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称之为“喜丧”,怎样才算“喜丧”?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称之为“喜丧”,怎样才算“喜丧”?

2020-07-31 21:32阅读(266)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称之为“喜丧”,怎样才算“喜丧”?:喜丧不论年龄岁数的。凡该死的都归喜事庆事,只不过用于狠怨大及仇人间罢了。亲近的邻友的则是久病

1

喜丧不论年龄岁数的。

凡该死的都归喜事庆事,只不过用于狠怨大及仇人间罢了。

亲近的邻友的则是久病受罪太多的人,死去是喜事了,即不再遭罪了。

而老人一般超60一个甲子的,再亡故可划入喜丧了,即亲友们可不必太忧伤了。

而现今中国人基本70来岁寿命,超出者可归喜丧了。

只不过有的地以为过80岁,甚至90岁为喜丧。

喜丧本是死者亲朋好友可不发悲的意思,古人还有相庆仪式存在呢,现在有些地区还保留这一相庆式的。

这是好死赖活被实用形成的,近些年议论的安乐死属此观念的再议。

本质是注重生存质量形成造成的。

即,有人浑身病痛又死不了,治久仍无改善,活的太受罪了,死就解脱了。

而,自可行动少病痛就是几百岁都归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因可知自家族有长寿基因式血脉,从而比仅40来岁就亡故的人家心气高得多。

本题所述老人多大岁数亡去是喜丧,与上述不同的含义。其专指不悲伤少悲伤意,而称喜丧,因而不论年龄,凡服伺很久的病缠身的人,亡去归喜丧,专指老人则现在应以80岁以上可称喜丧了。因人均寿70多岁了。

在农村是可请戏班子唱戏的。所以见乡村办丧请唱戏的,可别见为怪了,而是高寿者走了,显其高寿的待遇方式体现。

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2

虽然说我们最终的归途都是一样的,最后都会掩埋于一把黄土中,但不管活多大岁数在逝去的那一刻,留给活着的亲人的都是无尽的悲痛和不舍,还有在日后的岁月中无尽的思念。

农嫂91岁的母亲走了整整三年了,虽然说母亲走的时候是在我的怀里很安详的走的,可至今也无法让我从思母的念绪中走出来,至今母亲走时家中操办丧礼的情景还清晰的浮现在脑海里。

母亲走的那天晚上是18年的农历3月25晚8点多钟,母亲是在我喂她饭的时候,在饭还没有吃完就突然的走了。慌忙中哥哥们赶快通知了村里治丧会那帮人,待一切事宜为老母亲打点好后,从惊恐中缓过神的我大哭起来,突失母亲的那种痛是无法言表的。而这时候村里前来帮忙的邻里老居们却对我说,不要我哭,我妈这是“喜丧”是“好事”,这样的“喜丧”是不多见的,。在邻里老居的劝慰下我止住了哭声,并答谢着这些来看我妈最后一眼的那些老邻居们。

第二天,本家的老嫂子们都来了,也都告诉我说,等出殡的时候不许我们姊妹们大哭,老嫂子们说,俺妈这是真正的“老喜丧”,这是福气,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称之为的“喜丧”。我问什么是真正的“喜丧”?老嫂子们告诉我:俗有流传的所谓喜丧是福、寿、兼备这样的,也就是说像你妈这样的,福寿双全又无疾而终的,就算是喜丧。

老嫂子们接着说,你看你妈,九十多岁了,又是咱村辈份最大的,在她走之前她生养的八个孩子一个没有于她先走,都挺挺妥妥的健在,而且家中子孙满堂,你看看你家这一大家子人,这是你妈的福气;你妈的寿头也好,有几个人能活到九十多,还有你妈九十多了还没有拖累儿女,无疼无痒的临了临了还走了个好走,一下子就没了,走的那么安详,属于无疾而终,一点没受病痛的折磨,这不是喜是啥?这才是真正的“喜丧”了,所以不能嚎哭。

听完了老嫂子们的一番解释,我对“喜丧”有了认知,原来,能被称之为“喜丧“的,这逝者需是要满足一定标准条件的。在人们心中这标准条件的定义则是,岁数、健在的儿女、和最后时刻没有遭受病痛和不幸,这样而终的老人才是被称作真正的“喜丧”

当然,对于喜丧的理解,各地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但总的来说,大都是相差无几。其实,所谓的“喜丧”,其本意都是人们出于安慰死者亲属的一种说辞,目的是为了让逝者的亲人节哀,毕竟逝者已矣,虽然我们最后终归也要走上那条路,但眼下生者仍要继续,虽有对逝去的亲人在有不舍,悲痛终究挽回不了生命的轮回,我们生者只能把悲痛和思念放在心底,过好我们眼下的生活,大家说是不是!

3

我感觉我的奶奶当年的去世,应该是称之 为喜丧的吧,村里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她没病没灾,活到九十七岁,在上半年还完全能够自理,只是在十月一的时候,突然就吃不下东西去了。

当时我们听说后,就从外地匆忙赶回去,她老人家当时还十分清醒 ,还和我们挨个说话,但是已经极度虚弱了,当时我们请了医生给她打点吊瓶,那药水竟然都打不进去了。医生说,血管已经全部萎缩了。

后来,我还和她一起躺着,说话,她感叹道:人太老了,活得都没滋味了。

还问起我的生活,等等,感觉头脑特别清醒 。

再后来,凌晨时,当时是我父母和她一起休息的,父母说,感觉到老人家的呼吸慢慢地缓了,慢慢地就停止了。

当时他们一边呼喊,一边迅速拿出老衣来给穿上,当时,还喊着:娘啊,伸伸腿好穿衣服啊!

奶奶竟然还十分配合。穿好之后就完全没有气息了。

当时村里人都说这是喜丧。

全村里的小孩子都来奶奶的棺材上,摸一摸 ,意思是沾点长寿的光。

还有些人专门来要奶奶的宴席上的馒头,说拿回去给自己家老人吃一吃,也长寿。

我感觉这就是喜丧。

无病而终。

祝愿奶奶在另一个世界里安好!

4

这几年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遇到一个新的玩法,那就是集五福,五福是什么呢?简单的说法就是:寿比南山、恭喜发财、健康安宁、品德高尚、善始善终。但也有人说最后一个最难,第五福:善终。果善终;因是有修有养,修行福德。其实这也就是我们民间遇到的一种丧事一样,叫做:喜丧。对于喜丧的条件是模糊的,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可以说是多方面考量之后,才会被认定为喜丧。


喜丧自然是很容易理解,热热闹闹的举办丧事,悲痛气氛远没有那么的浓烈,也有人说这跟办喜事一样,过去有种说法是老人年岁比较大的,办丧事可以按照喜丧举办,但这个年龄大,多大才算大?随着时间的变化,每个阶段都是不一样的,过去的时候寿命比较短,人到七十古来稀,六十岁一个甲子,超过七十多岁的就算大岁数了,现如今可不再一样,人的寿命已经普遍的延长,所以按照岁数方式的喜丧,确实太过于笼统。


在笔者这里,对于喜丧,一般情况下满足四个条件: 1老人的子女都健在, 2要四世同堂(以上), 3要90岁以上, 4要无疾而终。符合这样条件的,方为喜丧。别看这些条件,一般情况下是很难达到的。我们村的老李太太,年纪倒是全村第一,活了一百零五,儿子都被老太太给熬走了,所以说年龄大能够做到,到子女们是不是能够熬那么久,这就不好说了,所以说子女必须都要健在,这是第一个要点所在,能够到达这个的之后,再看看下面的条件是否符合。

90以上,难度已经开始增强,90岁已经算是高寿之人,经历了风风雨雨,拥有高寿扥年纪,按照民间的话讲,这是有福之人。第三个条件是四世同堂,前提是要有儿子、孙子,这样才能做到四世同堂。四世同堂在农村现如今比较多见,已经不属于特别难,第四个就比较的难了,跟五福之中的第五福一样,叫做:善始善终,安安静静的无疾而终,不需要别人伺候、照料,没有给子女们添任何的麻烦,平平静静的就像睡着了一样,再也没有醒来,这样的条件其实是很难达到的。所以说对于喜丧的要求是蛮高的。


现如今对于喜丧的要求也有了变化,一般情况下,只要老人岁数大,子女们都建在,都会按照喜丧办理,邻村的王老太太去世的时候年纪是差不多一百一,儿子都快九十了,作为重孝的儿子按道理是应该在最前面一路哀嚎哭着走的,可这孝子也是将近百岁之人,走路都走不好,哪有力气去按照原有的方式去哭,被人用电三轮拉着在最前面,村里人都是乐呵呵的笑话他这个孝子,其实这样也是真正的喜丧方式了。

对于喜丧的理解,各地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但总的来说,大都是相差无几,对于这个话题,你如何看待呢?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

5

\"丧\"字一般与悲伤为伴,为什么有\"喜丧″之说?实际是家属对故人完美一生的赞美。

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长寿。人固有一死,越接进极限越自然越完美。二是无疾而终。有句骂人的话叫\"不得好死\",生法相同死法不一,意外事故不可能称为喜丧。没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大病,也就是晚年没受罪安详离世,这就可以称之为喜丧了。

6

不是老人去世就可称“喜丧”的,人去世,是丧,这点无疑,要称喜,就必须具备一些喜的条件,没有一定条件,便不能称喜丧。其实痛失亲人,从亲情伦理与人心态上说,都是有悲哀,喜庆不起来的,但人又有阿Q精神胜利法,总会自我安慰,或接受他人的抚慰,于是便有了“喜丧”这么一说。

我国习惯上,人不满甲子六十不为寿,满六十方称有寿,是初寿,八十算中寿,百岁期颐称上寿。要称“喜丧”,首要条件是有寿,初寿中寿年龄条件,正常说还不够格,要高寿长寿才算,一般而言要九十岁之后方算。单有高寿长寿去世,一般还不敢称“喜丧”,还要看看其人其家如何,是否有“喜”的条件。如老人积德行善,有好碑,生前幸福无灾难,儿孙满堂,和睦幸福,无悔无憾无挂念,不折磨人,是无疾安然而终老,这才算“喜丧“。喜丧不是自说的,是达到一定条件,别人认为的。

人会生老病死,总有一死,这是自然规律,谁也逃避下了。死死不同,死被人赋予许多不同意义。司马迁早说了,人固有一死,有重于泰山的,有轻于鸿毛的。人生之后,就为死做准备了。谁都看重生死,有时候又顾不了那么多,谁也想好死,却又会事与愿违,不得好死。人求善始善终,有几人真能善终喜丧?

7

喜丧即是把丧事当作喜事办,这是古来有之的事。这是平常百姓家常有的事,穷人家有,富人家有,官家有,并没有什么特别。

这事虽说平常,不特别,但也不常有。若要讲究起来,还是有讲究的。虽说是办丧事,有的比办喜事还隆重。

古人云:七十古来稀。从前能活到七十多岁的人是很少的,七十多岁己经是很高寿了。能把丧事当成喜事办的,肯定是高寿之人。但首要条件,当事者必须五世同堂。举一例,以自己算起,上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下有儿子儿媳,孙子孙媳。且住在一起,配偶子孙齐全,缺一不可,即为五世同堂。现在住在一起是不可能了,但人员必须齐全。如爷爷或奶奶逝世,就可以丧事喜办。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样的人家都是积善人家,是福寿人家。民间有一种习俗,长寿者去世,都要发长寿碗,人们也乐意去拿(领),以此沾沾福寿(气)。若五世不全者,去拿(领)的人就少了,意谓福寿不全。

这只是千百年来民间的一种习俗而己。

8

在农村,婚丧嫁娶都是图热闹、争面子的“大事”。一家办“事”,全村人来帮忙,一家子来吃席。扬眉吐气,无限风光。丧事,本来是令人沉痛的事,哀乐声声,哭声涟涟,但是,也有将丧事当“喜事”办的,在农村,这个还真的叫“喜丧”。

“喜丧”的说法源于某家有老人去世,作为子女,除举行常规的丧事仪式外,吃酒席的可以行令猜拳,每一个仪式结束,可以燃放鞭炮,就是亲友们相互逗笑取乐,事主也不会责怪,还会一再叮咛吃好、喝好。更重要的是场面上更加气派,乐队的哀乐与父(母)相关的流行歌曲“交响”弹奏、演唱,有的大电视置于院中,老人生前欢乐的画面再次展现,更有甚者,还贴起了红色的对联……丧事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说起这“喜丧”,那一定是有“条件”的:

去世的老人年龄必须在80岁以上

大家知道,80岁以上的叫高龄,也叫高寿。这个“高龄”,起始年限是80岁。也是啊,一般人,特别是大半辈子风里来雨里去,还没有殷实的医疗基础的农民,要活80岁还真做不容易。我所在的村子万余人口,摸底数据显示,80岁以上的才17人,很多很多的老人殁命都在70多岁。

8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叫“喜丧”,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有下面情形之一者,也不能叫“喜丧”:

  • 已有晚辈因病去世,特别是意外身亡。这是典型的白发人送走了黑发了,本是人生一大憾事。多年后老人去世,(由孙子)还想当“喜事”办,未免让人觉得好了伤疤忘了痛,惹人笑话。
  • 儿子还有没娶上媳妇的,也就是说家里有“光棍”,这又是一生的憾事。一般来说,父亲都要给儿子娶媳妇,作父亲的一生还没有完成这个“任务”,是父亲的责任。是光棍,意味了没儿没女。丧事当喜事会被人嗤之以鼻。
  • 老人无疾而终,或短时间卧床不起。老人去世,大都是因病无药可治。住过医院,花钱如流水,很多时候会“一夜返贫”;卧床不起的,“久病床前无孝子”,身心疲惫,也少不了吃药花钱,老人去世,是一种解脱。若按“喜丧”办理,钕又是个大问题,能支撑着让老人入土为安都是最大的孝道,“喜丧”算了吧!

结语

死了人,最本质朴素的,应该哭吧,但有的人还真“特色”,可以拔高、可以变味,乃至欢笑和庆祝。还道喜,道喜,又一个不合情理的“喜事”。难道让老人“长命百岁”不好吗?还非在“半道”上“喜出望外”,特别是贴了红色对联的,令人匪夷所思。丧事当喜事办,显得荒唐,是人心浮躁、虚荣和攀比之风的的盛行,实不可取。提倡“厚养薄葬”,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9

丧是跟死了人有关的事。

那么什么是喜丧呢?我觉得必备以下几个条件:一丶是死者生前,在世时,积德行善,德高望重。而且家族人财两旺,子孙满堂,儿女孝顺,家庭和睦。

二丶老人在世时,生活幸福,身体健康,没有大灾大病,一生平安。

三丶老人健康长寿,话过八九十岁,或闯过百岁大关。死时无疾而终,笑闭双眼,瓜熟自落,自然死亡。

符合以上条件,才是所谓的喜丧。

而有的老人,生前家庭不和,儿女不孝,或穷困贫寒,有病得不到医治,病痛难忍,生不如死,早赴黄泉。或者遇天灾人祸,沒有善终。

这样的人离世,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悲惨,那能称之为喜丧呢?




10

我父亲1926年出生,2016年过了90岁生日去世,去世当天早上我上班出门,在楼下开门还听见他老人家大声问母亲:“萌奶奶,你人在哪里?”(我女儿小名萌萌),母亲回答:“喊什么?我在卫生间”,我没停步就出门了。中午打11:15电话回家问候,母亲接的,说正炒菜,我问父亲在干啥,她说吃过早点,喝过茶就坐在沙发上养神,11:21分母亲给我来电话,我父亲叫不答应了。老父亲就那样头微低坐在沙发上走了,饭都没吃上一口。人人说这是喜丧,对联、灵堂都是红黄喜色,但每每想起,心还是一阵阵痛,泪也是不停的流。人走了,哪有喜丧一说,是旁观者事不关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