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赞同。
中华武术被国家大力推广,但是影响效果却是寥寥。中国跤几乎被人遗忘,但是不知怎的竟然在法国意大利等等西欧国家流行起来,人家老外自掏腰包组织比赛,自己花钱从中国请老师傅,自己东跑西颠的向中国有关部门倡议大力发展这项他们真正喜爱的运动项目。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中国跤的文化基因有关。中国跤发源于官方的“善扑营”,相当于现在的体育总局散打队,有着严格的“职称”考核制度,每年都要通过考试检验成员的水平,再根据你的水平划分你的待遇标准。所以每一个营户这一年下来都绝不敢松劲儿,除了苦练真本事、拼命琢磨“绝招”外,什么左窜右跳的“花活儿”,什么云里雾里的玄虚“高论”,都统统与之沾不着边。
后来随着冷兵器推出历史舞台,“善扑营”也随着大清国没了,但是营户们却流向了社会,他们的到来把天桥那纯粹“江湖范儿”的“把式跤”冲击的不见踪影。并且很快流行与于中华大地之上,成为了与相声、曲艺、杂技一样的街头地摊表演形式,也是当时大众颇为喜爱的体育类娱乐项目。
虽然是一种表演,但是中国跤的行业内部竞争却很残酷,你在一圈地方“撂跤”,要时刻准备着应付同行的“砸场子”;有本事留下,没本事滚蛋——这就是旧社会那些“跤师”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武术有一段时间里,高手为追求实战的真谛,总结出“远里打近了摔”这样的理念,打就是学旧时传入中国不久的拳击,摔就是中国跤,所谓“洋踹子(拳击)加掼跤”,这也是现代中国散打的雏形。
也正是这种独特而又冷酷的生存模式,形成了中国跤既有很强观赏性,又有真实的对抗性;它动作爽快利落、技巧灵活多变,风格可以是大刀阔斧,亦可是千回百转,既可“力大降十会”,也能“劲巧搬千斤”;很多技艺精湛的“跤师”甚至可以做到“空中发力”这样令人不可思议的绝技。
我们看看现在竞技体育中的柔道、摔跤、古典摔跤,它们无一不是两人揪扯在那里,趴地下半天分不出个胜负,慢慢吞吞、冉冉呼呼,观赏性极差。
而中国跤之所以被老外突然间喜欢上,不就是因为它的对抗强、节奏快、变化多、回合精彩嘛;这么好的一项中国传统运动项目,不敢要求国家大力支持,乞求有关部门能够伸个手,扶一小把,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