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仔细回顾偷渡阴平前后的细节,我们就能消除以讹传讹的误会,接近真相了。

邓艾的设想:并没想到能直接灭蜀

263年,司马昭兵分三路伐蜀。邓艾率军三万牵制驻在沓中的姜维,诸葛绪率军三万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十余万大军进军汉中。

姜维一番漂亮的机动,摆脱了诸葛绪,退守剑阁,稳住局势。


就在伐蜀大业眼看陷入困境时,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的设想。

他说:阴平小道人迹罕至,蜀军无备。我出军从此下涪城,姜维一定要回援涪城,这样,钟会大军就可以通过剑阁天险,方轨而进了!如果姜维不回援,那涪城兵不足,我们就可以一举拿下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从这个设想,我们看出,邓艾的企图,他还没有想到自己可以攻破绵竹、直下成都,一举收全功。该方略的初步企图,只是要解决姜维据险而守的问题!

邓艾的组织:山地行军经典之作

“既然是偷袭,不可能带太多人,最多几千人”,这是目前流行的看法。

果然如此吗?

中国史书微言大义,西方史书对汉尼拔翻阅阿尔卑斯山的描写或可参考。

早先,邓艾约诸葛绪一起走阴平小道。诸葛绪拒绝了邓艾,向钟会靠拢。假如最多只需要几千人,手握三万精锐的邓艾,为什么还要邀请诸葛绪呢?

再说,几千人逼近涪城,能调动姜维大军吗?

出去驴过的朋友知道,爬野山,不怕地形险阻。既然有这么条小道,自然就是走得通的。

最怕的是三点:1、迷路;2、粮食和水匮乏;3、受伤;

哪一条都是致命的。


邓艾前队几千人(《中国历代战争史》说有万余人),他们可不是一路滚山坡滚出来的!

1、探路。这是废话。

2、搭建简易通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史载邓艾前队最危险的时候,粮运几匮。粮食能运上来,后队的人马也是可以分批次过来的。因此,他们要在难通行处选择地方搭建简易通道、桥梁,利于粮草和后队通过。;

3、搭建简易中间营地。史载邓艾每百余里留兵三千人为寨。


中间营地是运输队和向导队,也是后续部队行军休整处(十月,山区已经很凉);也能充当一些野战医院等临时营地职能。

这样,前队开路后,后队进来的速度会很快。

喘息

可是,越往深处,粮食运输的沿途消耗就越大,运粮就越困难。在前方没有补给基地的情况下,这些中间营地的部队是不可能前进的,他们前进了,大家吃什么?


因此,当邓艾前军气喘吁吁爬出群山时,他们是没有多少人的,而且个个饥肠辘辘。

此时,邓艾得到了钟会的支持。钟会派遣田章率军前来支援(关于这支援军的规模,我没有查到原始出处,但在当代大陆和台湾的一些权威战争史文章中,都提到有五千四百人)。小编不确定究竟多少人,但能轻松击败三校伏兵,小编以为五千多人是合理的数字。

邓艾以田章为先登,一路向前。田章军不出百里,就击败了蜀军三校伏兵,并直下江油,江油守马邈投降。

进入江油后,气喘吁吁的邓艾军终于得到了休整和补充。

疲惫之师?

因此,这里有两点:1、邓艾军后军是可以陆陆续续沿前队小道前来支援了;

2、即使只是邓艾军前军,在得到王章的援军后,兵力也理应超过一万!

小编以为,兵贵神速,既然邓艾是要威胁涪城,邓艾很可能没有等到后队到齐,就发起了新的攻势。

因此,对于后来的绵竹之战,邓艾军的参战兵力,小编以为在1-2万之间。而后来抵达成都时,后续部队可能陆陆续续已经跟上不少,兵力很可能在2-3万。


更重要的是:到绵竹,面对诸葛瞻时,邓艾军已经不是那支死里逃生、饥肠辘辘的疲惫之师了,而是得到补给和休整后,精神焕发的虎狼之师!

诸葛瞻军,二代们组队

邓艾走出阴平小道,如鬼神一般攻破江油,对蜀汉君臣的威慑是可想而知的。

蜀汉立即下令诸葛瞻领军抵御。

诸葛瞻带去了多少军队呢?小编以为:大约为2-3万人。

从魏军入侵到对峙剑阁时,蜀汉一直在倾尽全力支援前线。廖化、张翼、董厥,甚至在永安防御东吴的阎宇,除了实在太远的南中方面,能抽掉的部队都压上去了。

诸葛瞻所带的部队,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部分禁军,羽林右督卫李球所部就参与了此战;一方面是临时征集的囚徒。


《士民志》记载,蜀灭亡时,“带甲之士十万二千”。《晋书》说司马昭时期,蜀“有兵九万”。

姜维在剑阁有五万余,永安罗宪有两千(主力被阎宇带去支持姜维),南中有万人。

也就是,当时其他地方部队加成都,约有4万兵。除去其他地方部队,派出2-3万部队给诸葛瞻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数字。

因此,诸葛瞻军理应拥有一定的兵力优势,但其素质上的差距,就不可以道理计了。

邓艾军不说了,原本就是与姜维周旋的老兵。在陇西时,又募集了胡羌矫健五千,可谓兵强马壮。

而诸葛瞻呢?囚徒啥的就不说了,禁军呢?结合后面的战事再说。先说说将吧!

诸葛瞻所带的,黄崇、张遵、赵广、李球,这些人的父亲都是张飞、赵云、黄权、李恢这样的猛人,可是,这些二代哥哥,确实没有什么战斗经验!


我们若在,岂容你邓艾胡来!

进退失据的诸葛瞻

诸葛瞻可来不及想那么多,国难当头,岂容顾虑?领军抵达了涪城后,停了下来。

此时,黄崇建议:应该赶紧占据险要,不要放邓艾进入平地!诸葛瞻不听,黄崇痛哭不已。

为什么诸葛瞻不听呢?

或许,他是为邓艾军不可思议的山地穿梭能力所震撼? 又或许,他为蒋舒、马邈等人的投降所震撼?。不知道!

诸葛亮神鬼莫测,诸葛瞻也神鬼莫测!

反正,诸葛瞻是没有去占据险阻。结果,邓艾军进攻,诸葛瞻前锋交战不利,退守绵竹。

决意在绵竹关外野战

既然退守绵竹,应该是诸葛瞻认识到两军野战能力的差距,准备凭关自守了。

可是,诸葛瞻再次拒绝劝阻,准备野战迎敌。

个人认为,诸葛瞻的这个安排,或许有他自己的想法。

1、涪城失守后,剑阁的后路已暴露。邓艾已完成了初步设想:危胁姜维后路。而如前所说诸葛瞻军死守绵竹,困不死邓艾!(邓艾占领江油、涪城后,日子已经很舒服了)!

2、列阵城外,依托关口作战,即使战事不利,也可以退回关内,再凭关自守也不迟!


不管什么想法,诸葛瞻列阵城外,进行了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野战。

绵竹死战

诸葛瞻激昂地说:我内不能出黄皓,外不能制约姜维,晋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这三罪,还有什么脸面回去!

黄崇等人也纷纷激励士卒,拼死一战!禁军李球担任临阵指挥。

蜀军中的新兵蛋子们一起高声呼喊,青春洋溢的脸庞露出必死的表情。

邓艾令邓忠、师纂领军分别进攻诸葛瞻的左、右翼。显然,邓艾的目的就是从侧翼切入,切断邓艾军与关口的联系。

可是,诸葛瞻军的新兵蛋子们却如开了外挂一般,在诸葛瞻等人的带领下,奋勇死战,邓忠、师纂败退!

邓忠、师纂找到邓艾,这波敌人不好打!


邓艾深知,此时绝不可气泄!高呼:“生死存亡,在此一举,还管什么好打不好打!来呀,把这两个临阵退缩的人斩了!”邓忠、师纂大惊,马上带队杀了回去!

战场上,刀枪相向,杀声震天,两支打了鸡血的部队激烈地碰撞着!

此时,蜀汉禁军的老问题,决定了战局。

蜀汉禁军战斗力如何,说不好,但能击退邓忠,应该就还可以。可是,他们有一个老毛病:坑领导!

当年,这支禁军在中领军向宠的率领下在南中平叛时,向宠就挂了。


而此战中,诸葛瞻、黄崇、张遵等人,都在激战中扑街了!

看来,禁军兄弟缺乏实战经验。领导者必须身先士卒,才能激励他们奋勇而前,但这也让他们的领导身处危机当中!毕竟,不是所有的将军,都叫关云长!

诸葛瞻等战死后,蜀军群龙无首,一片混乱。

魏军把握机会,彻底击败了蜀军,并趁着混乱无序,趁势攻破了绵竹!

成都,就在前方!

参战的二代都战死了,他们也许没有他们父辈的破敌之策,却依然满怀忠义之情!

诸葛瞻确实并非将才。企图让毫无军事经验的他独领大军,救蜀于危亡已是无可奈何,更何况是让他面对邓艾这样的鬼才呢?

成王败寇,自古皆然。但是,与其夸大事实,视胜利者为赌徒,失败者如草包。何不仔细复盘,以求客观?

最佳贡献者
2

三国时期的绵竹之战,蜀将诸葛瞻的确是以逸待劳,魏将邓艾也的确是长途跋涉。但诸葛瞻绝非是七万雄兵,而邓艾也不是残兵二千。

更可能是邓艾二万精锐对诸葛瞻两万弱旅的对战。

01

司马昭灭蜀战役,及其兵力部署

曹魏司马昭伐蜀之战,是以钟会为主帅,在钟会传记中,对这次战役的兵力部署有详细的记载。

据《三国志·王毌丘诸葛邓钟传》记载:

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馀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元帝曹奂下诏命邓艾、诸葛绪各自统领三万余人,征西将军邓艾趣至甘松、沓中(甘肃舟曲西北)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趣至武街、桥头截断姜维的退路;镇西将军钟会率领十几万大军从斜谷、骆谷进入蜀国境内,意欲乘虚夺取汉中,然后直趋成都。同时,以廷尉卫权为镇西军司马,持节监督钟会、邓艾的军事行动,由大将军司马昭统一调度指挥。

这是司马昭灭蜀之战的战役规划及兵力部署情况。

据《邓艾传》的部分记载:

维遂东引,还守剑阁。锺会攻维未能克。

初战,姜维就被邓艾击败,欲从雍州逃走,又被诸葛绪阻挡。姜维得知钟会已经占据了汉中,于是,引领大军退守剑阁。

钟会十几万大军围困姜维,但没有攻克姜维四五万人把守的剑阁。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于是,邓艾就给钟会上书,提出了“从阴平小路经德阳亭直趋涪城,在剑阁以西一百里、距离成都三百里的地方,以奇兵突袭蜀汉的心脏。姜维必然放弃剑阁的防守来增援涪城,那么钟会就趁机突破剑阁,直趋成都;如果姜维按兵不动,不支援涪城,那么涪城之敌就势单力孤。这叫’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如此一来,必定乘虚攻破他们。”

钟会采纳了邓艾的建议,据《钟会传》的部分记载:

邓艾追姜维到阴平,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与诸葛绪共行。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

邓艾追赶姜维到了阴平,就简选精锐,想从德阳进入江由、左儋道进攻绵竹,然后直趋成都。这与《邓艾传》说法一致,但提到了简选精锐。

这就是说,邓艾三万多军队,经过与姜维的交战后,一定会出现伤亡的情况。邓艾精简伤员,挑选了精锐兵力,准备从阴平小道进攻涪城。

精简后的兵力有多少,一会再说,但绝不会是二千人,就算减半,还有一万多人,这可是精锐哦。

邓艾想邀请诸葛绪一起行动,但诸葛绪以接受钟会节制为由,拒绝参与,这说明邓艾还是感觉兵力不足。

但钟会看到了邓艾奇谋的胜机,不想让邓艾独占其功,于是派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

在离江由一百里处,田章击败了蜀军伏兵三千人,邓艾命令田章率先进入江由城,然后率军前行。

从这个过程来看,田章跟随邓艾同行,并受邓艾节制。作为将军,田章至少带领五千人马,甚至一万。

《钟会传记》记载:

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艾遂至绵竹,大战,斩诸葛瞻。

钟会进攻剑阁,没有攻克,引军退回。蜀军据险坚守。

邓艾直接抵达绵竹,经过大战,斩杀了诸葛瞻。这里没有记载诸葛瞻在涪城与邓艾交战的详细情况。

据《邓艾传》记载: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

邓艾从阴平小道无人之地,经过七百里艰难行军,粮食匮乏,濒临危境。他以毡自裹,身先士卒,从山上滚下来,将士纷纷跟随,首先占据了江由。

这与《钟会传》记载,田章击败蜀军三千伏兵,并不矛盾。在抵达江由之前,二人是否一起行动,并不清楚,但在江由汇合这是史实。

驻守江由的蜀将马邈投降,驻守涪城的诸葛瞻就直接带领大军返回了绵竹。

这出乎邓艾意料之外,诸葛瞻既没有坚守涪城,姜维也没有放弃剑阁回援涪城。可知姜维与诸葛瞻的谋略与邓艾相比,不止差了一个档次。这不是本题的内容,就不多说了。

邓艾抵达绵竹,的确经过了长途跋涉,但没有经过苦战。肯定是有损失兵员的情况,但并不严重。马邈主动投降,邓艾就得到了粮草的补给;又与田章会合,更增加了兵力。

绵竹之战,尽管非常艰苦,但邓艾绝非二千残兵在作战。

据《邓艾传》裴松之注引记载:

【袁子曰: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锺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故功业如此之难也。

这是晋朝袁准对蜀汉灭亡所发的感慨,别的事不去管它,这里他提到了邓艾率领一万人冒着危险进入江由,钟会二十万大军留在剑阁。

又据《钟会传》记载:

初,文王欲遣会伐蜀,西曹属邵悌求见曰:"今遣锺会率十馀万众伐蜀,愚谓会单身无重任,不若使馀人行。"

当初,文王司马昭想派遣钟会讨伐蜀汉,西曹属邵悌求见,说:“现在派遣钟会率领十余万大军伐蜀,不行啊,应该另派人为好。”

因为钟会志向不小,许多人都以为钟会独领大军在外,恐怕会谋反。但司马昭自有他的道理,还是坚持以钟会为主帅,这里就不多说啦。

及会白邓艾不轨,文王将西,悌复曰:"锺会所统,五六倍于邓艾,但可敕会取艾,不足自行。"

等到邓艾攻占了成都,钟会就诬告邓艾谋反,司马昭想亲自去征讨。邵悌又说:“钟会所统领的军队,是邓艾的五六倍,让钟会灭掉邓艾就行啦。”

本来邓艾三万多人,钟会十余万,钟会不比邓艾多五六倍。但邓艾精简兵力后,人员减少;钟会又诬诸葛绪谋反,霸占了诸葛绪的军队。这样一增一减,五六倍之说,也就差不多啦。

邓艾虽然攻占了成都,原蜀汉的降兵降将未必听从邓艾指挥,还有钟会部将田章在眼前,如果邓艾仅仅只有二千残兵的话,经过绵竹之战,恐怕所剩无几,他如何能兵临成都城下,威胁刘禅投降呢?又如何会令司马昭如此紧张呢?

当然,司马昭西征,其主要目的还是想防范钟会。但邓艾也绝非只有二千残兵。

综合来看,绵竹之战,邓艾投入的兵力应该在一万五至两万,包括田章的兵力。

即便田章留守江由,没有参加绵竹之战,邓艾起码也有一万至一万五千精兵,可能更多一点,在两万左右。

题主所言,邓艾二千残兵的说法,没有依据。那仅仅是《三国演义》的杜撰。

艾选兵三万,各带干粮绳索进。约行百余里,选下三千兵,就彼扎寨;又行百余里,又选三千兵下寨。是年十月自阴平进兵,至于巅崖峡谷之中,凡二十余日,行七百余里,皆是无人之地。魏兵沿途下了数寨,只剩下二千人马。前至一岭,名摩天岭,马不堪行,艾步行上岭,正见邓忠与开路壮士尽皆哭泣。

这是罗老先生说的,邓艾挑选了三万精兵,一路像撒芝麻盐一样,每到一处就留下三千人马。等到了摩天岭前,就只剩下二千残兵。

邓艾有罗贯中那么弱智吗?七百里荒无人烟,兔子都不拉屎,他一路留下那些兵干吗呢?

这是两千残兵的来由,在此就不必多说啦。

02

诸葛瞻的兵力有多少?

按照演义的说法,邓艾占据涪城,诸葛瞻父子自告奋勇请求去绵竹抵抗邓艾,刘禅大喜,按照罗先生的说法:

后主即拨成都兵将七万与瞻。

这就是诸葛瞻的七万大军。

那么,诸葛瞻究竟能有多少人马呢?

据《三国志·后主传》王隐蜀记记载:

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

在邓艾攻占成都之后,刘禅命尚书郎李虎呈送上蜀汉民簿,一共是户籍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带甲十万二千。

这个十万二千带甲士卒,应该包括姜维、诸葛瞻及蜀汉所有驻军的兵员。

战役刚刚结束,阵亡、投降的士卒应该还没有来得及从兵役簿上删除。

据《钟会传》记载,邓艾攻占江由后,钟会给朝廷上书,说:

"贼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逃死遁走,欲趣成都。臣据涪县为东西势援。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擐甲厉兵,塞川填谷,数百里中首尾相继,凭恃其众,方轨而西。

这里说姜维等得知江由丢掉,就想逃回成都,说姜维统领步骑四五万人。

这个数据大体靠谱,姜维是蜀汉大将军,又面对钟会十几万大军,蜀汉精锐应该在此抵抗。

以此算来,十万二千人,减掉姜维所带四五万人,就剩五六万人。

江由蜀将马邈投降、田章击败蜀伏兵三千,差不多去掉一万;成都不可能一兵一卒都不留;刘备病逝白帝城时留下大约精兵两万,诸葛亮北伐都没有动用,以防御东吴;江州、南中等地都需要兵力把守。就算各地仅仅留下五千兵力,白帝城一万,就去掉了二万五千。

这样算来,留给诸葛瞻的兵力真的不多了,老弱病残能凑两万人就不错。

此时,蜀汉真正的精锐在剑阁,姜维统领抵抗钟会十几万大军呢?

绵竹之战,恐怕是邓艾的二万精兵对诸葛瞻的两万弱旅。姜维都不是邓艾的对手,诸葛瞻哪里能吃得下邓艾呢?

此战,绝非是七万精锐对二千残兵。战役非常残酷,邓艾几乎吃不下诸葛瞻。诸葛瞻父子死得非常惨烈,但不算很窝囊,就不多说啦。

豹眼一直不明白,罗贯中是在褒扬蜀汉呢还是在埋汰他们?

如果罗贯中把绵竹之战描写为诸葛瞻率领二千残兵对抗邓艾三万大军,最后壮烈殉国,那岂不好多了呢?

诸葛瞻之所以不低邓艾,一是实力并没有差距那么大;二是诸葛瞻不是邓艾的对手。失败是必然的,诸葛瞻虽死,但令人尊敬。

3

诸葛瞻作为一代奇才诸葛亮的子嗣,世受国恩,而国破之际死于王事,也确实令人感叹。诸葛瞻之子,诸葛亮之孙诸葛尚高呼“不早斩黄皓,使败国殄民,用生何为!”,紧随其父之后,死于阵中,一家三代满门忠烈,与国共生死。

诸葛瞻自幼聪敏,智慧化身的诸葛亮称其为,聪慧可爱。18岁便成为羽林中郎将,做过尚书、仆射,担任过他的父亲诸葛亮刚入蜀时的军师将军,可谓是少年得意。

如此一位遍任军政重臣的诸葛亮后人,为何会在绵竹大败亏输身死命丧?

在司马昭趁蜀汉大将军姜维移屯沓中之际,决议出兵灭蜀时,遭到一直与蜀汉周旋的大将邓艾强烈反对,他认为此时蜀汉内部没有可乘之机,坚决反对。

征西将军邓艾以为蜀未有衅,屡陈异议。

司马昭和蒋琬、费祎两人的看法是一致的,蜀汉国小力弱。出兵之前,司马昭在大庭广众之下,明白告诉众人他早已仔细估算审定而形成的灭蜀大计。

不如先定巴蜀,……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

虽然人人不齿司马氏,但是司马昭的这番言论,不仅有大的进攻策略,更有精确情报的掌握,还有将对方首脑及民众的心理把握的十分透彻,可说已是智珠在握。遂大胆出兵十六万人于263年八月,大举向西直奔蜀汉。

反观,刘禅一方。在钟会刚刚到达汉中,姜维已经明确通知,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却被刘禅和黄皓一个两人碰头会,就认为姜维的说法子虚乌有,便丢到一旁,置之不理。

当然,这就为诸葛瞻仓促应战创造了条件。这个时间足足有两三个月之久。

之后,刘禅才按照姜维的建议,派遣廖化、张翼、董厥三人率兵迎战,这就拖到了夏天。

期间,为了抵御住钟会的进攻,刘禅将原先散放在外围的各个寨城悉数取消,聚于汉城和乐成两地。

那么姜维在抵抗钟会时,用到了多少人呢?诸葛瞻又能集结多少人?

当时,汉乐两城,各有五千人,加上寨城退回的人,应该接近两万人。

邓艾分兵于天水太守王欣进攻姜维,要知道邓艾手下总共三万人,分给王欣的一定不会超过他本人控制兵马的数量,那么王欣最多是一万到一万五千人。随后,邓艾又命有杨欣和牵弘两人领兵牵制。

姜维的才能是魏国将士有目共睹的,士卒若是少于姜维的人数,定然不敢前往。所以姜维当时的兵力应该不超过一万人,加上之前与邓艾相攻在沓中,姜维手中最多七八千人,当然这些人都是蜀汉的精兵。

之后,姜维从沓中拼命撤出,回援。途中遇到廖化等人的援兵,遂一同退到剑阁防御。

在汉、乐两城有近两万人,姜维手中有近万人加上援兵,也有近两万人。

此时蜀汉已是危如累卵,自然派出各地的精兵来增援和防御。

那么等到入冬之时,诸葛瞻能够调动的人马 或者说蜀汉能够调动的人马不会超过五万人。而这种还仅仅是简单的加减法,因为就算刘禅再蠢,也不会将各地的守城人马全部调出,交给诸葛瞻。这不是信任或猜忌的时候,而是各城也需要留守城池,维护治安。所以,诸葛瞻手里的人马甚至不会超过三万人。(蜀汉时有1州22郡,作为都城的成都,更是重中之重)

而关键是,诸葛瞻手下的部队是临时从各地抽调过来的,这从他领兵初战的时间以及廖化等人的援军可以推断出来,侧面的证据是作为一国之君的刘禅,自然不会让部队一直集结在一起,一是不安全,容易出现事端,甚至发生叛乱。二是如此多的部队不是驻扎地一方能够供应的起。

当然,军队的人数多寡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诸葛瞻在受命阻击潜入的邓艾部时,出现的一系列事件才是他失败的根源。

诸葛瞻的顾忌

在诸葛瞻发兵之前,邓艾依然降服江油小城,守将马邈归降邓艾。战前,邓艾已经行军七百里,穿越“无人之境”的山川,已是疲兵粮少。马邈的降服,为邓艾部提供了粮草和休息地。但此时邓艾部应该是仅能果腹,配备少量的粮草,因为邓艾所率的军队还是出发前的三万左右,邓艾没有和钟会直接接触,因此没有像诸葛绪一样,兵马被夺。邓艾从江油出发后,一路毫无阻碍的向既定目标涪城进发,引起的百姓恐慌,早已望风而逃。也就是说邓艾一路上,再次得到大量的粮草补给非常困难,但有马邈的带领,不至于饿肚子和迷路。

而诸葛瞻的部属都是从各地抽调过来,根本来不及整训,将令无法顺畅的传达。唯一的优势就是背靠蜀汉,有充足粮草供应,他又需要时间协调内部将领。关键的是,这个时间虽然是有的,但是很紧迫,是姜维等人在剑阁日夜精心防御换来的。诸葛瞻调整内部即迫切又急需,所以留在涪城未冒进,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耗费行进中且孤军深入的邓艾部的粮草。

诸葛瞻的担心

涪城之后,便是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和成都平原上的成都,如果率兵迎战,即便是如黄崇所说的占据险要位置拒战,必然会分兵,从而降低守备的效果。涪城的守御能力自然也会随之下降。

诸葛瞻在此时开始犹豫,究竟是分兵还是合兵在一处?

在黄崇、张遵、李球等人的一再哭求下,才决定合兵一处,迎战邓艾。

这个决定是仓促的,而且是被逼的。

虽然诸葛瞻、诸葛尚父子死战,但由于是临时抽调拼凑的部队,又是无法完全掌控部属,在邓艾的精兵且是处于无处逃遁的“死地状态”的悍兵,虽然在首战诸葛瞻获得一个小胜,但在邓艾一再要斩首亲子邓忠等人的强令之下,诸葛瞻部是无法抵敌,而后被杀身亡。

事后,邓艾等人的捷报上,可以清晰看出,诸葛瞻部是因部属溃散而招致杀身之祸,最后兵败。因为上报的兵员数量和司马昭预估的数字不相上下,并且多出了近一万二千人。

汉主遣太仆蒋显别敕姜维使降钟会,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于艾,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4

提这个问题之前为啥不动脑子想想是不是真的。

蜀国灭亡时人口才90多万人,就算以百万计算,男女各占一半吧,扣除女眷就只有50万了,老幼病残占一半吧,还有25万,其他从事农业,渔业,林业,手工业,锻造业,商业,牧业等等保证军民吃穿,保证军需装备的和保证政府收入的各行各业总得有更多人吧,就算差不多每户出一人,生力军也就顶天15万人。

这15万人,前线总得占大头吧,汉中一直作为前线,通向雍州,凉州的隘口众多,还有荆州的上庸房陵方向,怎么也得布置个3万人吧,大将军姜维沓中屯田有3万吧,6万就去了,其他的巴西阆中,巴郡江州,广汉雒城内部郡每个郡留个1000把人防止民变吧,又除了万把人,巴东永安,汶山郡,南中各郡每个郡留个2000-3000人监视孙吴和打击叛乱,又少了万多,成都再留个5000来人吧,其他剑门关,江油口,之类的险关要隘也一个弄个1000把人吧,压根就能剩5万多人,这还是理想情况。而且精兵多在汉中和沓中姜维处。

再看邓征西这边,2000人?修路的2000人差不多,邓征西,钟镇西和琅琊诸葛绪三路伐蜀时候共计20万大军,邓征西部约有5万,而且是没遇到战损,仅仅路途稍有损失而已 ,何况如天神下凡,直取了江油,有险可守。北边汉中已破,姜伯约仅几万人需要面对钟镇西十余万大军,自顾不暇。何况天兵一到,蜀中哗然,民变四起,欲应天兵甚众。

完全不是对手

5

诸葛瞻七万雄兵以逸待劳,为何不敌邓艾长途跋涉的两千残兵?在真实历史上,诸葛瞻所率领士兵没有七万,满打满算不过三万左右,邓艾也不是两千残兵。当然题主有此一问,那么我们就只分析《三国演义》的情况,即七万对2千,零零壹认为诸葛瞻之所以战败,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诸葛瞻仓促应战,双方军队战斗力差距太大,蜀军士气低落,邓艾军背水一战

通过《三国演义》原文可以发现,诸葛瞻与诸葛尚父子是在邓艾率兵偷渡阴平攻打蜀地内部时才被后主刘禅拉出来应战的,也就是邓艾这招偷袭成都的战术确实受到可奇效,成都蜀军仓促应战,诸葛瞻也是慌慌张张赶鸭子上阵。

在蜀军看来,这邓艾的军队都打到这了,前线估计也悬了啊,个个心里慌得很,再看邓艾看起来几千人就敢和我们七万人放对,这后面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呢...邓艾利用信息差打了蜀军一个措手不及,别说普通士兵,就是诸葛瞻也是心里打鼓。

这就导致,蜀军几乎是一触即溃,这一战可以参考“巨鹿之战”,一方是流民和老弱病残组成的七万大军,一方是经过惨烈厮杀有进无退的2000“死士”,几千人撵着几万人杀例子本来就不少。

二.诸葛瞻战略指挥失当,本身能力也远不及邓艾

邓艾的能力不用再继续介绍,能在前线和姜维放对屡屡打胜的将军,可以说是曹魏里晚期最能打的将军之一,诸葛瞻呢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诸葛亮从诸葛瞻小时候就知道自己儿子平庸,在生时刘禅问诸葛亮,相父走了后诸葛瞻能不能接你的班啊,诸葛亮回答的挺含蓄,诸葛家在成都有个几十棵桑树就能过活了...其实早就说明诸葛瞻能力如何,不仅接不了他的班,连重要的位置都不能给。

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倒是有勇有谋,诸葛瞻面对邓艾的时候停在平原不再前进,诸葛尚和部下黄崇多次建议占据险要地形狙击邓艾,诸葛瞻心里想,老子带了这么多人还怕什么,而且不把邓艾放进平原他跑了怎么办?结果邓艾进了平原马上就让诸葛瞻和他的大军知道了谁才是爸爸,几个冲锋下来蜀军就溃败了...

如果诸葛瞻占据地形优势用人数消磨邓艾,即使打不过也不至于溃败,完全可以等到姜维率领精兵回援,两面夹击邓艾插翅难飞,即使丢了前线也能保住成都

三.后主刘禅和诸多投降派拖了后腿

虽说诸葛瞻号称七万大军,不过蜀地贫苦,多次北伐后能拉出10万大军就烧高香了,精兵在姜维手里,那这七万人哪来的?毫无疑问是后主刘禅充数的。

那成都城里还有兵力吗?答案是有的,而且还不少,怎么着也能和邓艾持平,那为啥没给诸葛瞻一起带过去呢?答案是后主刘禅和大臣们怕死,留着这些人保自己呢!

《三国演义》原文中,刘禅面对兵临城下的邓艾,还在商议投降不投降,这有的商议说明有的打啊,结果蜀国大臣一边倒的要投降,这些大臣想的是,我家业都在城里,万一打不过城坡了我产业就没了啊,反之投降顶多损失一部分,说不定曹魏那边一高兴还能升官...

所以说诸葛瞻的战败不光是决策的原因,更大的原因是人心已经散了,就算姜维这时候能回来,又能拖多久呢?

关注历史密探零零壹,每天更新历史趣闻故事,探寻历史未曾装扮过的模样

6

在三国历史上,邓艾偷袭阴平,奇袭成都,一举击败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领的御林军,逼迫刘禅开城投降,可谓是我国历史上速战速决的的传奇之战。此战可谓成就了邓艾的不世之功,同时也让诸葛瞻落得了一个“虎父犬子”的坏名声。那么,绵竹之战是否真的如《三国演义》中所述诸葛瞻7万雄兵不敌邓艾2000残兵吗?这样一出口,我自己都笑了!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来探究其中的历史真相!

公元263年,魏国的扛把子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人率领大军攻蜀。在前期,由于刘禅没有听从姜维建议,最好防备工作,致使魏国的这三路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蜀军惨败,这时刘禅才忙命廖化增援姜维,派张翼和董厥到阳安关口防守钟会军。之后,蜀军在姜维的布防之下,才稳住了阵脚,将魏国大军阻于剑阁关外,不得前行。

此时,魏军攻关不克,孤军深入,运粮不济,钟会有意退兵。就在这关键时刻,邓艾提出了偷袭阴平,奇袭成都的计策。对此诸葛绪并不感冒,不与参与,而钟会派出田章从剑阁西的道路进攻江油,田章破蜀军三校。一校为1000人,田章能够破蜀军3000人,其兵力大约有5000人吧!其后,田章的军队受邓艾节度为先锋。随后,邓艾带领着自己的精锐一路上翻山越岭,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险域,凿山开路,奇袭江油,江油守军不战而降。随后,邓艾与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带领的御林军大战于绵竹,诸葛瞻战死,邓艾占领绵竹,进逼成都,刘禅开城投降,蜀国灭亡。

绵竹之战可谓魏国灭蜀的关键一战,在《三国演义》中更是说诸葛瞻7万雄兵不敌邓艾2000残兵。那么,为何诸葛瞻的御林军就不敌邓艾的残兵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双方的兵力数、御林军的战斗力以及诸葛瞻的军事力量三个方面做一个说明。一双方的兵力数,在很多人眼中认为是诸葛瞻7万雄兵VS邓艾2000残兵,实则不然!首先,在王隐《蜀记》中有明确记载:“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馀物称此。”《晋书》上甚至记载:“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

也就是说当时蜀国总兵力也就在10万左右,并且大部分都在剑阁阻击钟会大军,在成都周边不到5万兵力。这5万人还被刘禅派出大部分支援姜维,并且还有一部分要防守成都周边的其它城池,真正能够调给诸葛瞻的兵力十分有限。因此,蜀国只好大赦囚徒,征集了一部分囚徒出战,最后甚至派出了御林军。诸葛瞻这支临时拼凑的军队估计最多在3万左右。而邓艾这边,在《三国志 钟会传》里记载:“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由此可知邓艾原有3万多人,再加上钟会派给的5000人,邓艾大约有35000人。由于战损以及路上减员严重,估计到达绵竹之时大约有2万人左右。因此,真实的兵力对比可能是蜀汉3万人VS邓艾2万人。

二两军的战斗力对比,诸葛瞻带领的军队由御林军以及囚徒拼凑而成,囚徒的战斗力可想而知,而蜀汉的御林军也是个纸老虎。这支御林军大部分时间都是守卫皇宫,鲜有实战经验,在少有的实战中,御林军的统帅向宠曾带领御林军征讨蛮族叛乱,最后向宠竟然战死了,能让自己的统帅战死,御林军的战斗力可见一斑。而邓艾所率领的魏兵都是百战之兵,战斗力强悍!

三双方统帅的军事能力,诸葛瞻虽为诸葛亮的儿子,但是作为官二代,没有实战经验,并且其性格优柔寡断,不仅不听黄遵占领有利地形阻击邓艾大军的建议,而且还不据城死守,非要跟邓艾在绵竹城外野战,可谓漏斗百出,其军事能力可见一斑。而邓艾可是久战沙场的老将,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两人孰高孰低,不言而喻!

最后的结果是诸葛瞻带领着3万人,凭着自己的勇气与邓艾率领的2万人血战,在前期由于蜀军的兵力优势以及决心,还是打退了邓艾的大军。在此关键时刻,邓艾大怒,扬言要斩邓忠、师纂,命二人再战以将功补过。结果二人大破蜀军,斩杀诸葛瞻及张遵、黄崇等人,魏军攻占绵竹,直逼成都,刘禅开城投降,蜀国灭亡!

综上所述,诸葛瞻并没有传闻上的那么不堪,但其军事能力太一般了,真是没有得到诸葛亮的真传,真是该蜀汉灭亡。各位,你们认为呢?

参看文献:《三国志》、《蜀记》、《晋书》等文献资料。

7

诸葛瞻率领的不是七万雄兵,而是数千守卫成都的最后部队,邓艾带领的也不是两千残兵,而是三万左右的野战精兵。

只要稍微分析一下蜀汉整个国家的兵员情况,就能明白,成都真没兵了。根据后来蜀汉灭亡时提供的资料计算,蜀汉总人口94万,总兵力约十万人,十万人可是整个蜀汉军队的数量。



镇守南部边境南中至少得有1万人,镇守东部永安及江州到少得1万人,镇守北境重地汉中至少得2万人,大将军姜维在沓中屯田的蜀汉主力至少也得有3万人,守卫成都的部队至少也得2万人,再加上各地的郡县兵至少也有1万人,合起来差不多就是10万人。

司马昭伐蜀至少准备了18万军队兵分三路,邓艾是西路军,率领士兵3万人,而且这3万都是长期在关中与姜维对峙及开战的魏军野战精锐,中路军由诸葛绪率领,也是3万人,东路军由钟会率领,至少有12万,魏军合起共计18万人。



在魏军开进汉中时,消息传到了成都,刘禅命令廖化、张翼、董厥率军北上支援姜维作战,廖化、张翼、董厥三人率领北上的军队至少得有2万人,那么成都基本上就空虚了,没有正规作战部队

换句话说,蜀汉所有的作战部队全部前出作战,成都基本上就是一座空城了,诸葛瞻率领的军队从哪里来的?



只能是一群乌合之众,很可能是从成都城中临时抽调的壮丁,再加上成都城内的警卫、守城部队以及一些预备队员,这是蜀汉最后仅有一点希望

因为邓艾的出现,完全就是出人意料,所有人都没有想到邓艾会从阴平偷渡,兵临成都,因为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所有的魏军都被姜维率领的蜀汉军主力挡在了剑阁险关,根本就进不来,所有人都以为成都没有危险。



结果邓艾来了,毫无征兆,这等于是打蜀汉一个出其不意,诸葛瞻作为蜀汉的最后希望,带领着临时拼凑的数千军队,应战邓艾经过长途跋涉的三万野战军精锐。

为什么是诸葛瞻迎战?

因为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唯一在世的亲生儿子,蜀汉希望诸葛瞻能够延续诸葛亮的辉煌,顶着诸葛亮巨大光环的诸葛瞻,这可是他平生第一次带兵作战,如果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面对了最强大的敌人。



邓艾可是魏国在关中前线的第一名将,数次击败姜维,可以说邓艾之才丝毫不逊色于姜维,甚至要超过姜维,其实纸上谈兵也是一种才能,只是没有得到理论的实践,韩信在和萧何刘邦讲天下上战略时,谁敢保证萧何刘邦不以为韩信是纸上谈兵呢?只是韩信赢了,这就是韩信与赵括的区别,而诸葛瞻如果做不成韩信,就只能是赵括了。

你想想,诸葛瞻对战邓艾,比兵力,诸葛瞻没有邓艾多,数千对三万,诸葛瞻铁定败,比将领的统兵能力,诸葛瞻不如邓艾,比战斗经验,诸葛瞻同样比邓艾差远了,诸葛瞻输了,我觉得那是正常的,如果诸葛瞻赢了,那才是奇迹



事实上,诸葛瞻与邓艾的第一战确实还赢了,原因是蜀汉军队都拼着一口气,身后就是成都,就是自已的亲人家园,如果输了,亲人和家园都没了,怎能不拼命,蜀军靠着这一口士兵,在首战中击败了邓艾的前锋。

这让邓艾恼羞成怒,以军令让部队殊死抵抗,不成功便成仁,邓艾明白,此战如果不胜,自已将无葬身之地,于是积极调动部队的士气,与蜀军拼死一战,狭路相逢勇者胜,诸葛瞻的乌合之众,终究不是邓艾野战精锐的对手,只差一点就创造奇迹的诸葛瞻终究不是诸葛亮。



诸葛瞻败了,不丢人,他面对的是强大的敌人。

8

七万对两千,这是《三国演义》里面虚构的兵力数字。历史上真实的绵竹之战,诸葛瞻统帅的兵力顶多也就一万人,而且还都是未经战阵的二三流部队。蜀汉的精锐,都在姜维手上捏着。


魏灭蜀之战,双方兵力很清晰。魏军总计十八万人,兵分三路南下:

西路军由邓艾率领,约三万多人出狄道,向驻扎在甘松、沓中的姜维直接发动进攻;

中路军由诸葛绪率领,也是三万多人,自祁山南下,向武街、阴平,切断姜维后路;

东路军由钟会率领,约十二万余人,从关中出发,兵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向汉中碾压。

当时蜀汉军的兵力,根据司马昭推测,大约九万多人,其中固守北部门户汉中、武都的兵力在五万人左右,固守建平(防东吴)的兵力约一万人,镇守南中(防南蛮)的兵力也大约有一万人。也就是说,守卫成都的兵力撑死了也就两万人。

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傥骆道),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晋书帝纪第二·文帝》

当然了,根据后来蜀主刘禅投降时的降表数据来看,蜀汉军的兵力比司马昭的推测的兵力要略多一点(十万零两千),不过十万和九万也差不太多。蜀汉军的兵力,也就是在十万人左右。

所以说,七万雄兵就是《三国演义》在扯蛋罢了。诸葛瞻手里要真有七万人,邓艾早就撒丫子跑路了,蜀汉也不至于只抵抗三个月就被魏国灭。

再说提问的第二点:诸葛瞻以逸待劳,为什么打不赢长途跋涉的邓艾?

这个问题的原因,大致有有两点。

其一、蜀汉方面对邓艾的偷袭完全没有准备,诸葛瞻是赶鸭子上架

汉中丢失后,蜀汉军大约损失三万人,姜维率残部退守剑阁,钟会的十五万大军由于补给不济,不敢冒进,便准备撤兵。蜀汉朝廷以为大势无碍,稳若泰山,因此根本没有调动南中及建平的战略预备队。(钟会吞了中路军诸葛绪的三万人)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当邓艾率精兵突破阴平小道时,成都基本只有宿卫部队,再调动东部和南部的战略预备队已然来不及了。

古人云:“决胜于朝廷”。魏蜀还未开战,蜀汉就已经失了先机。当诸葛瞻率成都的卫戍部队前去迎战邓艾时,蜀汉军的军心士气实际上已经大打折扣了。

其二、诸葛瞻不会打仗,其所统领的成都卫戍部队的战斗力也确实不行

听说邓艾从景谷道入川后,诸葛瞻的决策是督诸军至涪城,驻军未进。此时,一个叫黄崇的人(黄权的儿子)向诸葛瞻进谏,说你要是不赶紧去江油增援,堵住邓艾,若是让他进了成都平原,我们就挡不住他了。

不过,诸葛瞻没听他的。于是就导致了后来邓艾长驱直入,杀到了绵竹。

好,为什么诸葛瞻会犹豫不决呢?

说白了,就是诸葛瞻想立大功,他想效仿当年周亚夫的“以梁疲敌”之策,想等邓艾在景川道被北部蜀汉军消磨锐气。待邓艾师老兵疲,补给不济之时,他再挥师北上,来个里应外合,彻底消灭他。

然而,诸葛瞻的这种想法太天真了。邓艾是什么人?他可是打了四十年仗的老将。诸葛瞻想以逸待劳,邓艾能如他的愿?

当邓艾进入景谷道后,他首先就指挥旗下人马消灭了埋伏在道中的三千蜀汉军军,然后邓艾大军直抵江油,吓得江油守将马邈直接就投降了。(由此也可以看出,蜀汉军的战斗力确实不行。伏击战被反杀,凭坚固守也不敢守)

当邓艾军攻破江油关,长驱直入平原地带后,情况就彻底失控了。

为啥说失控了呢?因为,诸葛瞻驻守的涪城是个水陆四通之地,无天险可守,在此抵抗毫无优势。诸葛瞻只得主动撤退,一直退到了成都的北部门户——绵竹。

退到绵竹后,诸葛瞻无路可退,因为他的身后就是成都。于是,诸葛瞻鼓舞士气,拿出要跟邓艾玩命的态势干了一仗。还别说,他还真的重挫了邓艾的儿子邓忠。

但是,他面对的是身经百战,而且已无路可退的邓艾。论玩命,邓艾比诸葛瞻更狠。于是最终没有悬念。经过一系列战斗后,诸葛瞻被邓艾打的全军覆没。

综合一系列战斗,不难看出:诸葛瞻手头的宿卫部队的战斗力在邓艾身经百战的野战部队面前,完全不堪一击。即便诸葛瞻想到了诱敌深入,想到了预设阵地,甚至他自己还亲自上阵玩命。但不行就是不行,卫戍部队打野战就是不如野战军

并且,从诸葛瞻的整个部署来看,他对自己的能力没有认知,对自己统帅的军队战斗力没认知,对来犯的敌军战斗力没认知。除了一腔忠勇,一无是处。

总的来说,诸葛瞻之败,其实就败在蜀汉没有及早调动巴东及南中战略预备队增援,导致邓艾兵出阴平后,既无宿将,也无真正能战的野战军可用。临到危急关头,只能让诸葛瞻去赶鸭子上架,试试运气。这口锅,蜀汉的决策层都得背。

而诸葛瞻,他的责任在于他确实不善战,在战术上毫无亮点。他对得起蜀汉,但他对不起自己头上的“光环”。

9

题主这个问题是看了《三国演义》来问的吧,不过即使是《三国演义》里,邓艾也不止两千残兵啊。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演义和正史两个方面来回答。

演义

题主这个问题出自《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因为剑阁难下,所以邓艾提出由钟会攻打剑阁,而自己走阴平小路偷袭成都。为此,邓艾命邓忠引五千精兵,在前面开路,自己带三万人,随后出发。

邓艾在过阴平小路时,一路每走百余里,就留三千军马下寨作为接应。这样一路走来,到江油城时,邓艾身边还有两千余人。因为城中守将马邈未做准备,被邓艾一举而下。

但是邓艾并不是只用两千人继续攻击,书中原文有一句:

邓艾取了江油,遂接阴平小路诸军,皆到江油取齐,径来攻涪城。

也就是说,一路上留的那些部队,在攻克江油以后,全部到江油集中,然后邓艾才继续进兵。此外,邓艾还收编了江油和涪城两地的蜀军,因此此时邓艾手中的兵力,应该多于出发时的三万五千人。

从后来邓艾被诸葛瞻杀伤万余人马后,还能把绵竹围死看,邓艾的兵力应该不比诸葛瞻的七万人少多少。双方兵力相当,但是邓艾所统帅的大部是魏军陇西久经沙场的部队,而蜀军是成都驻军,缺乏战斗历练。诸葛瞻虽然忠勇,但是也没有带兵经验,败给邓艾这样的老将也是正常。

正史

正史没有记载邓艾带了多少部队偷渡阴平,但是邓艾率三万余人赴甘松、沓中牵制姜维,他的直属部队就有三万多,钟会还派遣将军田章等率军从剑阁绕路赶往江油,和邓艾汇合。从这里看,邓艾的部队起码在四五万人所有。

而蜀军投降时姜维所部蜀军主力不过四五万人,而且汉中乐城、汉城各有五千守军,成都的蜀军兵力不会太多。

诸葛瞻以弱势兵力对邓艾的优势兵力,在军事能力上又不如邓艾,败了也是正常的。

10

诸葛瞻的七万雄兵为何不敌邓艾的两千残兵?

这一个历史悬案,有演义夸张的因素。诸葛瞻是否有七万雄兵我不知道,但邓艾从阴平道带进成都平原的两千兵绝对不是残兵。大浪淘沙,能够从那么险峻环境中杀出来的一定是最凶残的兵神。此外,蜀人有一特点,凡是剑门关被破,就基本丧失心里防线,一群心里已经崩溃的人又何谈雄兵呢?

这些都是客观因素,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主观因素,诸葛瞻的能力到底怎么样?演义中的诸葛瞻与真实的他一样吗?答案是否定。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诸葛瞻在绵竹和入侵的邓艾军对阵时,“埋人足而战,父子(诸葛尚)死焉”这个情节,《三国志·诸葛瞻传》和《华阳国志·刘后主志》所书诸葛瞻战死之事都没有记载。只《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提到“犍为朱遵,绊马死战。”在《犍为士女》中有较详的记载,说:众少,不敌,乃埋车轮,绊马必死,为述所杀。”也许是为了突出诸葛瞻的死战,就取此事来给以修饰。《诸葛瞻传》有这样的记载: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这是由于“蜀人追思亮”的缘故,所以很多好事都是百姓强加到他头上的。只怕李吉甫也是因此缘故而对诸葛瞻的死事加以夸张吧?

李吉甫曾记诸葛瞻的话:“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回成都)。”这也是把诸葛尚的话转给诸葛瞻。《华阳国志》:“尚叹曰,父子荷恩,不早斩黄皓,以至败国殄民,用生何为!”这明明是李吉甫为了要夸奖诸葛瞻,把他的缺点全用自责的口气说出。这样就可以塞住批评者的嘴巴。

宋朝学者张拭就有这样的议论。他说:“瞻权兼将相而不能极谏以去黄皓;谏而不听,又不能奉身而退以冀主之一悟;兵败身死,虽能不降,仅胜于卖国者耳。”

这议论是否苛刻呢?不!一个人既身居有关国家人民存亡盛衰的要职,不能称职,就是罪过,这不是他父亲功大就可以掩盖得了的。历史人物的评判,还是要一码归一码!生子一定要若父亲吗?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