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不是一回事,有本质区别。

苏军的乌拉冲锋,其实和普通的冲锋没有区别。

乌拉冲锋目的是求胜,会有强大的炮火支持,冲锋的官兵该隐蔽就隐蔽,该迂回就迂回,总之避免自己伤亡还要消灭地方。

但日军万岁冲锋恰恰相反。

基本上,万岁冲锋都是日军被逼急了,眼前就要完蛋,败中取胜的半自杀行为。

很多时候是日军已经战败,没有获胜的可能,而故意进行万岁冲锋求死的,避免被美军俘虏。

万岁冲锋的历史悠久,最早来源于日本战国时期。一些大名明知道必败无疑,却不愿意被俘(一般被俘也会被全家杀光),就带着骨干的家臣进行自杀性冲锋,目的是求死。

到了日俄战争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猪突战术”,也被称为“肉弹战术”。也就是不管敌人火力,以必死的决心冲锋决胜。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乃木希典支持这个战术,其他大部分日军将领都是反对的。

他们认为这种战术就是送死,却不可能有什么战果。

支持这个战术的乃木希典,被日本民众愤怒的称为“杀人魔乃木”!

所以日军其实并不常用万岁冲锋,直到太平洋战争中后期逼急了。

再多说几句,乌拉这个词其实并不是俄语,俄语没有这么个词。

对于乌拉的源头有几种说法,萨沙个人认为这是来自于曾经杀得俄国人落花流水的突厥人。

这些突厥人很多来到乌克兰草原和俄国其他地区,同当地民族融合,形成战斗民族哥萨克。

在突厥语(准确说是哈萨克语)中,乌拉就是“杀啊”的意思!

俄罗斯人曾经被哥萨克骚扰,血流成河。每次随着乌拉的怒吼后,就是矫健的哥萨克骑兵冲锋过来。

俄罗斯人很欣赏哥萨克的勇气,将乌拉这个词学过来,最终成为冲锋时的强烈语气词。


至于万岁冲锋,一般冲锋的日本兵在冲击之前,首先会大喊“天皇陛下万岁”。然后在军官带领下,高喊“万岁”冲锋过来。

其实,日军万岁冲锋对于美军心理的冲击是很大的。

一般来说,美军会突然听到尖厉的“天皇陛下万岁”,随后日军就黑压压的排成散兵线冲锋过来。需要说明的是,军官一般都会挥舞军刀冲在最前面。

这种打法基本是送死,因为美军的火力强大,步兵班装备大量半自动步枪,还有轻机枪和冲锋枪。

但美军文化不认可日军这种蛮干的胡来。美军认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明知道已经战败就应该投降。

更夸张的是,一些非战斗兵的日本人进行万岁冲锋,根本没有武器,每人带着2个手榴弹。在靠近美军阵地是,他们就拉响手榴弹,然后跳进去,等于是自杀了。

万岁冲锋就军事上来说,毫无意义,还不如死守阵地到全军覆没,毕竟还能多消灭几个敌人。

这样胡乱寻死,只有智障才会这么做。

最佳贡献者
2

二战中,抛开正义与否来看,这两个冲锋都属于在所谓的“崇高精神意志的引领下”非常玩命的打法,但如果说哪个更“玩命”,伤亡更惨重,自然是万岁冲锋。

先看乌拉冲锋。在“乌拉”冲锋属于波次冲锋战法。在我方阵地炮火和前进中的装甲武器的掩护下,冲锋人员分为一道道兵线,一浪接一浪的拍向前方。如果兵源充足的话,苏军往往会排出八九道兵线,每个士兵间隔3-6米,呈散兵状。前后间距10米上下。队伍整体宽度有好几千米,厚度也有近千米。

敌军遭遇这种带有宽度和厚度的乌拉“人浪”冲击,往往会丧失一部分机枪的交叉火力射击能力,阵线左右不能兼顾。即使前面几波被拍死,后面跟上的“人浪”会立即补充上来,带来一种似乎无穷无尽的冲击力。

简单点说,乌拉冲锋实际上就是“步兵集群攻击”,用人海战术来加大火力密度,短时间在重点攻击方向集合大量兵力,以密不透风阵势的冲击打破敌方阵线,而且浩大的声势还能从侧面打击敌人的心理防线,起到明显的心理震慑作用。面对情绪激昂的人浪,震耳欲聋的“乌拉”喊声,一些新兵往往会给吓得四肢瘫软,老兵也会对己方的火力产生不自信,丧失作战斗志,原本严阵以待的德军,不少部队甚至出现了一触即溃的情况。

这里再简单说说“乌拉”冲锋的主角——苏军政委。

咱们从电影里面也经常看到以下场景:抱着必死心态的苏军政委/指导员(部队连级单位里面是指导员,团级单位才是政委),“乌拉乌拉”的一通鼓动,高喊“保卫斯大林,保卫苏维埃,同志们冲啊....”身先士卒的带头冲锋;

或者是一些西方电影里,着力“黑”苏联,竟然出现一些政委在后方督战,拿枪对着自己人,随时准备射杀逃兵的场景。

比如下图,《兵临城下》中,没有给配武器的士兵穿越伏尔加河,一下船就立即被政委举着手枪轰入战场。

除了用手枪把士兵轰下运兵船的花白头发政委外,还重点特写了个大眼袋的中年油腻政委,架个机枪,嗷嗷叫着在后面扫射自己人(下图)。

实际上,无论是苏联还是咱们中国,实战中,政委/指导员都是带头冲锋的,西方人拍摄的卫国战争电影在这方面明显过分演绎了和“妖魔化”了。

当然,苏军战场上的英勇表现,除了真心英勇外,很大程度上也跟斯大林在1941年8月16日签署了著名的“270号命令”有关。

刚烈的毛熊虽然长着一副西洋人面孔,但更认同咱们东方文化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执念,鄙视投降和任何示弱的行为,在他们眼中,个人的生命安危要给精神力量和荣誉感让路。

在苏德战争刚开始的几个月,苏联被“闪电战”打了个措手不及,面对苏军成建制大规模投降的现象。斯大林在1941年8月16日签署了著名的“270号命令”,命令的大意参考下图:

于是,苏联政委成了个可怕的存在,负责督战,执行“270号命令”。德军这边对苏联政委这一套早就恨之入骨,所以立下规矩,被俘的红军政委不用审判,直接就地枪决。

此种情形下,苏军政委上战场都是抱着必死的心态,总是身先士卒的带头冲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持着队伍旺盛的战斗力。

比如,下图这张著名的照片,主人公是阿列克谢?戈尔杰耶维奇?叶廖缅科,时任苏联红军第十八集团军步兵第四师第220团初级政治指导员。照片中,他高举手枪,号召身后的战士们发起冲锋。这张照片拍下后不久,叶廖缅科在战斗中牺牲。

苏军步兵冲锋战术是苏联传统“暴力美学”的充分体现。不过随着局势的逆转,加上苏军部队机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这种简单粗暴的战法越来越少,苏军拥有了更加可怕的“钢铁洪流”,人海战术版的“乌拉冲锋”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接着咱们再讲讲日本的“万岁冲锋”。实际上着点苏联和日本还是有共同之处的,都是东方文化那一套,轻视个体生命,讲究集体荣誉。

其实,日军的万岁冲锋其实有两种,一是一种步兵群攻击战术,类似于苏联的乌拉冲锋;另外一个就是现在被广为渲染的自杀式攻击,后者比前者更加玩命,讲究的就是“为皇国玉碎”。

这里重点说的是第二种“玉碎式”的万岁冲锋。跟苏军高喊乌拉,边进攻边用冲锋枪手和手榴弹全力投送火力的形式不同,日军发挥了自己四肢短小,行动灵活的优势,冲锋讲究全程士兵不开枪,高呼“板载”猛跑,以最快速度冲刺,冲到距离对方战壕30来米的时候,投掷手雷,然后使用刺刀将对手从战壕里驱赶出来。整个过程中,轻重机枪,步兵炮,迫击炮和掷弹筒,会从后面和两翼,进行全程急速射击掩护,但缺少坦克等装甲武器的协同作战。

但是到了后期的太平洋战场,日军甚至连掩护的炮火都凑不齐全,因此伤亡率极大。日本兵脑门绑块白布条,高呼“板载、板载”,像被收割的麦子一样,倒在美军的交叉火力下,前仆后继的送死。这种急呼呼的求死式的“万岁冲锋”,着实吓坏了美国大兵们。

实际上,日本“玉碎”式的表现,并非日本人不怕死,而是他们认为,这种死不叫死,叫“为皇国玉碎”,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死后牌位还能进入靖国神社受人供奉,比傻活着有意义多了。

不过,除了单纯用军国主义思想对士兵进行循环洗脑,让官兵们发自内心的去“玉碎”还是不可靠,得下点药做保障。

针对前线作战人员,经常和军粮一起配发苯丙胺类药物,它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让人兴奋,短时间内充满了力量。药劲发挥作用后,分分钟感觉自己是超人,不饿、不累、精神好,上级领导说什么都觉得特别有道理,让干啥就干啥,对死亡也没了恐惧感。因此,这么来看,日军疯狂的“玉碎”,可能不仅仅是武士道精神在起作用.......二战的日本军队,其实就是个大毒巢。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3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日军的万岁冲锋和苏军的乌拉冲锋根本没有可比性。万岁冲锋其实是日军最后的反击,在二战后期,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被装备精良的盟军打落花流水,日军自知败局已定,为了避免成为俘虏,于是故意在盟军的立体火力网下发起大规模冲锋,一边还高呼着“天皇陛下万岁”,直至全部阵亡。而苏军的乌拉冲锋虽然也是大规模集团冲锋,但他们的目的是求取胜利,在冲锋的背后还有强大的火力支援,最后苏军损失不小,但是往往能够攻占目标。

其实日军的万岁冲锋在日俄战争期间就已经使用过,不过那时候并没有二战后期这样疯狂,当时日军对阵俄军时,炮火数量是占据优势的,所以日军每次发动进攻,都是先用炮火覆盖俄军阵地,然后发起大规模冲锋,最后再与俄军拼刺,在那种速射武器缺乏的年代,这种“猛打猛冲”的战术确实实用,经过了日俄战争,日军将“冲锋加上拼刺”这种战术在军中大肆宣扬,为此还在步兵分队中加上了掷弹筒等武器。在抗战时期,我军装备落后,兵员素质不如日军,所以日军的这种“冲锋加拼刺”在中国战场上又得以施展,他们总是用火炮开路,步兵冲锋,有些意志薄弱的中国军队甚至被日军这种大规模冲锋吓破了胆,直接放弃阵地。

苏军的乌拉冲锋是在大纵深作战下,步兵发起波浪式冲锋,冲锋人员排成一道道兵线,整体队伍有数千米之长,用人海战术保证火力的密度足够大,敌军遭到这种战术的攻击,往往阵地会被撕开一道口子,从而导致全线崩盘。当然了,这种密集的冲锋也使士兵的伤亡率大大提高,不过在战场上,这种战术虽然显得有些呆板,但也非常实用。

日军从当年的“冲锋加拼刺”战术变成了“万岁冲锋”战术,那也是不得已的事情,谁让他们在乎武士道精神呢?日军这样前仆后继的送死,也让一些美军患上了心理疾病,因为他们从未见过如此不怕死的军人。

4

当然是老毛子的乌拉冲锋厉害啦~

乌拉冲锋是老毛子二战对德棍粗暴平推的战术,在喀秋莎小姐姐的裙底下,122毫米慈父小锤和203毫米的慈父大锤中,在伊尔2狂舔下,一波带走德棍

一帮毛子在他们政委的带领下抄着伏特加(波波沙)冲锋枪和DP28大转轮,

从战壕里面跳出来,喊着震天动地的“YPA”朝着德军冲去,将德国人打得屁滚尿流。

(苏联人还在奇怪德国客人不是喜欢抽烟吗?我们给他送烟为什么他们就跑了)热情好客的苏联人哪会善罢甘休?于是1945年把各种苏联烟送到柏林去了

而本子的万岁冲锋或是“板载冲锋”就不一样了,纯粹是送死

“万岁冲锋”一般是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守岛陆军面对火力强大的美军讨不到便宜而又没有后援陷入绝境时,

特别到了弹尽粮绝,本子死伤严重时这时候指挥官眼看胜利无望,就满脑子“玉碎”。于是还能动的鬼子就上了刺刀举起军旗往美军面前发起冲锋。

本子们边冲边高喊“提诺黑卡,板载!”(天皇陛下万碎)让后跑到美军面送死

然而早就加入火力强大到早已加入肯德基豪华午餐的美军哪会把这些本子看在眼里,这完全就是M1加拉德叮叮机和喷火器的最佳人肉移动靶啊。本子结局毫无疑问,全体扑街

5

虽然二者同样是冲锋,可是却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万岁冲锋又叫“板载冲锋”,讲究步炮结合。苏军的“乌拉冲锋”则讲究步坦结合。

这万岁冲锋,又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很正常,在听到“万岁冲锋”时,日军向敌军高速冲锋,全程不开枪。肯定有人会说不开枪冲过去,那不是送死的行为吗?

日军可不傻,这个时候后方及两侧的轻重机器就开始疯狂倾泻火力,在加上迫击炮和掷弹筒,压的对面头都抬不起来。在强大火力的掩护下,日军冲锋起来倒也损失不大,尤其是和我们这种人员、装备都参差不齐的国家打起来更是得心应手。

他们一直冲锋到离敌军三四十米的时候开始往敌军战壕投掷手榴弹,将对手炸死、炸伤。至于剩下的就开始短兵交锋,但是拼刺刀反面恰恰又是日军最希望看到的,毕竟武士道也不是白练的,在拼刺刀方面日军还从来没有怕过谁。

日军万岁冲锋固然可怕,但是作用也仅限于中国战场,换作美国等军事强国那子弹跟不要钱似的疯狂输出,日军过去也就是被割麦子的份。

一旦遇到逆风局,这种时候就该万岁冲锋的第二种形态现身了——玉碎冲锋,在中途岛战役的末期,有的日军为了避免投降,在明知胜利无望的情况下,悍然无畏的发起自杀式冲锋,不仅仅是武士道精神在此作祟,也是对天皇效忠的一种表现。在他们看来,有尊严的战死沙场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而这在美国人的眼中简直是一种愚蠢的表现,为什么视自己生命如草芥?视死如归的往自己枪口上撞?

而苏军的“乌拉冲锋”和日军万岁差不多,只不过冲锋时候喊的口号由“板载”变成了“乌拉”。因此得名为乌拉冲锋,乌拉这个词其实没什么特别大意思,如果硬要解释的话可以理解为“杀呀”(符合大众认知)。一个人喊肯定时没什么意思,但是冲锋的时候一群人一起喊“乌拉”还是挺有气势的,整聋发聩,直接从气势上压倒对面。

乌拉冲锋讲究步坦协同,比起日军的万岁冲锋多了一个机械部队的掩护。士兵在兵源充足的情况下,会形成波浪状,一浪一浪的拍向前方,士兵会控制间隔,大概有三到六米的距离,至少会形成九道这样得波浪,前后大概会有十米左右的间隔。队伍整体宽度有好几千米,厚度也有近千米。

士兵在形成潮水般攻击的同时,后方的机枪,迫击炮和反坦克炮都会全速射击掩护。不仅如此,还有开路先锋——装甲部队为他们持续“保驾护航”。

敌军遭遇这种一眼望不到尽头黑压压的人群往往会丧失一部分机枪的交叉火力射击能力,阵线左右不能兼顾,再加上敌人源源不断的填充,带来一种似乎无穷无尽的冲击力。如果是老兵面对这种冲锋,心智坚定的还能继续奋勇杀敌,稍微差一点会对自己产生一种怀疑,到底还要不要坚持这种看似已经守不住的防线。如果换作新兵,不临阵脱逃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乌拉冲锋”是建立在人员充足的基础之上的,对于兵源数量不小的苏联来说,根本不成问题。再加上本就参差不齐的人员质量,让的他们更是不把人命当回事。但是到了后期的时候,这种状况就改观了佷多。在冷战期间,这种冲锋已经变成装甲部队开路,机械化步兵跟进的方式,“人海冲锋”已经一去不返。

苏联人不像日军一样崇尚天皇,也没有不惧死亡的武士道精神。那么在明知死亡的情况下他们为何还会如此英勇冲锋?这就与苏联的“270”命令有关了。苏联成立了专门的督战小组——苏联政委,不往前冲锋往后撤退,就得等待自己人的重机枪收割。

命令一出对面的德军坐不住了,于是德军下令俘虏苏联政委立即枪决。在双方的压力下,苏联政委爆发了更大的动力,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带领整个团队前进。在他们的组织下,部队的执行力和爆发力都得以更上一层楼。

两种人海战术虽然看似凶猛,但是自一战爆发一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攀升。这种人海战术所能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小。

6

二战时期的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苏军的一声“乌拉!”就山呼海啸般的发起攻击和日本的一声“板载!”(日语的万岁)就发起攻击,都是当时著名的冲锋画面,他们都是非常难对付的,但是个人认为,苏军的乌拉冲锋显然更厉害,因为人家机械化程度高呀。

二战时期,战争还是有线性的,交战线相交的地方,就需要前线部队发挥作战意志,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发起勇猛冲击来寻求战线上的突破,当然,相比起一战时期明显的战壕线,二战的战线显然要幅度更加宽阔,需要士兵或者各种车辆在后方火力掩护下跨过各种不同的道路、地形,并且要在突破成功之后防止敌人的纵深兵力反扑。


但是苏联的乌拉冲锋不同,苏联在二战时期由图哈切夫斯基等人在深远战役学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出大纵深战役学,也就是在作战中,在敌人战线上的点的突破位置投入机械化兵团或者机动部队,辅以空中和后方的炮火支援,不断的脱离后方保障向前突进,争取把战场上一个战术点的胜利,发展为整个战役甚至是整场战争的大规模胜利。

这就要求苏军一边喊着“乌拉”,一边喝着伏特加,在高昂士气和保家卫国战争的坚强意志支持下,驾驶着自己的T34坦克,扛着红旗一路向前,在敌人控制区的纵深地带发展胜利。根据大纵深战役学的要求,苏军装甲部队需要在脱离保障下,每一天独立突破60公里距离,而且两侧10公里范围苏军还会配置侦察兵团掩护,后方提供的炮火是每公里地幅100门火炮齐射,非常的强大和可怕。

相比起苏联现代化、立体化、机械化和满含着对胜利期待、士气高昂的“乌拉”冲锋,日本在二战中的板载冲锋就显得要悲剧许多了。因为日军地面部队在二战各国中算是不怎么样的,虽然肯定是比二战时的东亚各国强不少,但是在面对美苏陆军的打击时,日本陆军机械化程度低、火力贫弱的劣势就暴露无遗了,日军往往在被敌人一通重炮火力压制后,还要面对敌人的装甲集群突击,此时日军能做的只能是爬出战壕,手里抱着炸药包向坦克发起“板载”冲锋。

正如在二战最后阶段,美军在每一个太平洋岛屿上清缴残余的日军,每次都是在打的日军要守不住的时候,日军才会端起武器从丛林里杀出来,喊着板载要决战,不过每当这个时候,他们的士气也就已经崩溃了。再比如,在最后对日本本土的打击中,美军的舰队受到了日军神风突击队的航空自杀式攻击,当时日军飞行员也是喊着板载冲击的,飞机只加了一半的油,就没想要回来,据说有些飞机的座舱在飞行员进入后还上了锁,不让逃跑,就这样板载去了。

所以,乌拉这种满含着骄傲和自豪的胜利欢呼,显然比板载这种被迫、无奈又走向末路和无望的冲锋要来的强大多了!

7

讲道理乌拉冲锋更加具有威胁性和杀伤力(翻译过来他们都是万岁冲锋),要剥开表面看里面的本质。说不好听一点从字面意义上都可以理解为“自杀冲锋”,但是本质上就不一样了。其实日本鬼子的万岁冲锋才更接近于实际行动上的“自杀冲锋”,虽说毛子初期的境况比起矬子来好不到哪去,但至少人家越打越强,小鬼子则是越打越弱。

冲锋对于后退者的解决办法都比较直接,身后架着机枪,要么吃敌人子弹,要么吃自己子弹,纯自助服务,不收取额外费用。


有的亲们不要将发起冲锋后胆小撤退的士兵看做“人之常情”,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新兵身上。往轻了看这就是个人行为,万一出现一带十,十带百那就极为容易出现溃散现象,继而发展成大规模溃败。所以如上直接定义为“叛徒”或不服从军令就地枪毙比较干脆。

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万岁/乌拉冲锋主要不是靠后面督战的机枪手,更是靠战前动员的精神鼓舞,从信仰上灌输一定的狂热思想后就可以发疯似的向前冲了。二战期间在德国和日本甚至还出现过用刺激性“药物”来达到让士兵兴奋、不知疲惫的连续作战效果。

不管何种冲锋,都是对意志力的强大考验。

冲锋的种类也有好多种,从冲锋的模式上可以分为防御性冲锋和进攻冲锋,防御冲锋也就是见好就收,进攻性冲锋则是不计代价。从战场环境来看则分为胜利冲锋和失败冲锋,广义上讲“乌拉冲锋”这两种都涵盖,至于万岁(板载)冲锋则一般是鬼子山穷水尽只能拿人头往上填才发生的情况。

快点,矬子们又来排排队刷经验了,爽歪歪。


二战时期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传奇英雄约翰·巴斯隆,在瓜岛战役中他用水冷勃朗宁重机枪亲手送走了3000名鬼子到“天照大神”那去报到。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鬼子一开始的自杀冲锋还是很有效果的,靠着一股子冲劲与美军短兵相接能占一时之优,但是后来美军可就再也不吃这种亏了,除了防线加固和提高警戒力度外美军开始大批装备M1911手枪。人家美军不跟你玩刀,人家子弹喂鲨鱼都绰绰有余,闲着没事跟你耍什么武士道冷兵器。

发展到后期美军的火力输出直接“不允许”日军出现冲锋现象。看看登岛美军的武器,除了汤姆森就是MINI卡宾,最不济的也是“八大粒”加兰德。

所以苏联的乌拉冲锋更为代表的是“胜利冲锋”,至于鬼子则更多是无奈的“自杀冲锋”,两者的含义和真正实力都相差很远,因此严格来讲乌拉冲锋要比万岁冲锋强多了。

对于二战中后期大纵深作战的苏军来说,一个“冲锋”可能上百公里,然而初期也不乏自杀性的攻击冲锋。

到了现代化战争各种冲锋已经不会再起到任何作用了,即便十万百万的扎堆冲锋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被火力覆盖。那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我们应当铭记,不要忘记过去,忘记就意味着背叛。--敬上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

我是军武奇兵,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8

这个怎么说,从战斗意志上来说,这两个国家都是顶尖的,相对来说日本武士道蛊惑下的日军要更坚决一点。

在太平洋战场上,岛屿作战日军穷途末路时一般都会来那么次万岁冲锋,美国人一次次目睹了万岁冲锋的疯狂:最早是阿留申群岛的阿图岛战役,接着是瓜岛的拉锯战,最惨烈的塞班岛战役中,多达4300名日军发动了垂死的万岁冲锋,铺天盖地冲向美军的机枪阵地,结果是尸横遍野。为了彰显他们所谓大无畏的精神,往往士兵们执行的也更坚决,这种情况越在战争后期越发的明显,比如神风敢死队这种极端中的极端出现,充分说明了日军有多么丧心病狂了。

苏军在苏德战场的确很英勇,在前期极端劣势的情况下,靠着不屈的意志顶住了德国的钢铁洪流,一步步将战火烧到了柏林,亲手将第三帝国送上了断头台。但期间有400万部队被俘,还调转了枪口面向了自己的祖国,跟我们中国的伪军有的一拼,也能从侧面证明日军的战斗意志还是比苏军强的,之少日军没有成建制的投降。


9

其实,不论是东洋人的板载冲锋,还是毛子的乌拉冲锋,都被网络上的某些推文夸大其词了,离真实的战争情形相去甚远,所以哪些夸张的说法,仅当是饭后茶余的谈资罢了,是不能太当真的。

战争题材电影《兵临城下》中,没有配给枪械的士兵们,刚从伏尔加河上的船中下来,就立即被政委举着手枪推入战场,“乌拉!乌拉!”的一通鼓动,就向德国防卫森严铁桶般的阵地冲锋。

打仗哪有那么简单的,不动脑子似猪猡一般去送死;西方人拍摄的苏联卫国战争电影,在这方面明显过分演绎了以及“妖魔化”了苏军的乌拉冲锋。

事实上,“乌拉”冲锋,属于波次冲锋战法;在己方猛烈炮火掩护下,冲锋人员分为一道道散兵线,一浪接一浪的拍向前。

在兵力充沛的前提下,往往会排出五六道、甚至八九道散兵线,每个士兵间隔3-5米,前后间距8-10米上下;队伍整体宽度有好几公里,厚度也有将近千米。

防御方,遭遇这种带有宽度和厚度的“乌拉”人浪冲击,每每会丧失一部分机枪的交叉火力射击能力,阵线左右不能兼顾。

即使前面几波冲锋的人被射杀,紧跟而上后的“乌拉”人浪,也会即刻补充上来,带来一种似乎连绵不断的强烈冲击力。

“乌拉”冲锋,以一种浩大的声势,打击敌人的心理防线,起到明显的心理震慑作用;在短时期内,集合大量兵力,采取重点进攻,以密不透风阵势的冲击,打破敌方布设的阵线。

日军的板载冲锋,也已经被严重妖魔化了,成了日军无脑的送死冲锋;其实,二战时的日军,打仗非常精明,确实不好对付;尽管步兵枪械落后于美军,但在残酷的太平洋夺岛战役中,美军照样被日军打得心惊胆战,脑子出问题进精神病院的不知其数。

关于日军的万岁冲锋,主要的是在九二式步兵炮对进攻阵地狂轰滥炸以后,侧翼九二式重机枪掩护下,歪把子轻机枪或九六式轻机枪或九九式轻机枪主攻,端着上军刺的三八大盖或九九式步枪的日军步兵冲锋,是一种典型的步兵中队级以上人员的集群攻击战术,类似于苏军的“乌拉”冲锋,但似乎人员之间的距离要比苏军紧凑。

另外日军的一种冲锋,就是弹尽粮绝突围无望之后的自杀冲锋,也就是网络上被极力渲染的自杀式攻击,比日军的步兵战术冲锋更加玩命,讲究的就是“为天皇玉碎”。

二战时期,受武士道精神的影响,日军官兵普遍认为战败被俘是军人的耻辱,所以有的宁愿自杀,也不愿成为对手的俘虏。

此等冲锋,身材矮小的日军士兵,端着上军刺的长长步枪,口喊“万岁!”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击到距离对手三四十米左右,猛地投掷出手榴弹。

但面对火力远逊于日军的美军,冲锋的日军往往被猛烈的火力似韭菜般收割;因此,板载冲锋令日军损失惨重,但日军前赴后继地送死精神,也令少数美国大兵吓尿了裤子,手中尽管有枪械,就是不搂火,直到被日军的军刺刺进胸膛。

综上,苏军的乌拉冲锋,是波次进攻,“乌拉!”提振士兵勇气,有鼓励人的精神作用,乌拉冲锋,是有目的主动进攻,并非无脑冲锋。

而日军的万岁冲锋,是弹尽粮绝、突围无望时,因不愿投降,是绝望的送死冲锋,但这种情形,在战场上其实并不多见。

美军有记载的日军自杀冲锋,是塞班岛战役,1944年7月7日清晨,美军第27步兵师第105步兵团的阵地上突然出现了大量日军。

在冲锋的日本士兵当中,有些由于没有步枪,挥舞着刺刀就往美军的枪口下撞,甚至有的伤兵拄着拐杖,吼叫着冲向美军阵地,许多冲锋的日军士兵顿时就成了美军机枪的枪下之鬼。

但由于日军有人数的优势,美军第105步兵团第1营被冲锋的日军击退,随即,美军配备喷火坦克的增援部队赶来,最终,围歼了这部分冲锋的日军,战斗中美军总共击毙了三千多名日本官兵。

本次万岁冲锋的始作俑者,守岛的日军第43师团师团长斎藤义次中将却选择了切腹自杀;在遗书的最后一行中写到:勇士们,都随我来!但他却并没有带队发起冲锋,而是与南云忠一一起死在了塞班岛的山洞内。

10

个人觉得相比于日本的万岁冲锋,苏联的乌拉冲锋,意大利的掉头就跑,法国的举起手来,英国的女王保佑,还是美国的fack冲锋更带劲。

首先是日本的板载冲锋,也名为肉弹攻势(乃木西点)但是考虑到日军的装备倒数第二么...也就那样

其次是苏联的乌拉冲锋,在苏德战争期间,苏联的打发叫做你就是往德国冲就对了,打累了就休整,打散了就重编,效果杠杠的,死亡率杠杠的。

但是美国的fack冲锋就不一样了,别说什么美国是少爷兵承受不起伤亡什么的,实际上衡量一个大国的标准之一就是死亡冲锋能力,明知会死依旧执行任务的军队才有资格成为大国(这也就是意大利法国日常被黑的理由)

英国人么,倒是照样刚,英国拦截v1导弹的操作教做,掀翻他(直接打爆,就跟这发导弹一块凉了,毕竟这个是导弹不是战斗机,击落的话真的会爆炸然后同归于尽的)鬼才的英国暴风飞行员表示,俯冲靠近,v1,然后扇翅膀把他拍下去。

嗯英国的更带劲,但是你还得知道美国的规模大啊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