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近代史学家吕思勉写了一本名叫《白话本国史》的通史,书中阐述了“贬岳飞尊秦桧”的奇葩观点,与主流观点相悖,曾一度作为中学历史选修教材。
八年后,九一八事变爆发,社会舆论纷纷指责吕思勉贬低岳尊秦的观点,一时激起了巨大的民愤。1935年,民国教育部严禁学生阅读,吕思勉还被人告上法庭。
同年,南京市长签发训令,令社会局严禁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于未删正前在南京销售,并签发公函称:“岳武穆之精忠与秦桧之奸邪,早有千古定论。”
当时的报纸也刊发评论说,该书“于武穆极丑诋之能,于秦桧尽推崇之致,不知是何居心?”时值中华民族抵御外敌之际,吕思勉的书中观点受到各方谴责。
简单介绍一下这位近代史学家,吕思勉,江苏常州人,除了史学家名号外,还被冠以国学大师的称号。他与钱穆、陈垣、陈寅恪被严耕望称为“现代四大史家”。
吕思勉主要从事历史研究和教学,早年在多所学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和代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吕思勉入华东师大历史系任教,被评为一级教授。
吕思勉在史学界的地位,正是由他所写的《白话本国史》所奠定。这本书当时在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被认为是吕思勉独自开创了中国通史编撰的先例。
那么,书中都表述了哪些“贬岳尊秦”的观点呢?吕在书中给了秦桧较多正面评价,将岳飞说成是“军阀”,认为他“只在郾城打了胜战,其余战绩全是莫须有”。
吕思勉认为:“韩世忠、岳飞、张俊、刘光世等人都是招群盗而用;既未训练,又无纪律,全都靠不住;而中央政府既无权力,诸将便开始骄横起来。”
对于秦桧,他说:“秦桧一定要跑回来,这正是他爱国之处,始终坚持和议,是他有识力、肯负责之处。”“和议在当时是不能免的事,秦桧不是金朝的奸细。”
吕思勉称:“主持和议的秦桧却要负大恶名,真冤枉极了”,“能解除韩岳飞二人的兵权,是他手段过人之处”。他认为岳飞抗金事迹被夸大,朱仙镇大捷不存在。
吕思勉的观点在两年后得到胡适的支持,胡适曾说:“宋高宗与秦桧主张和议,确有不得已的苦衷。”“秦桧有大功而世人唾骂他至于今日,真冤枉也。”
那么,吕思勉为何会产生这些与主流意识相背离的观点?这就要从吕思勉的写史方法和当时的写作背景来揣摩,他采用了“依现代之事,去推古事之真相”的方法。
这个方法与元代的《文献通考》中使用的方法一样。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正值军阀混战之际,吕思勉认为现在全是骄横的军阀,从前的韩岳张刘怎会公忠体国?
这就很明了了,吕思勉对当时的军阀混战甚是不满,在他眼中,这些骄横的军阀一直把持着时局。所以,他由此推断出南宋时的岳飞等人不是真心报国而是“军阀”。
由此可知,吕思勉当时不是史观除了问题,就是单纯的为了标新立异或者哗众取宠。除此之外,别无它因,原因是他不热衷政治,也没有派系,仅仅是一个文人。
吕思勉在写《白话本国史》时,对比了宋、金二史中的相关记载。他认为完颜宗弼渡长江时,岳飞始终躲在江苏,眼看着高宗赵构受金人的追逐,没有去救援。
吕思勉的这种认识是不客观的,有悖史实的。在金人渡江时,主将杜充降敌,其他宋将纷纷败逃,只有岳飞孤军苦战,取得了几次大捷,当时他只是一个中级军官。
正是他的奋战,才使金军有后顾之忧,没有放手追高宗,被迫北返。吕思勉的说法不够客观,主管猜测的地方甚多,这些都建立在他不信任《宋史》基础之上。
吕思勉的观点在抗战期间,受到社会各方的批评与质疑。甚至有人以“诋毁岳飞,危害民国”的罪名将他告上法庭,说他骂岳飞,是为了讨好日本人,想当汉奸。
最终,法院判定吕思勉“无通谋外国,危害国家之事实”。说吕思勉骂岳飞是为了讨好日本人,这显然是一种恶意中伤,原告者本是媒体人,只是为了吸引目光。
1938年,吕思勉对《白话本国史》进行了修改,特别加了一段话,大意是每当有外敌压迫时,总有一帮唱高调的人,议论看似正大,居心实不可问,但真相依然存在。
抗战期间,围绕着对岳飞与秦桧的崇贬之争,关乎爱国与卖国之争。凡抗战救国者,均以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自励,而投靠日伪的卖国求荣者,自然想给秦桧翻案。
综上,吕思勉之所以会有“贬岳尊秦”的观点,主要是源自他的写史方法及自身的史观,仅是一个学术观点。除此之外,可能像一些人说的哗众取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