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宰相之类的高级文武官员告老还乡之后,县令是否有权对其进行管理?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一说我们古代的“致仕制度”,官员“致仕”制度源于周代,至汉代以后逐渐形成制度。致仕制度下,官员虽然已经交还权力,但通常还会享有一些特权,县令等地方官员想要管理其实并不容易?

古代官员“致仕”之后,其实仍然享有大量特权

古代的“致仕”制度,乃是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休致”、“致事”、“致政”等。《春秋公羊传》有载,“退而致仕。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指的便是将权力、官位交还给君王。

官员致仕之后,虽然将权力交还给了君王,但毕竟为国家劳碌了一辈子,因此仍然会相应的享受一些特殊待遇,从而确保晚年的生活。根据《礼记》的记载,卿大夫致仕之后被称为“国老”,一般官员致仕后则被称为“庶老”,以此作为对老臣们的尊重。而到了唐朝以后,官员一旦致仕,尤其是高级官员,朝廷往往还会为其举办欢送仪式,以示优待。

此外,在经济层面,致仕后的官员也会受到优待。例如汉朝便规定,年奉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致仕,可领取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又如唐朝,五品以上致仕者给半奉,功臣元勋经过皇帝特批后甚至可以拿到全奉,而六品以下的官员朝廷也会赐予一定田地用来养老。

更为重要的是,致仕官员在政治上仍然享有极大的特权。例如秦汉时期,朝廷明确规定,官员致仕之后,地方官员需要按时派人“存问”,即定期派人进行探视,询问一下生活情况之类的,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臣,甚至仍然可以定期朝见皇帝。

唐朝时期,三品以上官员致仕之后,仍然允许其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

宋朝时期,宋神宗以后,不仅规定官员可以带职致仕,而且致仕时还会晋升一级,甚至在致仕之后仍然可以加衔晋级,参与朝政。此外,根据致仕官员的品级,其子孙还可以“荫补”一定的官职。

明清时期,朝廷更是直接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致仕,四品以下官员,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晋升一级致仕(明中期以后改为政绩突出者可晋升两级)。此外,官员致仕以后,仍然可以参加朝廷宴会、祭祀等大型活动。

如上所述,官员致仕之后,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那么朝廷不仅在福利待遇上予以优待,而且在政治层面,这些官员仍然享有一定的特权。

高级官员即使退休养老,也不是县令想管就能管的

县令作为古代最基层的朝廷命官,虽然从职务上来说负责主管一地大小事务,且属于在职官员。按理来说,告老还乡之后闲居在家的致仕官员,是要受县令管辖的,但从实际情况来讲,却并非如此。

首先能不能管的问题。汉唐时期,虽然致仕的官员不再具有职权,但朝廷对于这些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仍然礼遇有加,按照规定,地方官员甚至还得去定期拜访探望。而到了宋朝以后,由于官员通常是带职致仕,因此对于宰相这样的高级官员来说,即使他们不再掌握实权,但从职权方面来讲,像县令、知府这样的地方官员,是没有权力进行管理的。

其次是该不该管的问题。如前文所说,官员致仕之后虽然不再具有实权,但却仍然保留有相应的职衔,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便仍然属于官僚。而对于官员来说,即使犯了罪,除非上级行文让你去抓捕,否则地方官员是没有权力私自进行抓捕的,而只能通过上书来检举揭发,再由朝廷决定如何进行惩处。

最后是敢不敢管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说,对于三品以上的致仕官员来说,他们仍然时长能够见到皇帝,这根本不是县令这样的低级官员能够想象的。此外,这些官员虽然已经致仕还乡,但仍然活跃在朝堂的门生故旧必然不少,这种关系网也不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敢于得罪的,而一旦得罪了他们,他们有着太多的办法和渠道来打击报复。

说一个典型的事例,作为明世宗时期的首辅,徐阶致仕之后,其子弟、家奴横行乡里、为非作歹,但地方官员却根本没有权力进行管理,而只能上书朝廷进行举报,这便是能不能管和该不该管的问题。后来,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秉公办案,对徐阶的家人进行了惩治。结果,徐阶通过贿赂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命令给事陈三谟,直接导致海瑞和蔡国熙被罢免,这便是敢不敢管的问题了。而即使如此,等到徐阶八十岁大寿时,皇帝还专程派人前去慰问,并赐玺书、金币。

△海瑞曾因惩办徐阶家人而被罢免

综上所述,对于宰相这个级别的高级官员来说,他们即使告老还乡,不再具有实权,但无论从职权,还是隐形权力来讲,都不是地方官员想管就能管的。至于县令这样的小官,不畏强权、依法惩戒告老还乡的宰相,也只能在影视剧中出现,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的。

最佳贡献者
2

这题的意思是古代高官告老还乡,与地方官比,谁大?

这涉及到权力和影响力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大家的社交关系,构成了一个个圈子。一个人从踏出社会的时候起,曾受过的教育,帮他作为敲门砖,敲开那个圈子的门。

进了圈子里,经过时间的经营,慢慢的在圈子里打开了自己的影响力。比如,说到“李嘉诚”,经商的人就会瞬间脑补这个人的地位和人际关系,而我们普通人,就只知道他有钱,这就是圈内人和圈外人的区别。

一个人在圈子里混得好了,跳进另一个高一些的圈子,就是理所当然了。这就是渐进式高升。


假如有三无人士刚踏入社会,一没学历、二无能力,三无背景。直接跳级到晋级圈子里,那么最初圈子里的人就会不服他。大家想想,如果一个普通三无大学生,刚毕业出来,就当上了某地方镇长,谁会服他?

所以,经过一步步晋级的人,才能得到他曾经待过的圈子里的人认可,这就是影响力。

而当上了古代县官的职位,国家会赋予他拥有一定的权力,这个权力也叫实权。实权的影响力是所在圈子里最大的。但是在古代的官僚体系里,它仍然是个低级的圈子。

而宰相、将军一类的人,他们曾经历过:初级、中级、高级、顶级的圈子。在这些圈子里,他们的人脉影响力是巨大的,短时间内还是有很多人认可的。

(明朝大学士)

特别是古代官僚系统,尤其讲究门生关系。如三国时候的袁家,袁绍和袁术经常喜欢挂在嘴边的: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袁氏兄弟,在董卓乱政后,直接回家就能拉起一支队伍,当一方霸主,这就是影响力的缘故!

所以,古代宰相、将军一类的高官,告老还乡后,他们仍然可以在圈子里发挥政治影响力。而高级的圈子能量,是低级圈子的县官无法比拟的。即使他拥有实权,也无法与退休高官的影响力相提并论!因为说不准,这个高官有个门生是朝廷大臣,罢免一个县官,只需要给下面打声招呼那么简单。

我国唐朝时期,三品以上高官,退休后,朝廷特意恩准他们当顾问,给予参议政事的权力。

(唐朝宰相剧照)

宋神宗时,更进一步,允许带职退休。什么意思呢?就是退休后,官他照做,而且还升一级,后期还允许升职,工资也照领,唯一区别的是没有实权了。

明朝和清朝规定,三品以上退休后的官,可按原级待遇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

所以,按照食物链规则,低级圈子的县官等地方官,若是没有过硬的背景,没有对退休官员必杀的决心和狠心,他们不会敢胆肥的抓退休的高官。

现实往往是,退休后的高官,很多能影响到县令地方官的动作,这叫“影子权力”。

明朝时有个叫唐敬亭的地方官,在琼州府境内丈量土地,他不按照传统的以里甲为单位的方法进行清量,改为以每里百姓的粮籍作为依据进行清量,且他经常改变清量土地的期限。此举令很多百姓苦不堪言。

退休后的海瑞听说,他立即上门进行劝说,最后,唐敬亭只得按照传统的方法执行。这是退休官员影响地方官的例子。

(海瑞剧照)

当然,海瑞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没退休时的海瑞是个愣头青,遇到了犯法的高官,他会直接抓,按法律走流程。这是无视圈子食物链规则的狠人,历史上毕竟不多。

笔者也希望,无视规则的狠人能多一些。

歪眼小史

文:梁生

3

古代宰相致仕后,享有的隐形权力,不用说县令大人,即使知府大人、甚至巡抚大人也是不可比拟的。这些地方官,见了前宰相必须得恭恭敬敬、唯唯诺诺,丝毫不能摆地方官的架子。

这是因为,宰相即使告老还乡了,但其门生故吏仍然遍布朝野,尤其是其个人所掌握的信息量仍然巨大,地方官有时候还得走这个门子。

但也有例外的。比如海瑞同志和徐阶同志,海钢峰偏不买老领导的账,也没办法,但毕竟仅仅是个例。

不过还有一种普遍现象是,自古官场倾轧是常态,如果告老还乡的宰相(内阁首辅)发生在明朝,那基本在县令面前也没什么资格可摆。如果发生在宋朝,大家基本还是一团和气滴。如果发生在清朝,不得不说,清朝宰相(军机大臣)大部分是满族人,告老还乡的少,如果是汉人宰相,那回到地方上以后,还是很牛的。如果发生在汉武帝时期,那就惨了,时任宰相(丞相)几乎没有善终的,更别说告老还乡了。

至于,题主所说的电视剧演绎,那就只能一笑置之了。

总之,一般情况致仕宰相比县令要大得很。

4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他们退休了,如果不是降罪返乡。还是要比县令大。他们有人脉关系。

5

这要看具体情况。

如果一个宰相是正常退休,退下来之后与皇帝仍然能维系良好关系,同时自己早年在官场的人脉圈子也还在。别说是县令了,就连督抚一级的地方大员也不敢随意招惹。

举个例子说。明朝嘉靖、隆庆时期的首辅徐阶告老还乡后,他府里的家奴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侵吞民田,触犯了明朝国法。但是江南地方官员却根本不敢过问这些事。

因为大家都知道,徐阁老手眼通天,别看他退下来了,可他与穆宗皇帝的关系很好。而且当朝首辅李春芳,阁臣张居正也都是他早年一手提拔的。有这么强的背景,要是得罪了他,能有好果子吃?

明穆宗隆庆三年(1570年),海瑞升调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外放应天巡抚。他是个不信邪的人,一到任就拿徐阶开刀,为民除害,惩治了徐阶家人。但结果,徐阶通过贿赂给事中舒化、戴凤翔在穆宗面前说海瑞的坏话,又通过张居正的关系,给海瑞调动职务,导致海瑞只坐了六个月的应天巡抚便被调走了。而徐阶则屁事没有。他80大寿时,万历皇帝还专程派人去慰问,并赐玺书、金币。次年病死后,又追赠了太师。

历史上像徐阶这种人,还有很多。因为古代很长一段时间,职务与品、爵、阶、勋,都是分开的。高官退休,只是把职务辞了,爵位和阶勋仍然还在。比如一个大将军封侯拜相,他退下来之后,相位确实是没了,但侯爵还在。区区县官哪里敢招惹侯爷?

并且在某些时期,比如北宋神宗时期,是允许官员带职致仕的。人虽然退了,但仍然可以参与朝政,只是与在职官员相比,少了一点实权罢了。有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土鳖地方官员巴结还来不及,哪里还敢得罪。

当然以上说的这些,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正常致仕,如果是非正常,也就是所谓的被迫退休。比如说因为得罪同僚,或者说受到皇帝猜忌,被迫退休,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例如西汉时期的周勃、周亚夫父子,北宋的王安石,就是非正常退休,结果退休之后被猫狗小吏欺负的很悲催。


当年周勃退休后,整日在封地舞刀弄枪,地方官就把他检举揭发了,汉文帝知道后,就让廷尉将他拿下,关进了大狱。在狱中,周勃这个前丞相毫无尊严可言,就连区区狱吏都能羞辱他。而他这个昔日的丞相,沦落到了要靠贿赂狱吏才能免去皮肉之苦的境遇。

后来周勃拿千金贿赂,狱吏拿了好处,想到周勃毕竟是前丞相,公主的公公,便帮他设计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脱罪之策,即请公主到薄太后那里哭诉,求太后出面,向汉文帝施压,周勃这才得以脱身。

出了大狱后,周勃说了句自嘲的话:我曾经统领百万大军,以为自己很尊贵,但是经过这件事,我才知道小人物也尊贵呀!

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史记卷五十七》

狱吏真的尊贵吗?其实未必吧。周勃这么说的意思,只是想说,县官不如现管,如果得罪了皇帝或者当朝高官,失了势,虎落平原被犬欺也是合情合理的



周亚夫的情况与其父周勃类似,退休之后在家里私藏甲盾(周亚夫儿子见他年老了,就偷偷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周亚夫死后,给他陪葬用),被人检举揭发,景帝派人追查此事,周亚夫便被廷尉抓下了大狱。

在狱中,周亚夫先是被廷尉羞辱,接着又被差官羞辱,气的他自嘲,说想我曾经统帅千军万马,如果竟然被猫狗小吏欺压,我不如死了算了。说罢,就要拔剑自刎。好在夫人在一旁阻拦,周亚夫才忍住没自刎。

不过,他一日不认罪,廷尉和小卒子对他的羞辱一日就没有停止。他意识到,汉景帝是想要他的命。最终周亚夫在忍无可忍后,闭食抗议五天,吐血身亡。



相比于周勃父子,王安石的情况略好。因为他只是得罪了大臣,没得罪皇帝。

王安石被迫退休后,在江宁静养,不接见所有人,不问政事。然而,他不想惹事,可别人要故意找他的茬。

有一天,他的小舅子得罪了江宁太守,跑到他府上避难。江宁太守认为王安石是个过了气的宰相,就派了两个皂隶去王家拿人。这两个大字不识一筐的皂隶比江宁知府还要傻缺,他们才不管他王安石是不是宰相,在王家大堂里大吵大闹,直闹到王安石亲自出面才悻悻而归。

江宁知府一看事情闹大了,当机立断,先将皂隶们狠揍了一顿,然后领着这的两个手下去向王安石谢罪。

他谢罪的借口也很简单:您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人,大人有大量,就别跟这种小人的一般见识了(“公皂生疏,失于戒束”)。几句话就把王安石给架起来了。

把王安石气得是一言不发,而王夫人则在屏风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骂开了:“我家老爷得势的时候,门庭若市。现在退休,都势利眼也就罢了,但像你这样敢上门抓人的还是第一个。你们也太不拿退休官员当回事了!”

王夫人的这一席话,江宁太守听了觉得甚是好笑,官场上的事,本就如此。所以他在面上一番道歉后,还是大摇大摆的走了。按照他的理解,王安石已是明日黄花,这生没前途了。他王安石在朝中得罪了那么多人,有谁会替他出这个头?今天自己能登门谢罪已算是给足了他王安石面子了。

然而,江宁太守没料到,王安石虽然在官场失意,得罪了不少人,但他在宋神宗的心里还是有分量的。神宗听说这件事后,把这个太守给免了,并让王安石的亲信接任江宁太守,以防止再有人执法执到前宰相头上。



总的来说。宰相、大将如果是正常退休,仍然还有“势”,地方官巴结还来不及呢,说不定巴结上了,人家一封推荐信就能让自己飞黄腾达。这哪里还敢得罪?

但如果是非正常退休,得罪了满朝文武,或者遭到了皇帝的猜忌,失了“势”。即便是有再高的社会地位,只要皇帝一句话,或者皇帝干脆就不发话,任凭地方官狐假虎威,折磨高官、大将。即便是前朝宰相,也会被折磨的很惨。

所以归根到底,就是要看有没有“势”。宰相再大,可他上面还有皇帝呢。

6

论管辖权不如县官,论地位比现管的大了不是一点半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7

古代的宰相告老还乡后,当然比县令大。至于将军就不一定了,这个看是什么品级了。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到古代的一个特殊的环境,那就是中国古代的官场。

这个古代的官场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它也是经过一个漫长是时间才形成的。这个形成的阶段,充满了血腥的斗争。它的形成有很复杂的条件,掺杂了各种因素。慢慢的,经过漫长时间的沉淀,形成了一套中国特有的官场文化。每一个当官的人,都必须要遵从官场的潜规则。不知道或者故意破坏规则的人,必然要付出代价。

古代宰相是一个国家的主要执政者,他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这种人一般是不会告老还乡的。如果能够告老还乡,那么就只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身体的状况不佳。皇帝如果同意他告老还乡,就要对他主动放弃权力给予补偿,这也是官场的规矩。

可以说,这位宰相在退休前,皇帝会诚恳的询问他,请他推荐代替自己的合适人选。这样,这位宰相就会为自己安排好后事。而皇帝则多半会听从他的建议,并且还要赐与他很多荣誉和特权。这位退休的宰相回归故里,其实还拥有极大的权势。

当地的县令是不敢得罪这位退休的宰相,相反,他还要去巴结这位宰相。不但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要登门照料,还要对地方的事务虚心请教。这是因为官场的规矩放在那里。如果县令不按照官场规矩照料这位宰相,影响了自己的官声,反而会给自己的仕途带来麻烦。如果县令得到这位退休宰相的赏识,利用宰相的关系网,县令还会得到相应的好处。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带来的关系网盘根错节。比如说有房师门生体制,凡是靠科举的官员,依靠这个关系网都能够串联到一起。如果你不顾潜规则,非要破坏规矩,对退休的宰相施加法律制裁,那么虽然没有人公开反对你,你的仕途也就告一段落了。

不要说退休的宰相,即便是犯罪关押在监狱的高官,监狱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优待这些高官,哪怕这些高官明天就要杀头,也要伺候得舒舒服服。这是因为有一次,有一位高官被判处死刑,在监狱里受到了虐待。等到上刑场的时候,突然被皇帝赦免,官复原职。于是,这位高官将监狱的看守全部杀光泄恨。从此监狱传下了这条规矩。

可想而知,连监狱的看守都不敢得罪自己看管的高官罪犯。县令有什么胆子去得罪告老还乡的宰相。

至于说将军。如果是和宰相相当的大将军,待遇也不会差多少。但是,如果品级小的将军就不一定了。当年李广赋闲在家,有一次带着一个仆从夜里回家。在霸陵亭遇见了一个管治安的霸陵尉。这个霸陵尉喝醉了酒,训斥李广不让他过去。李广的仆从解释说这是过去的李将军。

霸陵尉说,就是现任的将军也不能晚上走路,何况是过去的将军。李广没办法,只得在这个亭所露宿了一夜。后来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就要求这个霸陵尉和自己一起赴任,等到了军中李广就斩了这个霸陵尉。这是封建社会刚刚建立的汉朝时候的事情。

我们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到,李广那样的将军在家乡是被一个小小的亭尉如何约束的。不过,李广后来斩了这个亭尉,为自己出了气。所以说,在后来的官场规矩,就是这样慢慢的形成的。到了封建社会制度到底完善的时候,官官相护的官场规矩就这样流传下来。官场中的人是没有人去随便得罪人的。

在明朝时,有一位御史下去寻访,结果路上遇到一个老头根本就不理睬他的队伍。他十分生气,命令手下把这个老头抓来治罪。这个老头来到后,对御史说,老夫不才,亦曾忝据左都御史数年。这个御史马上向这个老头行礼道歉。经过询问,才得知这个老头是退休的御史前辈。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官场潜规则是何等严格,即便是现任的官员,也不敢对以前的长辈不恭敬。这就是官场的规矩。

结语:

我们从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到,在中国封建社会刚刚建立的时候,县令不尊重退休的宰相、将军的情况可能会发生的。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各方面的完善,官场体系也慢慢的确立了起来。

在这个官场体系中,有着自己的潜规则,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是不会去破坏这些规则的。这是因为,如果你破坏了这些潜规则,你就必须付出代价。而优待退休官员也是官场的潜规则的一部分。

所以,去刁难处罚退休的宰相、将军的事情,除非特殊情况,一般是不会发生的。相反,这些家乡的父母官,还有处处优待这些退休的官员,以畅通自己的人脉,为自己的仕途服务。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8

曾祖杨枝茂,光绪壬辰年武进士,钦点蓝翎侍卫持戟乾清门。官四川马边协(即现代的轻骑兵旅。协,清代绿营编制单位)副将,以剿匪功加总兵衔。

据县人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携光绪帝西狩西安的时候,尚未外放的枝茂公受命亲守御驾临幸的后宰门行在,想来这段经历也和他后来能被外放武职实缺有一定关系。

本人在史料上还一直没查到光绪年间在四川曾经发生过哪次规模较大的叛乱(注意上文中的“剿匪”二字),但军功确实立的大,以致枝茂父永迪公(也就是鄙人高祖)也被敕封为镇国将军,永迪兄永升公诰封为镇国将军。在本县县志中,枝茂父兄二人的品秩被列为“封赠”条,显然也与杨枝茂在四川立的这场军功有关。

这种品秩既然是“封赠”,显然就只是虚职,即有恩遇而无须就职。枝茂在杨氏祖籍地按制建有一五进大宅,正门、偏门共三座黑漆大门。头进为公堂,中进、后进依次为厢房、女眷等……规模浩大。枝茂公府邸门前这条村中街道也因为枝茂公的出现而改名为“士门街”,现在被当地土人简称为“士门”。可惜此旧宅已于上世纪60年代被杨氏后人分家时彻底拆毁,面目全非。

据家中老人在世时说,枝茂公衣锦还乡之后,尚练武不辍。每日在村中街道驰马舞刀,煞是威风,引得街坊乡邻纷纷驻足观看。他胯下的白马是自四川把他死人堆里驮出来的战马,因为经历过战阵,所以脾气古怪,跑起来虎虎生风,但要它停下就必须让它见血。所以每每枝茂公重骑战马之时,家人必在侧备一活鸡随时侍候。此马后于民国年间枝茂公下葬时一并随葬,独穴孤碑生生世世伺立于将军主人身畔听候召唤。

老宅尚在时,父亲曾在宅中的房梁之上见过枝茂公旧时穿着的缀有铁钉的制式绵甲和战靴。枝茂公亲用的弓箭上世纪60年代被文物贩子低价从后人(我奶奶)手中骗走。枝茂公的战刀据说已经随了葬,但又遭人盗掘,墓室已空。

9

这得分两种情况:有权势的和没有权势的

不管你是正常告老还乡,还是被罢黜免职回乡的。

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将军府前八品侍。

1.古代的宰相,是可以开府的,可以自己任免府中人员官职,最低八品,最高秘书给侍郎能到正五品。

2.古代将军,又分为:普通将军(四品),封号将军(一到三品),大将军(超品,带爵位)。封号将军身边一个副总管带都有六品,七品,何况大将军这种高于三公的超然人物?

总结:不管是宰相还是将军,也不管他是告老还乡还是罢黜还乡,都不是七品县令能够招惹的,轻则惹祸上身,重则人头落地。且不说这些高官身后盘根错节的人脉关系,就是那些门生都能摘了你的乌纱帽。

举个简单例子:现在中央有一个国级干部退休,且不问他怎么退休的,你问问你们县的县长同志,敢招惹他否?

10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古代的宰相和将军,一个是文官中最大的官,一个是武官中最大的官,如果这两种官员告老还乡回到自己的家乡,他们与当地的县令比起来谁大?

如果从他们的实权和官位品级来看,显然是县令要大。古代县令是正七品的官,管理一方百姓,而告老还乡后的官员手中不会再有实权,也没有了品级,就算是可以继续享受朝廷俸禄,但从这两点来对比,还是县令要大。

县令作为地方官员,是县级地方行政的“首脑”,管辖着整个县的民政、财政、司法等多个方面。但需要注意的是,从东汉时期开始,刘秀为了加强中央政权,剥夺了县令手中的兵权。因此县令不再负责军事方面的事务,只有州郡级别才会有兵权。

从理论上来说,县令可以对自己管辖范围内告老还乡的官员进行管理,但实际上,古代告老还乡的官员身份比较特殊。

古代宰相和将军是没有规定退休年龄的,他们告老还乡的理由也很多,有些因为年老体衰,没有办法胜任繁重的工作,因此提出告老还乡,像刘庸就是如此;还有些是为了回避权力斗争,比如陶朱公就是“告老还乡”的成功人士;还有些则是厌倦了官场生活,希望回到“江湖”中来,像陶渊明就是主动辞去官职,过起了田园生活。

这些官员回乡后并不会完全与朝廷脱离关系,如果皇帝需要,还会将他们召回来上班。比如赵王因为多次败于秦军,于是想到了重新任用老将廉颇,派出使者登门慰问,结果就留下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

告老还乡的官员虽然没有在朝堂上班,但还是会被皇帝所惦记,所以县令在处理案件的时候如果牵扯到这些官员,一般都会向上级汇报,最终由朝廷派出专员进行处理

明朝徐阶的案件就是如此,当时徐阶告老还乡后,他的子弟犯了罪,但是当地县官并没有直接处理这个案件,而是由应天巡抚海瑞和兵宪祭国熙一起办理,海瑞也因为这个案件被罢了官。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