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郃和高览原本都是袁绍手下的大将,在乌巢之战中根据郭图的计策去偷袭曹军大营,结果中伏,麾下损失大半,乌巢粮草也被烧尽,郭图为了保住自己就诬陷两人,两人深怕袁绍事后追究,于是干脆直接投降于曹操,但是两人之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张郃屡建奇功,很快在曹军中站稳脚跟,甚至与张辽并称“二张”,成为曹军不可多得的大将,而高览却就此默默无闻,这是为何呢,

首先,本身水平和实力都相差不小。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四人号称“河北四庭柱”,是袁绍最为倚重的大将,这个名字顺序本身就代表了几个人的武艺排名,颜良文丑在《三国演义》中被作者写成给关二爷扬名的垫脚石,但是事实上,在关羽未到前,包括许褚在内的一干曹军猛将都拿颜良毫无办法,宋宪魏续作为曾经吕布麾下的八健将,至少也有二流水准,在颜良手上走不过三招,徐晃都抵不住二十个回合。

和颜良并称的文丑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不然袁绍在虎牢关面对华雄逞凶,第一想法就是: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在此处,若有一人在,可斩华雄。作为主君,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自己的最高战力,所以颜良文丑自在一档。

再来看张郃和高览,张郃和蜀汉五虎将中除了关羽的四位都有过交锋,和张飞在瓦口隘大战三十多回合不分胜负,和赵云大战二十余合然后败走,与徐晃联手对付黄忠一上午不分胜负,在马超复仇时大战二十余合后不敌败走。

总结一下,就是其中最好的情况就是短时间内能和五虎将打平手,大部分时候都打不过,但是相比于禁徐晃在马超手上十招都走不过,张郃的武艺至少能排个一流末。而高览以战绩来看有些名不副实,勉强和许褚打了二十个回合不到。

唯一的击杀战绩就是杀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刘辟,最多也就是个三流货色,然后就被赵云一枪秒杀,比起张郃和赵云能打二十回合,差的实在不是一点。

更重要的是,颜良文丑和高览都算得上是纯粹的将,不好听一点就是比较无脑的武夫,没有战略和指挥才能,而张郃是四庭柱中唯一的帅才,论武艺张郃在曹军未必排得进前五,但是在谋略上,除了张辽,将领中无人可撄其锋,后期张郃就是曹魏仅存的大将,诸葛亮都对他非常忌惮,在设计杀了张郃后,还十分高兴地表示除掉了一个劲敌,足见其谋略。

而曹操也非常看重张郃的谋略,在张郃归降时,亲自迎接并称“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并直接封都亭侯。这个道理放在古今四海皆准,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张郃无论武艺还是谋略都远胜高览,那么被曹操重用也就很正常了。

除了这个主要原因,高览的过早战死也是原因之一,投到曹操麾下没多久就被赵云一枪带走,高览虽然不如张郃但是也不算很差,不会比五子良将排名末尾的差很多,如果多熬几年,未必不能依靠苦劳慢慢爬上去,就算比不上张郃,但是也不至于完全默默无闻。

至于网上所说曹操重用张郃是因为他出身世家,而高览出身低微,我觉得并无道理,虽然曹操靠世家崛起,也确实重用了包括颍川世家在内的一大批世家人才,但是同样有很多平民人才同样得到了重用,包括许褚典韦戏志才等等,相比袁绍这种四世三公出身,非常看重门第世家的人,曹操已经算不拘一格降人才了。

最佳贡献者
2

高览和张郃一起出现于《三国志》时在乌巢之败以后两人率军投降曹操,不过后来高览就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而张郃却一路高升。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应该说降将默默无闻是常态,像张郃这样得到重用的是少数。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各种势力有兴起有消亡,文臣武将也因为各种原因常常转换门庭。像曹操手下外姓武将里最顶尖的五子良将里就有张辽、张郃、徐晃是归降而来,刘备手下的马超、黄忠、王平、吴懿、姜维等人是降将,而东吴也有太史慈、甘宁等人是降将。

这么多的降将出现在《三国志》里,未免给人降将很受重用的感觉,其实不然,大部分降将在改换门庭之后就悄无声息了,能出人头地的只是少数。像曹操灭吕布以后,吕布的部将投降的就有张辽、臧霸、侯成、宋宪、魏续等人,除了张辽、臧霸后来有事迹见于《三国志》之外,其他人就此消声灭迹。而袁绍手下归降曹操的也不止张郃和高览两人,其他还有吕旷、吕翔、冯礼、焦触、张南、审荣、马延、张顗等将,这些后来也大多不见于史书。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既然在军阀混战期间武将投降是家常便饭,又有谁能放心使用降将呢,能得到重用的才是极少数。像曹操军中掌握兵权的,始终是以夏侯家和曹家的人为核心,五子良将仅仅是外姓将军里的顶尖人物,和夏侯渊等人相比始终差着一截。而五子良将里最早出头的于禁,也是一直跟随曹操,不是后来归降的武将。张郃等人也是长期为曹魏服务,慢慢才取得信任的。

所以很多降将都是被封了一个官职以后就供了起来,曹操不会真的加以重用,只有极少数人才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得到曹操的赏识。张郃在归降曹操时曹操就说:

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

可见早就对他很赏识,所以有出头的机会。

而高览在归降曹操以后,可能因为能力有限所以曹操不用他,可能是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也可能因为死的比较早所以名声不显,总之他和大多数降将一样,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3

一开始咱们就需要明确一点,高览被赵云杀死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法,高览本人在史书中就是默默无闻的。

不但高览默默无闻,后来从袁尚、袁熙手下投降曹操的河北诸将如吕旷、吕翔、马延、张顗、焦触、张南等人,都经历了先是被曹操封为列侯,之后默默无闻的过程。

换个角度,这么说吧,河北降将默默无闻是常态,而像张郃这样成为名将的反而是特例。

这或许有几个原因。

首先,张郃投降之时,曹操的评价是:

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

这就是所谓太祖得郃甚喜,用来做比方的对象很高大上,或许间接说明张郃投降对官渡之战时军事力量此消彼长的重要性。

其次,张郃投降后曹操相对比较信任他,而为了融入曹操集团也十分卖力,死心塌地跟着曹操、夏侯渊、张辽等征战四方,其在军事上的才能也比较突出,比如在汉中,夏侯渊因为和曹操的特殊亲戚关系而为主帅,但实际起到比较大的作用的正是张郃。《魏略》记载:

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

刘备话里的意思就是“要杀就杀张郃,杀夏侯渊有什么用!” 敌人的忌惮重视同样是最高的评价。

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曹魏建立之后,曹丕开启了向士族集团妥协让渡权力的进程,张郃可能地位还会更高。

回过头来看高览,与颜良文丑张郃并称河北四将或所谓河北四庭柱本身就不见于正史,没有证据显示他和张郃在武艺才能方面是并列的,当然这当中也有运气等各方面的因素,但总之他就是默默无闻了。

4

我是小司马讲史,为您解答。


高览和张郃智勇双全,都是我比较敬佩的武将。当高、张二将弃袁绍转投曹操时,曹操听到消息后,还说出了褒奖二人的话:

“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

对于人才曹操极尽拉拢,但曹操也是个有分寸的人,他也是严格按照军中程序封高览为偏将军,东莱侯;封张郃为偏将军,都亭侯。作为降将,寸功未立,曹操能给出这样的待遇,实属对二人高看一眼。可后来,大家怎么觉得张郃出镜率极高,也就是大家所认为的张郃受到了重用呢?反观高览一直默默无闻,出镜率极低,是不是被曹操“雪藏”了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说出我的看法:

张郃职位升迁、受曹重用不足为奇。


我们先谈一下张郃职位升迁的过程,投降初始,张郃被封为偏将军,偏将军到底是什么官呢?大家来看一下:

“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偏将军官名始于春秋,在将军中的地位较低,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三国均置,属第五品。”



由此可见,偏将军并不是军中高官。后来,荡寇将军张辽因合肥之战立功被升为征东将军。运气加实力,张郃成功补位荡寇将军,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到底是个什么职位?

“东汉末始有此名,属“杂号将军”。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显而易见,荡寇将军比偏将军从名号上又上了一个台阶。再后来,曹丕即魏王后,张郃被加封为左将军,进封都乡侯爵位。曹丕称帝后,又封他为鄚侯。曹叡执政期间,张郃被加封为征西车骑将军,我们再来看以下这个职位如何?

“车骑将军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汉制,金印紫绶,位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而在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东汉末年开始成为常设的将军官名。”

由此看来,张郃的职位又一次得到了升迁。张郃能够从偏将军做到车骑将军这样的高位,与曹魏政权对他的重视有关,更与他自身的能力密不可分。张郃为曹魏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参加的重大战役有白狼山之战、天柱山之战、巴西之战、汉中之战、江陵破吴、街亭之战等。张郃位列曹魏五子良将,他实战经验丰富,通晓经学,品德高尚,这样的下属岂有不重用之理?



高览默默无闻?绝非曹操弃用,而是另有他因。


高览和张郃一同投降曹操,他们均被加封为偏将军。曹操对他也很重视。后随曹操出征汝南,率军伏击刘备时,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

对于高览一枪被赵云刺于马下,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高览立功心切,把心思全放到刘备身上了。

二、赵云马快枪急,他的突然出现,让高览的大脑处于真空状态,一下子懵了。

高览之死,纯属意外。高览英年早逝,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借此造就他不被曹操重用的假象。



总结:


高览、张郃一同投曹,均受到重用。可命运无常,战争残酷,造就他们不同的人生际遇,令人唏嘘不已。


文:小司马讲史 图:来自网路与站内,侵删。


5

官渡之战中,张郃、高览一同归顺曹操,当时二人职位、名望相近。

此后,张郃成长为令刘备、诸葛亮高度重视的名将,高览事迹却再未见诸史料。

其实,回顾这段历史,这一点也不奇怪。

降将“销声匿迹”是大概率事件,真正声名鹊起的凤毛麟角。

由于高览的离奇“失踪”,《三国演义》中,老罗刚好利用这点,把高览拿出来被赵云“刷功勋”。

老罗的这次“文学创作”从侧面说明:高览这种稍有名望的将领,不管被谁杀掉,都是对方的一桩大功。

这桩“功劳”无人认领,说明:高览并非早早战死。

而我们看曹军众将,年纪轻轻“病死”者并不多,高览早早病死也不大可能。

其实,降将归顺曹公后“销声匿迹”的是绝大多数,真正像张辽、张郃这样杀出来的人并不多。

以吕布为例。

与张辽一起归顺的吕布降将有:侯成、宋宪、魏续等人,他们也都是吕布的大将(吕布也不是做慈善的,这些人也一定有两把刷子),但归顺曹操后也是销声匿迹(演义中成了颜良等人的“功勋”)。

其他如屡次击败曹操的张绣军,除了谋士贾诩,更无一将涌现。

而荆州降军,职位高的蔡瑁等人也销声匿迹(演义中成了周瑜的“功勋”),反倒是文聘踊跃而出。

单从史料来看,没有证据表明高览比侯成、宋宪、蔡瑁等强···

所以,高览降曹后“销声匿迹”,不算什么怪事。

张郃也差点“遇瓶颈”

其实,张郃在归顺曹操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很不容易。

从200年到215年,长达15年的历史,《三国志.张郃传》不过用寥寥数句即概括。

这15年间,张郃只是从偏将军升为平狄将军,而其他原本职位差不多的名将都已“假节”,将他甩开了身段!

可以说,在五子良将中,即使是“或标记有漏记”(陈寿语)的乐进,被记载的战功都比张郃多得多。

而张辽、于禁、徐晃等人都有着非常出色的发挥。

尤其是与比他早一年降曹的张辽相比,张郃几乎是生生被“比下去”了。

比如:征柳城,张郃、张辽“俱为军锋”,但张郃只是寥寥数语“以功迁平狄将军”,张辽却在“白狼山”之战中大放异彩。

直到曹操征张鲁,以张郃率步卒5000开路及后来的汉中之战,张郃才逐渐分量重起来。

尴尬的定位使张郃一度挣扎

张郃之所以在10年中“默默无闻”,并非在于曹公不给机会。

曹操起于兖州,骑兵力量长期不强,因此,张辽的并州骑兵与张郃的河北骑兵都是曹军极大的补充。

可是,张郃的“基本力量”战斗力不强。

张郃、高览所部是袁绍精锐。

但是,从袁、曹争战的过程看,袁军的战斗力有问题!

颜良、文丑、韩猛、淳于琼,无不是在曹军的攻击下迅速失利!

后来,有感于河北军军纪不好,曹操将新收编的河北降军安排给了治军严整的朱灵。可是,后来这些新兵还是出了事···

所以,尽管张郃机会不少,作战经验丰富,但却功绩不显。

转型成功是张郃崛起的关键

有的朋友说张郃最后崛起是因为命长。

其实,“长寿”不是张郃崛起的原因。

张郃确实是“五子良将”中最后一个假节者。

但是,曹丕即王位后,即以张郃为左将军,位列徐晃、朱灵之前,可见,张郃在当时的功绩就已足为“五子良将”。

正是张郃转型为“山地战专家”,才使张郃脱颖而出。

后来,“善处营势,料战势地形吾不如计”反成了这位“平原战”出身将领的标签。

不要问高览为何“默默无闻”,因为默默无闻是“大概率事件”。

投奔曹操时,张郃名声已经不小,本部兵力已经不少,过去积累的经验已经足够丰富。

可是,这些并没有让他在曹军中脱颖而出。

相反,张郃是在学习新的技能、特长后,成功转型,才使他成为一代名将。

而这些,很少很少有人能做到!

所以,有名望、经验的降将不少,但真正能脱颖而出者不多。

高览、侯成等人“销声匿迹”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6

谢谢邀请。历史上高览默默无闻大概率是因为本身的才能和际遇不如张郃;而演义中高览则是因为死得早而默默无闻。

在三国演义中,高览初期是与张郃并列的河北名将,在评话小说中更是被提升为“河北四庭柱”之一。那么,这位高览却远不如其并列的张郃,甚至显得默默无闻呢?这就要分历史和演义两个体系来说。

先说历史。在《三国志》中,高览确实是近乎于默默无闻。不但在投降曹操后默默无闻,而且在投降曹操之前也是默默无闻。

再简单点说,三国志中高览这个人一共只出现了四处,分别是曹操本纪、袁绍传、荀攸传和张郃传。而这四处记载的都是同一个事情:官渡之战中,袁绍派张郃和高览一起去进攻曹操大营,不能得手,张郃和高览投降了曹操。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高览当时是什么职务,之前有什么表现经历,投降之后有什么经历,封了什么官爵,完全没有体现。

甚至,在这四处中的三处,只写了高览和张郃一起攻打曹营,后来投降却只说了张郃,都没提高览!

只有袁绍传提到了高览也投降的事:

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

若没有这一段,我们简直要怀疑高览到底有没有投降曹操了。

相对的,我们看看张郃的记载:

张郃字俊乂,河间鄚人也。汉末应募讨黄巾,为军司马,属韩馥。馥败,以兵归袁绍。绍以郃为校尉,使拒公孙瓚。瓚破,郃功多,迁宁国中郎将。

对于张郃投降曹操之前的经历、升迁情况,也算记录比较清楚了。当然,你也可以反过来说,因为高览最终在曹操手下没混出名堂,他的早期经历也就没人记载了。一个意思。

到底为什么高览没混出来?可能是因为能力不足,可能是情商不够得罪了曹操或夏侯惇,也可能之后不久就战死或者病死。总之就是,乱世里面,要出人头地,那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很多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甚至失去了生命,于是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高览能够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被人记录下来,还能被后来的小说、评书加以扩充,从而青史留名,妇孺皆知,已经算很不错的了。

说完了历史上的高览,再来说演义中的高览。演义中高览纯粹是死得太早了。

三国演义中,高览出场一直与张郃并列,而且多次被称为名将:

(22回)融曰:“袁绍士广民强。其部下如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皆智谋之 士;田丰、沮授皆忠臣也;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其余高览、张郃、淳于琼等俱世之名将。 ——何谓绍为无用之人乎?”

这里,孔融说张郃高览都是世之名将,而且高览排名还在张郃前头。

(30回)操怒,使张辽出战。张邰跃马来迎。二将斗了四五十合,不分 胜负。曹操见了,暗暗称奇。许褚挥刀纵马,直出助战。高览挺枪接住。四员将捉对儿厮 杀。曹操令夏侯惇、曹洪,各引三千军,齐冲彼阵。

高览出马,与曹营第一猛将许褚交锋,不分胜败(回合数不明)。这里高览展示了非同小可的武艺。

此后,在徐晃截粮,曹操火烧乌巢的过程中,张郃与高览焦不离孟,一直都是并肩作战,直到最后一起投降曹操:

及绍使至,高览问曰:“主公唤我等为 何?”使者曰:“不知何故。”览遂拔剑斩来使。郃大惊。览曰:“袁绍听信谗言,必为曹 操所擒;吾等岂可坐而待死?不如去投曹操。”郃曰:“吾亦有此心久矣。”

这里,是高览当先斩了使者,敲定投降曹操,决断力还是很强的。

接下来二人投降后,曹操的表现:

操曰:“若使袁绍肯从二将军之言,不至有败。今二将军肯来相投,如微子去殷,韩信 归汉也。”遂封张郃为偏将军、都亭侯,高览为偏将军、东莱侯。二人大喜。

对比三国志中的记载,只说了张郃,没说高览:

太祖得郃甚喜,谓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拜郃偏将军,封都亭侯。

第30回张郃高览投降曹操后,演义中曹操还是对他们很重用的。接下来对官渡袁绍发动总攻,张郃和高览担任曹操的先锋。

到31回,上半回是袁绍和曹操的仓亭之战,下半回是袁绍和刘备的汝南之战。两次大战中,高览都有诸多戏份。

先说仓亭之战,曹操安排十面埋伏之计,是这么排兵布阵的:

左右各分五队。左:一队夏侯惇,二队张辽,三队李典,四队乐进,五队夏侯渊;右:一队曹洪,二队张郃,三队徐晃, 四队于禁,五队高览。中军许褚为先锋。

这里,张郃名列曹营11大名将之中,并列的十人有五子良将、宗室四猛之三(欠曹洪),还有虎痴许褚和智将李典,地位很高了。

而仓亭之战中,高览更是上演了一处惨烈的谢幕:

到数里,一棒鼓响,前面拥出一彪人马。当先大将,乃是张郃,大叫:“刘备快下 马受降!”玄德方欲退后,只见山头上红旗磨动,一军从山坞内拥出,为首大将,乃高览也。玄德两头无路,仰天大呼曰:“天何使我受此窘极耶!事势至此,不如就死!”欲拔剑 自刎,刘辟急止之曰:“容某死战,夺路救君。”言讫,便来与高览交锋。战不三合,被高览一刀砍于马下。 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视之,乃赵云也。

在这里,高览依然是和张郃联手,把刘备逼得进退无路,竟然想自刎(当然,以他的德行应该是在演戏)。时候高览战不三合就一刀砍了拼命的刘辟。要知道到此为止张郃也还没有斩将的表现。

再然后,高览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从而留下了“赵云杀高览到底是不是偷袭”“赵云为什么比许褚强那么多”“张郃为什么和高览表现差那么多”等千古话题。

整天来说,《三国演义》中的高览总共名字只出现在3回,人物只出场了两回。但在这两回的3次大战(官渡之战、仓亭之战、汝南之战)中,高览的戏份非常密集,不但始终与张郃并列,而且有些地方的表现比张郃更具有特色。


唯一的问题就是到31回他就被赵云刺死了,既然刺死,以后当然不能再出场。

至于罗贯中为何安排高览这么快战死,大约有两个原因。一是塑造赵云的英勇形象,而是高览作为官渡之战中的重要角色,后续史书完全没有记载,与其费劲脑汁去给他编排戏份,不如让他赶紧在这里退场,也算节省笔墨。

7

高览可不是默默无闻么!因为他死的早了,被刘备手下一个将领给杀了,你即使说他平时有多厉害,可是战场上提前挂了,什么名头跟他都没关系了。

所以活得久是多么的重要。颜良、文丑、高览、张郃被称为河北四柱;是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时,高览、张郃大战曹操手下名将于禁等不分胜负。

颜良文丑两个倒霉孩子,被关二爷一刀劈了。高览张郃投降曹操后,被任命为将军。高览在去征汝南的时候,一刀劈了刘辟。这战斗力,没得说吧!高览于是雄姿勃发,要抓刘备,但是大耳朵不是你想抓就能抓的。只见冲过来一个白袍将军,来者是赵云;高览迎战,赵云继续发挥社会我赵哥,人狠话不多,一枪刺高览于马下,高览卒。

碰上赵云这个超一流的,算你倒霉。不然刘备为何选赵云做贴身护卫,长坂坡一战曹操为何那么想活捉赵云;结果在不放冷箭的情况下被赵云杀了许多将领。

张郃后来和张飞大战才出名,大战百回合;靠的是不怕死的超常发挥;后来虽然被张飞大败而归,但是人没死,熬到了其他名将都死了,他自然就是名将了。

8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名将如云。其中雄踞河北的袁绍手下有这么几位将领名气较大,分别是“麴义、淳于琼、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吕旷、吕翔……”

麴义战胜过公孙瓒的白马义从,是袁绍早期的头号大将。淳于琼则和袁绍、曹操曾经都是西园八校尉,起点很高。后来有说书人整理袁绍麾下将领,提出来了著名的河北四庭柱之说,把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四人称之为四庭柱,于是这一朗朗上口的称号就广为熟知。

河北四庭柱中,颜良文丑不用多说,虽然这二位堪称麴义之后袁军阵营的头两号大将,但是无论在正史还是演义中,都成官渡之战中曹操的经验包。颜良明确记载是关羽所杀,文丑则是死于乱军之中,是否关二爷所杀存疑。

下面重点说说张郃和高览。

官渡之战后期,颜良文丑已阵亡,袁绍派淳于琼守护粮草所在地乌巢,结果被曹操所破,淳于琼也被曹操所杀。袁绍听到消息后,认为袁军势大,就算曹操率领精兵攻破乌巢,但是要是自己能同时攻破派出大量精兵的曹操大本营,让曹操回不去这一仗自己也算胜利。

于是袁绍派出张郃和高览率领大军猛攻曹操大本营,打算以功对攻。

没想到曹操虽然不在大本营,但是留下的是荀攸贾诩这样的谋士和曹洪这样的亲信大将。张郃和高览一时半会功不下来,这个时候曹操攻破乌巢的消息传来了。

建议袁绍攻打曹操大本营的谋士郭图这个猪队友这个时候慌了,于是为了逃避责任,郭图把黑锅扔到了张郃高览作战不力身上。

张郃高览二人十分气愤,于是自己烧了攻城器械,投降曹洪。曹洪这个时候,觉得这是诈降,还不敢接受。气的荀攸大声说:这两人是袁绍不能用而来投降的,还怀疑啥?

乌巢的粮食没了,张郃高览也投降了,袁绍军心大乱,这才被曹操一鼓作气击败。

战后曹操封高览为偏将军,东莱侯。张颌被封为偏将军,都亭侯。一看都是一个水平的待遇。

绍将张郃、高览烧攻橹降,绍遂弃军走。郃之来,洪疑不敢受,攸谓洪曰:“郃计不用,怒而来,君何疑?”乃受之。

但是后来张郃却深的曹操信任,依然带兵活跃在战场上,甚至在三国时期都以曹魏一方主将身份和诸葛亮打的有来有回。

但是高览却消失在历史之中。其实不仅仅是高览,袁绍麾下投降曹操的还有吕旷、吕翔、焦触、张南、马延、张顗等等将领。

但是这些人在投靠曹操后同样被封为列侯,后来没有了消息。

其实对于敌方降将,一般不会重用才是常态,像张郃这种被重用的也是久经考验最后才成为曹魏大将的。


其实高览作为和张郃齐名的大将,其战略武艺应该和张郃齐平,但是不同于张郃还想更进一步,高览等人更有可能的是投降后避免曹操怀疑,早早交出军权,做一个富家翁去了,所以高览和吕旷、吕翔、焦触、张南、马延、张顗……都消失在历史记载之中。

但是罗贯中在编写《三国演义》的时候觉的这些降将也得露脸啊,更何况配角的名字不够用了。于是这才引发了高览偷袭刘备,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而吕旷、吕翔二人则是带兵攻打在新野的刘备,结果成了徐庶献给刘备的见面礼。

而焦触、张南、马延、张顗在长坂坡露了一面,后来死于赤壁大战,分别成了韩当周泰和甘宁的升级经验包。

所以说,不是高览名声不显,而是高览和张郃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比起张郃选择的生死难保的战场,高览选择了平淡的人生,谁又能说他过得不好呢?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9

高览和张邻虽然向曹操投降的时间是一样的,但其他方面却有更多的差别,因而曹操对他们区别对待也是情理之中。

一,高览武功不及张邻,高览与张郃在武功上相比,应是逊于张郃,虽同样与颜良、文丑、张郃被后世并称为“河北四庭柱”,也曾在官渡之战中与许褚、徐晃大战而不分胜负。但总体不如张郃。如张邻可以在赵云手下走二十多个回合, 但高览却被赵云一枪秒杀,虽是出于仓促之间,但高览的应急能力也差些。

二,早逝。高览虽与张郃同时投降曹操,但却比张郃去逝早很多,说起来,高览的运气真的不好,他在刘备败走荆州时,奉命追杀刘备,他三合斩了保护刘备的刘辟,正欲擒拿刘备时,赵云从旁一枪刺来,高览躲避不及,被赵云一枪刺死。高览早死,应该是他声名不显的重要原因。

三,不擅权谋。高览武功高强,但他属于那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将,而张郃,虽然也是武将,武艺高强,骁勇善战,但同时也极富谋略,反应也很敏锐,陈寿说他“以巧变为称”。官渡之战时,曹操率兵夜袭乌巢,张郃劝说分兵相救,袁绍却听谋士郭图的建议,攻打曹操老营,最后大败而归,张郃了解袁绍和郭图为人,建议高览与自己共投曹操。

三,社会关系。高览可能是河北高家氏族的旁枝,虽然高览不曾受过高家本家的庇护,但是以曹操那种多疑多虑的性子,不中用,高览也是有的。而张郃纯粹出身草根,则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10

有朋友说,高览不是在三国初期就被赵云一枪给挑了吗?默默无名不也是很正常?其实不然,赵云击杀高览只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说法,正史上的高览在和张郃一起投降曹操后,确实是默默无闻,庸庸碌碌的过完了一生!话说一同降曹的张郃为何后来能得到曹操的重用,名满天下,而高览却就此埋没了呢?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就是高览能力确实有限,所谓“河北四庭柱”,与张郃,颜良,文丑等并论,不过是评书高看了高览。高览根本难以和张郃相提并论。

曹操是个慧眼识珠的人

有人说曹操生性多疑,但他又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似乎有些矛盾,其实这正是曹操智慧的一种表现,之所以能做到用人不疑,是建立在“慧眼识珠”的基础上的,为什么说曹操“慧眼识珠”呢?往往降臣本来就是难以被重用的,不过得到曹操认可的降臣确实都是有作为的人,像张郃,张辽,关羽等等,他们都曾降于曹操,而这些真英雄也确实受到了曹操深信不疑的重用,都有一番作为,可见曹操是一个善于发掘人才的人。而当年高览和张郃一同降曹,为何曹操独独看上了张郃呢?原因只有一个,张郃有大将之才,而高览就逊色多了。

其实当年曹操击败袁绍,降曹的河北名将远不止张郃高览两人,其中像吕旷、吕翔、焦触、张南、马延、张顗等都是河北有名的大将,不过这些人和高览一样,自从降曹后都销声匿迹了。作为河北降将,本来降臣自古就受人猜疑,加之又没有出众的才能,不被曹操看重也在情理之中。

张郃与高览的差距

同是河北降将,为何张郃却得到了曹操的欣赏呢?据记载,张郃来降时,曹操有言道:

“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

这是对张郃多么高的一个评价啊?张郃究竟哪里吸引了曹操呢?

首先一点,这个领头降曹的人是张郃而非高览,其次,我在《荀攸传》中似乎发现了点蛛丝马迹:

“郃之来,洪疑不敢受,攸谓洪曰:“郃计不用,怒而来,君何疑?”乃受之”

张郃是什么时候投降的?是袁绍大将淳于琼兵败后来归降的,在《荀攸传》中记载,当时张郃是因自己的计策不被袁绍采用,所以“怒而来”。可见张郃这人应该是很有谋略的,笔者揣测,若袁绍真的采用了当时张郃的计策应该都不至于乌巢兵败,粮草被毁。其实尽管当时袁绍乌巢兵败,但主力还是存在的,力量仍然远胜曹操,而张郃选择这个时候降曹,可见他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也是一个了解形势的人,毕竟当时袁绍还未溃败,降曹还是有很大风险的啊!所以种种这些,让曹操断定了张郃是个人才,果不其然,张郃后来却是一代名将。而高览相比,就逊色多了,他只是跟随张郃一同降曹罢了!

(注:关于【1】张郃是先投降然后袁绍大军败,还是【2】袁绍大军先败然后张郃投降这里给大家做个说明,其实这两种说法在正史中都有记载,在《武帝传》,《袁绍传》,《荀攸传》中都是倾向说法【1】,不过独独《张郃传》中记载倾向【2】,这里个人认为还是【1】说法可信些)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