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位一事,不能说水到渠成,起码是木已成舟。不管是不是下诏,都已经无能为力了。
这种事不是盖个章,让宦官读一下就完事那么简单。
帝位禅让,程序一定很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史书都记载很少,其中的奥妙不言自知。
无论如何修饰,都摆脱不了逼迫之嫌,能隐瞒就隐瞒,不好大书特书。
但如果出现题主所说的问题,宁死不从,拒不下诏,又将会如何呢?
既然选择禅位就不可能选择自尽,如果被杀,就不可能会出现禅位。
01
禅位的历史渊源
禅位(shàn wèi)即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政权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 ; 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禅让一词语出唐朝刘知几的》史通·疑古》:“尧知子丹朱不肖,故有禅让之志。”
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尧将帝位传给了贤德的舜,舜又把帝位传给了禹。禹选择皋陶、伯益作为接班人,准备将来把帝位传给他们。但禹的儿子启以父传子的方式取得了帝位,结束了原始社会部落首领禅让的制度。
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故事,历来被儒家所推崇,尽管不少人对此怀疑,但没有确凿的证据佐证其是虚假的。
根据《晋书》记载:西晋时期,有个名叫不准(音 Fǒu Biāo )的汲郡人盗墓,得到了
竹简数十车,一说是战国时期魏襄王墓,也说是魏安厘王墓。竹简上全部是战国文字,或说是“蝌蚪文”,或说是小篆。总之,认识的人不多,他们说啥就是啥。
这些竹简史称《汲冢书》、《古文纪年》、《竹书纪年》等。
此书共十三篇,其中,《五帝纪》就记载了关于舜的故事: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意思是尧年龄大了,不再是德高望重,德政衰败,舜就把他囚禁在了平阳。而且阻止尧的儿子丹朱去见尧。
这跟传统的正史记载,相差很大,与舜贤德的形象相去甚远。
对于远古时期是否存在禅让,历来争议很大,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持疑。特别是《竹书纪年》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理念。
我的理解,更倾向于《竹书纪年》的记载,认为这恐怕更符合史实。
02
献帝禅让
《三国志·魏书·文帝传》记载,献帝认为众望在魏,于是专门下诏,要把帝位禅让给曹丕。曹丕自然客气客气,一般是客气三次,也就是再三客气,最后是没办法只得接受了。
史书记载的情况是,献帝的皇后,也就是曹丕的亲妹妹曹节不干了,当派人去取皇后印玺时,曹节大怒,把印玺仍在轩窗下,并赌咒说“上天不会保佑接受这个印绶的人。”
由此可见,起码曹丕的妹妹,曹皇后是不情愿献帝禅让的,即便是禅让给自己的亲哥哥也不行。
老罗在演义中自然写得没有这么客气,但演义中写到:曹丕接受献帝禅位后,对群臣说“舜、禹之事,朕知之矣”。
尽管老罗没有明说曹丕知道了些啥,但不难推测,禅让无不是被逼无奈,否则,没有谁乐意把帝位传给别人,甚至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乐意禅位给他。
当然,也有例外。宋朝徽宗禅位给钦宗,这恐怕是真心的。但那爷俩那档子事就没法提了。
曹丕接受禅让,这是在西晋《竹书纪年》出土之前。曹丕所言也说明《竹书》所记载舜的故事可信度很高。
因此,禅位多是出于无奈,是不情愿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献帝拒不禅让的话,将会如何呢?
03
史上禅让的事例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禅让的事比比皆是。
南北朝那些禅让之事就不必说了,实在是没法说,全部都是拿刀子逼着干的。连基本的客气一下都没有,仅仅是没有通过直接的战争罢了。
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给隋文帝杨坚;隋恭帝杨侑禅位给唐高祖李渊;唐哀帝禅位给梁太祖朱温等,都类似于献帝禅位给曹丕。
不说南北朝那些禅位,仅仅隋唐这些禅位,大家就清楚禅位是个啥情况了。
没有人乐意主动禅位,但不禅位又能如何哪?
历史上也有一些完成了禅位程序,但却以失败告终的。
公元前316年,战国时代的燕王姬哙禅让给子之。
403年,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禅让给桓楚武悼帝桓玄。
551年,南梁帝萧栋禅让给汉帝侯景。
619年,隋帝杨侗禅让给郑帝王世充。但这些失败的禅位,却都不是拒不下诏或者原来的帝王自尽导致的,而且都是完成了禅位的程序。
实际上像题主所说的情况,就称不上禅位。前帝王拒不下诏,自尽或者被杀,那还算是禅位吗?自然不能算禅位,那是弑君篡位,这是有根本区别的。
还是看一下王莽接受禅位的事吧。
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六十余年为天下母,辅佐了四个皇帝。外戚王莽依靠姑母王政君开始从政。最初表现恭谨勤劳,不知疲倦的工作。广泛结交名士和将相大臣,深得人心,朝野上下皆赞王莽。
汉哀帝死后,王莽官居大司马,以太后名义执掌军政大权。立汉平帝,并把女儿嫁给平帝立为皇后,之后独揽朝政。
汉平帝死后,王莽指使同党上书太皇太后王政君,让王莽代天子临朝。王太后无奈,只好顺从,由王莽摄政,称为“摄皇帝”。
公元6年,王莽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此后数年,关于王莽将代汉称帝的符命图谶频繁出现。都清楚这是咋回事,遮人眼目而已。
公元8年,王莽称帝,即天子位,定“国号”新“。
王莽自然也是履行了禅让的程序,但新朝很快灭亡,刘秀最后重新建立了汉朝。
自然王莽也就变成了篡汉自立的奸贼。
如果王莽也能成为隋文帝、唐高祖一样的开国明君,起码延续几代帝王,又将会是如何哪?
之所以说一下王莽的事,是不想假设献帝拒绝下诏,被迫自尽或者被杀的情形。
历史没有假设,我认为献帝的禅让跟史上其他的禅让没有根本的区别。
如果如题主所说,其结果就类似于王莽代汉称帝。先是立一个小皇帝,然后行禅让之事;如果不行,那就再换一个小皇帝,直到主动禅让为止,起码看上去是这么回事。
几乎所有的禅让,都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就像“陈桥驿兵变”时的赵匡胤,黄袍披在你身上,你不干还不行。心里咋想的那是另一回事。
王莽也好,杨坚也罢,都是姥爷篡了外甥的帝位。如果献帝拒不交出大印,即便曹丕不想篡汉,他手下那帮子人也会把献帝儿子的帝王大印拿来,交给曹丕。最终还是舅舅篡了外甥的帝位。
天下未必是有德者居之,更多数情况下,是有实力者得之。
已经具备了称霸天下的势力,不管是不是禅让基本都一样。
献帝刘协还是聪明的,得以善终,维系刘氏庙祀,算是不错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