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不扯太远,从智人出非洲开始就太远了。还是从NO进东亚开始谈吧。东亚的史前历史首先是CD基因的来。而几万年后,NO在中亚分化,N系最终到达芬兰(当代N系芬兰人和东亚O系额头方面是一样的,样貌相似度较高)
O系携带少量的N,通过印度和中南半岛,自云南进入中国,然后逐步驱逐CD基因。就比如D基因为主体的民族,俗称矮黑人,在安达曼群岛D*,在西藏D1,在甘孜藏区D3,以及在日本D2,D 在亚洲的高原和海岛的原因,一个是海平面较低露出大陆架的时候迁徙去海岛,海平面上升后留存在海岛,而O系基因到来后,残酷的屠戮和驱逐了D 。而C 系基因,则被迫向北迁徙,并最终通过白令海峡到达了美洲。美洲原住民也是黄种人(当然美洲原住民还有基因Q ,NOPQ 基因较为接近2-5万年前分化,而CD和NO则有5-10万年的分化历史,东亚也有少量的Q )。也就是CQ 民系被驱逐后,成为中国以北主要的游牧民族的基础基因。而中国有史以来的历史,除了C 系基因游牧民族不断侵扰的历史,还有就是O 系发展壮大逐步扩张的历史。
可以说,史前中华史,就是O系分化成O1O2O3,从西南逐步东进的历史。O1在岭南,而O2呢?在浙闽也在朝鲜日本。中原地区几乎没有O2,也就是不仅D被驱逐的远隔千山万水,O2也是。而O3其实也不统一,但这就是中国的传说史到先秦了。O3分化成o3m122和O3m134,其实正对应了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到后期就是姬姓周系,和姜姓东夷,O3内部来说样貌就更接近了。比如99%纯度O 3的独龙族,虽然不是m122或134而是m7,但各位,看看独龙族的老太太,除了面纹的风俗与汉人不同。样貌方面和汉族多么接近吧。
我可以说,和汉族样貌,基本没有区别。
而独龙族在解放前,除了纹面的风俗,还保持着母系社会,以及走婚群婚的风俗。而这,只是O3遗留在云南的一个小微民族,所以说O系的分化,虽然只是一两万年之内的事,但O系进入中国后,却并不是一开始就团结在一起。而很可能在中南半岛进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分家。
而华夏的崛起,其实和制度的变革是有极大的关系的,这个制度就是姓氏制度,姓氏制度在秦始皇姓氏合一之前其实是分两面的,姓和氏。母系社会,正如解放前独龙族那样,是群婚制的,女性掌控社会资源的分配,女性负责低工作强度的采集和养育子女,男性负责高危险性的战争和狩猎。相比父系社会,无固定配偶,更多的交合就会更有效的多养育后代(而纣王的酒池肉林,其实就是为了扩充兵源,复古的进行群婚制,这在父系社会是开历史倒车,不被允许的,是纣王被讨伐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而当族群人数足够多,不断扩张之后,不仅仅是逐步迁徙(比如夸父追日,就是向东方迁徙,很可能就是O3沿着黄河逐步从云南四川,进入陕西河南山东的黄河中游下游的过程)。而且逐步的通过战争战胜其他族群之后,屠戮其他部落男性,俘虏其他部落女性,这在母系社会也是极有可能的,女性地位高,男性地位低,其他部落的男性,尤其是战败者,地位就更低了,只能屠戮掉。但是,本部落女性的后代和其他部落的女性后代,如何区分?也不能完全等同吧,于是乎姓就出现了。如同上古八大姓,都是女字旁,比如姬,女臣也(奴,臣有臣服的意思)。姜,羊女也(牧羊女。姜代薑意,始于新中国简体字)
而姓的出现,姓氏贯穿中国从传说史至今基础的礼法制度,这个同姓不婚的制度,导致了族群在人数扩张之后,新生儿的弱智率降低了(避免了近亲繁殖),所以,当族群素质提升,族群战斗力更强之后,战争就更能够打的赢了。以此,当更多的战争能够打赢,主要参与战争的男性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以此进入父系社会。而氏就应运而生。比如,黄帝,姬姓,轩辕氏。姬代表母系血缘,而轩辕则是黄帝的发明,战车的车轴。(氏代表军功,代表发明,代表职务,代表封地)
黄帝这里有战车,自然是有战马,炎帝那里又姓姜,可以说,正代表O3在陕西周边地区的时候,曾经游牧也曾经养马,O3在进入华北平原后,才逐步农耕的,在黄河中上游的时候,也是游牧的(比如商末,周人还是半农半牧的,姜养美鲜很多基础的文字和羊马都有关系)。
当m122或者说炎帝部落,率先东进,并炎黄之战之后败给黄帝,可以说,炎黄两部落联盟,并未完全整合。依然是部落联盟状态,之后是城邦联盟和邦国诸侯国联盟,到秦始皇这里才废除封建(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实现完全统一的帝制。
而从炎黄到秦始皇统一。这个时间跨度还是很长的,两三千年。这个时间跨度,m122和m134之间,产生了多少区别?如果拿独龙族的例子来说,样貌基本没有区别(炎帝姜姓东夷部分,更多的络腮胡,亦或者是东夷率先东进的时候吞并非O3族系所致,这个山东半岛地区胡子茂盛的演员就挺多,比如几个青烟威的男演员),但语言的区别呢?
以下开始重点谈方言。
其实炎黄两部落联盟的分化的历史不长,史前,到传说史阶段的较短时间,从炎黄能联手灭蚩尤来说,炎黄两部落联盟因为只是O3内部的m122和134的区别,不管是打CD还是打O1O2都是可以合作的。但是,既然血统出现细微区别,尤其是以姓氏为标签,出现了不同的族群意识,谁来当O3老大,也就是谁来当部落联盟的盟主的问题,也就是炎黄之战到秦灭六国的历史了。
而姬周逐步东进的历史,也是值得一谈的,因为,这个历史,最起码在方言方面,导致了三大官话的不同。山东有三大官话,但是这三大官话,却不仅仅在山东,这三大官话地区,几乎就是完整的,先秦核心区域了。比如,中原官话区,包括陕西关中,包括河南大部,包括鲁西南和安徽江苏北部。再比如冀鲁官话区,这是华北平原北部,而胶辽官话区,尤其是山东部分,则是山东半岛附近。
鲁国是周公封国,周公嫡长子被分封在这里。一直是向周天子看齐。鲁国是姬姓诸侯国的表率。所以鲁西南也是中原官话,非常正常。
而齐国,开国国君是姜尚姜子牙,姜姓么,炎帝后裔,对待东夷,也更怀柔。姜子牙在封地的策略,也不是移风易俗,而是任用了大量东夷原住民,反正也是O3。不管是周初最重要大臣封国的齐国,还是尊王攘夷的齐国,和周天子的关系,都很近。所以,冀鲁官话和中原官话有区别,但很接近。
而山东在先秦还有一个史书很少提到的诸侯国,莱国。毕竟先秦历史,主要是黄帝后裔书写的,尤其是史记之前的先秦历史,主要出自孔子整理鲁国史官记录的春秋。莱国,一直到鲁襄公时期的战国时代,才被齐国彻底消灭。可以说,一直不尊周天子的莱国,并不弱,姬周系,用了六百来年的时间,才彻底消灭莱国。而齐国吞并莱国之后,也用了姜子牙的策略,并未大量屠戮原住民,也本不必屠戮,毕竟都是O3,而且文明程度更高了。原始的消灭D和O2的那种屠戮,在先秦是不可能的(秦坑杀赵国四十万,那也只是军队,对普通百姓和六国王族,秦是并不屠杀的)。所以,并列存在六百年,又在这六百年和华夏正统的姬周系几乎无来往的东夷莱国。在被齐国吞并后,更多的东夷原住民,导致了胶东方言,和中原官话冀鲁官话都有较大的区别。到汉初的时候,还有齐东野人语的说法,足够说明胶辽官话和中原官话冀鲁官话的区别之大。而当今,胶东方言还是比较难懂,虽然是山东人,但作为济南人。半岛青烟威的方言,说快了我也一脸懵。慢慢说到是没啥问题。
好了,我们再来看看民系,山东的主要汉族基因就是O3,但122和134的不同,就导致了冀鲁中原官话和胶辽官话的区别。而O系基因,可不只是O3内部分化。O系还有O1 O2呢。这两个基因在哪里?长江以南两者都有,而O2在朝韩日本都有存在。
前面说过了,黄淮海平原,也就华夏核心区域,O3基因分割了O2,O2在江南和朝韩日,这必然是史前就完成的。也就是母系社会的事情。而O3内部的历史都导致了三大官话的不同,更久远的历史呢?导致了多少更大的区别?
那就是百越语了。百越自秦汉开始被中原统一。汉人南迁(前面说了,秦灭六国也没有屠戮六国王族和平民,秦灭岭南也没有必要,虽然基因差异略大一点,但毕竟也是O系内战,更何况秦汉开始,文明程度更高,不是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没有必要对被征服者屠族式消灭,而秦汉之后的汉人南迁,尤其是逃难性质的,就很没有可能消灭原住民了),华夏征服百越,在百越地区,产生六南方言。也就是吴语,闽语,客家话,赣语,湘语和粤语。
所以,是六南方言更代表古汉语的传承,还是官话呢?官话是中国22个省级行政区的第一汉语方言。使用人口近10亿,官话区占中国领土的2/3。这是近一两千年哪个少民政权能做到的吗?不可能的。只有五千年的华夏,才可以做到。
毛主席的诗写的好,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汉语和方言方面,正是如此。秦始皇统一文字,但谁来统一语言?没有人,只能看当今了。当今普通话推广几十年,能消灭少民语言吗?能消灭方言吗?抱歉,不能,只能以通用语的形式逐步推广,用时间来做旧方言和少民语言。
其一,秦始皇以汉字小篆统一了六国文字。但口语方面,没有现代交通,没有现代教育,没有现代通信,没有现代传媒。能统一吗?不可能的。
楚王一系,本在河南附近,逐步南迁建立楚国,是用了很多蛮人的,到孟子时代,孟子还说楚人南蛮鴃舌。方言的区别就是很大啊,而至今湖北话湖南话,能听懂吗?非当地的,没学过当地方言的,恐怕很难听懂。
其二,同样没有普通话四位一体立体推广技术的古代,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又能做什么?雅言?官话?那是O3原生地缓慢扩张的。楚王经营湖北近千年,至今一个西南官话湖北方言,一样也是残留了蛮语的。
说实话秦汉最主要的贡献就是统一和领土扩张,丝绸之路和独尊儒术。隋唐的主要贡献则是海纳百川科举制度。韵书?人造死语言,只能当诗词工具书用。能运用到科举考诗词就不错了。早知道,普通话都未消灭方言,古代任何人任何皇帝都根本做不到。
哪家方言是古汉语标准音,或者继承古汉语标准音,根本就是伪命题。古代根本没有消灭了方言的古汉语标准音。而且历代韵书,基本都是揉杂各地方言的诗词工具书,根本不反应任何一地的古代方言。正如普通话一样,人造语言,根本不是把某一地方言推广到全国。北京话普通话听感差异还是很大的,北京话的俚语词汇是并不加入普通话推广的。
其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贬低吗?是。事实吗?也是。元朝官方语言是蒙古语,官方文字是八思巴蒙文。但是,别说语言,文字推广的如何?八思巴蒙文,在绝大多数中国人这里都是冷知识,几人知道?我只闻其名,咋写,也不知道。诸多元代石碑,刻的依然还是汉字。比如,全真教丘处机的一个徒弟,在我们这本地刻的一个关于道观建立的石碑,就是在元朝,但是是汉字。八思巴蒙文的石碑?各地有吗?起码我没见过。而且,别说汉人不接受蒙文蒙语,元灭之后,蒙古人也改回了之前的回鹘式蒙文。所以,元朝蒙文推广的都如此失败,能影响汉语的什么?几个借词吗?也就几个借词而已。想影响整个官话区,是不可能的,万一可能了,那中国官方语言早成蒙古语了。
其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也就是说,能消灭其他语言和方言的,只有四位一体立体轰炸的普通话,而且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能接受吗?没有人说能。但实际上。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统一的语言是非常必要的,无非是没有必要立刻废止少民语言和方言而已。
而其实我们自中小学就在学习英语,也是为了和外国交流。通用语的价值就在这里。更好的和更多的人交流,是一个通用语价值之体现。但是,不同语言,基于不同文字,互相影响程度很低的。仅仅是借词而已。当今汉语中有大量英语借词,英语中也有诸多汉语和其他语言的借词。哪个语言有消亡的事态?没有。千年内很难的。
但是,有通用语标准音之下,用同样文字的各种方言,则会在一两百年内被通用语逐步压榨,直至成为死语言。长也很难超过五百年。而且,这是大势所趋,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所以,各地普遍都多少有提到,要保护方言。比如,各地都有本地方言的电视节目,为了啥?就是保护方言。
只不过,普通话的基础是官话,而六南方言的基础则不是官话。六南方言区诸多隔县就不互通的方言,怎么办?有些小分支,恐怕再过一两代人,就会消亡。只有较大方言分支才会苟延残喘的更久。那怎么办呢?
我不替这帮人考虑,但是这帮人的一个办法我是早就看到了,方言吹。吹自己方言是古汉语嫡传,那就应该优先被传承和保存了。这就是吴语、闽南语和粤语都鼓吹自己是古汉语的一个主要原因。和这帮人争论之时,必然都有提及被普通话的压榨,以及他们的论调都是相比普通话,方言存古。我承认,相比百年历史的国语普通话,各地方言都存古。我也承认,当今当然有情怀需要保留方言。但是保护方言的方法就是X语吹,甚至不顾他人想法的吹,就过了。
方言比普通话存古,没有问题。各地方言都如此。
但说谁最存古,其他人都是胡语蛮语,那就有问题了。
尤其是本就继承了古百越语的,说北方话是胡语,呵呵,我反粤语吹,正是因此而来。
我前面用分子人类学为切入点,谈了大量历史,和基于分子人类学考古证据的史前迁徙史。下面我再补充一点。之前谈到了姓氏制度导致华夏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而且,遍数世界各民族,中国姓氏的历史,是最早的,那么,O3系的强大,就无可质疑。以至于基于姓氏制度,中国在父系社会之后的另外两个制度,决定了这个族群的更加强大和血脉纯正。也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分封制逐步被瓦解的可能。中国有史以来,在先秦就在追求统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家国情怀是欧美没有的。而一夫一妻多妾制,决定了优势族群的血统被放大,也导致了只有中国,有张王李赵这样亿人人口的大姓。所以,谈基因,中国各省汉族的O3基因都是60%左右。是汉人,用汉字,那语言自然是汉语。哪怕六南方言区不互通。但一夫一妻多妾制之下,母系的源头则不一定了。妻妾是不同的,中国自古从小家到大家,从路人到名人,不论是高官武将还是皇帝,都有怕老婆的,也就是惧内。但,那是正妻。妾就不同了,妾可以偷,可以抢,可以买,可以赠送。妾也不讲究门当户对,也不讲究血统纯正。异族外邦女子,都是可以的。但妻只有一个,妾可以有多个。谈父系基因都是60%O3(除非否定O3是汉族,别说什么什么年代某地汉族被少民杀光了,不可能的),全国各地基本一样。这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导致的。汉人是南迁了,南迁的汉人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原住民被打压,但是哪怕原住民两千年来被O3逐步压榨,比如岭南的O1和江东的O2仅有5%-10%,但母系呢?南北差异巨大。南北面相的不同,甚至六南各省之间面相的不同,就是由此而来。父系只决定额头,母系也影响长相。那语言呢?我从不否认山东方言,尤其是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有东夷语的残留,也请六南方言区的人,别为了保护方言,而否定古百越语的传承。
六南方言的不互通,也就是题主问的,为何吴语粤语闽南语不互通,原因就是和汉族融合的不同百越语本就不互通。六南方言继承了汉字,六南方言区继承了O3基因。但是百越母系基因,不同的古百越口语,也继承了。能互通,才怪。也就只有用普通话互通了。统一一地方言,固然可以让一地方言传承时间更久,但方言的灭亡,不是我们这代人可以看得到的,何必呢?也不会多延续几百年的。
ps ,多说一个观点。
之前提到了不同国家民族语言基于不同文字,只有借词影响。难以互相消灭。但方言不同。所以,哪怕我们全民自中小学学习英语都不会导致汉语的灭亡。最多只是同时会两种语言。而,古代的少民政权,推广的少民语言,也最多如此。甚至,根本没有英语的影响大,远少于英语借词的,几个少民语言借词而已。这就是满蒙对汉语的最大影响。更何况,蒙元推广个八思巴蒙文都失败了,满清连让官员学会满文都做不到,影响汉语?只能是蛮语吹为了吹蛮语而吹满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