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4年,法国原驻埃及领事斐迪南·德·雷赛布获得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的授权成立公司,计划建造向所有国家船只开放的海运运河。合同规定:运河区租期99年,期满后归还埃及;埃及政府无偿提供开凿运河所需土地,并提供劳动力;埃及政府可获得运河纯利润的15%。雷赛布筹措了2亿法郎,1858年12月15日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成立,1859年4月动工,历经10年施工,12万埃及劳工死亡,至1869年11月17日运河通航。
英国出于与法国争霸的需要原先是反对法国修建苏伊士运河的,但是由于与沙俄争霸无暇顾及,所以采取了默认态度。其后,由于外债,雷赛布于1875年将股份卖给英国,为了控制中东,英国大肆收购运河公司股份。至1956年,埃及只拥有4%的苏伊士运河公司股份,英法资本控制了96%。
苏伊士运河开通前,从大西洋到印度洋需要绕道南非的好望角,开通后,通过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航路,从欧洲到亚洲的航程缩短了8000至10000公里,不仅大大缩短了航程,也避免了风暴等带来的风险。苏伊士运河不仅是欧亚非的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每年的航运费也相当可观达50亿美元以上。
1882年,大英帝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1936年又签订了《英埃条约》,确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权。
1951年10月,埃及议会废除了英埃条约。1952年7月23日,以纳塞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法鲁克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新生的共和国的首要任务就是获得政治上的完全独立,收回主权。于是,1954年10月英国同埃及签订协定,同意分批撤军。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埃及收回了运河区的主权,但苏伊士运河仍为英法资本控制的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运营。
埃及共和国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发展经济。纳赛尔雄心勃勃地要修建一条横跨尼罗河的水坝(阿斯旺水坝),集拦洪、蓄水、灌溉、发电为一体,这是一项大工程。英国工程师负责设计,但是由于二次大战的拖累,此时的大英帝国钱包有点紧,于是找来了财大气粗的大表弟美利坚贷款。
事情到此一切还算正常。然而,之后与东方大国相关的一件事让事情起了变化。
1956年,埃及与新中国建交,惹得美帝大怒,结果就是1956年7月美帝宣布贷款泡汤。面对美帝的不义,纳赛尔强硬应对,也行不义之举。
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以运河航运费修建水坝。
埃及的行为给英法以沉重打击,7000名法国股东群情激愤。法国由于二战时不光彩的表现以及刚刚在越南被打得大败,国际形象不佳,又不像英国那样拥有地中海的咽喉直布罗陀可以讨价还价,因而法国表现得最为积极。
英法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策划召开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的会议。1956年8月16日,在英法倡议下,22个国家在伦敦举行会议,但未能达成任何协议。9月19日,美、英、法召集18国再次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仍未达成协议。9月30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0月13日,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
外交努力失败后,战争不可避免。
准备出击苏伊士的英国“鹰”号航母,那会的大英帝国武力还是不错的
战争进程
客观说,苏伊士运河确实就是法国为主开挖的,英法拥有运河公司绝大部分的股份,所以当纳赛尔宣布无偿收归国有(抢钱了)的时候,英国和法国联手打击埃及是很容易理解的。
苏伊士运河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水道,北起地中海沿岸的港口塞得港,南至红海的苏伊士城,运河的东岸是荒漠化的呈三角形的西奈半岛,西岸是尼罗河平原。
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法国首先提出邀请以色列加入。而对以色列来说,它早已对埃及不准它的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不满,早在1955年11月就制定了一个入侵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作战计划,所以,两者是一拍即合。1956年10月13日,法以商定了作战计划,14日,英法又在艾登的乡村举行了秘密会议,制定了作战计划。决定由以色列首先向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发起进攻,吸引埃军的主力部队支援;接着,英法从塞浦路斯、马耳他、亚丁和航空母舰上出动飞机轰炸埃及,摧毁埃及的军事基地;然后,英法军队从塞得港登陆,向运河区进攻,切断埃军退路;最后,由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英法占领西奈半岛运河区,全歼埃军。
法军空降
开战前,以色列军队共有10万人、坦克400辆、火炮150门、作战飞机155架。而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坦克530辆、火炮500门、作战飞机255架,但仅100余架能完成作战任务。埃及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还在苏联接受训练,多数先进和重型装备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况且,埃及的防御重点是尼罗河三角洲及运河地区,所以,在西奈半岛仅有3万人左右,兵力远逊于以色列。
战争的进程没什么悬念,埃及虽然号称是阿拉伯世界的最强大国家,但是阿拉伯人自古就不善战,在冷兵器时代可以凭借宗教和人多搞群殴,在热兵器时代就是战五渣。
法国大兵登陆
10月29日下午5点,以色列4.5万名大军在法国空军的支援下率先向西奈半岛的埃军发动了空降加地面装甲突击的进攻。
10月30日下午6点,英法两国借口保护运河航运,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并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否则派兵干涉。限12小时以内作出答复。
以色列根据早就商量好的欣然接受英法提议的停火,而埃及则继续强硬应对:一方面加强运河区的防务一方面命令在西奈半岛军队在英法进攻时收缩防线撤向运河。
冲向苏伊士运河的以色列军队
10月31日下午,英法空军对埃及的机场、兵营及重要的经济、交通设施进行了轰炸,并轰炸了在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埃及空军遭受毁灭性打击,开罗、亚历山大等五座城市遭受重创。
在英法空军的袭击下,西奈半岛的埃军迅速溃败,后撤到运河西岸以加强运河区的防务,以军跟踪追击,占领了西奈半岛。
经过多日轰炸后,11月5日,英法联军的空降部队在塞得港实施了空降。
11月6日,英法海军陆战队2.2万人登陆,迅速由北向南横扫运河区,埃及军队全面溃败。
联军与埃军的阵亡比达到了惊人的一比二十五,埃军的负伤人数达两万以上,大批埃军投降。
英军坦克迅速向前开进
战争结束
战争爆发时,苏联的注意力主要在匈牙利事件上,无暇顾及埃及运河危机。11月4日,在得到中共和意共的支持下,苏联果断派兵平定了匈牙利动乱。在匈牙利事件平定后,苏联便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在致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中称,以色列的行为“将使以色列是否能继续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发生问题”,致使本·古里安大为不安,赶紧向联合国表示接受其一切停火建议而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在致英国首相艾登和法国总理摩勒的信中称:“如果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更强大的国家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会处于何种境地呢?”,并威胁用核武器袭击英法,致使英法慌忙要求美国保证北约组织的团结;而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函则称,“如果这场战争不予制止,则将险象环生,并能发展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这时候的美帝,出乎盟国英法预料,与老毛子采取了罕见的步调一致的行动。
美帝先是命令在世界各地的美军进入紧急状态,意思是告诉苏修别动它的小弟;继而告诉英法只有在英法本土遭受袭击或者埃及袭击了英法舰队的情况下,美帝为首的北约才会保卫英法的安全;最后,美帝严厉警告英法以,限12小时内停火。
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调节”下,英法以被迫同意停火。
由于二战的拖累,此时的大英帝国经济已经捉襟见肘,英美的矛盾公开化使得大批投机客做空英镑,做多经济实力更强大的美国的美元,英镑贬值了15%。国际贸易上,买家纷纷要求延期付款,而卖家则要求立付,英国政府的外汇储备已经降低到警戒线以下。美帝挥舞经济大棒,逼迫英国不仅停火,还要明确撤军。11月22日,英国被迫确定了撤军时间。几天后,美帝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22票赞同1票(埃及)反对通过了给英国的贷款,英国渡过了经济危机。
此后,英法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世界上都知道了一件事:曾经的大英帝国和法兰西帝国再也没有能立独力应付世界上的局势,没有美苏的背书英法是无法解决世界上的任何争端。
美帝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1.美苏都迫不及待要剥夺英法殖民世界的资产和权利,美国要拿下英国的霸权。
2.美帝出于冷战的需要,如不与苏修步调一致制止英法,则将开罪于埃及及中东阿拉伯国家,使得亚非等从殖民主义统治下获得独立解放的国家倒向苏联。
3.高举反殖民主义的大旗,使得美帝站在道义的制高点。打倒了英法,那些新独立的弱小国家更容易投靠美帝。
战后,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岛,但是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通行权,算是出兵的三国中唯一实现了战前目标的国家。
埃及军事上完败,但是在美苏的干涉下获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完全收回了国家主权,取得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胜利,纳赛尔和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威望空前高涨。
借此危机,苏修成功地将触角伸向了中东,与美帝在中东展开了明争暗斗。但是由于苏修的综合实力弱于美帝,且阿拉伯军队战五渣的表现,以至数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都被美帝支持的以色列按在地上摩擦。被埃及等阿拉伯国家捆绑的苏修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由此开始,英、美关系由合作和对抗、对抗为主演变为以合作为主。在特殊的英美关系中,英国以美国马首是瞻,失去了独立自主,甘愿充当二把手。
法国受此刺激,开始了独立的核武之路,甚至一度退出了北约。法兰西认为美国不是一个可靠的盟友,走上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道路,与德国一起共同建立新欧洲。
美帝则是打碎了一个旧世界,建立了一个“新世界”。
伟大的中国人民坚定地站在了埃及人民一边,支持埃及和阿拉伯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国家主权的正义斗争,并给予了埃及2000万瑞士法郎的援助。是此次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唯一行正义的大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