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永乐大典》现在唯一可能存在的地方就是嘉靖帝的寝宫,如果在哪里还没有找到的话,那就永远都不可能再重现了。

当初朱棣之所以编写这部书,乃是因为元朝对宋朝文化的破坏,宋朝时期连年征战,使得不少典籍失传。

而为了彰显千古一帝的功绩,永乐皇帝就觉得编写《永乐大典》,收集古今书籍,包括民间有流传的书籍,将其编录。

工程是非常浩大的,据说全书超过三亿多字,囊括了当时所有的古今著作,基本还流传保留了的,都收录其中。

且将不少原本已经失传的书籍孤本再度发掘,极大的扩充了的文化典籍,算是一件了不起的伟业。因为这保证了宋代已经破坏的文化,继续被复兴流传。

所以说负责编写的翰林解缙和姚广孝,呕心沥血为中华文明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富。可这笔财富却是在后世失传了!

第一次损毁很多人认为是毁在李自成手中,可是后来经过研究发现,永乐大典的最后的孤本,乃是被八国联军劫掠而去。

且是藏于皇家内室,这也就意味着当时清廷,并没有将此书的流传重视起来。因为一本《康熙字典》和《四库全书》,清廷都抄录了十几份,分别放于全国各个地方。

可对于《永乐大典》,甚至没人知道其存在,直到后来在外国博物馆发现残存卷,这才明白《永乐大典》就这般静静的躺了将近三百年。

很多人会问清廷为何不直接毁掉这部《永乐大典》?这里就透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汉化极深的康熙皇帝舍不得。

所以他选择了雪藏的方式,包括后来编写四库全书的乾隆皇帝,也是选择了不提不问。让这部《永乐大典》静静的躺着。

因为谁都知道,一旦此事被所有臣子知晓,一定会有人主张毁掉。甚至叫的最欢的可能是汉人士大夫们,这里不得不说也确实如此。

一旦被人知晓,这部《永乐大典》最可能的结局就是被毁掉。而皇帝可能要背上骂名,所以历代清朝皇帝,都选择了雪藏这本书,连提都没有提过!

就因为这种隔阂,导致《永乐大典》的失传,只能说可悲可叹!然而也不是没有重见于世的机会,就看将来的考古发现了!







最佳贡献者
2

《永乐大典》系类书名。明朝成祖(朱棣)永乐元年(1403年)令解缙、姚广孝等臣编辑。初名是《文献大成》,后更扩採各类图书七八千种,历时五年,重辑成书,改称为《永乐大典》。

解缙,(公元1369~1415年)。明吉水人,字大绅,号春雨。洪武二十一年进士。曾上封事万言,论政令多变、刑罚过重之弊。永乐初,官至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直文渊阁,预机务,总裁太祖实录《永乐大典》。深为成祖宗所重。缙才气放逸,勇於任事,论议无所顾忌。其后遭人忌陷,下狱而死。

姚广孝(公元1335~1418年)。明长洲人。十四岁为僧,名道衍,字斯道。明太祖皇后死,选高僧侍诸王诵经,道衍因於燕王朱棣谈论投契,随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常出入王府。惠帝(朱允炆)即位,削弱诸王,道衍佐棣起兵。棣称帝,錄功第一,拜太子少师,恢复原姓,赐名广孝。永乐十六年死,年八十四寿。其曾监修太祖实录,又和解缙等同纂《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全书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共22937卷,装成11095册,字数共三亿七千万左右。全书按韵目分例单字,依次辑入用该字起名的文史资料,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诸多方面。

自宋元以来的佚文秘典蒐集颇多,明代嘉靖(世宗)、隆庆(穆宗)年间,另摹副本一份,《永乐大典》原本存在南京,正本於文渊阁,副本藏於皇史宬。“皇史宬”,原在北京东华门外旧太庙东南。既明嘉靖十三年建成,为收藏列朝实录及玉牒之所。至清朝仍因之。

时至明朝灭亡时,《永乐大典》的正本已毁;副本至清代咸丰年间亦渐散失。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其副本绝大部分被焚毁,其於也被帝国主义列强劫掠散失殆尽。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据历年征集所得《永乐大典》730(残)卷,于公元1960年影印出版。

其实《永乐大典》全著正本早毁掉,副本也历经明清两代及战乱残缺不全及大部分又被侵略者焚毁。后“找到”集中国历史多种文献大成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失散副本残卷的再版,也记述着它曾遭受过火与血洗礼的浩劫,更“意味着”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科学的历史光辉成就。

3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如果这部《永乐大典》被找到,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着迷的。明以前几百年的历史将被重新改写,很多历史谜团将会得到破解。

可惜,这部凝结了无数人心血的亘古罕见的宝书现在已经找不到了,留下来的是它的抄本,保存于国家图书馆。而就是这个抄本,也只剩下了全书的不到百分之三,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这本书籍的前生后世。

发起编撰《永乐大典》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这位刚刚夺了自己侄儿江山的帝王为了向普天下彰显自己的仁义,决定编一部世所罕见的书,把中国数百年来的光辉时刻全部记录下来。

当然他自己不可能去做如此辛苦的事情,编书的重任就落在了两个人身上,一个是当时著名的翰林院学士解缙,另一个则是当时的高僧,名叫姚广孝。

编书从永乐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开始,至永乐七年,即公元1409年止,历时四个春秋,方得成书。你能想像得到吗?这部书总共是3.7亿个字,就算是今天用电脑来打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当时却是编书人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

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到了明嘉靖年间,放于北京内宫的《永乐大典》差点被火烧掉了,为了保证此书的安全,嘉靖皇帝决定下令重新再抄一份,无论工程多么浩大,这样可以保证此书的绝对安全。

这样一来,《永乐大典》应该就有了两个版本,也就是正本和副本,为什么到现在连副本都那么少了呢?正本又去哪里了呢?先说副本,本来一直保存在北京内宫,到了清末,八国联军闯进紫禁城,连烧带抢,把这部书的副本给抢走了。

洋人也搞不清楚这部书的真正价值,你抢几卷,他抢几卷,最后就剩下了不到百分之三在皇宫中。为什么我们今天在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家手中都能找到孤残的《永乐大典》呢?就是被那些士兵抢走的,直到近代,国外的一些研究学者才逐渐发现此书的价值,所以极力搜集残卷。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副本被抢,正本哪里去了呢?有三种可能性,一是在嘉庆二年,皇宫曾经发了一场大火,可能已经毁于火中。二是李自成撤离北京时,毁于战火。三是被埋在了嘉靖皇帝墓中,这第三种说法现在最为盛行。

由于从古至今,明皇帝陵从来没有被盗过,所以《永乐大典》在陵墓中也只能是一个猜测。我们期待未来有那么一天,打开明皇帝陵,特别是嘉靖皇帝的永陵,找到这部奇书。一旦找到,将会震惊世界,无数的文化学者将会蜂拥而至中国,开展研究。不过现在不是打开地宫的最佳时刻,搞不好一阵风吹来,保存了几百年书籍瞬间变成粉末,飘散在空中,那下令打开地宫大门的人将会是千古罪人。

4

最近豹眼看到了一条信息,传统文化建设已经被纳入了一项基本国策,列入各级政府考核的硬性指标,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

就现在的国力而言,是该考虑做一件类似编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一类典籍的时候了。

如果能够重新找到《永乐大典》,那将是具有非常重要历史意义的大事。

01

《永乐大典》的编纂过程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就想编纂类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没有修成。不要看朱元璋是个大老粗,肚子里没多少墨水,但他对于古典传统文化,那是相当重视的。

明成祖即位后,立马召集了147人,于永乐元年(1403年),就开始办这件事,次年就完成了,初名《文献集成》。

明成祖过目后,很不满意。永乐三年(1405年),再次命令太子少傅姚广孝、大学士解缙等人重修。这次动用了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设置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各负其责,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与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进呈。

明成祖看了以后,非常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

据《永乐大典表》称,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全书共计3亿七千万字,采纳和保存的古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

此书是《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收录的也不过三千多种。

02

《永乐大典》相关知识介绍

此书在编纂过程中,对收录的书籍未做任何修改,采用兼收并取的方式,保持了书籍的原始内容。但据有关专家表示,也有不少错漏,谢保成即指出其“医目”类下的内容就有严重的删改。

永乐年间修订的《永乐大典》原书只有一部,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非常喜欢,经常随身携带,翻阅查找验方。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下令又抄写了一部,隆庆初年才告成,原本归还南京。其正本存文渊阁,副本存皇史宬。

这套书到了乾隆年间只存有八千册,因此,有人怀疑当时并没有抄完,也有说法是已经给嘉靖皇帝殉葬啦。

嘉靖驾崩后,并没有马上入葬而是等待了很久,当时抄本正在进行。

因此,有人怀疑可能是嘉靖急于下葬而没有抄完,仅仅抄写了八千册,原本就被嘉靖急匆匆地带走了。

经过现在遥感探测已经证实,嘉靖的永陵内部全部积水。如果真的如此,《永乐大典》原书恐怕后人再也无法看到了。

03

《永乐大典》最终结局

据一些资料介绍,此书在明代既有佚失,到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和珅、纪晓岚修订《四库全书》时,发现《永乐大典》已遗失缺少2,422卷,约千余册。

从这些资料来看,这些说法很不靠谱。原书记载是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如果真的缺失了约千册,那么,仅仅是10%左右,还有90%的典籍存在。

资料记载,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大量佚书,其中有385种收入《四库全书》。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劫掠,丢失了大量《永乐大典》。

光绪元年(1875年),修缮翰林院建筑时,清查《大典》不足五千册。

之后,主要是职员监守自盗,据说文廷式一人就盗走了百余册。

现如今,中国国家图书馆仅存161册,台湾故宫博物院存有62册,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40册,英国51册,在德国、日本等国也有少量保存。

从这个情况来看,丢失的仅仅是在北京保存的那一部嘉靖版本的,不是说原书还给了南京的文渊阁吗?原书哪去了?

《永乐大典》保存的典籍七八千种之多,《四库全书》仅有三千多种。就算《大典》佚失了近千册,为何《四库全书》没有把其他的典籍全部收录呢?

《大典》是全部抄录的典籍,其所抄录的原有典籍还有多少呢?

豹眼曾经看到有资料介绍,到目前故宫博物馆现存的文物、典籍等,已经整理完成的数量,仅仅在10%左右,还有绝大多数文物、典籍没有完成整理。

这部分缺失的典籍会不会安静地躺在那里,六百多年没有被发掘整理呢?

这是中华民族的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是应该好好发掘、整理的时候了。


有资料说,明成祖命再次修撰时,因为书籍众多,参与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多达2.16万人。

《永乐大典》完成后,明朝廷又征召大批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人数之多,已经无法统计。

仅仅抄写了一遍,就有两千多人用了五年的时间,定稿后清抄,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从这些资料来看,这个工程不仅仅是在清抄,还在于选材、分类、编纂,有些典籍也不至于抄了一遍。最终成书是一部,但草稿恐怕很多,这些最终也不知下落。

总之,这是浩瀚巨大的工程,必须集全国之力才可以完成。

就目前来看,想再找到那部原书是不可能的,这可不是一个小部件,随便就可以收藏的。这也是最可惜、最担心的事。

但散落在民间及地方一些图书馆内的典籍,恐怕也不在少数。

找到《永乐大典》原书,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但通过举国之力,把《大典》收录的典籍能够找到、找齐,也是千古奇功一件。

资料介绍,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曾说,他曾经在《永乐大典》上看到宋代兵器“神臂弓”,能穿透300步以外的铁甲。宋军使用有严格的要求,绝对不能遗失或被金军得到。最终在元世祖时期失传了,“神臂弓也随着《永乐大典》的消亡而消亡。

说不定像张衡的地动仪、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等神技,随着《永乐大典》的挖掘,能够重现人间,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件。

但愿这一宝典,能够尽快找到,再现中华文化的辉煌。

5

首先要说《永乐大典》是不可能找齐的。

《永乐大典》是永乐帝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永乐皇帝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本是分封在燕地的诸侯王,朱元璋死后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明朝初建时为了稳固边疆的安定,把他的儿子分封到了各地,却也让中央很难控制。朱允炆登基后决定削藩,重新掌握,对地方势力的掌控。

最后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夺取了大明朝的帝位,朱允炆不知去向。

永乐大帝皇位是靠不光采的兵变取得的,虽然他的文治武功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可圈可点的,然而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永远不能磨灭的心结。后来他决定编著一本万世奇书,就是《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永乐年间修订的《永乐大典》原书只有一部,现今存世的皆为嘉靖年间的抄本。明世宗

十分喜欢《永乐大典》,经常随身携带,翻阅查找验方。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下令抄写了一部。嘉靖皇帝死后就再没有了永乐大帝元书记载,原书去向成为不解之谜。历史界对于此有很多猜测,很多人认为原书可能已经被嘉靖皇帝殉葬。


这套书到乾隆年间存有8,000册,因此有人怀疑当时并未抄完。嘉靖皇帝生前十分喜爱《永乐大典》。而嘉靖皇帝驾崩后没有马上入葬而是等了很久,可能是等待当时正在抄写的《永乐大典》,而最后嘉靖的抄本只有8,000册,让人怀疑可能是急于下葬而没有抄完。若果真如此,嘉靖入葬的永陵经遥感探测已证实内部全部积水,那么《永乐大典》的原书已经无法再让后人看到了。

清乾隆时期,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已遗失缺失2,422卷,约千余册。其中很多是大典中所记载的内容与当时的政治风俗相背,被销毁,。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丢失大量《大典》,很多都被英法联军抢走,你也有一部分毁于战火。光绪元年修缮翰林院建筑时,清查《大典》不足5,000册,

在清朝《永乐大典》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是职员监守自盗,据说文廷式一人即曾盗走百余册《永乐大典》。光绪二十年六月翁同龢入翰林院清查时仅剩800册,现今尚存约400册,810卷,不到原书的4%。[13]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翰林院被义和团的拳民焚毁,《永乐大典》损坏三百余册。光绪二十七年(1901)六月十一日,英使馆交回《大典》330册。不久又遭到监守者瓜分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时,仅剩64册。

如果真的出现全册的《永乐大典》,中国的很多历史,可能会被改写。中国的很多民间技艺,民俗等方面会更加丰富。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6

【无人车来也】认为,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那么意味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不为人知的文化宝藏、历史古籍将展现在世人面前,震惊世界!

一、《永乐大典》为什么重要?


发起编撰《永乐大典》的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这位刚刚夺了自己侄儿江山的帝王为了向普天下彰显自己的仁义,决定编一部世所罕见的书,把中国数千年来的光辉时刻全部记录下来。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决心编纂的这部巨著,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可见其野心之大、目标之高远!




最初,朱棣命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之后修成了《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才抄写完毕。


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 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永乐大典》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这样一套大典,牛批吧?



二、《永乐大典》的坎坷经历与正本失踪之谜!


永乐大典成书之后,被珍藏于南京文渊阁。可惜的是,在1449年,藏在南京皇宫里的书籍原稿被烧毁,只剩下紫禁城中的一套正本。

心有余悸的嘉靖帝,对大典深为喜爱,害怕皇宫失火的事件再次发生,便下令让人抄写了这本书的副本藏于皇史宬。

这样一来,《永乐大典》应该就有了两个版本,也就是正本和副本。为什么到现在连副本都那么少了呢?正本又去哪里了呢?

先说副本,本来一直保存在北京内宫,到了清末,八国联军闯进紫禁城,连烧带抢,把这部书的副本给抢走了。洋鬼子也搞不清楚这部书的真正价值,你抢几卷,他抢几卷,最后就剩下了不到百分之三在皇宫中。



为什么我们今天在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家手中都能找到孤残的《永乐大典》呢?就是被那些士兵抢走的,直到近代,国外的一些研究学者才逐渐发现此书的价值,所以极力搜集残卷。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副本被抢,正本哪里去了呢?有三种可能性,一是在嘉庆二年,皇宫曾经发了一场大火,可能已经毁于火中。二是李自成撤离北京时,毁于战火。三是被埋在了嘉靖皇帝墓中,作为陪葬品。这第三种说法现在最为盛行。


那么,《永乐大典》正本现存何处?仍旧是个谜!




三、如果《永乐大典》找到的价值估量

国家图书馆的地库里,收藏有161册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在漫长的岁月中,《永乐大典》经历各种不幸遭遇,丢失了一万多册。目前仅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四,也就是400册左右的《永乐大典》流散在世界各地,分别藏身于8个国家的30多个收藏机构。


如果一万一千多册《永乐大典》的正本,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惊现于世,那么可能的价值估量:

1.中国文化史上的某一些内容,或许将会重新改写。


要知道,《永乐大典》要比18世纪才问世的我国《四库全书》、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早上300多年,里面记录着明朝初年以前的各种科技,也记录着天文地理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编撰《四库全书》,由于“文字狱”以及清朝、明朝的政见、观点等偏差,对很多文化遗产、文化著作的取舍、评判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不能说《四库全书》有三万六千多册、8亿多字,总体量约为《永乐大典》的三到四倍,就认为《四库全书》涵括了《永乐大典》的内容。

恰恰相反,《四库全书》很有可能有意识地遗漏或者篡改了《永乐大典》的内容。

因此,一旦《永乐大典》正本重见天日,很多东西可能要改写!

2.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有可能大大丰富

《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

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得到清高宗的批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设立了《四库全书》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事处”。其中重要的文献如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伤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赖《永乐大典》才得保存下来。

由此我们推断:如果《永乐大典》正本找到,那么将有大量的明初以前的各种学科的文献资料得以挖掘,甚至我们的科学史、技术史和学多学科发展史都要改写。

3.我国的方舆志乘、小说戏曲、医学方技、道佛典籍等内容有可能极大提升

《永乐大典》所载之书,以宋元时期的著作为多,到明代编辑《文渊阁书目》时,这些著述已经是十不存三、四了。到了清代,只有十之一、二还在流传。加上《永乐大典》收录的典籍除比较正规的儒家典籍、史传百家、历代文集等,还收录了大量的方舆志乘、小说戏曲、医学方技、道佛典籍等,所以历代学者都把《永乐大典》看作辑佚之渊薮,他们在其中爬梳整理,把分散在各卷中的典籍汇总起来,使许多佚书得以重现人世。

由此我们推断:如果《永乐大典》正本找到,那么我国的方舆志乘、小说戏曲、医学方技、道佛典籍等内容有可能极大提升。

虽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是在5000年里我们丢失了太多太多!而《永乐大典》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因此,完整的《永乐大典》正本如果能够找齐,那么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将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对世界文明也将是一大幸事!


7

永乐大典是人类有文明以来字数最多、规模最为庞大的一套百科全书。

这套修撰于朱棣时期的百科全书与我们寻常了解到的百科全书很不一样,并不仅只有一本。

因为这套百科全书全文总共有3亿7000多万字、所记载的内容太多,所以需要用到的承载物数量非常庞大,用到了11000多册书籍。

而为了修撰这套百科全书,朱棣则前前后后征调了3000多个学识丰富的文人,让他们花费了数年时间才把永乐大典修撰出来,在修撰成功后,那些人则足足花费了一年时间才把需要收录的内容抄写完成。

可见这其中耗费的心血有多么庞大。

在内容方面,永乐大典收录非常繁杂,有在当时被视为唯一正统的儒家典藉,也有佛家、道家典籍以及历史、风水、阴阳、五行、天文、医学、戏曲、农艺、工艺等种种方面的书籍内容

可以说非常的包罗万象。

优点也是缺点

不过字数多、内容多很多时候并不是优点,对于永乐大典来说,字数多、内容多反而成了他的缺点。

因为这套百科全书的字数实在太多了,所以在那个没有复印机、采用活字印刷又过于费力的时代,人们很难再重新备份、抄写这么一套百科全书,就算是朱棣皇帝再多么想夸耀国力,他也没有让人重新抄写第二份出来。

这就导致永乐大典在多年时间中成为了一套孤本,如果原本发生了损坏或者丢失,那么其他人很难再从其他地方找到已经消失的内容。

永乐大典副本的出现

好在嘉靖皇帝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嘉靖当上皇帝后,他表现出了对永乐大典的极度喜爱,经常让人把永乐大典中的一部分书籍摆到自己的桌子上,有空的时候就喜欢拿来看看。

因此,在这套书差点被一场火灾给毁掉后,深恐后怕的嘉靖皇帝就调集了一百零九个字写得好的人,让他们花费六年时间把永乐大典又抄了一部出来。

关于永乐大典正本的去向,历史中一直没有明确的记载,只知道在清朝之前,这套规模庞大的百科全书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不过根据嘉靖皇帝对永乐大典的喜爱,很多人怀疑永乐大典很有可能在嘉靖皇帝死后被嘉靖皇帝带到了自己的陵墓中。

至于我们平常了解到的永乐大典,就是嘉靖时期的副本。

这套副本在流传到乾隆年间的时候,11000册书只剩下了1万册,直接丢了1000多册书,在到了光绪皇帝继位初年的时候,永乐大典的丢失情况更加严重,1万多册书只剩下了4000多册,在到了八国联军战争爆发的时候,情况就惨了,整套书只剩下了几百册,其中的内容损失达到了90%以上。


永乐大典很难凑齐

对于永乐大典的丢失,很多人感到了深深的遗憾,为不能看到这套百科全书所记载的一些内容痛惜。

很多人甚至还产生了去寻回、凑齐永乐大典的念头。

但实际上这样的念头很不切实际,从现如今所知道的状况来说,永乐大典基本是不可能重新凑齐了。

首先,我们现在根本不知道永乐大典副本丢失的那些书籍都流落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这些书籍在历史流传中有没有被毁,要想找到这些书,其实跟大海捞针差不多。

其次,很多人怀疑永乐大典的正本被嘉靖皇帝带到了陵墓中,但是如果事实真是如此的话,那么永乐大典的正本我们是看不到了。

因为根据前些年的探测,发现嘉靖皇帝的陵墓地宫中曾被渗透进了大量地下水。

即便永乐大典的正本放得高没有被地下水浸湿、损毁,在那大量地下水蒸发后,也会被那潮湿无比的空气霉化、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考古挖掘了嘉靖皇帝的陵墓,想找到可供阅读的永乐大典也非常困难。

连这种唯一知晓的状况也渺无希望,大家觉得还有凑齐永乐大典的可能吗?

找到永乐大典会带来的意义

不过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考虑无法找到的问题,就说一下如果找到永乐大典的全套版本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在我看来,找到永乐大典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意义就是增加我们对我们国家古代文化、历史、艺术等等众多方面的了解,让我们能更加直观地了解那些已经被历史长河所淹没的细节。

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能让我们了解到没有被阉割过的历史。

我们都知道,在乾隆皇帝修撰四库全书的时候,修改、毁坏了很多记载清朝黑历史的书籍内容。

但是,我们却并不知道乾隆到底有没有修改过明朝时期或者朱棣皇帝之前的历史,要是能找到永乐大典的全本,我觉得我们或许就拥有了解未被阉割历史的机会、知道那朱棣之前的历史到底有没有被乾隆皇帝修改过。

8

《永乐大典》的遗失、损毁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损失之一。

《永乐大典》是什么?

《永乐大典》是解缙、姚广孝为主编主持编辑一部百科全书,参与的朝臣鸿儒、文人雅士近2.2万人,历时4年定稿,又汇总抄录2年方才完成。全书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千余种,涵盖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清朝《四库全书》的收入图书不及它一半,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是如何遗失的?

1557年,皇宫突发火灾,火势蔓延之下危及文楼中的大典。明世宗连夜下了三道金牌才把大典及时抢救出来。为防止今后再有此类祸患,明世宗命张居正等人重录《永乐大典》,选拔出109位写字好的人历时6年重录完成。所以,《永乐大典》有正本和副本。

目前正本处于遗失中,关于正本的说法有三种:

1、 毁于明末战乱。

2、毁于清朝嘉庆年间乾清宫大火。

3、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朝最喜欢《永乐大典》的皇帝,他重录之后,正本和他一起埋葬。

史学家们都希望是第三种情况,只有这样才有一丝找到《永乐大典》正本的可能。

《永乐大典》副本在清朝没有收到重视,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永乐大典》放置在翰林院,很多官员下班之后就拿一册放在包袱里顺走了。光绪年间清点时只剩下5000多册,但是并未受到重视,所以20年后据记载只剩下800册。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义和团和英国大使馆发生冲突。英国大使馆在翰林院隔壁,冲突中有人将火把扔进翰林院,存放《永乐大典》的敬一亭也被烧毁,仅存的大典基本被焚毁。其余部分被洋人拿来修工事,甚至垫马槽。

目前,馆藏的《永乐大典》不足3%。

《永乐大典》找到之后的影响。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标志。如果正本能够重现人间,必将颠覆明朝之前几百年的历史,也会颠覆明朝之前数百年的古文化。对于史学家们来说,明朝之前的一些不解之谜将会迎刃而解。对于古文化研究学者们来说,明朝之前的文化、农业、医学等值得研究的地方将会豁然开朗。

9

《永乐大典》,若是找到到,必定焚香祷告,这是天底下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宝贝!哪怕庚子赔款的四万万五千万两白银,恐怕也抵不上这一套书。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命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22937卷,11095册,三亿七千万字,汇集古代图书七八千种,被公认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足以证明中国文明未必最古老,但用汉字书写的文明却最丰富,三千年绵延而不绝,别无分店!

《永乐大典》是否还有可能出土完整版本,首先我们要清楚《永乐大典》一共有几个版本,现在的情况如何。

《永乐大典》一共有两个版本,分别是明成祖朱棣永乐七年完成的《永乐大典》,也称永乐正本或永乐本;还有是嘉靖皇帝在位期间重录的嘉靖副本或者嘉靖抄本,这两个版本在内容、大小、格式、字体等等方面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差别。

《永乐大典》插图

现在全球仅存800余卷,400册左右,散落在8个国家和地去的30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藏有约221册,中国台湾图书馆藏有60册,这60册是从战火中远渡重洋先到达美国,后运往台湾而留存下来的。同时,这所有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副本,并不是永乐正本。

嘉靖皇帝虽不是一位功勋卓越的皇帝,但是对《永乐大典》却是一往情深,枕边读物即是《永乐大典》,在嘉靖36年,宫中发生大火,嘉靖帝多次发号命令,抢救《永乐大典》,之后便开启了浩大的重录工程,嘉靖皇帝要求,两个版本要分藏两处,秘不示人。至于藏在宫中的哪一个地方,没有明确的记载。

《永乐大典》正本仅有一套,但是却从未现身过。有种说法是,毁于乾清宫大火,但是根据《天禄琳琅数目》记载,并没有《永乐大典》;还有人说毁于明亡之际,李自成的大火,但只是一种猜测,无法证实;最有可能的一种是,作为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埋葬在永陵地宫,虽然嘉靖皇帝驾崩时,《永乐大典》并没有完成,但嘉靖皇帝是死后三个月才下葬的,嘉靖帝下葬之后,正本也随之失踪,但是除非打开永陵,否则也不能确认。

至于嘉靖副本为何也只剩下几百册,有研究专家认为,是清朝时,编撰《四库全书》时,需要查阅《永乐大典》,这个过程中,编书官员偷窃了大量的《永乐大典》。在《四库全书》完成之后,官方对《永乐大典》管理不那么重视,一些官员趁机顺手牵羊。

如果说还有完整的版本,只可能是寄希望于嘉靖皇帝的陵墓了。

10

在历史的推进过程中,总有一些珍贵的文史书籍毁于战火,永远无法复原;或者是散落民间,再也不见踪影。比如被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这本囊括了中国14世纪以前各类传统文化的华丽书籍,它的正本至今不知所踪。

根据史书记载,《永乐大典》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惊奇赞叹,这本书籍包罗万象,从历史、文学、科技、医术,到诗文、戏曲、工艺、兵法等,几乎将明朝之前数千年的文化书籍全部囊括其中。

典籍残本

只可惜如今只剩副本的残本,如果丢失《永乐大典》被后人所找到,这对于中国又或者是世界而言,将会带来怎样的冲击与震撼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永乐大典》从何而来。明成祖朱棣登基以后,每日都要处理很多公务,但是有时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经常要翻阅书籍,所以他就萌生了修一部百科全书的想法。永乐元年,他任用当时天下第一大才子解缙,专程负责这项艰巨的工作,并明确下令编撰这本书的宗旨为:“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

永乐二年,编书首次完成,永乐皇帝赐名《文献大成》。不过,永乐皇帝翻阅书籍以后,认为这部书里面含有众多内容尚未录入,所以并没有特别满意。第2年开春,又对这部书籍进行了第2次编写,朝野上下参与重修书籍工作的人员达到了2169人。

到了永乐五年,书籍第二稿完成,这次永乐皇帝十分满意,给这部书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不过正式成书却是在永乐六年的冬天,书籍编撰完成以后,成书共11,095册。

典籍残本

可惜的是,在1449年,藏在南京皇宫里的书籍原稿被烧毁,只剩下紫禁城中的一套正本。结果1557年,紫禁城同样失火,好在嘉靖皇帝早有防备,才让《永乐大典》没有完全葬身于火海。

心有余悸的嘉靖帝,害怕皇宫失火的事件再次发生,便下令让人抄写了这本书的副本,所以根据史书记载,真正的《永乐大典》应该是正本、副本完整的两套。可是自从副本抄写完成以后,《永乐大典》的正本去向始终成了一个谜。

修书的明朝官员

尤其是明清易代以后,就连现存于世的副本,都惨遭不测。八国联军1900年的侵华战争,这部珍贵书籍有的葬身火海,有的甚至被士兵拿来修路,还有一部分被那些侵略者带回国成为珍贵的收藏品。

现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能够明确知道《永乐大典》具体下落的只有400多册,分别藏身于8个国家的30多个收藏机构,可是这部分你保留的书籍,仍然只是嘉庆时期流传下来的手抄版本。

典籍残本

如果《永乐大典》的正本,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惊现于世。那么中国文化史上的某一些内容,或许将会重新改写。要知道《永乐大典》要比18世纪才问世的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里面记录着明朝初年以前的各种科技,也记录着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大展示,更是世界级的文化瑰宝。如今只留下残存副本,史学家和国人都在希望着,这部珍贵的书籍有一天能够重新问世,推动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进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