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问题。

单纯的讨论谁更擅长治国理政,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比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要强的太多:单枪匹马外加一个孤臣保住了大明江山,这一点他功不可没。

如果单纯的讨论谁更适合皇帝这个位置,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却比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要强的更多。

这两个看上去非常矛盾的结论,却展示了一个更矛盾的道理:适合当皇帝的,并不一定擅长治国理政。擅长理政的说不定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我们先讨论一下皇帝这个工种在明朝的地位。

明朝有内阁,清朝有上书房和军机处。但这两个朝代的皇帝的权利却完全不一样。

清朝的时候,皇帝皇权集中。而明朝的时候,皇权与相权之争最后演变成了皇帝和内阁之间的争斗。也就是说在明朝可以没有皇帝,但不能没有内阁。清朝可以没有上书房军机处,但不能没有皇帝。

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之后,我们再说一下明朝皇帝的地位,明朝的皇帝是真正的天子。天子是不处理细务的。天子虽然掌握着天下臣民万物,但实际上他只需要掌握好文臣武将和宦官之间的平衡就可以了。所以明朝皇帝他抓的只是人事权财务权。

说清楚了明朝皇帝的地位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再接着往下说第2个问题:

为什么说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更适合做皇帝?


首先从他的年号正统来看,他的确是根红苗正的一个。英宗从小学习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做好一个皇帝。

所以在正统10年之前,他内有他的皇太后辅佐,外有三杨辅佐。他可以过问政事也可以不过问政事。

所以当太后去世,三杨老去,英宗重用王振这个傻太监的时候,便出了“土木堡之变”这样的大事。

都说皇家的脸面是天下最重要的。可是一个成功的皇帝如果注重脸面的话,他注定成不了一个优秀的帝王。明英宗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皇帝:当了一年的俘虏,还当了八年的太上皇,最后一个夺门之变,轻轻松松的又做回了皇帝。如果这件事放在明代宗朱祁钰身上,他不行。

为什么说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更适合处理政务?

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明代宗朱祁钰的重要大臣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于谦。于谦是一个忠臣,但他忠于的是大明朝,而不是某个皇帝。

当国家利益和皇帝的利益一致的时候,于谦将会是皇帝最忠心的臣子,也是国家最忠心的官员。

当国家利益和皇帝的利益不一致的时候,我相信于谦还会立另外一个代宗出来。

这样的事情在明英宗朱祁镇的时候简直不敢想象,一个臣子可以对皇帝行废立之事,不但威胁了皇权,更是对皇帝本人极大的挑战。

而作为从小培养当皇帝的明英宗来说,他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的。在一个合格的帝王眼中:没有忠臣与奸臣的区别,只有有用和没用的区别,有用则取之,无用则弃之,这一点后世嘉靖帝做的就非常好。

所以个人判断:明英宗朱祁镇的时候最完美的朝堂搭档是,内阁里有文臣制约武将,宦官集团制约内阁,以朱祁钰为首的王爷集团制约宦官,而皇帝只要平衡这三者的关系就好。

一家之言,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多斧正。

最佳贡献者
2

从治理国政方面来看,还是明代宗朱祁钰更适合做这个皇位。

我们不说,谁才是正统的皇帝,因为如果非要说正统,他们的太爷爷就是篡位得到的江山,严格来说都不是皇位的正统。

所以但说治国理政,还是明代宗朱祁钰更胜一筹,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分别来表述分析一下,大家就能有一定的理解了。

明代宗朱祁钰

代宗朱祁钰本是朝中的王爷,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朱祁镇是皇帝,但是朱祁镇因为继位比较早,在九岁就当上皇帝了。因为年纪比较小,所以一直都是自己的奶奶张太皇太后把持朝政,尽管张太后说着不愿意,但是出于种种原因吧,一直都没有让朱祁镇有实权治理朝政。

在之后就发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被俘虏,朱祁钰在临危之际受命,众大臣拥立他当皇帝。我们就把朱祁钰治理国政的时期分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作为主要方面论述。

政治方面:朱祁钰稳定住了明朝将要倾倒的时局。因为之前连年的征战,再加上瓦剌时不时的来国内劫掠,同时内地还频发水患,国内简直乱成了一锅粥,饥民遍地。朱祁钰广开言路、招贤纳士、清除阉党势力,稳定时局,重用于谦等贤良重臣,使得吏治焕然一新。

在军事上:采取抵抗到底的策略。在于谦等人的协助之下,朱祁钰厉兵秣马,筹备军饷,组织新的军队,共选拔十万名士兵,在位之后的第三年,又增加了五万人,一共改编为十个团营。朱祁钰还建立了统一指挥的制度,加强了京师武将监督的作用,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经济方面:采取了舒恕的政策。对受灾严重的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区,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减免税负,赈济灾民,安抚流民。同时自己以身作则,节俭度日,减免宫廷开支,停止了各类采办。

文化方面:制订了《寰宇通志》。景泰五年开始,命令王重等人去全国各地采风关于舆地的情况,接着还根据永乐年间收集的地理方面的书籍,编制成书,两年后,《寰宇通志》出世,可以说是明代最完整的地方总志。

朱祁钰挽江山于即倒,抗击并打败了瓦剌,巩固了大明王朝的江山,启用被迫害的重臣,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政治的清明,维护了明朝的稳定。

明英宗朱祁镇

随着三杨去世,张太后驾崩,一直以来都没有实权的明英宗成长为热血青年,颇有一番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在位初期励精图治,让南方诸省筹措粮饷,派遣部队稳定因为选的皇帝放弃交趾布政使司而动荡不安的云南。

但是之后的瓦剌,在也先的带领下开始造反,起初只是来大明朝骗钱骗物,但是大权初掌的明英宗不能忍,在一个也是想效仿自己的父亲御驾亲征,打败汉王一样击败也先的瓦剌,于是御驾亲征,临时找了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前去攻打瓦剌,其中过程我们不详细赘述,总之兵败被俘。

之后代宗当上皇帝,把他推为太上皇,在回到朝廷之后,被幽禁宫中八年之久,最后又当了八年的皇帝。当年那北征的热血,早已经被从皇位坠落下来的恐慌所掩埋,失而复得的王位,使得英宗十分珍惜,开始了勤政处事。

政治方面:八年软禁之后,英宗开始重用李贤等贤臣,又先后平定石曹之乱。还释放了从永乐年间就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小儿子朱文圭,被囚禁了五十年)。同时还下令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这也是他在位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其他关于经济,文化等方面,并没有太突出的政绩了。

结语

朱祁钰临危受命,驱逐瓦剌,保住了大明江山的稳固,同时还清明朝堂,使得朝堂吏治相对的焕然一新,所以我认为是明代宗朱祁钰,从治理国政的角度来看,更适合当皇帝。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3

这就得看看,他们都干了些什么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明英宗的。

明英宗,即朱祁镇,明朝第六任皇帝,宣宗朱瞻基的嫡长子,代宗朱祁钰的哥哥,宪宗朱见深的父亲。

他的一生,两次即位。两次即位之后的表现截然不同。因而,这是一位评价复杂的皇帝。在他的身上,体现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他的功过都是挺明显的。

那么我们来看看他有何“功”,又有何“过”.

功劳一:选贤用能,维持“仁宣之治”的成果。

很多人认为,英宗昏庸无能,宠信王振。这是不错。但是英宗的即位的初期,在太皇太后的帮助下,继续任用“三杨”等贤臣,维持“仁宣之治”的成果。英宗第二次即位,虽然诛杀了于谦,但是在后来又清除发动夺门之变的党羽,开始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主的风采。

功劳二:赈济灾民,关爱百姓。

英宗虽然有过失,但是给世人的评价还是挺不错的。所以能获得“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的庙号。他对待百姓还是挺不错的。在《明史》中,有多次英宗赈济灾民记载。

秋七月丙子,免山西夏税之半。
冬十一月乙卯,免湖广被灾税粮。
十一月乙巳,振河南饥,免税粮。
三年春三月己亥,京师地震。辛丑,振陕西饥。

在明英宗在位的二十四年的时间里,见于史册的赈济灾民的次数达39次之多。

功劳三:稳定西南

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六月,麓川平缅宣抚司长官思任法发动叛乱,制造分裂。朝廷决定以武力征伐。从正统六年至十三年(1441~1448年)派出南兵大军“三征麓川”,直至十四年(1449年),获得胜利,平定了麓川。其中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朝廷对云南西南边境重新调整改置“三宣六慰”。

功劳四:释放“建庶人”

明初靖难之役后,建文帝不知所踪,建文帝一党大多被擒。即使是当时只有两岁的朱文圭也不例外,一直被朱棣关押在凤阳广安宫殿。即使后来明仁宗释放建文帝诸臣,也没有释放他。直到明成祖的曾孙朱祁镇在位时,才把他释放。史籍记载:

冬十月丁酉,赐王振祭葬,立祠曰:“旌忠”。壬寅,徵江西处士吴与弼。丙辰,释建文帝幼子文圭及其家属,安置凤阳。

至此,由于靖难之役所引来的余波才画上个不怎么完美的句号。

功劳五:废除人殉

活人殉葬制度,在中国夏商周时代曾经广为实行。后来在汉朝时被废止。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是明太祖朱元璋不知为什么,又实行这项残忍的制度。自此,每一代明朝皇帝去世的时候,后宫都经历血雨腥风。

而明朝的活人殉葬制度,直到朱祁镇弥留之际,被废除,这也算是朱祁镇做的最后一件好事吧。

明英宗的过失有:

过失一:宠信宦官,导致土木堡之变,差点使得大明王朝提前200年灭亡。

明英宗即位时年仅九岁,由张皇后以及“三杨”辅政。由于年幼无知,对宦官王振相当信任。特别是在“三杨”去世以后,王振更是一手遮天。导致土木堡之变。大明五十万精锐之师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杀。明朝,面临一次灭顶之灾。

然而,可叹的是,英宗对于王振仍然念念不忘。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下诏为王振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在京师智化寺北院建旌忠祠,以祭祀亡灵。明朝的太监乱国,自王振开始。

过失二:诛杀北京保卫战功臣,使得于谦死于非命。因此受牵连被诛杀的人不在少数。

据《明史》记载: 天顺元年春正月壬午,下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锦衣卫狱。丙戌,诏赦天下,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丁亥,杀于谦、王文,籍其家。陈循、江渊、俞士悦谪戍,萧鎡、商辂除名。壬辰,榜于谦党人示天下。
乙巳,巡抚贵州副都御史蒋琳坐于谦党弃市。

虽然诛杀于谦有一定缘由,但是于谦是位铁骨铮铮的英雄,落得如此下场,未免可惜。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明代宗朱祁钰。

明代宗,恭仁康定景皇帝,讳祁钰,宣宗次子也。母贤妃吴氏。在朱祁镇执政的前半阶段,受封郕王。

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蒙古瓦剌首领也先率领军队大规模南下。在大明处于危难之下,在张皇后和于谦等人的支持下,与1449年九月在北京即皇帝位。在位八年。

代宗朱祁钰的功绩有:

一;抗击蒙古入侵,保卫大明王朝。

代宗临危受命之后,迅速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夷王振三族,抚恤将士。迅速调运南京物资北上保卫北京。大赦天下。做好抵抗也先部队的准备。

十月,也先到达大同。代宗下令天下兵马勤王。同时京师戒严。严阵以待。在于谦等人的努力抗击下,也先败退。明朝,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虽然,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于谦有很大的功劳,但是,如果不是代宗的运筹帷幄,也不可能取得胜利。明朝连皇帝都被俘了,这仗还怎么打?

北京保卫战

二、镇压叛乱,稳住大明王朝

大明精锐被歼,皇帝被俘,大将被杀,元气大伤。各个地方趁着机会,起兵叛乱者不在少数。于是,明代宗一边迎战也先。一边镇压叛乱。稳定明朝的内部统治。

代宗镇压的叛乱,最主要有两个,第一,广东的叛乱。据史书记载:

 正统十四年秋八月,广东贼黄萧养作乱。参议杨信民为右佥都御史,讨广东贼。
冬十月戊申,都督同知董兴为左副总兵,讨广东贼,户部侍郎孟鉴参赞军务。
夏四月丙子,广东都指挥李升、何贵帅兵捕海贼,战死。

如此反复,直到广东的叛乱被彻底镇压。

第二,则是西南苗族的叛乱。

代宗皇帝多次对叛乱进行镇压。

比如,正统十四年,都督同知陈友帅师讨湖广、贵州叛苗。丙午,苗围平越卫,调云南、四川兵会王骥讨之。
辛卯,毛福寿为副总兵,讨辰州叛苗。
辛亥,王骥为平蛮将军,充总兵官,讨贵州叛苗。
秋七月庚戌,尚书侯琎、参将方瑛破贵州苗,擒其酋献京师。

如此反复多次。

代宗皇帝对各个地区的叛乱的镇压。有力的维护明朝的稳定。使得因为土木堡之变而不甚稳固的大明江山稳定下来。

三、赈济灾民。

代宗皇帝虽然是临危受命,重任在身。但是也心系百姓,多次赈济灾民。在这方面。与他的皇兄不堪伯仲。

应当说,英宗皇帝少年即位,做事难免冲动,只是这个冲动破坏力太大了,差点导致大明王朝夭折。后来,英宗皇帝历经世事浮沉,做事情成熟了不少,也做了不少好事。而代宗则是临危受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虽然代宗也有私心,但是执政能力要稍微强英宗那么一点点。

4

前言:从治国理政来看,明代宗朱祁钰肯定比明英宗朱祁镇更适合作皇帝!

首先来说说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前期宠信宦官王振,祸国殃民。1449年,他在王振的撺掇之下,率军50万亲征瓦剌。由于出师仓促,后勤供应不上,把三军将士们饿得够呛。

这还不说,一听说前方战事不利,尽管雄兵在握,明英宗和王振还是吓得狼狈回师。

回师就回师吧,这个王振还能操控着朱祁镇,反反复复地来回折腾,一会儿往这条路走,一转念头,就改变行军计划,回头往那条路上走。

他们君臣二人玩得不宜乐乎,直把三军将士折腾得哭爹喊娘,又冷又饿,疲惫不堪,基本上丧失了斗志。

就在朱祁镇与王振二人还没有玩够的时候,瓦剌骑兵在也先的带领下,前来搅扰这君臣二人的雅兴了。

土木堡之变,大明王朝的精锐损失殆尽,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罪魁祸首朱祁镇和王振虽万死难赎其罪。

王振在乱军中被愤怒的明军将领樊忠用锤砸死了。而作为大明天子的朱祁镇,竟然毫无死节的气概,束手就擒,以堂堂一国之君的尊贵身份,作了瓦剌部落的俘虏。

随后,朱祁镇成了大明可耻的叛徒。为了求生,他不断头地带领敌人,去明朝边关叩关而入,抢掠明朝的人口财物,彻底丧失了一个人的尊严。

后来,失去利用价值的朱祁镇被瓦剌抛弃,明朝把他接回了北京。1457年,在明代宗朱祁钰病重之际,一伙儿奸佞之徒为了自身的利益,把朱祁镇这个家伙儿又推上历史舞台,发动了“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成功以后,丧心病狂的朱祁镇首先杀死了挽救大明社稷的忠臣于谦等人,又害死了病情好转的明代宗朱祁钰。

(于谦被杀,天下皆知其冤)

复辟以后,朱祁镇大肆任用所谓“夺门”有功的奸佞之辈,又把刚刚恢复正气的大明朝堂弄得乌烟瘴气。

在坐稳了皇帝宝座之后,朱祁镇没有想起过几十万在土木堡死难的将士们,而是万分怀念起自己的心腹玩伴——王振。朱祁镇下令,要用重金为“以身殉国”的王振建庙立祠,以作大明王朝永远的怀念。

可惜。此举遭到朝野的强烈反对。朱祁镇见众怒难犯,不得不停止了这个“伟大”的纪念活动。为此,朱祁镇暗地里不知道为了王振这个死太监,而痛苦过多少回呢!

其次,我们再说说明代宗朱祁钰:

明代宗朱祁钰,一开始并不想当皇帝。

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京师一片大乱。而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仅仅2岁,不堪重任。于是,朝廷大臣们一致推举监国的朱祁钰即位当皇帝。

朱祁钰在即位之后,肃清了权阉王振在朝中的党羽;任用于谦、王文等忠直大臣;使得朝堂上气象一新。

在于谦等大臣的帮助下,朱祁钰整顿军队,稳定人心,在瓦剌骑兵进犯北京的时候,亲自坐镇京师,鼓舞士气。

在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巨大胜利,挽社稷于将倾之后,朱祁钰的威望达到了巅峰。朝野上下,对这位皇帝心悦诚服,除了极少一部分大臣之外,大家都把那位贪生怕死、甘心“北狩”的前任昏君弃之脑后了。

朱祁钰政治经验不足,心肠不够狠毒。他狠不下心来除掉自己这个让大明蒙羞的哥哥;最后,由于朱祁钰没有儿子,失去了继承人,这使得忠于他的大臣们无可奈何。我纵有万般忠勇,奈何没有效忠的对象啊!

这就是明代宗朱祁钰的悲剧,也是朱祁镇与一伙儿奸佞能够取得“夺门”成功的关键所在。

最终,朱祁钰在病情好转的情况下,不明不白地离奇死去了。

结语:明英宗朱祁镇对国家民族没有丝毫贡献,丧师辱国,觍颜求生,毫无廉耻,给敌军充当带路党.......总之,朱祁镇劣迹斑斑,历史上早就把他列入了昏君传中。

朱祁镇根本就没有任何资格、能够与取得北京保卫战胜利的明代宗朱祁钰相提并论。只是近年来,有些人罔顾史实,对朱祁镇进行了一番美化,混淆了视听。导致不熟悉历史的人们受到误导,竟然认为这个昏君身上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这让土木堡死难的几十万将士情何以堪啊!

5

明代宗更合适。

明英宗在位二十二年,从始至终就没有用对过人。早年任用王振,丧尽精锐,自己被抓了居然还写信骗关,毫无大义。到了晚年发动夺门之变,杀于谦就不提了,他启用的一批人,诸如石亨、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堪称返乡团反攻倒算,硬是没一个是好玩意。

一个皇帝连知人善任都做不到,用的心腹全是王八蛋。这种皇帝,怎么能称为好皇帝?

如果仅仅是不会用人,那都算了,明英宗最让人诟病的是他某些施政举措也极其昏庸。

夺门政变后,英宗杀了于谦,然后顺手就给王振平反,为其在京师智化寺建旌忠祠,以祭祀亡灵。这一冤杀,一平反,刚好是同一年,真是令人讽刺。

好人不长命,王八蛋却能立庙祭奠,英宗这一举动,不知让多少有正义之士寒了心。



王公公被平反后,英宗为了掩盖与美化自己曾经瓦剌被俘的经历,居然又给俘虏了自己的仇人也先在京城建庙,感激他放自己回国的“大恩大德”。这一举动,寡廉鲜耻,臭不要脸。也不知道在土木堡丧魂的明军将士在地下该作何感想。

能干出这种事,这表明,英宗并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他年纪小,不懂事,都是王振把他教坏了。他其实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说他是明朝版的“完颜构”,一点都不为过。

像《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当代作品拿天顺时期解除对“建庶人”朱文圭的囚禁以及废除人殉两项决定为明英宗辩解,说他“不是好皇帝,但是个好人”,并称之为“仁君”,却忽视了他同在天顺时期,处置荆襄流民不当,以致在他死后的当年便爆发上百万人参与的荆襄流民大暴乱,给其后的明宪宗挖了个巨坑,这就太扯蛋了。(英宗两次在位,第一次给弟弟挖坑,第二次给儿子挖坑)


相比于英宗,明代宗就强一些了。用“美中不足,瑕不掩瑜”八个字形容他,刚刚好。

说他美中不足,是因为他也有污点,不过他的污点不是他不归政于朱祁镇,因为他的皇位不是篡位而来的,而是以监国身份临危受命的。英宗被抓后,太后命代宗监国,后来廷臣合议,推其继位,太后表示同意。这是正经的合法继位。

代宗的污点,在于其废朱见深而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件事情做得不地道。因为代宗继位前,已经许诺过自己百年之后会还政于大侄子朱见深(明宪宗)。但他反悔了,废了大侄子的继承权。

实事求是的说,这件事没什么好洗的,如果要黑明代宗,最好的角度是这个。至于说不归政明英宗,没太大问题。

说他瑕不掩瑜,因为明英宗“北狩”,代宗临危受命,与众贤臣将士扶大厦于将倾打赢北京保卫战,稳定朝纲和基业,信任于谦,在军事、民生、修书各个方面也都有建树,这都是有明君之相的具体表现。从君主的角度出发,代宗属于典型的好皇帝。


并且,明代宗软禁了明英宗七年,居然还能让他活蹦乱跳、没出什么“意外”,软禁期间还生了一窝孩子。这只能说明代宗心肠是真好。而夺门之变后,代宗被软禁一个月就稀里糊涂死了,明英宗到底有没有暗地里干不地道的事,谁说的清?如果真是明英宗偷偷摸摸干的,那他就太不地道了。

另外,明代宗还有一个遭人诟病的点,就是他怀疑于谦,给自己挖坑。

整个景泰年间,明代宗对于谦表面上是言听计从,极为礼敬,屡加封赏,多次探视,远远超出了一个皇帝对臣子的限度。而景泰初年的朝政大事,也都由于谦一言裁决。于谦名义上是兵部尚书,但干的是内阁首辅的工作。

然而,皇帝就是皇帝,于谦权力太大,明代宗也不可避免的对于谦有所猜忌和牵制。当政敌上书弹劾于谦恃权结党、举荐私人的时候,明代宗有点小人心态的对于谦进行了打压。尤其是于谦奏请裁革太监监军之制,明代宗怀疑于谦,不允其奏,并让石亨、罗通等小人参赞军权,牵制于谦。

令人讽刺的是,代宗后来病重,背叛他,迎接英宗复位的人,恰恰是他用来制衡于谦的石亨等人。代宗误信小人,身死位废,也算是自作自受了。



不过平心而论,代宗虽然本身能力有限,性格上也颇有心胸狭隘和优柔寡断的弱点,但他能以朝政大局为重,在绝大部分时候都对于谦充分信任,予以鼎力支持。他已经算是个相当不错的明朝皇帝了。

总体而言。如果从对外、内政、人品三方面来评价明英宗和明代宗,代宗都能完爆他哥哥明英宗。

对外方面,明英宗挖了个大坑,差点导致明朝灭亡。若不是代宗坐镇中枢,成功了解决北京之围,击退瓦剌,迎回被俘的英宗,明朝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当然你也可以说这都是于谦之功,关代宗何事?但皇帝本来也不是非得事事亲力亲为,皇帝能选贤举能,用人不疑,那就很够了。

内政方面,明英宗就没用对过人,给代宗留了一个烂摊子。而在明代宗时期,朝廷文官阵容堪称相当华丽,于谦、王竑、彭时、商辂、陈循、王文、胡濙、萧镃等,个个都是人才,有代宗的基础,后来明宪宗时代也是人才济济。能用人,用对人,就这一点,代宗也比英宗强多了。

至于人品方面,代宗苛待英宗确实算是个黑点啦,废朱见深太子之位也不地道,但代宗人品有污点,不代表英宗就是道德圣人。两兄弟相比,代宗还略好一点。

总之还是那句话,对明英宗的评价,现在趋于两极化。有说他好的论调,也有说他昏庸的论调。但不管是哪种论调,代宗比他强很多,这是肯定的。

6

明英宗朱祁镇与景泰帝朱祁钰哥俩都具有传奇色彩,如果要从治国理政角度来看,朱祁钰更适合做大明朝的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死后,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只有八岁,还好老爹给他留了很多贤臣辅佐,比如原来的三杨内阁悉数留了下来。那是的朱祁钰被哥哥朱祁镇封为郕王,但是并不让他就藩自己的藩地,一直把他留在北京,哥俩儿的关系非常的好。

朱祁镇是为传奇皇帝,在明朝两百多年时间里,唯一一个两次登基的皇帝,第一次当皇帝期间,他宠信太监王振,正好又遇到明宣宗留给他的辅佐内阁成员死的死,退的退,他彻底的放飞了自我。

朱祁镇虽然宠信太监王振,但并没有倒荒唐的地步,直到正统十四年,瓦剌对明朝频繁南下骚扰,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在经过两天的准备后,率领二十多万人马出发了。

结果大家都知道,“土木堡之变”损失了明朝大半精英,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俘虏了,北京危机,大明危险。

朝中的大臣一片慌乱,危难之中,兵部侍郎于谦站了出来,力排众议,与孙太后商议后,立朱祁镇的兄弟郕王朱祁钰为帝,稳住局势,力抗瓦剌。

朱祁钰在危难之间登基继位,立刻组织全国力量进行北京保卫战。景泰帝朱祁钰比朱祁镇还要年轻,他当皇帝的是也就22岁,年幼天子却展示出了相当强大的内心,否定迁都南京,稳定人心,任命于谦进行军事对抗瓦剌。

北京保卫战是朱祁钰短短8年皇帝时期最大的亮点,力挽狂澜,确保了大明江山经过了建国来最大的危机,当时的情况甚至比明末时期崇祯时期还要严重。

朱祁钰继位期间,展现出了成熟政治家的才能,任用贤能的官员,在朱祁钰期间,明朝没有出现大的权臣和宦官,这与朱祁钰的理政能力有莫大的关系;通过北京保卫战,朱祁钰非常清楚明朝军事上的薄弱和腐败,他对军事的改制对后世朝代影响很大。

朱祁钰唯一让后人诟病的地方是没有及时的迎回明英宗朱祁镇,我认为他惟一的缺点是朱祁镇回来后,没有找机会和借口杀了他。

朱祁镇回到北京后,虽然不受弟弟景泰帝的待见,但并没有要他的命,朱祁钰念及兄弟感情,不但没有杀他,甚至还让他居住在皇宫内,史称“南宫”。

朱祁钰一门心思当着贤明皇帝,朱祁镇一门心思守着钱皇后在南宫渡过余生,直到朱祁钰病重期间,以徐有贞(当初他力主迁都南京)、石亨、曹吉祥为首的政治投机者们拥立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朱祁镇复位成功。

朱祁镇复位后,对景泰帝朱祁钰朝中的旧臣进行了清算,杀了一大批当初拥立朱祁钰的功臣,包括立有不世之功的于谦。这是朱祁镇两起两落当皇帝最大的败笔。

朱祁镇重新当皇帝后,在理政反面虽然没有朱祁钰出色,但还是吸取了第一次当皇帝的教训,他重用贤臣,并对当初拥立他的政治投机份子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进行了清算。

整体来说,景泰帝朱祁钰比朱祁镇更适合当皇帝,这和能力没有关系,主要是心态问题,朱祁钰能够在最危机的时候扛住压力,力挽狂澜,确保江山不失,而平稳期间朱祁钰的政务能力也是相当的不错,朱祁钰是个内心坚强的人。

朱祁镇由于少年继位,需要成长,而在成长期间受到了奸臣的蛊惑,差点给明朝带来了灭顶之灾,后又受到奸臣蛊惑,轻易答应了“夺门之变”,还好成功了,如果按照当时的局势来看,只要于谦出手,基本是不可能成功的。从这点看来,朱祁镇是个冲动而少谋的人,这样的人当皇帝有着明显的短板。

朱祁镇也有着人生少有的亮点,临死的时候,他下旨废除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下的人殉制度,这展示了他人性的光辉。

“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记住,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

朱祁镇和朱祁钰到底是兄弟情深,虽然在帝位上有所嫌隙,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争斗,但他们双方都没有对对方下死手,朱祁钰死后没有葬入皇陵,无论是明英宗朱祁镇还是其子明宪宗朱见深都深感后悔和遗憾。

明宪宗对景泰帝朱祁钰的评价最为中肯:

“朕叔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殆将八载。弥留之际,奸臣贪功,妄兴谗构,请削帝号。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诸奸于法,不幸上宾,未及举正。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号,其议谥以闻。” [3] “拔擢贤才,延揽群策。收既溃之士卒,却深入之军锋。保固京城,奠安宗社。申严战守之师,再遣奉迎之使。卒致也先悔过,先帝回銮。尊养之礼有加,谗间之言罔入。始终八载,全护两宫。仁恩覃被于寰区,威武奋扬于海宇。”

景泰帝朱祁钰虽然在历史上提及很少,却不妨碍他是一位伟大的皇帝。

7

我是兰台令君,写有态度的历史!

朱祁镇和朱祁钰这两兄弟的关系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本来这两兄弟关系非常融洽,哥哥爱护弟弟,弟弟敬重哥哥。可偏偏土木堡之变让着两兄弟反目成仇,也可见人对权力的欲望会让他们忘记血浓于水的亲情,从古至今,莫不如是。如果要从治国理政上看的话,这明代宗还是要比明英宗相对出色一些。

这明英宗朱祁镇其实是一个非常有个人魅力的人,这一点从他在被俘期间,与瓦剌太师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成为知心知意的好朋友这件事上就得到了很好地证明。然而在治国理政方面,他表现的并不出色,在父亲明宣宗刚死的时候,他在“三杨”的尽心辅佐下表现尚可,正统前期也延续了宣德盛世的良好势头。但随着“三杨”的去世,套在明英宗头上的经箍咒也随之杰出,他重用宦官王振,赋予了他极大的权力,使得宣德年间的清明之风当然无存。王振一方面结党营私,提拔讨好自己的小人担任重要的官职,另一方面对反对自己的大臣极尽打压之能事。明朝宦官专权之风,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相反明代宗朱祁钰在危难时刻稳定大明朝局是由突出贡献的。土木堡之战明军全面溃败,最精锐的三大营损失殆尽。瓦剌太师也先一鼓作气直逼北京城下,而朱祁钰就是在这么为难的情况下登基的,他安抚人心,任命于谦等人积极筹备北京保卫战,这才保障大明江山安然无恙。值此之时。若不是他挺身而出,明朝能否延续两百多年还很难说。此外在经济上,他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对受灾严重的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区,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减免税负,并且赈济灾民,安抚流民。可以说在他执政的八年间,明朝的整体局势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不过话说回来,朱祁镇也不是一无是处,在经历了“北狩归来”以及“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在天顺(土木堡之前明英宗的年号是正统,复位后改天顺)年间还是有了很大的改变,开始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主的风采。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此外还表现出了一些人道主义的倾向,释放了从永乐开始就被囚禁的“建庶人”,还在临死前废除了明太祖开始实行的宫妃殉葬制度。

以上就是该问题的答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8

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可以说是明朝很有梗的两个皇帝了。一个不顾反对御驾亲征,一个没有葬入明朝十三陵,那么论其治国来,两人谁更胜一筹呢?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生母是孝恭孙皇后。朱祁钰呢与朱祁镇是异母兄弟,朱祁镇登基时,册封他为郕王。原本一个当皇帝,一个当富贵王爷也都各自安好。事情的转折在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御驾亲征,发生了“土木堡之变”,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登基,即明代宗。他稳定明朝朝局,同时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将瓦剌大军赶回去了。这才有了异母俩兄弟都成为了皇帝,这就有了比较。

明英宗在位期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来评价:土木堡之变之前及夺门之变复位后。明英宗即位之初年仅九岁,所以朝政大权基本在太皇太后张氏(诚孝昭皇后)手中,张太皇太后任用明仁宗、明宣宗时期的旧臣、贤臣,且张太皇太后并不过多干涉、对外戚严加管理,这个时期的统治还是颇为欣欣向荣的。

之后,随着张太皇太后及老臣的相继离世,英宗这位少年天子开始了他热血青年、摩拳擦掌的独掌大权之路,而一直被张太皇太后压着、被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等人开始作妖。那既然他重新王振等奸佞小人,自然会在他们的误导下杀过忠臣贤臣。包括明英宗土木堡之变被俘,也是采纳了王振的建议。

明英宗被俘,异母弟弟朱祁钰在孙太后的认同下,临危受命即位为帝。朱祁钰知道,当时的明廷风气乌烟瘴气,所以攘外必先安内。他先将王振等相关党羽进行清理,肃清朝廷内部风气,同时招贤纳士,重用于谦等贤臣;派官员治理河患,消除水灾,安定民心;与此同时,在军事上,他厉兵秣马,组织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大军,挽救风雨飘摇的明廷。

经过一番比较,我们其实很明显可以看出,朱祁钰其实比朱祁镇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才能更优秀。可以说,在朱祁钰在位时期,对内肃清阉党势力,选贤任能,吏治清明,稳定民心。对外,打退了虎视眈眈的瓦剌,合理镇压当时边境一些少数民族的起义,国势蒸蒸日上,将被明英宗推向灭亡边缘的明王朝给拉回了生命线。虽然明代宗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后,存了私心改立自己儿子为太子,希望皇位在自己这一脉传承,可他的功绩还是不能磨灭的。

当然了,在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后,或是因为阅历,或是因为经过兵败、被俘、软禁等一系列事情后,朱祁镇成熟了,复辟之后开始任用贤臣,平定叛乱,废除殉葬等一些贤明之举。总的来说,朱祁镇的治国理政能力逊色于朱祁钰的。

9

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是同父异母的哥俩,他们皇位的更替很有戏剧性:先是朱祁镇因“土木堡之变”被瓦刺俘虏,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被推上皇位;朱祁钰稳住大明江山后,瓦刺看朱祁镇没什么利用价值,一年后就把他放回来了,期待有一出反间计;朱祁钰没让皇位,把朱祁镇软禁在南宫七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朱祁钰病危,又没有子嗣,石亨等人瞧准机会,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再度登基当皇帝;朱祁镇把朱祁钰降回郕王,在朱祁钰死后谥号为戾,没有葬进皇陵,他儿子明宪宗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南明弘光帝时才加上庙号”代宗“。

比较明英宗与明代宗,明英宗是明宣宗朱瞻基和孙皇后的长子,是所谓的正统皇帝,明代宗是妃子生的,身上总有个”代“字。但比较明英宗和明代宗的才能与业绩,则明代宗明显强过明英宗。

明英宗好大喜功,想要效仿先帝建功立业,匆忙地带着大军去打瓦刺,又被太监王振把控,使明军陷入险境,被瓦刺骑兵在土木堡追上,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明朝的元勋们在此战中死伤殆尽,明英宗成了第一个当俘虏的明朝皇帝。他没有自杀,反被瓦刺人挟持着呼叫城门,索取金银财宝。

危难之际,监国的郕王朱祁钰登基,让瓦刺挟持明英宗失去了作用。随后,在于谦的组织和指挥下,明朝上下一心、同仇敌忾,不但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而且让瓦刺四处碰壁,一败再败,避免了重蹈北宋灭亡的历史。可以说,明代宗朱祁钰起到了挽狂澜于既倒的作用。

在用人和治理天下方面,明代宗也甩了明英宗一条街。明英宗八岁登基,前期由太皇太后张氏把舵,任用前朝的名臣”三杨“等人执政,各方面稳定有序。到明英宗十六岁亲政后,就开始崇信太监王振,逐渐形成了宦官专权 。几年后,明英宗在王振的鼓动下御驾亲征,一头在土木堡栽了进去。后来,在武将石亨、文臣徐有贞和太监曹吉祥上演了“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又坐回了金銮殿。但他为了给自己正名,杀了有功之臣于谦和王文,任用有拥立之功的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这些人哪是治国之才。所以,明英宗的政绩乏善可陈,能提及的亮点不多。到后来,明英宗惩处了石亨等人,重新任用贤臣,释放了被囚禁五十年的建文帝幼子,废除了帝王死后嫔妃殉葬的制度,受到称赞。后世评价他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皇帝。

相比之下,明代宗朱祁钰铲除了弄权的王振一派,重用于谦等贤臣,不但在军事上保持强势,而且励精图治,倡导节俭,缩减开支,停止采买,对百姓减免税赋,治理水患,救灾安民,大力发展经济,增强了国力。在朱祁钰的治下,明朝恢复了因”土木堡之变“造成的损失,重树国威,周边的小国纷纷前来朝贺进贡。朱祁钰的年号是景泰,他也被称作景泰帝。那时,“铜胎掐丝珐琅”的景泰蓝风靡一时,蕴含着“大明景泰”的含义。

要说明代宗朱祁钰的不足之处,不外乎他软禁了明英宗七年,但毕竟没有加害明英宗。此外,他做皇帝后有了私心,废除了原来的太子、明英宗的儿子,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为此,他与自己的汪皇后反目,竟然废了汪皇后。不幸的是,朱祁钰的儿子早夭,导致他没有接班人,让明英宗得以复辟。

明代宗朱祁钰做了八年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先后做了二十二年皇帝,但时间的长短与其影响并不成正比。

10

明英宗与明代宗相比,前者兵败被俘,断送盛世;后者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因此,若论治国,明英宗这个昏君,连给他弟明代宗提鞋的资格都没有!

明英宗从父皇明宣宗手中继承了正处盛世明朝,他却一手给毁了,而且还差点让明朝也蒙受“靖康耻”。

严格来说,作为明朝唯一一个吃过牢饭的皇帝,明英宗虽不能完全算是昏庸无能、荒淫无度的皇帝,但也绝对不是一个好皇帝!所以,小编认为,用“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这句话来形容他,应该说是最合适不过了。

明英宗从自己父皇明宣宗手中继承了一个国力如日中天的明朝,当时的明朝经过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三段辉煌的治世,国力达到顶峰。而且,明宣宗死后,还留下杨士奇、杨荣、杨溥(史称“三杨内阁”)辅政,这也使得正统初年,明朝尚能延续宣德的风气。然而,这一切自明英宗亲政后,就变了味儿。明英宗亲政后,宠信奸宦王振,致使宦官专权,朝政腐败。

后来,明英宗更是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在王振的怂恿下,执意亲征瓦剌,最终导致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此战明朝不仅损失了数十万精锐和不计其数的兵甲火器、马匹辎重;还造成大量随驾出征的功勋贵胄、文武百官的殉难。这些大臣的殉难,对大明王朝造成了不可估算的巨大损失,导致了明朝政治军事的上层管理体系出现断层,直接改变了明朝日后的政治气候。

由于此战损失了大量忠于皇家的功勋势力,这便使得地方文官集团趁机座大,后来更是进一步倒逼皇权。最终的结果我们也都能看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氛围都不和谐,皇帝与文臣之间斗了一百多年,内耗严重。而且,皇帝为了对付和制衡文官,开始不断给宦官势力解绑放权,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局面。总而言之,土木堡之变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也为明朝后来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言归正传,扯完远的,我们再说近的影响。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还兵败被俘,这更是给了瓦剌可趁之机。也先认为这位被俘的大明天子奇货可居,押着他就直杀入大明境内,兵临北京城下。

可以说,明英宗自己被俘有辱大明列祖列宗也就算了,还随着瓦剌的大军一道杀抵北京城下,让明朝推向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之中。

试问,明英宗这样的表现,纵观大明诸帝,又有谁做得比他还差呢?!

明代宗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不仅使大明江山转危为安,在位期间还任用贤臣治理国家,使明朝国力得以逐渐恢复。

土木堡之变可是把明朝给坑惨了,在此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还好“救亡宰相”于谦挺身而出,在孙太后的支持下,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是为明代宗。

明代宗临危受命,重用于谦等忠节之士,在北京城下击退瓦剌大军的入侵,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让大明转危为安。

此后,明代宗知人善用,对正统年间的种种积弊进行改革,从大明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进行了整顿。明代宗的励精图治,使明朝的国力得以逐渐恢复过来,政治清明,社会生产力得以恢复,实现了由乱而治的良好局面。

因此,相比于明英宗这个“牢饭天子”,明代宗先是“扶大厦之将倾 挽狂澜于既倒”,然后又励精图治,恢复国力,使百姓得以再度过上安定的生活。所以,明代宗于国有功,于民有恩,可不是明英宗所能比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