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自然是为了实现当年他对刘备提出的《隆中对》的意图,将蜀汉政权还于旧都,恢复汉室江山。不过,这一次北伐,诸葛亮是属于试探的态度,并没有想要取得过多的战果。


诸葛亮训练的军队,当时已经有了十万人左右。但是这次北伐,诸葛亮并没有出全力。他只带了六万人马出祁山,而派赵云率领五千左右人马出斜谷,作为疑兵。

诸葛亮在出兵前,和魏延进行过一番讨论。魏延提出的作战方案是自己率领一支军队袭击潼关,切断曹魏关中与关东的联系。而诸葛亮率领主力一面打下那些没有准备的曹魏城池,一面前来和魏延会合。这样,潼关以西的曹魏领土就可以一举攻克了。


可是,诸葛亮否决了魏延的建议。他采取的方案是兵出祁山。诸葛亮选择兵出祁山是有他的道理的。一是诸葛亮北伐要面对秦岭的自然障碍,崎岖的交通条件是诸葛亮的巨大阻碍。如果选择兵出祁山,虽然道路远一些,但是比较平坦,这会大大减轻诸葛亮后勤运输的困难。

二是祁山一带人烟稠密,物产丰富。当时祁山一带就有万余户人家,能够为蜀军提供大批粮草。这能够补充蜀军的消耗,减轻诸葛亮的后勤负担。


三是兵出祁山后,就可以割断关中和凉州的联系,进一步拿下凉州。如果诸葛亮控制了凉州,就占据了对关中居高临下的地势。同时,诸葛亮还可以利用凉州丰富的战马资源,联络当地的少数民族,建立蜀军强大的骑兵部队,为以后作战提供便利。

我们从后来的作战可以看到,由于曹魏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更不要说做防御的准备,诸葛亮的出兵取得了奇袭的效果。结果安定、南安、天水三郡都投降了诸葛亮,震惊了曹魏。不过,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还是失败了。


失败的主要原因,表面上看,是马谡在街亭没有听从诸葛亮的指挥,擅自做主,去守没有水的孤立的南山。结果蜀军被张郃断了汲水的道路,打得大败。而实际上失败的原因,还是双方的实力差距太大。

诸葛亮这次北伐,带领的兵力严重不足,根本就无法完成击退或者消灭曹魏援军的任务。让马谡率领两万作战经验不足的蜀军去迎战,由五子良将张郃率领的五万多久经战阵的曹魏精兵。可以说,马谡的街亭之战,是根本打不赢的。这一点,就让大家对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的决心产生了怀疑。


如果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一种练兵行动,属于一种试探行动,那么他的行动就可以解释了。只不过他没有想到初期是如此的顺利,三郡的取得是如此的轻而易举。这使得他对于曹魏的实力、行动有所误判,最终导致了马谡的街亭惨败。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最佳贡献者
2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所有人最感悲情的一幕。

眼看就成成功,结果因为临阵拔擢爱徒马谡,错失街亭,最终满盘皆输,全军撤回了汉中。

对于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很多人都会觉得他就是想要攻打长安,占据整个关中平原。

其实,大家觉得可能吗?

关中一带曹魏苦心经营良久,关中平原的西部陈仓更是屯有重兵把守,诸葛亮跟随刘备多年,他难道不会想到这一点,他会直接攻长安?

绝对不会。

而对于曹魏却恰恰相反,他们反倒觉得诸葛亮的目的一定是夺取长安。

最终的结果,相信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战场始终围绕在雍州的陇右高地,而并非是长安。

陇右高地其实在东汉战争的时候,已经详细的说过。

这块高地位于长安的西北部,陇山西部,从长安仰望这块高地,其实和看一座高山没啥区别。

它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我们看一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作战核心区域,就能够明白诸葛亮的真实意图。

曹魏的关中平原西北部地区共有两州,分别是雍州、凉州。

凉州其实就是河西走廊那块区域,雍州共分关中平原和陇右高地。

诸葛亮从发动战争,一直到让马谡带领前锋军镇守街亭,其作战核心区一直都在陇右高地。

公元227年,三月。

曹丕去世,魏明帝曹叡刚刚登上帝位,诸葛亮趁此机会对曹魏的西北地区发动攻击。

他带领大军顺利进抵汉中,准备发起进攻。

在进攻之前,他先是策反新城的孟达,牵制在宛城的司马懿。

不过,司马懿进兵神速仅用了八天时间就奔袭至新城,攻破城池斩杀孟达,镇守新城地区。

我们可以看一下曹魏在西北一带的重要防御据点。

南安、陇西、天水、祁山堡、陈仓。

这条一字长蛇阵构成了曹魏西北地区最为牢固的防线,诸葛亮想要攻破这道防线着实费力。

公元228年,正月。

诸葛亮主导的北伐战争彻底,大军两路开拔,发起进攻:

  • 关中地区: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佯装从褒斜道进攻郿县
  • 陇右高地:诸葛亮引兵进攻祁山堡

最初,曹魏的防卫重心仍旧在陈仓一带,这也让诸葛亮统领的那路大军进展神速直接扑杀到了祁山一点的驻点祁山堡。

大军进抵这里之后,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响应,形势大好。

而此时曹魏的镇守据点呢?

  • 高刚镇守祁山堡
  • 郭淮、马遵镇守上邽

这两个据点成为阻止诸葛亮北进的最大障碍,诸葛亮被挡在这里始终无法前进。

可问题来了,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响应,诸葛亮总得做出回应吧?

他被挡在这里,人家为何还要响应你呢?

所以,诸葛亮需要时间荡平这两个据点。

而此时的曹魏也已经意识到了诸葛亮的真正意图,他想要夺占陇右高地,并非直接攻取长安。

为此,魏明帝曹叡调拨五万大军奔袭长安,亲自坐镇后方。

  • 曹真镇守陈仓一带
  • 张郃引兵从后面包抄诸葛亮,阻止三郡地区响应诸葛亮

诸葛亮听闻这个消息,也同样分兵进军:

  • 北路先锋军:马谡镇守街亭
  • 南路先锋军:高详镇守柳城

这两路中,马谡镇守的街亭最为重要。

因为诸葛亮此时太需要马谡为其争取时间,他只要拿下祁山堡、上邽这两个据点,陇右高地也就意味得手。

到时候,他就能够安枕无忧的接管三郡地区。

可拿下不这两个据点直接接管三郡响应的三郡地区,他很容易被切断后路。

所以,街亭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出来。

马谡抵达街亭之后,登山据守,准备利用孤山天然势能冲击张郃。

可遗憾的是,张郃抵达街亭之后,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直接切断了山下的水源。

随后,张郃下令猛攻马谡屯驻的山头,一战取胜。唯有王平带领千余人掩护后撤,最终吓退张郃。

诸葛亮听闻街亭丢失,裹挟西县千余人南返汉中。

而赵云、邓芝那一路也被曹军击溃,所幸非主力军,损失不大。

这一次北伐,诸葛亮的意图完全暴露。

首战之初,占据陇右高地,趁机切断曹魏对于雍州、凉州两地的控制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占据这两个地方能够为蜀汉赢得更多的军事砝码。

曹魏如果损失了陇右高地,意味着什么?

关中经济会瞬间崩塌掉!

关中平原历经东汉末年的战争破坏,及至曹操完全接管关中,又历经汉中大战,经济再度面临崩塌,所拥有的耕地大多已经荒废,暂时只能依靠陇右高地输血维持关中经济。

这里是关中平原的第一经济命脉。

占据这里,相当于直接掐住了关中的命根子。

3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蜀国在夷陵之战后经过多年的修养生息,在国力逐渐恢复后诸葛亮随即进行了第一次北伐,那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第一次北伐的意图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对诸葛亮信赖有加,蜀国后面的战略也基本上是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方案来施行的。诸葛亮自感深受刘备知遇之恩,时刻想着报答这份恩情,而刘备最大的愿望就是结束乱世,复兴汉室。所以北伐曹魏,统一三国就是完成刘备遗愿,报答刘备的最好方式。这是诸葛亮坚持北伐的最大动力。

蜀国国力弱小,经不起大的损失,只能稳扎稳打,这也是子午谷奇谋没有被采用的原因。诸葛亮采取的是步步蚕食的战略。

第一次北伐的意图就是趁魏国没有防备,然后迅速拿下陇右地区,控制住凉州,获得凉州的战马和其他资源,如此可以与魏国争夺中原,同时凉州就变成了蜀国的前进基地,可以继续向关中地区层层推进。最后一举收复长安、洛阳,大事成矣。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是和蜀国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北伐初期也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陇右三郡望风而降,剩下两郡也是苦苦支撑被拿下看起来就是时间问题了。眼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就要达到了,魏国此时派出援军来增援,诸葛亮做出在街亭阻击魏国援军的决定。

按照诸葛亮的计划,只要街亭阻击住魏国的援军,让蜀军可以有时间攻下剩下的两郡,那陇右地区就全部拿下,魏国援军没有完成任务也就撤退了。只可惜在决定街亭守将的人选时,诸葛亮犯了致命错误,任用了此前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马谡,立功心切,不听劝告的马谡很容易的就丢失了街亭,诸葛亮面临腹背受敌的不利情况,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退兵,已经得到的三郡也都放弃了,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

由此可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意图就是趁魏国主力在东线,想出其不意迅速夺取陇右地区,然后以此为基地,不断蚕食魏国关中地区,最后夺取长安,洛阳。实现北伐的最终目的,实现刘备的遗愿,还于旧都,复兴汉室。

欢迎给我点赞,评论,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4

自三国鼎立以来,北方的曹魏最强,东吴第二,诸葛亮所在蜀汉最弱,因为在夷陵之战后,蜀汉元气大伤。本就弱小的国势更加雪上加霜变弱了,因此诸葛亮在《出师表》开头就说了: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按正常的逻辑讲,实力弱小,就应该休养生息,不应该主动向大国挑衅。为什么蜀汉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建立至灭亡四十余年间,可以说是“生命不息,伐魏不止”。不是在伐魏就是在伐魏的路上。

一次次长途跋涉,悲壮地向北进攻曹魏,换来一次次的失败,最终无力再战的时候,被司马氏控制着的魏国一剑封喉。



谈谈诸葛亮时代的北伐问题。诸葛亮之所以不顾与曹魏的综合国力差距,6次北伐,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蜀汉的立国之本就是消灭曹魏,复兴汉朝。刘备出道以来,就举着“复兴汉室”的政治旗帜,而且态度极为坚决,也得到很多人的拥护。如果蜀汉建国后,和曹魏建立外交,或者干脆称藩称臣,那么蜀汉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他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进而影响内部稳定。

二、基于上一条的基础,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所以北伐历史任务自然就落到了诸葛亮的肩上,诸葛亮北伐继承了刘备的遗志而已。

三、诸葛亮虽然当上了蜀相,但他在政治上不属于任何派系。诸葛亮在官场虽然属于武官系统,但他在当丞相之前,没有独立建立军功的机会。没军功,是绝难服人的。

所马如果诸葛亮不伐魏,关门搞建设,那么诸葛亮就很难在益州官场树立自己的威信。无论是从蜀汉政权的角度,还是从诸葛亮自身利益的角度,北伐曹魏都是诸葛亮没有选择的。

四、蜀汉的存在对魏国来说是重大的战略威胁,如果蜀汉不主动出击,以攻为守,那么魏国就会大举进攻蜀汉。正如《后出师表》所说“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从这个角度来说,蜀汉北伐也是无奈之举。

五、北伐符合诸葛亮本人的政治理想,诸葛亮早年就在《隆中对》提出了分兵两路北伐曹魏的战略构想。只是可惜关羽大意失荆州,从荆襄北伐成为泡影,诸葛亮只能走艰难的山路。但诸葛亮灭魏的决心从来没有变过。



北伐曹魏虽然是蜀汉的立国方针,但夷陵败后,蜀汉暂时没有实力发动战争,他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养精蓄锐,来年再举。蜀汉的疆域和曹魏比起来,实在过于弱小,蜀汉自失荆州之后,只实际控制着益州,偏居西隅。

生存空间小

一般来说,东汉三国时期的益州,明显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北部、南部。北益州是蜀汉国土的主体,约为大渡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南益州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南中地区,这里胡汉杂居,经济相对北益州来说,比较落后,但战略价值却非常重要。

刘备之前的西蜀政权对南中地区的控制力相对比较弱,所以当夷陵之败后,南中几大豪强,比如建宁土帅雍闿、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都造了蜀汉的反。南中几郡的叛乱,导致本就疆域狭小的蜀汉平白少了一半国土,三面受夹击,生存压力空前增大。

诸葛亮想要集中全蜀之力北伐曹魏,就必须先解决南中叛乱,这是一个诸葛亮无法选择的命题。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经过了两年多的隐忍休整,诸葛亮亲提锐旅,南征南中。

好在南中几郡的军事实力都明显弱于蜀汉正规军,蜀军在南中并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敲掉了雍闿等叛将。即使是在南中地区威望甚著的土帅孟获,诸葛亮也没把孟获当盘菜,七擒七纵,遂成历史佳话。

诸葛亮在南中的行动目的非常明显,就是不以兵耀威,而是以德服人,确保南中几十年的政治安定。其实以孟获的军事实力,诸葛亮真想杀他,第一擒的时候就可以开刀了。诸葛亮攻心为上,最终将孟获感动得泪流满面,发自肺腑地向诸葛亮起誓“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圆满得完成了南中战略,稳定了大后方,同时获得了南中地区大量的物质支援,这对日后北伐曹魏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帮助。历代战争的胜利者,无不有一个稳定而丰饶的大后方,无论是政治意义,还是军事意义,抑或是经济意义,大后方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各种有利的因素

对蜀汉来说,对南中的军事行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北伐曹魏的前奏。南中平定之后,诸葛亮一边调整休养,一边积极准备发动对曹魏的战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一切准备就绪后,诸葛亮心情复杂地给皇帝刘禅上了那道《出师表》,继续他人生的冒险之旅。

我们不从现实政治利益的角度来看,而是从感情的角度来看《出师表》,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是动了真感情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除了明确了北伐曹魏的战略任务外,其他的多是在和小皇帝刘禅谈心,谈自己的人生,谈先帝(刘备),也谈到了刘禅本人。

当年刘备“迎娶”诸葛亮的时候,是刘备人生中最为落魄黯淡的时期,“(诸葛亮出茅庐后)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已经二十一年了。人生中有几个二十一年?可以说诸葛亮的大好青春都奉献给了刘备,风风雨雨这么多年,难怪诸葛亮无限感慨。

诸葛亮是铁了心要北伐,但诸葛亮最担心的并不是曹魏,担不担心,曹魏的实力都明摆着。诸葛亮最不放心的是刘禅,阿斗平庸之才,更兼年少无知,诸葛亮不在他身边,最怕阿斗学坏。所以诸葛亮以“相父”的身份半是劝诫、半是警告阿斗:“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北伐前,做足了一切准备,包括人事上的、军事上的安排。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诸葛亮拜辞了刘禅,无限感慨地北上。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遇,诸葛亮决定拼上自己的老命,至于能不能成功,听天由命吧。

至于诸葛亮的北伐路线,从诸葛亮驻扎汉中来看,当然是走山路,北进关中。自荆州失陷,以及上庸三郡降魏之后,蜀汉的北伐路线只剩下汉中这一条路了。

不过诸葛亮很快就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当年叛蜀降魏的上庸军头孟达,在曹魏不受重视。在诸葛亮的引诱下,孟达决定回到诸葛亮温暖的怀抱中。可惜孟达做事太磨叽,被诸葛亮日后的对手司马懿以闪电之势迅速攻到上庸,孟达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被击斩之。

其实孟达这一路只是诸葛亮北伐的一个重要选择,但诸葛亮似乎更愿意走汉中这条路。诸葛亮行事稳重,如果他得到上庸三郡,也只能以偷袭取胜,但以曹魏的国力,打奇袭战的效果明显不佳。


诸葛亮从汉中北伐的战略目的非常明显,就是不断蚕食雍凉,席卷关中,斩断曹魏的战略右臂,重现当年秦统一六国之前的格局。如果能达到这一目的,蜀就变成了秦,雄踞天下之高地,而曹魏就变成了除了楚之外的关东五国,至于孙权,当然就是楚国的翻版。

战略目标已经确定好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选择具体的战术手段来达到战略目标,这就引出了三国史上著名的“子午谷之争”。蜀汉头号大将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作战计划:魏延带五千精兵,备足干粮,穿子午谷北上,奇袭长安,成不世奇功。

这个说法是《魏略》载附于《三国志·魏延传》,而其本传中记载的却和《魏略》的版本略有不同,本传中原文是“(魏延)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

5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意图是打着取关中的旗号,其实是取凉州。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阻挡魏支援凉州的援军,自己带军取拢右地区,然后直进凉州。

诸葛亮为什么要去凉州?

  1. 当时的蜀汉只占据益州,人口90多万,把家底掏空也不过10万军队,如果打关中,等于把自己战线拉长。
  2. 魏国的骑兵在曹操时期就非常出名。虽然凉州地广人少,人口大概30-40万,本地民族擅长骑马,如果取了凉州,可以扩充战马训练骑兵,为日后打关中做准备。
  3. 西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敌人难进攻自己,自己出兵打敌人,运输的粮草也很难准时送达。所以诸葛亮效仿当年的刘邦暗渡陈仓,想攻取拢右地区,作为自己的军事基地。

6

诸葛亮是想在有生之年平定天下,其一是为了平定天下,其二是为了自保,如果蜀不伐魏,等诸葛亮百年之后魏必伐蜀,到那时蜀国必亡,所以诸葛亮才逆天伐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