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多尔衮不是没有让出皇位,而是豪格让出了皇位,在皇位争夺战中正是豪格的失误多尔衮才可以保住实力和性命。这个事情还要从皇太极的兄长大贝勒代善说起,咱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五十二岁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生前没有择立储君或留下遗诏册,这让八旗分权严重,手握强权重兵的各大贝勒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当时并不是只有太宗长子豪格和太宗十四弟多尔衮有继位的可能,其实当时继位人选很多,其中实力最强资格最高的应该是和硕礼亲王,两红旗旗主大贝勒代善,他有统帅训诫诸王贝勒的权利(众王曾立誓服从代善),但由于他在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曾立储后被废,又曾因战事和人事获罪被革爵去民,整体威望和两红旗实力不断下降,加之他年事已高(六十二岁),于是放弃了争位之心,转而支持皇太极的长子(不是嫡子,其母被皇太极休了)正蓝旗(此时)旗主豪格。
皇太极生前曾数次调整八旗归属权,去世前他自己和豪格曾分领正黄和镶黄两旗,后又自己亲统两黄旗,因为和硕肃亲王豪格是皇帝亲统的两黄旗系的代表,所以两黄旗也坚定支持豪格继位为帝。
还有就是郑亲王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他虽没有站住来明确表态,但私下里镶蓝旗是支持豪格的。
最后还有索尼,鳌拜等巴图鲁勇将也全部支持豪格。再加上此时满洲人几经被汉文化影响严重,在道统上也支持应该父死子继的礼法,所以豪格有绝对的胜面,他获得八旗中六旗支持,又有朝中文武的拥戴和礼法上的名义。
最关键的是多尔衮打的仗,豪格全都打了,论战功不比多尔衮过于逊色。崇德元年皇太极建清称帝,豪格和多尔衮同为和硕亲王,分别管理户部和吏部,而且豪格还比他十四叔大三岁,所以说豪格在军功爵位和年龄上都不逊于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咱们在反观多尔衮这一方,他的支持势力就显得单薄了很多,主要是他和他两个兄弟的正白,镶白两旗兵马,朝中两白旗大臣。在道统上则是太宗留下的“八王议政”和“八贝勒共举新君”的遗训。另外在军功上略高于豪格,萨哈廉和多尔衮曾为八旗左右翼军统帅。
太宗皇太极去世后的第五天,在盛京大政殿的东抚殿,代善召集诸王公贝勒,文武群臣举行会议,推举太宗皇太极的继承人在两黄旗的巴牙喇兵全副武装的保护下,豪格得到了包括两黄旗,济尔哈朗的镶蓝旗部和重臣索尼,鳌拜等众文武的支持,掌管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也在会议上表示,“虎口(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而多铎在先表态支持代善和自己被拒后(试探),转而支持兄终弟及,拥立其兄多尔衮。随后因为分歧严重,两黄旗和两白旗几乎到了剑拔弩张,开始准备火并的地步。
本应胜券在握的豪格,面对他的支持者们,他却优柔寡断“欲言而嗫嚅,欲进而趔趄”,豪格不敢表明自己勇于继承大统的决心和统治天下的意愿。反而表示自己“德小福薄,难以承担”。 所以,当皇位的已经向他靠拢之时,他选择向后退缩,以致功亏一篑。
多尔衮正在犹豫不决也做着放弃的准备之时,一看豪格的畏缩不前,立刻来了精神。阿济格和多铎在后边的会议上顺势提出拥立多尔衮,正白镶白两旗也私下主动出击,一副不立多尔衮誓不罢休的凶狠样貌,而支持两黄旗的大臣则大失所望,为了不输给多尔衮,他们还是主张必须拥先帝之子为帝,但不在专注于豪格,豪格当初的过往罪行也被翻出(革爵,杀妻)。这一消一涨之间豪格错失机会,此后再与大清帝位无缘。
最后他被迫与多尔衮妥协,共同拥立皇太极的九子福临为帝,并在多尔衮的“主政”下开启了顺治王朝。
咱们分析完了当时的时局可以发现,不是多尔衮不让皇位,而是豪格让了皇位,由于他的懦弱和失误,才让多尔衮有机可乘,要是豪格凶狠有如其父皇太极(逼着多尔衮的母亲为努尔哈赤阿巴亥殉葬)那么多尔衮的生死都是个问题了。但是正因为豪格错失帝位,多尔衮才成为了后来大清的“皇父摄政王”,继而入关定都,一扫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