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个人认为。多尔衮不是没有让出皇位,而是豪格让出了皇位,在皇位争夺战中正是豪格的失误多尔衮才可以保住实力和性命。这个事情还要从皇太极的兄长大贝勒代善说起,咱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五十二岁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生前没有择立储君或留下遗诏册,这让八旗分权严重,手握强权重兵的各大贝勒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当时并不是只有太宗长子豪格和太宗十四弟多尔衮有继位的可能,其实当时继位人选很多,其中实力最强资格最高的应该是和硕礼亲王,两红旗旗主大贝勒代善,他有统帅训诫诸王贝勒的权利(众王曾立誓服从代善),但由于他在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曾立储后被废,又曾因战事和人事获罪被革爵去民,整体威望和两红旗实力不断下降,加之他年事已高(六十二岁),于是放弃了争位之心,转而支持皇太极的长子(不是嫡子,其母被皇太极休了)正蓝旗(此时)旗主豪格。

皇太极生前曾数次调整八旗归属权,去世前他自己和豪格曾分领正黄和镶黄两旗,后又自己亲统两黄旗,因为和硕肃亲王豪格是皇帝亲统的两黄旗系的代表,所以两黄旗也坚定支持豪格继位为帝。

还有就是郑亲王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他虽没有站住来明确表态,但私下里镶蓝旗是支持豪格的。

最后还有索尼,鳌拜等巴图鲁勇将也全部支持豪格。再加上此时满洲人几经被汉文化影响严重,在道统上也支持应该父死子继的礼法,所以豪格有绝对的胜面,他获得八旗中六旗支持,又有朝中文武的拥戴和礼法上的名义。

最关键的是多尔衮打的仗,豪格全都打了,论战功不比多尔衮过于逊色。崇德元年皇太极建清称帝,豪格和多尔衮同为和硕亲王,分别管理户部和吏部,而且豪格还比他十四叔大三岁,所以说豪格在军功爵位和年龄上都不逊于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咱们在反观多尔衮这一方,他的支持势力就显得单薄了很多,主要是他和他两个兄弟的正白,镶白两旗兵马,朝中两白旗大臣。在道统上则是太宗留下的“八王议政”和“八贝勒共举新君”的遗训。另外在军功上略高于豪格,萨哈廉和多尔衮曾为八旗左右翼军统帅。

太宗皇太极去世后的第五天,在盛京大政殿的东抚殿,代善召集诸王公贝勒,文武群臣举行会议,推举太宗皇太极的继承人在两黄旗的巴牙喇兵全副武装的保护下,豪格得到了包括两黄旗,济尔哈朗的镶蓝旗部和重臣索尼,鳌拜等众文武的支持,掌管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也在会议上表示,“虎口(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而多铎在先表态支持代善和自己被拒后(试探),转而支持兄终弟及,拥立其兄多尔衮。随后因为分歧严重,两黄旗和两白旗几乎到了剑拔弩张,开始准备火并的地步。

本应胜券在握的豪格,面对他的支持者们,他却优柔寡断“欲言而嗫嚅,欲进而趔趄”,豪格不敢表明自己勇于继承大统的决心和统治天下的意愿。反而表示自己“德小福薄,难以承担”。 所以,当皇位的已经向他靠拢之时,他选择向后退缩,以致功亏一篑。

多尔衮正在犹豫不决也做着放弃的准备之时,一看豪格的畏缩不前,立刻来了精神。阿济格和多铎在后边的会议上顺势提出拥立多尔衮,正白镶白两旗也私下主动出击,一副不立多尔衮誓不罢休的凶狠样貌,而支持两黄旗的大臣则大失所望,为了不输给多尔衮,他们还是主张必须拥先帝之子为帝,但不在专注于豪格,豪格当初的过往罪行也被翻出(革爵,杀妻)。这一消一涨之间豪格错失机会,此后再与大清帝位无缘。

最后他被迫与多尔衮妥协,共同拥立皇太极的九子福临为帝,并在多尔衮的“主政”下开启了顺治王朝。

咱们分析完了当时的时局可以发现,不是多尔衮不让皇位,而是豪格让了皇位,由于他的懦弱和失误,才让多尔衮有机可乘,要是豪格凶狠有如其父皇太极(逼着多尔衮的母亲为努尔哈赤阿巴亥殉葬)那么多尔衮的生死都是个问题了。但是正因为豪格错失帝位,多尔衮才成为了后来大清的“皇父摄政王”,继而入关定都,一扫中原。





最佳贡献者
2

多尔衮的天命

多尔衮: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个儿子,(生于1612年~1650年,终年刚刚39岁。)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满清入关和建立清朝当时权势最大的一个王爷,是一个15岁开始就上阵东拼西杀,能征惯战的家伙。17岁成为正白旗旗主。19岁掌管吏部事。24岁封为和硕睿清王。31岁主导清军联合吴三桂攻入关内。清朝建立后,最高职位当到了皇父摄政王,一时权倾天下,后人流传当时他为啥没自己当上皇帝,多有猜测。

多尔衮领兵打降过蒙古,俘虏过朝鲜国王,驰骋过明朝各处,多战多胜,少年英雄闯天下,可谓能力超群,功勋卓越,清朝的建立,他的功劳可谓很大。看他因为战功获得封赏的步步提高职位可谓确实了不得,但他为何没有自己当上皇帝呢?我们只能大概分析闲聊一下。

明朝消亡:

我们都知道明朝末年,内有李自成等各农民起义军,外有后金后裔满清一族的攻击,可明朝朝廷内部昏庸,宦官当权,国力根基已经腐朽不堪,让明朝在风雨中飘摇不定。

这时候天灾干旱造成很多地方民不聊生,老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导火索一出,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迅速壮大,且有张献忠等起义军蜂拥而起,把明朝内部冲击的七零八落;满清在关外也不断壮大进攻劫掠,让明朝内忧外患,顾此失彼,最终李自成攻陷北京,让明朝彻底灭亡。

明朝首脑完蛋了,可全国各地还有很多明军势力,包括镇守边关的吴三桂辽东边防军,由于边防军和满清一直多年在战斗,其战斗实力还是很强的。虽然经常被满清打败,但还是能紧紧守卫在关口,让满清军无法入关夺取天下。

最大一个原因就是满清一族整体实力还没到一口吞下明朝的时候,偏偏李自成在明朝内部先声夺人拿下了明朝庭首脑机关和一些区域。而这时候的李自成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和很多起义军将领看不到大局,看不清各处危机,看不到自身的薄弱,贪图个人享乐,以形似土匪的任意性格任意妄为。以为消灭了明朝首脑机关,崇祯皇帝煤山上了吊,就得到了天下。

清军入关时各势力军力对比:

按《中国时代》~《清时期》中述说,当时清军入关军力只有12万。满族兵力4.1万,蒙族兵力1.6万,汉军3.6万。

李自成起义军有马兵六十万,步军四十万。

张献忠有兵马六十万。剩下的还有其他各处南明军队几十万。

吴三桂当时拥有关宁铁骑为主的四五万人马,正好卡在山海关。

根据这些军力整数对比,看不出清军有多大优势,而且处于弱小一方。但历史总是以事实来说话的,根据《明史.流贼传》的记载,吴三桂本在降清和降李自成的大顺中间犹豫不决,因为家人被李自成俘虏刚有降的意思。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竟然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激怒了吴三桂,转身降了满清。这就有了著名的一句话:“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历史又被一个弱小的女人给改变了走向。

山海关一战,李自成的大顺军被吴三桂和多尔衮的夹击打的一败涂地,从此开始一路败逃最终被彻底消灭。

多尔衮没当皇帝的时因:

从上面资料来看,清军入关时战斗力虽然很强,但整体力量并不大,只有以满族八旗军为主的几万人,其他就是蒙族军和投降过去的汉军。那就是说在当时满清集团一方实力并不占优势,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其他强大势力。所以满清集团自身就需要非常团结,外部需要收服更多的降兵降将,当时关外多年收服的汉军也才三万人左右,收服吴三桂势力算是打开了壮大的大闸门,吴三桂为代表的统治阶层中其他地主官僚势力像滚雪球一样逐步堆积入满清朝廷。

多尔衮大局眼光很高,他知道自身集团的弱小,如何把地大物博的中原地带大大小小的势力收服非常重要。而自己集团内部不能出一点问题。

而在多尔衮集团内部,也是各种局部势力充满着角逐危机,多尔衮亲弟兄一伙只有两旗军马,因为其他旗对他并不全心归服,他才在皇太极死后,没敢争抢王位,而是推选了皇太极六岁的儿子顺治坐了王位。这种势力互为掣肘,也互为牵制,并不是铁板一块。

在入关之后,剿灭大顺、大西、南明各处政权是满清一族必须一口气完成的事,如果拖延相持过久就有可能生出别的变故。1645年满清基本扫平天下,江山归于一统。这时候的多尔衮就得整顿管理政治朝廷内部了,以便让朝廷完全运作起来。到1648年多尔衮已经当上了皇父摄政王,其实已经拥有了皇帝的权势,只是差一个名分。

但是满清朝廷内部也很杂乱,首先八旗军自已还没全部有拥戴多尔衮当皇帝的意愿,在收降汉军兵马时也分成了派别体系分别壮大。也就是还没统一归心到他身上,如果多尔衮在管理国家十年八年没准还真有可能自己当皇帝,可惜1650年外出打猎摔伤,由此而亡。

在当时朝廷内部还有满汉臣子之间的矛盾存在,满族自身内部矛盾的存在,汉军看似表面降服,但还有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个藩王拥兵自重,一旦满清出现内讧,出现什么局面很难说。利用中原统治阶级稳固满清统治也是第一要务,后来康熙削藩触动了他们的利益,立刻就出现了三藩之乱,经过好几年才平息。如果在清朝刚建立的时候就出现这样的乱子,恐怕就没满清什么事了,最后结果很难说。

再有当时多尔衮的一些易服,剃发,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政策并不得人心,民心还没完全降服,随时有可能被导火索引发暴乱。作为多尔衮很清晰的看到这样的各种局面,创立制度,重用汉官,让原统治阶层先完全顺服是当时最重要的事情。自己内部更不能出一点混乱。

总结概括:

第一满清集团自族自身人丁力量并不强大,且有内部有分歧。

第二汉民统治阶层还没完全诚心诚意顺服满清,老百姓人心也不顺服稳定。

第三自身寿命短,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筹谋自己当皇帝机会,也算天命给他定性了。

如果多尔衮目光短浅,以自身私利为重,急于自己当皇帝,内部纷争一起,外部四分五裂,全国恐怕就乱成一锅粥了,结局难料。(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借用)

参考书籍:

1、《中国通史》~《清时期》

2、《明史.流贼传》

原创作者:@说客先生dys123 爱好庞杂,中庸之道,欢迎趣聊历史,趣心生活。

3

这个问题也是史学爱好者讨论的热点,当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可以说是清朝的一把手了,入关之前以及入关之后他都活跃在一线,清朝入关很大功劳取决于他。然而就有人疑问,他打入关中,进了北京城,完全可以自立,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而是把皇位让给了八岁的福临。

如果多尔衮不让皇位会怎样?

他在福临即位后,辅佐其治理整个大清直至去世,其实多尔衮的身份,与历史上不少权臣相似,就是大权独揽辅佐幼主,拥有这些条件的权臣,有许多选择谋权篡位,例如西汉的王莽,不过多尔衮掌握大权之后并没有那么做,那么我们不由得产生一个问题,为何他不将福临的皇位取而代之呢?人们可能会说,多尔衮与孝庄之间有暧昧,甘愿辅佐孝庄的儿子治天下,其实并非如此,皇太极不称帝,个人认为有几点。

子嗣的问题,众所周知,古代皇位的人继承一般是嫡长子,即使不是嫡系,那也得是庶长子,然后才到次子们,但是多尔衮终生只有一个公主,没有儿子将来可以继承父位,多尔衮的政权自然没那么多人支持。

其次多尔衮与皇帝没什么差别,当时他已经掌握了满清最高的权力,是名副其实的摄政王,没有人比他的权力更大,跟皇帝的差距只是一个名头而已,跟三国的曹操一样,做皇帝不会让他的权力更近一步,因此称不称帝对于多尔衮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事,称帝也许还会带来弊端,因此他选择当一个拥有实权的摄政王。

最后孝庄背后的政治力量不支持,我们都知道,满清分为八旗,这些人还没入关时,是各部落的小首领,清兵入关以后,他们被封为各种亲王郡王,掌握一定的兵力权势,当时福临能即位,孝庄外家出了许多力,不然这个皇位还犹未可知。如果多尔衮非要当皇帝,那么会导致两旗贵族与他交恶,满清政权极有可能分裂,实力也会因此大减,多尔衮是个聪明人,自然不会走这条称帝之路。

如果他不让皇位,直接在北京自立登基,他可能会面临当时的福临以及他老妈,南明,农民起义军等多方面围攻,会让刚兴盛起来的清朝发生内乱,走向衰败。

多尔衮是聪明的,他没有这么做,纵观他一生,可以说是把一生都献给了大清。

4

两黄旗和两白旗会拼个你死我活,八旗将会就此分裂。此时八旗还未问鼎中原,外部强敌环伺,若闹起内讧,会给敌人可乘之机,很有可能八旗就此覆灭,这是所有八旗子弟所不愿看到的。

所以,多尔衮退一步海阔天空,大家各让一步,多尔衮拥护皇太极的儿子福临为帝,八旗承认多尔衮为摄政王,八旗上层统治阶层达成妥协,一致对外,至此八旗铁骑横扫中华大地。



5

多尔衮是清太祖第十四子,在清太宗皇太极死后带领八旗子弟完全了对明朝的包围和征讨工作,招降吴三桂,进入山海关,一路南征北讨功高盖世,却因为色迷心窍,馋孝庄的身子而自愿让位于孝庄之子福临,自任摄政王,结果福临亲政后被开棺鞭尸!

很多人都为他感到可惜,一点色心落到最后死无全尸的下场,让人感慨又不禁遐想连连:如果多尔衮直接登基会怎么样?

当时多尔衮率先入关,他如果称帝八旗内部肯定短暂性炸锅,会引起南明和李自成,张献忠的反围剿也不一定,吴三桂也会反水,很可能被逼退出山海关!

当时,皇太极重用汉臣,重用儒生,宣扬嫡长子继承制,然而福临并不是长子!而且满族作为少数民族,是有强者为尊的传统的,如果多尔衮不贪花好色,那么只需要铲除八旗内部的汉臣就够了,没了这些智囊和文化喷子,八旗内部还是可以认可多尔衮当带头大哥的!

那么,多尔衮退出关外还有机会一统天下吗?我觉得是没有的,李自成、张献忠、南明、吴三桂四方大乱斗,最后大概率吴三桂获胜,那么多尔衮的聪明也就无处发挥了!

所以,如果多尔衮不让出皇位,他也可以做老大,失去的是关内的统治权罢了!

6

多尔衮继承皇位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是否名正言顺,是否能得到所有势力特别是其敌对势力的支持或者说服气。皇太极死后,最能名正言顺,顺理成章继承地位的人是皇太极长子,豪哥。皇太极生前未立储君,导致势力强大的多尔衮觊觎皇位,但是在和多尔衮争夺皇位的时候被削爵,就失去了宝贵的机会。势力仍旧强大的豪格支持者众多,都是皇太极亲手培养的势力,不服多尔衮,最后商议由福临继承帝位,就这样两方势力才在明面上没有了争执了。

多尔衮作为皇太极的弟弟,而非顺位继承人,第一名不正言不顺;第二势力没有强大到绝对的完全性的压制对手;不让皇位,自然会引起流血政变,就算勉强能赢,也不利于初步成型的清朝统治集团。还有可能被汉族势力赶回旧领地。

7

多尔衮不是让皇位,而是没争赢。

皇太极去世,按照传统应该是他的儿子继位,也就是豪格继位,但是豪格的支持力量不够,多尔衮又想争皇位,

实际上,满清在关在时,是典型的贵族政治,即旗主王爷都是帝国的股东,如果小股东的支持率高,完全可以取代大股东,这也是为什么多尔衮可以争夺皇位。

他为什么争输了了,很多人野史看多了,认为是因为他喜欢孝庄太后,这不是扯嘛,他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喜欢人呢?怎么可能相信爱情呢?

他没争赢,只是因为支持他的力量太弱了,不够份量,仅此而已。

皇太极去世时,多尔衮三兄弟掌控两白旗,都是坚定的支持多尔衮。

这个时候,豪格有两蓝旗支持,多尔衮有两白旗的支持,两红旗打酱油,保持中立。明面上看,两边的势力是持平的。于是,这个时候两黄旗的态度就很重要了。

那么,两黄旗支持谁呢?支持豪格。

所以,这样的多尔衮,怎么样能赢呢?

如果不放弃,那就只有兵戎相见了,当然,这个几乎不可能,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的原则是妥协。

8

我个人认为当时的情景是皇太极突然离世,而当时最有威望的两股势力,一是以肃亲王豪格为首的正黄镶黄二旗,而另一股是以睿亲王多尔衮为首的正白镶白和正蓝(阿济格和多铎)三旗,而代善所指掌的正红镶红保持中立,因为当时的明朝并未覆灭,而清朝入关不久立足未稳,如果当时多尔衮不让皇位称帝的话,以当时多尔衮的势力也可以成功,但势必引发一场大规模的血战,其结果就是虽然成功,但八旗经此一役势必折损大半,人心不稳到时候别说问鼎中原了,到时候恐怕自保都难,(因为关内张献忠等都对其虎视眈眈)所以当时多尔衮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退其次来保全八旗的团结和实力,历史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而多尔衮的聪明才智和远大的军事目光令我折服,他不仅通过让位让八旗团结一致,而他也从中获得了最大利益得到了代善的支持从而成为摄政王,成为了清朝真正的掌权人。可以说清朝真正的兴起多尔衮居功甚威功不可没。但往往权力一旦到了顶峰,就会做出一些丧心病狂的事,这也就导致了他死后被掘坟鞭尸的下场,所以我对多尔衮的评价是与社禝有功,但德行有损,不可取也!

9

清初权臣也是一代枭雄多尔衮如果不让皇位,肯定会与反对他的宗室为争皇位而发生皇族大战,兵戎相见、至亲成仇。自古皇家最无情,历史上为争皇位频频上演父子相残、兄弟相杀、至亲成仇、骨肉反目的人伦悲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