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提到非洲裔名人,大家往往想到的,都是体育明星或者文艺界人士,还有精英律师、法官、社会活动家、政客等等。不过,虽然理工领域的非洲裔名人占比确实不高,但他们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这里要讲的,数学家凯瑟琳·约翰逊(1918.8月-2020年2),是美国航天事业,尤其是土星五号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幕后英雄”,2017年,她的事迹还被拍成了电影《隐藏人物》。
上世纪五十年代,虽然NASA已经开始运用计算机,但大量的航天计算,仍然非常依赖人工。想必大家在一些影视剧和老照片中,都看过类似场景——硕大的黑板前面,一群衣冠楚楚的男人蹬着梯子,爬上爬下,拿着粉笔一边在黑板上演算,一边互相讨论。
在那个年代,凯瑟琳的性别和种族,限制了她登着梯子在黑板上计算的机会。
此时,为了缓解二战后大量复原军人的就业问题,整个西方世界,女性又一次被鼓励“回归家庭”。高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都会优先录取男性,即便是偶尔招收些许少可怜的女性成员,对她们的标准往往会比同专业、同岗位的男性要明显高得多。
所以,此时,如果不甘心“围着孩子锅台转”做全职主妇,选择当一名职业女性,尤其是科研行业的职业女性,起点和门槛是相当高的。
更何况,那还是《平权法案》颁布之前,白人可以合情合法的歧视黑人,执行种族隔离的岁月。
所以,对于凯瑟琳来说,非洲裔+女性,就好比横在她面前的两座几乎难以逾越的大山。
咱们再看看凯瑟琳的经历。
凯瑟琳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天赋,5岁入学,经过连续跳级,8岁就进入了六年级学习。
10岁,凯瑟琳被高中录取。
当年,为了让凯瑟琳读上好高中,她的父母多次搬家,为她争取到了接收黑人学生并且教学质量过硬的学校。
14岁,凯瑟琳进入了西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数学系。
18岁,凯瑟琳大学毕业,拿到了数学、法语的双学位。
只是,在学业方面一路开挂的凯瑟琳,找工作的时候却处处碰壁。女性+有色人种的身份,让几乎所有的科研机构都将她拒之门外,甚至连个面试的机会都不愿意提供。
无奈之下,为了糊口,凯瑟琳只能到一所有色人种小学当了自然科学老师。两年后,和一位高中化学老师结婚。婚后,凯瑟琳又考进了母校就读研究生,成为西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历史上第一位进入研究生院的黑人女性。
只是,在读研期间,凯瑟琳深感这所大学对她的性别和种族充满怀敌意,甚至连教授也不相信她的能力,让凯瑟琳非常沮丧。恰好这时又怀有身孕,于是,她放弃了学业,做了一名家庭主妇,相夫教子成了她的日常。
时间一晃过,到了1952年,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SA前身)招人。通过近一年的考核,凯瑟琳终于在1953年正式进入NASA的兰利研究中心。
而此时的凯瑟琳已经35岁了,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在当年的大环境下,NASA的大多区域,白种人和非洲裔也是分开办公的,但相比南方各州的氛围,已经算是相当温和了。
所以,虽然办公室、食堂、洗手间都是分开用的,条件也有明显不同,但黑人与白人合作搞科研,在NASA也并非是不可接受的事儿。
凯瑟琳跟很多非洲裔同事一起,进入专门给非洲裔科研工作者“隔离”出来的建筑,拿着草稿纸,整日在那里算。他们中,大多数为女性,拿着白人1/2的工资,被叫做“colored computers”(有色人种计算机)。在NASA的联欢会上,白人宇航员想和这群黑人女性们打个招呼,都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动作。
由于出色的表现,凯瑟琳被推荐到了飞行小组。
这是个纯白人男性团队,零星的白人女性从事的全为辅助性的文秘工作,并不参与实质科研活动。
而黑人+女性的凯瑟琳,是飞行小组唯一的一名非洲裔,更是唯一的女性,穿着裙子和高跟鞋,爬上了黑板前的梯子。
在电影中,凯瑟琳不得跟他们共用餐厅,碰都不能碰他们的咖啡壶,哪怕内急也不得不奔跑20分钟,回到有色人种办公的区域如厕。
不过,根据凯瑟琳后来的回忆说,情况并到没这么夸张,在飞行小组所在的建筑内,虽然白人占了绝大多数,但也有非洲裔科研人员。所以,她工作的东区设有种族隔离卫生间,上厕所没那么费劲。
由于专注于工作,环境的歧视,并没有刻意影响到她。
在共事的过程中,即便大多白人男性同行们,仍会嫌弃她的肤色和性别,但却无法否认她出色的能力。
在工作现场,一屋子西装革履的男性们,总是像欣赏一件卓越的艺术品一般,痴迷地看着踩着梯子,在偌大黑板上飞速解析公式的凯瑟琳。
渐渐的,凯瑟琳过人的能力,打动了白人上司,甚至在特批后,有了参与NASA高级别会议的机会。在一群花白头发或秃顶的白人老头中,她的性别和肤色,显得尤为突兀。
随着工作能力越发的被认可,凯瑟琳几乎参与那个时代的各种响亮的核心工程。
比如,1961年的水星计划,美国第一位宇航员成功进入太空。
1962年,约翰·格伦(John Glenn)乘坐友谊7号宇宙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三圈后降落在海面。
此时的NASA首次使用了计算机去计算轨道。然而,面对新事物,约翰·格伦表示出了明显的不信任,点名要求凯瑟琳帮再忙验算之后,才肯上天。
电影里也出现了这一情节,这位帅气的白人男性宇航员表示——“让这个女孩去算,如果她说没问题,那我就准备好了。”
虽然它看似戏剧化,却属于真实发生的事儿,话也是格伦本人的亲口说的。
最终,友谊7号的任务大获成功。这标志着,在太空竞赛中,美国开始掌握相对优势,给曾经一度落后于苏联的美国航天事业重拾了自信。
更有1969年的阿波罗11号登月行动。震撼世界的“全人类的一大步”,这背后,也离不开凯瑟琳和她的计算团队。
然而,在那个时代,人们能看到并记住的,永远是站在最耀眼位置的宇航员和打着领带的白人科学家,像凯瑟琳这样女性和有色人种,注定要扮演幕后英雄的角色,无人知晓。
更有,在各种报告和论文中,明明主要属于她的成果,却因为职位太低,不能署上自己的名字。
而之所以不能高升,主要还是性别+种族的作用。
凯瑟琳为此一直坚持抗争,不管最终是否会署上自己的名字,每次提交报告,她都会将自己的名字加上去。
(凯瑟琳·约翰逊工作照。她本人混血特征明显,但按照美国素来约定俗成的“一滴血原则”,就属于妥妥的黑人)
直到21世纪,因为一部记录文学,美国才重新意识到了这些女性计算员的存在,尤其是非洲裔科研工作者对航天事业的贡献。
2015年,在凯瑟琳退休三十多年后,终于迎来了属于她的荣誉——奥巴马总统亲自授予了凯瑟琳自由奖章。
这年,她已经97岁了。
随即《隐藏人物》上映,凯瑟琳更是成全美人民的大众英雄。
NASA建立了以凯瑟琳命名的计算研究中心;曾经歧视她的西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研究生院还高高立起了一尊凯瑟琳的雕像。
而电影中其余两位非洲裔女工程师,也都有对应的原型。她们像凯瑟琳一样,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坚持着热爱的事业,哪怕倍受歧视,却"每天都在对工作的期待和激动中醒来",用学识和努力踏出一条史无前例的新途。
讲真,要说凯瑟琳的成功,除了个人能力外,也与其非常靠谱的父母和成长环境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很多非洲裔群体,作为资源方面的“弱势群体”,缺乏正面、积极的引导和健康的生活环境,这让他们直接输在了起跑线上。
在教育、阶级固化的大趋势下,自暴自弃,吸毒、性交易、家暴、殴斗、偷窃抢劫等等,成了他们所在种族的“标签”。
上述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多数只能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不断重复着前辈们的不堪经历。
此外就是主流社会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桎梏。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NASA,大厅中只有一个女性)
这点,可不仅仅体现在美国。
长期以来,很多女孩以及其父母老师都认同,科学家、程序员、工程师等等,全属于男性的优势领域。这导致,女孩往往会在学业方向上的选择、兴趣爱好的培养、知识经验储备上,对这些行业都早早的敬而远之。于是,大量女性根本不会主动涉足这些领域,更无法谈及有所建树,进而又被用以证明“女性职业限制”的合理性。
总之,在那段岁月里,黑人接受高等教育,搞科研本身就是件难事,黑人女性要想在相关领域做的出色,更是难上加难。而凯瑟琳和她的同伴们,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限制下,仍能保持着乐观与勇敢之心,并用自己的杰出贡献成功证明了——智慧和能力并没有种族和性别的界限。这本身,就足以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