局亦然,可谓水、城关系如影随形。

田亚岐老师的研究按郦道元《水经注》将雍城划分为东、西两大水系,西水系中包含一组确保雍城用水的水利设施:城址西北方向有用于供水、储水的堰塘,堰塘东南方向有水坝。

雍城的建设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期城址较小,以瓦窑头为中心,仅1平方公里有余,呈现出“城堑河濒”、“庙寝合一”的布局特征,即依河为堑,以为城防,又将办公与祭祀合并在一座中心建筑中。田先生认为如此建城,是表明此时秦人正处在对以雍为都的体验期,是雍城发展史上聚落平行分布的“和谐时代”。

第二期城址呈现出以马家庄为中心的“城郭结构”,面积扩展至约7平方公里。区别于第一期的营建思路则体现出“体验期”之后的正式规划,说明秦人正式在雍建都。城防上采取了双环壕模式,区别内外城,仍未见城墙;另外则有陵随都邑、城陵对应的特征,即城内住国君,城外修陵墓,两相对应;大型建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寝庙合一变成左祖右社,建立新宗庙以区别于老宗庙。

第三期的城址进一步扩大至11平方公里,并且出现了城墙:公元前677年秦人择都于雍,至公元前490年,建都近二百年后始有城墙;另外于内城城壕,在两条天然河道之间,以人工壕沟使之贯通;此外,第三期又将老宗庙外迁,雍城从第三期以后出现城外之城,即在城郊地区也发现建筑特征(塔陵村战国建筑遗址),意味着雍城完成从初期以单一防御到晚期大都市的演变。

2016年的十大考古发现就是雍城周边的大型祭天遗址——血池遗址。雍郊祭天历经秦国、秦王朝至新莽时期,持续凡七百余年,并且是唯一由天子亲往主祭之祭坛。雍城秦人创制的畤祭上承商周、下启秦汉,奠定了秦汉时代国家祭天礼仪的基础。

秦始皇也是在雍城行冠礼后才开始亲政。雍城作为秦国的重要都城之一,应被更多人了解。









5

从不被提及倒不至于,只是较少被提及罢了。历史上一座城市被提及的频率,主要还是基于在这座城市发生的那些事,是不是会经常被提及。

比如提起秦汉之交的定陶,我们会想起项梁兵败定陶或者是定陶人戚姬,但是却很少提起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地也在定陶。

雍城,作为秦国历史上时间最久的都城,自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起,至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迁都栎阳时止,长达294年之久,见证了秦国由一个西陲小国逐渐成长为中原大国的整个过程。然而,在秦国历史上,真正被广为提及的历史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50年),秦灭六国(公元前236年-公元前221年)却都是在秦国都城从雍城迁出以后发生的。



所以,雍城的知名度相较于咸阳,简直是云泥之别,甚至与栎阳(公元前383年-公元前350年)都有所不如。虽说“虎落平阳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可事实上,历史上的事,却往往还都是“风风光光,我陪你骄傲放纵;萎靡不振,我与你别过不送”,雍城这个秦国历史上最为关键的城市还是逐渐在历史长河中逐渐为人们所淡忘了。

6

秦之雍城,是中国东周时代的秦国国都,秦(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国大良造商鞅为了深化其改革,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干扰,提议都城由雍城迁至新建成的咸阳城,得到秦孝公支持。次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至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咸阳作为秦都共计144年。

可以看到到雍城的建都史长达294年,期间19位秦国国君在此执政。是秦国的发祥地。可谓是秦之根基所在。

将近300年时间里,秦人在雍城励精图治、深耕细作、积蓄实力。秦人在雍水流域创造了“遂霸西戎”的伟业,为了开疆扩土争霸天下,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为后世一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记载只偏好于辉煌或者毁灭,雍城两样都不沾边,雍城的地位就像是秦人的老家。根在老秦人的气质就在。虽迁都咸阳,但是秦国的基础是在雍城打下的。但建都雍城的这段时期,正式秦国休养生息,积蓄国力的时期。相比后期商鞅变法、合纵连横、一统天下都要低调很多,相比秦后期历史事件发生较少,往往记载都是一笔带过,所以我们后世觉得雍城被提起的相对较少。但在秦人心目中雍城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

7

可能那段历史不光彩。所以史上就很少提起。一般来说,荣耀和辉煌那是需要大书而特书的,赢政始皇应也如此。

8

南指挥村的秦公一号大墓,发现那些年,也是经常提及。过去的雍城,今天凤翔县,凤翔东湖,还有凤翔胡新民的十二生肖泥塑都上邮票了,怎么没提及?

9

这个说法本身就有问题,何谓真正的首都?这完全是一个假命题,甚至是错误的说法!

我们知道雍城确实是秦国比较早期的都城,然后又东迁至栎阳,再迁至咸阳,大致如此。迁都的过程,也是秦国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

作为一个咸阳人,我家所在的区就叫秦都区,我在看大秦帝国之前也不知道栎阳曾是秦国都城,虽然我知道雍城,也知道它在凤翔。我想大家不知道栎阳也好,不知道雍城也罢,主要还是它们不够显著吧。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还是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这个从秦国国君的称号就能看出来:秦孝公及以前都称为“公”,从孝公儿子秦惠文王开始才称王。这个也不难理解,一来商鞅变法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功,另一个秦国采用了名将司马错的策略取了巴蜀国土面积翻了一倍多,实力空前壮大。

所以秦国真正开始推进统一全国这个进程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而这段时期都城主要是在咸阳。

再者,秦国在孝公之前的文字记载确实太少了,比如凤翔出土的秦公一号大墓现在也不知道是哪个国君的,这也能从侧面说明史料的缺乏。题外话大家也可以了解一下这个秦公一号大墓,非常壮观。

偏居一隅,缺少资料,在当时又没发生影响全国的大事件,自然就不被人知道了。

10

给你一种思路。问你是哪里毕业的,多数人的回答是自己上的大学,而不是小学。为什么?因为小学并不能反正真实的情况。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