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既不是盲目自信也不是胸有成竹,是不得不死守,失去莫斯科,他也就输了这场战争。

前天我发了一篇文章,说苏德战场上,希特勒在柏林喊后退一步就枪毙,斯大林在莫斯科喊后退一步就枪毙,看着是简单粗暴,实际上是当时人类战争艺术的顶峰。在那篇文章里我谈的是德军方面的情况,今天借这个话题谈谈当时苏联、斯大林的状况。

其实你要是看过兵临城下,咱们的交流可能更顺利些。

二战初期,德军闪击法国,击败英法联军,发生了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30万的英国远征军退回本土。但那个时候,英国的陆军就已经废了。这几十万英军虽然人还活着,但他们在德军面前也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如果不是英吉利海峡阻挡,德军打他们就是屠杀。如果当时德军能顺利过海,灭英国是轻而易举的事。英军当时没有抵抗力,为什么?因为他们失去了大量的“装备”,重装备。人在呢,装备没了,仗也就没法打了。

淞沪会战,国军损失30万人。数字比较大,但跟苏联人比,损失还是小的。但经此一役,国民党也就失去了战斗力,退到重庆山城,丢失了大半的国土。日军可以打到广西、云南、广州、香港,国军再无抵抗力。当时咱们缺不缺人?不缺。缺的是啥?装备。精锐部队的装备打光了,战斗力也就没了。补充30万人很容易,补上这30万的人装备就要命了。

北宋赵光义北伐,吃了大败仗,损失了10万人马,然后也是无力再战了。对一个王朝来讲,10万人真的不是什么大事,这10万人的盔甲、弓弩、刀枪是大事。一副盔甲要打造好几年,好的弓弩也得造几年,你一下子损失10万份,这个国家没10年20年根本缓不过来。

对于大国来讲,打仗,不缺人,怕的是没装备。

而当年斯大林他就不缺装备,他怕的是人断了补充。

说斯大林对希特勒的闪击没防备是不客观的。在战争爆发前的很长时间里,苏联都在把工厂、工业基地往内地迁,以图避开德国的打击。所以开战以后,苏联的坦克、大炮、冲锋枪还是源源不断的从后方生产出来,补充到前线。以至于希特勒后来抱怨,要是知道苏联有这么多坦克,也就不发动战争了。

斯大林手里有武器有装备,这个仗他就能打。他要做的就是下命令,把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源源不断的拉到莫斯科,跟德军玩命。人要是补充不上来,他就输了。

莫斯科是首都,斯大林是领袖。领袖还在首都,他的命令就可以传达到地方,地方政府再执行他的命令:输送兵源。地方上动员你去,这是给你脸了,你要是不去,那就枪毙呗。这部国家机器是正常运转。

如果他撤离莫斯科,或者莫斯科就是失守,斯大林的兵源也就断了。

首都,是国家的中心,交通要方便,条条大路通罗马。通讯设备也完善。斯大林如果失去首都,他的命令往下传达,就会大打折扣。然后再撤到低级的城市,它这个交通、道路要降低一个数量级,通往莫斯科的路有十条,通往这个城市的路可能就只有一条。

命令下达本身就成了问题,道路不同,各地的兵源补充怎么过来?首都在中心,南北方向的兵都能聚集过来,你要是撤出莫斯科,是往南撤还是往北撤?撤到南方,北方的兵咋找你?撤到北方,南方的兵咋找你?

失去首都,领袖撤走,地方政府也会陷入混乱。命令传达不下来,我也不知道自己该咋办。我还给不给你招兵,招完兵我给你送哪去?怎么送过去?斯大林如果在莫斯科,这个就好办,即便没命令我也知道,把兵直接送莫斯科就完事了。你要是跑了,我该怎么做?国家机器也就瘫痪了。

这跟古代打仗一样,皇帝在京师抗战,非常好办。全国勤王兵马自己就知道汇集到京师,救皇上。你说你皇上跑了,我们怎么办?我是追皇上还是打金兵?我要是打金兵,别人去追皇上,怎么办?全乱了。

战役的结果,也证明了斯大林死守的正确。他不撤,然后从全国汇集过来100多万的部队,最后反攻德军,赢得胜利。他要是撤了,就形成不了这个局面。

希特勒为啥要死攻莫斯科?就是要切断苏联的中枢神经。打下来,这个国家就失去了指挥,瘫痪了。剩下的活就好干了。

斯大林为啥要死守莫斯科?就是要保证国家运转顺畅。有装备在手,就是能打的资本,只要你们把人都给我运过来。

谁拥有莫斯科,谁就赢得了战争。反过来,谁失去了莫斯科,谁就输了,输的是要拿自己的命来赔的。这点斯大林和希特勒都看的明白,能不玩命嘛。

所以当时斯大林的考量是:我手里有装备,我还能打,只要我的命令能及时的传达下去,全国各地的小伙子能送过来,我就有赢的机会。如果失去莫斯科,我就成萨达姆了,被人家围剿,最后从地窖里抓出来,绞死。哎?萨达姆是谁?我怎么会想起这个名字?算了,不管了......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在静夜史看来,斯大林在苏联濒临亡国时期死守莫斯科,谈不上盲目自信或者胸有成竹。就和我们行走在街上突然被一群流氓袭击时,这时候的我们没有办法,不想被打死就要奋起反抗。

从波兰东部到莫斯科,苏联不是和少帅一样不抵抗让德军长驱直入,而是不断抵抗但抵抗不过最后不断溃败下来,所以莫斯科的抵抗对于苏德双方而言并不意外。这对于苏联而言,就是本能的反抗!

但是相比于前期打不过就退的抵抗,苏军莫斯科可谓“一寸山河一寸血”,斯大林死战不退,最终用巨大的代价打赢了这场战役。

那么,斯大林为何死战不退?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亡国边缘,无路可走

从1941年6月22日遭到德国的闪击开始,苏联军队一溃千里,损失惨重。短短四个月时间,苏联损失军队超过300万,火炮坦克等装备的损失不计其数,国土损失超过15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损失了四分之一。

由于在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时,苏联很默契地占据了波兰的东部,由于战线向西推进了数百公里,导致苏联不得不将大量的军队向西布置在波兰东部。

瓜分波兰后,苏德成为邻国,苏军的布置刚好处于德国的闪击战打击范围之内,这导致德国突然发起攻击时,苏军猝不及防。

由于从沙俄到苏联,始终以西线为主要进取方向,因此这里布置了大量的精锐部队,而这些精锐部队在开战四个月伤亡惨重。

待到莫斯科保卫战前夕,苏联已经走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苏军总司令朱可夫动员起莫斯科市民修建战壕等工事,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地步。

虽然此时的美国已经通过《租借法案》,但是莫斯科战役的前夕,苏联战场上的外援主要来自英国,而英国已经在德国的打击下元气大伤,根本无法大规模提供军事援助。

而一旦莫斯科被占领,对于当时的苏联而言,意味着南北方战场被撕裂,很可能陷入被包围歼灭的风险中,而作为苏联乃至全世界共产主义的中心,一旦莫斯科被占领,其造成的心理阴影将是无比巨大的。

最要命的是,一旦莫斯科失守,虽然身后还有面积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可以作为纵深,但是因为人烟稀少,物资奇缺,苏联将难以组织大规模的军队对抗德国法西斯。游击战可以战胜德国,但是需要的时间会很长很长。

而如果兵败如山倒,且人口资源稀少难以进行游击战时,斯大林就不得不到印度去建立流亡政府了。

2、独裁特色,非胜即亡

1924年1月,列宁去世,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斯大林上台后,废除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转而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道路,将苏联带向了“斯大林模式”的道路上。

斯大林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高度集中,在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上是以斯大林为首的独裁领导形式,在行政管理上则剥夺加盟国的自主权,强调对苏联的拥护。

在斯大林的治理下,斯大林称为苏联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个人崇拜风气越发严重,斯大林称为苏联神一样的存在。

将个人神化的后果是可怕的,因为神不会失败。

所以在莫斯科战役时,斯大林面临这一艰难抉择。如果斯大林放弃莫斯科后撤,或者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固然可以暂时保全身家性命,但是时间一长,斯大林的处境将会更加危险。

  • 首先,由于斯大林已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如同秦始皇创立皇权专制制度一般,如果斯大林退走,就表明自己是个失败者,斯大林的个人权威将受到空前的挑战。一旦民众的信仰崩塌,那么将会给苏联带来深重的灾难!届时斯大林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 再者,如果斯大林离开莫斯科,纳粹德国也和在法国一样,扶持一个亲德的傀儡政权,届时这个傀儡政权势必全面取代斯大林,斯大林就会沦为丧家之犬。

  • 最后,斯大林如果放弃莫斯科,那么整个苏联将可能被彻底打垮,失去莫斯科的斯大林也意味着失去权威,即失去对各地绝对的领导权,届时苏联各地望风投降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

这时的斯大林,即使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英国即使接纳,又会给什么好脸色呢?骨子里反俄的丘吉尔会将斯大林当成好用的工具,共产主义运动很可能彻底失败。

于是斯大林面临和崇祯一样的选择,那就是死守都城!幸运的是,他守住了莫斯科,于是一切开始柳暗花明!

3、对手助攻,抵抗有戏

在二战期间,德国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但是想想自己的队友意大利和日本,希特勒表示,我一个人能行!

因为自从1939年诺门坎之战失败后,日本就彻底怂了,即使德国在东欧将苏联打得只剩半条命,日本也不敢轻举妄动。

此时的日本,因为被美国冻结资产,进而石油禁运,已经快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必须有所作为。

因为诺门坎失败的巨大阴影,日本对进攻苏联远东信心不足。再者,相比于穿过西伯利亚从里海获得石油,东南亚的油田日本显然更有兴趣,所以日本将目标指向太平洋,准备和美国一决高下。

所以在德国和苏联鏖战正酣时,传来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好消息。于是大家都舒了一口气:

丘吉尔:“美国终于参战了,我们赢定了

蒋介石:“美国终于参战了,我们的援助更多了

罗斯福:“美国终于可以参战了,我有合适理由加入而战攫取更多利益了

希特勒:“美国终于参战了,早知道日本人靠不住”;

斯大林:“美国终于参战了,莫斯科战役有戏了”!

日本偷袭珍珠港,意味着日本主力南下,从而放弃了北进的道路,潜伏在日本东京的盟军间谍佐尔格也带来了日本即将对美国开战的消息。

鉴于此,斯大林终于敢将远东军区防御日本进攻的数十万西伯利亚师调到莫斯科战场。在朱可夫的指挥下,虽然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苏军终于击溃了德军进攻,迫使其后退数十公里,莫斯科保卫战取得空前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除了有斯大林的坚强意志,苏军总司令朱可夫的鼓励也同样重要。正是由于这位元帅带给斯大林数次的信心,才让斯大林在极端危险的时刻选择留在莫斯科。从而成就了斯大林,也成就了朱可夫!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3

斯大林死守莫斯科绝对是无奈,当时的苏联已经无路可退了,莫斯科背后就是茫茫林海和雪原,如果不能挡住纳粹德军苏联就会轰然倒塌不复存在。类似的经验教训看看法国的遭遇就知道了。(法国的败亡从丧失巴黎开始)

法国在敦克尔克失败后又在塞纳河与卢瓦尔河组织防线,好不容易回到本土的英军又折回来三个师企图扭转战局,但是贝当元帅荒唐的决定放弃首都巴黎城,理由是保护名贵的建筑免遭战火破坏。这导致法国腹地所有的防线都不堪一击,原因就是士兵的心理防线已经崩溃了。(从希特勒占领巴黎那一刻,法国就注定失败了)

同样的,一旦苏联的首都沦陷,全国就会丧失抵抗意识,到时候不用等到纳粹德军展开夺取伏尔加河、顿河流域的夏季攻势,苏联内部就会因为巨大的失败而瓦解,军队和各个民族自动分崩离析甚至投靠纳粹德国。即便是铁腕手段强硬的斯大林也不可能挽回败局,他能做的不比贝当多,因此说卫国战争能不能打下去就看莫斯科一战的结果了!你说斯大林还有别的选择吗?

斯大林在莫斯科战役开打之前连续在明斯克、斯莫凌斯克和基辅会战中损失了差不多400万兵力,这相当于苏联常备军的总和。临时拼凑起来的抵抗力量最缺乏的就是信心和士气,这时候如果首都沦陷,军队就很容易崩溃!因此说,在斯大林面前没有退路,要么击败纳粹德军赢得喘息之机、要么兵败亡国一发而不可收拾。(不可否认,首都的存亡直接影响士兵脆弱的心里防线)

就好像希特勒不肯在最后关头离开柏林一样,他们都清楚自己没有退路了!离开了自己的首都必将导致首都沦陷,紧随其后的结果就是国破家亡,自己身为国家元首逃到哪里都是无尽的羞耻和痛苦。因此,任何人都会选择全力一搏、血战到底。(最后关头希特勒和希姆莱都没有离开柏林)

而要说斯大林盲目自信也是不对的,在德军忙着收割基辅周围的66万苏军之时,斯大林决定放弃在远东的防御,将经验丰富善于冬季寻找的西伯利亚军团掉到莫斯科周围来,这支部队的人数说法不一!比较可信的是50万人左右,这就是斯大林的底气所在。

归根结底的说还是俄罗斯的历史给了斯大林信心,历史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嚣张气焰不输给希特勒,他的56万大军一样凋零在俄罗斯的冽冽寒风之中。斯大林有理由相信,经过了现代化武装的红军部队也能在冬季的帮助下击败入侵者,精神境界极高的红军不可能比沙俄旧军队差,这是所有苏联高层坚持保卫莫斯科的主要精神动力。(莫斯科战役期间德军最大的麻烦就是寒冬)

4

看下面这张图就应当明白苏联为何要死守莫斯科了。

德国在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后,势如破竹,
虽然苏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是损失惨重。基辅战役后,苏联西南方面军瓦解;在北线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向十月革命的发祥地列宁格勒进攻;而在最主要的中线方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重新整顿了部队,向莫斯科发起了最后的攻击。虽然苏军提出了口号:一步也不许后退,我们的背后是莫斯科!但是,面对强大的德军,苏军被迫且战且退,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


在这个时候,苏联决定死守莫斯科,进行莫斯科保卫战。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士气方面

德军入侵后,苏军遭受了一系列的失败,有超过四百万苏军部队被德军围歼,大批城市失守,大量国土沦陷。苏军虽然被打败,但是没有被打垮,苏军的士气仍在。

面对德军的猖狂进攻,前线的苏军在坚强防守同时,仍然抓住机会实行反击。虽然由于准备不充分,力量不足,苏军的反击往往造成反击部队被德军切断突破口从而陷入德军合围。但是,从苏军敢于反击,敢于坚决防守来看,苏军士气仍在。并未像欧洲陷落时那样失去了抵抗意志。也未像国军方面那样,只听到枪响还未看到日军就猖狂跑路。

巴巴罗萨行动中向苏联腹地挺进的德军



莫斯科作为苏联的首都,其在苏联人民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如若丢失,将对苏联士气给予灾难性打击,也许到那时,苏军士气将一落千丈,会从撤退演变成溃败。

在德军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斯大林在红场校阅苏军,庆祝十月革命胜利日,极大的提升了苏联的士气。

气可鼓不可泄!

地理位置因素

苏联南北东西跨度大,莫斯科不仅是首都,也是苏联交通的枢纽。南北东西方向的铁路、公路几乎都要经过莫斯科。一旦丢失,南北东西方向的兵力、兵器、物资就不能调动,就算退守乌拉尔山,将来反攻时候也是个大问题,兵力兵器无法展开。

苏联铁路线



苏联虽然国土广大,横跨欧亚,但是精华部分在其欧洲部分。从开篇第一张图就能看到,苏联绝大部分的重工业基地在乌拉尔山以西、高加索以北至莫斯科的广大地区。

二战前,苏联的工业产能占世界比为17.6%,正是由于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从而保住了苏联的重工业,此后,苏联依靠在后方生产出的大量飞机坦克火炮机枪,才能完成对德军的抵抗进而发展为进攻,并最终夺取全面胜利。

英美虽然对苏联进行过大规模援助,从绝对数量上看是很大,但是与苏联自己生产出来的战争物资相比就是九牛一毛。那些喜欢把美国援助苏联物资清单粘贴出来的人,最好把同时期苏联自产的物资清单也贴出来。而且,所谓的美援也是从1943年才大规模增加,那个时候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已经投降了。

苏联后方的军工厂



时间方面的因素

战争前期,苏联遭受重大损失,尤其是苏军损失巨大。

苏联战争动员后,组建了大量预备队。由于前线吃紧,很多预备队还未经过很好的训练就被匆匆投入了战斗。如果能坚守莫斯科,就能为后方编组、组建更多的预备队争取时间。

另一方面,在紧急时刻,斯大林从在远东负责防守日军的苏联远东红军抽调了30万人投入对德战争。从东部到莫斯科横跨五千多公里,仅仅依靠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来运输部队也需要时间。

德军兵临城下,苏联举行红场阅兵



战争中,苏联很多工厂向乌拉尔山迁徙。同时还需要在莫斯科东南方向构筑新的防线以防不测。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

这一切都要求苏联在莫斯科进行坚强的防守。

政治因素

二战爆发前的1939年,美国工业产能世界第一,占比达38.7%,苏联第二,占比17.6%,德国第三,占比13.2%。在德国闪电战的进攻下,欧洲迅速沦陷,使得德国的工业产能一跃达到占比30%。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任由德国打垮英国或者苏联,德国的工业产能将超过美国,到那个时候,美国只能指望两大洋的保护而免遭德国攻击,在欧亚大陆上,美国将失去话语权,眼睁睁看着德日统治世界最重要的世界岛。这是美帝不愿意看到的。

那个时候,美帝在犹豫,在观望。如果坚守莫斯科,可以给美国以信心,从而促使美国加大援助进而加入战团。

对内方面,如果莫斯科失守,除了会打击苏联的信心外,保不齐会有人揭竿而起推翻斯大林的统治。

战斗力此消彼长

虽然在战争前期,德军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随着德军深入苏联国土,战线拉长,其补给供应也越来越困难。而且对占领地域德军还需要分兵把守,这样就极大减少了德军的机动力量。打到莫斯科城下时,德军已经成强弩之末。

莫斯科保卫战中投降的德军



反观苏军,虽然很多部队被歼灭,但是随着撤到莫斯科附近,战线被压缩,相应的兵力兵器得到了集中。

很多人对薛岳的所谓天炉战法津津乐道,其实其根本就是随着日军进攻,日军兵力分散,而我方越被压缩,兵力兵器越多,从而达到兵力兵器占优,可以一举反攻取得胜利。

苏军一面后撤,集中兵力,一面从后方源源不绝地调动军队加入战线,从而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取得了兵力兵器的绝对领先优势。

11月7日红场阅兵,阅兵部队通过红场后直接奔赴前线



在苏联莫斯科保卫战中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天时。由于希特勒在开始时推迟了巴巴罗萨发起时间,进而又不听前线指挥官的意见,执意把中央集团军群调去参加基辅围歼战,虽然取得了很大战果,但是却又一次耽误了时间。这样,待到德军发起向莫斯科冲击时,苏联寒冷的冬天来了。苏军本就已经适应这种高寒天气,而德军却明显表现得水土不服。

被冻住的德军坦克



这样,天时,地利,人和都在苏联方面,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只能败下阵来。

5

因为斯大林已经无路可退了。

莫斯科就相当于当时中国的重庆。蒋介石可以丢掉南京、武汉,但他绝对不能再丢掉重庆。一旦丢了重庆,蒋介石只能去青藏高原继续抵抗,但蒋介石在那里毫无威信,再加上青藏地区人烟稀少,工业落后,交通不便,蒋介石拿什么资本安身立命,继续和日本人抗争?所以蒋介石可以在前期一路溃退,但重庆是他必须坚守的底线。

对于斯大林来说,莫斯科也是如此。

首先,苏联工业集中在欧洲部分,但这里基本已经沦陷。苏联工业的3/4集中在欧洲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莫斯科后面还有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可供斯大林继续周旋,但那里人烟稀少,工业落后,交通不便,很难支持苏联继续抵抗。即便有取得胜利的可能,也将十分漫长艰难。

其次,一旦莫斯科失守,苏联军队将士气瓦解,全线崩盘。由于斯大林的大清洗政策,许多优秀的指战员被处决,导致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红军一路溃退,短短四个月时间就损失了300多万人和无数装备。

这时苏联红军的士气已经到了临界点,如果斯大林放弃莫斯科,那么苏联红军的士气必将瓦解,全线崩盘,兵败如山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现成的例子。

与莫斯科保卫战几乎同时开打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就是因为苏联最高统帅部在最后时刻选择撤退,导致仍然在前线抵抗的苏联红军士气瓦解,最终成片投降德军。可以预见,如果斯大林放弃莫斯科是个什么后果。

第三,如果放弃莫斯科,斯大林的个人统治将宣告瓦解。斯大林上台后通过残酷的大清洗政策和大搞个人崇拜建立起了独裁统治。如果莫斯科丢了,那么斯大林在苏联军民中的形象将一落千丈,个人威信扫地。

不仅德国人会扶植傀儡政权,肢解苏联,而且苏联内部的政见不同者也会对斯大林发起攻击,斯大林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独裁统治将宣告瓦解。这是斯大林万万不能接受的。

所以对于斯大林来说,莫斯科守不住也得守,他无路可退,成败在此一举。

6

斯大林并不是敢于死守莫斯科,而是迫不得已留在了莫斯科。


根据现在已经披露出的苏联时期文件来看,当德军攻下斯摩棱斯克时,斯大林就准备放弃莫斯科迁往叶卡捷琳堡或阿尔泰地区。但戒于托洛斯基本人和托洛斯基派残余势力的影响,斯大林害怕放弃莫斯科会导致自身权力不保,所以一方面死守莫斯科,另一方面让贝利亚委派杀手去美国杀死托洛斯基,为后期转移做准备。


同时,以朱可夫为首的主战派将领也反对斯大林放弃莫斯科,斯大林害怕前线哗变,也不得不留在莫斯科。但同时也抓紧了和日本的谈判,并以出卖中国主权承认满洲国独立为条件,换取了自身东部安全。


也正是如此,斯大林才敢于在西部战线几乎无兵可用的情况下,紧急抽调远东部队到西线作战。加上百年难遇的寒冬助阵和德军后勤补给的不羁,种种因素缔造了斯大林敢于死守莫斯科的假象。

7

不能只是退呀,总得找个地守吧,莫斯科只是选择之一,而且守住啦。

8

斯大林是个伟大的战略高手!在莫斯科保卫战中,他只想着拖延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时间,他根本就没有想过撤退出莫斯科!因为他对自己缔造的军队有十二分的绝对把握!红军战胜德军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斯大林建立红军时,在比如师级创造性地加入政治委员一职并且三个左右副政委,同时,每个师有一个正师长配备两个副师长,这种师的组织架构,是保证红军战胜德军的基础!

在战争爆发时,政委代行军长职务,协调各个位置,正师长和第一副政委率领本师官兵原地抵抗,死守不退,这就是斯大林签处《不准后退一步》命令的原因,同时,两个副师长和第二、第三政委则立刻出发到大后方接受两个师的预备队并晋升为师长和政委,并且马上作好作战准备!这样,一个师变成三个师!而且,指挥作战经验丰富,招之即来,来者能战,战之能胜!由于精华干部仍在,跟德国人拼消耗,完全没问题!只须要拖延德国战车进攻莫斯科的时间,等待两个师的预备队赶到莫斯科战场参加作战,那么,在进攻莫斯科过程中损失几十万精英干部的德军的失败就是必然的!

在西部战场和基辅战场,虽然红军损失二百万左右军队,但是,斯大林从战场上用飞机成功地接走了大部分的军队干部!精华仍在,重新配置的红军就有取胜的希望!相反,德国军团在虽然取得胜利?,但是,损失了几十万训练有素的精英干部!精华尘散,攻击力当然每况日下了!德军预备队还在距莫斯科数百公里之外,陷入精华消耗,进攻乏力,伤亡惨重,增援无望的困境!

在莫斯科郊外,斯大林集结了三个集团军和二百多辆T34坦克及坦克和骑兵组成的快速打击军!军力数倍于德军,在装备上,超过了德军!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是必然的!

斯大林根本就没有想过离开莫斯科!用天气原因抹杀斯大林指挥艺术是西方媒体的传统!斯大林的军队从开战的三、四百万,打到结束的一千二百万是德军万万没想到的!德国战车参谋系统收集红军人数情报的错误致使希特勒犯下一系列的战略错误!德国战败是一定的!

9

斯大林死守苏联首都莫斯科,不是盲目自信,也跟胸有成竹没什么关系,而是斯大林深知莫斯科对苏联的重要性,同时也别无选择。守住莫斯科,是苏联最后、也是最好的选择。在莫斯科战场上,当时有一个著名的口号,也也证明了这一点:俄罗斯虽大,但已无路可退,我们背后就是莫斯科。

斯大林

首先,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象征和现实意义,一旦莫斯科沦陷,就可以视为苏联大部被德国占领,德国也基本取得对苏联进攻的胜利。如果莫斯科真的被德国占领,这种结果无论是对于苏联国内的军心、民心士气,还是国外对苏联抵抗德国能力的信任,都是极为巨大的伤害。

因此,当时的苏联已无路可退,莫斯科在重要机关疏散之后,绝大部分莫斯科市民都被动员上了战场,甚至连妇女儿童都加入后勤队伍,参与修筑战场工事。著名的苏联红场大阅兵,也是在此事发生的。数十万苏联红军官兵在红场接受斯大林的检阅之后,直接开赴前线,与德军作战。

其次,苏联虽然面积十分庞大,但是苏联最精华、人口最密集、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就是在位于欧洲的部分,而此时,随着德国巴巴罗萨行动成功发动之后,包括乌克兰在内的莫斯科以东苏联地区,大部分都已被德国攻占。

因此,如果苏联想在德国的进攻之下有抵抗之力,他们必须保住苏联最后的工业基地——位于莫斯科后方乌拉尔山的工业区。因为面对德国完全机械化的部队,一旦没有工业基地,苏联将再无还手之力,苏联的灭亡也就近在眼前。

最后,则得益于斯大林卓越的战略眼光。斯大林有许多标签,如暴君、独裁者、苏联工业奇迹缔造者等等,但毋庸置疑的是,斯大林也是一个眼光极为卓越的战略家。

虽然前期苏联军队损失极为惨重,但斯大林依然敏锐的察觉到了莫斯科战场对于苏德战争的重要性。已深入苏联境内上千公里的德军,虽然士气高涨,但持续的进攻和莫斯科冬天无与伦比的寒冷气候,也使得德军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

因此,一旦守住莫斯科,这就将成为苏德战场上的转折点,苏联红军也将改变一溃千里,毫无抵抗之力的局面。而莫斯科之战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莫斯科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得苏联红军和苏联人民的士气极为高涨,他们对战胜德国军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希特勒速战速决迅速消灭苏联的计划由此破灭。

10

斯大林在那样极端的情况下选择死守莫斯科绝对不是因为他的盲目自信,他是整个国家的领袖,要考虑的是全国上上下下的生存发展,盲目的自信无疑是在断送国家的前程。

如果我是苏联的人民,在当时的情况下,斯大林告诉我说,他有自信并且有成熟的计划能够保卫莫斯科,那么我也不会相信斯大林的话,至少在内心已经感到绝望。

苏联当时国内的情况已经糟糕到极点,在西部,德军已经快要兵临城下,进入莫斯科,而在苏联的东部,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对苏联也是虎视眈眈。

当时的情况太过于极端了,斯大林绝对没有必胜的信心,不可能完全胸有成竹。虽然说苏联之前已经在着手准备加入二战对付德国,但是斯大林一定没有想到,德国会抢先动手,并且也绝对不会想到,德国闪电战竟如此之快,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打到莫斯科的附近地带。

当时苏联国内的人民情绪一定和斯大林相似,斯大林一定比他们还要紧张,可能他们内心更多的是对于前路的迷茫,是对战争胜利与否的恐慌。

当时苏联国内可以动用的兵力大概有100多万,但这100万的兵力,在德军面前,不管在武器装备,还是其他的方面,都差很多。

为什么人数与装备都不及德国的情况下俄罗斯还敢死守莫斯科?其实,这样的情况与当时的我国有些类似。我们当时也是在劣势下,还是不断在同敌人进行战斗,只因为我们要守住我们这个民族的根,要守住自己的土地,即便是困难重重,我们也不断的在坚持着。

在这一点上,苏联自然是与我们一样,他们要坚守自己的国家,而且莫斯科作为俄罗斯的首都,如果莫斯科陷落,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苏联的失败。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那样的极端条件下,斯大林依旧要坚守莫斯科。

而且斯大林如果坚守莫斯科的话,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起苏联人民的斗志,而不是像国民政府一样,在外敌入侵之时,选择的是退避,而不是勇敢的战斗,为人民保驾护航。

国民政府的种种行为,都抛弃了人民的利益,辜负了人民的信任。反观斯大林的坚守,使得苏联的人民越发的爱戴他们的这位领袖。

当时整个莫斯科城已经陷入一片混乱,很多的高官都已经准备逃跑,甚至斯大林的火车飞机也都准备好了。

但是经过思考,他最终决定留下来,并且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甚至可以称作是一场博弈。他把守卫在苏联东部防备日本的军队调到莫斯科,这样斯大林就要承担日本进攻苏联的风险。但他依旧坚持这样做了,因为不这样的话面临的可能就是莫斯科的陷落。

于是在1941年11月,有了著名的红场阅兵,这些军队参加完阅兵就奔赴前线,而同时,莫斯科的百姓看到了他们的领袖斯大林也是士气大振。

莫斯科从混乱中得到了一些喘息,军队、人民齐心协力投入了对抗法西斯的战争中,最终成功保卫了他们了家园,守住了莫斯科!当然幸运的是日本在这个时候并没有轻举妄动。

斯大林是一位优秀的领袖,在这样的危难关头,他的坚持拯救了他热爱的国家。在危难关头,他作为人民的领袖,与自己的民众站在了一起,给了他们坚强的精神支持,稳住了民心,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