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达开确实能算是太平天国的名将之一,也取得不少的胜利,但都是在杨秀清主政时期取得;单干之后就几乎没有打赢过,反而经常被地方杂牌军吊打。在宝庆会战之前,中兴名臣曾文正公已经断定石达开必然会败在坚城之下。曾国藩在给胡林翼的书信中说到:“既钝于浙,钝于闽,入湘后又钝于永祁,钝于宝庆,裹胁着人,愿从者渐少,且无老巢以为粮台,粮米须掳,子药须搬,行且自疲于山谷之间。”这封信透露出石达开几十万大军必然败在宝庆城下的真正原因,现总结如下。

其一、石达开用兵巧妙,善于出骑兵偷袭与包抄,但不擅长攻防战。石达开用兵注重的是“巧”,而不是“猛”,所以在遇到对方顽抗时往往立刻改变作战对象,缺乏与敌人血战到底,不攻克城池誓不罢休的必胜精神,这使得他屡次被几千地方团练和地主武装阻止在坚城之下而无可奈何。宝庆会战时,石达开亲自带领三十万大军从东、西、南三面将小小宝庆城团团围住,名将张遂谋、傅忠信、赖裕新等又紧紧团结在他的周围,此时最好的作战方针是全军强行攻城,在湘军援军赶到之前拿下宝庆,活捉骆秉章和左宗棠。令人不解的是,石达开不但不强攻由新兵驻守的城池,反而热衷于与城外的清军交战,进攻受挫后就干脆采取“围而不打”的方针,妄想长期围困宝庆城。石达开孤军在外,后勤全无,退无可退;既不强攻城池又不立即解围直奔湖北,而是屯兵在坚城之下,不失败才怪。

其三、石达开疯狂扩兵,不注重部队训练,乌合之众而已。石达开单干之后便疯狂地扩军,天地会起义军、散兵游勇、无业游民等等,只要愿意参加太平军就一概接纳,兵员最多时达到五六十万。石达开兵虽然多,但不注重训练,部队素质极为低下,在与清军作战时一旦后路被抄袭便可立刻鸟兽散,根本就没有血战到底的勇气。进军湖南时,石达开处处抢占左宗棠先机,无奈自己的部队素质低下,机动性太差,所有制定的战略计划很快就被左宗棠窥视了然,同时也给左宗棠从容布置兵力的时间。此外,在宝庆城外激战时,一旦遇到李续宜、刘长佑率领的湘军往往一触即溃;几十万大军对阵城外一万多清军依然落下风。

其四、战术过于呆板,缺少灵活应变的能力。既然是想攻打宝庆,石达开就应该血战到底,不破城池活捉骆秉章和左宗棠誓不罢休。石达开部虽然是杂牌军,但兵员占有绝对优势,只要强攻,必然能够在刘长佑和李续宜赶到之前破城而入,然后直奔湖北进入四川,打个湘军措手不及。石达开在会战中并没有强攻城池,而是与城外的清军激战,遇到挫折后便学习湘军围攻九江时所使用的“围城打援”战术,妄想长期围困城池,不攻自破。石达开这种作战方针正中湘军下怀,因为石达开没有根据地,长期作战对湘军有利。

其五、没有根据地,却还屯兵于坚城之下,此乃大错。石达开带走精锐部队离开天京搞单干之后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没有用尽全力去夺取一个比较大的城市,然后创建根据地,这对他的影响是致命的。其一,没有根据地就没有比较可靠的给养来源;士兵粮饷得不到及时补充,士气自然就低落。其二,没有根据地就没有办法给士兵提供长期休整和训练的可靠场所,一旦在坚城之下遇到阻止将无法进退自如,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总而言之,石达开亲自率领的三十多万大军围攻宝庆城,却被左宗棠、李续宜、刘长佑所率领的三四万杂牌军打得只能带着七百骑兵逃命广西,这对翼王来说是莫大的耻辱,不但兵力损失惨重,个人的威望更是降到了冰点。

最佳贡献者
2

1859年2月,石达开挥师西进,进入湖南。

20万太平军来势汹汹,更得到当地天地会的响应,大有横扫之势。

可是,很快,石达开就遭到了左宗棠的重创!

迅速武装起来的湖南

湖南,湘军的基地。

可是,正因如此,当时湖南的武装多出省作战,省内十分空虚。

当时,左宗棠只是骆秉章手下的幕僚。但因其才能卓著,湖南之事多由左宗棠主持。

太平军来犯,骆秉章、左宗棠紧急开始部署。

还好,湘军外出作战,但总有一些士兵会因各种原因回到湖南老家,左宗棠迅速把这些人组织起来。

不到一个月,左宗棠就征集了4万人之多!

由于这些兵将本就是湘军,作战经验丰富,左宗棠只需将他们重新编制、训练,即成为一支强军!

与此同时,左宗棠调补刘长佑、刘坤一、江忠义等人召集旧部,成军4900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兵将虽然是临时紧急召集,但多系湘军兵将,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左宗棠只需将他们重新编制、训练,即可成为一支精兵。

与之相比,太平军兵力虽大,但战斗力并不强。

当时,石达开带了20万大军前来,而湖南与两广一样,是天地会活跃地区,他们许多也积极加入了石达开军。

但是,石达开部并非精锐。

石达开回天京前,手下精兵“打宁国兵”已经交陈玉成,单飞后,所带兵将,都不是西征中表现一流者。

至于新加入的天地会兄弟,翼王还来不及训练、整顿,战斗力、纪律都成问题。

因此,尽管翼王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战斗力不如左宗棠军。

先发后至,屡屡被动

在左宗棠面前,石达开就像足球场上一个技术好、速度慢的前锋。他屡屡用假动作晃过了对手,却既传不出球,又提不起速,最后还是被对方回追断球!

尽管清军彪悍,但毕竟只有4万人,要防备整个湖南兵力是不够的,因此,左宗棠只能采取重点防御策略,即提前判断石达开意图,提前部署。

石达开善于用兵,尤善运动战,因此,他能够看出左宗棠意图,用声东击西之法,误导清军。

比如,清军判断石达开要走衡阳,遂重点布防此线。石达开看出意图,佯攻常宁,实际率军向西迂回,试图从祁阳、永州,绕过衡阳向宝庆方向运动。

此种例子很多,石达开运动战的能力确实了得,左宗棠屡屡被其蒙蔽。

但是,石达开纵然能瞒过左宗棠一时,却受其短板所限,屡屡先发后至,陷入被动。

这个短板,便是水师。

湖南境内河流甚多,石达开因没有水师,每每过河,都要先编筏而过,速度受到影响。

左宗棠可不傻,发现不对,立刻调整部署!

由于湖南的城池多临江河,因此,清军乘船而去,即使反应慢一点,也往往能后发先至,提前派兵在前阻截。

所以,石达开经常一番骚操作后,抵达目的地时,发现刘长佑等人已经在前面等着了···

攻城战术单一,屡屡遭受夹击

当然,刘长佑们即使行动迅速,但所带的兵毕竟有限,虽然抢先入城,但兵力还是不足。

问题是:石达开攻城战术单一。

石达开攻城套路很单一:先是急攻,不利,则启动围攻模式。

急攻?湖南多山地丘陵,太平军地形不熟,屡屡中伏,讨不到好。

所以,一般石达开都要展开围攻。

可是,如前所说,湖南的城市,大多临江,石达开围又围不死,攻又攻不下!

周边清军援军抵达后,石达开往往要陷入一边围城,一边打援,遭受夹攻的境地!

因此,石达开屡屡受挫,连一座中小城也很难打下。

分裂

此时,石达开内部发生了分裂。

分裂,主帅石达开自然脱不了干系。

但是,此时的分裂,也与左宗棠有关。

当时,太平军初入湖南时,经蓑衣渡之败,兵不满万,在湖南境内,围攻长沙也不利,但出湖南时候,已是拥兵数十万的强军!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当时的太平军虽然打不下长沙,但攻郴州、永兴这样的城市,还是毫无压力的。

因此,当时的太平军总能得到充分的粮草、红(火)药补充。

可是,现在,由于左宗棠的坚决阻击,石达开连小城市也打不下!

20万大军能不能打先不说,大家要吃饭呀!大家要火药呀!

为此,石达开采取了分兵策略,许多将领都独自行军。

此时,石达开手下的将领,多跟随石达开多年,对石达开还算忠诚。但是分兵之后,各军分散,各又各的利益,彼此矛盾加剧。

不久,跟随石达开5年之久的大军略何铭标与赖裕新矛盾加剧,何铭标认为石达开处置不公,遂带军出走(也是跟翼王有样学样)。

更奇葩的是:赖裕新居然一路追着何铭标打到广西,才回到湖南战场!

分兵,无可厚非,但兵可分,战斗力不可分呀!在当时的情况下,石达开的分兵,却是把战斗力也分了!

决策失误,顿兵宝庆,极端被动

连番不利,已经给石达开敲响了警钟。

问题虽多,但石达开如果及时调整部署,未必会遭遇大败!

既然石达开入湖南是借道去四川,现在在湖南讨不到便宜,就应该加快步伐,快速过境。

可是,石达开仍然决意继续攻打宝庆的计划。

这是一个致命的决策!

1、攻城已无把握。

左宗棠不傻,石达开这么多骚操作的目的是什么,人家已经看出来了。

左宗棠已将4万军中的3万多带入了宝庆。

石达开此时一再分兵,虽号称数十万,但实际兵力只有10万余。

宝庆地势险要,而左宗棠已经提前拆掉城外民房,攻城军队失去掩护,攻城十分不利。

2、清军外援强大。

宝庆紧要之地,不但骆秉章、左宗棠紧张,外省湘军也十分紧张。

外围湘军正组织起来,向宝庆靠拢!官文甚至将安庆前线的水师也调往湖南!

3、无后援补给。

由于石达开未能控制周边城市,大军没有粮草、兵员补给,难以为继,不利持久,极为被动!

指挥失误,遭遇惨败

即便如此,石达开如果组织得当,也未必会败得那么惨!

一方面,攻城虽无把握,但毕竟兵力有优势,组织得好,还是有机会的。

另一方面,即使攻城不下,也未必惨败。当初,太平军攻桂林、长沙不克,但依然能全身而退。

可是,石达开却接连犯错。

6月3日起,石达开发起猛攻。

开局不错,石达开击败了周世宽等部,彻底合围宝庆,断绝内外。

此时,石达开如果抓紧时机,迅速猛攻,确有速战速决之机。

可惜,石达开却又转入了围攻···其实,更准确的说,是围而不攻。

难道石达开重点是要打援?

确实,打援也有机会:由于清军是各处分头赶来,每次抵达兵力不多,确实有机会歼其一部。

很快,石达开挫败了李续宜等部。

但是,湘军,不是当年的八旗、绿营,败而不乱,站稳脚跟,等待集结。

不久,李续宜出石达开不意,渡资江,猛攻太平军防御薄弱的北路,太平军大败!

此时,敌援已近,外围清军也抄后路而来,如果统帅是当初的杨秀清,太平军肯定要转移了!

但石达开仍不甘心,发起对李续宜的决战!

可惜,石达开虽有决战之心,将士却无必胜信念,以多打少,攻之不胜,反而被人出其后路,失利!

到此时,石达开才决心撤退!

可是,此时,各路清军已经抵达,截断石达开撤退之路!

石达开部此时久攻兵疲,已不堪战,连番大败,损失惨重,彻底退出湖南!


千里行军,无后方作战,自古都是难题,难度悉数极高。

无论是军队素质,还是石达开本人的素质,都不足以完成这样的作战。

最终,他败出湖南,并不足为奇。

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在此次作战中表现出来的卓越才具。

他以不足一月的时间组织起4万兵马,又在作战中灵活应变,破坏石达开的企图,展现出卓越的军政才能。

更难能可贵的是:左宗棠亲率军进驻危险的宝庆,与宝庆共存亡,这与后来抬棺出征西北何其神似!

败给左宗棠这样的对手,翼王不冤!

3

石达开确实是太平军里,比较能打的将领,而且还是十分骁勇善战的一名战将。能够被天王洪秀全封为翼王的人,当然不会差到哪里去了。

石达开的老对手曾国藩对他的评价,就是军事指挥才能极高,且十分狡诈的匪首。在曾国藩看来,太平军里,只有两个军事家,一个就是李秀成,另一个就是这个石达开了。而且石达开是一个十分有计谋的这么一个将领。

很有意思的是,天京事变发生后,石达开的军事生涯,也发生了陡然的改变。

天京事变之前,可以说石达开几乎就没怎么打过败仗。天京事变之后,石达开就没有打过胜仗。

这又如何解释呢?恐怕这和天京事变有关系吧。

本来太平军起义的时候,他们的口号是建立一个大同世界,有地同耕,有钱同使.......。

但是,到了太平军攻占南京之后,他们的初衷就改变了,尤其是几个称王的领导人,他们的生活极其的腐化,吃的、喝的、住的、都是最好的,身边的女人更是无数个。

这些都是普通士兵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你说待遇如此不同,士兵们会做何感想,但是,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是,他们之间的内讧。洪秀全对杨秀清不满,就命令韦昌辉杀了杨秀清。

石达开对韦昌辉不满,就杀了韦昌辉。洪秀全又和石达开闹矛盾,石达开只好和洪秀全分家,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以后我们老死不相往来,就这样石达开带着20万太平军和洪秀全分家了,尽管他们也是叫太平军,他们的目的也是反清,但是,他们和洪秀全的太平军没有任何关系。

这样的做法,就让太平军有了想法,这不是典型的有枪就是草头王吗?

这是在搞什么飞机,若你在这样搞下去,不要说去打清军了,自己人就会把自己人,给全部搞死了。

本来我们天下的太平军,都是一家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灭掉大清。弄到石达开这里,太平军分家了。

这时候大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不得不重新认识领导人石达开又或者是洪秀全了。还有之后石达开的做法,也是全部太平军,不能理解的事情。

他们分开之后,洪秀全的太平军被清军围打的即将灭亡的时候,石达开举手之劳,就能解掉洪秀全面对的困难,但是,他竟然选择坐视不管。

不得不说,这就是太平军走向死亡的先兆,无论是洪秀全的太平军,还是石达开的太平军,都是如此。

军心不牢固了这样的太平军已经没有任何凝聚力了,他们不知道为何而战了。失去了目标,所以也就失去了战斗的动力。

等他们在遇到清军的时候,战斗力也就没有那么强了。

还有就是,毕竟这时候石达开已经脱离了洪秀全,所有的粮草,弹药,他必须都要自己筹集。

可是,石达开一直都是没有自己的根据地的,他们就像没有根的浮萍,走到哪里抢到哪里,天下之大到底哪里是他们自己的家呢?

没有人知道,因为他们到底能走到哪一步,他们也不知道。

这就是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因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根据地,所以,他们的粮食供应不上,他们的战斗力就没有那么强。

石达开军事才能是有点,但是,靠他一己之力,没有援军,没有强大的智囊团队,根本就支撑不起,他这支庞大的队伍来。

所以这也就导致了,无论是左中棠带来的清军,还是骆秉章的清军,只要和他一交手,即使是一万清军,打二十万太平军,太平军也是大败。

可是,发生了这么严重的原因,石达开也不找原因。也不调整战略战术。

为什么他们的士兵没有凝聚力,为什么现在的太平军一触即溃呢?

石达开从来不考虑,他只懂得大量的扩充自己的军队,并且扩充来的军队,也不加以训练,直接就投入到了战场上。

这样的军队,就是一支乌合之众。

这样的军队,带来的后果,就是一触即溃。

要知道失败就会打击全军的士气,就会导致全军更加的没有战斗力,这就是一个死循环。

所以这也就是石达开三十万大军打不过左宗棠二万大军的具体原因。

直到石达开败走大渡河,并且在渡河无望的情况下,投降了清军,然后被骆秉章凌迟处死为止。

不得不说石达开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性的人物,当初若是他不和洪秀全分家,也许太平军根本就不可能这么快失败。

4

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少有的帅才,若说拥兵30万的石达开败于左宗棠之手,不如说石达开败于时运不济,无力回天。看官们待我一一道来。

1、天平天国中后期的兵员素质已经严重降低,降低到什么程度呢?也就是放下锄头、拿起大刀的农民水准。太平天国上层的腐化,严重传染到基层官兵,基层没了斗志,将熊熊一窝,普通士兵就是一群绵羊。不只是石达开在人数优势的情况下吃败仗,君不见湘军四万多人就能兵围南京城,要知道南京城可是有天国守军50多万。

2、石达开的军队号称30万,其实是乌合之众,真正精锐部队不足十分之一,更多的是非战斗人员,反而是拖累。而左宗棠虽说是2万多人,但真不能说是杂牌军,当时的湘军代表了中国最强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更关键的是,当时左宗棠还并不是湘军核心高层,他只是带了湘军的一小部分。曾国藩、骆秉章、胡林翼的湘军精锐在周边进行了有力的牵制,并且随时可以支援左宗棠。

3、太平天国内乱之后,石达开出走,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后勤补给、后方基地都没有了。说得好听叫转战别处,说的不好听就是大逃亡。石达开与左宗棠之战,一方是毫无斗志一心想着赶紧撤到别的地方,一方是士气高涨被曾国藩军功荣誉洗脑的湘军。不用开战,胜负已定。

总结:石达开与左宗棠的对决,石达开输在了从上到下将士没有强烈胜利欲望和一味转战逃亡的战略,而左宗棠则赢在了天时地利人和与强烈的建功立业欲望。人数从来不是决定战争的唯一因素,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还少吗?

5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石达开大军入湖南时,左宗棠手下并非只有两万杂牌军。

自1854年湘军将太平军赶出湖南后,湖南境内再无大的战事,得到了休养生息。掌握湖南实权的左宗棠举措得当,湖南经济得到迅速恢复。至1859年石达开入湘时,省府存银数十万两。这为左宗棠迅速招兵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当时,湘军崛起,征战四方,因各种原因归乡(比如丁忧)的湘军将士很多。所以,当时的湖南有很好的有即战力的兵源。

有钱又有好的兵源,左宗棠的招兵工作十分顺利,瞬间招集了四万大军,以刘长佑、刘坤一等为统将。

新招的兵力为四万,加上湖南原有驻军,各地团练,以及后期加入宝庆会战的李续宜部湘军主力近万人,清军总兵力在六万以上,问题中所言"两万"是错误的。

而且,这些军队并非问题中所言的"杂牌军"。李续宜部是湘军精锐中的精锐,战斗力很强。

说到这里,你对宝庆会战湘军为什么会赢应该有所理解了。但会战的结果之所以是湘军赢太平军输,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太平军方面。



1、士气低迷。

石达开负气出走之初,确实带走了不少精兵良将,但其进江西,攻浙江、福建,然后再入赣南,屡战屡败,其手下将士对前途毫无信心,士气十分低迷,原本与石达开联合作战的杨辅清部也投靠洪秀全而去。所以,入湘时的石达开大军,人数虽众,其实虚弱得很。

2、没有稳固的根据地,补给困难。

选择单干以来,石达开一直釆取流窜作战的战术,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粮食、军饷、弹药全无来源,纯靠抢掠、缴获,根本不可能长久。

以粮食为例,石达开大军十万余兵力(号称三十万),日需粮至少十万斤。没有根据地,要筹措这么多粮食,是很困难的。另外,湘南多山,十分不利于粮食转运,这也给太平军的粮食供给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供给困难的军队不可能持久作战。这是石达开在宝庆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反观湘军,他们坐拥主场优势,供给源源不绝,根本不是太平军所能比的。

3、兵源素质差。

选择单干以后,石达开一味强调兵力的多,盲目扩军。很多毫无战斗经验的农民、地痞、流氓、身体羸弱者、吸食鸦片的人,都被他招入军中。曾国藩说,此时石达开军"悍贼极少""裹胁者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石达开招这么多弱兵,一点好处也没有,真正打仗的时候这些人根本靠不住。石达开白白地因他们背上了沉重的粮食供给的包袱。

4、石达开个人在战略上的失误。

石达开入湘的终极目的,是想进军湖北,据上游之势,威胁当时正准备东进安徽的湘军。

这一战略是正确的。但既然要去湖北,就不应该在宝庆长期逗留,贻误战机。

具体到宝庆会战,石达开在战略、战术上有诸多失误。

首先,石达开没有估计到湖北方面会派出李续宜南下。石达开既扬言进军湖北,就应该想到湖北方面会派湘军主力南下,可石达开对此一片懵懂,毫无估计,没有应对预案,结果措手不及。

其次,会战之中,石达开将主要精力用在对付东面的刘长佑部湘军,对李续宜部湘军从北面突进几乎没有防范,结果被李续宜趁虚疾进,解了宝庆之围。这也是石达开的重大失误。

另外,石达开不善攻坚,也是太平军失败的原因之一。石达开善打巧仗,但攻坚能力很差。他打不下宝庆,在情理之中。

5、太平军兵力并不比湘军多多少。

题目中说参加宝庆会战的太平军人数为三十万,果真是这样吗?不是!三十万只是石达开喊出来吓唬人的,其真实兵力只有十余万,比湘军人数(六万以上)多不了多少,在兵力上不占绝对优势。

综上所述,宝庆会战左宗棠胜、石达开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6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受后世尊重的领导人,他勇敢坚毅,侠肝义胆,不玩宗教迷信,不搞阴谋诡计。最后却被逼出走,功亏一篑,英勇就义,为后世所叹惋。

(石达开雕塑)

石达开从天京出走以后,为什么会失败呢?我觉得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石达开一直没有建立起自己稳固的根据地。石达开离开天京以后,历时七载,转战十五省,行程长达五万余里。可以说,他一直就在长征之中,一直没有找到能够让自己驻下来的根据地。1858年上半年想入浙江,受阻,放弃入浙。下半年想入福建,又没有成功。年底到江西。1859年想进入湖南,攻湖北,最后又不得不到广西。1861年冲出广西,进入湘鄂边界,想进驻四川。1862年进贵州。1863年在大渡河边被捕,最后英勇就义。可以说,至始至终,他都没有建立一个牢固的根据地。没有根据地,那就是流寇,就会被追着打,找不到着落。

第二,石达开处处受洪秀全掣肘。石达开是一名忠肝义胆的汉子,但他不是政治家,不是权谋家。所以,虽然他的呼声最高,但毕竟是偏师,所以,洪秀全多次利用自己是“天王”的身份,分化瓦解石达开。比如1858年8月,洪秀全分封石达开部的杨辅清为五军主将,结果杨辅清便率部离开。1860年5月,在洪秀全分化下,石达开部的彭大顺、朱衣点等67名将领,又率军20万,脱离石达开,返回天京。1861年7月,石达开所招募的天地会将领又叛变。

(天王洪秀全)

第三,石达开承受了清军的主力攻击。因为石达开作战顽强,活动范围很大,影响很大,因此,清军对石达开非常重视,调集围剿石达开的军队,多是得力干将,所以,石达开受到的打击要更沉重一些。

第四、石达开军队的素质普遍不高,战斗力不足。石达开离开天京的时候,只带了数千人。后来队伍虽然不断壮大,但都是纠集的乌合之众,军队没有得到训练。就算是稍微获得一些训练,也因为洪秀全的分化,又被带走。再加上石达开兵力不足,所以他在收集兵源的时候,凭着一腔义气,凡来投奔的,他都来者不拒。这也造成后来天地会将领的叛变。

第五、石达开最后选择的四川作为他战略大转移的方向,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四川在历史上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一个偏安政权,但是,这里建立的政权,从来就不会长久,也发展不成全国政权。而想做大,只有到中原地区,逐鹿中原。也就是说,石达开就算成功进入四川,在四川建立了政权,最终他也是不会有希望的。

(石达开攻城)

总之,石达开是个响当当的英雄豪杰,但勇有余而谋不足,同时也缺乏笼络人的手段和战略性的大眼光,最终失败,也是情理之中的。

(《太平天国兴亡史》)

7

左宗棠自咸丰四年三月初八日(公元1853年4月5日)起就参骆秉章幕府,咸丰六年被保封兵部郎中,算是有了个官衔,虽然“赞画无不从”,但毕竟是个参谋,从没带兵打仗。直到咸丰九年腊月(公元1860年1月)因为“京控”离开骆秉章幕府,咸丰十年四月二十日(1860年6月9日)以四品京堂候补入曾国藩幕府,进入湘军系统,八月初八日(9月20日)才第一次带领自己招募的楚勇(后来左系湘军或称楚军的雏形)加入湘军序列,成为带兵将领,1859年的左宗棠上哪里去大战石达开?楼下某些回答都在扯什么蛋呢?

1859年石达开的确吃了个大亏,就是宝庆战役,但他的对手是骆秉章的勇营和曾国藩的湘军,而不是左宗棠——前面说了这时候左宗棠还在长沙和骆秉章在一起,扮演”无名幕后英雄“的角色。

太平军是从福建进入赣南,然后自瑞金西趋安远、信丰,于1859年1月3日攻占南安府城,休整近两个月后决策入湖南的,原因则是判断湘军主力都在江西、湖北,湖南空虚的。3月2日,石达开军攻占湖南桂阳县,此后相继攻克宜章、兴宁,进取郴州和桂阳州,打算假道入川,但被骆秉章新募的勇营阻击于衡州一线,只得绕过衡州,直取宝庆。

攻宝庆的太平军分为两路,一路由名将赖裕新、傅忠信、余子安率领,自东安、武冈绕道,5月底抵达宝庆城西,另一路由石达开、张遂谋率领,自永州、祁阳取捷径,5月24日抵达宝庆城南,“由南路蔓延东西两路,占地广袤百数十里……人数当不止十数万之多”(骆秉章奏)。石达开抵达后兵分三路,赖裕新驻城西五里神滩渡,傅忠信驻城东十二里泥湾,这两路人马都不多,他亲率主力驻城南十里澄水桥。6月3日起石达开持续打援,至17日击溃多路湘军援军,合围城池。但石达开围歼援军主力刘长佑部的企图因援军李续宜部(湘军一万人)的及时抵达功亏一篑,此后李、刘两军“明守东南、暗攻西北”,于7月27日夺取城北田家渡一线营垒七座,关卡30多座,打通城内外联系,次日石达开、赖裕新部西渡资水决战,被湘军侧击惨败,从此战局逆转,8月10日李续宜部东渡资水进驻贺家坳,对石达开部构成反包围。见局势不利,石达开于13日佯攻李续宜,趁夜解围南撤,24日全军进入广西。

即便按照骆秉章的奏报太平军也只有十几万人,太平军习惯“二千五做一万”夸大兵力至四倍,因此即便号称十六万,实际兵力也只有四万左右,且其中还夹杂家属和老弱,湘军和骆秉章募勇至5月底已实有三万多人,待7月李续宜部抵达时已近5万,双方实际兵力是基本相当的,正因如此太平军的合围才弱不禁风,而李续宜、刘长佑也才敢渡河反包围太平军,否则刘长佑部不过七八千人,加上李续宜还不到两万,怎么敢敌前渡河,去包围三十万敌军?

骆秉章募勇虽然是临时募集,但大多数是经过曾国藩、罗泽南、王錱、江忠源等人训练过的团练骨干,以及从湘军中退伍的老兵,委任的将领刘长佑、江忠义、魏喻义等都有战斗经验,而湘军援兵中的李续宜、田兴恕、刘培元、王明山更多是湘军宿将,所带是正规精锐湘军,湖南是其故乡,不论新兵、老兵都有“保卫桑梓”、避免被“长毛贼”蹂躏的敌忾之心,地理熟悉,后勤也有坚实保障,且湘军最早抵达的正规援军主要是水师,不但通饷道,而且避免了城池和营垒被完全合围,还为日后的侧击、反包围埋下伏笔。

反观太平军,在福建水土不服遭遇瘟疫,原本就是“临时凑合”的杨辅清部分道扬镳(后来被洪秀全以高官厚禄拉走),本是自家侄子且十分精锐的石镇吉部也独树一帜,此后一直和石达开若即若离(这让石达开在进入广西后基本丧失了在太平天国核心区时最有力的宗族部队),也并未参加宝庆之战。自1855年在江西起就和石达开合作的前天地会众、被编为“花旗”的林彩新等部,以及更早加入石达开的天地会何名彪等部,自进入江西起也各说各话,爱去哪去哪,以上这几支有战斗力的部队均未参与宝庆之战。实际上投入宝庆之战的,只有石达开本部、张遂谋兄弟(这些是他从天京、安庆和江北一路带过来的)、赖裕新-傅忠信-余子安-朱衣点等部(这些都是原来江西守军),实力大打折扣。这些大打折扣的人马在福建遭受瘟疫,减员、逃亡严重,在重入江西后也一路坎坷,抵达宝庆后士气低落,后勤补给也不畅,战斗力是十分可疑的。

石达开偷袭湖南,据清方截获其文书,是“误听奸细”,以为湖南空虚,却低估了在籍团练和退伍湘军老兵的动员力,加上基本没有水师,临战进攻时不能完全合围,不能彻底切断对方援兵和粮饷补给通道,防守时反屡屡被敌军借水师之力包抄后路,无法攻下宝庆是不奇怪的。

由于石达开既不肯回天京,又不愿自立为帝王,只是顶着“太平天国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石”的旗号“远征”,手下有野心的将领觉得升官无望,无野心的将领又很容易被石达开自己也含糊承认的“上级”天王以封官许愿或“号召勤王”的方式拉走(石达开部最高爵位是燕爵,直到覆灭有这个爵位的似乎也不到十人,而此时太平军已经在燕爵上设立了义、安、福三等爵,义爵上更设立了理论上和石达开本人官职平级(爵位还低一级)的主将,和理论上职位比石达开还高的掌率,此前在福建拆伙的杨辅清虽然和洪秀全有杀兄之仇,归附后立即被封为中军主将木天义,后来从广西“万里回朝”的童容海、朱衣点、吉庆元等还没见到洪秀全,只是遇到李秀成,就被立即分别从燕爵(童容海,其实还是自封的)、豫爵(吉庆元朱衣点等)提拔为安爵大佐将和福爵,“回朝”后更迅速分别升为义爵兼主将和安爵,其中童容海、吉庆元后来还封了王,这种“散力”加上湖南经略的步步艰难,也足以让已在外漂流多年的石达开部四分五裂,最终石达开只能南下广西老家,力图用“回乡”的号召力勉强团结“广西老弟兄”了。

8

这个提问就有问题,石达开是我非常敬佩的英雄。这场仗是宝庆会战。首先多方史料说明石达开出走带走的人数并不多,这个论证我是比较相信的。实际宝丰会战大致八万太平军,其中三分之一是家属,其余青壮年五六万战员中半数是过去一年中招募的缺乏训练和战斗经验的新兵。而对手为骆秉章,左并不是主帅。而清军的实力其实是相当的,因为清朝主帅经过激烈讨论已经统一了意见全力在宝庆与石达开决战,已胜在庙算。实际相持阶段双方实力是差不多的。而宝庆城坚水深易守难攻,整个太平天国都没有善于攻坚的,石达开只是合围住宝庆城。原来内有杨秀清外有石达开,但是死的死走的走,最后在坚城下难以持久退回广西。

9

石达开是太平军杰出的军事将领不假,但到了晚期居然斗不过兵力不足自己的左宗棠,为何?

不要瞠目结舌,道理很简单,时也势也,命也运也!三点分析,供参考:

其一,根本原因石达开本身的军事能力有欠缺。人非万能,石达开也一样。太平军崛起时期战功卓著,其核心领袖是杨秀清。杨的军事能力全面,是绝对一哥!相对于杨,石达开的攻坚能力不足,打不过就绕着走。一方面这说明机动性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攻坚力不足。石达开出走天京之后,一路往南再往西再往北,几乎没有拿下什么像样的城市,不能攻坚就没有据点,最终只能成为“流寇”。

其二,太平军的人数有水份,动辄几十万的数字看起吓人,实际上是包含了大量民夫和后勤人员,跟正规军不可同日而语!

其三,太平军后期的精神意志大不如前。起义初期,太平军的信仰坚定,意志坚强。但是随着高层的腐化堕落,政策倒行逆施,尤其是天京内讧,不仅直接内耗掉大量精锐,而且在精神信仰上让中下层军官看不到希望。没有精神的队伍,战力自然大不如前了!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10

左宗棠的两万军队可不是杂牌军。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湘军主力。石达开也没有所谓的三十万军队。刨去随军家属,能有个一半是军队就不错。结合古代军队作战喜欢虚报人数以壮声威的把戏,“以一作四”成为常见现象,意即一万的军队也敢号称三四万。因此,石达开的战斗部分应该在十万左右。刨去从江西、浙江、湖北和广西等地一路招募的新兵数万人,主力部队应该有七八万。而这七八万军队里面,有两万左右的广西天地会义军,战斗力能有多少就不知道了。剩下五万左右的太平军里,从广西发展到天京一路拼杀之后留下的也就两万左右,可谓身经百战。剩下的就是战斗力不怎么强的二线梯队之类的军队。这不是本人胡说八道,是根据各种文献记录估算的,出处太特码多了,要一一出示标明的话,老子干脆不答这个题了。只是有感于石达开一世英明,却总是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拿来哗众取宠,如题所说,三十万对两万最后都能被逼回广西,这石达开得有多窝囊。把石达开反衬成无能将军之后,就可以心满意足了吗?

事实上,石达开包围宝庆之后,各路清军纷纷来围攻,人数多达六七万,和太平军的实力不相上下。加之太平军没有雄厚的根基和后援,从江西攻打湖南的时候,后勤就一直紧张。为了解宝庆之围,曾国藩把原本准备围困安庆的军队抽调了一部分回援湖南,宝庆守军得知援军各路到达之后士气大震,这也造成了宝庆难以攻克。石达开面临的其实是攻城不克突围不成的困局。能够最终突围退入广西,也是曾国藩考虑到全力围剿必定会造成太平军背水一战,结果很可能两败俱伤的局面,这样对他们日后围困安庆和天京的战略大为不利。

石达开用和清军数量差不多的军队和清军打,既要攻城又要反包围,能打赢就太奇怪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