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未来,当我们回顾2020年时,将是一段历史性的转折,全球化的碎片将改变中国经的型态。那个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将转变为以经济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型态。过去以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循环也将转变为消费驱动型的经济循环。

为什么消费会成为经济内循环的发动机呢?这主要是由国内国际双循环角色互换决定的。我们知道目前全球有三大市场,即以美国为中心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岸市场,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市场和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市场。与此相对应形成了全球三大生产基地和三大供应链和价值链。近十年来,这三大中心从供应链到市场,从生产到销售,从生产链到价值链,围绕着生产要素展开激烈竞争,如今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成本总体趋近,产业替代和产业链垂直化加速,贸易保护抬头,贸易规则破坏。三大中心内循环趋势强化。而且中国并非市场完全开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欧美要求中国取消贸易壁垒和?贴,进行结构改革,遵守自由贸易规则,因为事涉国家制度改变,中国当然不会接受,因此与欧美市场贸易摩擦就在所难免。而且,亚洲主要经济体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台湾、韩国也会将供应链和产业布局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亚洲中心地位会逐渐转移到南亚和东南亚。

由新冠疫情带来的世界经济衰退和世界贸易格局的转变,决定外部需求弱化将是一个长期趋势。2019年我国工业产值90.7万亿,出口近20万亿,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多万亿,如果将出口的一半转向内销,对国内的企业和产业都是一个塌方式的冲击。例如,国内销量家电增加40%,服装鞋袜增加1倍,手机增加2倍,那这些产业的企业只能相互杀价,直至大部分企业倒悼。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仍然下降11.8%,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下降0.3%,在内部和外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生产越多库存积压越重,从7月份PMI指数反映的情况来看,库存明显上升,订单几乎为当期订单。如果这种状况不能解决,经济内循环就会在消费环节梗阻,因此,提振消费成为当前迫切解决的问题。

最佳贡献者
2

经济内循环的发动机是什么?是资本、科技和管理。一国经济就是一辆车,科技与管理是两个车轮,发动机是资本,生成资本这个发动机的是货币,货币俗称钱,钱就是发动机的燃油!钱生成资本,人力、智力科技、资源等被钱计价后均为资本,上市场交易后,又成了商品。

经济内外循环的发动机,均是资本。资本按所有权区分为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生产按要素区分为土地、人力、科技、管理、信息和资本,资本可分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按存在形态又可分实体和虚拟资本。

资本是经济循环的发动机,资本输出转移伴随着金融资本和技术、资源、管理等生产要素转移,资本组织着要素形成生产组织企业公司。

经济内循环由资本联系各要素循环流动,包括科技创新、信息流动、管理革命、大数据共享和人力资源教育开发等,所有要素,离开资本,都无法运转!金钱不是万能的,离开钱却是万万不行的,因为现代商业社会,就是金钱社会,没有钱就没有资本,没有资本经济就没动力,人就有劳动进取积极性,金钱激励代替了精神慰藉。

3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这段话对于正确理解“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互促”非常重要,值得反复咀嚼。




有一幅漫画,一个牛在吃自己的奶,标题是“内循环”。这个漫画的意思肯定不对。国际上有人要孤立中国,要去中国化,我们不能主动呼应。内循环为主,内外互促,这个话不能太延伸,而且前后两句话应该连在一起。对内循环为主过于发挥,就有问题。真理往前多走半步就是谬论。


“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
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尽管有全球化逆流,但中央对国际经济长期趋势的判断仍然没有变。总书记告诫企业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历史的选择,是时代的潮流,没人可以阻挡,不以任何个人意志而改变。


打通内循环的硬钉子,是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如何发挥。正是在疫情和中美关系发生突变期间,从三月份开始,中共中央、国务院连发了三个重要文件,《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改革应对危机,这一条屡试不爽;现在需要以改革开放建立内循环系统。


近两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还出台了一系列改善营商环境和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的政策和文件,如《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2019年3月1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并于2020年1月1日实施。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也正在逐渐适应外部法规和监管规定,按照全球市场经济规则运行全球价值链,成为世界公民企业。对内开放力度越来越大,内循环外循环正在打通。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就提倡的国际经济大循环,这个主张一直没变,内循环+外循环=大循环。内外循环,构成大循环整体,内外循环缺一不可。就相当于人体有一个内循环系统,也有外部循环系统,内外打通,构成人的大循环系统。未来经济发展必须启动国内超大内需市场,内需为主,外需为辅,以内促外,以外保内,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内循环。最后还是为了发展自己。


其实,对全球化逆流的出现,中国已有预案,未来中国将以新的方式参与外循环。中国应对逆全球化的第一重防线,是一带一路愿景,目前可能更多的是地缘政治考量,未来会更多的与经济效益挂钩;第二重防线,争取与欧洲合作,虽然欧洲美国本质上是一伙,但美欧的矛盾也相当大,尤其德国等西欧国家在于中国合作中获利巨大,即使不会深化合作,但也不至于去中国化;第三重防线,坚持把中日韩这个小循环保住。中日韩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十分密切,相互深度嵌入。应争取早日建成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这个虽有一定难度,但对中国来说必须争取。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