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为什么榆中学生受捐写信讽刺,大家都骂榆中的孩子呢?

为什么榆中学生受捐写信讽刺,大家都骂榆中的孩子呢?

2020-08-01 02:00阅读(178)

为什么榆中学生受捐写信讽刺,大家都骂榆中的孩子呢?明明不是很穷。这个暂且不说。为什么捐的人要说人家家乡穷,房子破,大山里呢?这难道不是他们有错在先吗?

1

其实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被人家说完家长穷,房子破,大山里挖苦一番以后,还要强迫人家写感谢信!这是人干的事情嘛!这怎么感谢呢?

2

一方组织献爱心,一方接受爱心,我们民族向来有济贫扶弱的美好传统。

只要人人献出点爱心,世界将变得很美好。

可惜了,好心办了坏事,还伤了彼此的感情,世界看着又没那么美好了。

我以为你很穷,家里住着破房子,吃不好穿不暖,我把我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玩具送给你们。

其实我们没你想象的那么穷,我家有楼房,有肉吃,经常吃大龙虾,还天天穿新衣服,玩具爸爸妈妈买!

还用二十多年前的标准看现在的贫穷。现在的社会,只要勤快点,孩子的吃饱穿暖毫无压力,玩具也有,文具也有,这些都用不了多少钱!

穷是相对的,无非就是钱多和钱少的区别。

只有在遇到突发事件或者得了大病时,真正的穷才会提现出来,要是得不到帮助,有可能渡不过难关。

一切的错,都在成人,毕竟孩子们还小,穷是什么样子,心里没有标准,老师或者家长把他们脑海里的穷灌输给单纯的孩子,让孩子们献爱心,小朋友们把自己的东西献出去,孩子的爱心是真的,也很纯洁,以为自己帮到了贫穷的小朋友。

而榆中的孩子们,也是单纯的,我们不穷啊,我们不需要这些呀,虽然说的是实话,但是,实话也伤人心,老师和家长没有及时引导,没有教育孩子正确认识事情的本质,爱心是真的,只是方式错了,对爱心要懂得感恩。

孩子们写反讽感谢信,本来就错了,成年人还拿来放到网上,吸引眼球,把错误继续放大,这就是成年人的复杂!

这件事提醒我们,献爱心是好事,但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别搞填鸭式的扶贫,我以为你需要我穿过的衣服鞋子和文具盒……,这样的扶贫献爱心,最终也是不得人心的!

3

首先肯定的是,这两地的孩子都没有错,错在社会的引导和素质教育推广力度欠缺有直接关系!

其次,这个事件的底层逻辑是:平常人们提到“捐赠”就和“贫穷”组合在一起!捐赠的目的不是“救济”而是“”帮助!捐赠的本质目的是善意的帮助!武汉疫情各地甚至是全世界为捐赠医疗物资,是因为穷吗?是因为材料短缺,生产力不够有再多的钱也不管用。

再次,城市里的孩子,没有太多的社会实践去了解偏远地区和农村的面貌、经济等实际情况。他们从小就被教育有旧书旧衣服或者不穿的新衣服,我们不能扔,应该捐赠给偏远地区的没钱买东西的小朋友!同时,他们唯一出去见世面的机会就是和父母出去旅游,去的都是美的自然的,繁华的地方,真正没有机会体验到社会的全貌。

4

募捐之人为了激发捐款热情夸大其辞是正常之意,学生愤而讽刺亦显独立人格值得点赞。不是每个人都想捐款,也不是每个人都想接受捐款的!

5

作为教育工作者,又主管此项工作,介绍一下本地区情况!先说生活区域,天津市区外区县农村,经济条件自行脑补。每年的精准扶贫、教育帮扶,上面活动还是很多的。帮扶对象主要为低保、低收入、支出型困难家庭或单亲孤儿家庭。帮扶标准多则二三千,少则四五百,有时给些过时的衣物。帮扶过程中,学生家长普遍对钱接受程度较高,衣物大多数学生都不能穿,简单处理完事。学生一般表情平静,内心世界不好揣摩。

以上是基本情况,再说想法。帮扶是好事情,解决贫困家庭燃眉之急!但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形式主义,难免让受助学生尴尬。第一,发钱必开会,领导要讲话,学生代表要发言。第二,发钱必拍照,不注意保护学生隐私。第三,会后要写感谢信,不注重学生心理感受。这些形式主义使帮扶有了更多的附加条件,有时难免让人不舒服。

如果你以为这些形式主义只存在于学校就错了。农村扶贫的流程一般就是:电话提前通知—受助人员家里等候—司机开车前往—下属放下米面油—工作人员给领导拍照—拍拍屁股走人。过程简单粗暴,缺少人情味。

更有甚者,强行慰问,不顾及个人感受。同事中有两个失独家庭,每年领导都要登门送上几百块钱,拍几张照片。反正两个同事明确表态,不要再来了,放过我们吧!伤疤每年被揭开,伤心事一次次被提起,换作领导不知是什么感受?

大爱无痕,真正把精准扶贫、教育扶贫做好,工作中还是少些花架子,多些人情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愿每个贫困家庭都走出阴霾,享受生活的阳光!

6

真的,我作为一个榆中人,说一下我的家乡,它已经不是三十年前榆中。

不是你们眼中一提到甘肃就是干旱,缺水,就是风沙漫天飞舞。

又或者是村落衰落,人烟罕见。

孩子们背着干娘,骑着骆驼上学。砖块当桌椅。

这些都是传说,甘肃地大物博。东和陕西接壤,一路纵深到新疆,东西延绵1600多公里,这样广袤的土地。东西是有差异。但是,大多数地区是人们过上了小康生活。

榆中是兰州的一个县,二十几个乡镇。

多数是川区有水,人们种植蔬菜水果,收入相当不错。

榆中周前,就在榆中县城边缘,各方面条件都不错,那里的人富裕。

受捐孩子,其实,不是看不上文具,而是捐的人不调查好,把他们的家乡说的一无是处,穷,破,山里。但其实榆中周前,真的没有那么差。学校各设施配置齐全。

有些山区偏远地区,可能相对差一点。但也几乎没有学校,好多家庭买房带孩子去县城读书。也不是别人想象的那样。

在甘肃,不是每片土地都与沙漠相接,大多数人也没有骑过骆驼。

在甘肃,不是所有地方都是寸草不生的黄土地。

7

国家扶贫政策惠及千家万户,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如今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智障人群了。有些地方已经在清零,因此要说哪里还有需要救济的人,那就是给当地扶贫工作打脸,也让一些已经可以独立思考人生的孩子觉得内心很受伤,因为在一些初高中有些学生接受救助时往往觉得很没有面子,因为大家都知道了他的父母无能或者懒惰,而这一部分孩子内心敏感脆弱,就如同脸上有疤却刻意遮掩一样,不想示人。

如今许多家庭条件其实很好,大家送给他们的东西往往是一些价格低廉,并不喜爱的东西,留之无用,弃之可惜,还要装出一幅感恩戴德的样子,让孩子内心很别扭。

其实我觉得好心人的善举不能藐视,哪怕是一只铅笔,也是他们省吃俭用出来的,即使再有钱也是人家自己挣来的,捐给你是情分,不捐是本分,谁也无权指责人家。

建议把这些好心人捐来的东西变成奖补形式发给有需要的学生或者家庭,或者以扶贫形式发给那些需要的智障肢残人士,让他们的善心得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岂不是更好?何必要绑架学生呢。一来滋生懒惰等要的恶习,二来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最后弄成热脸贴冷屁股的尴尬局面,让好心人的好心没有得到好报!

8

个人始终认为:救急不救贫。危难之时,人人都要伸手救急,或捐赠财物,或身体力行。贫,有一部分是懒,一部分是被困,被困可由民政等众多部门解决,普通人也可伸出援助之手,但懒嘛,恕我直言:我不救助懒人!

帮助别人,为了什么?帮助本不贫困的人又是为了什么?帮助人之后,让被帮对象写感谢信又是为了什么?

善的定义是什么!

善言善行,一旦被标准化、形式化,就不再是善了。这种善是影响了我们下一代人普世“善”念的道德准则,称之为行事不端已是客气的说法了。

以上言论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任何单位和组织。

9

本来当初一看标题时有点火大,感觉这帮孩子也太不识好人心了,可是细看下来,我又感觉确实是这些所谓受资助的这些孩子在感情是收到伤害了。你能说,这些资助的人里,不管老师还是学生没带着点儿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不管怎样,我相信,这样的信息是被西部的孩子感受到了!

这也提醒那些资助别人却自以为的人:你的所谓资助态度是诚恳的吗?资助的东西是对方需要的吗?如果你是为了应付摊派的任务,或者是为了发朋友圈炫耀自己的“善举”,那对不起,别人没有配合你的演出的义务!

或许天津的学生确实被冤枉了,那也说明,至少作为链接东西部协作或扶贫的有关部门是失职了!他们没有真正搞清楚这些西部孩子的真正需要,或者没有把帮扶资源真正链接到需要帮扶的对象身上。另一方面,新时代的东西部协作,除了扶贫还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比如不同地区生活方式的交流等,或许,这些比单纯送文具要有意义得多,当然,这也会有更多的难度。但是,我相信,只要怀着真心实意,有意义的事情哪怕一点点,也比一堆一厢情愿想当然的所谓“资助”有价值!

10

榆中县学校跟天津那边的学校搞了一个对口帮扶活动,把文具图书等捐赠给榆中县学校学生,收到捐赠物后学校给学生发了下去,让学生们写感谢信。

两边学生之间有QQ群,有些互相产生了误会,天津那边的学生认为榆中县学校这边的孩子们特别困难,个别人闹了点恶作剧,伤害了这边学生的自尊心,就有了写讽刺信的事情,如今学校已经对学生进行沟通和教育,他们已经认识到了错误。

一开始看到新闻时我的第一反应也是,榆中县那边的学生怎么不感恩送给他们东西的人,反而还写信讽刺呢?后来又深入了解了一下这个事情,才觉得,写反讽信不是没有原因的。

  • 第一,榆中县的学生态度很明确了,我们没你们说的那么穷,你们捐的东西其实对我们来说可有可无。
  • 第二,感谢信这种东西并不是学生们愿意写,按头帮扶又按头感恩戴德,太过形式主义。
  • 第三,孩子们都有自尊心,一群孩子说另一群孩子穷,饭吃不起,砖头当板凳等等,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且事实并不是这样。
  • 第四,不必要的物资捐赠是一种浪费,东西应该捐赠给真正需要的人。

孩子们不像大人一样顾虑那么多,心里有什么想法就直接写出来了,做善事就是愿意付出,不求回报,真心的想帮助别人,这些捐赠的孩子们也是好心,而个别人只是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优越感那就大可不必。

相信两边的孩子们大部分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希望学校们下次弄这种对口帮扶活动时,找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要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