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新朝代的皇帝,大部分都是前朝的臣,都是把前朝的皇帝或杀或灭或囚或废,但是建立起一个新的朝代,就是什么太祖,高祖,太宗,就不叫贼了。
三国演义里并没有明确说明董卓和曹操之间有什么不同,两人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就是一样的反贼、权臣,主角刘备、诸葛亮就毫不客气地称呼曹操为“曹贼”。
可是在正史中,曹操和董卓是不能同日而语的,除了所谓的“成王败寇”论之外,曹操在对待汉献帝的态度和方法上,比董卓要高出还几个董承。
董卓挟献帝,把皇帝当成玩偶来弄,曹操奉献帝,把皇帝当皇帝来养
在如何对待汉献帝的问题上,董卓是把他像玩具一样带在身边,自封自己为太师,带着献帝,想迁都就迁都,想欺负就欺负的,甚至于在长安附近修建郿坞(原名万岁坞),在里面填满了金银财宝和美酒美女,还驻守了军队,无非就是要监视献帝,离他近一点,方便监管,自己在坞里控制朝廷。
而曹操则不同,是把汉献帝留在许都,自己在官渡之战后就进驻邺城,远离许都,虽然曹操把许都的文武百官都抽调到了邺城,许都只留下了一个虚职的中央政府,可在当时的局势里,汉献帝早就没了权力了,天下诸侯没一人服他的。
这时候曹操虽然也是挟天子,可至少比起董卓来,曹操给了刘协很大的自由和在许都之内的权力,像什么衣带诏、吉平谋反案什么的,基本上都是汉献帝在许都密谋出来的,说明汉献帝在许都十几年,也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势力,有一定的影响力。就问一下,自古以来有哪个傀儡皇帝有这样的待遇?
要换成董卓,看你不顺眼直接一杯毒酒就带走了,还任由你个小孩发展?想都别想了。
而且别以为这是曹操不够董卓狠,暴虐成性的董卓在压力面前还不敢杀不屈的孔融,可最后这个恃才傲物的大名士,还是死在了曹操手里,连名声都给搞臭了。
可见如果曹操真的要对付汉献帝的话,他是铁定活不到曹丕时代的,可曹操也没这么做,这或许还是他骨子的忠君思想,束缚着他一生都不愿、也不敢触碰那道禁忌,所以只好选择远离刘协,避免双方发生冲突。而在刘协数次夺权的行动中,曹操步步抢占先机,诛杀了董承、伏寿等帝党代表,却始终没对刘协下手,可以说,曹操是最不像权臣的权臣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董卓和曹操都有挟持天子,所以都可以称呼“权臣”,却算不上反贼。
反贼要么打着造反的旗号占山为王,要么明面上就已经不尊天子,甚至自立为王。
如梁山水泊自己占山为王,与官兵对抗就是反贼,《三国演义》中的袁术称帝,汉朝治下的人都可以称呼他为反贼。
董卓是想学尹霍
伊尹,夏末商初的名相。早年辅佐商汤掀翻夏桀的统治,建立殷商。更是与商汤有师徒之名。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孟子·公孙丑下》
商汤去世之后,外丙和仲壬两任君主都在位不长,商汤的孙子太甲即位,伊尹 四朝元老,权倾朝野,手掌实权,认为太甲不修德政,所以打发太甲去给商汤守墓,反思己身。如此过了三年,太甲已经悔过自新,变得言行有礼,沉稳有据,所以伊尹把权利归还给了太甲。自此留下美谈。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史记·殷本纪》
霍光,西汉权臣。是大司马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汉武帝临死之前,托孤于他,并封其为大司马,大将军,与当世名臣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共同辅助年仅8岁的汉昭帝。
四大辅政大臣中,金日磾年纪最长,汉昭帝即位第二年就去世。而上官桀与桑弘羊都因为谋反罪名被诛杀。所以霍光笑道了最后。
直到汉昭帝驾崩,霍光一手遮天,权倾朝野,因为汉昭帝无子嗣,所以霍光迎立了汉武帝孙子当时的昌邑王刘贺,但是二十七天之后,霍光以淫乱无道的理由奏请太后废了他。后世称呼刘贺为“汉废帝”。
“即位二十七日,行淫乱。大将军光与群臣议,白孝昭皇后,废贺归故国”--《汉书·武五子传》
且不说霍光因为什么原因要废刘贺,但是这一举动确实意义深远,是两汉时期第一个以臣废君的权臣。
后来宣帝即位之后虽然对霍光的行为不满,甚至株连了其家族,但是霍光对朝廷的稳定,百姓的安宁所做的贡献是抹杀不掉的,所以在建立麒麟阁以表彰功勋的时候,霍光还是被列为第一。
伊尹在前,霍光在后,都有以臣废君之故事,却享有贤名,所以常被权臣当做表率,合称“尹霍”。
画虎不成反类犬
东汉末年的董卓看到汉室衰微,也想过一把权臣的瘾,于是前面二位能做的他都做了一个遍,他们没做的董卓也做了。
伊尹记载只是放逐了太甲三年,霍光废了汉废帝,迎立新帝。可是董卓变本加厉,不仅废了少帝刘辩,而且明目张胆毒杀了少帝和太后,而且迁都长安。
“遂废帝为弘农王。寻又杀王及何太后。”---《三国志·董二袁刘传》
迁都长安暂且不提,诸侯联盟都打过来了,迁都也是可以理解。说到底,此时天子还在洛阳,诸侯私自联盟攻打洛阳,本身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
但是董卓杀了少帝确实一大败笔,本来董卓进京之后,废帝尚且可以用“尹霍”二位前贤来做掩饰,但是少帝毕竟曾经是君,董卓废了也就罢了,私自杀了犯了天下之大不韪。可以算得上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典型。
细数董卓掌控天子之后的所作所为,除了毒杀少帝之外,其他与古今权臣并无太大差别。哪怕是官职,他都只是依照汉例自封了一个“太师”的头衔,此时的太师虽然是三大上公之一,位格要高于三公,但是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毕竟袁隗还是太傅,也是三上公之一。
至于之后诸侯联盟之后的所作所为,董卓已经被逼疯了,不能用常理来解释,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董卓并未篡位,也没有把皇帝怎么样,所以充其量也就是个不成功的权臣。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如果是董卓是个不成功的权臣,曹操就是个成功至极的权臣。
“挟天子以令诸侯”,“迁都许都”,打破“非刘姓不可称王”的汉室祖制而进位“魏王”。
“二十一年夏四月甲午,曹操自进号魏王。”--《后汉书·孝献帝纪》
除了没有登基称帝之位,权臣能做的都已经做了,至于学习董卓废帝再立,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此时汉室威望已经到了低估,没有做的必要,否则,要是有必要,我相信曹孟德一定会不吝学一学前贤的。
“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后汉书·孝献帝纪》
“十一月丁卯,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二皇子。”---《后汉书·孝献帝纪》
曹操可称“雄”,董卓只能称“暴”
无论是青史地位,还是名俗流传,董卓与曹操都不是一个档次的。以我观之,其因有三:
- 单以权臣所做所为而言,曹操比之董卓根本上是一致的,可是毕竟时代不一样,董卓当年,汉室尚有余威,所以所作所为影响更大,而曹操所为负面影响要小的多。
- 曹操所行进退有度,讲究风范,留有余地。董卓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暴虐成性的莽夫,想杀谁就杀谁,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连明面上的理由都粗糙的很。曹操杀人不比董卓少,曹操做的决定反对的人也不少,但是他都能有计划,在明面上给予了能够解释的通的理由。真君子也好,伪君子也罢,至少表面是认可君子这一美德的人。曹操属于遵守游戏规则的人,虽然会耍些不光彩的手段;但是董卓属于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
- 三国归晋,晋继魏统。朝代更替,正统相传。所以曹操作为魏国实际奠基人,可以也应该享有更好的名声。
总结:“成王败寇”并不是给“残暴”,“昏庸”找借口的理由。历史是基于已经存在的事实,加上在中华民族所认可的价值观,道德观的解释下的一种文化传承。这才是中华名族长盛不衰的文化底蕴。
参考资料:
《孟子》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曹不是
确实都是反贼,董卓是被皇帝手下的何大将军(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请来帮忙的,没想到请来个太上皇,被动请来的帮手,用人不准才请了个祖宗。
曹操是把流亡的皇帝请进首都,自持功高,把持朝政,自己创造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条件。
本质上的不同,董卓是当时的皇帝的舅舅何大将军请来的反贼。曹操是用阴谋诡计请皇帝进宫为己所用,创造了拿鸡毛当令箭的条件,事实奠定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必要条件。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汉王朝无力掌控天下,天子年幼外戚和宦官乱政,董卓乘机挟持天子号令诸侯,想篡夺汉室江山,结果身首异处。曹操是在天下大乱天子朝不保夕之际,迎接天子,让天子过上稳定的日子,也算有大功,后来曹操权利欲望膨胀,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不能说他们是反贼,历史永远是胜利者书写的,李渊是隋朝臣子,李渊起兵反隋为何没人说他是反贼,只是李渊成功了,后来唐朝治理的不错,所以后世没人批评他们,如果董卓篡夺汉朝,把国家治理的很好后世也不会批评他的,所以历史永远是成王败寇,没有那么多的对错。
他们两个都是从基层打拼来的。都市枭雄呀!
都不是!因为谁也没称帝
成王败寇,其实本质一一样
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卓挟天子残暴天下;操奉君王号令天下,卓为反贼无歧义,操称之则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