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认为方言等同于古汉语的观点是某些地方沙文主义者的无稽之谈,从来没有在语言学界受到认可。任何一个有着基本的语言学知识的外行人也不会这么认为。所以这个问题的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

那么方言和古汉语究竟是什么关系?实际上和普通话与古汉语的关系也差不多,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都是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普通话本质上也是一种方言,只是具备了通用语的资格,并且得到了国家法律的支持和认可。从原则上讲,任何一种方言都可以充当普通话的这种作用,但之所以选择以北京方言为基础,主要还是因为相对来说这样更为经济。北方方言覆盖了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和地区。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可以在这一区域里面较为通畅的通行。方言当中使用人口最多的吴方言和粤方言,也就在1亿人左右,从数量上讲和北方方言差距甚大。其他方言的使用人口,数量在1亿人以下。以他们作为通用显然,在全国推广的难度要大得多,经济成本会更高。

有部分人鼓吹某些方言,更多的保留了古汉语的成分,这种观点也是不正确的。原因很简单,我们并不知道古汉语真正的发音情况。人类掌握录音技术是在19世纪晚期,距今不到200年时间。因此我们不可能找到200年以前的录音资料,距今1300年的唐代语音究竟如何,更是难以知晓。只能从古代典籍当中的一些记载推断而来,但这些记载并不能完全反映声音的实际情况。失去了这样一个参照基准,我们就不能说某一种方言比另外一种方言涵盖了更多的古代汉语成分。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元代以后受蒙古人影响,北方方言的语音和声调发生了很多变化,与南方方言形成了很大的不同。这种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也不能由此证明南方方言比北方方言更接近古代汉语。南方方言应该是古代汉语和当地土著语的一种结合体。以粤方言为例,其发音习惯和很多东南亚国家的语言有相似之处。比如泰语越南语。这实际上就证明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如果说认可北方方言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那么南方方言实际上也是如此。

还有一些人提出,用方言阅读某些古代典籍,尤其是唐诗宋词,更为押韵。这种观点以偏概全并不完全正确。用方言阅读唐诗宋词,某些情况下更为押韵,比如说远上寒山石径斜,用普通话读不上韵,用某些方言读能够上韵。但也存在着反过来的情况,就是普通话阅读是押韵的,但是方言反而不押韵。当然这里边要承认一点就是北方方言中,除少部分地区以外基本上不保留入声字,在阅读唐诗宋词的时候,确实不如方言能够配合平仄。但以此来认定,某些方言就是某一时期的古代汉语,显然是不可信的。

既然如此,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各地之间的方言相互之间不能通话。南方的各个方言基本上都是古代汉语和当地土著语言结合以后发展变化而来的。产生的时间有早有晚,相互之间的独立性很强,是导致各方言之间不能通话的主要原因。其实除了大方言之间不能通话,大方言内部的通话性其实也不见得很好。比如吴方言的特点就是北片区域也就是苏南上海和浙北地区相互之间,虽然有差异但可以通话,南片区域也就是台州,金华,温州地区相互之间都不通话。基本上出了县城,就不能相互通话了,有些方言复杂的县城内部各区域之间都不见得能够通话。闽方言分为5大片区,基本上也是如此。闽北闽东,闽西闽南以及莆田仙游五大区域,相互之间都不通话。比如省城福州和闽南重镇厦门之间就不能通话。

最佳贡献者
2

提问者脑进水!不是标榜!是实实在在的古汉语!现代普通话绝不是古汉语!只是缺少入声历史短的胡汉混音罢了!

3

因为无论是吴语、粤语还是闽语,都不是什么古汉语,这些语言都是现代性的方言,存在时间很短暂。

当然,在自吹为古汉语的行列里,粤语吹是排在前头的标兵。

我见过最无知的粤语吹是举出《广韵》的例子,说是广都成为指的研究的韵书了,可见广州话的粤语是古汉语。

真是笑掉大牙了。《广韵》是宋朝年间根据《切韵》、《唐韵》修订而成的韵书。

《广韵》的名称,意思是增广隋唐之韵的意思。跟广州、跟粤语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粤语在古代是被人歧视为鸟语的。

例如,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被贬官到广东阳山,觉得当地人说的话他实在不懂,并且评价道:

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韩愈《送区册序》。

直接形容当地的话是鸟语。在宋朝时候,大文学家苏东坡也被贬官到岭南,当时随行的其子苏过认为:

门前空雀罗,巷语纷鴃舌。——苏过《赠王子直》。

鴃舌,这个意思也是鸟语。由此可见,古人根本听不懂广东那块的话,就不要贴金为传统古汉语了。

总而言之,这些都和古汉语无关。

4

要想知道真相,需要根本性认知。

近代以来由于文化断流严重,对中国文化出现了很多误解。关于粤语、吴语、闽语是古汉语或某个朝代语言的荒唐说辞就很多。实际上官话体系才是最接近古汉语的。

我们说汉藏语系,但其实汉语和藏语是完全不一样的。一样的部分都是在俚语里,例如「嘎语音」,汉语方言口语里是很多的。什么叫俚语?其实这是羌系返回后,周代推广雅言也就是汉字书面语时留在口语里的原生语言。汉语是推广使用的汉字书面语,所以也就不会与藏语一样了。周代之前中国大地上的人并不说汉语,今天可以证实泰族和朝鲜族周代之前都在湖北、安徽、江西一带。他们离开了,只是语言里带有一些汉语词汇而已。

周代推广雅言是由中原地区开始辐射的,楚人是由先羌和苗瑶泰组成的,先羌是羌人商代返回受阻先行绕道返回的人。泰族离开最早,苗瑶一直到汉代才逐渐南迁。可见楚人里的先羌是接受雅言也较晚,哪怕使用汉字也不会比中原地区推广得好。所以在湖北、湖南存在更多俚语也就不奇怪了。杜宇时代的蜀人、吴人也是先羌,古蜀的先羌后裔与百濮融合的后裔是云南彝族并不说汉语,因为没有机会被推广。吴國与楚人一样接受汉语是相对晚一些的,而且由于政治原因推广力度不同,所带的俚语也就多一些。俚语里也有部分是更早吸收的汉语词性词汇,就像藏语乃至全世界语言里都有汉语词汇。因为早期创造汉字时各族群都有吸纳。这就使得有一些词汇看起来更古老。例如聊天,湖北话说「夸天」,这是对应「夸夸其谈」和夸父这个历史。夸父实际就是苗蛮系祖先,夸父追日就是指羌系西进中东古埃及。中原有人把聊天说成「拉瓜」,实际上就是一个历史的两个表述。指的是轩辕拉鼓和王婆卖瓜,王婆就是指苗蛮养狼人,苗族至今第一人称为王,狗叫声。拉瓜还是「美洲尼加拉瓜、瓜迪奥拉」这些词,因为古罗马就是羌系和斯拉夫首先缔造的,还有印第安基因也是古罗马缔造者之一。这些都可以拿来考证,但这里面透露的古汉语就早了。又比如轩辕拉鼓就是印度阿八拉鼓一词,也是尼古拉一词。

粤语是秦人去到了南粤后逐渐诞生的,我们抛开香港之类广东话去听广东各地方言土话,很明显能发现类似泰语、越南话的发音模式。这又不难证明。很明显粤语是汉语杂合了几种黄种原生语言的产物。它其中确实保留了一些古汉语发音,例如云南话就与粤语很多词汇相通。但你不能说粤语是标准古汉语,那就太扯了。粤语里有些词汇还与中东地区相通,例如猴赛雷与猴赛因就是一个词汇,云南话说谁厉害,就会说「太猴了」,这是汉语俚语。因为羌方和鬼方是东归的以色列,是中东和古埃及正宗主人。又好比,羌系彝族在昆明有个阿拉乡,历史上与之联合的哈尼族称他们为蜡伯,在四川凉山附近还有个蜡伯地名。再看吴语,就是自称阿拉。可见阿拉伯这个词是指羌系,实际上带拉的语音都与苗蛮系或羌系有些关系,这是符合轩辕氏这个文化。为何姜子牙要被姬昌用车拉着,这是古历史文化附会,我们属于昌仪这一体系,于是周文王叫姬昌,实际上大概率是附会,而非就是事实。姜子牙同样是附会,指苗蛮系代表饕餮,代表张嘴的牙齿,想当玉皇大帝,属于圣婴子氏。先羌返回楚地的第一个地点一定是秭归,正如杜宇杜鹃布谷鸟就叫子归。发现了很多这些汉语方言里更早期的汉语词汇不说,还能发现与英语一样的汉语词汇。例如湖南话泡妞是驮特,指驮着男性生殖器,英语龟读驮特司,指驮着男性生殖器的神兽。这些也是早期就有的汉语形式,而非西周推广的雅言。

吴语里南京话明显更接近官话,可见这与后来明朝的影响分不开。云南汉人是由南京迁过去的居多,云南话与吴语口音完全不一样,部分词汇又能发现一样。云南汉语的腔调是被当地彝族语言发音腔调同化了。语言是汉语,但腔调变了。而云南汉族还是集中生活在坝区的,跟彝族等是分开生活的。还不像粤语区里明显存在混合了一些泰族。闵语也一样,只是混合的群体语言不同。为何江浙离中原近又经历南宋还没有完全被官话化,实际上江浙存在的越國不是羌系,而是百越的一支,他们融合进来了。但是由于民系对抗,汉语推广就更差一些。因为百越是夏后氏,沿海支老二支系,苗蛮系是老三支系。双方历史上有过间隙,所以在语言接受上相对会顽固一些,这也就使得这一地区语言复杂。正如越剧和黄梅戏十分像,但黄梅戏是先羌的戏曲,越剧是越國后裔的戏曲。你看,连戏曲都因为民系差异而作了区分。目前看,江浙地区也是羌系基因O3为主体,比例过半,但江浙存在的大鲧族基因O1比例相对其他地区稍高。

通过用汉语官话比对全世界语言,可以证明官话总体上更接近古汉语,部分词汇在各方言里更接近古汉语。这个比对也证明,汉语自古没有多少变化,几乎是恒定的。一般语言变化都是与人口众多的外族生活在一起才有可能。显然历史上没有这种事,所谓外族统治,实际上都是极少数人在汉奸的配合下统治的。这些王朝或割据政权之所以要汉化,那是因为汉族人口周代之后相对于游牧区人口已经是汪洋大海,无法撼动了。否则怎么会主动汉化,你想多了。满清一开始就拒绝汉化,但康熙时代发现只能走汉化这一条路。如果他们发现这个危机更早一些,那发式和服装可能都不会变。这才是有逻辑的历史,北魏鲜卑如果不是因为自己人捉襟见肘,绝绝大多数是汉人,何必要汉化?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样的情况也就不会影响汉语改变。日本存在的朝鲜基因和汉族基因加起来过半还要多,可那是添油战术进入的,所以日语更接近沿海支原生语,除大方向上类似泰语、苗语外,其类似江浙一带的一些方言和云南百濮民系有关的少数民族话。

汉语雅言如果推广再早一些,你就会发现全世界很多地方说汉语。例如法语类似苗语和藏语,因为最早的凯尔特人是羌系。更类似的和西班牙和法国交界处的巴斯克语,有人说类似日语,其实就是类似黄种原生语言的发音模式,例如希腊语和芬兰语里都有这一特点。

5

普通话才是最不正宗的汉语。

6

我们南方是百越文化比重大,因为口音完全保留的是吴越、南越、闽越……诸多百越不同越族部落的口音,相互之间鸡同鸭讲不互通。

有些自卑的百越后裔才去抱北方中原的大腿,寻找心理安慰。

被贬粤地的唐宋文人对于粤语根本听不懂,所以才有了“鸟言夷面,南蛮鴂舌,鸟声禽呼,蛮语钩辀音”的嘲讽。

我想问一下:为什么我们现代这些百越后裔依然锲而不舍地扛着键盘腆着个脸往上凑呢?喜欢被打脸的感觉吗? @八叔186873828

7

因为三种语言,都不是古汉语。

语音是受自然演变和外部影响,而变化的和发展的。

流传至今的汉语,语言都与源头的古汉语有差异,而且古汉语也由地域差异而互不相同,因此三种语言并不完全相同。

8

这个问题学术方面早有论证,这三个不过是带有古汉语部分发音习惯的蛮语而已,代表不了古汉语,相反湘赣语中古汉语的痕迹更多,如果真要拿现在某一种地方语系代表古汉语,湘赣地区的方言更有资格。

9

很久没在问答答题了,偶然来了兴趣,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虽然十年如一日的长期驳斥粤语吹,但既然作为历史问答达人,这次以分子人类学为切入点,从历史开始,后谈方言。

插一句话摆在前面,走和go读音相似,意义接近,是什么原因?除了世界通用的babamama还有多少像走go这样音似意近的词呢?

话题不扯太远,从智人出非洲开始就太远了。还是从NO进东亚开始谈吧。东亚的史前历史首先是CD基因的来。而几万年后,NO在中亚分化,N系最终到达芬兰(当代N系芬兰人和东亚O系额头方面是一样的,样貌相似度较高)

O系携带少量的N,通过印度和中南半岛,自云南进入中国,然后逐步驱逐CD基因。就比如D基因为主体的民族,俗称矮黑人,在安达曼群岛D*,在西藏D1,在甘孜藏区D3,以及在日本D2,D 在亚洲的高原和海岛的原因,一个是海平面较低露出大陆架的时候迁徙去海岛,海平面上升后留存在海岛,而O系基因到来后,残酷的屠戮和驱逐了D 。而C 系基因,则被迫向北迁徙,并最终通过白令海峡到达了美洲。美洲原住民也是黄种人(当然美洲原住民还有基因Q ,NOPQ 基因较为接近2-5万年前分化,而CD和NO则有5-10万年的分化历史,东亚也有少量的Q )。也就是CQ 民系被驱逐后,成为中国以北主要的游牧民族的基础基因。而中国有史以来的历史,除了C 系基因游牧民族不断侵扰的历史,还有就是O 系发展壮大逐步扩张的历史。

可以说,史前中华史,就是O系分化成O1O2O3,从西南逐步东进的历史。O1在岭南,而O2呢?在浙闽也在朝鲜日本。中原地区几乎没有O2,也就是不仅D被驱逐的远隔千山万水,O2也是。而O3其实也不统一,但这就是中国的传说史到先秦了。O3分化成o3m122和O3m134,其实正对应了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到后期就是姬姓周系,和姜姓东夷,O3内部来说样貌就更接近了。比如99%纯度O 3的独龙族,虽然不是m122或134而是m7,但各位,看看独龙族的老太太,除了面纹的风俗与汉人不同。样貌方面和汉族多么接近吧。

我可以说,和汉族样貌,基本没有区别。

而独龙族在解放前,除了纹面的风俗,还保持着母系社会,以及走婚群婚的风俗。而这,只是O3遗留在云南的一个小微民族,所以说O系的分化,虽然只是一两万年之内的事,但O系进入中国后,却并不是一开始就团结在一起。而很可能在中南半岛进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分家。

而华夏的崛起,其实和制度的变革是有极大的关系的,这个制度就是姓氏制度,姓氏制度在秦始皇姓氏合一之前其实是分两面的,姓和氏。母系社会,正如解放前独龙族那样,是群婚制的,女性掌控社会资源的分配,女性负责低工作强度的采集和养育子女,男性负责高危险性的战争和狩猎。相比父系社会,无固定配偶,更多的交合就会更有效的多养育后代(而纣王的酒池肉林,其实就是为了扩充兵源,复古的进行群婚制,这在父系社会是开历史倒车,不被允许的,是纣王被讨伐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而当族群人数足够多,不断扩张之后,不仅仅是逐步迁徙(比如夸父追日,就是向东方迁徙,很可能就是O3沿着黄河逐步从云南四川,进入陕西河南山东的黄河中游下游的过程)。而且逐步的通过战争战胜其他族群之后,屠戮其他部落男性,俘虏其他部落女性,这在母系社会也是极有可能的,女性地位高,男性地位低,其他部落的男性,尤其是战败者,地位就更低了,只能屠戮掉。但是,本部落女性的后代和其他部落的女性后代,如何区分?也不能完全等同吧,于是乎姓就出现了。如同上古八大姓,都是女字旁,比如姬,女臣也(奴,臣有臣服的意思)。姜,羊女也(牧羊女。姜代薑意,始于新中国简体字)

而姓的出现,姓氏贯穿中国从传说史至今基础的礼法制度,这个同姓不婚的制度,导致了族群在人数扩张之后,新生儿的弱智率降低了(避免了近亲繁殖),所以,当族群素质提升,族群战斗力更强之后,战争就更能够打的赢了。以此,当更多的战争能够打赢,主要参与战争的男性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以此进入父系社会。而氏就应运而生。比如,黄帝,姬姓,轩辕氏。姬代表母系血缘,而轩辕则是黄帝的发明,战车的车轴。(氏代表军功,代表发明,代表职务,代表封地)

黄帝这里有战车,自然是有战马,炎帝那里又姓姜,可以说,正代表O3在陕西周边地区的时候,曾经游牧也曾经养马,O3在进入华北平原后,才逐步农耕的,在黄河中上游的时候,也是游牧的(比如商末,周人还是半农半牧的,姜养美鲜很多基础的文字和羊马都有关系)。

当m122或者说炎帝部落,率先东进,并炎黄之战之后败给黄帝,可以说,炎黄两部落联盟,并未完全整合。依然是部落联盟状态,之后是城邦联盟和邦国诸侯国联盟,到秦始皇这里才废除封建(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实现完全统一的帝制。

而从炎黄到秦始皇统一。这个时间跨度还是很长的,两三千年。这个时间跨度,m122和m134之间,产生了多少区别?如果拿独龙族的例子来说,样貌基本没有区别(炎帝姜姓东夷部分,更多的络腮胡,亦或者是东夷率先东进的时候吞并非O3族系所致,这个山东半岛地区胡子茂盛的演员就挺多,比如几个青烟威的男演员),但语言的区别呢?

以下开始重点谈方言。

其实炎黄两部落联盟的分化的历史不长,史前,到传说史阶段的较短时间,从炎黄能联手灭蚩尤来说,炎黄两部落联盟因为只是O3内部的m122和134的区别,不管是打CD还是打O1O2都是可以合作的。但是,既然血统出现细微区别,尤其是以姓氏为标签,出现了不同的族群意识,谁来当O3老大,也就是谁来当部落联盟的盟主的问题,也就是炎黄之战到秦灭六国的历史了。

而姬周逐步东进的历史,也是值得一谈的,因为,这个历史,最起码在方言方面,导致了三大官话的不同。山东有三大官话,但是这三大官话,却不仅仅在山东,这三大官话地区,几乎就是完整的,先秦核心区域了。比如,中原官话区,包括陕西关中,包括河南大部,包括鲁西南和安徽江苏北部。再比如冀鲁官话区,这是华北平原北部,而胶辽官话区,尤其是山东部分,则是山东半岛附近。

鲁国是周公封国,周公嫡长子被分封在这里。一直是向周天子看齐。鲁国是姬姓诸侯国的表率。所以鲁西南也是中原官话,非常正常。

而齐国,开国国君是姜尚姜子牙,姜姓么,炎帝后裔,对待东夷,也更怀柔。姜子牙在封地的策略,也不是移风易俗,而是任用了大量东夷原住民,反正也是O3。不管是周初最重要大臣封国的齐国,还是尊王攘夷的齐国,和周天子的关系,都很近。所以,冀鲁官话和中原官话有区别,但很接近。

而山东在先秦还有一个史书很少提到的诸侯国,莱国。毕竟先秦历史,主要是黄帝后裔书写的,尤其是史记之前的先秦历史,主要出自孔子整理鲁国史官记录的春秋。莱国,一直到鲁襄公时期的战国时代,才被齐国彻底消灭。可以说,一直不尊周天子的莱国,并不弱,姬周系,用了六百来年的时间,才彻底消灭莱国。而齐国吞并莱国之后,也用了姜子牙的策略,并未大量屠戮原住民,也本不必屠戮,毕竟都是O3,而且文明程度更高了。原始的消灭D和O2的那种屠戮,在先秦是不可能的(秦坑杀赵国四十万,那也只是军队,对普通百姓和六国王族,秦是并不屠杀的)。所以,并列存在六百年,又在这六百年和华夏正统的姬周系几乎无来往的东夷莱国。在被齐国吞并后,更多的东夷原住民,导致了胶东方言,和中原官话冀鲁官话都有较大的区别。到汉初的时候,还有齐东野人语的说法,足够说明胶辽官话和中原官话冀鲁官话的区别之大。而当今,胶东方言还是比较难懂,虽然是山东人,但作为济南人。半岛青烟威的方言,说快了我也一脸懵。慢慢说到是没啥问题。

好了,我们再来看看民系,山东的主要汉族基因就是O3,但122和134的不同,就导致了冀鲁中原官话和胶辽官话的区别。而O系基因,可不只是O3内部分化。O系还有O1 O2呢。这两个基因在哪里?长江以南两者都有,而O2在朝韩日本都有存在。

前面说过了,黄淮海平原,也就华夏核心区域,O3基因分割了O2,O2在江南和朝韩日,这必然是史前就完成的。也就是母系社会的事情。而O3内部的历史都导致了三大官话的不同,更久远的历史呢?导致了多少更大的区别?

那就是百越语了。百越自秦汉开始被中原统一。汉人南迁(前面说了,秦灭六国也没有屠戮六国王族和平民,秦灭岭南也没有必要,虽然基因差异略大一点,但毕竟也是O系内战,更何况秦汉开始,文明程度更高,不是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没有必要对被征服者屠族式消灭,而秦汉之后的汉人南迁,尤其是逃难性质的,就很没有可能消灭原住民了),华夏征服百越,在百越地区,产生六南方言。也就是吴语,闽语,客家话,赣语,湘语和粤语。

所以,是六南方言更代表古汉语的传承,还是官话呢?官话是中国22个省级行政区的第一汉语方言。使用人口近10亿,官话区占中国领土的2/3。这是近一两千年哪个少民政权能做到的吗?不可能的。只有五千年的华夏,才可以做到。

毛主席的诗写的好,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汉语和方言方面,正是如此。秦始皇统一文字,但谁来统一语言?没有人,只能看当今了。当今普通话推广几十年,能消灭少民语言吗?能消灭方言吗?抱歉,不能,只能以通用语的形式逐步推广,用时间来做旧方言和少民语言。

其一,秦始皇以汉字小篆统一了六国文字。但口语方面,没有现代交通,没有现代教育,没有现代通信,没有现代传媒。能统一吗?不可能的。

楚王一系,本在河南附近,逐步南迁建立楚国,是用了很多蛮人的,到孟子时代,孟子还说楚人南蛮鴃舌。方言的区别就是很大啊,而至今湖北话湖南话,能听懂吗?非当地的,没学过当地方言的,恐怕很难听懂。

其二,同样没有普通话四位一体立体推广技术的古代,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又能做什么?雅言?官话?那是O3原生地缓慢扩张的。楚王经营湖北近千年,至今一个西南官话湖北方言,一样也是残留了蛮语的。

说实话秦汉最主要的贡献就是统一和领土扩张,丝绸之路和独尊儒术。隋唐的主要贡献则是海纳百川科举制度。韵书?人造死语言,只能当诗词工具书用。能运用到科举考诗词就不错了。早知道,普通话都未消灭方言,古代任何人任何皇帝都根本做不到。

哪家方言是古汉语标准音,或者继承古汉语标准音,根本就是伪命题。古代根本没有消灭了方言的古汉语标准音。而且历代韵书,基本都是揉杂各地方言的诗词工具书,根本不反应任何一地的古代方言。正如普通话一样,人造语言,根本不是把某一地方言推广到全国。北京话普通话听感差异还是很大的,北京话的俚语词汇是并不加入普通话推广的。

其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贬低吗?是。事实吗?也是。元朝官方语言是蒙古语,官方文字是八思巴蒙文。但是,别说语言,文字推广的如何?八思巴蒙文,在绝大多数中国人这里都是冷知识,几人知道?我只闻其名,咋写,也不知道。诸多元代石碑,刻的依然还是汉字。比如,全真教丘处机的一个徒弟,在我们这本地刻的一个关于道观建立的石碑,就是在元朝,但是是汉字。八思巴蒙文的石碑?各地有吗?起码我没见过。而且,别说汉人不接受蒙文蒙语,元灭之后,蒙古人也改回了之前的回鹘式蒙文。所以,元朝蒙文推广的都如此失败,能影响汉语的什么?几个借词吗?也就几个借词而已。想影响整个官话区,是不可能的,万一可能了,那中国官方语言早成蒙古语了。

其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也就是说,能消灭其他语言和方言的,只有四位一体立体轰炸的普通话,而且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能接受吗?没有人说能。但实际上。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统一的语言是非常必要的,无非是没有必要立刻废止少民语言和方言而已。

而其实我们自中小学就在学习英语,也是为了和外国交流。通用语的价值就在这里。更好的和更多的人交流,是一个通用语价值之体现。但是,不同语言,基于不同文字,互相影响程度很低的。仅仅是借词而已。当今汉语中有大量英语借词,英语中也有诸多汉语和其他语言的借词。哪个语言有消亡的事态?没有。千年内很难的。

但是,有通用语标准音之下,用同样文字的各种方言,则会在一两百年内被通用语逐步压榨,直至成为死语言。长也很难超过五百年。而且,这是大势所趋,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所以,各地普遍都多少有提到,要保护方言。比如,各地都有本地方言的电视节目,为了啥?就是保护方言。

只不过,普通话的基础是官话,而六南方言的基础则不是官话。六南方言区诸多隔县就不互通的方言,怎么办?有些小分支,恐怕再过一两代人,就会消亡。只有较大方言分支才会苟延残喘的更久。那怎么办呢?

我不替这帮人考虑,但是这帮人的一个办法我是早就看到了,方言吹。吹自己方言是古汉语嫡传,那就应该优先被传承和保存了。这就是吴语、闽南语和粤语都鼓吹自己是古汉语的一个主要原因。和这帮人争论之时,必然都有提及被普通话的压榨,以及他们的论调都是相比普通话,方言存古。我承认,相比百年历史的国语普通话,各地方言都存古。我也承认,当今当然有情怀需要保留方言。但是保护方言的方法就是X语吹,甚至不顾他人想法的吹,就过了。

方言比普通话存古,没有问题。各地方言都如此。

但说谁最存古,其他人都是胡语蛮语,那就有问题了。

尤其是本就继承了古百越语的,说北方话是胡语,呵呵,我反粤语吹,正是因此而来。

我前面用分子人类学为切入点,谈了大量历史,和基于分子人类学考古证据的史前迁徙史。下面我再补充一点。之前谈到了姓氏制度导致华夏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而且,遍数世界各民族,中国姓氏的历史,是最早的,那么,O3系的强大,就无可质疑。以至于基于姓氏制度,中国在父系社会之后的另外两个制度,决定了这个族群的更加强大和血脉纯正。也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分封制逐步被瓦解的可能。中国有史以来,在先秦就在追求统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家国情怀是欧美没有的。而一夫一妻多妾制,决定了优势族群的血统被放大,也导致了只有中国,有张王李赵这样亿人人口的大姓。所以,谈基因,中国各省汉族的O3基因都是60%左右。是汉人,用汉字,那语言自然是汉语。哪怕六南方言区不互通。但一夫一妻多妾制之下,母系的源头则不一定了。妻妾是不同的,中国自古从小家到大家,从路人到名人,不论是高官武将还是皇帝,都有怕老婆的,也就是惧内。但,那是正妻。妾就不同了,妾可以偷,可以抢,可以买,可以赠送。妾也不讲究门当户对,也不讲究血统纯正。异族外邦女子,都是可以的。但妻只有一个,妾可以有多个。谈父系基因都是60%O3(除非否定O3是汉族,别说什么什么年代某地汉族被少民杀光了,不可能的),全国各地基本一样。这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导致的。汉人是南迁了,南迁的汉人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原住民被打压,但是哪怕原住民两千年来被O3逐步压榨,比如岭南的O1和江东的O2仅有5%-10%,但母系呢?南北差异巨大。南北面相的不同,甚至六南各省之间面相的不同,就是由此而来。父系只决定额头,母系也影响长相。那语言呢?我从不否认山东方言,尤其是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有东夷语的残留,也请六南方言区的人,别为了保护方言,而否定古百越语的传承。

六南方言的不互通,也就是题主问的,为何吴语粤语闽南语不互通,原因就是和汉族融合的不同百越语本就不互通。六南方言继承了汉字,六南方言区继承了O3基因。但是百越母系基因,不同的古百越口语,也继承了。能互通,才怪。也就只有用普通话互通了。统一一地方言,固然可以让一地方言传承时间更久,但方言的灭亡,不是我们这代人可以看得到的,何必呢?也不会多延续几百年的。

ps ,多说一个观点。

之前提到了不同国家民族语言基于不同文字,只有借词影响。难以互相消灭。但方言不同。所以,哪怕我们全民自中小学学习英语都不会导致汉语的灭亡。最多只是同时会两种语言。而,古代的少民政权,推广的少民语言,也最多如此。甚至,根本没有英语的影响大,远少于英语借词的,几个少民语言借词而已。这就是满蒙对汉语的最大影响。更何况,蒙元推广个八思巴蒙文都失败了,满清连让官员学会满文都做不到,影响汉语?只能是蛮语吹为了吹蛮语而吹满语。

10

这个问题问的好!好就好在,他把古汉语定义为一个全中国的古汉人都能相互听得懂的“古代普通话”!请问,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过哪个朝代、那个时期实现过“语同音”?

所以,这种奇葩想法本身就是建立在一个没有任何历史依据、完全没有现实存在基础的假想之上。

语言作为人类之间的交流工具,它始终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下不断升级、不断进步,因为始终会有新生事物需要不断创造新的词汇予以定义,而人员交流频繁之地更容易产生新的词汇来达成双方的沟通。也因此,越是处于“静止”状态的语言就越是处于交通和交流相对封闭的地区。而这种语言静止不动的情况对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吴语区、海外贸易发达的闽语区和粤语区来说根本就不可能!

总而言之,吴语、粤语、闽语中确实保存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甚至还保留着一些上古汉语的语法(先秦),但是,从语言进化的理论上来说,今天的这些汉语方言都应该已经与古汉语相去甚远。

但是,从“中国古代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存在过古普通话”的现实来看,除了“理论推测”,也确实没有任何现实存在的依据来否认这三种方言就一定不是古汉语!因为也不可能有录音资料加以佐证……

因此,对这三种方言的定义,只能说是它们比相对“年轻”的官话来说是三种比较古老的汉语发音和表达方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