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中,蔡京名列《奸臣传》,可谓货真价实的奸臣。高俅在《宋史》中没有立传,事迹散落在其他的传记中。根据高俅生前的作为,虽然也有劣迹,但“大节不亏”,似乎不够奸臣条件。或者说,高俅的“奸臣”含量远远不及蔡京。然而,在《水浒传》中,这两人却恰好反转,高俅是十恶不赦的大奸臣。蔡京虽然也被当做奸臣刻画,却没有高俅坏。那么,历史上的高俅蔡京,与小说中的形象有哪些不一样之处呢?
以施耐庵的说法,高俅就是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这等样人自然不会干什么好事了。所以,“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虽然如此,高俅倒也没有干过什么十分恶劣的坏事,只是帮着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干那些风花雪月的勾当。因为这件事情,高俅的父亲却到衙门告了自己儿子一状。因为父亲告儿子,事情就被放大了,开封府便将高俅脊杖二十,驱逐出城。可见,高俅年少时并不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只是因为做了“浮浪”之事而已。
施耐庵这样写,原因还是没有历史凭据的缘故,因要为后文做铺垫,所以,才有这样的文学虚构。《挥塵后录》中记载,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高俅为苏东坡小吏。后来,苏东坡把他推荐给小王都太尉王诜。这天,端王赵佶在早朝时问王诜借篦刀整理头发,看中了那把精致的篦刀。小王都太尉便说,这样的篦刀刚刚做了两把,还有一把未用,晚上让人送过来。
小王都太尉所遣之人,正是高俅。于是,便发生了《水浒传》中的故事,高俅因蹴鞠功夫了得,被端王留下。几个月后,端王继承皇位,是为宋徽宗。
《挥塵后录》继续说:不次,遷拜其儕類,援以祈恩。上云:汝曹爭如彼好脚迹邪?宋徽宗登位后,高俅很快得到升迁,职位超过了同僚。高俅升官速度很快,大概引起了同僚的不满。于是,宋徽宗说:“你们有高俅那样高超的球技吗?”当然,宋徽宗所说的“脚迹”并不一定指的就是蹴鞠,而是高俅具备其他人没有的履历。
《挥塵后录》为后人辑录的史料,也难免自相矛盾之处。这部典籍同时说:“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領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高俅并不是《水浒传》所写的那样,一夜之间就升到了殿帅府太尉,而是经历了二十年的磨砺,才坐到殿前司这个位置上的。这样的“脚迹”,大概是很多大臣所没有的。
至于施耐庵说,高俅的父亲曾经将他告到了开封府,估计也是没有的事。《挥塵后录》中,提到了高俅父亲的事情,是这样讲的:“父敦复为节度使,兄伸自言业進士,直赴殿試,后登八座。子姪皆郎,潛延閣恩倖无比。”高俅的父亲叫高敦,因高俅而重新做了节度使。哥哥高伸与因此得到直接参加殿试的机会,高中进士。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件事情在高俅身上也得到了体现。蔡京则更是如此,一人得势,他的几个儿子蔡攸做到了领枢密院事,担任开府仪同三司、少保,蔡翛则做了礼部侍郎、镇江留守,其余如蔡眦、蔡袺等都在朝为官。蔡钘做了宋徽宗的驸马,蔡鋆是杭州知府,据说,被义士武松所杀。仅以此相比,蔡京的奸臣含量远比高俅要大。
由此观之,施耐庵虽然对历史人物进行了艺术加工,但基本事实还是有史料可查的。
高俅知恩图报,大节不亏
北宋末期,吏治腐败,高俅、蔡京等发迹,惠及家人,《水浒传》对此也做了深刻的揭露。比如,高唐州太守高廉是高俅的叔伯兄弟,大名府留守梁世杰、江州知府蔡九,等等。这样的文笔,则是施耐庵对宋徽宗的抨击,同时,也把高俅、蔡京列入了奸臣行列。
高俅的升官是因为蹴鞠,蔡京的得道,却与高俅很有点相似。《宋史·奸臣传·蔡京》中说: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人。是熙宁三年进士,担任过钱塘尉、推官,起居郎等不大不小的官职。宋徽宗继位后,蔡京出任江宁知府。徽宗喜好书法,命童贯四处收集名人字画。蔡京投其所好,把自己收藏的名贵字画都献给了童贯,并在其中评点,夹带自己的观点。
“童贯凡所书屏幛、扇带之属,贯日以达禁中,且附语言谕奏至帝所,由是帝属意京。”这便是《宋史》中记载的蔡京通过投宋徽宗所好,一步步位极人臣的过程。
高俅虽然也是因为一技之长得到玩乐皇帝的赏识,但却曾为“使相”,在西北将领刘仲武帐下为监军。童贯、刘仲武在边境打了不少胜仗,高俅此时也在军中,应当立有边功。后来,高俅极力推荐刘仲武的儿子刘錡,算是对刘仲武的报答。高俅其实也没看错人,刘錡后来成为南宋抗金名将,《宋史》称他与张浚、岳飞、韩世忠齐名。
高俅最后能成为殿前三司统领禁军,大约与其边境建功有关。而高俅做了高官后,不忘苏东坡的举荐之恩,经常照顾他的家人。《挥塵后录》说:“极其富贵,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給养,问卹甚勤。”
高俅对待刘仲武、苏轼的家人,是其知恩图报,这样的为人,也大有可以称道之处。
蔡京则不然,《宋史》说他:“京起于逐臣,一旦得志,天下拭目所为,而京阴托‘绍述’之柄,箝制天子。”从这一点看,蔡京比高俅坏得多,是名副其实的大奸臣。
靖康元年,童贯、蔡攸、蔡翛策划宋徽宗南渡复辟,命高俅率领三千禁军随同南下,镇守泗州断后,阻止朝廷追击。“俅从驾至临淮,以疾为解,辞归京师。当时侍行如童贯、梁师成辈皆坐诛,而俅独死於牖下。”
《纪事本末》中说,宋徽宗到了南京,便不愿意前行。童贯命放箭射杀御驾卫士,裹挟徽宗渡过淮河,继续南奔。
高俅父子兄弟在傍,仅得一望上皇,君臣相顾泣下,意若有所欲言者。而群贼在侧,不敢辄发一语,道路之人,莫不扼腕流涕痛愤。
这部典籍称其他人为“贼”,高俅却不在此列。可见,历史上也多有对高俅正面评价者。
高俅没有继续追随宋徽宗复辟,而是托病返回了汴京。大约是高俅回京,宋钦宗得知了太上皇的复辟阴谋,立即采取措施,诛杀了童贯、蔡攸、蔡翛、梁师成等人,高俅则在靖康元年时,病死在家中。史家评说高俅“大节不亏”,应当与此有关。
宋徽宗让位后,蔡京立即被谪贬。而他的儿子们却为了挽救蔡氏集团,策动道君皇帝复辟,引发帝争,在金兵大举南下之际,分裂朝廷,可谓十足的乱臣贼子。
高俅在《水浒传》中的表现
《水浒传》头号奸臣无疑就是高俅,此人一做大官,便开始陷害忠良,王进、林冲两大禁军教头都被他逼走。
蔡京的之奸,施耐庵以“智取生辰纲”的故事进行了抨击。据《大宋宣和遗事》说:
北京留守梁师宝将十万贯金珠、珍宝、奇巧段物,差县尉马安国一行人,担奔至京师,赶六月初一日为蔡太师上寿。
施耐庵据此记载,写了“智取生辰纲”这个精彩的故事,引发了梁山好汉大聚义。而在此前,又以杨志的故事,隐喻“花石纲”事,这件害民之事,也与蔡京怂恿宋徽宗极尽享乐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宋史·奸臣传·蔡京》没有提到生辰纲这件事,但却说蔡京“既贵而贪益甚,已受仆射奉,复创取司空寄禄钱,如粟、豆、柴薪与傔从粮赐如故,时皆折支,亦悉从贞给,但入熟状奏行,帝不知也。”
高俅也有贪婪的记载,《靖康要录》说,高俅借禁军营私,“身总军政,而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既供私役,复借军伴。”
高俅虽然没有正史传记,但却可以从很多史料中找到他的历史遗迹。《靖康要录》的这段记载,大概也是施耐庵把高俅写得很坏的一大缘故。
同时,有观点称,高俅管辖着禁军,却不操练部队,在军中大搞文娱仪仗以取悦皇帝,导致战斗力下降。这样的军队在后来的汴京保卫战中不堪一击,高俅也是导致靖康之难的罪魁祸首之一。从这一点看,高俅便是铁杆奸臣了。
不过,按照北宋后期的军事体制,高俅是没有禁军调配权的,能够调动军队的,是枢密院。所以,高俅不可能调动军队保卫京师。而《水浒传》中所号称的八十万禁军,在当时根本就是不可能有的事情。王安石变法后,为了节省军费,禁军被裁减了至少一半,而且,很多部队都被分派到各地,或者戍边。童贯裹挟宋徽宗南渡时,高俅手下也就三千兵马,还得受到童贯的节制和指挥。
《水浒传》第五十三回“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呼延灼摆布连环马”中,讲了一件高俅调兵的事情。当时,为了给高廉报仇,高俅选呼延灼为将,“当日高太尉就殿帅府押了两道牒文,着枢密院差人,星夜往陈、颍二州,调取韩韬、彭玘,火速赴京。”后来,还有会同枢密院一起商议军机。调兵马得通过枢密院,发兵也要这个军事最高机关同意。
而且,禁军比较分散,将领手中并无多少兵力。靖康元年正月,“靖难军节度使、河北河东路制置使种师道督泾原、秦凤兵入援。”这支勤王援兵有多少人马呢?三千!
《水浒传》中,讲到祝家庄、曾头市拥有私家武装,这便是北宋当时军事建制的真实反映。除了禁军、厢军外,大量的征用乡兵、番兵作为军事补充力量,参与戍边、御敌等军事行动。这些私家武装,最终演变成“某家军”,严重威胁到了王朝的安全。童贯挟徽宗南渡时,便拥有几万属于自己的部队“胜捷军”。这也是宋高宗斩杀抗金大将,夺回兵权的重要原因。
因而,让高俅承担靖康之难的责任,似乎不太公允。
《水浒传》暗中赞了蔡京
蔡京在正史上比高俅坏很多,但在《水浒传》中却比高俅好得多。怎么讲?
晁盖带领人马下江洲救人,黑旋风李逵一路砍杀,伤了无数百姓。梁山人马撤退后,蔡九知府便做了这样一件事情:
如今蔡九知府计点官军、百姓被杀死有五百余人,带伤中箭者,不计其数。现今差人星夜申奏朝廷去了。
病大虫薛永打探消息,给宋江报告了这件事情。还说,原来哥哥被害一事,倒不干蔡九知府事,都是黄文炳那厮三回五次,点拨知府,教害二位。
这是明显在为蔡九知府辩解,施耐庵非但没有黑蔡京的这个儿子,还把他立即清理死伤官军百姓,迅速申奏朝廷的事情特地点了一笔。在吴用打破大名府时,施耐庵再次写到了相似的情况。
吴用带兵打破了大名府,梁山好汉进城后,吴军师派了两路人马去杀梁中书、王太守的一门良贱。战斗结束后,梁中书回到家中,发现一家人死伤殆尽。书中却并没有过多描写梁中书为此伤心,而是“抄写民间被杀死者五千余人,中伤者不计其数,各部军马,总折却三万有余。”
战后立即做善后工作,很快统计了伤亡人数,还特地把百姓的伤亡情况摆在优先地位,这与梁山泊的滥杀无辜形成了很鲜明的对照。施耐庵为什么这么写呢?
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在反映北宋熙宁以来的党争历史。书中的高俅是新党,蔡京则是旧党。虽然,蔡京掌控朝政后,打着新党的旗号搞阴谋祸乱朝政。但是,蔡京当政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社会救助制度。这一时期的社会救济制为古代所罕见,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等遍及全国各地,惠及民众。在蔡京手上,社会救济活动规模化、制度化,其成果远超历朝历代。
上面讲到的《水浒传》中的两则故事,便是蔡京推行社会救济制度的反映。梁山打下的其他州府,施耐庵便无此一笔。
施耐庵著书尊重历史,评价人物比较客观。虽然高俅比蔡京还坏,却是因为高俅更多的事迹并不见诸历史,文学虚构的空间很大。蔡京却因为有此亮点,施耐庵暗中点赞,也是客观而公正的评价了这个大奸臣。
可惜的是,《水浒传》仅是一个残本,高俅、蔡京在七十回后还有没有故事呢?他们的结局又将如何呢?我想,以施耐庵严谨的创作态度,肯定也会基本遵循历史,给历史人物一个客观的结局。
正如上面几处所提到的高俅、蔡京的事迹那样,公元1126年,高俅在汴京家中去世。因为他没有继续参与宋徽宗复辟,得以全身而退。蔡京则在同一年作为“六贼”之首,被宋钦宗“连贬崇信、庆远军节度副使,衡州安置,又徙韶、儋二州。行至潭州死,年八十。”
《水浒传》中,以宋江在九天玄女庙见到“二龙戏水”的细节,隐喻了宋徽宗镇江复辟的历史。那么,从泗州托病而回的高俅,是不是也会被施耐庵据实写进书中,从而反转了这个人物呢?