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珅算什么,就连功名赫赫的年羹尧,备受雍正器重的十三爷胤祥,都没有获得过三眼花翎这个荣誉。在大清的276年历史中,赐带双眼花翎的大臣也只有寥寥20余人。

施琅因收复台湾功不可没,当康熙帝为他加官时爵之时,他却给予拒绝,独独提出三眼花翎的要求。可见,三眼花翎在大清的地位之荣耀,高贵无比的黄马褂也无法与之相比。

根据《清史稿》记载:“凡孔雀翎,翎端三眼者,贝子戴之。二眼者,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之。一眼者,内大臣,一、二、三、四等的侍卫,前锋、护军个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二等护卫,均得戴之。领根并缀有蓝翎。贝勒府司仪长,亲王以下二、三等护卫及前锋、亲军、护军校,均戴染蓝翎。”

也就是说,大清官员帽子上的顶戴花翎,是有严格佩戴制度的,特别是三眼花翎,尤其以大清初年为最。而且这个花翎是分“花翎”和“蓝翎”两种,花翎用孔雀的尾羽制成,俗称“孔雀翎”,寓意高贵;蓝翎用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制成,俗称“染蓝翎”, 又因鹖鸟天生性好斗,所以多为有功军官佩戴,寓意英勇善战。同时,花翎又分为“单眼、双眼、三眼”之分。

虽然三眼花翎荣耀高贵,但并无太多实际意义,如同后世的荣誉勋章、立功奖章(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等,仅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那么,在大清国276年的历史中,享此殊荣的7人又有谁呢?

据朱彭寿《旧典备征》记载:“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及固伦额驸准戴三眼花翎……按二百年来膺是赏者,惟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等七人。”

在此7人中,和珅的弟弟和琳赫然在列,难道在乾隆心目中,和琳比和珅更加受宠?当然不是,原来和珅、和琳二人少年时,根据各自喜好确定了发展方向,即:前者重文,后者重武。而且二人学习都非常刻苦,备受诗人袁枚称赞:“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其言“擎天”的是和琳出将,“捧日”的是和珅入相。后来,和珅凭借学识成为了乾隆年间的一方权臣,而和琳则跟随阿桂将军屡立功绩。

  1. 1786年5月,乾隆派和琳与军机大臣阿桂处理浙江杭州织造盛住贪污案。因盛住是乾隆小舅子,而阿桂性格刚直,处理不当,被乾隆责罚,而和琳办事恰当,被乾隆升迁为湖广道御史。不久,又因弹劾湖北按察使李天培假公济私有功,次年被乾隆升迁为吏部给事中,之后历任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兼工部左侍郎等职。

  2. 1792年,和琳和大将军福康安默契配合,击退廓尔喀(今尼泊尔)入侵西藏,因功授都统衔,升任工部尚书。

  3. 1795年,任四川总督时,镇压贵州、湖南苗民起义,并生擒义军领袖吴半生,受赏双眼花翎、黄腰带,后加封太子太保衔。

  4. 1796年,乾隆下令和琳督办军务,他又生俘义军领袖石三保,因功赏三眼花翎。同年8月,和琳病死于平陇战役之中,因此乾隆晋赠一等公爵,并准许后代世袭、建专祠祭奠,谥忠壮。

虽然和琳荣获三眼花翎皆靠自己之能,但是期间和珅出谋划策的身影依旧存在。由此可知,三眼花翎的荣耀确实非常难以获得。

至于享有三眼花翎的惟傅恒、李鸿章、徐桐等6人,皆于国家稳固与发展作出大贡献。

清末时期,因鸦片战争爆发,造成国库空虚,虽然有钱就可以买到顶戴花翎(官称捐翎),当时花翎每枝实银10000两、蓝翎5000两,同时还可参照捐管之项进行折扣。

到了咸丰九年,花翎的价格更是跌到了实银7000两、蓝翎4000两。再到后来,花翎仅需实银200两。但是,至始至终三眼花翎都未列入“捐翎”之列,可见三眼花翎不但代表的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不灭的贡献精神。

图片来源网络

最佳贡献者
2

花翎是清朝特有的“冠饰”,就是官员帽子上那个像尾巴一样的东西。之所以叫花翎,一是因为它是佩戴在帽顶上,二是因为它是用孔雀翎做的,花里胡哨很好看。

花翎有两个作用,一是用来装饰帽子,二是用来赏赐贵族,花翎表面看起来都一个样,实际上大有文章,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

“眼”是指孔雀翎毛上的圆形花纹,因特别像动物的眼睛而得名,所谓单眼、双眼、三眼,指花翎上“眼”的数量,分别是一个、两个、三个,数量越多,表示越尊贵。

花翎由皇帝赏赐给贵族,但赏赐有严格规定,不同身份赏赐不同的花翎。

1,单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

2,双眼花翎,皇族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爵位)的宗亲、和硕额附(即嫔妃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

3,三眼花翎,皇室中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

至于比贝子爵位更高、最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在清初反而是不佩戴花翎的,从乾隆年间,他们兼任内大臣,才开始佩戴三眼花翎。

由上述规则可见,有资格佩戴花翎者均为皇族、宗室和满清贵族,其他官员品级再高也没有资格佩戴。整个清朝前期,只有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并在平定台湾立下军功后,力辞“靖海侯”爵位,恳求赐戴花翎(单眼),康熙才“特旨许之”。

到乾隆时,规则有所放宽,非宗室贵族,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赐戴。即便如此,皇帝赏赐花翎时也极其谨慎,从乾隆至清末,被赐双眼花翎的大臣(非皇族宗室)约20多人,被赐三眼花翎的,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等7人。

为什么这7个人能获赐三眼花翎呢?

1,傅恒,乾隆孝贤纯皇后的弟弟,满洲镶黄旗人,大金川之战、平息准噶尔部叛乱、清缅战争的统帅,因军功获赐三眼花翎。

2,福康安,满洲镶黄旗人,傅恒的儿子,乾隆孝贤纯皇后的侄子,平定甘肃回民田五起事、台湾林爽文事件、廓尔喀之役、苗疆起事的主帅,生前被赐贝子,因此获赐三眼花翎。

3,和琳,满洲正红旗人,和珅的弟弟,追随福康安在抗击廓尔喀斗争立功,因军功获赐三眼花翎。

4,长龄,蒙古正白旗人,参与平定白莲教起义,主持平定张格尔叛乱,因军功获赐三眼花翎。

5,禧恩,满洲正蓝旗人,皇族成员,睿亲王淳颖第二子,主持平定湖南瑶族叛乱,因军功获赐三眼花翎。

6,李鸿章,汉人,具体事迹大家都清楚,被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获赐三眼花翎。

7,徐桐,汉人,因顽固守旧,反对变法,力挺慈禧废掉光绪,深得慈禧器重,获赐三眼花翎,这位仁兄的“三眼花翎”完全是拍马屁得来,最不能服众。

我们看和珅的情况,这位乾隆最信任的“红人”享戴的是双眼花翎。

和珅,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他一生担任过数十个重要职务(爵位),但始终没有资格享戴花翎,一直到乾隆四十五年,和珅领侍卫内大臣,才具备佩戴单眼花翎的资格;又到乾隆四十八年,才因功赏戴双眼花翎。

至于三眼花翎,由于和珅不是皇室,又没有特别卓著的军功,即便他在乾隆面前红得发紫,乾隆也没有“徇私”给他搞例外,所以和珅一生并未获得三眼花翎,反倒是和珅的弟弟和琳因军功获赐三眼花翎。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3



首先,我们讲一下什么是花翎。众所周知,清朝官员的帽子上都插着一根孔雀的羽毛,被称为花翎或者蓝翎。在清朝建立以后,各方面都借鉴了明朝的制度,例如官员们制服上的补子,就是借鉴了明朝的样式。但是在官帽上,清朝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清朝官员的官帽上都插着一根孔雀羽毛,一般的官员都只能佩戴蓝翎。只有那些高级官员才能佩戴花翎,而且花翎的颁发标准非常高。在清朝前期,单眼花翎的数量比较多,双眼花翎已经非常稀少。至于三眼花翎,则属于传说中的物品,很多官员一辈子都没见过。



按照清朝的规定,亲王、郡王等高级贵族们能够佩戴花翎,但仅仅是单眼花翎而已。那些立下巨大功劳的贵族才能佩戴双眼花翎,在清朝历史上,只有20多个贵族和官员获得了双眼花翎。清朝入关之后,历经了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三眼花翎没有授予任何人。在雍正皇帝时期,十三弟胤祥和大将年羹尧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仍然没有得到三眼花翎。由此可见,三眼花翎的赏赐资格非常严格。但是从乾隆朝开始,出现了赏赐三眼花翎的记录。乾隆皇帝在位60年,总计赏赐了3个人三眼花翎。



我们看一下这三个人都是谁?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琳。傅恒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富察皇后的弟弟,而且还是清朝赫赫有名的大将。于公于私,傅恒能够得到三眼花翎。福康安是傅恒的儿子,但民间一直传说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鉴于这一层关系,福康安也得到了三眼花翎。至于和琳,则是权臣和珅的弟弟。和珅虽然权力很大,但是并没有得到三眼花翎。至于和琳则是乾隆末期的大将,依靠镇压白莲教起义,乾隆皇帝最终赏赐了三眼花翎。在乾隆皇帝之后,还有4个官员获得了三眼花翎,分别是长龄、禧恩、徐桐和李鸿章。



这4个人中,大家应该最熟悉李鸿章。李鸿章开展洋务运动、组建北洋水师等等,在清朝末期的历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其他三个人的地位都与李鸿章相当,或者说比李鸿章还高。都是清朝的顶级官员,而且立下了巨大的功劳。除了这7个人之外,再也没有人获得三眼花翎。曾国藩、僧格林沁、林则徐、和珅、年羹尧等清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没有三眼花翎。至于其他的官员,可能连双眼花翎都没有。在康熙皇帝在位时期,大将施琅甚至愿意用侯爵换取花翎,但康熙皇帝没有同意。



其实三眼花翎、双眼花翎等赏赐都是荣誉性的,不会因为赏赐花翎而升官或者增加俸禄。由于只有清朝使用了花翎,因此没有合适的比方。花翎类似于近代的勋章,三眼花翎等于地位最高的胜利勋章。在清朝历史上,除了三眼花翎,还有其他赏赐对官员们的诱惑力很大。例如赏赐黄马褂,据说和珅有10多件黄马褂,都是乾隆皇帝赏赐的。最后就是抬旗,抬旗直接影响了官员们的前途。例如原本是汉人,可以抬旗进入汉八旗。地位的变化意味着待遇的变化,抬旗是很多官员们梦寐以求的。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4

印象中在电视剧《康熙王朝》好像有这么一个场景:康熙朝的重臣纳兰明珠因为犯了错误,惹恼了康熙,被康熙重罚,拔去了头顶上的花翎。

这个场景虽然是一个电视剧虚构的场景的,但也并不是导演无中生有。在清朝,被拔去花翎可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处罚,也可以说明花翎在有清一朝是一种极高的荣誉象征。

经常看清宫剧的筒子们可能会发现,清朝大臣的帽子上有根尾巴一样的东西,这个叫做翎枝。清朝的翎枝分为两种,蓝翎和花翎。

蓝翎是用鹖鸟羽毛制作而成,通体被染成蓝色,一般是皇帝用来六品以下,在皇宫或者王府当差的侍卫。

花翎是孔雀羽毛制作而成,根据上面“眼睛”的多少而分为三眼花翎、双眼花翎、单眼花翎。

花翎可不是一般人能佩戴的。

在清朝时期,只有亲王(包括蒙古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这些人,才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这些人可是皇室成员中地位较高的那一波人。

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可以佩戴双眼花翎。这些人同样属于皇室成员。

至于单眼花翎,要求要低不少,但是也只有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品级在五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

简单来说,花翎这玩意,只有皇帝自己人才可以用。什么是自己人,一是宗室成员,二是满洲上三旗高级成员。

但是,这偌大的天下,光靠“自己人”是治理不过来的,所以清朝的皇帝还得依靠外人来治理国家。怎么能让这些外人死心塌地的帮自己干活呢?自然是要给他们一点甜头!什么甜头?把他们当成“自己人”。

因此,赏赐给本没有资格带花翎之人以花翎,那就是意味着皇帝把他们当自己人了,那就是莫大的荣誉!而能赏赐三眼花翎之人,那更加是荣誉之中的荣誉。

当然,花翎也不能随意赏赐,三眼花翎更是如此,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多了就不值钱了。自乾隆朝以来,能被赏赐三眼花翎者寥寥7人而已,赐双眼花翎的也不过二十余人。

那么这7个获得三眼花翎的幸运儿又是谁?他们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

傅恒,富察皇后之弟弟,乾隆的小舅子,本是也是乾隆倚重的大将,指挥了大小金川之战,还参加了清缅战争。


福康安,傅恒之子,也是乾隆重点培养的对象。参加了第二次金川战役。

李鸿章:慈禧时期的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和琳:此人也是双重身份,既是乾隆宠臣和珅的弟弟,也是乾隆所依赖的大将,镇压过贵州的苗民起义。

长龄:蒙古人,参加了平定甘肃、新疆、台湾、廓尔喀的叛乱。

禧恩:清朝宗室,世袭铁帽子王睿亲王淳颖之子,封镇国将军,按规定可以享受双眼花翎。

徐桐:晚清大臣,慈禧太后的铁杆支持者。

上述七人,除了李鸿章、徐桐是慈禧太后离不开的汉人大臣之外,其他几人都是满蒙贵族,有的本是就是宗室或者外戚。可见这三眼花翎并不好得。

以和珅的身份和地位,乾隆赏赐一个三眼花翎倒也不为过。但是和珅家族已经荣耀满身了,和珅之子丰绅殷德是乾隆最爱十公主的丈夫,是固伦额驸,有佩戴三眼花翎的资格;和珅的弟弟和琳也是赐的三眼花翎。

所以说和珅没有获得三眼花翎也是正常,毕竟和珅家族已经有了两根。

5

在清朝赏穿黄马褂是对有功牛人的荣耀,然而更大的荣耀则是对更有功的牛人赏戴两眼花翎,最荣耀的就是对最有功的牛人,赏戴三眼花翎!不过题主赏戴三眼花翎历史上只有七人的说法,不免有些错误。福垊举个栗子,《东归英雄传》里的渥巴锡的朝服就是三眼花翎就连堂侄也是。

现在大家对三眼花翎有个初步印象,那么福垊就简单谈谈清朝的顶戴花翎。清朝的官帽分为春夏的凉帽,以及秋冬季的暖帽。上图渥巴锡戴的官帽就是暖帽,无论凉帽还是暖帽,在其顶部都有一个翎管,用以插翎枝。翎枝分为两种,一种是孔雀羽毛所制,也就是花翎;一种是鹖羽毛所制,即蓝翎。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官员,可以戴插有蓝翎的顶戴,也就是没有眼的翎枝。五品以上的皇宫内大臣及统领、参领(三上旗即正黄、镶黄、正白旗人担任)可以戴单眼插有花翎的顶戴。宗室、外戚内的镇国公、辅国公以及和硕格格的额驸可戴两眼花翎。皇宫内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及固伦额附还有就是蒙古的亲王都可以戴三眼花翎。

至于其他人要戴两眼花翎甚至三眼那得看功劳,关键是你的功劳朝廷认可不认可。曾国藩牛人一枚,消灭了太平天国。皇帝曾经要说封王的,结果给人家一个侯,别说三眼花翎,连个两眼花翎也没有。还有左宗棠镇压回乱,收复新疆,功劳大于天,清廷也认可,就是不给,这左宗棠也不好意思要啊。再说了,当初他是举人出身,朝廷已经满足的他的虚荣心,都给赏过进士了。

福康安有三眼花翎虽然他不是宗室,但他是外戚,最后还封了郡王,这三眼基本上是送的,所以福垊认为福康安应该从那七个人中剔除。福垊认为真正符合大臣符合三眼的只有四人。和珅虽然是乾隆的红人宠臣,但他没有什么军功,乾隆再把他当铁哥们也得避免别人说闲话不是。福垊猜想,他弟弟和琳不全是因为军功才得到三眼花翎的,跟他这个哥哥是皇帝的红人也有很大的关系。傅恒,也就是福康安的父亲更外戚出身,其姐乃孝贤皇后。傅恒因为裙带关系,加上屡有战功,不久就升任镇国公的爵位,自然两眼花翎到手。后来,军功越来越大,皇帝也就恩赐戴三眼花翎,见下图。这个似乎也应从六人剔除。

另外四人是长龄、禧恩、徐桐和李鸿章。长龄在新疆平定张格尔之乱,张格尔不姓张,不是汉人。全称是张格尔和卓,汉语意思是世界和平。看到和卓有没有想起大小和卓之乱啊,他还真跟大小和卓有关系啊。大和卓是他爷爷,小和卓是他二爷。平定大小和卓的人,也没戴上三眼花翎。其中禧恩也应剔除,因为他是睿亲王淳颖的儿子,这下就剩下四个了。徐桐是个老顽固,但八国联军侵华后,他率全家灭门殉国,也算对的起他那三眼花翎了。李鸿章就不用说了吧,他这个裱糊匠对清朝对慈禧绝不可少,给三眼花翎戴戴也不多。遗憾的是还有很多文臣武将,他们的功劳也很大,但依然没有带三眼花翎的资格。而对于袁世凯来说,估计他对三眼花翎并不稀罕,他稀罕的是当总理大臣,稀罕的是当总统,甚至稀罕的是当皇帝。

如果统计没有错的话,清朝也就四人获得三眼花翎。满人一名,和琳。蒙人一名,长龄。汉人两名徐桐、李鸿章。当然傅恒,这个有点争议,算上也不多。最后,福垊再放上一张三眼花翎的画像,他就是福垊首段提到的,渥巴锡的堂侄策伯克多尔济,土尔扈特部的首领。

6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制度基本沿袭明朝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传统。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清朝还建立了一套有别于其他朝代的官制,在各种清宫剧中,经常可以看到清朝官员朝服罩身,花翎饰顶,官员在犯事后,常常受到摘去"顶戴花翎"的处罚?那么,"顶戴花翎"指的是什么?

"顶戴"也称"顶带",是清代官员所戴帽顶和珠饰的统称,帽顶制度开始于元代,流行于明清时期,清军入主中原后,建立了一套等级森严的官制,对官员的服饰按照品质、颜色和数量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

一般说来,从颜色上看,一、二品为红色;三、四品为蓝色;五、六品为白色;七品以下为金色,即使是同一种颜色,也有纯色和杂色之分,例如一、二品中有纯红和杂红之分,三、四品中有两蓝和暗蓝之分。从材质上看,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用"阳文镂花金"。帽顶上没有帽珠的,便没有品级,清朝官员在犯法后,往往会在革去官职的同时,拿下顶上的帽珠。

"花翎"则是插在帽子上的装饰品,是清代特有的冠式,通常由皇帝特赐,赏给有功或者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花翎的作用是用以"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是不能随意佩戴的,一旦违反就会被严刑处罚。花翎通过翎管和冠帽连接,翎管的材质一般为白玉或者翡翠。清代的花翎也称为"翎子"、"翎枝",翎子有"花翎"和"蓝翎"两种,花翎是以孔雀的尾羽制成,因此也称作"孔雀翎","蓝翎"通常由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制成,所以又称"染蓝翎",据说,鹖鸟生性好斗,至死不屈,赏赐给有功的军官,寓意其英勇善战。顶戴和花翎和官阶相对应,共同构成了清代服饰制度的重要内容,即顶戴花翎制度。

花翎又分为单眼、双眼和三眼,其中以三眼最为尊贵,所谓的"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眼状形的图案,一个圆圈算是一眼,蓝翎和花翎的性质相同六品以下的官员赏给蓝翎,五品以上的官员赏给单眼花翎,双眼花翎只有大官才能得到,而三眼花翎通常是赏给亲王、贝勒等皇亲国戚和又特殊贡献的功臣。

根据《清史稿》记载:"凡孔雀翎,翎端三眼者,贝子戴之。二眼者,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之。一眼者,内大臣,一、二、三、四等的侍卫,前锋、护军个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二等护卫,均得戴之。领根并缀有蓝翎。贝勒府司仪长,亲王以下二、三等护卫及前锋、亲军、护军校,均戴染蓝翎。"

可见,花翎的佩戴有着严格的等级要求,通常是官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即使是有佩戴资格的贵族们,也要在10岁,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通过后才允许戴用,后来花翎赏赐多了,这一考试过程便逐渐消失了,而即便是被赐花翎的王公贵族,也不能在觐见时戴花翎,因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亲王贝勒等是宗室贵族,戴花翎有"纡尊"之嫌。

根据清朝朱彭寿的《旧典备征》中记载:"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及固伦额驸准戴三眼花翎。乾隆以来,大臣中亦有特赏者,然勋戚入傅文忠,当时尚不敢戴用,是以受赐者尤稀。按二百年来膺是赏者,惟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等七人。"大臣中赐带双眼花翎的也只有寥寥二十余人,可见皇帝赏赐花翎是很谨慎的,被赏赐到的可说是巨大的荣耀。

然而,到了清末时期,鸦片战争爆发,因国库空虚,竟然有了捐翎的例制,用钱就可以买到花翎戴,当时花翎每枝实银一万两,蓝翎五千两,而且可以参照捐管之项进行折扣,咸丰九年(1859),花翎改为每枝七千两,蓝翎四千两。花翎也由此走向了下坡路,开始掉价了,到后来,每枝花翎仅用两百元就可以捐到。

7

正所谓人靠衣冠马靠鞍,清朝几万名公务员,谁也没有把握全都认识,所以在服饰和穿戴上,对不同等级官员进行区分就十分必要了。此外也可以通过规范化等级礼仪制度,来凸显皇帝对有功之臣的恩宠。花翎便是其中一种。


什么是三眼花翎

帽子,作为官员最显著的服饰穿戴,每天都要戴在头上,也是随好辨别身份的标志之一。清朝官员的帽子上的装饰分为三部分:顶珠、翎管和翎羽。其中顶珠分为:

  • 红宝石(一品官员佩戴、宝石红)

  • 珊瑚(二品官员佩戴、珊瑚红)

  • 蓝宝石(三品官员佩戴、宝石蓝)

  • 青金石(四品官员佩戴、青色)

  • 水晶(五品官员佩戴、透明)

  • 砗磲(见注释1,六品官员佩戴、白)

  • 素金(七品官员佩戴)

  • 阴纹缕花金(八品官员佩戴)

  • 阳纹镂花金(九品官员佩戴)

  • 此外无顶珠者无官品。

大家有没有发现九种顶珠颜色相差很大,一般只需一眼即可以辨识出来,所以官员们打了照面,只需要辨识一下,就知道互相该怎么行礼了,简单、方便!等到很会过家的皇帝——雍正登基后,就把官员顶珠用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六品以上的宝石。怪不得给儿子乾隆省出来那么多钱,会过日子啊!

翎管一般分为两种:文官用翡翠、武官用白玉。

而花翎的种类就比较少了,分为四种:蓝翎、一眼花翎、二眼花翎、三眼花翎。

什么人有资格佩戴

在清朝初期,有资格在帽子后面佩戴花翎的可都是皇帝的“自己人”,按照亲疏远近分别佩戴三眼、二眼和一眼的花翎。其中皇室成员中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皇后所生公主的驸马才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乾隆朝开始),三眼花翎基本都要与皇帝有很近血亲的。

次一等的二眼花翎一般需要是宗室亲贵,其需要封有爵位,此外还有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这里看出嫡庶尊贵之分。

再次一等的一眼花翎,则一是满族上三旗(见注释2)出身的侍卫长官。若非此类,一边都边靠。

当然凡事皆有例外,在康熙朝收复台湾时,施琅就曾因为立有大功并且辞授靖海侯,而被破例授予花翎,开了因功受赏花翎的先例。再比如御前侍卫出身的权臣和珅就被赐过两眼花翎。

物以稀为贵,正是因为花翎的稀缺性,所以其所代表的恩宠含金量就很高,自乾隆朝廷开始到灭亡,被赐过三眼花翎的外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稀缺如斯可见一斑。

不过到了清朝后期,吏治腐败,朝廷国库空虚,于是就有了花钱买官帽的事情,一枚花翎为7000两实银,蓝翎为5000两实银!

小小的顶戴花翎,似乎见证了大清吏治的兴衰。


注释1:砗磲(chē qú),贝壳类的一种,具有装饰作用。

注释2:所谓上三旗就是天子的嫡系,皇太极继位后,把正蓝旗兵权弄到自己手中,加上原本属于他的两黄旗,形成最开始的上三旗,后来顺治继位,多尔衮摄政,就用自己的嫡系正白旗替换掉了正蓝旗。形成新版上三旗。当然了。多尔衮死后,八旗兵权尽归天子,就无所谓上下之分了,但上三旗的说法仍被民间延用。


8

历朝历代都讲个等级分明,森严的等级是之分是人治社会的一大标志,这不仅体现在国内各个阶层的划分,也体现在某一个群体的划分,官员作为国家公务人员,自然也要分出个高低贵贱来。怎么分呢?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服饰上。

清朝官员的服饰跟前代一样繁复,有朝冠、补服、朝带等等区分,要说三眼花翎,就得先提一下清朝的礼帽。

清代的礼帽有两种,一种为夏天戴的凉帽,另一种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所有礼帽的顶珠下都有翎管,可以用来安插翎枝,三眼花翎就是最高级别的翎枝。

翎枝也分两种,蓝翎是用鹖羽所做,花翎则是用孔雀羽所做,孔雀羽毛带有“目晕”,被称作“眼”,按照“目晕”的数量,有单眼、双眼和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说明地位越高。

一般情况下,只有五品及以上官员才能戴花翎,而且绝大多数戴的都是单眼花翎,只有少数是双眼花翎,至于三眼花翎,清朝两百多年间获得者都寥寥无几。

物以稀为贵,花翎赏赐得如此之少,也使得其成为众多大臣的追求,比如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获封靖海侯,但他却请辞,并请求赐戴花翎,康熙皇帝准许。

官员们获得三眼花翎艰难无比,宗室王爷们却容易得多,按清初的规定,亲王、郡王、贝勒等都是不戴花翎,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上表乞翎,乾隆帝也就赏赐给他们三眼花翎。

至于和珅为什么没有获得三眼花翎,原因很简单,因为乾隆帝曾下诏表示有卓著战功的官员能够获得三眼花翎(宗室另算)。和珅并无战功,也不是宗室,没有三眼花翎很正常,他的弟弟和琳却是有战功的,再加上和珅的关系,获得三眼花翎也就顺理成章了。

乾隆朝还有两人获得三眼花翎,那就是傅恒和福康安这对父子俩,他们都受乾隆宠信,且有战功傍身,也捞得三眼花翎。

随着清朝的腐败,花翎也渐渐变得不那么稀缺了,各方面对国家有功之人均可赏戴花翎,到得后来更是出现了捐翎,也就是花钱买,花翎明码标价7000两实银。

当然,三眼花翎勉强保住了它的地位,即便在清末,也只有徐桐和李鸿章两人获得,在他俩之前,也只有长龄和禧恩两人获得,总共就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

9

三眼花翎指的是清朝礼帽后面的翎的一种。古代阶级明显,不同职位的官员,不同品级的官员所带的礼帽是不一样的。三眼花翎是最高的一种等级,花翎也是很高的一种等级。所谓的花翎指的是孔雀翎(孔雀毛),三眼花翎不是说这根翎上有三个眼睛一样的“日”(就是有三个同心圆)。

先不提插孔雀翎有什么寓意,单单看一下三眼花翎就知道了。一般孔雀翎只有一个眼,两眼花翎是两个孔雀翎重合制成的,有一个支漏出一只眼。同理,三眼花翎就是三支孔雀翎叠加,漏出三只眼。用料多,用料足说明重视,高贵。

清朝的礼帽制度。

这个得由清朝的礼制讲起。清朝的时候改变了礼帽的制度,将明朝和以前的汉政权的礼帽制度全盘否定,采用了一种新的制度。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对于明朝的礼帽有详细的介绍和描写,材料是乌纱的。大家经常说“小心你的乌纱帽”说的就是礼帽。

清朝的礼帽一共有两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这个就是大家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的“圆顶红帽子”。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很多电视剧中夏天很热的时候还带着暖帽是一种很低级的错误。暖帽是平常的时候戴的,凉帽是夏天天气热的时候戴的。两者只是戴的时节不同而已,没有其他区分,至于什么时候戴什么帽子都是有明确的规定的,不可能出现一个大臣戴暖帽一个戴凉帽的情况。所以笔者在看一些清宫剧的时候常常感到很尴尬。

清初规定只有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才能使用孔雀翎翎。其他官员是不能使用的,使用了就是重罪,而且离职之后必须还给上面,不能再次使用。其他人使用的是蓝翎,就是没有眼的孔雀翎。既然连对使用花翎的人要求都那么高,花翎中的三眼花翎作为所有翎中最高级的也就显得最高贵了。

什么人能戴三眼花翎。

三眼花翎既然那么高贵,那什么人才能戴呢?这个要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乾隆之前,第二个是乾隆之后。在乾隆之前,所有的亲王,贝勒爷等是不能戴花翎的,别说三眼花翎了,连花翎都不能带。只是到了乾隆时期,很多在内阁或者朝廷工作的亲王郡王等人多次向皇帝祈求花翎,于是乾隆同意了这个请求。

从此以后所有的满清亲王、郡王、贝勒爷都戴三眼花翎。他们的三眼花翎只是一种象征意义,说明了自己身份的尊贵,并不能说明他们为国家做出了多大贡献。也就是在乾隆时期,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只是这显赫军功可不好得呀。也就是从那以后,三眼花翎成为了满清王公贵族的装饰品。意义和地位有所下降。

在清朝获得三眼花翎的大臣一共有七位,他们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

和珅为什么得不不到三眼花翎。

和珅是一个文臣,他只是得到了乾隆的喜欢而已。就算是乾隆再喜欢也要按规矩办事。能得到三眼花翎的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亲王、郡王、贝勒爷、有显赫军功者。和珅没有一样能够满足要求的,倒是他的弟弟和琳因为有显赫军功,得到了三眼花翎。但是到了清朝的后期,也就是慈禧年间,花翎竟然是可以捐出来的,明码标价。

所以越往后花翎的实际意义越来越小,赏赐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只是三眼花翎依然是少之又少,珍之又珍。

10

三眼花翎,是个什么物件?这还得从花翎的历史说起。

作为清朝官员身上,最具装饰性的点缀之物,也就莫过于官帽后面的那一根孔雀翎了。历史上的花翎主要还是有以下三种,根据上面眼的数目分为:一眼、两眼、三眼,这里所说的眼其实就是孔雀翎上边,宛如眼睛一般的圆斑花纹!

三眼花翎可不仅仅是装饰品那么简单,而是根据战绩功勋,在朝廷中官职大小来佩戴,按照当时《清会典》中制度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才可以佩戴单眼花翎,单眼花翎算是最基础的存在了,往上的双眼花翎、三眼花翎,才是真正代表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权力大小一看便知,

作为拿钱也买不到双眼花翎,是作为特殊战绩贡献的恩赐。

当然有些特殊场所的武官也有权利佩带,有些郡王和亲王,也会因为没有花翎佩戴眼热不已,就比如《清稗类钞》记载顺承勤郡王,泰斐英阿求花翎字一事。就拿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多尔衮,先前也才佩戴的是单眼花翎。

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能够佩戴三眼花翎的,不外乎这几种人,按照当时的爵位划分,佩戴三眼花翎的最低级别也要是亲王郡王,当时清朝时期的贝勒贝子,或者是嫡系的固伦公主的额驸,才能够享受此殊荣。

除此之外那就是皇室中,亦或者是分封的藩王,按照当时的亲属关系,也只有镇国公和辅国公之类的宗亲大臣,以及硕公主的额附,也才有资格享受两眼花翎。但是这仅仅是针对满族人所制定的要求,在当时严苛的等级制度之下,汉族人不仅有极大的升迁障碍,而且对于三眼花翎更是可遇不可求!。

至于权臣和珅为什么没有三眼花翎,还是与他当时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有关,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三眼花翎的获取难度。

话说在乾隆年间,当时乾隆觉得三眼花翎的获取难度未免太大,当时也为了让有些亲王和郡王感到舒心,就为了有别于三眼花翎,进一步设立五眼花翎,就是为了满足一下有些人的虚荣心。

但这一举动却被和珅制止了,如若不是特殊地位的象征,那三眼花翎就可以算是战功显赫的军功章,与我们现如今的军队勋章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在和平年代,更不容易获得,也算是天时地利,加人和的终极产物。

尽管和珅作为当时的权臣,按他当时的地位获取三眼花翎足以,但其实他并没有显赫的功勋战绩,影响力是有可他并没有获取3眼花翎的硬性条件。由于他在当时并非武臣,自然也没有显赫的军功可言,要评起军功章来和珅压根没有参选资格。

说起历史上仅仅佩戴三眼花翎的7个人,无非就是傅恒、福康安,外加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和徐桐等人了。

傅恒、福康安、和琳他们三人,都是当时位高权重的皇亲国戚,自然得到乾隆的赏识嘉奖也无可厚非,本来就有先天优势,再加上其利用后天资源发挥,饱受乾隆皇帝恩宠,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也不容小觑。

傅恒和福康安都是优秀将领,平定叛乱有功,战功显赫,虽然和珅没有但他的弟弟和琳,却还是有这样资格的,毕竟他常年在外征战,也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

相信李鸿章的功绩我们也再熟悉不过,剩下的三人,不仅有着显赫的地位,而且还有着卓越的功勋,虽然这是作为当时地位的象征,但他的主要获取条件却是凭借军功来考量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