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抛开正义与否来看,这两个冲锋都属于在所谓的“崇高精神意志的引领下”非常玩命的打法,但如果说哪个更“玩命”,伤亡更惨重,自然是万岁冲锋。
先看乌拉冲锋。在“乌拉”冲锋属于波次冲锋战法。在我方阵地炮火和前进中的装甲武器的掩护下,冲锋人员分为一道道兵线,一浪接一浪的拍向前方。如果兵源充足的话,苏军往往会排出八九道兵线,每个士兵间隔3-6米,呈散兵状。前后间距10米上下。队伍整体宽度有好几千米,厚度也有近千米。
敌军遭遇这种带有宽度和厚度的乌拉“人浪”冲击,往往会丧失一部分机枪的交叉火力射击能力,阵线左右不能兼顾。即使前面几波被拍死,后面跟上的“人浪”会立即补充上来,带来一种似乎无穷无尽的冲击力。
简单点说,乌拉冲锋实际上就是“步兵集群攻击”,用人海战术来加大火力密度,短时间在重点攻击方向集合大量兵力,以密不透风阵势的冲击打破敌方阵线,而且浩大的声势还能从侧面打击敌人的心理防线,起到明显的心理震慑作用。面对情绪激昂的人浪,震耳欲聋的“乌拉”喊声,一些新兵往往会给吓得四肢瘫软,老兵也会对己方的火力产生不自信,丧失作战斗志,原本严阵以待的德军,不少部队甚至出现了一触即溃的情况。
这里再简单说说“乌拉”冲锋的主角——苏军政委。
咱们从电影里面也经常看到以下场景:抱着必死心态的苏军政委/指导员(部队连级单位里面是指导员,团级单位才是政委),“乌拉乌拉”的一通鼓动,高喊“保卫斯大林,保卫苏维埃,同志们冲啊....”身先士卒的带头冲锋;
或者是一些西方电影里,着力“黑”苏联,竟然出现一些政委在后方督战,拿枪对着自己人,随时准备射杀逃兵的场景。
比如下图,《兵临城下》中,没有给配武器的士兵穿越伏尔加河,一下船就立即被政委举着手枪轰入战场。
除了用手枪把士兵轰下运兵船的花白头发政委外,还重点特写了个大眼袋的中年油腻政委,架个机枪,嗷嗷叫着在后面扫射自己人(下图)。
实际上,无论是苏联还是咱们中国,实战中,政委/指导员都是带头冲锋的,西方人拍摄的卫国战争电影在这方面明显过分演绎了和“妖魔化”了。
当然,苏军战场上的英勇表现,除了真心英勇外,很大程度上也跟斯大林在1941年8月16日签署了著名的“270号命令”有关。
刚烈的毛熊虽然长着一副西洋人面孔,但更认同咱们东方文化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执念,鄙视投降和任何示弱的行为,在他们眼中,个人的生命安危要给精神力量和荣誉感让路。
在苏德战争刚开始的几个月,苏联被“闪电战”打了个措手不及,面对苏军成建制大规模投降的现象。斯大林在1941年8月16日签署了著名的“270号命令”,命令的大意参考下图:
于是,苏联政委成了个可怕的存在,负责督战,执行“270号命令”。德军这边对苏联政委这一套早就恨之入骨,所以立下规矩,被俘的红军政委不用审判,直接就地枪决。
此种情形下,苏军政委上战场都是抱着必死的心态,总是身先士卒的带头冲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持着队伍旺盛的战斗力。
比如,下图这张著名的照片,主人公是阿列克谢?戈尔杰耶维奇?叶廖缅科,时任苏联红军第十八集团军步兵第四师第220团初级政治指导员。照片中,他高举手枪,号召身后的战士们发起冲锋。这张照片拍下后不久,叶廖缅科在战斗中牺牲。
苏军步兵冲锋战术是苏联传统“暴力美学”的充分体现。不过随着局势的逆转,加上苏军部队机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这种简单粗暴的战法越来越少,苏军拥有了更加可怕的“钢铁洪流”,人海战术版的“乌拉冲锋”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接着咱们再讲讲日本的“万岁冲锋”。实际上着点苏联和日本还是有共同之处的,都是东方文化那一套,轻视个体生命,讲究集体荣誉。
其实,日军的万岁冲锋其实有两种,一是一种步兵群攻击战术,类似于苏联的乌拉冲锋;另外一个就是现在被广为渲染的自杀式攻击,后者比前者更加玩命,讲究的就是“为皇国玉碎”。
这里重点说的是第二种“玉碎式”的万岁冲锋。跟苏军高喊乌拉,边进攻边用冲锋枪手和手榴弹全力投送火力的形式不同,日军发挥了自己四肢短小,行动灵活的优势,冲锋讲究全程士兵不开枪,高呼“板载”猛跑,以最快速度冲刺,冲到距离对方战壕30来米的时候,投掷手雷,然后使用刺刀将对手从战壕里驱赶出来。整个过程中,轻重机枪,步兵炮,迫击炮和掷弹筒,会从后面和两翼,进行全程急速射击掩护,但缺少坦克等装甲武器的协同作战。
但是到了后期的太平洋战场,日军甚至连掩护的炮火都凑不齐全,因此伤亡率极大。日本兵脑门绑块白布条,高呼“板载、板载”,像被收割的麦子一样,倒在美军的交叉火力下,前仆后继的送死。这种急呼呼的求死式的“万岁冲锋”,着实吓坏了美国大兵们。
实际上,日本“玉碎”式的表现,并非日本人不怕死,而是他们认为,这种死不叫死,叫“为皇国玉碎”,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死后牌位还能进入靖国神社受人供奉,比傻活着有意义多了。
不过,除了单纯用军国主义思想对士兵进行循环洗脑,让官兵们发自内心的去“玉碎”还是不可靠,得下点药做保障。
针对前线作战人员,经常和军粮一起配发苯丙胺类药物,它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让人兴奋,短时间内充满了力量。药劲发挥作用后,分分钟感觉自己是超人,不饿、不累、精神好,上级领导说什么都觉得特别有道理,让干啥就干啥,对死亡也没了恐惧感。因此,这么来看,日军疯狂的“玉碎”,可能不仅仅是武士道精神在起作用.......二战的日本军队,其实就是个大毒巢。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