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24年10月,冯玉祥在取得北京政权以后,将溥仪等人赶出了紫禁城。那么,大清亡了之后,大清的数万乃至十万的皇子皇孙去了哪里?


一、溥仪


溥仪先搬到了父亲载沣处暂住,之后遭到了日本人的拉拢,连其父亲都骂他没有骨气。最后,在天津住了七年。溥仪一直想复辟,在1934年,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成立了“伪满洲国”,年号康德,成了傀儡皇帝。后来,溥仪从天津又去了东北。


溥仪当时从紫禁城搬走之后,带出了大量的珍宝,随后在天津变卖了一些,以此来弥补生活上的一些开销。


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准备逃亡国外时,被苏联红军俘虏,后来在军事法庭上控诉了日本人的罪行,算是做了一点贡献。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被特赦,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成了一名普通的公民。

(溥仪与李淑贤)


后来,溥仪上了户口,还与护士李淑贤结婚,过起了普通人的普通的生活。


二、其他皇族人员的去向


当时的皇族成员,据有关统计男性有两万人左右,再加上女性,估计也有差不多十万人了。那么这么多的人,都去了哪里呢?


首先,他们先改了姓氏,毕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族了,爱新觉罗已经成了过去式。有的改为了“金”,有的改为了“那”,还有的改成了“罗”。当然,也有改姓王、孙、艾、罗、肇、范、关、鄂、依等,不一而足。


改姓金,是因为爱新在满语中是黄金之意。譬如,金默玉,原名爱新觉罗显琦,满族,是清末八大亲王之一的肃亲王善耆最小的女儿,原为十七格格;启功,清世宗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后代,他是弃姓不用的典型代表,叫启功,而不加爱新觉罗姓。


也有说法是爱新觉罗是被俘虏的宋朝的后裔,本姓‘赵’,‘觉罗’就是赵的意思。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河北的满族,有一大部分改姓‘赵’。

那么,这些皇室成员到底去了哪里呢?

1、留在北京继续生活


虽然皇室的日子不在了,但是很多皇室成员都有自己的家业,有一大部分人选择留在京城生活,并守着自己的祖业。比如溥仪的父亲载沣就是如此,后来在四十年代末期,日子过不下去了,才把房子给卖了,维持生活。

大书法家启功就是雍正的九世孙,是雍正的儿子弘昼的一脉。他们非常低调,在书法上很有造诣,并不愿向人提及自己是皇室后裔。

我们熟悉的歌手那英、关晓彤都是皇室后裔,她们都是凭借自己的本事让自己更出色。

(启功)


2、跟着溥仪去了东北

溥仪去天津,去东北的时候,有一些皇室成员就选择跟着溥仪一起走了,比如溥仪的几个妹妹和妹夫,还有溥仪的一些亲信们。

有一部分人到了东北之后,就隐姓埋名,甚至成立了村子,一起靠着自己的特长,或者是经商,或者是务农,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有一个300多年的满族村,它是清朝皇族后裔聚居村:

腰站村里聚居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同宗、爱新觉罗家族的后裔。全村总面积为17.98平方公里,共计3个自然屯,4个村民小组。村民324户,1193人,满族人口占97%,其中,满族清朝皇室后裔肇姓409人。


3、去海外寻求发展

有的清朝后裔还带着金钱去了国外发展,比如有的在香港开照相馆,留着清朝时期的长辫子,穿着象征着高贵的黄色的衣服招揽着生意。比如爱新觉罗.州棠,就生活在香港的尖沙咀,以经营照相馆为生。

还有的就在海外坐吃山空,靠变卖一些祖上的宝贝过活。

4、去其它地方过着隐居的生活

同时,还有一些人去了祖国其他的地方,投亲靠友,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落脚地。不论怎样,他们都成了新中国的普通的公民,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爱新觉罗的后裔——恒绍,乾隆皇帝的七世孙。在2013年的时候,他带领族人对清朝的皇陵进行了一次大型的祭拜活动,海外有一部分人也参加了。这是从清朝灭亡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祭拜活动。但是反响很大,有的人持反对态度,说大清朝已经是过去式了,不该举办。自此,再也没有举办类似的大型祭拜活动。


满清比较有名的皇室成员代表:


  • 爱新觉罗·恒绍,男,1958年10月出生,满族,副主任中医师。吉林省政协常委、吉林市满族联谊会会长、清乾隆帝七世孙。
  • 爱新觉罗·毓紫薇,1960年生,女画家。道光皇帝第五子惇勤亲王奕誴的第4代孙女。
  • 爱新觉罗·溥光,香港人,自称清太祖十一世孙,身份有争议,当代学者。
  • 启功(1912年-2005年),爱新觉罗氏,康熙皇帝九世孙,极具皇子气息。
  • 溥任,“最后的皇弟”,我国杰出的教育工作者。
  • 金毓嶂,生于1943年5月,醇亲王载沣的长孙,溥任的长子。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厘清一下清朝皇族的概念。

清朝皇族是个很大的范围,它包括宗室和觉罗。按照清制,以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为大宗,称其直系子孙为宗室;而以其叔伯弟兄之子孙为觉罗。觉罗的身份标志是系红带子,而宗室则系黄带子。

觉罗是皇族的远支

因为觉罗距离政治心脏距离较远,相对宗室来说,他们的存在感很低。清朝自1644年入关执政,前后历时268年,其中沧海桑田,再加上皇族人口的庞大。至清末,觉罗的特权已经被不断地摊薄。

觉罗领取了红带子以后,就有了贵族的标志,其正常的待遇是:月例银子2两,加婚庆银20两、治丧银30两。

清朝灭亡以后,对觉罗的影响有限,他们虽然失去了国家的贵族津贴,仍然拥有数目可观的庄田,妥妥的收租一族。他们中少数人从龙入关,大多数仍旧聚居在关外,就是今天的东三省。

相比明朝,清朝的宗室显得更幸运

随着明朝江山的飘摇,明朝的宗室起先被农民起义军杀戳,接下来遭到了新朝更为血腥的清算。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到南京拜祭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孝陵,并下令求访明朝后裔,使奉守朱氏世祀。

雍正二年(1724年),清世宗访查出明宗室后裔朱之琏,封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袭,以奉明孝陵的春秋祀事。

至此,明宗室后裔才结束逃亡生活,恢复了普通平民的身份。

清朝是一种契约的形式退位。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同日,民国政府颁布《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



依据契约,民国礼待溥仪,并允其暂居宫禁。同时保护清朝皇室的私产和宗庙,年提供400万两白银的岁用。

1917年,张勋复辟,溥仪率先违背契约,半推半就地宣布复位。因为此事,惹恼了爱国将领冯玉祥。



1924年10月,冯玉祥在取得北京政权以后,下定决心废除了溥仪的帝号,并将其赶出故宫。

溥仪的前半生是万分耻辱的。他被赶出故宫后,搬进北府(载沣的居处),继而又逃进日本公使馆,最后在天津租界生活了七年。1934年,他配合日本的侵华战略,成立了臭名昭著的“伪满洲国”,恬不知耻地当起了傀儡皇帝。

在清朝退位以后,其宗室很少有被杀戮的记载。

清朝宗室的去向

第一类,觉得在国内不安全,利用以前的社会关系,移民去了日本和欧美,还有的去了香港。



例如:爱新觉罗.州棠,他现今生活在香港的尖沙咀,以经营照相馆为生。他追念自己是清朝宗室,特意剃发垂辫,穿起了黄色的清朝阿哥服饰。



第二类,投亲靠友。

例如:近代的书法家启功先生,他是雍正皇帝的九世孙,和亲王弘昼这一支。



清帝退位,其曾祖绝意政治,不愿再居住京城。恰其曾祖有一门生,叫陈云诰。以前是翰林,其家在河北易县,广有资财。于是,陈云诰出资在易县的城中购买房舍,请启功先生全家迁居易县。

启功先生的书法,线条柔美、间架结构挺拔隽逸,十分得现代书法界的推崇。并且,启功先生为人谦和,他自称姓启名功,从不愿以清朝宗室后裔的身份在人前炫耀。

第三类,隐姓埋名,散布在全国各地。

这类清朝宗室居多,他们纷纷改为其它姓氏,集中在赵姓或金姓。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经过阵痛,选择自力更生,从事各种行业。例如:字画鉴定、天桥杂耍、人力车夫等。

第四类,追随溥仪,迁至伪满。

有些皇室情节严重的宗亲,因为溥仪当了伪满洲国的皇帝,自然把他当作是领头羊,纷纷迁至关外,附庸伪满。

当然,伪满洲国让他们十分失望,溥仪当时处于儿皇帝的地位,他的太上皇是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他们并没有得到溥仪太多的照拂,还是依然决定定居东北,毕竟那里是他们祖上的龙兴之地。

现在,中华56个民族大融合,小编身边居然也有一个满族朋友。她随丈夫在武汉定居,说着京味十足的普通话,热爱运动,喜欢撸串。在羽毛球场,她奋力拼搏、阳光十足。历史都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人人平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真的挺好!

3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了一道退位诏书,标志着享国268年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宣告结束。

如果我们把伪满洲国的成立视为满清复辟的话,小编想把时间线分割成两个部分来回答这个问题,一一举例说明。

新中国成立以前,军阀混战、日本侵华,中华大地自清朝灭亡以后陷入四分五裂之中,满清后人既有化身百姓融入各行各业,亦有人野心勃勃活跃于政界军界。

中华民国代替清朝继承中国国统后,在北京的和全国各地相当一部分满族人隐姓埋名,变成了汉人,原因是怕革命对他们进行报复,确实当时在西安的满洲驻防官兵和家属遭到了屠杀,被害约3万多人。没有改民族的满族人则说起了相声、干起了小生意,比如著名的相声演员常宝华、侯宝林家族等都是旗人改了生计后才去说相声的。他们和汉人百姓一样,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另一方面,许多满清贵族妄图复辟,如爱新觉罗·溥仪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及肃亲王善耆第十四女爱新觉罗·显玗活跃于国家层面,积极复辟。自1912年清朝灭亡。善耆欲借日本之力复国,将女儿显玗送给川岛浪速做养女。显玗从此更名川岛芳子,被送往日本接受军国主义教育,成年后返回中国,长期为日本做间谍。川岛芳子历任伪满洲国“安国军总司令”、“华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等要职,曾先后参与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满洲独立运动等秘密军事行动,并亲自导演了震惊中外的上海一二八事变和转移婉容等祸国事件,被称为“男装女谍”、“东方女魔”。1945年日军战败投降。1948年3月25日,川岛芳子被以汉奸罪判处死刑,在北平第一监狱执行枪决,终年41岁。此后坊间一直流传着川岛芳子系替身代死,其本人隐姓埋名直至1978年病故。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之后经历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以后,包括溥仪在内的满清皇室及伪满政府成员于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

例如经过改造的溥仪在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溥仪一生四次结婚,娶过五个女人,最后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与李淑贤结婚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溥仪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其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经历,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推荐大家看看《末代皇帝》这部电影,还原度很高。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皇室沦为平民,与旗人、满人,改名换姓,汉化融入到社会当中,其中不乏方方面面的人才,例如著名歌手那英,就是慈禧太后家族其中一支的后代,原姓叶赫那拉,现在就简称“那”了;还有王珞丹的同学爱新觉罗启星,曾祖父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嫡堂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希望大家珍惜生活,团结民族。祝大家生活越来越好,谢谢!

4

谢谢邀请。

清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朝代,在明朝朱姓家族统治日渐没落的时候,东北苦寒之地的一个家族崛起,这个家族起先只是为了报杀父之仇,后来随着实力的强大,志向也从复仇变成了建国,并征服天下,这个家族就是爱新觉罗家族,也是清朝的皇族。

清朝的爱新觉罗家族自从入关后,共经历10位皇帝,统治268年,最后在1912年灭亡,但是当时皇族依然存在。

这里的皇族不仅仅是指爱新觉罗本身,因为爱新觉罗大多和满洲贵族联姻,因此也算皇族,所以当时的皇族群体高达10多万,那大清灭亡后,10多万皇族子孙去了哪里呢?

爱新觉罗等皇族们虽然在清朝时期,享尽富贵荣华,然而清朝灭亡后,就得接受从皇族变成公民的命运了。

改名换姓,过普通人的生活

皇族们在清朝灭亡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名换姓,在袁世凯掌握大权以后,要求爱新觉罗们改姓金,因为“爱新”在满语中有黄金的意思。

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很低调的,真正的皇族后裔不会处处显摆自己出身爱新觉罗。

大多数皇族都变成了平民,和普通人一样追求自己的爱好,然后融入到社会中。

像著名的书画家启功先生就是正宗的满人,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子,但是他却从来不愿提及自己的姓氏。

还有歌手那英,就是慈禧太后家族其中一支的后代,原姓叶赫那拉,现在成“那”了,还有关之琳,她本是满族正白旗瓜尔佳氏,后来改了“关”姓,社会上各行各业还有很多这种例子,这里不做赘述了。

和溥仪去了东北

大清灭亡后,虽然大清没了,可是皇族们的小皇帝还在,溥仪被冯玉祥赶出故宫以后,去了天津,当时很多满清遗老遗少们还是跟随者溥仪。

在溥仪跟随日本人去了东北当伪满洲国皇帝以后,很多皇族也和溥仪去了东北,虽然当时的溥仪是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可是那些皇族有很大一部分也选择安家在了东北,毕竟东北是他们老祖宗的龙兴之地,他们也隐姓埋名重新过起了普通人务农或者经商的生活。

在辽宁省本溪市辖区内有一个小村庄叫“泥塔村”,这个村子大部分都是大清皇族的后裔,很多还保留着皇族生活的习俗。

艰难谋生

大清灭亡后,贵族子弟们曾经不学无术,还没有赖以生存的技能手艺,很多人拉人力车赚口饭吃,有的贵族子弟卖起了蔬菜,还有街头卖艺的。

甚至还有很过分的,日子过不下去了,挖自己祖坟的,毕竟很多祖宗去世前,家里还是很显赫的,也有点珍奇宝贝,也可以变卖来勉强度日,总之没有一技之长的会过的很惨。

带着钱财出国

有一些皇族子弟还存在很多有远见的人,因为在那个风雨摇坠的大清末期,有脑子的人或多或少会有警觉,毕竟当时出国也不算稀奇事情了,外国人在京城都有一大堆。

因此很多皇族子弟们带着已经积攒好的钱财移居到了海外,有的留学,有的定居,这也间接造成了白银和奇珍异宝的外流。

综上所述,大清灭亡后,皇族们深知自己早已没有了特权阶级,也都顺应历史的潮流,选择当起了普通公民,过起了适合自己的生活。

5

清朝立国之初,为了维护满族人的封建统治,满族人享有着种种优厚待遇,清朝推行“首重满洲”的立国之策,让满族人生来就是“天潢贵胄”。尤其是满清皇室爱新觉罗家族,更是享受了种种特权,因此,满清皇族子弟,从入关时的数百人,迅速膨胀到清末是的十万余人。

然而,当大清王朝近300年的封建统治在革命的炮火中土崩瓦解之后,这些习惯享受官银、俸禄,过着优渥生活的清朝皇族子孙,他们在大清灭亡之后都去了哪里呢?

末代皇帝剧照

先说十万皇室子弟的“老大”,清朝末帝溥仪,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虽然退位,但是民国政府与清朝王室早已经签订了一份《清室优待条件》,所以在1912年到1924年之间,生活在紫禁城内的清朝皇族,依然过着昔日钟鸣鼎食的帝王生活,除了没有了政治特权,生活排场并没有多少转变。

直到1924年,冯玉祥打破了紫禁城里面看似一片祥和的封建假象,溥仪彻底被赶出了紫禁城,大清宣统帝的皇帝尊号被永远废除,昔日的皇帝沦为了平民。然而,这位皇帝被赶下台以后,又迅速投入了日本人怀抱,成为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

清朝皇族

1945年日本投降,伪满垮台,溥仪沦为了苏联的阶下囚;1960年他被特赦出狱以后,开始在北京植物园从事一些极为简单的劳动工作,他最终成为了一个中国的普通公民。当然,这只是溥仪一个人的身份转变,大清灭亡之后,还有那么多的没落贵族,这些王公贵族在昔日显赫一时,然而在革命的浪潮中,他们也走到了日落西山的没落境地。

自称清朝王爷的人

辛亥革命过后,原本属于八旗王公贵族管辖的庄田,也闹起了“反抗王公贵族统治”的革命,各个庄田的庄头、佃户,开始将自己耕种多年的庄田据为己有,同时,也坚决不给清朝的王公贵族缴纳地租赋税。

这就让这些宗室王公的收入锐减,再加上早已经没有大清王朝给他们继续发放高额俸禄,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些手中还有闲钱的王公贵族,开始投资工矿企业、开当铺、开饭店、开澡堂,他们自力更生,日子倒也过得不差。

清朝皇族后裔

能够自力更生并成功的昔日皇室子弟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前王公贵族们,早已经过惯了挥霍无度的日子。这让他们缺乏生产、生活技能,最后,坐吃山空、变卖家产、首饰维持生计,因为他们并无一技之长,更没有自力更生的毅力,祖产吃光喝光后,这些人逐渐成为了北京的破落户。

最终,为了生存,没有文化的王公贵族,大多都沦为了只会干苦力的工人、车夫、小商贩,每天过着缝补浆洗的日子;那些曾接受过文化教育的满族人,开始在社会从事老师、警察、医生等工作。还有一些会吹拉弹唱的满族人,成为了梨园里的戏子。

至于那一些有着雄厚财力的宗室子弟,一家人都移居国外,远走他乡。其实大多的清朝王公后裔,能够在当时社会挣扎着做一个文职,都已经非常不容易了。绝大多数的人都沦为了只会干体力的底层工人,甚至有的人都成了沿街乞讨的乞丐,这样的遭遇也是令人叹息。

6

清至灭亡之际,真正算得上皇族后裔的其实只有两万左右,通常所说的十四万皇族后裔是算上爱新觉罗氏的支系、旁系。若讨论十四万皇族后裔的结局,则需分清近支远支,因为二者在虽在优待条例中统称为皇族,但由于清室的待遇有别,故而结局亦有不同,总体上归纳为定居海外和隐姓埋名两大类,当然也有个别宗室成员依旧活跃在各个时期的政坛当中。

远近之别

“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祖、宗皆本也。”——《淮南子·原道训》

爱新觉罗这个皇姓的发展其实雷同于汉人所说的姓和氏,汉人的氏即追本溯源至宗,所谓的宗就是始祖的意思,所以有祖宗一说,如秦始皇属于赵氏,嬴姓。清朝的开山鼻祖努尔哈赤本是女真小部族里的一个远支,这个部族名为爱新,觉罗实际上是姓,爱新觉罗指的就是爱新部族里的觉罗姓族人,从努尔哈赤的发家史看,这个姓氏可能在最初就只有努尔哈赤在内的六祖与22个儿子。到皇太极时效仿汉制,取消了选支大宗之分,这个在汉族也可见,姓后取名就行了,没有再追踪属于何氏,所以爱新觉罗就成了清皇族的姓。

汉人讲究嫡庶之分,满人则讲究远近之别。所以在清朝有宗室和觉罗之分,这个区别的原则基本上是按照与皇帝血缘关系的远近,皇帝的直系亲属称本支,皇帝兄弟的子女以及别的各支则为远支。宗室是指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的后裔,也就是努尔哈赤一脉传承下来的,从塔克世系到清末代皇帝溥仪系的直系子孙,以及努尔哈赤亲兄弟的后代子孙。觉罗是指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和祖父觉昌安的后世子孙,以及塔克世亲兄弟的后裔。宗室身系黄带子,觉罗身系红带子以加区分,宗室犯错降为红带子,觉罗犯错降为紫带子,这是身份不同的象征。

宗室与觉罗不仅身份上有所差别,且在待遇上也有较大差异。众所周知,清朝的宗室觉罗的爵位袭承有两种模式,一为递减式,如父为亲王,子无殊功则一人袭封为郡王,孙无殊功则一人袭封为贝勒,以此类推;另一种则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有清一朝总共册了12位铁帽子王,其中在清初是册了八位开国功臣,这八位皆出自宗室,六位封为亲王爵,两位封为郡王爵。清中后期又因时局所需封了四位铁帽子王,亦皆出于宗室。

一般来说,递减式的爵位到了辅国将军这个级别也就不再降爵,但若犯罪,则夺爵。而铁帽子王世袭罔替至有人犯罪,一般不会夺爵,而是以其旁支袭爵,但也有例外,如多尔衮的睿亲王,在1650年死后无嗣承袭,弟弟多铎将儿子多尔博过继到多尔衮膝下为嗣子,顺利承袭睿亲王爵,但次年多尔衮以谋逆被夺爵,多尔博无奈回到原支。那么差异就来了,觉罗各支至辅国将军只有一人承袭下来,相当于二品武官,各等岁俸在360至460两白银。而宗室各支中除了一人袭爵,其余没有袭得爵位的宗室成员即称“间散宗室”,皆配四品顶戴,虽不能等同于四品官员,但若不犯罪,皆享有四品官员的俸禄,也就是105至140两白银。

也就是说宗室与觉罗的差别在于宗人府还管不管你的生活问题,或者说宗室成员是财政全供的铁饭碗,而觉罗就是财政差供,有本事就做官领俸禄,没本事就吃家族老本,享受一个旗人的贴补。铁帽子王岁俸是1万两,虽然清初的铁帽子王并不“铁”,但也都传承十世以上,这些家底的积累是觉罗不可比拟的。所以清帝退位后,优待条例里只有溥仪享受400万元的补贴,而皇族没有了经济来源,就到了拼家底的时候。

清末皇族的生活

1912年由裕隆太后代表清廷签订退位诏书并不是清室最艰难的日子,而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将清室彻底赶出了紫荆城,这才是清末皇族的冬天。此时已经距离溥仪退位过去了12年,那些窘迫的皇族在逊清小朝廷里还有“宗人府”支配日常用度,而出了小朝廷连栖身之所都难寻。而如上述的大宗室而言,没了皇帝的日子反而自在许多,我们所说的清中后期的铁帽子王,承袭到清帝退位仍有怡亲王毓麒、醇亲王载沣、恭亲王溥伟、庆亲王载振。

这个爱新觉罗近支的辈分是康熙时开始定下了规矩,而辈分所用字几乎是四代定一次,乾隆时定下“绵、奕、载”;道光时又定下“溥、毓、恒、启”,所以上面讲的四位亲王一目了然,载沣和载振的辈分最高。清末宗室衰落,甭管这几位几斤几两,还都受到重用,载振在清末新政中担任商部尚书,这是个肥差,后又随着机构改革进了农工商部任职,1924年被驱逐之后便跑到了天津,从事老本行,干起投资行业,通过自己的银行存款和投资回报,生活过的奢华依旧,直到1947年才病逝,他代表了清末皇族里的一类典型,即有些家产,以老本投资过上富贵生活。

而载沣是溥仪的亲爹,因此在清末任职更为显赫,做到军机大臣、摄政王、代理海陆军大元帅,要说老本,他比载振更雄厚。载沣自辛亥革命以后便闭门自居,出了紫荆城也一样,迁居天津,对政治不管不问,甚是悠闲。只是日本人利用溥仪之时,他站出来强烈反对,之后也在无举动,只是居于醇亲王府安度晚年。建国后,载沣将醇亲王府卖掉,据说当时卖了九十万斤小米,换得钱财另购一套住处,剩余的钱财全部分给溥杰、溥任、韫龢、韫颖、韫娴、韫馨、韫娱、韫欢,也算是老父亲给子女们留下的家产了,王府里的古董文玩这类价值连城的东西想必也由这些子女分了。

毓麒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的亲王是载恒这一支犯罪,而被载敦接承,载恒的家产是抄没殆尽,一点也没剩下。载墩传给儿子溥静后,由于义和团问题又被革了爵,这才落到侄子毓麒手里,是个没有任何家底和基础的亲王。被冯玉祥赶出紫荆城后,算是最为没落的亲王,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这也代表了大部分出宫的皇族后裔,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常出没于各种当铺,将宫里带出来的文玩古董点了钱财继续生活,王公贝勒手里的宝贝多,点了之后仍可以逍遥快活,但普通皇族就只能勉强度日。甚至由于革命军或者军阀的仇视,他们多数改为汉族姓氏,如金、赵等;有点关系的后来随着溥仪介绍,跑到了日本定居,有点钱财的则赴欧美居多,而没钱没关系的多数就迁居到了东北一带,他们相信溥仪在日本人的帮助下会恢复爱新觉罗昔日的荣耀。


溥伟则是另一种出路的代表,帮助日本人策反溥仪,做了汉奸,不管如何,这也算是一条出路,这种出路就是将自己的才能继续发挥,毕竟他们是站在曾经国家顶层的人物,对于人际关系和资源的掌握终有一用。无论是军阀混战时期,还是国民政府时期,一些皇族后裔都能谋求个一官半职。如溥仪的七叔载涛,当过张勋的禁卫军司令、徐世昌大总统的将军、张作霖的翊卫使;到了国民政府时期,又被南京政府聘为国难会议的会员;日军侵华期间,拒绝到伪满洲国任职;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不过即便如此,皇族的奢侈生活还是得不到满足,所以像载涛这种有能力的人也得卖一卖家里得文玩字画,甚至不惜将自己的贝勒府也卖了。

综上,据《爱新觉罗宗谱》统计,到了清末时期,爱新觉罗氏宗室的后裔有 8万多人,觉罗的后裔有近6万人,这些人员大部分回到了东北辽宁一带生活,也有一部分留在了京津、河北一带。1924年的时候,国民政府还在北京开办了平民工厂,优先收纳旗人,其中也有没落的皇族后裔。总之,一个时代的结束,换来的是更为平等的社会,所谓皇族的结局,无非就是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烟消云散,从此与平民大众无异,适应社会的终究会获得新生,如拉洋车的末代王爷,仍然沉睡不醒的就只能败光家产郁郁而终。

参考史料:《清史稿》、《我的前半生》

7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同见面。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后,还遗有14万皇室宗亲,这些贵族子弟的命运要比明朝的朱家子弟好的多,明末的皇室宗族有百万之多,全被农民起义军和清军剿杀殆尽,而清朝是禅位的,所以皇室宗亲子弟的生命和财产得以保留,中华民国对清室实行优待政策,不过这些优待政策只限于皇室本身,1924年就废除了,所有的宗族都成为了一介平民。

由于这些八旗子弟都是有清朝供养的,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生生活,一下子断了供给,又要维持花天酒地的生活,只有靠变卖财产度日,时间一长,纷纷败落。败落后就要想办法生存,但在京城又很难找到工作,老百姓对他们非常憎恨,甚至在大街上一旦被认出,就会遭到追打和辱骂,这样,他们只能隐姓埋名,四下逃匿。

大概有三万多贵胄变卖了家产,回到了东北这个满族的龙兴之地,对于他们来说是返回故乡,他们改名换姓,重新生活。有一部分移居了海外,当时清朝的许多珍宝就是被他们带走的,也有一部分投亲靠友,散落在各地都有,具体多少已无法考证,估计和回故乡的差不多。有的不愿走,因为清军入关已260多年了,他们早已把京城当做了自己的故乡,这部分人后来干什么的都有,有教书的,画画的、剃头的、卖菜的,甚至街头卖艺,有些人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就拉人力车谋生,干不动也不想干的,有沿街乞讨的,也有饿死街头的。日本人来后,有些人当了汉奸,但也有人加入了革命队伍。

总之,10多万皇族子孙去哪里的都有,许多都改了汉姓,甚至改了民族属性,娶了汉女或嫁了汉夫,保不齐我们周围就有,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如今满族是第二大少数民族,人口超过了一千万,仔细考证也许更多,演艺圈的英达、吴京、那英都是满族的,不知您身边有没有呢?

谢谢阅读

8

他们是干什么的都有,但是他们当中最有气节的当是清未的陆军大臣载涛。在清朝倒台后他先是给北洋政府军阀们当过顾问,后来随着家道中落他不仅是买掉了原来的大宅院搬进了小胡同里甚至于沦落到靠做小买卖维持生计的地步,既便是这样他却拒绝担任伪职而且是与参与伪政权的任何皇族有来往。他曾经将溥仪请他来去伪满的随从轰出家去又拒绝了日伪在北京威逼利透他和做的企图所以他赢得了国共双方及北京老百姓的遵重。解放后毛泽东周恩来接见他时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他不仅被聘请为全国政协委员而且被聘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马政总顾问,他也对溥仪的改造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9

满清统治二百多年时间里,旗人都有特权,但同时,他们不事生产,也被禁止从事工商、贸易。生活贫困的问题,到后为也就越发明显。清末朝廷也曾有所改变,让他们或者务农、或者经商,以能解决个人生计为目标。

?

但是辛亥革命的爆发提前把他们拉进了新时代。在老舍的话剧《茶馆》里很生动地展示出旗人生活的状况。已经演变到了群体的潦倒了。1920年5月23日,上海《民国日报》登了《今日之旗人生活状况》一文,将当日的旗族生计状况略分为四类:贵官派指那些享受《优待条例》的亲贵宗室,这批人虽有积产,但入不抵出,亦因少不经事,“众家丁分肥”,预计“将来不至穷死不止”;谋生派是那些勤求有强,能经营和自立者,“此派为旗族中之尚佳者”,逐渐可与其他各族同化;劳动派以汉军旗人居多数,普通以人力车为谋饭之计,困顿但尚能自存;待死派则是那些注定“老死牖下”的赤贫者。

据考察,北京内城的旗人居民,“殆已由积弱而渐流于乞丐一类。以数十万众老幼男女,皆成叫化,于治安、于国光、于观瞻,皆有可注目之价值。”占人数最多的“劳动派”,虽仍可勉强糊口,但由于经济状况下降、生活费用提高等原因,“可恃之收入,少于前四五年前一倍”,生活愈见窘迫。其实,即便“贵官派”,也未见得都养尊处优。民初报纸上,时常可以看到“世子王孙倒毙城门洞,郡主命妇坠入烟花院”的时闻。入民国后,满洲王公的贫困化实则很迅速。庄士敦说,当他在1919年认识他们时,其中一些早已不再是富人,许多都“已陷入可悲的境地”。出于“脸面”考虑,他们不可能公开卖古玩,卖也只能得到“低得可笑的价钱”

?

庄士敦提到一位亲王,乾隆五世孙毓朗,光绪时封镇国将军三等将军,辛亥年位至军谘大臣,算是亲贵上层。清亡不过十年,他已经“穷困潦倒”。另一位重量级亲贵载泽也在入民国后,迅速“变穷”,一群民国的士兵还抢劫了他存放值钱东西的“库”,这位曾经“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1920年代末在北京穷困落魄,郁郁而终。溥仪的堂兄弟溥涧,家产吃完,靠卖画为生。庄王的后代饿死在南横街的一个空房子里。睿王的后代钟氏兄弟,因生活无着而私掘祖坟。清末重臣庆王奕劻,家赀亿万,孙子竟没落为拣破烂的。这些被取消特权的贵族,俸禄也没有了,家产吃光,便只能流浪街头,或转乎沟壑,甚至冻馁而死。

一名叫桂顺的皇族,因家境贫穷,由京去天津谋生,行至杨村,不幸病倒店中,当卖全无,又无衣无食,无奈之下向溥仪发了一封告急禀文,叩求“我主大皇帝恩赐钱财,奴才好养病度日”。当时皇族有三万余口,类似情况,比比皆是,小朝廷也是救不胜救,无能为力。许多人,就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了。王公亲贵尚且这样“穷了下来”,一般旗人的贫困更可想而知。清帝宣布退位,在与新成立的民国政府达成的一系列《优待条件》中,明文规定,保护旗人财产,维持旗人一般生活,其中《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中规定,“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保护旗人公私财产文》中指出:“凡八旗人民公私财产,应有地方官及公正士绅清查经理,以备筹画八旗生计之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旗人公私财产不仅没得到应有的保护,往往以各种原因被没收

 民族大同会会员刘揆一、吴景濂等人专门上书袁世凯,要求禁止没收旗人私产。呼吁归呼吁,旗人财产屡被没收的状况并没有多少改变。此外,由于财政困难,许多地方在裁撤旗营后,仅短暂发放过少数几次旗饷,大部分地方都很快停发。北京是坚持发饷时间较长的,到1924年也停止了旗饷,粮食早在民国二三年就不再发放了。袁世凯死后,饷银渐有拖欠现象,至民国七八年,旗饷只在正月、五月、八月三大节时发放,成了变相的救济款(张福记《清末民初北京旗人社会的变迁》)。金启孮也记录了民国的“不发饷”:所谓旗兵改编后“饷额如旧”,始终没有如约履行过,首先生活不了的是营房中的寡妇,清朝规定八旗寡妇有一种叫做“鳏寡孤独”的恤金。若是男人为国战死,还有优厚抚恤,这种规定已行之二百多年,现在忽然不发,立刻临于断炊、挨饿的惨境。京旗的寡妇和外地驻防的寡妇首先在北京请愿(当时这种请愿全国都有),徒劳奔波毫无结果。

 后来出现了京旗和外三营的索饷,依然是什么也得不到。于是引起了大规模的请愿运动。“请愿运动完全是被逼得无法生活下去,而对民国还抱有一定幻想的情况下举行的。”法国的老舍研究学者保尔·巴迪先生曾引证了一些当时在北京的外籍人士以旁观者身份记录的旗人境遇:他们的数量当然相对来说是有限的,但他们的境遇却相当悲惨,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从富贵与悠然的境地突然堕入贫穷的境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