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诸葛亮时代的北伐问题。诸葛亮之所以不顾与曹魏的综合国力差距,6次北伐,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蜀汉的立国之本就是消灭曹魏,复兴汉朝。刘备出道以来,就举着“复兴汉室”的政治旗帜,而且态度极为坚决,也得到很多人的拥护。如果蜀汉建国后,和曹魏建立外交,或者干脆称藩称臣,那么蜀汉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他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进而影响内部稳定。
二、基于上一条的基础,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所以北伐历史任务自然就落到了诸葛亮的肩上,诸葛亮北伐继承了刘备的遗志而已。
三、诸葛亮虽然当上了蜀相,但他在政治上不属于任何派系。诸葛亮在官场虽然属于武官系统,但他在当丞相之前,没有独立建立军功的机会。没军功,是绝难服人的。
所马如果诸葛亮不伐魏,关门搞建设,那么诸葛亮就很难在益州官场树立自己的威信。无论是从蜀汉政权的角度,还是从诸葛亮自身利益的角度,北伐曹魏都是诸葛亮没有选择的。
四、蜀汉的存在对魏国来说是重大的战略威胁,如果蜀汉不主动出击,以攻为守,那么魏国就会大举进攻蜀汉。正如《后出师表》所说“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从这个角度来说,蜀汉北伐也是无奈之举。
五、北伐符合诸葛亮本人的政治理想,诸葛亮早年就在《隆中对》提出了分兵两路北伐曹魏的战略构想。只是可惜关羽大意失荆州,从荆襄北伐成为泡影,诸葛亮只能走艰难的山路。但诸葛亮灭魏的决心从来没有变过。
北伐曹魏虽然是蜀汉的立国方针,但夷陵败后,蜀汉暂时没有实力发动战争,他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养精蓄锐,来年再举。蜀汉的疆域和曹魏比起来,实在过于弱小,蜀汉自失荆州之后,只实际控制着益州,偏居西隅。
生存空间小
一般来说,东汉三国时期的益州,明显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北部、南部。北益州是蜀汉国土的主体,约为大渡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南益州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南中地区,这里胡汉杂居,经济相对北益州来说,比较落后,但战略价值却非常重要。
刘备之前的西蜀政权对南中地区的控制力相对比较弱,所以当夷陵之败后,南中几大豪强,比如建宁土帅雍闿、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都造了蜀汉的反。南中几郡的叛乱,导致本就疆域狭小的蜀汉平白少了一半国土,三面受夹击,生存压力空前增大。
诸葛亮想要集中全蜀之力北伐曹魏,就必须先解决南中叛乱,这是一个诸葛亮无法选择的命题。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经过了两年多的隐忍休整,诸葛亮亲提锐旅,南征南中。
好在南中几郡的军事实力都明显弱于蜀汉正规军,蜀军在南中并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敲掉了雍闿等叛将。即使是在南中地区威望甚著的土帅孟获,诸葛亮也没把孟获当盘菜,七擒七纵,遂成历史佳话。
诸葛亮在南中的行动目的非常明显,就是不以兵耀威,而是以德服人,确保南中几十年的政治安定。其实以孟获的军事实力,诸葛亮真想杀他,第一擒的时候就可以开刀了。诸葛亮攻心为上,最终将孟获感动得泪流满面,发自肺腑地向诸葛亮起誓“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圆满得完成了南中战略,稳定了大后方,同时获得了南中地区大量的物质支援,这对日后北伐曹魏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帮助。历代战争的胜利者,无不有一个稳定而丰饶的大后方,无论是政治意义,还是军事意义,抑或是经济意义,大后方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各种有利的因素
对蜀汉来说,对南中的军事行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北伐曹魏的前奏。南中平定之后,诸葛亮一边调整休养,一边积极准备发动对曹魏的战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一切准备就绪后,诸葛亮心情复杂地给皇帝刘禅上了那道《出师表》,继续他人生的冒险之旅。
我们不从现实政治利益的角度来看,而是从感情的角度来看《出师表》,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是动了真感情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除了明确了北伐曹魏的战略任务外,其他的多是在和小皇帝刘禅谈心,谈自己的人生,谈先帝(刘备),也谈到了刘禅本人。
当年刘备“迎娶”诸葛亮的时候,是刘备人生中最为落魄黯淡的时期,“(诸葛亮出茅庐后)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已经二十一年了。人生中有几个二十一年?可以说诸葛亮的大好青春都奉献给了刘备,风风雨雨这么多年,难怪诸葛亮无限感慨。
诸葛亮是铁了心要北伐,但诸葛亮最担心的并不是曹魏,担不担心,曹魏的实力都明摆着。诸葛亮最不放心的是刘禅,阿斗平庸之才,更兼年少无知,诸葛亮不在他身边,最怕阿斗学坏。所以诸葛亮以“相父”的身份半是劝诫、半是警告阿斗:“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北伐前,做足了一切准备,包括人事上的、军事上的安排。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诸葛亮拜辞了刘禅,无限感慨地北上。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遇,诸葛亮决定拼上自己的老命,至于能不能成功,听天由命吧。
至于诸葛亮的北伐路线,从诸葛亮驻扎汉中来看,当然是走山路,北进关中。自荆州失陷,以及上庸三郡降魏之后,蜀汉的北伐路线只剩下汉中这一条路了。
不过诸葛亮很快就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当年叛蜀降魏的上庸军头孟达,在曹魏不受重视。在诸葛亮的引诱下,孟达决定回到诸葛亮温暖的怀抱中。可惜孟达做事太磨叽,被诸葛亮日后的对手司马懿以闪电之势迅速攻到上庸,孟达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被击斩之。
其实孟达这一路只是诸葛亮北伐的一个重要选择,但诸葛亮似乎更愿意走汉中这条路。诸葛亮行事稳重,如果他得到上庸三郡,也只能以偷袭取胜,但以曹魏的国力,打奇袭战的效果明显不佳。
诸葛亮从汉中北伐的战略目的非常明显,就是不断蚕食雍凉,席卷关中,斩断曹魏的战略右臂,重现当年秦统一六国之前的格局。如果能达到这一目的,蜀就变成了秦,雄踞天下之高地,而曹魏就变成了除了楚之外的关东五国,至于孙权,当然就是楚国的翻版。
战略目标已经确定好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选择具体的战术手段来达到战略目标,这就引出了三国史上著名的“子午谷之争”。蜀汉头号大将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作战计划:魏延带五千精兵,备足干粮,穿子午谷北上,奇袭长安,成不世奇功。
这个说法是《魏略》载附于《三国志·魏延传》,而其本传中记载的却和《魏略》的版本略有不同,本传中原文是“(魏延)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