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一代圣主有何忧虑呢?
一、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岁月不饶人,几经周折武王姬发才建立周朝,周武王得天下后,为了巩固全国政权,自夜不寐。过度操劳也让这个一向为后世儒家人物所尊崇的古代明君心力交瘁、积劳成疾。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武王在返周后选定伊水、洛水一带夏人的故居地,准备建立新的都邑,但不久病逝,未能实现计划。
二、建立周朝后,没看到不稳固的根基背后的阴谋是周武王最大的忧心之处,广施仁政最后却得不到各路诸的诚服,周武王的很多怀柔政策,尤其到做出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政策更让人觉得这个天子的天真。具体如下:
1.且看其巩固政权的政策,不是以德施政就是收买人心,这也跟其性格和看惯战乱生死有关,《史记》关于武王打败纣王以后的记载非常详细,特别是对武王敬天安民这一块,有意识的突出了他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思想。
牧野之战,是西周武王对殷商灭国一战,此战结果,纣王自焚,武王将殷商遗民交给纣王的儿子禄父治辖,殷商及其方国全部变成了西周的诸侯国。
2. 分封诸侯是造成春秋战国春雄争霸的主要根源。也是削弱天子威望的主要原因。
为了加强对已经受周朝的控制下土地管理与武装殖民,对周的开国元老实行大分封,如将吕尚封于齐,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
据说,周初总计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15个,同姓之国40余个。
3.作出马放南山刀枪入入库这一决策:在武王的心里已经把天下看得太平了,他征战一生终于有了回报,该封王的封了王,该给领地的给了领地,不仅赐封了黄尧帝和神龙氏的后裔,连纣王的儿子都继续当了官,这么施德,天下还有谁会不服他呢?所以,他认为大周不会再有威胁了,战马没有了驰骋疆场的需要,刀枪没有了作战的用途,剩下的就是大兴土木修建王都,百姓们可以休养生息了。
施此政与当时西周国势也有关系。文王文治西岐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得到较大提高,但西岐与中原殷商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中原的文化经济繁荣和各个方面的进步相比西岐要成熟得多,所以,武王认为打仗不是主要的,把经济发展起来才是眼下最重要的。
可能在武王看来,大周现在是天子,只要发号施令就可以了,各个诸侯国是大周的四梁入柱,天子不需要再保留那么多军队。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一政策的实施给西周带来了诸多隐患。
三、导致周武王郁郁而终的导火线我想应该是:关于如何处理殷商遗孤事上,当时周公和召公提出让纣王的儿子武庚继续统领殷商旧族,居住在朝歌,这样算是送给殷商势力的一个橄榄枝。经过大家反复讨论,姜子牙最后提出,如果让武庚继续留在朝歌,必须有人监视的建议。
最终结果是姬发把自己最亲密的三弟管叔、五弟蔡叔、八弟霍叔调到了朝歌周边,在其附近建立邶、墉、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做出了部署后,姬发带着大部队离开朝歌,返回了西岐。
然而姬发还没到家,就听到奏报:殷商旧民欢天喜地的庆祝武庚留在朝歌,许多小国也都送去了贺礼。姬发为此闷闷不乐,而不久后又听说武庚竟然居纣宫、续殷祀,还带领尚臣去鹿台、玉门祭祀纣王在天之灵,同时他又收拢殷商遗民之心,暗地联络东夷方国部落,磨刀霍霍,十分嚣张。
姬发十分憎恶武庚这种做法,本来姬发就是忌惮殷商旧势力才采取对武庚的怀柔政策,没想到事与愿违,武庚肆意妄为,殷商势力越发扩大。
为了制衡武庚即殷商旧势力,姬发努力安抚各诸侯国,以求各国不为虎作伥,但姬发越是给各国好处,各国越是与武庚走的近,尤其是徐、奄、薄姑、熊、盈等国,甚至不来朝贡。
姬发在为伐纣之战已经耗尽了精力,如今又被殷商旧势力的发展所困扰,终于身心不支,忧郁病倒。
众大臣都来安慰,不过姬发没能想开,终于驾崩,在临终前,他还非常放心不下新建大周的前途,把十几岁的儿子托付给了最信任的、有才能的弟弟周公,请他全力辅佐侄子,一定不要辜负大周的祖先。
在武王死后不久,纣王的儿子武庚就联络殷商旧部,并在武王的三个弟弟帮助下,对继位不久的武王儿子成王造反,史称“三监之乱”,为了平息这场叛乱,姜子牙率兵打了三年,比打纣王时间还长,可见一味的绥靖、羁縻也没能阻止武庚为首殷商势力的反叛,而令武王姬发做梦也想不到的是,连他的弟弟们都背叛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