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也是是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民居多进的格局。
关于拙政园的历史,当然因为是明清时代的私家园林,当然也是几经易手留下了不少奇闻趣事,给这座园林增加了几分故事情怀。下面咱们就聊聊几个有趣的故事。
一、名字的由来
拙政二字出自晋代潘岳《闲居赋》“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当时购买院子的人叫做王献臣,他因为官场失意不得不回到家乡,以大弘寺址为基础拓建为此园。这名字和他本来的心境也相关,不理朝中事,回家只种田。
由于园子很大,中间的自然景物又多,当时建造物比较稀疏也错落有致,别有风味。文征明到此还特别依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各系以诗,并作《王氏拙政园记》。正可谓是“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
二、赌博卖家产改名归田园
故事总是有转折的。王献臣死后,他的儿子却是一个十足的败家子。某年月一夜赌博将园输给阊门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他“以己意增损而失其真”。此后,徐氏在拙政园居住长达百余年之久,后徐氏子孙亦衰落,园渐荒废。所以呢,给子孙留再多的家产,自己不努力也是会败光的。拙政园就见证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这个徐家到了崇祯4年园东部荒地十余亩为刑部侍郎王心一购得。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于崇祯八年(1635)落成,名“归田园居”。这位新主人可是一个有生活情趣之人,在购置的田产中进行了扩建,秫香楼、芙蓉榭、泛红轩、兰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啸月台、紫藤坞、放眼亭这些著名的建筑物都是那个时候建设完成的。荷池广四、五亩,墙外别有家田数亩。园中多奇峰,山石仿峨嵋栈道。这对于整个园林的构建非常重要。
清代的沈德潜作的《兰雪堂图记》,当时园中崇楼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兽,与已荡为丘墟的拙政园中部适成对照。可惜到了道光年间,整个园子又是破败不堪,情况和徐家一样,子孙不行,守不住家啊。
三、清朝时期列为官府所有
清雍正六年(1728)清兵入苏,园子被镇守苏州的将军所占有了。当时园主系徐氏第五代后人,不得已在顺治五年(1648)左右以二千金将园低价出售于大学士海宁陈之遴。陈得园后重加修葺,备极奢丽。内有宝珠山茶三四株,花时钜丽鲜妍,为江南所仅见。但陈长期在京,购园十年后即获罪被谪辽东,客死于谪所,始终未见园中一花一木。
康熙元年(1662),拙政园没为官产,被圈封为宁海将军府,次第为王、严两镇将所有。康熙三年(1664)又改为兵备道(安姓)行馆,未有改作。康熙十八年(1679),拙政园改为苏松常道新署,参议祖泽深将园修葺一新,增置堂三楹。康熙二十二年(1683),苏松常道缺裁。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玄烨南巡曾来此园。可以说是拙政园比较高光的时刻。
四、乾隆之后再入民间
拙政园自苏松常道署裁撤后,渐散为民居,先由王皋闻、顾璧斗两富室分得,
乾隆初年,拙政园中部归太守蒋棨所有,名“复园”。西部的“书园”两部份。
至此,原来浑然一体、统一规划的拙政园,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个园林。中部的复园归蒋棨所有。当时园内荒凉满目,蒋氏经营有年,始复旧观。“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园中藏书万卷,春秋佳日,名流觞咏,极一时之盛,曾有《复园嘉会图》传世。袁枚、赵翼、钱大昕等相继来此,流连赋诗。袁枚有句云:“人生只合君家住,借得青山又借书”。但蒋棨殁后,园就逐渐荒落了。
西部花园的书园主人是太史叶士宽,中有拥书阁、读书轩、行书廊、浇书亭诸胜,皆昔年废地,由叶氏新筑。拥书阁有十景,士宽之子树藩曾与其甥武进赵怀玉赋诗记之。书园后归道员沈元振,园中第宅为太常博士汪美基所居,旋又分属程、赵、汪等姓。
蒋氏拥有复园七十余年之后,终于易主。清嘉庆十四年(1809),刑部郎中海宁查世倓购得此园。其时园中池堙石颓,查氏修缮经年,焕然一新,仍名复园。但为时不久,至嘉庆末年又归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平湖吴璥,其子观察晋德也曾居此,故苏人呼为吴园。
拙政园的故事太多,后来到了太平天国时代还成了忠王府。历史故事由后人去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